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它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是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本書還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本書被翻譯成近二十種語言,至今仍在國際學術界有廣泛影響。
在中世紀時期,鼠疫肆虐,奪去了歐洲近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人民的生命。人民開始相信是上帝的懲罰,於是大規模的鞭笞開始流行。受鞭笞者相信透過鞭打自己和承受身體上的懲罰,上帝不會讓他們染上鼠疫。更可怕的是,人開始找尋替罪羔羊,任何長相醜陋或是行為古怪的人都會受到懷疑,遭到迫害。這就是群體。
群體中的人不僅在行動上與本人有完全相反的表現,而且思想和感情也與平時完全不同。你相信嗎?即使是各行各樣中最優秀的專家,當他們表現出一個群體的時候,也會經常性的做出極度愚蠢的決定。群體消滅個人的獨立意識、獨立思想能力。
在本書中,作者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冶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任何你想像不到、不可思議的事情均在群體中發生了,而你我也正是群體中的一份子。
作者簡介:
古斯塔夫・勒龐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他自1894年始,寫下一系列社會心理學著作,以本書最為著名,被翻譯成近二十種語言,至今仍在國際學術界有廣泛影響。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胡忠信推薦
勒龐的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佛洛伊德
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心理學家 奧爾波特
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社會學家 墨頓
推薦序∕高貴的野蠻人:人是天使,還是魔鬼?
自有人類歷史記載以來,宗教家、哲學家、思想家與任何一個學門的學者,永不止息地探討人性問題。依照「舊約聖經」的「創世紀」描述:「人是依照上帝的形象造的。」依此原則,人性是追求崇高的情操,立志成為聖賢,展現人性善良、真摯、光明的面向;然而,正如佛洛伊德對人性有系統的探討,在人性的「意識」與「潛意識」之中,卻儲藏人性最惡質的一面,雖然佛氏弟子法蘭克提出「超越的潛意識」的新理念,對人性的向善有所肯定,但衡諸千百年以來的歷史,放諸目前的國際政局,我們還是不得不同意盧梭所說「高貴的野蠻人」理念,人類的殘酷、自私、排他、仇恨與嫉妒本質,不時地產生破壞性力量,這也是巴斯卡在著名的神學論述「沉思錄」不禁感慨:「人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但人想做天使,卻做出魔鬼的行為。」
今年二○一四年八月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週年,五十多國各國領袖群集一戰戰場舉行紀念儀式,各國軍人代表舉燈在戰士紀念碑巡禮,表示戰爭並未帶來黑暗,我們永遠不可放棄光明的希望。然而在同一時間,已經進行三千年的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仍在持續,東西冷戰雖已落幕二十五年,亞太形勢仍劍拔弩張,烏克蘭危機仍把東西陣營拉回戰爭的泥沼,更不用說在全球各地發生的區域性衝突;「嫉妒」及「憎恨」與「信心」、「希望」、「愛心」交織,正如使徒保羅的吶喊:「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追求永久和平明明是人性的理性最高目標,也是一種道德義務,但人類仍然處在恐懼與悲劇邊緣,臨深履薄地往前探索前進。
二十世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英國歷史家阿諾.湯恩比以其深厚的歷史知識與人文素養,探討歐洲戰爭的根源來自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狂熱主義信仰」,加上古希臘的「城邦崇拜」與古羅馬的「皇帝崇拜」,匯聚成二十世紀對民族主義、國家認同、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的排他與獨斷,湯恩比分析:「排外心理是心靈的罪惡狀態,同時也是犯了傲慢的罪─我們自己並不驕傲,我們所驕傲的是我們的家庭、族人、生活共同體與教會─因而產生重大的物質破壞力量。」湯恩比以神學家的口吻,對歐洲文明的黑暗之心做了最宏觀與深刻的探討。
美國工人哲學家愛瑞克.賀佛爾則對舊金山碼頭工人與群眾心理做了微觀與縝密的觀察,他與湯恩比有相同的結論:「當我們在群眾運動中喪失了自我獨立性,我們就得到了一種新自由─一種無愧無咎、去恨、去恫嚇、去撒謊、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在群眾運動中,我們獲得了『幹下流勾當的權利』。」賀佛爾與湯恩比都一針見血指出:狂熱既是一種靈魂的疾病,卻又是一種讓社會與國家振衰起弊、死而復生的神奇力量。
即使還未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就以他敏銳的觀察力,對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乃至後續的拿破崙執政與對外戰爭做了深刻的解讀與分析,加上勒龐對歐洲中古史、教會史的掌握與理解,他意圖建立一個解讀方法論與架構,以史實為基礎,對人性最深不可測的「無意識」做「黑暗之心」的思想探源。拜讀這本群眾運動的經典之後,我們一方面欽佩勒龐的探究功力,也對他先知般地預測歐洲即將發生大規模的殺戮與毀滅,表達最深的感慨與敬意。
依據勒龐無懈可擊的邏輯推理,他認為群眾運動會使自我人格消失,「無意識」於此產生作用,在情緒與思想的暗示與傳染之下,觀念迅速轉化為衝動與行動,產生巨大的殺伐力量。當個人置於群眾運動之中,「數量就是真理」,進而產生「正義的錯覺」,「我們是正義化身,別人都是異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人人得而誅之。佛洛伊德深受勒龐的理念所啟發,認為在人性深處的「無意識」根源就是族群,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突破正是來自層層累積的研究脈絡而來。
當代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一生以「旁觀者」自許,他期勉自己不是臺上的演員,也不是臺下入戲的觀眾,而是站在消防通道上的旁觀者。勒龐在論述中反覆強調:個人在群體中會意識模糊,獨立思考能力下降,判斷力失準,智力弱化而品格低落,不正是對「旁觀者」一個有力的反證?近代史的強人或獨裁者拿破崙、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哪一個人不是操縱群眾心理,從人性之惡蒸餾出毒酒,以「富國強兵」為目標,貫徹其野心與利益?「所有的事業都是表演事業」,在政治魔幻大師的魔棒之後,何嘗不是他們對群眾心理的深刻掌握?如果沒有人性根深柢固的「偶像崇拜」─不管是對城邦、國家、宗教、種族、主義或個人,如果沒有操縱者的精心構思與偉大場景,何來人類的進步與退步力量?
一部經典歷經時代的淬鍊,讀者的讚許,歷久而彌新,仍然傳誦一時而成為普世價值與資產,必定有它的特質與內涵。勒龐所探討的群眾心理,放諸二十一世紀的文明衝突、宗教分歧與國族爭端,如同明燈照耀於山頂,使人警惕而有所反思,他的視野已跨越時代與地域,引起大家的共鳴。拿破崙由科西嘉小島而競逐大位,由邊陲而中央,大起大落而歸於寂滅,何嘗不是掌握了勒龐的群眾心理學?拿破崙曾說:「革命是為了虛榮,自由只是藉口。」又說:「每一個士兵的背包裡,都有未來統帥的權杖。」又說:「給我一萬個勛章,我就可以鼓舞人心征服世界。」勒龐正是用社會科學方法論解讀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征戰的行為。有意了解領導與管理,或者深刻探討人性與行為,這本經典的中譯本問世,值得向大家推薦,並從中了解自我與群眾心理。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胡忠信
名人推薦: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胡忠信推薦
勒龐的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佛洛伊德
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心理學家 奧爾波特
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社會學家 墨頓
推薦序∕高貴的野蠻人:人是天使,還是魔鬼?
自有人類歷史記載以來,宗教家、哲學家、思想家與任何一個學門的學者,永不止息地探討人性問題。依照「舊約聖經」的「...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群體的一般特徵
一、群體是有生命的生物
許多人湊在一起,就叫群體。
不管他們是誰,不管他們是幹什麼的,也不管他們因為什麼而湊在一起,只要他們湊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
或許我們會認為,雖然這些人組成了一個群體,但他們中的每個人仍然是獨立的,與他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沒有什麼區別。
但是現代心理學可不這麼認為。
在現代心理學看來,群體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一種群體的特點,這種特點與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的特點都不同,卻和每一個群體的特點沒什麼區別。
所有的群體都是一樣的,群體就像一個有生命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這種群體中共同的感情和思想,就是所謂的「群體心理」。
「群體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暫時的,一旦構成群體的人各自離散,每個人又立即恢復到了自己以前的狀態。但在群體之中,他的個性卻消失了,不見了,這時候他的思想與感情所表達的與群體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有關群體共同的心理狀態沒有明確的術語可以表述,我們只能稱之為組織化的群體,或
者叫心理群體。
這個組織化的群體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存在,他的行為體現為精神的統一律。
二、構成群體的條件
但是,一些人偶然出現在同一個場合,這還不足以構成組織化群體的特點。大街上往來穿梭的人雖然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點,但是這些人的目標各有不同,就構不成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概念。
真正意義上的群體,是有其前提條件的,缺少了這個條件,一群人就稱不上是群體。
群體中的人有兩個共同的特點:首先是每一個人個性消失,其次是他們的感情與思想都在關注同一件事。
有時候,即使這些人不在同一個場合,但如果符合這個條件,那也可以稱之為一個群體。
較為典型的是這種激烈感情的驅動,比如大家共同關心的國家大事,一旦太多的人同時考慮這個問題,那麼這些原本獨立的個人就立即形成了一個群體。
一個偶然的契機,可以讓這些原本散處於四面八方的人同時聚集在某一個場所,這時候,這群人就立即表現為同一種心理特徵,他們的行為再也沒什麼區別了。
所以,有時候三五個人會形成一個群體,而成千上萬的人湊在一起卻未必會發生這種心理現象。
任何時候,一個民族也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共同的場合——人數太多了——但不管他們在哪裡、他們彼此之間的距離有多遠,但他們是同一個群體,他們的行為表徵沒任何區別。
三、群體的相同與不同
心理群體形成之後,就會表現為一種共同的、暫時的,然而又是十分鮮明的普遍特性。除此之外,群體還會表現出一些附帶的特性。
組成群體的人員不同,那麼除了普遍特性相同之外,不同的群體的附帶特性不同,而且,群體的精神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這樣,我們就可以對群體進行分類。
所的群體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不管群體是由什麼人組成的,但所有的群體都有著一致性。
除此之外,不同的群體還會有不同的附帶特點。構成群體的人員不同,其附帶的特徵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群體的普遍特性來辨認群體,同時又可以根據群體的不同附帶特性將他們區別開來。
四、群體共性的研究方法
現在,我們先來看看群體的共同特性。
我們就像是自然科學家一樣,先將人類分成一個大的族系,找到並描述出所有族系共同的特點,然後再區分出不同族系的個性特點。
但是族系研究相對來說簡單很多,而群體的心理卻幾乎無從著手。
構成群體的種族不同,群體心理就有所不同。
同一種族的構成方式或比例不同,群體心理同樣也有所不同。
刺激群體心理的要素不同,群體心理就有所不同。
即使群體承受同種類型的刺激,但刺激的強度不同,群體的心理表現仍然會有所不同。
以上諸多因素的變化構成了群體心理研究的困難,但幸好,個體心理學的研究也同樣會遭遇到這些困難。
比如說,只有在小說中,一個人的性格才會一生不變。
再比如說,只有環境的完全一致性,才能造成族群性格明顯的單一性。
諸多權威資料都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精神結構都包含著各種性格的可能性,而環境的突變,卻會讓這種可能性表現得更為突出。
這樣,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法國國民公會中那些最殘暴的成員竟然都是些平常表現最為溫和的人。當環境正常的時候,他們是一些合法的公民或是善良的官員;而當環境突變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那種邪惡與殘暴,就連他們自己也無法相信。等到暴虐過後,他們又都恢復了此前的那種善良與謹小慎微之中,成為最老實最溫順的民眾,拿破崙就是在他們之中找到最恭謹的臣民。
但是我們沒辦法對群體強弱程度不同的組織做出全面的研究,我們能夠做到的,最多只是研究那些成熟的群體——也可以稱之為完全組織化階段的群體。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看清楚群體可以演化成一個什麼模樣——不管它最終變成什麼模樣,肯定不會是你想像的那樣一成不變——也只有在這種發達的組織化階段,種族那些看起來似乎永遠不會發生變化的特徵才會體現出一種新的特點。
在這種情況下,群體的全部感情和思想就會表現出明確的指向,我們甚至能夠看到這期間所有變化的細節。
同樣是在這種特殊條件下,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現象才會體現出其規律性的變化。
在群體的心理特徵變化中,有一些可能與獨立的個人沒有任何不同,而另外一些特性卻完全是群體所特有的,這些特性從未在一個人身上具體體現出來,可是當這個人成為群體中的一員的時候,他的舉止表現卻不可思議地體現出了這一特性。
這種奇異的特性也只有在群體中才有,而這正是我們關注的目標。
五、群體共同的心理特徵
所有的群體,都具有這樣一個共同特徵:
構成這個群體的人,不管他是誰,不管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區別,不管他的職業是什麼,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是低,只要他們是一個群體,那麼他們就擁有一個共同的心理——集體心理。
當他們成為群體中一員的時候,他們的感情、思維和行為與他們單獨一個人的時候迥然不同。
他們在群體中的思維觀念或是感情,在他們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是絕無可能出現的,即使出現,也絕不會形成具體的行動。
這就是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心理群體是一個由異質成分組成的暫時現象。當足夠數量的不同個體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像是諸多的有機質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細胞一樣,當這些類別成分完全不同的細胞組成一個新的生命個體的時候,這個新的生命個體的表現與構成它的細胞組織完全不同。
完全不同的個體就會組成一種全新的存在,這個全新的存在與構成這種存在的每一個個體沒任何共同之處。
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認為:在形成一個群體的人群中,表現為其構成要素的總和或是他們的平均值——但這個觀點完全是錯誤的,是缺乏統計學依據與相關例證的。實際情況是,正像兩種化學元素——如酸和鹼——產生了化學反應之後形成了一種新物質一樣,這種新物質的屬性完全不同於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元素的基本屬性。
而群體的表現也正與構成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完全不同,沒有任何或絲毫的相近之處。
六、群體質變的症因
群體中的個人完全不同於獨立的個人,這一點是很容易能夠得到證明的。
但是,如果我們想找出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如果我們確有探究這其中症因必要性的話,那麼就不能忽視現代心理學為我們提供的絕對正確的思維分析——無意識主宰著有機體的生活,而且在有機體的智力活動中,這種力量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意識因素是我們最熟知的,但這種力量在我們精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完全是被動的、不值一提的。
所以我們對於人類的觀察總是無一例外地陷入困惑之中,只有最細心的分析家與最敏銳的觀察家,才有可能洞穿潛意識的黑洞,窺知到一點點主導著我們行為的無意識動機。
如果說,我們的意識是浮在海面上可見的冰山的話,那麼,潛意識才是沉陷於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冰體。
所有有意識的行為,都只不過是遺傳基因控制下的無意識深淵中的隱密心理活動的產物,或許永遠也不會有人能夠在他的有生之年得以一窺潛意識的暗黑世界的真相——積淤在這個深層次結構之中的是生物無數個世代傳承相遞的無計其數的共同特徵,正是這些永遠也不為我們所知的共同特徵構成了一個種族的先天秉性。
文學家使用一種更易於為公眾所接受的方式來描述這一潛隱的共同特性——宿命!
我們經常會為我們的行動做出解釋——但在這個旨在為了讓人們信服的理性解釋背後,潛藏的是我們根本沒有說出來的真正原因。
即使這個「真正原因」也是靠不住的,在此之後是許多連我們自己都一無所知的神祕原因。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了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無意識的欲念構成了每一個種族的先天秉性,尤其是在這種秉性上,屬於同一個種族的個人之間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很多時候,這種微小的差別更多地體現在意識的層面上——比如說,後天教育的結果。
教育固然能夠讓不同的人表現出不同的特質,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卻仍然是這種固結在基因鏈條上的獨特遺傳信息。
人與人之間差異最大的,或許就是智力了。
但是,同一種族的所有人卻有著非常相似的本能與情感。
大凡事情一旦涉及情感領域,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消失了。
尤其是在涉及信仰、政治觀點、道德評價、個人愛憎這些近乎於純粹感性表達的領域中,最傑出的才智之士也不見得比一個凡夫俗子更高明。
智力上的差別天高地遠,一個補鞋匠在一個偉大的數學家面前或許會連大氣都不敢喘,可如果這個鞋匠一旦發現這位偉大的數學家在性格的表現上與他沒絲毫差別的話,那麼他心裡多半會感到說不出的驚訝。
人們憑藉一種毫無理由的思維慣性,會認為智力超凡的人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也會是出類拔萃的。然而事實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同一種族的所有人,都有著一個普遍的性格特徵,即使是智力上的懸殊差異或是後天教育的效果也無法彌補的。
而支配這種普遍性格特徵的,正是我們的無意識,同一種族中的大多數普通人在同種程度上都具備這種普遍特性。
七、被消除的才智差別
正是這種普遍特性,構成了群體的共同屬性。
在群體心理中,原本突出的才智被削弱了,導致了群體中每一個人的個性也被削弱了。表現出差別的異質化被同質化吞沒了,最終是無意識品質決定了群體的智慧。
群體只有很普通的品質。
群體只有很普通的智慧。
群體也只有最基本的智慧。
群體同時也只具有最低甚至更低層次的智力。
這個結論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答案,它至少能夠替我們解釋:何以群體無法完成對智力要求較高的工作?
群體只能從事最低級的勞動,而涉及普遍利益的決定,只能由傑出人士組成的決策中心來做出。
但讓我們感到沮喪的是,即使是各行各業中最優秀的專家,當他們表現為一個群體的時候,也會經常性地做出極度愚蠢的決定。
實際情況是,即使再高明的專家,一旦他們受困於這種群體意識,那麼他們頂多只能用普通人的智力與能力,用最為平庸而拙劣的方法來處理那些關係重大的事情。
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淹沒了。
一般情況下我們說「人民群眾」,以強調我們在智力上所占的優勢,但事實的情況卻是,「人民群眾」絕不比任何一個人更聰明,反倒他們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
任何一個人都比「人民群眾」聰明,所以「人民群眾」是靠不住的,除非你想獲得一個最愚蠢的結果而相信他們,那就另當別論了。
這個結論的正確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糟糕的是,這個正確的結論卻與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始論據產生了直接的衝突。
如果說,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只是把他們共同分享的普通品質集中在一起,並最終表現出智力低下與平庸的話,那麼,我們在最初所提到的群體會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存在又從何說起呢?
這正是我們這本書所致力於解答的問題。
八、第一個原因:本能
只有在群體中才會表現出來,為群體所特有,而作為單獨的個人卻不具備的這些特點的形成,是受到一些不同的原因而形成的。
第一個原因:本能的力量,而激發一個人的最原始本能的決定性因素是數量。
數量在人類社會中會經常性地產生一種充足的理由。處於群體中的個人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正義」力量,對他們來說群體就是正義,數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體中的人也會有一種「法不責眾」的想法,因而在他們行動時就表現得理直氣壯。
但是當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處於孤零零的單獨個體的時候,後天的教育與內心的良知都對他起了約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須要對自己的這種本能行為加以控制。
但是群體的力量卻讓人們解脫了這些約束與羈絆——無論是後天教育養成的,還是先天的良知所意識到的——他沒有什麼理由再約束自己,更無法控制內心的放縱與不羈。
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責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
但是,群體則不然,群體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群體就是法律,群體就是道德,群體的行為自然是合理的。
這是因為單獨的一個人是有名有姓的,而群體的本身就是它的名字。
群體是無名氏!
無名氏不需要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擔責任。
因為無名,所以無由指控。
於是,曾經牢固約束於一個人的責任感就會蕩然無存,而群體得到的,是最原始本能的表達與宣洩。
九、第二個原因:傳染
傳染——群體情緒的相互傳染——對群體的特點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決定著群體行為選擇的傾向。
傳染——一個人的情緒迅速地感染了另外一些人。有的人很容易讓其他人受到感染,有的人則不然。有的情緒特別容易在群體中傳染開來,而另外一些情緒卻不見有什麼效果。
傳染——感性的、本能的情緒特別容易傳染,而理智的、冷靜的情緒在群體中不起絲毫作用。
傳染——站在群體之外的任何一個人都能夠看清楚這種現象的發生,哪怕他智力低下,也會輕而易舉地做出判斷。但是,即使是一個智力非凡的專家,在這方面也說不出個事理來。
我們最多能把傳染視為一種催眠的力量——群體性催眠!
在一五二三年六月上旬的倫敦城中,有算命者和占星家預言:泰晤士河將在一五二四年二月一日猛漲,整座倫敦城將會被淹沒,成千上萬戶居民的房屋將會被沖毀。在預言發布後的幾個月裡,所有的盲從者都開始喋喋不休地重複著這個預言,這使得更多的人相信了它。
民眾紛紛打點行裝,移居到倫敦城以外的地區。而這樣的遷徙行為又加快了預言的傳播速度。隨著時間離災難預定的日期愈來愈近,移民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到了一五二四年一月的時候,下層民眾攜妻帶子,成群結隊地步行到遙遠的村莊去躲避災難,中上層的人則乘坐馬車趕到那裡。
到了一月中旬的時候,至少有兩萬人離開了倫敦,許多地方只剩下空蕩蕩的房子。在人們的心目中,倫敦是一個註定要毀滅的地方,有錢人特意在其他城市的高地上安家。即使是富有學識的神職人員也不例外。
比如說,一位教堂的院長異常驚恐,他用極高的代價在高山上修建了一座城堡,貯存了兩個月的生活必需品。在那個可怕日子到來的前一星期,他帶著教堂的全體職員和家屬搬了進去。許多人都要求住進去,但這位院長在慎重考慮之後,只接受了與他私交甚好的朋友和帶有大量食物的人。
泰晤士河並沒有在預期的日子暴漲,當人們準備將預言家投入河中的時候,預言家卻想出了平息眾怒的辦法:他們宣稱自己計算錯了一個小數字,所以洪水的日期被弄錯了,提前了整整一個世紀。
這樣的荒謬言論,卻能夠在群體之中得到信任與傳播。這證明了那種來自本能恐懼的情緒力量,的確具備傳染病一樣的威力。
除了令人陷入狂亂之外,這種催眠還會摧毀一個人心理的防禦機制,讓人的表現突破他人格上的界限。
在群體中,任何一種感情和行動——只要這種感情與行動不合常理——都會很容易傳染開來。其程度之強,足以讓一個人隨時準備為另一個與他毫不相干的人做出犧牲。
傳染——就意味著群體將獲得一種與個體的天性全然對立的兩極傾向。如果他不處於群體之中,是根本不可能具有這種意識或能力的。
一個被群體情緒傳染的人會感覺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強大,他的行動完全聽憑另一種陌生的力量所主宰。這時候他的心中籠罩著的是一種悲愴的感情,這種感情會讓他表現得完全像另外一個人。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必然地被群體情緒所傳染——但如果他沒有感受到這種情緒的話,那麼他就會變成群體感情的敵對方。
被傳染了的群體以他們那完全非理性的力量主宰著這個世界。他們盡可能為所欲為,直到他們在行動中的群體不斷分化並消散,這種極端情緒才告消失。
十、第三個原因:暗示
人是一種理性的存在——他們都知道是非善惡,也知道趨利避害。
但這種現象只限於個體或非群體的時候才會發揮作用。
人一旦進入群體,上述的行為能力與制約作用也就消失了,這時候他的表現與獨立個體時候的表現會截然相反。
暗示!
沒錯!正是這種心理力量導致了這種奇異的現象,它實際上正是我們在上面所提到的相互感染的結果。
只有心理學能夠為我們揭開這千古的心理魔盒。我們的潛意識就像是潘朵拉的盒子,一旦被打開,就會釋放出太多本能性的衝動力量,而最終的希望,卻不明原因地永久地封印於我們心靈的深處。
我們現在都清楚了,人並不是自己的主宰。在你的意識之上,存在著另外一種更為強勢的力量。
所以——個人的人格是如此的脆弱,他隨時都會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任何意識的狀態之中。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自我人格消失了,而他的行動能力還在。
於是他就會對導致自己喪失人格意識的暗示力量唯命是從,會做出一些與他的性格習慣極為矛盾的舉動。
暗示的力量以一種缺乏解剖學依據的神祕方式,替代了群體的個體自我人格——又或者,只是將這之中的某種蟄伏力量喚醒而已;一旦這種力量被喚醒,群體自我人格的原有部分就會迅速地被這種不羈的力量所淹沒,所消解,再也不會起任何作用。
心理學家為我們提供了更為細緻的心理觀察——他們指出,長時間融入群體行動的個人,儘管他看起來並沒什麼根本性的變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不久就表現為——或者是在群體發揮催眠力量的有效影響之下,或者是由於另外一些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弄清楚的原因——他讓自己進入了一種特殊的存在狀態。
就像催眠師在患者面前晃動水晶球,群體中的個人從此陷入了一種極度興奮的無意識狀態。
大腦的知性活動被抑制、正常的思維活動被麻痹——這時候的人完全聽命於他的脊椎神經所接收到的外部信號。
他淪為受催眠師隨意支配的一切無意識活動的奴隸!
這時候的他,有意識的自我人格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原本是明晰的意識力與判斷力也蕩然無存,他的一切感情與思想,全部聽命於催眠師的外界指令。
連同他的情感,也淪為外界力量操縱的機械本能。
如果催眠師告訴他應該悲傷,那麼他就會號啕大哭。
如果催眠師告訴他應該喜悅,那麼他就會笑逐顏開。
處於催眠狀態下的個體成為一臺完全聽命於脊椎神祕外部刺激信號的電子細胞裝置,此時他的全部價值與意義已不復存在。
而群體中的人,也正是處於這種機械狀態之下。
這是一種接近於迷信的狀態,事實上,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所有迷信者,莫不處於一種缺乏認知的無意識狀態。
在人類揭示未來奧祕的手段中,象徵和徵兆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許多事物都被預言家們看作或凶或吉的預兆,但只要我們稍具理性,就會知道這種方法是極度荒唐的。
然而,迷信徵兆者不僅僅是社會底層的民眾,許多有學問的人、政客和軍人也都相信這些東西。
比方說,對於那些軟弱而又輕信的人來說,他們如果打個寒噤,就會以為此時一個仇人正準備向他復仇;如果在清晨遇到了一頭母豬或是黑貓,這一天就會相當不吉利;遇見一頭驢,就意味著不幸。如果13個人坐在同一張餐桌上用餐,那麼其中一人肯定會在當年斃命,而其他的人也會跟著走霉運。在迷信者看來,這幾乎是所有徵兆中最可怕的了。
我們知道,只有在一種情況下,13個人同桌用餐確實會帶來不幸,這種情況就是,飯只夠12個人吃。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並不會這樣想。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相信這樣的傳聞,許多人甚至把「13」這個數字看做是一切不祥之兆的象徵,如果一個人有十三枚硬幣的話,就會直接丟掉一枚。
群體中的人喪失了對自己行為辨別的能力,無論他正在做什麼或是準備做什麼,他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控制,也缺乏認知的意識。
正如同受到催眠的患者,群體中的人理智的力量與自控的能力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而另外一些能力卻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強化。
群體中的個人會採取他所無法想像的任何行動,抗拒這種行為衝動的意識及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徹底喪失作用。
如果說有什麼力量比催眠者的衝動更為強大的話,那麼就是這種群體的衝動了。
群體有著自動放大非理性衝動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對於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會起到相同的作用。這種作用隨著群體的情緒鏈條的傳遞,會愈來愈強大,直到突破人的想像,仍然不會停下來。
除非——除非有誰能夠熟諳這種群體的特性與暗示的技巧,否則想平息這種群體的衝動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群體中,仍然維持著他的強大個性、不為群體的激情所感染、足以抵制群體行為暗示的人,寥寥無幾,屈指可數,因此,他們的力量在群體中起不了任何作用。
群體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響。
如果有誰想讓群體冷靜下來,或是改弦易轍,那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
除了暗示,群體對一切明確的告誡置若罔聞。
所以,當群體行動起來的時候,哪怕是最嚴厲的警告,都不會起作用。
相反,或者只需要一句悅耳的言辭——它必須具有影響性的暗示效果,又或者是一個足以喚醒群體的形象,就能夠影響到群體的行為,讓他們表現得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第一章 群體的一般特徵
一、群體是有生命的生物
許多人湊在一起,就叫群體。
不管他們是誰,不管他們是幹什麼的,也不管他們因為什麼而湊在一起,只要他們湊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
或許我們會認為,雖然這些人組成了一個群體,但他們中的每個人仍然是獨立的,與他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沒有什麼區別。
但是現代心理學可不這麼認為。
在現代心理學看來,群體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一種群體的特點,這種特點與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的特點都不同,卻和每一個群體的特點沒什麼區別。
所有的群體都是一樣的,群體就像一個有生命的生物,它有自...
目錄
推薦序 高貴的野蠻人:人是天使,還是魔鬼?
第一章:群體的一般特徵
(1)群體是個活的生物
(2)構成群體的條件
(3)群體的相同與不同
(4)群體共性的研究方法
(5)群體共同的心理特徵
(6)群體質變的症因
(7)被抹平的才智差別
(8)第一個原因:本能
(9)第二個原因:傳染
(10)第三個原因:暗示
(11)野蠻的玩偶
(12)群體的行為
(13)奇跡的創造者
(14)你不會接受的觀念
(15)群體特性之一:衝動、易變和急躁
(16)群體極端表現(上)
(17)群體極端表現(下)
(18)群體沒有任何長遠打算
(19)群體不承認障礙
(20)引發衝動的導火索
(21)群體特性之二:易受暗示與輕信
(22)群體在等待,永遠在等待
第二章: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
(1)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
(2)群體觀察能力的缺失
(3)群體中的智力泯滅(上)
(4)群體中的智力泯滅(中)
(5)群體中的智力泯滅(下)
(6)群體的謊言(上)
(7)群體的謊言(下)
(8)婦孺言論不可輕信
(9)群體只會撒謊
(10)群眾杜撰的歷史(上)
(11)群眾杜撰的歷史(中)
(12)群眾杜撰的歷史(下)
(13)群體的極端感情(上)
(14)群體的極端感情(下)
(15)打動群體的東西
(16)群體的誇張妨礙智力(上)
(17)群體的誇張妨礙智力(下)
(18)群體的偏執與專橫(上)
(19)群體的偏執與專橫(下)
(20)群體渴望強權
(21)群體的保守本能
(22)群體的道德(上)
(23)群體的道德(下)
(24)群體的道德淨化作用
第三章:群體的觀念、理性與想像力
(1)群體只接受簡單觀念
(2)如何讓群體接受新觀念
(3)群體難於被動搖
(4)群體的偽推理能力
(5)群體的想像力(上)
(6)群體的想像力(下)
(7)掌握群體的想像力(上)
(8)掌握群體的想像力(下)
第四章:群體信仰所採取的宗教形式
(1)群體的偶像崇拜(上)
(2)群體的偶像崇拜(下)
(3)如何建立偶像崇拜
(4)偶像崇拜不會消失
(5)又一個你無法接受的觀念
第二卷:群體的意見與信念
第五章: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中的間接因素
(I)群眾運動的導火索
(2)第一條導火索:民族
(3)第二條導火索:傳統
(4)第三條導火索:時間
(5)第四條導火索:政治和社會制度
(6)第五條導火索:教育
(7)關於應試教育的題外話(上)
(8)關於應試教育的題外話(下)
第六章:群體意見的直接因素
(1)那些直搗人心的東西
(2)第一:形象
(3)第二:詞語和套話
(4)第三:幻覺
(5)第四:經驗
(6)第五:理性
第七章:群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手法
(1)群體的領袖
(2)領袖是如何煉成的
(3)領袖召喚信仰狂潮
(4)領袖的權威
(5)兩類不同的領袖(上)
(6)兩類不同的領袖(下)
(7)領袖的名望
(8)領袖的動員手段之一:斷言
(9)領袖的動員手段之二:重複
(10)領袖的動員手段之三:傳染
(11)傳染來源於模仿
(12)你逃不掉傳染
(13)比財富更誘人的東西
(14)第一類名望
(15)第二類名望
(16)如何博得個人名望
(17)另一種博得名望的方法
(18)如何不讓你的名望流失
第八章:群體的信念與意見的變化範圍
(1)兩類信念與意見
(2)信仰的變化範圍
(3)如何用信仰抓住群眾
(4)形形色色的意見
(5)意見的迴圈過程
(6)紛亂的當代形勢
(7)媒體的墮落
(8)歷史觀的消亡
第三卷: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
第九章:群體的分類
(1)群體的兩大類別
(2)異質性群體
(3)異質性群體的特徵
(4)同質性群體
第十章:被稱為犯罪群體的群體
(1)拒絕認罪的罪犯
(2)不平常的犯罪
(3)群體犯罪的歷史
(4)犯罪群體的特徵(上)
(5)犯罪群體的特徵(下)
第十一章:刑事案件的陪審團
(1)陪審團的智力泯滅
(2)陪審團的堅定立場
(3)陪審團最痛恨的人
(4)陪審團最憐憫的人
(5)掌控陪審團的秘訣
(6)陪審團的人道色彩
第十二章:選民群體
(1)選民群體的特徵
(2)如何在選舉中取得成功
(3)用言語控制選民
(4)選民群體拒絕理性
(5)選民是被操縱的群體
(6)不可動搖的普選制度(上)
(7)不可動搖的普選制度(下)
(8)民族精神的深層作用
第十三章:議會
(1)沒有明智的議會
(2)議會的特徵
(3)議而不決的議會
(4)議會中領袖的影響力
(5)如何影響議會(上)
(6)如何影響議會(下)
(7)議會的名望崇拜
(8)遊走在情感的兩極
(9)議會的兩大險情(上)
(10)議會的兩大險情(下)
第十四章:民族存亡的關頭
(1)歷史的發展規律(上)
(2)歷史的發展規律(下)
推薦序 高貴的野蠻人:人是天使,還是魔鬼?
第一章:群體的一般特徵
(1)群體是個活的生物
(2)構成群體的條件
(3)群體的相同與不同
(4)群體共性的研究方法
(5)群體共同的心理特徵
(6)群體質變的症因
(7)被抹平的才智差別
(8)第一個原因:本能
(9)第二個原因:傳染
(10)第三個原因:暗示
(11)野蠻的玩偶
(12)群體的行為
(13)奇跡的創造者
(14)你不會接受的觀念
(15)群體特性之一:衝動、易變和急躁
(16)群體極端表現(上)
(17)群體極端表現(下)
(18)群體沒有任何長遠打算
(19)群體不承認障礙
(20)引發衝動的導火索
(2...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