一趟跨越百年、透視未來的時空旅行
一本由真正的科學家撰寫的未來趨勢預言書
你知道未來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嗎?
你對於自己的老年生活環境感到好奇嗎?
你正擔心著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要面對的世界嗎?
你常在憂慮科幻小說和電影裡的情節會不會成真嗎?
現在,你再也不必煩惱了!本書將滿足你想一窺未來的所有渴望。
本書作者加來道雄遍訪全世界三百位正在為全人類發明各種未來產品的頂尖科學家,搜集各領域第一手資訊,並以其專業視角、鮮活獨到的筆觸,悉心撰寫了這本未來之書。
作者以一種令人驚異且振奮的角度,全方位描寫了從現在到二一○○年間在電腦、人工智能、醫學、奈米科技、能源和航天技術等領域中具革命性的發展,也討論了人類文明的命運該何去何從。
他將複雜難懂的科學理論,轉變成為簡易好讀的故事,彷彿帶領讀者一起進行了一趟跨越百年、透視未來的時空旅行。閱讀此書,除了能了解未來世界的發展脈絡;本書更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起點,讓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初期的今天,可以去理解與想像自己或自己子孫們即將面對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樣的景象。
限量贈品:首刷隨書附贈〈2032年時間膠囊計畫手冊〉(讓我們一起來驗證二十年後的未來!)
作者簡介:
加來道雄 Michio Kaku
他是紐約市立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超弦理論」奠基者。他同時是Discovery頻道《科幻成真》(Sci Fi Science: 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的節目主持人。他還主持了兩個廣播節目:《探索》(Explorations)和《奇幻科學》(Science Fantastic),在超過一百四十個廣播電台播出。著有《穿梭超時空》(Hyperspace)、《愛因斯坦的宇宙》(Einstein's Cosmos)、《電影中不可能的物理學》(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NEXT 20 years and after》(Visions)、《平行宇宙》(Parallel Worlds)等書。目前定居紐約巿。
個人網站:www.mkaku.org
譯者簡介:
張水金
美國喬治城大學科學碩士,曾任小學教師、分校主任、教育部科長、專門委員、文化專員,並代表教育部在美國波士頓、華盛頓、紐約、洛杉磯等地從事文化交流工作。曾擔任國家文化總會顧問,也曾參與文建會文學獎、新聞局金鼎獎、洪建全兒童文學獎、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及好書大家讀等評審工作。目前專事寫作。
著有《大風起兮雲飛揚》、《大學中庸──人性的試煉》等書。曾以《少年詩詞欣賞》獲教育部獎狀,童話《無花城的春天》獲中山文藝獎,並入選文建會《兒童文學100》,童詩〈小窗的思念〉獲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翻譯作品有兒童文學名著多種,並有《美國2000教育策略》(教育部)、《明日趨勢探索》(遠流)、《大能力》(信誼)、《失智可以預防》(時報)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預見未來的起點
朱敬一(行政院國科會主任委員)
要寫《二一○○科技大未來》這樣的書,當然是極不容易的。如果拿此書與不久前出版的《看得到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一書比較,我認為編寫此書更為困難。《看得到的世界史》是由大英博物館館長策劃。再加上英國BBC的影視專業,搭配上百位全球藝術史權威的詮釋,才能將大英館中九十九件經典器物,賦予精采的解說。然而歷史畢竟是靜態的、過去的,其詮釋是知識理解多、預測想像少。但是要解析二一○○科技未來,卻不是要處理已知的過去,而是要預見各種科技發展的潛在走勢,其難度不言可喻。科技研發的任務就是要探索未知;既然是未知、既然要探索,就表示事前難以預測。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撰寫,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即使是有相當知識基礎與科普經驗的加來教授,也是件艱鉅的任務。
要談科技未來的另一項難處,在於科學分工極細,越是尖端前緣的知識,越是隔行如隔山。加來教授是物理學者,由他來描繪廣義的物理世界未來,包括奈米科技、電腦科技、人工智慧、能源科技、太空科技,相對而言比別人是有知識基礎的。作者在這些方面的前景描繪,確實能提綱挈領,精準掌握前緣脈動。但是,當討論的主題跨入生物醫學、資本主義、「人類的未來」這一類主題時,我作為讀者就會發現若干與我的理解或預測相扞格之處。例如,當作者說,未來「人類複製可能會存在。不過他們只占人類的一小部分,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很小」,我就有相當不同的看法。人類複製所衍生的衝擊是或零或一的,其影響絕不與「複製千分之一的人」或「複製萬分之一
的人」而有多少不同。只要有複製人,問題就絕對是一籮筐,一個也少不了。其次,對於基因科技能否逆轉老化、終結生命上限,我的生物學知識也有與本書不同的推論。這件純生物學的推理作者去問物理學天才費曼(Richard Feynman),恐怕也只有參考作用。
對加來教授這樣的物理學家而言,二一○○年最難預測的當然不是科技,而是「社會」。本書第七章討論資本主義的未來、第八章談行星文明、第九章想像二一○○年的生活一瞥,這都需要對社會運作的深刻理解,甚至加上一點哲學判斷與想像;這是自然科學家最弱的一環。例如,作者感慨普林斯頓大學的聰明心智不去處理物理與數學難題,而投注於「投資銀行」這種不令人尊敬的行業,是一個「衰敗的訊號」。我自己也很不看不起那群專搞財務工程的、專門製造財富不均的投資銀行小道研究者,但是我對於經濟社會會怎麼運作、社會上哪些人會投注於哪些領域,自有一套「尊重的」思考邏輯。我認為天道無親,數學與物理未必是高尚的開路者,更不表示其他門道是「衰世之學」。讀者讀這本書,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建設。
總之,在自然、生命、社會、人文的大知識洪流中,要預測二一○○是極為困難的。要寫好這樣的書,作者需要(一)距離:不能習慣性地太接近自己的科技專業;(二)鳥瞰:要能從大角度大視野俯視全局;(三)想像:對於鳥瞰所無法盡觀的諸多角度要多發揮想像;(四)理想:無論如何客觀,都還要有一些道德面、哲學面、人文面的理想期待。要兼擁前述四種能力與視野的作者,古今中外絕無僅有。在我看來,加來道雄教授已經具有相當的功力,庶幾近矣。由他寫此書,已經是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相當理想的起點,幫助讀者在二○一二年,盡量去理解與想像自己或自己子孫所即將面對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景象。
推薦序/看見未來的未來
陳國華(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加來道雄寫的書一直都是很值得期待和閱讀的,本來就不需用太多篇幅來為此書寫推薦,所以這篇短文,就當成是我對此書的讀後心得分享吧。簡單來說,加來道雄的著作主要有兩大方向,其一為普及科學知識,另一類為科技未來研究,兩者提供的思路觀點相輔相成。但是前一類書的書名常常是很令人聞之卻步的,例如:《穿梭超時空》(Hyperspace)、《平行宇宙》(Parallel Worlds)和《電影中不可能的物理學》(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等。第二類書就真的很親民了,像是十多年前出版的《NEXT 20 years and after》(Visions),如果你讀過那本書,你更會被現在這本《2100科技大未來》所吸引,因為加來道雄在預測科技進展對未來人類文明的影響架構下,加入了多樣化的人文、哲學、藝術和創新教育等延伸問題的發想,讀者更可以感受到他擁抱知識、面對智慧時的謙遜。我們可以這麼說,加來道雄的這部新作除了提供知識,也融入了相當的膽識與故事。
通常除非必要,例如課堂作業或工作企畫,大多數人都不太願意想像未來,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想多了就常遭致杞人憂天之譏,或是常因選擇越多反而只是帶來猶豫而非快感。但矛盾的是,人們又偏偏與生具有好奇心、喜歡探索和預測未來的本事,而且不論其準確度如何,我們從小就被師長們「訓練」於運用此能力來推測日常生活規則、計畫教育方向、找尋工作和人生夥伴,以至於功成名就。另在「正途」之外,我們也常被媒體吸引而關心星座運勢、股匯趨勢、房市行情,乃至於風雨氣象、國家競爭力和全球布局等等議題。不可否認的,上述這些當下性和時間線性的未來觀往往限制了我們看見未來的潛力,因為我們透過世代之間的教育和文化傳衍,不經意的把看見未來的本事慣性化了,也就是我們已逐漸習慣於使用二手的未來,小至個人、大至國家社會都很難避免「複製」後「貼上」的行為模式。
不過也總是有些人喜歡挑戰思維複製的慣性,我簡稱它為看見未來的未來—這句話裡的第一個未來(前未來)是時空的直線延伸,第二個未來(後未來)則是心靈和思考層次的超越。而加來道雄則偏好較為精準的描述,他將未來進展分為世紀初期(現在—二○三○)、世紀中期(二○三○─二○七○)和遙遠未來(二○七○─二一○○)。為了方便我這種非科學內行者的思考,我將三個階段分為當下、前未來和後未來。本書提供了三百多位頂尖、內行科學家的經驗實證知識,讓我們大開眼界的「認識」我們即將面對的當下和前未來。但我覺得閱讀過程中加來道雄呈現的後未來情節推演,更刺激我們「思考」陌生境界的另類可能,思考現在的我們很可能都將不存在的另一個世紀(界)的多重樣貌。我覺得加來道雄的重要發現是:未來的關鍵應是智慧(第八章),他認為科學經常是創造未來的利器,但關鍵在於找到揮舞科學之劍所需的智慧。更引述愛因斯坦所言:「科學只能決定是什麼,而不能決定應當是什麼;超越這個範圍,價值判斷不可或缺。」
我曾於一九九九年在西雅圖參加由未來基金會(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主辦、以「Humanity3000」為主題的研討會上,首次受到加來道雄演講對於我教學工作的啟蒙,他用一張模擬圖片,解釋未來二十年後參加考試的學生,將能透過類隱形眼鏡,在網路上搜尋答案,這對於過去偏重教授背誦知識的我們來說,勢必將學習重點改放在思考與推論能力的培養。隔年,我意外成功地邀請他到淡江大學的未來學國際會議作專題演講。有別於其他重量級科學家的謹慎回應,他很簡單爽朗的回答:why not? 出於好奇心。
最後,我分享本書可能引人深思的一些較趨近後未來的探索觀點:
奇點(singularity):探討心靈機器的年代,人工智能何時會超越人類本身。
克隆(clone,複製)是好萊塢電影偏好的主題,但他們往往使科學倒退。即使可能,他們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很小。
如果我們要探索太陽系,居住在不適合居留的星球,基因增強也可能是無可避免的。
老年學(Gerontology) 原本暮氣沉沉,現在變成了熱門領域,吸引好幾億美元的研究經費,甚至提高了商業化的可能性。
我們一定會死嗎?
奈米自我組成機器如果成真,那將是歷史上最大的失控時刻,然後世界會產生難以想像的演變。
當化石燃料逐步消失時,在外太空生產太陽能電力,將是個重要的替代能量來源。
你千萬別幻想人類殖民於月球和火星,能使我們立刻獲得巨大經濟利益。
未來的電腦,最終將進入第四階段—它將消失,而以時髦的表達復活︙未來都市垃圾最大成分將非紙張而是晶片。
公司的金字塔將會扁平化,在未來,中間人將如何存活?他們必須能對工作提供附加價值,並提供機器人所無法提供的有價值之物:判斷力。
從事藝術的人、小說家、編劇將會有工作,因為他們會鼓舞、誘發、喚起情緒,必須傳達真實的情境、人性衝突和人類的成與敗。
智慧資本主義︙是廣闊光譜的各種活動,包含創造力、藝術能力、創新、領導力和分析能力。
科學是有組織的知識,智慧是有組織的人生。
這本書除了可以啟發許多人對於「看見未來的未來」的潛力外,它應該也跟許多經典科幻小說一樣具有同等價值,會隨著時空和人類知識的推演,不斷接受檢證和刺激思考。
導讀/專家眼中的未來
曾耀寰(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科學家的預測和算命仙的預言有何不同?不都是猜測未來的趨勢、未來的走向,甚至是未來的災難,例如《推背圖》第五象讖曰:楊花飛,蜀道難,截斷竹簫方見日,更無一史乃平安,說的就是唐代的安史之亂。《推背圖》相傳是唐太宗李世民命兩位名士所著,分別是唐初司天監的李淳風,以及隱士袁天罡。司天監就是中國古時候的天官,任職天官的人可算是皇家御用天文學家。李袁二人根據周易八卦寫了六十象,原是要推算唐朝運勢,明末清初金聖嘆作序批注,每一象僅有讖語四句、「頌曰」四句、金聖嘆評注一段以及插圖一幅。以第五象插圖為例,插圖左邊是一馬鞍,右邊是一冊史書,下方是一婦人橫躺在地。金聖嘆評說,馬鞍和史書分別是指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和史思明,而婦人是指死於馬嵬坡的楊貴妃。看圖講古,真是好一個金聖嘆為觀止。
也許你會認為西方的科幻小說是否會高明些?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寫的《夢遊記》(Somnium)可算是近代科幻小說的先驅。《夢遊記》的故事描述月球之旅,由一位來自月球的精靈將主人翁帶到月球,《夢遊記》雖然和登陸月球相關,但也只是將當時的科學事實和想像力揉合在一起。一八六五年法國作家凡爾納(Jules Verne)寫了本《從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這部小說將凡爾納對未來想像發揮到極致的境界。《從地球到月球》是寫人類以巨型加農炮的方式,送上月球。小說描述了整個升空的過程,活像是現今太空梭發射的模樣,甚至還仔細地介紹如何回收太空艙。一些人也許會無限上綱地據此推論,現在發表天馬行空的言論,不保未來也有實現的可能。殊不知,凡爾納並不是憑空想像,他是不停地拜訪科學家,追問當時科學家對未來科技的看法,才能完成這樣逼真的科幻小說。
一九九六年,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做了未來一百年的生活專輯,雖不像《推背圖》記載重要的歷史事件,但也算是前瞻性的預言,野心不小。但專輯文章的作者卻只有新聞記者、社會學家、作家、時裝設計師、藝術家和哲學家,獨缺專業的科學家,可真是非常地生活化,就像我們電視節目「關鍵時刻」,說得天花亂墜的是一些政論名嘴。即便是科學家,在現今科學如此高度分化的情況下,沒有相關專業科學根據的說法,也很容易產生偏見。一九四五年,美國海軍總司令對杜魯門總統說:「這是我們做過最愚蠢的事……原子彈絕對不可能爆炸。」海軍總司令可算是一名彈道專家,但原子彈需要的是物理學家,而且是一群頂尖的物理學家。同年八月初,美國在日本投下二顆原子彈,不到二個星期的時間,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原子彈不僅引爆,還推垮整個日本帝國,推翻海軍總司令的斷言。
那麼,除了傳統推背圖類型的預言,或者引人入勝的科幻小說外,我們是否有辦法做到合理的未來預測?這便是本書的主要目的。作者加來道雄是紐約巿立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科普節目的主持人,參與許多的科普傳播活動。早在十多年前(一九九八),加來道雄就曾出版一本類似的未來科技預言書籍《NEXT 20 years and after》。這兩本科技預言的特色不僅是擁有理論物理背景的科學家作者,還有作者加來道雄不斷強調的科學依據,他所作的預言憑藉大量的科學團隊以及最尖端的科技研究和知識,例如在《NEXT 20 years and after》的前言中,列出加來道雄訪談的八十三位科學家,包括四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加來道雄了解科學高度分化下,隔行如隔山的盲點,藉由參與科學傳播節目製作的機會,親自訪問一流實驗室以及研究團隊,獲得第一手研究成果,這使得他能掌握最新科技的發展以及未來趨勢,作出合理的預測。
基於對科學發展的瞭解,加來道雄將未來科技的發展分成三大類型:量子革命、電腦革命和分子生物革命。二十世紀初最重要的兩項物理發現是量子物理和相對論,相對論是愛因斯坦獨自完成的理論,探討時空和物質交互作用的問題,而量子物理是由一群物理學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主要對微觀物理的深刻瞭解。量子物理以機率的方式取代古典物理的決定論,透過量子物理,我們可以對大至宇宙天體的本質,小到夸克的行為模式,都有清楚的解釋。當時的量子理論大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更在一九四四年,將量子物理的觸手深進生命科學的領域,想要取代上帝的角色,以細胞分子的遺傳密碼解釋生命的現象。受到薛丁格的啟發,華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找到控制生物遺傳的DNA密碼,進而開展出分子生物學的大門。
此外,在量子物理的基礎之上,科學家發展出了半導體科技,點起了電腦革命之火。電腦不僅只用於高速的計算數字,在現今各個生活角落都有它的身影,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樣貌。加來道雄從這三個方向深入介紹現今已有的技術以及未來發展趨勢,依照世紀初期、中期以及遙遠未來三個階段,分別做出未來一百年的預測,例如出現在星際大戰的3D全像術,他不僅提出、並解釋相關技術的可行性,就像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繪製的直升機草圖,除了提供人類飛行的夢想,還讓人有真實感受到人類是可以像小鳥一樣自由地飛翔天際。
最後加來道雄對人類整個文明的未來進展做出預測,主要是和能源的使用以及太空移民有關。人類未來文明的發展一定會走向太空移民,這樣的太空文明又和人類能夠使用的能源有緊密的關連。根據天文學家尼古拉.卡達謝夫(Nikolai Kardashev)和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的定義,外太空文明可分成三種類型,第一型是能掌握該星球所有形式能源的行星文明,第二型則是能掌握星球外的星際能源,可稱為恆星文明,第三型是已經能夠開發鄰近星系的星系文明。根據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的估計,我們人類現在正處在○.七型文明,到了西元二一○○年,人類文明會進步到第幾類型?那就請讀者從頭看到最後一章二一○○年生活一瞥,提前嚐鮮人類的未來生活!
王文靜(商周媒體集團執行長)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何飛鵬(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
吳其勳(《iThome》總編輯)
李怡志(Yahoo!奇摩媒體服務整合總監)
林之晨(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孫維新(台灣大學物理系與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徐爵民(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高涌泉(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張系國(科幻小說家)
張慶瑞(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黃哲斌(資深媒體工作者)
詹宏志(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
趙藤雄(遠雄建設董事長)
劉威麟(知名網路趨勢專家)
蔣偉寧(教育部長)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網總編輯)
鄭緯筌(《數位時代》研究主編)
戴季全(TechOrange.com/科技報橘創辦人暨執行長)
藍祖蔚(資深影評人)
李怡志(Yahoo!奇摩媒體服務整合總監)我想像到了2100年,除了個人興趣之外,大部分現在看到的工作都不用真人操作,而且人類也不需要為了溫飽而勞動。創造力取代財富,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資產,每個人的身分不是詩人、作家、畫家就是歌手、舞者或導演,每天不是創作就是表演,希望這是科技永遠無法取代,依舊需要人類心智的「工作」,不管是在2100年的地球故鄉,或者在宇宙無盡探索的航行中。科學家依舊重要,但從事社會創新的科學家與從事科技創新的科學家或許會一樣多。
林之晨(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深入淺出,用人們可以了解的語言和比喻,描述了科技發展的最前線,和未來人們的生活。
徐爵民(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本書從科學發展的蛛絲馬跡大膽勾勒未來百年的人類生活,如真如幻,發人深省。
張慶瑞(台大物理系教授)廿世紀的科技發展跟不上人類創意,《2100科技大未來》預告了廿一世紀則將是創意不足限制科技發展的時代,物理學將帶領人類進入歷史的極限。
黃哲斌(資深媒體工作者)我們都渴望預視未來,此書以科學而非神秘學,以知識邏輯而非符籙占卜,為我們揭示明日科技的水晶球。
蔣偉寧(教育部部長)舞動右腦的想像力,一起進入既科幻又真實的未來世界。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網總編輯)會拿起這本書,相信你大概不是會聽信2012世界末日說的人,但若你更進一步,真的想知道未來百年人類生活會如何受科技發展影響,那麼這本立基在實際研究,由貨真價實的一流科學家所寫的「預言書」,是非看不可了。有別於科幻小說或是未來學,加來道雄用紮實的科學研究根基與親身採訪,將未來100年的樣貌鋪陳在我們眼前,但人類到底能不能走到那一刻,需要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戴季全(TechOrange.com/科技報橘創辦人暨執行長)為了未來行動。本書提供未來世界的可能選項,結果由我們的行動決定。2100年三大重要的趨勢與變革(可能)是:一,利潤的概念消失。二,代議政治轉變為即時的直接決議。三,35歲以下的我們,活得好好的。
藍祖蔚(資深影評人)這是一本讓影癡歎服的書,作者不但愛看科幻電影,而且信手拈來,所有的科幻情節,不但得到了理性的解讀與背書,也用了感性的溫潤筆法,書寫了人的追尋、迷航與失落。人類因有夢想而不朽,只有夢想才能摔脫地心引力的羈絆,對創作者而言,電影是夢想的實踐;對觀眾而言,電影則是夢想的啟發。讀這本書,則是兩者兼備,原本只是科幻電影的炫技素材,已然有了人生築夢的溫度了。
媒體推薦:
本書充滿了使人驚喜、使人著迷,但又有點讓人驚恐的神奇力量。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本書給予了人們一個樂觀的未來。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一場充滿科技革新可能性的旋風式旅行。
──《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
這是一本夾雜著美好與駭人想像的科普書,討論未來世界的迷人傑作。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加來道雄有辦法將複雜難懂的科學理論,轉變成為好讀的故事,讓人們可以透過此書了解未來的世界。如此迷人,卻又有點讓人毛骨悚然。
──今日美國網站(USA Today)
本書是新世紀以來最令人興奮的科普書。
──巴諾書店(Barnes and Noble)
名人推薦:預見未來的起點
朱敬一(行政院國科會主任委員)
要寫《二一○○科技大未來》這樣的書,當然是極不容易的。如果拿此書與不久前出版的《看得到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一書比較,我認為編寫此書更為困難。《看得到的世界史》是由大英博物館館長策劃。再加上英國BBC的影視專業,搭配上百位全球藝術史權威的詮釋,才能將大英館中九十九件經典器物,賦予精采的解說。然而歷史畢竟是靜態的、過去的,其詮釋是知識理解多、預測想像少。但是要解析二一○○科技未來,卻不是要處理已知的過去,而是要預見...
章節試閱
〈引言:預測未來一世紀〉
二一○○年:成為神話中的諸神
今天,如果我們還能拜訪我們的古代先人,向他們展示諸多科技成果,我們將會被認為是位魔法師。我們將以科學魔法,讓他們看見高翔雲端的飛機、可以探索月亮和其他行星的火箭、可以透視體內的磁振造影機,以及可與地球上任何人聯繫的手機。如果讓他們看到手提電腦,可以在頃刻之間將影像及訊息傳送到大陸的另一端,他們會認為這是魔法。
但這只是開端。科學不是靜態的。它在我們周邊以指數性爆發。如果你計算已經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你會發現數量急遽增加,大約每十年就會倍增。創新與發現正在改變整個經濟的、政治的以及社會的風貌,顛覆傳統所重視的信念和偏見。
現在,讓我們勇於想像二一○○年的世界。
到了二一○○年,我們的命運就是成為我們曾經膜拜和畏懼的神明。但我們的工具將不會是魔術棒與仙丹,而是電腦科學、奈米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以及最重要的作為這些科技的基礎量子論。
在二一○○年,如同神話中的神一般,我們將能以我們的念力操控物體。電腦將會悄悄地閱讀著我們的思想,然後實現我們的願望。我們將可以單靠思想,就能移動物體—這種心電感應的能力以前是神的專利。運用生物科技的力量,我們將會創造出完美的身體並延長壽命。我們也將能夠創造出地球上前所未有的生命形式。我們將可以運用奈米科技的力量,將某種物體轉換成另一種東西,好像是無中生有地創造出東西。我們不會像神一般駕馭火紅的戰車,卻有流線型的車子,幾乎不用燃料就能不費力地漂浮空中。我們的引擎將能運用恆星上無盡的能源。我們快要可以送出星船去探索鄰近的星球。
雖然這種類似神的威力,先進得有點不可思議,但如同前面所說,這些技術的種子都已種下。
那是科學為我們帶來這種力量,不靠聖歌或咒語。
我是個量子物理學家。我每天都在和能夠闡明次原子粒子(創造宇宙的基本元素)之間關係的方程式奮鬥。我所居住的世界,是一個十一維度超空間、黑洞以及通往多重宇宙蟲洞的宇宙。雖然量子論的方程式,一向被用來描述星球的爆炸和宇宙的大爆炸,它也可以用來為我們的未來輪廓解碼。
但所有的這些科技變化將引領我們走向何處?此一科學與技術的漫長航程的終站,究竟在何方?所有這些劇烈變化的高潮,就是行星文明(物理學家稱之為第一型文明)的形成。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大的轉變,標誌著向過去所有文明的急遽告別。每一則新聞頭條,都以某種方式反映出行星文明誕生的陣痛。商業、貿易、文化、語言、娛樂、休閒活動,甚至戰爭,都因行星文明的浮現而產生變革。依據行星的輸出能量來計算,我們可以預估將在一百年內達到第一型文明的狀態。除非我們抵擋不住混亂和愚蠢的壓力,否則朝向行星文明的轉變是無可避免的。此一巨大、勢不可擋的歷史與科技力量的最後產物,將會超出任何人的控制。
為何有時預言未能成真?
但是有一些對資訊時代的預言,卻又顯然未能成真。例如,許多未來學家預言「無紙辦公室」
將會出現,而電腦將使紙張被廢棄不用。事實剛好相反,只要隨意掃視任何辦公室,都會發現用紙量實際上達到新高。
也有人想像出「無人城市」。未來學家預測,透過網際網路舉行的遠距會議,將使面對面的企業會議變得沒有必要,因而不需每天上班。當人們在家(而非辦公室)工作時,城裡將會被清空,變成鬼鎮。
同樣地,我們將看到「虛擬旅遊」的興起,懶得動的「沙發馬鈴薯」將會成天懶洋洋地倚靠沙發,透過電腦網路漫遊世界,觀賞景色。我們也將會看到以滑鼠代步的「虛擬逛街客」。購物中心將會破產。而「虛擬學生」將會在線上教室上課,同時卻祕密地玩著電動遊戲並喝著啤酒。大學將因失去吸引力而關門。
我們也可回想一下「影像電話」的命運。一九六四年世界博覽會期間,AT&T公司花了一億
美元來改進可與電話系統相連的電視螢幕,讓你與交談的對象互相看見。這個想法沒有引起風潮;AT&T只賣了大約一百套,每套平均成本高達一百萬美元。這個失敗的代價很高。
最後,傳統媒體和娛樂事業的死亡,也被認為迫在眉睫。有些未來學家聲稱,網際網路就是雜技團,會吞噬現場演出的劇場、電影、收音機和電視,所有這些很快地都只能在博物館看到。
事實卻剛好相反。交通阻塞空前嚴重—這是都市生活的永恆場景。蜂擁到異國景點的人群創了新紀錄,觀光事業是地球上最快速成長的工業。血拼客顧不得經濟不景氣,擠滿商店。大學取代虛擬教室的增加,招收比以往為多的學生。當然,有較多的人決定在家工作,或與工作夥伴舉行遠距會議,但都市並未清空。它們反而蔓延出許多衛星城市。今天,透過網路進行視訊會議非常容易,但多數人並不喜歡被攝影,反而偏好面對面的會議。當然,當媒體巨人正在苦思如何在網路上賺取收入之時,網際網路已經改變了整個媒體景觀。但若說到讓電視、收音機和戲劇院消失,則還很遙遠。百老匯的燈光,仍然一如往昔地閃爍著。
穴居人原則
為何這些預測未能實現?我猜想,人們排拒這些進步,主要是基於我的所謂「穴居人原則」(Cave Man Principle)。基因和化石證據都顯示,外觀與我們相似的現代人類,十萬年前出現於非洲,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我們的大腦與性格,此後有過較大的改變。如果你找來那時期的一個人,從解剖學上看來,他與你並無兩樣:如果你讓他洗洗澡、刮刮毛,讓他穿上三件式西裝,然後把他擺在華爾街,他的身體與其他人完全沒有區別。所以我們的需要、夢想、性格以及慾望,在過去十萬年間,可能並無很大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可能與我們的穴居祖先類似。
我的主要的觀點是:當現代科技與我們的原始祖先的慾望衝突時,這些原始慾望總是獲得勝利。這就是「穴居人原則」。例如,穴居人總是要求「獵殺證明」。光是吹噓被逃走的獵物有多大是不夠的。擁有新鮮動物在手,總比被脫逃的故事受歡迎。同樣地,在我們處理檔案的時候,總希望有列印出的紙本在手邊。人類的本能,似乎並不信任在電腦螢幕上浮動的虛幻電子影像,所以我們即使在非必要時,也會將電子郵件和報告列印出來。這就是無紙辦公室沒有變成現實的原因。
同樣地,我們的祖先總是喜歡可以面對面的場合。這種場合讓我們與他人發生關聯,並讀取隱匿的情緒訊息。這就是「無人城市」沒有應驗的原因。比如,一個主管可能想要仔細評估他的部屬。這件事很難在網路連線時辦好,但在面對面時,主管可以觀察身體語言,以獲得有價值的無意識訊息。由於近身觀察,我們發生了關聯,也能讀取他們微妙的身體語言,去發現他們腦海中正在動什麼念頭。這是因為我們的類猿祖先,在尚未發展出語言前的好幾千年間,幾乎僅僅仰賴身體語言,以傳達思想和感情。
這就是為何「虛擬觀光」沒有起飛的原因。看見印度古蹟泰姬瑪哈陵是一回事,有權利吹噓親眼看見,又是另外一回事。類似的情形也反映在音樂欣賞上,在光碟上聆聽你喜歡的音樂家的感受,與在現場演奏會看到這個音樂家被樂迷包圍、歡呼以及叫囂,因而熱血奔騰的感受,並不相同。這意味著,即使我們能夠下載我們喜歡的戲劇或名人的影像,但還是無法與親眼看到舞台上的戲劇或歌手的表演相提並論。雖然歌迷可以從網路上免費下載圖片,但他們寧可排很長的隊伍,去獲得簽名照或買票。
這就是有關「網際網路會淘汰電視和收音機」的預言尚未實現的原因。當電影和收音機剛出現時,人們為現場演出的劇院感到痛惜。當電視來臨時,人們也預期電影和收音機的末路。但我們現在卻仍然生活在一個混合的媒體世界中。我們得到的教訓是,某一個新媒體不會使前面的媒體成為過去式,而是與它共生。但是這些媒體之間的混合和關係卻不斷地改變。任何能夠正確預測未來這些媒體的結合方式的人,將會非常富有。
這樣的演變理由在於,我們的古代祖先總是希望眼見為憑,而非道聽塗說。我們在森林中若要繼續生存,仰賴實際物證而非依靠謠言,乃至關重要。甚至在一個世紀以後,我們仍將會有現場演出的劇院,也會繼續有追星族,這是遠古以來的傳統。
還有,我們是掠食性動物的子孫。因而,我們喜歡觀看別人,甚至在電視機前一坐就是好幾小時,不斷地觀賞著人類同伴的可笑舉止;但若是感覺到有人在看我們時,則立刻緊張起來。事實上,科學家做過統計,我們只要被陌生人注視四秒鐘,就會覺得不自在。過了十秒鐘,我們就會因為被人注視而生氣,產生敵意。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原來的影像電話會失敗。還有,誰願意在上網以前先梳理頭髮?(今天,經過數十年的緩慢、痛苦的改進,視訊會議終於開始流行。)
現在我們也可能選修線上課程。但大學裡仍然擠滿學生。與教授一對一的會面,能夠獲得個別的注意,以及個人問題的回答,因而仍然比線上課程受歡迎。當申請工作時,大學學位仍然比線上課程證書有分量。
所以「高科技」(High Tech)和「高接觸」(High Touch)之間的競爭,一直存在。亦即,坐在室內看電視好呢?還是走出去,接觸周邊事物?在這個競爭中,我們希望兩者兼得。所以,在這虛擬空間與虛擬實境的時代,我們仍然有實況演出的劇院、搖滾音樂會、報紙與觀光旅遊。如果有人要給我們一張我們的偶像音樂家的免費照片,或是現場演出的入場券,我們將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入場券。
所以,這就是「穴居人原則」:我們最喜歡魚與熊掌兼得,但如果只能選擇其一,我們會追隨洞穴先人,選擇「高接觸」。
但是,這個原則也有一個必然的結果。早在一九六○年代科學家剛剛發明網際網路時,人們普遍相信,它會演化成一個為教育、科學及進步而存在的論壇。另外卻有人唯恐它迅速墮落成為沒有法制的西部大蠻荒,一如今日情況。事實上,這是可以預期的結果。依據「穴居人原則」推論,如果你想要預測未來人類社會的互動,你只要想像我們在十萬年前的社會互動,再乘以十億倍。也就是說,掌握小道消息、社交網絡和娛樂的人會得到獎賞。在古代部落中,謠言對消息的迅速流通(特別是有關領袖和大人物的消息)極其重要。那些局外人往往無法存活下來,並傳遞基因。今天,我們可以在雜貨店結帳區的雜誌架上看到這個功能。架上有整面牆的明星八卦雜誌。另外在追逐明星的文化中也可見到。現在唯一的不同在於,部落八卦的重要性被大眾傳播大大增強,可以在瞬息間環繞地球好幾圈。
社群網站的勃興,在一夜之間將年輕的娃娃臉企業家變成億萬富翁,使許多分析師跌破眼鏡,但它也是這個原則的一個例證。在我們的演化歷史中,那些能夠維持廣大社交網絡的人,可以靠它們取得對生存極其重要的資源、意見和幫助。
最後,娛樂事業將會繼續爆發性的成長。我們有時不喜歡承認,但娛樂事業確實在我們的文化中居於優勢地位。行獵之餘暇,我們的祖先放鬆並娛樂他們自己。這不僅對維繫團結極為重要,也有利於個人建立在部族中的地位。這一點並不意外,因為在動物王國中,舞蹈和歌唱不但是娛樂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向異性證明健壯的要素。當雄鳥唱出美妙、婉轉的音調,或進行奇異的求偶儀式時,牠們的目的主要是要向雌鳥證明自己是健康的、體能良好、沒有寄生蟲,並且擁有值得遺傳下去的基因。
另外,藝術的創造不僅是為了愉悅,也對大腦的進化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在大腦中大部分資訊是以符號的形式處理的。
所以,除非我們從基因上根本改變我們的人格,否則我們仍可以預期,未來的娛樂事業、八卦小報以及社交網絡的力量將會增加,而非減少。
科學如利劍
我曾看過一部由莎士比亞名劇《暴風雨》(The Tempest)改編而成的電影,片名是《禁忌的星球》(Forbidden Planet)。這部電影徹底改變了我對未來的態度。在電影中,太空人來到了一個處於興盛時期的古代文明,這個文明比我們先進好幾百萬年。他們達成了科技的終極目標:不須動用工具而有無限能力,也就是透過念力就能做幾乎任何事情。他們的思想與埋藏於星球深層的巨大熱核電力工廠連接,那些工廠會將他們的慾望轉變成為真實。換句話說,他們擁有神力。
我們將會擁有類似的能力,但我們將不需要再等好幾百萬年。我們將只需等待一個世紀,而且即使在今日的科技,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未來已經在萌芽。但這部電影也是一個說教故事,因為它擁有的神力,最終還是毀滅了這個文明。
當然,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它所製造的問題跟解決的問題一樣多,但每經一次考驗,問題的層級都會提高。今日世界有兩大對立的趨勢:一個是去創造寬容的、科學的和繁榮的行星文明,而另一個卻是頌揚會導致社會撕裂的混亂與無知。雖然現在宗派主義者、基要主義者(排斥進化學說)以及祖先延續下來的非理性熱情仍然存在,但不同的是,現在我們有核子、化學以及生物武器。
在未來,我們將從自然之舞的被動觀察者,轉變為大自然的編舞者去主導自然,最終並成為自然的保育者。所以,讓我們祈求,我們能以智慧與和平的力量來運用科學之劍,降伏古代流傳下來的野蠻。
現在,讓我們來開始進行一個假設性旅程,如同那些致力使它成真的科學家所告訴我的,去經歷未來一百年的科學創新與發現。未來的電腦、電信、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以及奈米科技的神速進展,將會令人目眩神搖。無疑地,它將會徹底改變未來的文明。
〈引言:預測未來一世紀〉
二一○○年:成為神話中的諸神
今天,如果我們還能拜訪我們的古代先人,向他們展示諸多科技成果,我們將會被認為是位魔法師。我們將以科學魔法,讓他們看見高翔雲端的飛機、可以探索月亮和其他行星的火箭、可以透視體內的磁振造影機,以及可與地球上任何人聯繫的手機。如果讓他們看到手提電腦,可以在頃刻之間將影像及訊息傳送到大陸的另一端,他們會認為這是魔法。
但這只是開端。科學不是靜態的。它在我們周邊以指數性爆發。如果你計算已經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你會發現數量急遽增加,大約每十年就會倍增...
目錄
推薦序:預見未來的起點 朱敬一
推薦序:看見未來的未來 陳國華
導讀:專家眼中的未來 曾耀寰
引言:預測未來一世紀
第一章:電腦的未來──心靈控制物質
從網路眼鏡到軟性電子紙,網路世界將全方位占領我們的生活,虛擬與真實的分界點將越來越模糊。
第二章:人工智能的未來──機器的興起
到了二一○○年,我們居住的世界,將會到處都是特性與人類相近的機器人。如果它們變得比我們聰明,結果會怎樣?
第三章:醫學的未來──完美與超越
進化的完全突破就是選擇較佳的基因,因此,我們何不靠走捷徑來避開數百萬年的進化,並嘗試去控制我們的遺傳命運?
第四章:奈米科技──萬物始於虛無?
當生醫科技關注的焦點都是基因、蛋白質和分子的操控時,下一個問題自然浮現:我們對個別原子的操控會到什麼程度?
第五章:能源的未來──來自眾星的能源
所有的分子科技,都需要大量的能源來驅動。這些能源從何而來?世界上將出現完全取代石油的能源方案嗎?
第六章:太空旅行的未來──奔向眾星
如果太空計畫成敗與否的主要關鍵是成本,那麼我們能否有辦法降低前往太空的成本,因而使人們可以自由地到其他星球旅行?
第七章:財富的未來──贏家和輸家
人類文明本身將如何演化?科學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形態、工作以及我們的社會?科學是繁榮的引擎,而它將會如何重塑未來的文明和財富?
第八章:人類的未來──行星文明
當世界各國的領袖不再支持他們的社會進行偉大的科技研究時,這同樣是一個衰敗的訊號。而這,就是人類未來的將面對的挑戰。
第九章:2100年生活一瞥
如果能在二一○○年過一天,看看這些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職業,以及我們的希望和夢想,那將會為我們帶來很多啟發。
譯後小記
推薦序:預見未來的起點 朱敬一
推薦序:看見未來的未來 陳國華
導讀:專家眼中的未來 曾耀寰
引言:預測未來一世紀
第一章:電腦的未來──心靈控制物質
從網路眼鏡到軟性電子紙,網路世界將全方位占領我們的生活,虛擬與真實的分界點將越來越模糊。
第二章:人工智能的未來──機器的興起
到了二一○○年,我們居住的世界,將會到處都是特性與人類相近的機器人。如果它們變得比我們聰明,結果會怎樣?
第三章:醫學的未來──完美與超越
進化的完全突破就是選擇較佳的基因,因此,我們何不靠走捷徑來避開...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