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和健康一樣,都是人的本質
它唯一的目的,是要我們超越對立、趨向完整疾病,是內心世界的象徵。身體所表現出的事實,正是病人不願承認的部分。
疾病與健康,宛如太極圖的黑與白。兩者既對立又共存,同時存在於體內。
我們無法只要「健康」,不要「疾病」。身體的病,是心理的暗喻,潛意識透過它提醒我們內心的不完整,可以說是最忠實的朋友。
本書兩位作者為德國心理學家,一位接受靈性傳統的訓練,另一位則專精於自然療法及心理治療。1983年他們合著本書,石破天驚地提出「身心一體」的醫療概念,旋即席捲歐美,揭開身心整合醫學的風潮。
疾病象徵著內心的陰影、恐懼、不成熟,當我們透過症狀,覺察到潛意識裡未被滿足的需求時,藉由承認、處理、教育、整合這些需求,療癒將會加速。
因此,疾病是通往完整的道路,我們不能逃避、忽視、厭棄它。
尊重疾病,調整自己的內在,療癒就會從完整與合一之中泉源般地湧出。書中詳列各種身體系統與器官症狀所指涉的心理意義:氣喘患者是否抗拒生命的黑暗面,而心臟不適者可能未讓理智與感情得到平衡?作者提醒,在解讀症狀時,要注意以下原則:忽略功能層面所有明顯的因果關係、找出症狀出現時生活中不尋常之事、自問「症狀阻止我做什麼?」和「症狀使我做什麼?」等等。
書中對疾病的解讀,並不是診斷標準,但讀者可以按照書中教導,問問疾病這位好友向自己提供了什麼誠實的建言,進而掌握療癒與整合的契機。
疾病與健康是對立的兩面,而療癒,是超越這份對立。
我們必須從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醒來,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療癒。
共同推薦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許瑞云(《哈佛心醫師》作者、唐娜‧伊頓能量醫療高階能量治療師)
崔玖(國家醫學與科學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劉美珠(國立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教授)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本書特色
★身心醫學重要經典,德文版出版35週年,重新修訂上市!
★加州整合學院指定閱讀,扭轉多年來人們對「健康」、「疾病」與「治療」的看法!
★附身體部位與心理象徵意義一覽表,身心對應關係一目了然!
作者簡介:
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lefsen),1946年生,是超個人心理學和再生療法的代表人物之一。1973-93年間負責「特別心理學工作室」;1993年在德國慕尼黑成立「儀式療法修道院」,99年關閉,另成立「新永世教會」。使用催眠治療、前世回溯及轉世療法治療患者。著有:《再生的經驗》、《命運即機會》、《病即道》、《再生》、《善與惡》、《解謎者:埃迪帕斯》,2010年逝世。
呂迪格.達爾可(Rudiger Dahlke),1951年生,專門從事再生療法和斷食療法等方面的醫療,並以著作、演講、課程指導成為身心醫學和健康運動領域的知名人物。曾和德特雷福仁一起工作了十二年,自1990年起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和奧地利的格拉茲主持兩家醫療中心。達爾可醫師在德國、奧地利、瑞士及義大利等地定期針對疾病模式的靈性意義、刻意禁食、連續呼吸、冥想、發展靈性意識等主題進行演講,也針對企業開設訓練講座。他的目標是幫助個人成長,更有決心、為自己負責,並往最健康的方向前進。著有《疾病:靈魂的語言》(Illness As a Language of the Soul)、《疾病的隱喻》(Disease as a Symbol)、《女性藝術療癒》(The Female Healing Arts)、《憂鬱:靈魂的暗夜之旅》(Depression: Ways Out of 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靈魂的崩解》(Breakdown of the Soul)。
他建立了一套身心醫學的全人治療方法,包括了神話的和靈性的領域。作者網站:www.dahlke.at、http://www.mymedworld.cc/。
譯者簡介:
易之新,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身心靈書籍譯者,譯有《生命的禮物》、《超越自我之道》、《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超凡之夢》、《超個人心理治療》、《叔本華的眼淚》、《費解的顯然》(心靈工坊),《存在心理治療》、《愛與自由》、《聖徒與瘋子》、《刺蝟的愛情》(張老師文化)等三十餘本書籍。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整合新論說
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崔 玖
驚人之語,「這是一本令人不舒服的書」是這本書作者在前言的第一句。好不容易看完了,我想接著寫下第二句話:「這是一本很難唸的書。」這兩句話似乎不是一般常見的書序所應有的,但是我不得不加上第三句話:「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讀者不只要接受作者在前言中的建議「在閱讀第二篇之前,要認真仔細地閱讀第一篇,最好能多讀幾遍」,我還得加上,其中有些章節必須多讀幾遍才可能讀懂。全書讀完之後,可能還得一讀再讀,才能接受到作者竭力想要介紹的疾病與健康關係的新認知及新智識。這些難能可貴的智識,是作者苦心積慮蒐積了從古到今及世界各地的資料來彰顯的論點,在本書中極有系統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介紹基本認知的第一章,就點出了目前主流醫學所謂「正統醫學」的弱點,這已是眾所皆知的,因為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唯物論的科學及理性主義所標榜的「物證」上面。因此治療也只侷限於治療「症狀」,而未治「人」。即便是還在萌芽中的各種另類或自然療法,或稱「整體」或「全人」的療法,其進步處在於「將完整的人視為身心合一的整體」,「全人」也以質量的身體層及能量的意識層來表達,並承認疾病可以由於意識層面或身體層面的失衡而產生,但是治療的方法也只是增多了較徹底、較自然的一些技術的應用及整合,其對疾病與健康的生命觀,仍侷限於與正統醫學同樣的看法,也就是認為只要消除了不平衡(症狀),就能得到健康。
作者在第一章真正要點出的主題,是將人體的疾病與所謂「療癒」的價值觀重新定位。作者認為「只有人才會生病」,事實上是因為人所持有的「意識層面」失了次序,在「身體層面」才會有「症狀」表現出來,由於不同的症狀,對我們正常規律的生活中不同的方面產生了攪亂及不便,因而提醒我們對這些方面的注意,因此「症狀是訊息的信號,也是其傳遞工具」,這個症狀在人體的哪一個系統或部位發生、阻礙了人體何種功能、在何時何地發生,都成了極重要的探討線索,因此症狀是我們人體「意識層次」的使者,不是敵人,而是幫助我們的夥伴,甚至是「老師」。從大處論,「疾病」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使我們生命變得完整。這個論點,乍看之下,相當難以立刻接受,但是筆者多年所鑽研的「信息醫學」卻在這裡與這個理論不謀而合,因為信息醫學所使用的電子儀器,確實可以在人體表皮的穴位上取得體內器官系統各層次的不平衡信息,令人驚訝的是,同時也可以取得意識層情緒的波動,並且以三千多個病例的比照,確實看到身體層與意識層失衡時,互為因果的現象。
在這個理論中論及更重要的是:「疾病」的本身不是「敵人」,因此,不該去對抗或克服,而需要使之「轉化」。從正統醫學致病原因——細菌或病毒的生物化學立場來看,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建議,因為我們不斷地找尋能殺菌清毒的抗生素及特效藥。但是近年來自然醫學所大力提倡的「提升免疫力」,以及信息醫學所發展的,如何利用「同類療法」的生物物理原理來教育身體,使之能與侵入身體的細菌或病毒或過敏原「和平共存」,這就是「轉化」了疾病,而使病症消除,因而達到了痊癒,不正是作者所說的處理疾病的方法:不要抗拒疾病,而是利用疾病嗎?因此我會充滿興趣地將此書看完。
我之所以能初步接受作者的理念,是因為我的背景具備了一些深入的醫學臨床研究的經驗,而且我最近十數年用生物能信息醫學服務的醫療經驗,也證實了人體意識層次對身體層次強烈的影響力,長久以來所致力的信息醫學,也顯示了意識層信息的來源遠超過一般所認知的只代表情緒的起伏,事實上是包括來自直覺及靈感層,甚至延伸到三度空間以外時空重疊層次的信息。因此了解這本書的範圍的確是觸及了這些層次。但是即使如此,如何能看懂,並接受本書第二篇對每種重要疾病的指南,仍必須將本書的第二章到第七章,用心閱讀,努力思考不可。因為從第章到第章,都將使我們現代人所受的正統教育的意識中早已形成的思維模式,接受嚴重的挑戰。從物理學來打比方,普通物理學還滯留在牛頓地心吸力的定理,一切是用線性的三度空間來形容的階段,本書卻企圖帶領讀者走出線性的思維模式,投入自愛因斯坦相對論到海森詮釋的非線性的量子力學的最現代知識領域,必須用這樣的基礎,才能了解作者所昭示的疾病與痊癒的關係。
第五章是在檢討「對立」意識的侷限,基本上人人都是用「對立」的意識在思考,比方說:「我」的存在是說有了「你」才有「我」,即連「存在」也是因為相對的「不存在」而「存在」。因此「我」與「你」及「存在」與「不存在」的關係都是建立在「對立」的基礎上,因為「沒有分割成立體和客體,沒有區分知者和被知之事,就不可有知識」。照這樣說,正統醫學用「對立」來征服疾病似乎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作者在本書中所介紹的理念卻是「疾病是對立,而痊癒是超越對立的」,因為「在對立的背後,身為人類的我們是合一的」,也就是說包含「對立」在內的「合一」。為了證明這一點,作者引用了許多中外古今的說法,有超時空的物理,有各宗教的哲理,綜合說明的目的是闡明「對立」實際是一體的兩面,因此「對立」的背後是「合一」。「對立」的現象在生理上只是階段性的,是在不停的轉換中的,最終還是合而為一,這種對立的階段性顯示在人體的「呼」與「吸」、腦的「左」「右」兩半、「意識」與「潛意識」的層次等,其目的在於達到「合一」的完整,任一半的不平衡就會帶來整體的不平衡,「疾病」代表了這些不平衡的現象,假如以消滅疾病的「對抗」來治療疾病,往往使其更不平衡而無法找到不平衡的原因,只有利用症狀去找到「合一」的途徑,才是真正的痊癒之路。因此第三章講到的「意識」與「潛意識」(陰影),第四章的善與惡,都是以兩個看似「對立」的實例來闡述其實為「一體」的事實。第四章最重要的結論,是建議「使對立面結合的基本工具就是愛」、「愛會致力於結合:它尋求融合,而不是分裂;愛的目的並不是占有,而是完全的給予……愛有轉化的作用。愛邪惡,然後邪惡才能得到救贖」。
事實上,前四章費力的探討,作者的最終目的是想要引出第五章最關鍵性的論點:「疾病並不是是自然功能失調,而是促使我們演化的整個控制體系的一部分。」「……我們生病是因為缺乏合一。」更驚人的斷語:「疾病是人的本質。」因為「疾病與健康相隨,就好像死亡與生命相隨一樣」。這一章不僅否定了正統醫學以消滅疾病的對抗手法來治療疾病,也對「自然醫學」或「活得健康」、「避免疾病」的預防醫學發出質疑,進而提議「放下自己的防衛,而學習傾聽疾病的教導」。也就是再一次的申訴,疾病起於意識層次的不平衡而表現在身體層次的形式上。而痊癒來自於意識的擴展和成熟,當意識「自覺到症狀背後的法則,才能從物質(身體)的存在解脫出來,因而達到真正的完整與合一(痊癒)」。第六、七章就是在詳述這些症狀背後的「法則」。
在「尋找原因」的第六章,尋找的範圍包括了物理及心理的層面,作者企圖用量子物理學來突破過去、現在、未來;線性的因果關係,也應用了左腦科學「分析性」的思維及右腦「整合」、「類比」的思維方式來審視「因果關係」。第七章的重點不在以「過去」為導向,而以「沒有時間性」的類比概念的終極因果關係為導向,深入探究的技巧是企圖傳授更實際的法則:「這本書是一種工具,讓那些有心投入的人能藉著自己的練習,對症狀的真正意義進行深入的探究。」更重要的是:「發現事情的存在以及了解如何存在,而不是問為什麼存在。」特別要注意的是:「身體所表現出的事實,正是病人不願承認的部分」、「心理不會『造成』身體的症狀,身體過程也不會『造成』心理的改變,可是任何特定的型態會同時出現在兩種層面中,所有心理的內容都在身體上有對應的部分,反之亦然」。
將第一篇看懂之後,第二篇就真正有用了,因為那是一些真正的實例,供讀者練習及參考。讀完全冊,筆者雖不能完全同意本書中所有的論點,但認為這是一本難得的書,從各方面印證了中國傳統哲學及醫學中的「生命的動力」。所謂「對立」與「合一」的論點,實為我們所熟知的陰陽互動的太極圖及易經中的千變萬化,其目的在平衡。其中質與能、波與粒子所攜帶的信息,正是生命動力的內涵。這雖是物理層次生命的表現,也應合了佛學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描述,其中建議的療癒方法,不是「對抗」的廝殺,而是「合一」的「共存」,更是目前整體或另類輔助療法用以治療的「同類療法」的精髓。如此看來,這實在是一本「整合」的醫學論說。內文中特別值得介紹的,是兩則非常出神入化的老子《道德經》的翻譯,分別在第二章及第六章末。總結來說,雖這是一本極難讀的書,卻應當列入對醫學理解的「必讀」之書。
名人推薦:【推薦序一】
整合新論說
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崔 玖
驚人之語,「這是一本令人不舒服的書」是這本書作者在前言的第一句。好不容易看完了,我想接著寫下第二句話:「這是一本很難唸的書。」這兩句話似乎不是一般常見的書序所應有的,但是我不得不加上第三句話:「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讀者不只要接受作者在前言中的建議「在閱讀第二篇之前,要認真仔細地閱讀第一篇,最好能多讀幾遍」,我還得加上,其中有些章節必須多讀幾遍才可能讀懂。全書讀完之後,可能還得一讀再讀,才能接受到作者竭力想要介紹的疾...
章節試閱
身體是意識的表現
在一般的醫學取向中,總是有各式各樣的「許多疾病」(illnesses),這種不嚴謹的語言顯示出人對疾病觀念的普遍誤解。「疾病」是只能以單數表示的集合名詞,「各種疾病」的說法就好像說「各種健康」一樣奇怪,疾病和健康都是單數的概念,用來指涉人類的狀態和情況,而不是像現在流行的用法,拿來指涉器官或部分身體的狀態。身體並沒有疾病或健康的問題,因為身體的作用只是表達來自意識的訊息,身體本身什麼也不能做,每一個看過屍體的人都會相信這一點。一個活人的身體需要兩種無形的本質才能運作,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意識(也就是魂,soul)和生命(也就是靈,spirit)。意識產生訊息,由身體表現,所以能被看見。意識之於身體,就好像廣播節目之於收音機。由於意識的性質是無形、獨立的,所以顯然不是身體的產物,也不用依靠身體而存在。
活人身體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表現與其對應的訊息模式,或說是對應影像的凝聚(影像的希臘文是「eidolon」,也與「意念」的概念有關)。脈搏和心臟遵循特殊的律動,體溫保持在固定的範圍,腺體分泌荷爾蒙,或是抗體的產生,這些功能都無法單靠物質名稱來解釋,每一種功能都依賴對應的訊息,而訊息的來源就是意識。當各種身體功能以特殊方式一致運作時,就會出現和諧的整體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健康」。如果某種功能出了差錯,就會或多或少影響整體的和諧,我們稱這種結果是「疾病」。
所以,疾病意味失去和諧,或是原本平衡的狀態出現問題(稍後會談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疾病其實也會創造一種平衡)。可是,和諧的破壞是發生在意識之中的,是在訊息的層面,只是表現在身體上罷了,所以,身體代表意識的再現,可以由此來了解意識,所有的過程和變化都是在意識中進行的。就好像整個物質世界只是舞臺,各種原型以外在形式在其上表演,於是世界「就好像隱喻一樣」,同樣的,物質的身體只是舞臺,意識的圖像得以在此表現出來。因此,如果一個人的意識陷入不平衡的狀態,就會透過身體症狀的形式成為可見的實體。所以,即使疾病確實以症狀的形式在身體表現出來,我們還是認為身體會生病的說法容易造成誤導,因為,生病的是人。(就好像悲劇的演出,我們不會說舞臺是悲劇,戲才是悲劇!)
有各式各樣的症狀,但都是同一件事的表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疾病」,而疾病必然發生在人的意識之中。就好像身體沒有意識就不能存活,所以沒有意識的話,身體也不會「生病」。
在此也必須說明,我們並不接受一般習慣把疾病分成身體、身心和心理疾病的看法,這種觀念會阻礙人對疾病的認識。沒有錯,我們的觀點與身心模式若合符節,差別在於我們對所有症狀都採取這個觀點,沒有例外。「身體」和「心理」的區別最多只能應用在症狀出現的層面,無法用來探究疾病本身。長久以來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完全會造成誤導,因為精神並不會生病,這類疾病其實是指心理層面出現的症狀,也就是說,症狀出現在人的意識之中。
因此,我們必須努力發展疾病的統整觀點,至多把「身體」和「心理」的區別用於症狀出現的主要層面是身體還是心理。
假如考慮到疾病(意識層面)和症狀(身體層面)在概念上的區分,那我們看待疾病的焦點,就必須從熟悉的身體層面的分析,轉移到陌生的層面,也就是徹底審視心理層面。所以,我們比較像個評論家,不是以分析的術語痛斥拙劣的表演,也不會建議更改布景、道具或演員,而是把注意力直接放在這齣戲本身。
學習身心合一的語言
總結到目前為止所談的,就是:疾病是一種人類的狀況,指明病人在意識層面失去了次序或和諧。內在平衡的喪失會以症狀在身體層面表現出來,由於症狀的出現會攪亂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迫使我們注意症狀,所以症狀既是訊息的信號,也是傳遞訊息的工具。症狀會提醒我們面對自己是病人或是生病靈魂的事實,也就是說,我們已喪失內在的精神平衡。症狀告訴我們某種東西被遺漏了,以前的人會問生病的人:「失去(amiss)了什麼?」,不過,病人還是會回答:「我有(get)頭痛。」(原註:到現在,蘇格蘭人還是習慣問病人:「你缺少(lack)了什麼?」)現在我們都直接問病人:「你得(get)了什麼病?」仔細思量這兩種完全相反的問話——「失去了什麼」和「得了什麼」——,是非常有啟發性的。這兩種問法都適用於病人,任何生病的人都少了某種東西,特別是在意識的層面:如果沒有少了某種東西,那他們就是完整的,既健康又完美;相反的,一旦完整性在某個部分受損,那就「不完整」了,也就是說,不健康或生病了。疾病顯現在身體上就是症狀,而症狀是人擁有的某種東西,所以說「一個人擁有的東西是其缺乏的表現」,人因為缺乏意識的某個部分,於是有了症狀。
一旦領會疾病和症狀的差異,就能一舉轉變人面對疾病時的基本態度和方式,不再把症狀看成敵人(面對敵人的終極目標就是抵抗、毀滅對方);相反的,會發現症狀是能幫助他們的夥伴,以探索自己缺乏什麼,進而克服當前的疾病。從這個角度來看,症狀變成某種老師,幫助我們為自己意識的發展和成長負起責任,雖然,在我們無法尊重最崇高的法則時,這個老師會顯得非常嚴厲。疾病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使我們變得完整。
探索症狀的過程,會告訴我們到目前為止自己到底缺乏什麼,前提是我們能了解症狀所用的語言。本書的目標就是要重新學習症狀的語言,這裡說「重新學習」,是因為這個語言自古以來就存在,只是現在不為人所知,所以要重新發現。這種語言是身心合一的語言,它完全了解身體和心理的連結。如果我們能再度學習這種雙重語言,傾聽其隱密的意義,就能很快聽見症狀要說什麼,並學會了解症狀。症狀要述說的比朋友能說的更多、也更重要,因為症狀是更親密的夥伴,獨獨適用於我們自己,也是唯一能從內在真實了解我們的朋友。
可是,結果會誠實到使我們覺得難以承受,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不敢誠實地當面說出關乎我們的真相,偏偏我們的症狀向來如此坦率。難怪我們會遺忘症狀的語言:畢竟,說謊總是容易多了。我們不斷以各種方法想勉強忍受症狀,可是,光是拒絕傾聽或了解,並不會讓症狀離開。只要我們敢傾聽症狀,並與之溝通,它們會成為正直的老師,並指引我們走向真正的療癒。症狀會告訴我們目前缺乏什麼,使我們察覺需要刻意關切什麼。透過傾聽和內在覺醒的過程,使我們有機會不再需要症狀。
疾病是走向療癒的道路
這就說明了對抗疾病和轉化疾病的差別,療癒只來自於疾病的轉化,而不會來自於症狀的克服。從德語的字面意義來看,療癒的前提是病人變得「更健康」,也就是「更完整」或「更完全」(我們對「完整」使用不合文法的比較級,意指「更接近於完整」,其實健康也不應該用比較級)。療癒意指更接近完整,意識的完整性也被稱為開悟。透過整合遺失的部分,而得以療癒,必然會導致意識的擴展。疾病和療癒是密切相關的概念,都只與意識有關,並不適用於身體,因為身體本身沒有健康或生病的問題,只是反映出相應的意識狀態。
而正統醫學最該被批評的就是這一點,正統醫學談到「療癒」時,沒有注意療癒真正發生的層面在哪裡。我們的重點不在於批評醫學的工作沒有具體宣稱這種療癒。醫學的實務把自己侷限在純粹的實用方法上,這些方法並沒有「好」或「壞」的問題,只是各種介入物質層面的有效方式罷了。在物質層面上,醫學常常非常有效,以致於把方法學變成可怕的常規,也許對某個人很好,卻不適用於其他人。畢竟,這還是依據人是企圖以蠻橫的力量改變世界,或是願意揭露這種取向只是一種錯覺。看透這種遊戲的人絕對沒有義務再玩下去(他們完全有理由這樣做),可是也沒有權利只因為自己不再需要它,就不許別人接受正統醫學,因為即使是學著適應錯覺也會有益處。
所以,我們在此關心的並不是人做了什麼,而是他們是否察覺自己做了什麼。到目前為止,了解我們觀點的讀者會注意到這一點,我們的批評不但適用於正統醫學,也適用於「自然」療法。畢竟,自然療法同樣試圖藉著實用的方法帶來「療癒」,並預防疾病,同時也會談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其背後的哲學觀和正統醫學是相同的,只是他們的方法比較沒有害,也比較自然(嚴格說來,同類療法既不屬於正統醫學,也不屬於自然療法,或可視為一項例外。)
人類的道路是從不健康導向健康、從疾病導向療癒的道路,也就是要達到完整性和神聖性。疾病並不是某種意外造成的,所以不是路途中的干擾,而是道路本身,人可以藉此前進,而達到完整。我們越能刻意以這種方式思考,它就越容易引領我們達到目標。我們的意圖並不是要抗拒疾病,而是利用疾病,不過,如果我們想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一些觀念。
第十五章 腎臟
在人體中,腎臟代表伴侶關係的範疇,腎臟的疼痛和疾病總是出現在我們與伴侶發生衝突的時候。這裡所謂「伴侶關係」並不是指性伴侶,而是我們與同伴相處的基本方式。我們和其他人相處的方式,可以從伴侶關係中看得最清楚,也適用於我們與任何人的接觸。要更了解腎臟和和伴侶關係之間的關聯,需要先看一看所有關係的心理背景。
意識的對立性使我們無法察覺完整的自己,而只認同自己本質的一個特殊部分,這個部分稱之為「我」,失落的部分就是陰影,根據定義,陰影就是我們無法察覺的部分。人的道路是走向更大覺察的道路,我們一直被迫去意識到原本未覺察的陰影,並將之整合到「我」的認同中,這個學習過程必須在我們達到完全意識時才會結束,那時我們就是「完整」的。這種合一包含了所有對立性,是不可分割的,當然也包括了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
完美的人是兩性合一的,換句話說,就是把他或她的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揉合到心理的合一中(所謂煉金術的結合),但這不是指身體上的雌雄同體,兩性合一當然只適用於心理層面,身體還是保有自己的性別,但意識並不認同這個性別(好像嬰兒有身體的性別,但並不認為自己是某個性別一樣)。兩性合一的外在表現好比神父、僧侶的獨身生活。所謂「成為一個男人」就是認同自己在心靈的男性面,結果使女性面自動落入陰影中;同樣的,「成為一個女人」表示認同自己的女性心理面,結果使男性面放逐到陰影裡。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察覺自己的陰影,可是這只能透過投射的手段才能達到,雖然我們內在一直都擁有,卻必須在外界尋找自己所缺乏的部分。
乍聽起來好像是很矛盾的說法,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很少有人了解,可是所有知識都需要區分主體和客體。例如,眼睛可以看,卻看不到眼睛本身,只能透個鏡子的投射才能看到。這是我們能認識自己的唯一方法:身為人類,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男人必須把自己心靈的女性面(榮格稱之為「阿尼瑪」,anima)投射到具體的女人,才能察覺到這部分,女人也是如此才能察覺自己的男性面。我們可以把陰影想像成由好幾層所組成,非常深的層次會引發我們的恐懼,所以我們會感到非常害怕;其他比較接近表面的層次,則等著接受處理以進入意識,如果我遇到某個人表現出我陰影中最外層的部分,我就會愛上那個人,可是「那個人」不僅只是存在「外界」的真人,也是代表我陰影相應部分的「內裡的人」,因為兩者是完全相同的。
與伴侶相遇就是與自己內在心靈未知的部分相遇。一旦我們完全了解這個機轉是透過別人來反映我們陰影的不同部分時,就能以全新的眼光來看關係的問題。我們與伴侶的所有困難其實都是自己的困難。
我們與潛意識的關係始終是矛盾的,潛意識刺激我們,而我們都怕潛意識。我們與伴侶的關係通常也是如此矛盾。我們愛他們,又恨他們;我們下決心要完全擁有他們,卻又想逃避他們;我們覺得他們又好又令人害怕。在組成伴侶關係的所有活動和摩擦中,我們所處理的都是自己的陰影,這就是為什麼相反類型的人常常在一起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特質相反的人會互相吸引,但仍然會驚訝地說:「這兩個人這麼不相配,為什麼還會在一起呢?」事實上,差異越大,兩人就越相配,因為彼此都讓對方活出自己的陰影,而不用自己活出陰影。在兩個非常類似的人之間的伴侶關係當然比較不用冒險,也比較舒服,但總的說來,比較無益於彼此的發展,因為在對方身上反映出來的都是自己已經意識到的部分,雙方會覺得對方「很棒」,然後把共同的陰影投射到周遭的世界,一起盡其所能逃避周圍的人。只有關係中的摩擦才是有益的,因為只有處理投射到對方的自身陰影,才能使我們更靠近自己。說到這裡,就可以清楚知道這種處理的目標就是我們自己的完整。
伴侶關係和腎臟關係
伴侶關係只有在雙方都不再需要對方時,才算達到目標,只有在這種情形下,「永恆之愛」的諾言才可能真的實現。愛是意識的活動,意味著從完全合一的觀點,向愛的對象開放自己的界限。但只有在我們把伴侶所代表的每一件事都吸收到自己的靈魂時,才有可能發生,換個方式來說,就是不再有所投射,讓自己與對方重新合一,這時對方就不用再扮演投射面的角色,所以愛能成為永恆(也就是不受時間限制),因為我們的靈魂已經了解愛是什麼。對那些堅持把陰影投射到物質世界的人來說,這種想法很嚇人,因為他們把愛連結到形式的表現,而不是心理的內容,這種態度會使塵世的短暫性成為一種威脅,於是期望在超越的世界能再度遇到「摯愛的人」,但忽略了「超越的世界」其實一直都存在這裡,超越的世界只是超越形式世界的範疇,每一種可見之事都只是個隱喻:談到人時,為什麼就會有差別呢?
生命的目的是使可見世界成為多餘的,這一點也適用於伴侶。只有在兩個人以不同的方式來「利用」伴侶關係時,才會出現問題。一個人處理自己的投射而重新吸收回來,而另一人卻執著於投射的世界,最後會導致一方獨立於另一方,可是另一方卻覺得心碎。相反的,如果雙方都執著於自己的投射,就會愛到「至死方休」,可是在失去另一半時,就會留下巨大的哀傷。只有了解唯一不會失去的就是對自己的認識,這樣的人才會快樂。愛的目的就是合一,當愛被導向外在對象時,就失去了愛的目標。
我們必須清楚了解伴侶關係的內在結構,才能探討伴侶關係和腎臟的關係。在身體中有些器官是單一的(比如胃、肝臟、胰臟和脾臟),而有些器官是成對的(如肺臟、睪丸、卵巢和腎臟)。想一想成對的器官,就會發現它們都與接觸和伴侶關係的主題有某些關聯,肺臟代表日常的接觸和溝通,睪丸和卵巢是性器官,代表性欲,而腎臟則對應到伴侶關係、親密的人類關係。再者,這三個範疇也相應於古希臘文對愛的三種描述:philia(友誼)、eros(性愛)和agape(自我逐漸與所有事物合一)。
身體吸收的所有物質最後都會進入血中,腎臟的作用就是核心的過濾設備,所以腎臟要能分辨什麼物質是對身體有益的,可以好好利用,什麼東西是廢物和毒素,需要加以排泄。為了應付這種繁重的任務,腎臟有許多不同的機制可供使用,這些機制涉及複雜的生理過程,在此只簡單地談兩種基本功能。過濾的第一階段是好幾條機械性篩網,可以留存某個大小以上的粒子,篩網的孔剛好可以留住最小的蛋白質分子(白蛋白)。第二階段比較複雜,是根據滲透和對流原理來運作,滲透基本上是根據半透膜兩測液體的壓力和濃度來進行,在這過程中,對流原理使兩種不同濃度的液體反覆經過彼此,使腎臟在必要時能排出高濃度的尿液(例如清晨的尿液),這種滲透平衡的最終目的是留存身體必須的鹽分,使酸鹼度能維持平衡。
一般人大多完全不知道酸鹼平衡對我們有多麼重要。酸鹼度以數值表示時稱為pH值,所有生化反應(例如能量的產生和蛋白質的合成)都只能在極小範圍內的pH值內進行,特別是血液必須恰恰保持在鹼和酸、陰與陽的中間值。同樣的,每一個伴侶關係都是企圖將兩極(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陽與陰、酸與鹼)帶進和諧的平衡。就好像腎臟保證酸與鹼的平衡一樣,伴侶關係也藉著一個人活出另一人的陰影,而實現我們的完整,所以「另一半」的意思就是其本質正是我們所缺乏的部分。
在任何關係中,最大的危險就在於認為所有造成問題或困擾的行為都是別人造成的,與自己無關。在這種情形中,我們只會陷在自己的投射中,無法體認處理自己陰影的必要與價值,可以使我們更能覺察自己而促進成長與成熟,伴侶只是反映出我們的陰影罷了。當這種錯誤以身體的形式表現出來時,就會使腎臟的過濾系統不斷漏失蛋白質和鹽分之類重要的物質,使得對身體發展很重要的成分流失到外面(例如腎絲球腎炎的病人)。
在這過程中,腎臟無法認出對自己重要的物質,就好像心靈拒絕體認自己的重要問題,而全部推給別人一樣。每個人都需要從伴侶中認識自己,就好像腎臟需要認出外界的「異物」是需要加以掌握而能進一步發展的東西一樣。腎臟與伴侶關係和社交性之間的強烈關連,也可以很容易從日常生活的某些習慣看出來,幾乎在每一個人與人建立關係的場合中,喝酒都占了重要的部分,也難怪如此,因為喝酒會刺激腎臟這種「接觸器官」,以及建立關係的能力。當我們斟滿酒乾杯時,彼此的接觸就會更加親近。透過乾杯的媒介,可以彼此打情罵俏而不冒犯對方。在喝酒儀式中,原本禮貌、疏遠的稱呼常變成親密的稱兄道弟,喝酒的行為可以促成親如兄弟的交往。事實上,如果少了一起喝酒,要想建立任何人類的關係,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事。不論是在宴會、社交聚集或是民俗慶典,大家都藉著「酒後的勇氣」來接近彼此,甚至會對拒絕喝酒的人抱以懷疑的眼光,因為不喝酒(或是只喝一點酒)的人,就顯示他並不想激發自己的接觸器官,表示他們想與人保持拒離。在這些場合中,大家特別喜歡有利尿作用的飲料,會對腎臟有特別強烈的刺激作用,比如咖啡、茶和酒精(在喝過酒以後,接著就是具有同樣意義的抽煙活動,抽煙會刺激另一種接觸器官,就是肺臟,大家都知道人通常會聚在一起抽煙,而不是獨自抽煙)。喝許多酒的人表示想要與人接觸,危險則在於陷入滿足於替代物的層面。
腎臟萎縮與人工腎臟
當腎臟的功能完全停止時,就需要機器(人工腎臟)來負責淨化血液的重要任務。當病人不願意透過活生生的伴侶來處理問題時,就由「完美的機器」取代伴侶的角色。如果過去沒有足夠完美或足堪依賴的伴侶,或是對自由和獨立的渴望過於強烈,病人就會從人工腎臟中尋找既理想又完美的伴侶,它忠誠地完成所有交待的事、值得依賴而沒有任何自己的需求,同樣的,病人也必須完全依賴它,每週至少到醫院與它約會三次,如果有能力自己買機器的話,就必須每晚忠誠地睡在它旁邊,病人永遠無法遠離它,或許可以由此學到,只要自己還不完整,就沒有完美伴侶這回事。
★如果你的腎臟出了問題,就要自問下述問題:
1.我在當前的伴侶關係中有什麼問題呢?
2.我是否容易陷入自己的投射,而認為伴侶的問題是他自己的問題?
3.我是否忽略要在所有伴侶的奇怪行為中認識自己呢?
4.我是否執著於老問題,而使自己的發展之流停滯呢?
身體是意識的表現
在一般的醫學取向中,總是有各式各樣的「許多疾病」(illnesses),這種不嚴謹的語言顯示出人對疾病觀念的普遍誤解。「疾病」是只能以單數表示的集合名詞,「各種疾病」的說法就好像說「各種健康」一樣奇怪,疾病和健康都是單數的概念,用來指涉人類的狀態和情況,而不是像現在流行的用法,拿來指涉器官或部分身體的狀態。身體並沒有疾病或健康的問題,因為身體的作用只是表達來自意識的訊息,身體本身什麼也不能做,每一個看過屍體的人都會相信這一點。一個活人的身體需要兩種無形的本質才能運作,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
目錄
推薦序一 整合新論說 崔玖
推薦序二 意義、象徵與精神轉化:疾病篇 蔡昌雄
推薦序三 以病痛為師:從身心學(Somatics)觀點看待身體的疾病 劉美珠
譯者序 與身體對話 易之新
第一篇:認識疾病與療癒
1.疾病與症狀
2.對立與合一
3.陰影
4.善與惡
5.疾病是我們的本質
6.尋找原因
7.深入探究的技巧
第二篇:症狀及其意義
8.感染
9.防禦系統
10.呼吸
11.消化
12.感覺器官
13.頭痛
14.皮膚
15.腎臟
16.性欲與懷孕
17.心臟和循環
18.運動系統和神經
19.意外事故
20.精神症狀
21.癌症
22.愛滋病
23.怎麼辦
{附錄一}身體部位和器官的心理意義
{延伸閱讀}
推薦序一 整合新論說 崔玖
推薦序二 意義、象徵與精神轉化:疾病篇 蔡昌雄
推薦序三 以病痛為師:從身心學(Somatics)觀點看待身體的疾病 劉美珠
譯者序 與身體對話 易之新
第一篇:認識疾病與療癒
1.疾病與症狀
2.對立與合一
3.陰影
4.善與惡
5.疾病是我們的本質
6.尋找原因
7.深入探究的技巧
第二篇:症狀及其意義
8.感染
9.防禦系統
10.呼吸
11.消化
12.感覺器官
13.頭痛
14.皮膚
15.腎臟
16.性欲與懷孕
17.心臟和循環
18.運動系統和神經
19.意外事故
20.精神症狀
21.癌症
22.愛滋病
23.怎麼辦...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