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在網路時代。
這麼有趣的事情,再晚開始都不遲。這本書的一開頭,有這麼兩句話: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如果你再看看張妙如在封面及內頁的插畫,書裡還有連續十二頁的鄭問的連環漫畫,卻偏偏又有各種經典名著及閱讀方法的介紹,你就應該可以體會到這本書為什麼要取名為《越讀者》,以及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了。
本來,閱讀最大的有趣之處,就在於越界。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是在網路時代。但是,很不巧地,在種種因素之下,我們很容易讓自己侷促於一些界限之內。閱讀,是一個許多人談了又談,大家聽了又聽的題目,但是,一不小心,越聽越沉重。
作者郝明義,雖然是長年在出版業工作的人,但是他寫這本書,卻純粹是
回到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所寫的。他說:
「我從小生長在韓國。在華僑社會裡,中文閱讀的選擇很貧瘠,那時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才能在週邊的環境裡搜尋到可讀的東西,怎樣才能跨越那個環境的局限。
高中畢業後,跨越重洋來台灣讀大學後,飢渴地抓到什麼都讀,亂讀了一通。美其名曰興趣廣泛,但不免時常看著滿書架的書,覺得空洞無比。
畢業後,陰錯陽差進了出版業,又因緣際會地在不同類型的出版公司與雜誌社之間做過各種性質不同、職階不同的工作,不論就身為讀者的需要,還是出版者的工作需要,對閱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又充滿了越來越升高的困惑。
1990年代,網路出現了。網路與書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我的困惑攪動得更混亂了。」
他的摸索,一直到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後,四十四歲那一年,才出到一個出口,於是接下來一面回顧,一面繼續往前摸索了七年。然後,在他五十一歲的時候,回到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情,來整理了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個不斷進行一些越界嘗試後的讀者身分,給同樣困惑的別人,一些或許可供參考的心得。
郝明義認為,在台灣成長的人,之所以會被一些閱讀界限所捆綁,可能是考試教育鎖定教科書與參考書所形成的。
可能是中學與大學長達十年時間對閱讀胃口的影響所形成的。
可能是出了社會後的現實壓迫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網路」與「書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習慣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閱讀時間、空間、工具、方法的不善掌握所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意識過自己劃地自限而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想像過跨越這些界限之後的風景而形成的。
這些自我侷限,很容易錯過今天人類有史以來閱讀資源最豐盛的時代特色。但是他以過來人身分,以自己遲至四十四歲才有體會為例,說了他的看法:看了前面談的這些困惑,尤其這些困惑對我們後續路程的影響與耽擱,很少人能輕鬆得起來。
但是,噓,說一個秘密,我們一定可以輕鬆得起來。
有一次我看一齣卡通。
卡通的主角,一定要在一段時間裡完成一個任務回到家。但是他遭遇的危險越來越多,越走越遠,最後時間只剩三秒鐘的時候,他人在千里之外。任務,是絕對達不到了。
他泫然欲泣。旁邊一個人卻告訴他:「你回得了啊。不要哭啊。」
他說:「這怎麼回得去。」
那人說:「可是,我們在卡通世界裡啊。」他隨手畫了一扇門,打開,「我們可以畫個門,開了門就回到家了啊。」
他們畫了門,開了門就到家了。
對於人生,閱讀就像是那扇門的作用。
不論是書,還是網站,有時候你一打開,就從眾裡尋他千百度,一下子成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更有意思的是,你打開得早,有打開得早所能見到的美妙。打開得很晚,也有打開得晚的風光。如果你在黑暗中摸索甚久才打開了這扇門,你會多麼珍惜,也體會得到這扇門對你的意義與價值。
而郝明義之所以要寫這本書的目的,也就在下面的話裡很清楚了:
所以,閱讀永遠為我們開著一扇窗戶,一扇門。不論讀這本書的你,是一個正在中學階段,被填鴨填得兇的學生。
還是一個進了大學,正在悠哉悠哉與莫名的不安所混雜的大學生。
還是一個出了社會,被後有知識的浪潮所追趕,前有自己工作生涯要開展的雙重壓迫所苦的社會人。
還是一個像我這樣,苦苦為閱讀是怎麼回事而思索,到四十多歲才算開竅的人。
我們的身分不同。
但是面對的問題相同。機會也相同。
只要相信,我們隨時伸手,都可以畫出那道門戶。
畫出那道門戶,我們就可以超越束縛、超越界限──不管那束縛和界限來自學校,父母,還是我們自己的習慣、惰性,或困惑。
只怕不開始。永遠不要怕晚。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越讀者》除了圖文的搭配,在內容編排上也極有特別的風格,不論內外,都呈現了越界閱讀所可以有的樂趣,以「獻給所有曾經以及正在因為閱讀而掙扎的人」。
作者簡介:
文/ 郝明義
1956年出生於韓國。
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
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
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
2001年創立「網路與書」。
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與「網路與書」發行人。
著有:《工作DNA》(大塊文化)、《故事》(大塊文化)、《那一百零八天》(網路與書)、《他們說》(網路與書)
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二○○一太空漫遊》(時流)
張妙如
具備漫畫家身分的作家,擅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1998年與徐玫怡兩人首度以《交換日記》手寫體而大受喜愛,並引起廣大回響,因而開啟兩人聯手交換日記的合作創作,歷經多年而不衰;至今兩人已共寫11本交換日記,並有延伸週邊商品小錢包、T恤等。
自從遠嫁西雅圖之後,她用漫畫家的角度詮釋一位台灣女子的美國觀察,將在美國的心情以及生活記事,以及她和挪威籍美國先生阿烈得共同經歷的喜怒哀樂寫繪成了《西雅圖妙記》系列。
章節試閱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飲食習慣可以提醒我們一些事情,注意偏食的問題。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有兩個理由:一、人言言殊的閱讀,用飲食的分類來整理,比較說得清楚;二、有助於我們檢查一些最基本的閱讀觀念和習慣──譬如偏食的問題。
先從頭回想一下飲食這件事。 飲食,一個人總要經歷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自己沒什麼飲食的能力。所以,從喝母乳(或奶粉)到別人餵食,到自己終於學會用湯匙筷子,都是在這個時候。第二個時期,是身體發育開始,需要豐富而均衡的飲食,並且要開始學習自行覓食。第三個時期,吃多了,喝多了,開始懂得培養自己個人的飲食品味。
把飲食的情況,用來看閱讀,也可以對照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當我們在幼年,認字與閱讀能力都在很起步 的時期,父母給我們講床邊故事(幫我們餵食),為我們採購書籍(教我們使用湯匙筷子),是很有耐心的。進中學以前,大致屬於這個時期。
第二個時期,大約就在中學這六年。如同這個時期我們的身體需要大量而豐富的飲食,因此一個暑假,醜小鴨就變成白天鵝,胖小弟就成了小帥哥,我們的頭腦也需要自行尋覓大量而豐富的閱讀,以便為人生開啟各種不同的想像 與可能。然而,現實是,中學生在考試為主的體制下,一直是接受各種被塞給他的食材(所謂「填鴨」),卻沒機會學習如何覓食,沒機會學習怎麼咀嚼或享受飲食,更沒機會養成均衡的飲食觀念與習慣。
第三個時期,則在進了大學之後。理想上與理論上,經歷過中學階段範圍廣雜的閱讀之後,這時要認真選擇一些認真攻讀的領域,有點像是赫曼.赫賽所說:「很可能有一種什麼東西都吃的人:從黑麵包到鹿脊,從胡蘿蔔到鯽魚,他什麼都不討厭。不過他仍然可以有三四種特別嗜好的菜。」(〈我最心愛的讀物〉)。而閱讀金字塔的廣博與專精,都要從這個時候真正開始。然而現實是,填鴨填多了,味覺都被破壞了的人,是很難進得了第三個時期的。
一個人的閱讀飲食是否匱乏,和他的購買能力有關係但不大,主要取決於他的習慣和認知。對於身體的飲食,沒有人不一日三餐地提醒自己有沒有進食;對於頭腦的飲食,幾個月不讀一本書的人卻所在多有。如果發現自己經年累月地不讀一本書,不給頭腦進食,那一定是處於匱乏狀態。同樣地,就像我們即使進食,但是如果飲食不均衡,仍然會處於一種匱乏狀態,閱讀也是。閱讀的飲食如果太過偏食,也是一種匱乏的結果。所以,如果把閱讀當飲食來看,不妨先看看飲食是如何分類的。
日常飲食,不外四種。第一種,是主食,像白飯、炒飯、炒麵、水餃、饅頭等等,讓我們吃飽。很多人是不吃主食沒有飽足感的。第二種,是美食,像魚、蝦、牛排、大閘蟹等等,給我們補充蛋白質的高營養食物。第三種,是蔬菜水果,幫助我們消化,吸收纖維質。第四種,是甜食,像飯後的蛋糕、冰淇淋,或日常的糖 果、零食等等。
閱讀,這種給頭腦的飲食,也可以分成四種。
第一種閱讀,是為了尋求人生在職業、工作、生活、生 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這一類很像是讓我們有飽足感的主食。主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生存需求的閱讀」。
第二種閱讀的特質,不求針對你人生的現實問題,提出直接的解決之道,然而,卻可能幫助我們從一個看來間接,但是卻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麼。這種閱讀是在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很像是飲食分類裡的「美食」。美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思想需求的閱讀」。
第三種閱讀,是為了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了解的字義、語義、典故與出處,而進行的閱讀,很像是飲食裡的蔬菜、水果。蔬果閱讀,又可以稱之為「工具需求的閱讀」。
第四種閱讀,和前面三種不同之處,在於沒有一定的目的,不為了尋求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不為了尋找思 想的結晶,也不為了參考或查證,閱讀就是為了娛樂、消遣,是一種休閒活動,很像是飲食裡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甜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休閒需求的閱讀」。
和實體飲食分類不同的是,閱讀飲食的四種分類,並沒有 那麼客觀與截然。實體飲食裡,澱粉質多的主食、蛋白質高的美食、纖維質 多的蔬果、糖份多的甜食,可以有一個客觀的分類標準。但是閱讀的飲食裡,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分類,卻 大可能因人而異,各有各的分類標準。對你是主食的,對我可能是美食的;對我是美食的,對他又可能是甜食。
因此,以上所談的閱讀飲食的分類,只是我根據我自己的閱讀需求而做的。你可以另外定義你自己的四種飲食。只是要記得:不論你如何定義自己的四種飲食分類,不要忘記兩件事:一、總要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四種分類。二、飲食的重要,貴在均衡。不論你個人如何區分四類飲食,區分之後,總要維持均衡的吸收。
一些不愉快的閱讀飲食聯想
「生吞活剝」──是我們讀書的方法。
「味同嚼蠟」──是我們讀書的感覺。
「死啃書」、「啃死書」──是我們對付考試題庫的絕招。
「填鴨」、「硬塞」──是學校對我們的絕招。
「大補帖」、「大補丸」──是補習班和參考書對我們的招攬。
「消化不良」──是我們對自己的形容。
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閱讀
在某段時間或某個地區,這種閱讀對某些人特別有意義。
由於對體重的注意,我是一個對澱粉相當敏感的人,所以,日常飲食裡,總是儘量少碰米飯或麵食。可是,我在米飯面前的矜持,每次一到日本就垮了。不論住哪家飯店,我早餐總要吃日食。不知為什麼,總覺得他們把米飯煮得特別香、白,一粒一粒地飽滿得恰到好處,吃下去就會有一種難以形容的飽足感。
飽足感,真是我們所以要食用主食的理由啊。
前面說過,為了尋求學業、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方法而來的閱讀,是主食閱讀。所以,學生讀教科書;上班族讀企管書、學習電腦書、學習語言書;專業人士進行他自己領域的研究;各種如何理財、如何與家人相處、與同事相處、如何上進、如何面對人生課題的勵志書等等,都屬於這一類。主食閱讀,對有學業、職業、專業壓力的人,特別需要。就像需要體力勞動的人不能沒有主食吃飽肚子,這些人需要完成他們的工作任務,也不能不倚靠主食閱讀。主食閱讀有飽足感,才能讓他們獲得體力去繼續工作。
主食閱讀,可以帶給我們這種飽足感,不但沒有什麼不好,甚至可以說很好。但是主食閱讀的陷阱也在這裡。它帶來的飽足感,一不小心,會讓人誤以為這就很營養了,這就是飲食的全部了。每次看到一些企業人士列出他愛讀的書單,主要是些耳熟能詳的經營策略與理論,就有這種感覺。
這種誤會,會產生兩個風險。 第一個風險是,他會忽略主食的本質,意識不到主食的不足。要談「生存需求的閱讀」,就得知道生存的知識,是隨時間、空間而不停變化的。所以,主食閱讀有一個很大的特色是,在某段時間或某個地區,這種閱讀對某些人特別有意義。但是對一旦過了那段時間的人,或是同一時間不在那個地區的人,或是同一時間同一地區但另外一群人來說,這種閱讀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二十世紀最後一年,有一個主題的書很熱門。那就是「Y2K」。新的千禧年要來臨,大家為了電腦裡「19XX」年到「20XX」年的諸多時間設定,擔心許多程式與資料庫會失靈,所以各種教你如何消除「Y2K」問題的書籍充斥市面,一直到1999年12月31日當天,和「Y2K」有關的生存需求的閱讀,可以說都仍然有其價值。可是,時間才剛過一天,到了2000年1月1日,所有「Y2K」相關的書都失去了吸引力,一夕黯然無光。七年後的今天,「Y2K」的書雖然都不見了,記得「Y2K」的人還有。再過十七年,連記得「Y2K」的人可能都沒有多少了。
這是一旦過了一個時間,原來很有價值與意義的閱讀,就變得毫無意義的典型例子。何況這還是個全球性的話題。其實,絕大部份的主食閱讀,雖然不像「Y2K」的例子那麼極端,但是本質卻毫無不同。三十年前人人上口的企管理論書籍,今天不會有人再談。二十年前人人熱愛的某個艱苦奮鬥成功的人物傳記,今天不會再有人感興趣。十年前人人傳誦的某個以啟發人生為號召的作家,今天沒有人再想到他。而這些書和作家,在當時可是紅極一時,人人爭以為不閱讀就是落伍。
第二個風險是,他會錯過太多其他閱讀美味的可能。打個比方,日常飲食裡,我們都知道主食很重要,但是今天有沒有人餐餐只吃主食,只吃麵、飯?不然,我們為什麼總要不時打打牙祭,吃吃海鮮或牛排,進補一些高蛋白質的營養?同樣的道理,閱讀的時候,也不能把那些教科書、企管書、理財書、電腦書、語言書、如何與家人相處書、如何與同事相處書、如何上進書、如何面對人生書等等,當成閱讀的全部。這些書的書名不論今天說起來多麼響亮有力,一旦事過境遷之後將無人記得。這就是主食閱讀,或是生存需求的閱讀的陷阱。
吃澱粉質會飽,但是光吃澱粉質,很快會餓。只吃主食,一來容易營養不良,二來離發展美食家的品味遙遙無期。
Philip Kotler談Marketing
我有一次主食閱讀的經驗,很難忘懷。
那是讀Philip Kotler的Principles of Marketing。市面上談Marketing,談行銷的書,不知凡幾,但是Kotler光是對行銷裡一些基本詞彙的定義與解釋,就讓我大開眼界,甚至可說是目瞪口呆。
Marketing的書,總不免提到Needs、Wants、Demands這些詞彙。用中文來說,也總是在一些「需要」、「需求」之類的詞上打轉。經常讓人頭昏眼花。Kotler卻三言二語就解釋清楚了。他說:
An American needs food but wants a hamburger.
然後又加了一句:
When backed up by buying power,wants become demands.
Kotler的意思是,need指的是一種人類的基本需求,want指的是一種經過文化與歷史調整過的需求,demand則是一種有購買力在支持的需求。
他三言兩語,就把許多行銷學書裡把你頭都轉昏了的「需要」、「需求」等字眼,解釋得玲瓏剔透。沒吃過好吃的主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好吃的主食。 Kotler就讓我嚐過一次。
他的Principles of Marketing明明是大學用書,但是我 卻像讀小說一樣地大嚼了好久(不過,他其他更通俗的著作裡,卻看不到把need、want、demand講這麼清楚)。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飲食習慣可以提醒我們一些事情,注意偏食的問題。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有兩個理由:一、人言言殊的閱讀,用飲食的分類來整理,比較說得清楚;二、有助於我們檢查一些最基本的閱讀觀念和習慣──譬如偏食的問題。
先從頭回想一下飲食這件事。 飲食,一個人總要經歷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自己沒什麼飲食的能力。所以,從喝母乳(或奶粉)到別人餵食,到自己終於學會用湯匙筷子,都是在這個時候。第二個時期,是身體發育開始,需要豐富而均衡的飲食,並且要開始學習自行覓食。第三個時期,吃多了,喝多了,開始...
目錄
前言:從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談起
Part 1. 學校帶來的一些困惑
兩個人的經驗
中學的「我考故我在」
「由你玩四年」的大學
社會化的閱讀的好處與壞處
潘朵拉盒子裡的最後一個禮物
Part 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閱讀
品嚐一條鮮魚的美食閱讀
閱讀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提拉米蘇的甜食閱讀
中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是什麼飲食
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
Part 3. 網路上的事情
無辜的網路
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
為什麼不必是網路
反動現象的雙重風險
跑車插了銀翼之後
一種無中生有的閱讀可能
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
Part 4. 越界的基礎
小說是三十萬字寫三十字
與人邂逅的詩
為什麼要讀哲學
換個角度讀歷史的時候
圖像與漫畫的作用
影像的力量
網路上的機會
Part 5. 一些工具
閱讀時間的零與整
一張皮椅、一張邊桌、一座立燈
記憶與CPU
如何使用書店
網路書店與實體書店之互補
買書的理性與感性
有關書架與藏書
我的圖書館
Part 6. 一些方法
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與蘇東坡,是怎麼讀書的?
做筆記的方法
檢驗有沒有讀懂書
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
Fashion與經典
少閱讀一點的理由
Part 7. 跨越七道階梯
金字塔理論的先決問題
第一條路或第一桶金
閱讀應該是「有目的」,還是「無目的」
怎樣尋找,以及淘汰一本書
新層次與新領域
最好有一個心儀的對象
閱讀的七道階梯
Reader Takes All:越讀者時代
建立個人知識架構的可能
結語:第三類文盲及Leonard Cohen的歌
後記
附錄:兩位老師的來信
前言:從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談起
Part 1. 學校帶來的一些困惑
兩個人的經驗
中學的「我考故我在」
「由你玩四年」的大學
社會化的閱讀的好處與壞處
潘朵拉盒子裡的最後一個禮物
Part 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閱讀
品嚐一條鮮魚的美食閱讀
閱讀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提拉米蘇的甜食閱讀
中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是什麼飲食
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
Part 3. 網路上的事情
無辜的網路
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
為什麼不必是網路
反動現象的雙重風險
跑車插了銀翼之後
一種無...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