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這麼沒耐心嘛。」先生說。
我當時沒反駁,只是默默聽著。
坐在床緣的我,突然有種好大的失落感,久久不能平復。
因為我知道,我真的很不應該這樣對孩子。
汪培珽手記
姊姊十二歲半,弟弟十歲,那一年發生的故事
1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品格教育,但是,怎麼才算重視呢?
2如果孩子在外受了委屈,公道要不要討?
3孩子是錯了,但我真的需要這麼大聲說話,孩子才會改過嗎?
4好老師的定義是什麼?
5好朋友不多,不代表不合群。朋友很多,也不代表不寂寞。
6當孩子不是發自內心想要忍耐時,那麼「忍耐」的美德,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7在還沒通盤了解整件事的情況下,我總是選擇對孩子「少說話為上策」。
8和孩子意見相左,聽誰的?
9如果打孩子,就可以讓孩子上台大,你會打嗎?
10明明不喜歡自己被這樣對待,為什麼不敢說「我不喜歡」?
11孩子的得失心重,是天生的嗎?
12當孩子行為失常時,除了糾正孩子外,還有更重要的事可以做……
13看孩子不順眼?別忘了,那跟遺傳脫不了關係……
14孩子情竇初開,該鼓勵?還是先壓抑呢?
15同樣的錯,父母老是一直犯,誰可以出面管管父母?
16愛孩子的機會隨手可得,只看你把握住了沒……
17永遠要給孩子機會……
18小孩子,只要看一眼父母的臉色,就知道「現在我還是閉嘴比較聰明」。
19父母作的決定,不見得都比孩子的正確,我們不要太固執……
20孩子不理你,千萬別緊張。愈緊張的父母,孩子愈不想理你……
21青少年不在乎父母說的話嗎?
22你恨你的孩子嗎?恨鐵不成鋼。通常你恨的是自己……
23請每天跟自己說三遍,「我是好媽媽,我是好媽媽,我是好媽媽。」
24覺得養孩子很沒樂趣嗎?真正投入心力在孩子身上的,都樂得不得了。
25怕孩子恨你?只要是對的事,讓孩子恨你都要堅持……
26討厭自己是個緊張兮兮的媽媽嗎?有時候沒辦法,你不做,孩子就要放牛吃草去了。
27當小孩犯錯時,最好的對策就是跟孩子討論「最好的對策是什麼」。
28孩子自制力的最大來源是什麼?
29父母會犯的錯,不比孩子少,所以別老是覺得自己高高在上……
30只有小孩會被寵壞?錯,大人被寵壞的機率才高呢……
31一個人的魅力,不光是外表一件事就可以說清楚的……
32「孩子終將有自己的家。」有這種心理準備的父母,才可能活出自己。
33將「聽話的孩子」視為理所當然?你最後會嚐到苦果的……
34別以為孩子不愛你,如果你真的有這種感覺,表示你對孩子的愛,他們沒收到。
35任何人如果要用友情來傷害她,至少,在這個階段,是非常容易的。……
36人活著不能沒有朋友,朋友的重要性甚至跟另一半勢均力敵
……
我以「我的日常生活」為經線,然後用「滾滾時間」當緯線,
編成了一本本的《汪培珽手記》。
每一篇都是獨立的故事──「翻到哪篇,就可以立刻讀哪篇」,
這對現代忙碌的父母來說,可能是最沒有壓力的了。
基本上是,我想對你說什麼,我就寫什麼。就好像換個場景,
我們倆約了去喝下午茶,我對你娓娓道來我生活裡的酸甜苦辣。
這次的手記做成了厚厚飽飽的小開本
希望讓你有「隨時可以帶我出門」的自在感覺
作者簡介:
汪培珽
生於台北淡水,祖籍安徽桐城
景美女中、淡江大學、紐約聖若望大學碩士
第一份工作五年,台北遠企裡的遠東紡織
第二份工作五年,敦化北路上的美國銀行
第三份工作,媽媽,沒得離職,也沒得退休
第四份工作,作家,目前有八個「書小孩」
承蒙讀者照顧,每個書小孩都很爭氣,感謝
插圖/陳星同
他從九歲開始幫媽媽的書畫插圖
十歲開始覺得這個工作很勉強
要不是礙於有酬勞可領,他不畫的
他的原稿非常乾淨
因為一筆到底,從不修改
要不要隨便你,他沒閒情畫第二次
他在每幅插畫裡偷藏的小老鼠
讓很多小書迷會跟爸媽搶書看
部落格 www.wretch.cc/blog/wangpeiting
臉書wang peiting(汪培珽)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為什麼沒有特定主題的汪培珽手記,你還是喜歡看?
汪培珽的手記常常一針見血、三言兩語就戳破大人世界裡的荒謬。那些瞬間即逝的風景和小事,統統讓她的手記捕抓下來了,也啟發了每個父母都可以這樣做。——Amanda Liu
「很寫實,很親切,就像在和朋友聊天一樣。」汪老師的手記系列,在敘述事件發生的同時,還會加入一些自己的臆測跟想法,遣詞用字生動幽默,讓人偶而還會想吐槽!很像在和朋友聊天,讓讀者不知不覺就被作者洗腦了。——許倫境
生產時,我怕自己死在手術台上,懷孕時就不斷告訴我先生,如果我有個不測,請你照汪培珽的書教我的孩子。現在還是一樣,人生無常,如果我有個什麼不測,也請我先生務必照汪培挺的書教我的孩子。我先生問:「只有汪培挺嗎?」(我架上還有別的教養書。)「沒錯,只有汪培挺的,外加我訂的汪培挺書單之中英文繪本,請你每天唸給我的孩子聽。」——Selles Cheng
汪老師的書,很像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可以在裡面找到父母需要的答案。手記系列,讓我知道,下次面對孩子時,「這樣說話會更好」。老師的書也像故事書,每當夜深人靜時,總是讓我讀得津津有味呢。——Bonnie Chen
老師的書,我是用來悔過用的。很實用的懺悔書。也謝謝老師這麼勤快地寫書。——Yu-fang Tseng
因為生活已經充滿太多教條,所以平易近人的生活寫實,讀起來不但觸動人心,而且讓人再三回味。——Wang Wen
父母們沒辦法一次讀完一本書,根本沒時間啦。手記抽時間讀個一兩篇,吸收一下,有空再一兩篇。從小事來教育小孩,我非常認同喔。——羅曉雯
手記最貼近生活,和噗通噗通跳的那顆心啊。——湯小明
藉由手記,我可以與另一半討論——未曾解決或未曾發覺的管教問題。對孩子的未來就更有信心了。——張寶月
我喜歡那種真實記錄孩子生活大小事的文章,心有戚戚焉。弟弟的插畫也畫得很捧!——Jewel Chen
就像家常菜一樣,任何人看了都會喜歡。——陳又榛
拜讀汪培珽的書,是想要追尋她在親子課題裡的那一份「淡定」。——Lily Peng
汪老師的書我全部都看過。最近在看手記裡的其中一本《真的放手讓你飛》。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的確讓人很有感觸。汪老師的筆觸很
有親和力,又能切中問題的核心,常讓我有心有戚戚焉的感覺。——Kisucandy Jc
我喜歡看手記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書裡下一段老師會分享什麼。但看完每一段之後,常有感同身受和獲益良多的驚喜感。而且教養裡的細節,本來就在跟孩子互動時所產生的。手記的寫法,很能提醒自己生活中可以注意的教養小細節唷。——Min Liu
汪老師的書都看過囉!雖然手記沒有特定的主題,但是卻和我們每天發生的大小事互相牽連。每每看了老師的手記,心裡都有種「對對對就是這種感覺」的感覺。——林萱愉
小孩就是都很隨意的生活呀,正因為他們這麼隨意的生活,我們才能從中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樂趣跟觀點。所以,我覺的手記系列很棒,也很適合媽媽讀,因為都短短的一篇一篇嘛。——Abby Kuo
汪老師全部的書我都看過。我很愛手記,很多生活的小細節、不起眼的小東西,都可以在手記裡讀到。很生活化,讀起來沒有壓力,容易被消化。讚!——Swee Ling Eng
有時對自己管教出現疑惑時,就會翻一翻汪老師的書。她的書總是提醒做媽媽的,對小孩要有耐心、有耐心,還是有耐心。——黃星瑋
我喜歡看她和小孩的互動,就是好看。希望她可以一直寫作下去唷。——筠倫
在日常生活上,很多小細節發生時,我都會回想到老師的手記:要相信小孩。我也把書給爸爸看,給阿嬤看,甚至保母也是我發放的對象,真的就是照著汪培珽的書在養小孩啦。——Chian Yu Lin
汪培珽做到了很難得的面向:用說理的方式和小孩溝通(加上耐心無限大)。真的讓我「穿進孩子的鞋子裡」去思考,自己給的是良藥還是毒藥?讀她的文章,提醒了我,孩子也需要被尊重、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讀她的書,了解的不只是小孩,放到大人身上也適用,因為人性是共通的。——ChenHuei Kang
之前兩本手記我都看過唷!會喜歡的原因是: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不限時間、地點,隨手翻來就可以看了。老師的文章所傳達出來的想法或者是價值觀,就算我的小孩才三歲,都覺得很受用,而深深地收進我心裡的抽屜裡。真期待老師的新書。——Aquita Chiang
很喜愛。一邊讀,就像跟作者一邊在聊天,我偶爾還會發出顆顆的笑聲呢。——曹翔雲
汪培珽手記除了超寫實,沒煩鎖贅詞,又有如臨其境的臨場感,不像紙上談兵般深不可測。——Joanne Li
我每次看完汪培珽的新書,就會期待下本新書唷,因為共鳴感吧。而且就算我沒生小孩也是。——忻晴
透過一篇篇也會發生在我們生活裡的故事,汪培珽再再提醒養孩子,最重要的還是享受愛孩子的過程啊。我希望老公也照您的方式教養孩子,只是……沒有英文版的……殘念。——Nicky Tan
汪老師手記裡記錄的點點滴滴,讀來趣味橫生卻又發人深省,汪老師和孩子們相處的情形,或多或少也會發生在我和我的孩子之間,讓我有機會思考親子之間相處與溝通模式,還時時提醒我別忘了給孩子滿滿的愛。——Wei
名人推薦:為什麼沒有特定主題的汪培珽手記,你還是喜歡看?
汪培珽的手記常常一針見血、三言兩語就戳破大人世界裡的荒謬。那些瞬間即逝的風景和小事,統統讓她的手記捕抓下來了,也啟發了每個父母都可以這樣做。——Amanda Liu
「很寫實,很親切,就像在和朋友聊天一樣。」汪老師的手記系列,在敘述事件發生的同時,還會加入一些自己的臆測跟想法,遣詞用字生動幽默,讓人偶而還會想吐槽!很像在和朋友聊天,讓讀者不知不覺就被作者洗腦了。——許倫境
生產時,我怕自己死在手術台上,懷孕時就不斷告訴我先生,如果我有個不測,...
章節試閱
請說「我不喜歡」
「大嫂不斷地拿他的兒子和我的女兒作比較,每次來我們家,總愛在孩子面前說她的兒子又會了什麼什麼,怎麼我的女兒還不會。雖然小孩還不到兩歲,但會不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你問我,我的答案是,「會」。
下次請直接跟對方說,「我不喜歡讓小孩聽到這類負面的話」——你傷了孩子,也傷了我。
也許是民族性吧,明明很不喜歡自己或孩子被用某種方式對待,卻只是氣在心裡,嘴上什麼也不說。這樣的鄉愿態度代代相傳。這種心理狀態,追根究底,還是怕自己被別人憎恨,怕自己被批評沒禮貌,怕自己被別人排斥,或是怕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
如果你一點也不怕,那麼這樣的困擾也就不會找上你了。
看你還敢不敢
「不打不成器」是父母對孩子施暴的藉口。「做錯事就要讓他受教訓,下次不可再犯」,這是「認為打孩子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父母,最方便的託詞。試想:有一天,你對著整個辦公室的同仁作報告,因為說錯了一個關鍵數字,你的老闆,一個箭步走上來,就甩你一巴掌。請問,你能接受嗎?
老闆說,因為這是你第一次犯這麼嚴重的錯誤,為了你好,怕你再犯,所以要給你一個狠狠的教訓,你才會記得。你能接受嗎?
事實不見得都要說出口
我是大人,大人長到這麼大,都應該受過這樣的教訓:雜誌上,明星頭上的髮型,等真的放到自己頭上時,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所以當我拿雜誌給姊姊看時,特別故意用另一隻手將小童星的臉遮起來,當時姊姊還很疑惑地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做?真怕她誤會媽媽嫌她沒有明星漂亮。
她當然沒有明星漂亮,但事實不見得都要說出口。這樣的比較,父母能避免就要避免,不然我就會直接被冠上「最不上道的父母」的頭銜了。
誰比較失望
汪老師:不知您有無這種經驗?兒女有上台的機會,扮演的卻是個毫不起眼的小配角,孩子對未能當主角有些失望。您會怎麼跟孩子說呢?「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你當主角的場子不在這裡,」………
小小的孩子,知道什麼是「毫不起眼」嗎?小小的孩子,如果不是大人給的價值觀,他們能分辨什麼是「小角色」嗎?小小的孩子,父母就是他們的「天和地」,只要他的「天和地」將他視為重要的人,那就足夠了。
為什麼孩子會對「不能當主角」失望?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成長環境,不論是父母、長輩、親戚、老師,給了他什麼樣的價值觀。「我們家寶貝要當美美的白雪公主,才不要做醜八怪的壞巫婆。」「你跑得好快哦,你看你打敗了所有的人!」當周圍大人的眼裡只有成敗和表面的光鮮亮麗時,孩子自然而然就吸收了這樣的價值觀。
多對老大好一點
請父母捫心自問:我們有多少時候,用不一樣的眼光看著老大和老二?甚至在同一件事情上,用了不同的標準對他們。只因為老二比較小,就可以有較低的標準嗎?還是,因為較小的孩子比較可愛,父母就不自覺地用了比較低的標準?
「老二比較可愛」這件事,不公平在哪裡?
剛出生的小嬰兒比三歲的小孩可愛,好像是很正常、理所當然的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當這兩個小孩同時長大變成三歲和六歲的時候,想想當初三歲時不被注意的老大,如今老二也三歲了,父母對可愛的感覺,不會因為老二已經三歲了,而有所改變——你還是覺得三歲的,比六歲的可愛。依此類推,等老大老二變成十歲和十三歲時,父母依然覺得:小的那個孩子,永遠是可愛的一方。這就是整件事,對老大最不公平的所在——為什麼「可愛」的定義,永遠被小的那個孩子獨佔呢!
從頭到尾,都不是因為老大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的感覺是個比較級,不信就再生第三個孩子試試看——包準你會馬上將「可愛」兩字拱手送給老三,老二的可愛,從此一去不復返。
教養的工作,要記得收尾
孩子的心事,很多時候,父母心知肚明,卻喜歡用鴕鳥心態面對。
不過話說回來,「鴕鳥心態」也不是不可以用——別在「氣頭上」處理事情,有時也不失為一種教養孩子的方法。問題是,很多時候,父母等「氣頭過了」,也忘了要回頭處理這件事,然後,孩子心裡的氣就愈積愈多,最後,找個大麻煩統統還給父母。
放棄未嘗不是好事
「一年?先放棄?」這些字眼嚇著我了。三個月我就快崩潰了,怎麼可能還要一年?而且我已經努力了三個月,放棄不就等於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嗎?
她說對了。只怪我當時沒好好琢磨老人言。如果上帝提早告訴我,原來這個「讓孩子成功地自己睡」的時間,是一年的好幾倍。我老實告訴你,我一定放棄。因為媽媽的「不放棄」,害慘了自己也罷,連孩子也跟著遭殃。
養育孩子以來,我做過最後悔的事——就是父母不肯放棄「自以為是」的決定。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有兩點我會注意:一,任何要求孩子作的改變,都要慢慢來。操之過急,只會讓事情離成功更遠。二,孩子一時如果不能改變,父母不要固執地不肯放棄,有些事情,沒有對錯,過一段時間再試,效果可能更好。
姊姊從來都是個乖巧講理的孩子,但到了半夜竟然有將門踢破的念頭,可見她當時有多害怕。
孩子天生喜歡跟父母說話
時常,姊弟倆放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媽媽窩在沙發上聊天。
這個聊天環境的形成,不是因為孩子有很多話想說,也不是因為媽媽多善於傾聽,真正的關鍵只在於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
媽媽先在沙發上坐下來,然後什麼事也不做。因為媽媽將自己安置在一個不會移動的位置上,而且呈現無所事事的樣子,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圍過來了。
所以爸媽先不要急著抱怨:為什麼我的小孩都不跟我說學校的事?常常問題的關鍵是卡在:父母老像個陀螺似地轉個不停,小孩就很難有機會跟你說話。小孩子,只要看一眼父母的臉色,就知道「現在我還是閉嘴比較聰明」。
要父母不貳過,不容易
小心哪!做父母的雖然下定了決心要改過,卻時常還是無法馬上成功的。後來弟弟開始幫媽媽畫下一本書《管教啊,管教》時,有一天他畫好了一幅「惡魔媽媽加上旁邊有個小孩」,我又不高興了,「這個小孩的腳怎麼這麼短,歪歪的,好像殘廢了……你為什麼要把腳畫成這樣……」小小的孩子,對父母的批評時常是無可奈何的,弟弟當場整個人失了顏色。結果,這幅插圖竟然從五十多幅裡脫穎而出,被美術設計選了當封面。哎,父母如果不想毀了孩子的天分,最好還是少說話為上策。
一廂情願不叫愛
父母給子女的愛,不可以一廂情願。
父母給子女的愛,不能用「我是為了你好」,而硬塞給孩子。如果你硬要塞給我的是「錢」,我可能不反對。但如果是「愛」,別傻了,愛是一種心靈上的溝通,「自說自話」稱得上是溝通嗎?
有人問:如果孩子不讓我愛他、排斥我,我就不能無怨無悔地繼續愛他嗎?當然可以,但是請注意,你所謂的「無怨無悔的愛」,小心不要騷擾到孩子的生活了。就好像,甲男愛乙女,但是乙女不愛甲男,如果甲男還是無法克制地要繼續示愛,那就是一種騷擾。
當孩子對自己沒信心時
媽媽記起來了,一年前,我與弟弟的對話是這樣的,這些話不僅能安慰孩子,而且百分之一百有說服力,連大人聽了都不得不贊同。
「弟弟,你放心,你不會是卡奴。」
「為什麼?」媽媽說得斬釘截鐵,弟弟的表情高興中透著疑惑。
「因為每一個卡奴,事前,都不知道自己會變成卡奴。而你這麼小小年紀,就已經知道了,所以,對不起,你沒辦法成為卡奴。」
不要以為我是在安慰孩子,我沒有,我根本打心底認為:他不可能是。
心裡不是
不久,晚餐時間到了,我們準備去外面吃。我問爸爸:「弟弟怎麼辦?」
「我去叫他。」呵呵呵,你去叫他,說得容易,你叫得出來才怪?
爸爸很有自信地去了,兒子根本不開門,爸爸問他,他有回答,沒有不禮貌了吧,但是從頭到尾的答案只有一種「不要,不好,不去」。
爸爸沮喪地退回客廳,我又問:「怎麼辦?」
「那我們自己去。留他一個人在家,是他自己說不去的。」爸爸說。
雖然他已經到了可以自己在家的法定年齡,但你絕對不可以留他一個人在家,為什麼呢?
因為,他嘴上說不去,可以心裡不是。只是拉不下這個臉。
你看如果父母真的走掉不理他了,孩子會有多傷心啊。
沒錯,是他自己說不要去的。可是他是還沒成熟的小孩子啊,今天換成是先生跟太太吵架,先生可以因為太太說不去,就自己一個人去吃飯嗎?如果真的是這種結局,那以後這對夫妻的關係就堪慮了。
恨鐵不成鋼
因為我知道,我沮喪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是自己過不了「浪費了兩把電動剃刀的錢」這一關。而且我甚至知道,他根本就是遺傳了媽媽怕痛的個性,我只要有一點放大鏡都看不到的小傷小痛,就會雞貓子喊叫地「哀號」。
父母對孩子的恨鐵不成鋼,其實,恨的多半不是孩子,而是自己。自己為什麼鼻子不高一點、自己為什麼不聰明伶俐一點、自己為什麼不膽子大一點、自己為什麼不用功一點、自己為什麼不看清楚一點再嫁人……
別把對自己的不滿,發洩到孩子頭上,因為那根本——不關他們的事啊。
請練習左耳進右耳出
三姑六婆的話,不需要太在意。要寵壞孩子,還不容易。要愛孩子而且能忍住不寵壞他,才是教養功力的所在。
不刺探
一旦父母開啟了刺探小孩的教養模式,那就只說明了一件事:我不信任你。如果父母懷疑小孩會在家裡玩電動,那代表父母心裡已經有了『小孩會不聽話』的心理準備;既然你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如果真的發生,似乎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了。」不是嗎?
多少太太會檢查先生的手機、簡訊、口袋、存摺?會這樣做,婚姻不保的機率更高。如果有一天你有了想這麼做的念頭時,那就是婚姻不保的警訊。是因為我不信任對方,他才出軌?還是因為對方出軌,才不值得信任?在我看來是同一件事。因為信任,是任何關係裡最重要的一環,當它出問題時,就表示這段關係要多加關注了。雖然姊姊還小,但這些話我還是順便說了。
養你長大要花掉我多少錢
我不知道為什麼有父母會對小孩說這樣的話?可能是在小孩六歲,當他最調皮搗蛋的時候說的吧;可能是在小孩十五歲,當他最叛逆聽不進父母道理的時候說的吧;也可能有些父母一輩子都在對孩子說這句話;甚至有些父母雖然嘴上沒說,但在整個養育孩子的過程裡,心裡嘀咕的都是這件事,「你花了我多少錢。」
這句話我為什麼不會說?因為我根本不在乎我花了多少錢養孩子,孩子在乎的也不是你為他花了多少錢。我們為了孩子花的時間和金錢,都應該是自己心甘情願的結果。而隱藏在「養你長大要花掉我多少錢」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就是:「我滿腦子想的都是錢。我付出了多少,你將來就要回報我多少。」父母將自己與孩子的感情,跟金錢扯上等號,你覺得很明智嗎?
他們真的好愛你
爸爸總是這麼疲憊,回到家的爸爸總是這麼疲憊。
這份疲憊,無形中阻隔了孩子愛你的心。
「沒辦法」是你的說法。
多少美好的人生,就在這三個字中錯過。
是沒辦法,還是沒想過——事情是可以被改變的?
請說「我不喜歡」
「大嫂不斷地拿他的兒子和我的女兒作比較,每次來我們家,總愛在孩子面前說她的兒子又會了什麼什麼,怎麼我的女兒還不會。雖然小孩還不到兩歲,但會不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你問我,我的答案是,「會」。
下次請直接跟對方說,「我不喜歡讓小孩聽到這類負面的話」——你傷了孩子,也傷了我。
也許是民族性吧,明明很不喜歡自己或孩子被用某種方式對待,卻只是氣在心裡,嘴上什麼也不說。這樣的鄉愿態度代代相傳。這種心理狀態,追根究底,還是怕自己被別人憎恨,怕自己被批評沒禮貌,怕自己被別人排斥,或...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