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劑量正確,毒物也能成為良藥。」──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斯(Paracelsus, 1493-1541)
多酚、薑黃素、維生素、運動……一定有益健康嗎?
輻射、戴奧辛、尼古丁、酒精……就一定不好嗎?
德國知名科普作家費里柏繼《細菌:我們的生命共同體》為細菌翻案後,
這次要翻轉我們對「有毒」、「無毒」的認知,
更要顛覆我們對「健康」的定義,掀起一場全新健康觀念的革命!
大自然沒有東西是真的「有毒」或「無毒」,差別只在於攝取的劑量,
只要劑量正確,身體就能產生適當的反應。
我們以為的「毒物」,其實是人類演化和生存機制的重要推手。
許多被認定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只要劑量偏低,還是能帶來極大的助益,
而那些有益身心的物質,若是攝取過量,反而會致病或致命!
這個原理就是「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
讓人類得以化毒物為良藥、化壓力為助力,
除能幫助克服文明病,也能應用於生技產業與永續農業的經營。
作者簡介:
里夏爾德.費里柏(Richard Friebe)
一九七○年生,大學在德國康茲坦斯和南非約翰尼斯堡攻讀生物學,現為演化生物學家和記者,持續為《法蘭克福匯報》(F.A.Z)、《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F.A.S)、《南德日報》(S.Z)、《明星週刊》(Stern)、《每日鏡報》(Tagesspiegel)、《時代雜誌》(Time)等各大報章雜誌撰寫科學專文,曾任南德日報出版社編輯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員,二○一○年獲得侯茲普林克新聞獎(Georg von Holtzbrinck Preis für Wissenschaftsjournalismus),為德語區最具權威性的科學記者獎項。
著作有和同事哈諾.夏里休斯(Hanno Charisius)合著的《細菌:我們的生命共同體》(商周出版,2016.02),深獲各界好評,也受到許多獎項肯定。
相關著作:《細菌:我們的生命共同體》
譯者簡介:
藍之廷
從小在蘇格蘭長大,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ät Heidelberg)生物系學士畢業,目前就讀海德堡大學生物所傳染性疾病學碩士。二十歲開始兼職中英德文口筆譯,曾任國家地理頻道和 g0v 零時政府譯者。因為喜歡生物,喜歡翻譯,所以總是在實驗室和病毒玩耍一整天之後,回家繼續煩惱書中的生物效應。
經常不務正業且到處流浪,帶著這本書一路從德國研究癌症疫苗,到日本研究微生物燃料電池,本書出版時應該已經在美國麻州做瘧疾研究了吧。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各界好評
「費里柏細細闡明了何謂『毒物興奮效應』,以及如何讓這些毒物成為我們的助力。」──奧地利《提洛日報》(Tiroler Tageszeitung)
「費里柏舉出了各種不同的觀察和科學研究,證明『毒物興奮效應』是大自然的法則,筆觸簡明清晰、幽默風趣且極具說服力。……這本書極具貢獻,因為它讓我們注意到這個長年受到忽視,但對我們日常生活極為重要的主題,並讓我們得以重新好好評估自己的健康。」──德意志電臺(Deutschlandfunk)
「費里柏的科普書實在太好看了,無人能出其右,這本書令人血脈賁張又受益匪淺。」──德國《現代心理學》月刊(Psychologie heute)
媒體推薦:各界好評
「費里柏細細闡明了何謂『毒物興奮效應』,以及如何讓這些毒物成為我們的助力。」──奧地利《提洛日報》(Tiroler Tageszeitung)
「費里柏舉出了各種不同的觀察和科學研究,證明『毒物興奮效應』是大自然的法則,筆觸簡明清晰、幽默風趣且極具說服力。……這本書極具貢獻,因為它讓我們注意到這個長年受到忽視,但對我們日常生活極為重要的主題,並讓我們得以重新好好評估自己的健康。」──德意志電臺(Deutschlandfunk)
「費里柏的科普書實在太好看了,無人能出其右,這本書令人血脈賁張又受益匪淺。」─...
章節試閱
引言
本書開宗明義就以眾所皆知的哲學名句來揭開序幕:「凡殺不死我們的,必使我們更強大。」
這句話是尼采說的,不僅頗有意境,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受用——特別是想要鼓勵人們振作時。
的確,許多一開始讓人極有壓力、已然造成傷害,甚至幾乎將人逼入絕境的事情,卻終究會在事過境遷後,讓人更加茁壯。這便是本書論述的主旨。
不過到底這個效應究竟是如何、為什麼、在何處、何時、在什麼情況和前提之下發生的呢?為什麼一定程度的壓力、毒物、疾病,甚至是加諸在身體上的暴力,能使人更有效地抵抗這些狀況以及諸如此類的襲擊呢?而此時體內又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呢?
這些問題可不純然是紙上談兵,而是當前十分熱門的一門科學,不僅引發熱議,更將徹底顛覆我們對所謂健康人生的認知。
這個主題以往並不受重視,多半是以其他名稱在運動或體能訓練的研究中零星出現,如今卻漸漸在醫學及生物領域中掀起研究熱潮,其觸角從毒理學一路延伸到癌症研究。目前的研究結果往往出乎意料,因為其和過往的研究結果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一時之間,維生素C不但不是抗氧化劑,而是親氧化劑——恰恰是它本應對抗的物質。然而,這並不是件壞事。有時從病患體內釋放出適量有害或有毒的物質,對身體反而是有益的,如同輻射往往不僅不會致癌,而是有顯而易見的抗癌效果。事實證明,許多被視為健康的物質,雖然往往在本質上是毒物,卻不可否認其確實有益健康。也有研究顯示,運動時體內往往會頓時充滿毒素,因此有益健康的並非運動本身,而是身體對這些毒素的反應。或許下次讀者在聽聞周遭的飲用水被檢測出含有微量的砷,或是礦泉水裡含有微量的鈾時,可以毋須過度擔心,畢竟這些微量元素可能不僅無傷大雅,甚至還有益身體健康。
許多傳統的觀念早已過時,新健康觀念的革命也已經展開序幕。人們對生命的認知、對健康人生的理解都早已改頭換面。但就如同所有顛覆傳統的新觀念一樣,體制內的反動派並不歡迎這場革命,因為他們已習慣其所在的舒適圈。然而,深入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且無可避免,自古以來人們與環境以及所有來自環境刺激的壓力因子間的微妙關係正在改寫。
今時今日,無數的醫療建議、藥物、保健食品、治療方式、體能訓練,以及務農方式等等都是以本書提到的原則作為基礎並加以利用的。但即使是這些切身應用著此原理的專家,不論是提出建議、提供商品、體能訓練,或是如此務農的人們,卻往往對這個原理的名字一無所知。
它就是「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是生命中最不可或缺且攸關生死的原理之一。
簡而言之,毒物、壓力因子或輻射諸如此類的東西,它們的劑量和效用大多和「劑量愈高,毒性愈高」的觀念沒有嚴格的因果關係,也就是說,這些所謂的有毒因子在劑量低時,其實往往十分有用。
適量的毒物不僅無害,而且還有益健康,或能使人進步,或許還能改善情緒。適量的輻射不僅不太會刺激新腫瘤的形成,反而更有可能降低癌症產生的機率,而適當程度的心理壓力有助思考、有益社交,也就能使人更快樂。
「劑量決定毒性。」帕拉塞爾斯早在五百多年前便這樣說過。
這句簡短的格言同樣極富意境且廣泛適用。雖然乍看之下,意思似乎是劑量決定了物質有毒或無毒,但其本意是在討論物質的藥性與毒性。這可不只是句浪漫的口號,而是理解大自然的運作機制、理解心理學和生命本身的首要窗口。
帕拉塞爾斯和尼采,他們流傳了幾世紀之久的名言如今一一受到證實,但我們真的有聽信老人言嗎?這些道理是否被醫學、藥理學、毒理學的奉為圭皋?大眾醫療保健的諮詢是否有遵循這些原則?公共衛生政策的擬定或是環境毒素的處理呢?這些原則是否有被實際應用在科學研究上?答案通通都是否定的。
有害物質是否有固定在實驗室裡受到稀釋,並檢測它們是否可能有利於生物,有治療或預防疾病的效果呢?物質的建議使用量是否也是如此研究出來的呢?答案也都是否定的。
造成現況的原因有很多。原因之一或許深埋於現代西方人的心理學和文化史當中,對他們——也就是對我們來說,我們很難接受大自然並非如九九乘法表般規律且呈直線相關,更無法接受同一件事情共存著正邪兩面,畢竟不管是西方宗教傳統和啟蒙運動,都禁止這樣的邏輯思考。再來,便是我們對邪惡的恐懼,就算我們確實知道即便是惡人也有可能會行善舉。這些一體兩面之事因為過於奧妙,往往讓人避之而唯恐不及。
事實上:所有諸如輻射線、壓力量,壓力因子等等的物質,其對生命作用的好壞都和它們自身無關,其優劣與否取決於劑量。然而,無論是科學學說或是在實際應用上,從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毒理學和藥理學,以至於生態和農業研究都依然對此原則視若無睹。
數十年前,美國麻省橋水州立大學(Bridgewater State College)裡有位名叫卡艾德(Edward Calabrese)的學生正做著有關植物的實驗,這並不是他自己的研究,而是課程的一部分。卡艾德和同學正在做一個早已被重複過無數遍的經典實驗,實驗流程通常千篇一律:在給植物施加生長抑制物質後,觀察並加以記錄下來,這是植物生理學的第一課。然而,卡艾德那一組的實驗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生長抑制劑竟然刺激了薄荷的生長。這時最合乎邏輯的解釋應該是:實驗某個環節出錯了,可能是哪個試劑過期了,只要加倍小心地重複一次實驗,並確保每個細節都沒有出差錯,那麼便會出現預期的實驗結果。便可以將這次的錯誤拋諸腦外,然後大家一派輕鬆地出去喝杯啤酒。出錯的實驗就如同垃圾般會遭人遺忘,不會再被想起,當初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看到發霉的培養皿時,或許也應該這樣做,但他卻選擇將那個培養皿好好研究一番,最後發現了除了黴菌之外,培養皿裡還有塊未受汙染的區域——這就是抗生素的由來。
卡艾德的教授也確實希望能有學生再實驗一次,當下便詢問了是否有人有意願,秉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更進一步研究這個有趣的現象。有意願的學生著實不多,只有一個人舉手表示願意,那就是卡艾德。於是他完整重複了這項實驗,但他並不是要努力確保每個實驗環節都正確無誤,而是想知道之前他和同學到底做錯了什麼。
終於,真相水落石出,原來學生誤把生長抑制劑多稀釋了十倍,而這個劑量的生長抑制劑非但不會抑制生長,反倒是會刺激生長。
過了四十多年後,當年的學生已成為教授,而且是位出版了數百篇專業論文的教授。論文探討的不外乎是當年那個在實驗課中觀察到的特殊現象:當劑量減少,某些物質會有和原本完全相反的作用——生長抑制劑搖身一變成為生長促進劑、毒物成為藥物,甚至連對生物體有害的輻射線,也可以成為極為有用的輻射線。
近幾十年來,「毒物興奮效應」儼然成為大自然的一大基本原則。
然而,卡艾德至今仍與諾貝爾獎無緣,非但如此,比起讚揚和認可,他向來受到的是嚴厲批評。主流科學不僅不接納他的學說,還將其視為危險的邪門歪道,讓他長期飽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指責。如今他已年近七十,許多曾經批評過他的同事紛紛改弦易轍,不僅開始認同卡艾德的實驗結果,甚至爭相採納並引用,仿佛原本篤信的異議從不存在過一般。可喜的是,卡艾德近年來終於開始獲得極有聲譽的獎項的青睞,並在二○○九年獲頒居里夫人獎(Marie Curie Prize)。
縱然如此,普羅大眾對這些科學發展卻仍近乎一無所知,就連相關的食藥法規政策也鮮少提及「毒物興奮效應」一詞,即使毒物和藥物研究理應在其管轄範疇內。不僅如此,許多科學家也對「毒物興奮效應」所知甚少,對於這一點,當我在為了籌備此書四處訪問科學家時,就有深刻的感觸。
「毒物興奮效應」的神祕面紗其實早已被揭開,現今人們也愈來愈了解箇中奧妙。許多物質往往在高濃度時是有毒的,但在既定的劑量時,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組成酶類的某些物質便是如此。
不過,低劑量的有毒物質有時非但不見得有毒,甚至可能有益健康,更有著完全不同的功效:人類、動物、植物、細菌和真菌遭逢毒物和其他壓力時,會自動啟動防禦模式,盡力抵抗以確保其生存,並在抵抗的同時盡力修復其中所造成的損傷,也只有如此,這些生物才能在歷經數億年的演化過程中存活下來。同樣的,低劑量的毒素會啟動這套生存機制,而啟動之後的效果,往往強烈到能為生物帶來額外的保護和益處。卡艾德的植物實驗便清楚展現了這樣的結果,某些抑制生長的植物毒素在濃度不足以抑制植物生長時,反倒會刺激植物啟動抵抗抑制生長的防禦措施。「毒物興奮效應」所帶來的結果便是:薄荷反倒長得更好了。
生活中常見的在低劑量時有益健康,卻在高劑量時有劇烈毒性的天然物質,包括大蒜裡的辣素、高麗菜裡的硫素、咖哩香料裡的薑黃素,以及藍莓、可可樹和其他果實裡的多酚和黃酮醇。不僅食物,藥物也有這樣的特性,如目前治療糖尿病效果最顯著的二甲雙胍(Metformin)。除此之外,米諾地爾生髮水(Minoxidil),這少數經科學證實有效的生髮劑似乎也屬於這一類物質——這也是為什麼,在把它按摩進頭皮裡時,可得小心一點,別一次灑太多在那愈發光亮的頭上了。值得一提的是,就連人人耳熟能詳的毒品「酒精」,低劑量時不僅能夠刺激神經細胞,促進其生存和發展,也有保護血管的作用。但若是攝取過多,卻是嚴重的神經毒,更會導致動脈鈣化。就連尼古丁,這無庸置疑的毒物,若是攝取的劑量夠低,也頂多是刺激人體內的防禦機制啟動,而不會馬上危害健康。許多在大自然裡極為少見的物質,甚至是那些令人聞風喪膽的毒物,像是DDT或戴奧辛,也都有這種一體兩面的「毒物興奮效應」。
「毒物興奮效應」無所不在。
其不僅是生物在面對天然化學物質的劑量多寡時,所起的反應。
更是運動和鍛鍊身體使人健康的原因。
若是少了這股效應,運動員就無法藉此精進並突破自己的極限。
某些飲食模式也因此特別有益健康。
這套機制讓人類能將侵入體內的有害輻射線,轉化成有用的能量,藉此保護且防禦身體。
更是為什麼長年備受壓力的心臟在罹患心肌梗塞時,損傷反而相對輕微的謎底。
它是人們能成功克服心理負擔的基礎。
更是有效學習和保持創造力的關鍵。
它揭示了老當益壯的祕訣,以及如何克服大多數文明疾病的最佳策略。
這些知識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有效地打擊現有的病原體和害蟲。
更能應用在實現更有料率、對環境更友善的農業模式,也能收獲更為健康的農產品。
好處實在太多了。
「毒物興奮效應」無所不在,只待人們了解,只待人們發掘,便可以善加利用。
第一章 何謂有益健康?|人生好難——那你怎麼還活著?
媒體天天向我們宣導,什麼有益健康,什麼有害健康。但那些資訊卻多半是錯的,或者該說他們缺少了許多關鍵資訊,畢竟不管是砷、臭氧或是洋蔥,以本質上來說,皆既不對健康有益,也不會有害,決定某物質是否有益健康的關鍵因素其實另有其人。
人類一點都不弱不禁風,我們的曾曾曾曾祖先更加不是如此。人生向來如此艱難,外在環境總是太冷或太熱、糧食總是短缺,太陽、宇宙、岩石和飲用水不斷釋放出輻射,攻擊地球上的每顆細胞和每個人類。食物裡除了養分之外,其他的奇怪物質可是一點兒也沒少,更不乏各式各樣的毒素。不論是身為阿米巴原蟲、萵苣、鰻魚或是人類,都必須為了食物、棲息地或生命本身和鋪天蓋地的敵人競爭。
雖然如今人類的確大多不再需要如此生活,人類如此冰雪聰明,征服了這顆星球,學會了不再盲從那些被視為基本、但並不科學的本能,而是仰賴化學分析、紫外線測量儀器、雜誌專欄的營養飲食達人、富有聲望的自救書,抑或是德國營養學會,等等等等。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可說是幾乎完全克服了所有祖先只能默默承受的艱辛,那些生活在已開發國家且經濟能力不在底層的人,有防晒乳可以有效協助抵抗紫外線,有超市可以隨時覓食而不至挨餓,有中央空調確保不再中暑或受寒,也有專門的機構確保他們不受毒物和壞人威脅。
細心呵護、層層保護,以免受到傷害,攝取「健康」的食品和飲料,例如維生素等等,再把自己用層層衣物和牆壁緊緊包住,避免接觸到壓力和傷痛。
今時今日的聰明人類盡可能地與世界保持距離,只要不挨餓受凍、或是後腦慘遭重擊的人都能夠存活下來,而且活好活滿,活得長長久久。在這個時代,這種完全隔絕壓力的生活方式就是健康好生活。
話雖沒錯,但也不是完全正確。
無可否認的,目前工業國家的人民史無前例的長壽,二十世紀的人口平均壽命幾乎年年增加三個月。這主要歸功於衛生習慣的改善、更安全可靠的食品生產方式,以及生物醫學上的進步。胎死腹中的胎兒已經十分少見,因為汙染的飲用水而得到霍亂的人也是,很少有人在二十歲時便因為飢餓而喪生,也鮮少有年輕的母親因為糟糕的生產環境,在分娩時香消玉殞,而無法活過七十五歲。也幾乎沒聽說過有誰在二十五歲就從軍,然後慘遭槍彈穿孔,以後幾乎不太可能再有爺爺能和兒孫暢談當年戰爭的種種英勇事蹟。絕少有人會在三十歲因為感染,而活不過而立之年,幾乎人人都能活過八十五歲。更幾乎不會有人在五十歲時罹患心臟病,卻無法獲得現代的密集照護和藥物治療,而在半百之時就魂歸西天。更不用提要遭逢其他可能致死的疾病和意外、感染和中毒了,實在是難上加難。
運動有益健康,但也可能是謀殺
美國網路雜誌《頁岩》(Slate)稱「那你怎麼還活著?」這個問題為「有趣的開場白」,能夠幽默地打開話頭。而這個例子也顯示出那些豐盈的物質享受以及遠離困苦和傷痛的文明生活,並不是現今平均壽命屢屢攀升的主因。
如今讓歐洲人的平均壽命再創顛峰的,是目前七十五至一百歲之間的世代,那個年代的人們肯定不會弱不禁風,年輕時便經歷過戰亂、饑饉、貧窮、苦工粗活、疾病,以及各種身心上的痛苦,可稱不上嬌生慣養。
然而,當今的年輕人便是如此嬌貴,因此目前的民調專家、醫生和健康研究人員皆擔心未來的平均壽命將會再次降低。
這些民調專家、醫生和健康研究人員認為當今年輕人的生活模式是造成此情勢的主因,運動不足和過量的攝取熱量,便是有害健康的主因。
值得一提的是,試問為什麼一個不必挨餓、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果和豐盈食物、一年有二十七天假期、生活富裕,平均來說一家少於四口,每幾年就可以重新裝潢家裡,並且享有充分醫療資源的生活,會比一個戰火漫天、日夜處於饑饉、恐懼、貧窮,以及家庭成員過多,且只能擁有簡陋不知多少倍的醫療系統的生活,還更不健康呢?
到底何謂有益健康?哪種生活算是健康好生活?為什麼?
這些問題看似毫無懸念,再簡單不過,然而答案卻不如許多自稱專家的人士所想的如此簡單。
青花菜有益健康、運動有益健康、放鬆有益健康、維生素C有益健康、山居生活有益健康。
應該沒有人會對上述種種有什麼異議,它們理所當然正確,但事實卻不盡然,因為青花菜、運動、放鬆身心、維生素C和山間之旅的效果,有可能恰恰與有益健康相反,也就是說可能對健康有害。
一切取決於劑量
「何謂健康?」這個問題的答案鮮少是「這些是」或「這些不是」,依此類推,「這個東西是否有益健康?」的答案也鮮少是「是」或「否」。
答案往往是「看情況」。
一切取決於劑量,毫無例外。
這也正是以上列舉的第三個問題「為什麼?」的答案。為什麼有些東西有益健康,有些卻又有害健康呢?因為這些東西的劑量——不論是青花菜裡的活性成分或是慢跑的距離——比起它們的本質是什麼都要重要的太多了。以運動為例,缺乏適當的訓練就在熾熱的太陽下跑馬拉松,可是會翹辮子的,這個道理不僅出現在古希臘傳說中,在現代也一再受到證實,這個概念也同樣適用於幾乎所有的物質,像是青花菜、維生素、γ射線等等。
談到影響健康的因素,必定會提到劑量對於健康的影響,這兩者緊密相關,但其中的關連卻往往和人們的預測大相逕庭,也或多或少和現今許多人的日常生活習慣脫節。
活在二○一六年的我們,不但生活輕鬆舒適,也喜歡同樣輕鬆舒適的思考方式,也就是直線思考,直線可說就是我們的真理,若要咬文嚼字一點,那就是「直線性」(linearitY)。根據這項原理,所有東西都會隨著劑量增加,產生較大的特定效果,反之亦然,而劑量非常少時,就不會有絲毫影響。
加倍的努力——更成功的成功、較少的熱量——更平坦的小腹、兩倍的毒物——兩倍的毒性、極少的毒物——無法測量或在統計上偵測不出影響、兩倍的健康飲食——兩倍健康、高於三倍的收入——三倍幸福……
僅憑上述最後的例子,便讓人不想離開對直線性的依賴,即使已有無數的研究證明,帳戶裡的歐元數字跟快樂和滿足幾乎毫無關係。
因為人類厭惡非線性。
就像法國著名的「光頭門將」巴特茲(Fabien Barthez, 1971-)也極為痛恨一九九七年巴西傳奇卡洛斯(Roberto Carlos, 1973-)那顆直接破網的自由球,那顆球不是筆直地朝球門飛去,而是在最後一刻關鍵性地轉了個彎。物理學家於是用非線性的亂流現象來解釋那顆旋轉飛行的皮球。
氣候變遷懷疑論者更是厭惡氣象學家所討論的非線性現象。例如,大氣中持續線性增高的二氧化碳濃度,會導致全球氣溫以加倍的速度上升,或若是這個夏天北極溫暖的海水再多一點,就會導致無數倍的冰溶化於水。
把尺丟進垃圾桶
我們對不可預知的雙擺感到困惑,而非線性物理的代表「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更是讓我們深惡痛絕——要不是有那個美麗且井然有序的曼德博集合(Mandelbrot set)和其他的分形(fractal),混沌理論就不會如此流行。
或許正是為了處理非線性的可預測性和可預見性,讓人類在開始深度思考後不久,便發明了宗教和諸神,讓其負責解釋費解的現象。這也帶來了好處,畢竟不可預見的、非線性的、難以置信的奇怪事情幾乎天天上演,這樣人類便可以對不可預見的、非線性的、難以置信的奇怪事情保持希望,更得以期盼奇蹟。
對於那些信奉一加一等於二、熱愛線性的聰明人來說,這鐵定如同晴天霹靂,不僅混沌理論為真、理應射偏的自由球會應聲落網、阿拉伯之春的初始和結果皆無法預見,而且可以吃個不停也不會變胖的人也確實存在。
事實上,那些會對人體造成不受歡迎效果的刺激,像是毒物、寒冷、輻射、壓力,不但會和巴西傳奇卡洛斯的球一樣,在某個點突然急轉彎,並往球門的一角飛去,它們甚至會往後飛:當劑量改變時,其效果是可以逆轉的。毒物可能有益健康,X光非但不是造成基因損傷的原因,而且還可以減少損傷。突然的寒冷非但不會使人凍壞,甚至能幫助禦寒、防止感冒。
讀者在讀到這裡的時候,若是想到三溫暖、沖冷水澡、泡冷泉,以及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俗諺,你是完全正確的!雖然至今仍有不少醫師聲稱這全是免疫系統的功勞,別說沒有絲毫研究結果支持這項論點,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人們應該打破砂鍋問到底,並且探討為什麼三溫暖、沖冷水澡和泡冷泉可以鍛煉身體?如此之後才會理解,能夠真的鍛鍊且保護身體的各種方式,理解哪些過程會使人更能適應,哪些則會讓人更難適應, 簡易來說,就是有益健康,並且再思考其原因,結果絕對會讓你驚歎不已。
為什麼青花菜及其含有的蘿蔔硫素,在特定的劑量對特定人士的健康有益,卻對其他人有害呢?為什麼某些程度的運動對有些人有益,對其他人卻幾乎是自殺行為呢?為什麼相同的物質,在相同的環境刺激下,會因為劑量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作用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我們生命和生命歷程的核心,只要深入人類的生理、新陳代謝、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便能釐清這些奇特的現象。
人類尚未發掘出所有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但現有知識所透露出的蛛絲馬跡,便已十分耐人尋味。
許多我們認定有益健康的物質之所以健康,其實無關乎其本身是否含有健康的成分,反而和其毒性有關,正是因為此毒性刺激出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反應,其名號便是「毒物興奮效應」。
引言
本書開宗明義就以眾所皆知的哲學名句來揭開序幕:「凡殺不死我們的,必使我們更強大。」
這句話是尼采說的,不僅頗有意境,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受用——特別是想要鼓勵人們振作時。
的確,許多一開始讓人極有壓力、已然造成傷害,甚至幾乎將人逼入絕境的事情,卻終究會在事過境遷後,讓人更加茁壯。這便是本書論述的主旨。
不過到底這個效應究竟是如何、為什麼、在何處、何時、在什麼情況和前提之下發生的呢?為什麼一定程度的壓力、毒物、疾病,甚至是加諸在身體上的暴力,能使人更有效地抵抗這些狀況以及諸如此類的襲擊呢?而此...
作者序
獨家中文版作者序
致親愛的讀者:
對作者來說,得知自己的作品會在遙遠的國度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出版,這種感覺實在難以言喻。
這是個極大的認可,也是莫大的殊榮。因此,我要向商周出版致謝,一來感謝他們願意再一次信任我的作品,二來也要感謝他們讓我有機會為中文讀者寫一篇獨家的序文。這令我喜出望外,因為我私下其實與臺灣交情匪淺,我的妻子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臺北人。
本書的主旨是要理解「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這將徹頭徹尾地革新醫學和心理學,以及我們的日常保健觀念。它不只能讓我們輕鬆活出健康好生活,還會帶來無數意想不到的新契機,例如在農業領域。
本書指出的諸多事實,都令人驚訝萬分:那些讓我們保持強健的,不但可能讓我們生病,甚至還可能會致命!而某些對人體有害或帶有毒性的物質,只要劑量偏低,不僅不會造成危害,還能帶來極大的助益。
西方文化圈直至今日都還對此一無所知,或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但我相信,亞洲人比起美國人或德國人,多半更能接受這個理論。因為,亞洲醫學傳統和哲學中的「二元論」觀念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即萬事萬物都是一體兩面。我想我毋須在這裡贅述中國的陰陽思想,每位讀者應該都知道許多中醫或阿育吠陀的藥材,若是攝取超過專家建議的劑量,可是會致命的。有時,正是因為西方缺乏這樣的傳統,才直接導致了某些患者的遺憾——德國有位病人就相信多多益善,而在過量攝取某種物質後,因為水銀中毒被送進醫院。
但這個主題涉及的某些問題卻是普世的,無論身在世界何處都會碰到。像是認為某些行為模式或物質在本質上是「健康」的——將這個觀點放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來看都是大錯特錯。像是一般認為運動有益健康,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就算只是稍微有些費力的運動也可能讓身體產生毒素,包括向來惡名昭彰的「自由基」。而如果身體經受著巨大的壓力,只要身體對此的反應是「健康」的,就能促進健康且預防疾病。
這也適用於很多在臺灣或中國被視為「健康」的東西。
我曾多次造訪臺灣,我很快就發現,只要能負擔起的人都會定期去「泡湯」,因為一般認為這有益健康。然而,在泡溫泉的當下,特別是還有交替沖冷水澡或泡冷泉時,會造成細胞極大的溫度壓力。最終能促進健康的單單只是身體的反應:製造了大量的分子,其能與壓力抗衡、修復或清除和回收受損的細胞和細胞碎片,並準備好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類似或其他的壓力,除此之外,身體細胞既有的損壞也會一併被清除。但若是過度刺激,讓身體超過極限而不堪負荷,結果就可能會弊大於利,這就是為什麼日本有報導說過熱的溫泉時常導致血栓形成。
正常情況下,經過數億年來演化出的人類本能會保護我們不要超過自己的極限。雖然小孩總讓自己玩到筋疲力盡——這是兒童版的劇烈運動,但世上沒有絲毫力量會讓他們毫無節制地一直玩一直玩,他們的身體會本能地找到適當的時間來休養。
若是大人試圖忽略或利用止痛藥來蒙蔽這種本能,很少會有什麼好結果。這麼做的運動員會發現縱使自己再怎麼努力訓練,體能都是只退不進,而且傷痛還會接踵而至。一般人若是平時沒有定期訓練,突然為了想要迅速提升體能而開始過度訓練,也會發生一樣的問題。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我想跑上山一睹明池神木群的風采時,我那彷彿被烈火燃燒且幾乎動彈不得的大腿。我自己毒害了自己的內在,當時我的體能遠不足以應付劇烈訓練的壓力,但兩個星期後,同樣強度的訓練對我來說卻絲毫不成問題。
決定事物對人體是好是壞的,並不是其本質,而是取決於劑量。這個理論甚至適用於放射性輻射——而關於此領域的重要發現正是出自臺灣。
所有這些我都有在書中詳加討論,並提供相應的科學研究證據。
但是我已經承諾要在本篇序中透露一些「獨家」,而事實上,也因為篇幅有限,我被迫在書中省略了一、兩個絕佳的範例——其可以在運動、冷熱泉與藥材中找到,也可以在某些被認為是健康的食材中找到,例如幾乎所有的蕓薹屬蔬菜,實際上都含有許多毒素,只是最終能間接讓人體的反應產生正面的效果。我也會提到為什麼間歇性禁食如此有益健康,理由或許讓人驚訝不已,因為不僅跟讓腸道「休息」無關,也跟省去的熱量毫無干係,單單只是因為飢餓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壓力刺激。這裡所謂的「健康」只是身體的反應,讀者還將從中了解到我們要怎麼將工作或是私人生活中固定會碰到的精神壓力,轉變成正向的、使人更強壯的力量,還有更多更多。
另外有個可惜無法寫進書中的例子,是只要我一念及東亞和臺灣,便會馬上聯想到的:
一想到臺北的點點滴滴,我最懷念的就是南京東路上的足底按摩中心。這美麗小島上的人民,只要狀況許可,不僅喜歡定期去泡溫泉,也喜歡定期去按摩。按摩之所以能促進健康且帶來舒緩效果,大抵上要感謝按摩師能夠熟練地對皮膚、肌肉和神經末稍所產生的壓力。出生於俄羅斯,如今在法國當醫師的塔亞娜(譚雅)・希貝特(Tatjana ﹝Tanya﹞ Zilberter)便致力於研究按摩的療效。她的研究解釋了為什麼按摩不僅對按壓之處有效,而且對全身上下的所有器官都很有幫助。無獨有偶,傳統的亞洲醫學早就認可了按摩的療效,然而號稱奠基於科學證據之上的西方醫學卻遲遲不肯承認這個現象。並且,針灸所帶來的療效應該也或多或少是得利於這種機制。
這個例子也顯示出,能讓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更美好的「毒物興奮效應」革命,其實早已根深柢固於亞洲的醫學傳統裡。
健康源於自身,但人們當然也能多少求助於外力。健康不是一種狀態,而是透過不斷調整來適應種種挑戰的動態過程。若是持續且有目的地給予自己適當劑量的挑戰,一定可以在保持或恢復健康上有極大的收穫。
我期盼你們會喜歡這本書,希望它能傳播新知,也許還能有所助益。我也相信,你鐵定會發現「毒物興奮效應」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
或許有一天,你不只會用「呷飽沒?」問候親友,偶爾也會問他們「斷食沒?」
我已經開始期待你很快就能把這本書的中文版拿在手裡翻閱,我十分好奇它的封面設計,因為我上一本與哈諾.夏里休斯(Hanno Charisius)合著的《細菌:我們的生命共同體》(Bund fürs Leben: warum Bakterien unsere Freunde sind)的封面設計實在好得沒話說。當然啦,我也很期待讀者的反應。
要是你在閱讀本書時,偶爾感到有點辛苦,請一定要記住:你的腦細胞正受到壓力的刺激。這確保了它們能夠繼續生存下去,而且性能會變得更好。
我衷心期盼你能好好享受這本書,同時也希望它能為你帶來一點點壓力。
里夏爾德.費里柏
二○一七年八月三十一日,寫於柏林
獨家中文版作者序
致親愛的讀者:
對作者來說,得知自己的作品會在遙遠的國度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出版,這種感覺實在難以言喻。
這是個極大的認可,也是莫大的殊榮。因此,我要向商周出版致謝,一來感謝他們願意再一次信任我的作品,二來也要感謝他們讓我有機會為中文讀者寫一篇獨家的序文。這令我喜出望外,因為我私下其實與臺灣交情匪淺,我的妻子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臺北人。
本書的主旨是要理解「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這將徹頭徹尾地革新醫學和心理學,以及我們的日常保健觀念。它不只能讓我們輕鬆活出健康好生活,還會帶來...
目錄
中文版作者序
寫在書前
引言
第一部 劑量與靈知DOSIS UND GNOSIS
第一章 何謂有益健康?|人生好難——那你怎麼還活著?
運動有益健康,但也可能是謀殺
一切取決於劑量
把尺丟進垃圾桶
第二章 何謂健康?|派對上的閒聊和完全健康的快照和謬論
這並非靜止狀態
成為而不是存在
第三章 多多益善|天天來十顆蘋果和七杯黑皮諾
老人與多多益善
堅果的毒性
健康食物根本不存在
第四章 劑量探戈|黑盒子可不會忠於黨的路線
困擾我們多時的複雜事
黑盒子生活
獎勵反應
第五章 達爾文的考驗|三十五億年來的意義探索
演化背包裡的補給品
為什麼,到底為什麼?
愈耐餓,愈強壯
生命苦短(對蠕蟲來說)
原始海洋裡的毒物與輻射線
飢餓與遺傳
能夠適應環境的適應力
原始的超級壓力
無法逃脫困境時……
第六章 歷久彌新的時代|進食、禁食、疾走、休息、壓力、釋放和如廁
「毒物興奮效應」的廁所
女性長壽的祕訣
進食、禁食、疾走、休息、壓力、釋放
甜蜜的負荷與幸福荷爾蒙
第七章 適應或被淘汰|自動修復的車子和自我毀滅的馬鈴薯
高效能機器
無憂無慮、 吃飽喝足
幸福荷爾蒙
身為沙發馬鈴薯
第八章 看到這裡,「毒物興奮效應」到底是什麼?
外源性毒物興奮效應
粒線體興奮效應
第二部 嘗試與錯誤VERSUCHE UND IRRTÜMER
第九章 帕拉塞爾斯如是說|帕拉塞爾斯、舒爾茨與五百年來的「毒物興奮效應」研究
被誤解的「毒理學之父」地位
說到風險和療效,他們這麼問……
維爾喬被遺忘的發現
順勢療法的奧祕
低劑量不等於零劑量
湯裡幾乎沒有鹽
一探植物學
德國足協主席有話要說
美國農業部的瞎攪和
格蘭河捎來的發現
快轉到一九八〇年代
帕拉塞爾斯的耳朵
第三部 壓力與反應STRESSOREN UND REAKTIONEN
第十章 輻射與數字|毫無伽瑪也不能解決問題
幫腳照張X光
充滿鈷六十的人生
毫無輻射也不是辦法
氡悖論
照射的重要
輻射負荷
用車諾比算算數
「遠位效應」或靈丹妙藥
奸詐、惡毒、隱形
「這很複雜」
第十一章 冷熱三溫暖|德國隊後衛、水療之父和摺疊的蛋白質
德國水療之父與冰冷的藍色多瑙河
冷休克,熱休克
維持與摺疊
第十二章 自由基沒有自由|氧化、抗氧化與徵友的電子
去去,壓力走
激進的訊號分子
保健食品?這很難說
第十三章 吃,或是不吃|為了公共衛生節食與間隔的魔法
承受匱乏的勇氣
自在生活的人
第十四章 運動萬歲|運動、運動、超補償原則、修復
超負荷和超補償原則
跑、跑、跑
第十五章 壓力鍛造靈魂|糖果、鞭子及與心理治療師在運動場上的周旋
適者生存
「都是這些讓我病了」
人們必須能夠有能力
運動也在鍛鍊靈魂
糖果與鞭子
從遭受到承受
訊號分子是好使者
擁抱荷爾蒙等於壓力荷爾蒙
「毒物興奮效應」超越個體
第十六章 成就來自折磨|唸書的壓力、收縮的大腦和毒扁豆
壓力大的神經細胞需要被呵護
覓食時的神經食物
增長的學習物質、萎縮的腦
笛子、鼓、熊皮
第四部 分子與傳遞MOLEKÜLE UND VERMITTLER
第十七章 對抗、清掃、修復|「毒物興奮效應」的機制
生命的積木或壓力源?
拜託過度反應吧!
供給、回收、未雨綢繆
抗氧化反應和清除自由基
缺氧應激反應
熱休克反應
未摺疊蛋白回應
免疫的刺激
遺傳物質的修復
表觀遺傳修飾
細胞「垃圾」的清除
受體的可塑性
第五部 疾病與健康KRANKHEITEN UND GESUNDHEITEN
第十八章 無解的壓力|糖尿病、山羊豆的毒素與失重的問題
糖尿病與「毒物興奮效應」功能不全。
山羊豆的毒素
第十九章 心臟的故事|香菸、心肌梗塞及之後的預防
吸菸者悖論
梗塞防止梗塞
後續的防範措施
氣球治療法
「毒物興奮效應」與中風
第二十章 抗癌戰爭|癌細胞討厭壓力
致癌的不是物質,而是劑量
修復與清除
石棉及其他致癌物質
癌細胞對壓力特別敏感
第二十一章 無所不在的毒素與壓力|蕁麻、硬骨頭、皮膚晒傷和懶骨頭
給免疫系統來管鴉片
坦誠相見
藍莓或讓你變藍
第六部 壓力與策略STRESS UND STRATEGIE
第二十二章 長生不老的誘惑|不想下場的話,就繼續踩吧
有療效的孫子劑量
人不是塑膠做的
繼續努力吧!
正向的年輕
第二十三章 對常見疾病施壓|三贏不是沒有可能
破壞的兩種類型
愈多卻也愈少
第二十四章 美麗的假期|在海灘上享受輻射、在餐廳裡攝取毒素,然後好好休息
海灘上的烈日
氣喘和遊艇
一點都不痛
第二十五章 對你我有用的……|有時「毒物興奮效應」幫助到的不是你
看起來一點都不好
化抗生素為益生素
潘朵拉的盒子
有夢最美
第七部 幾何與哲學GEOMETRIE UND PHILOSOPHIE
第二十六章 陰與陽|在雙系統中的生命有好、也有壞,這是好事
沒有什麼是好的
突變的勇氣
名喚氧氣的毒物
化劍為犁
砲灰分子
第二十七章 內在的力量|障礙跑、短跑選手、蝴蝶和不是魔法的自癒力
容易被漏掉和跳過
動態平衡的空間
可塑性
第二十八章 曲線討論|J、U、X、Y——以及天底上的搶手位置
內在的劑量
天底
「毒物興奮效應」和類荷爾蒙物質
第八部 本質與後果ESSENZ UND KONSEQUENZ
第二十九章 帕拉塞爾斯的轉折|現實的新形象及在艱困時期出現的禮物
曲線萬歲
誘人的模型
正在起步的工作
布穀鳥的蛋也包括在內
化毒物為禮物
注釋說明
中文版作者序
寫在書前
引言
第一部 劑量與靈知DOSIS UND GNOSIS
第一章 何謂有益健康?|人生好難——那你怎麼還活著?
運動有益健康,但也可能是謀殺
一切取決於劑量
把尺丟進垃圾桶
第二章 何謂健康?|派對上的閒聊和完全健康的快照和謬論
這並非靜止狀態
成為而不是存在
第三章 多多益善|天天來十顆蘋果和七杯黑皮諾
老人與多多益善
堅果的毒性
健康食物根本不存在
第四章 劑量探戈|黑盒子可不會忠於黨的路線
困擾我們多時的複雜事
黑盒子生活
獎勵反應
第五章 達爾文的考驗|三十五億年來的意義探索
演化...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