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看穿表象、深入本質,
作者談人前風光的成功,也談無法商品化的失敗。
這不只是一本談論設計的書,
而是如何享受人生這場遊戲的百科全書。著名的工業設計師山中俊治分享近四十年的經驗,
詳述如何將抽象的概念成形,在設計中展現架構之美,
將最完美的產品交到使用者的手中。
為什麼自動驗票閘門的IC卡(非接觸式電子票證)判讀角度要傾斜13.5度?
為什麼設計機器人之前,要先了解動物標本的骨架?
為什麼蘋果(Apple)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堅持產品外型必須是直角?
事實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和設計架構有關。本書作者山中俊治(Shunji YAMANAKA)是日本著名的工業設計師,以他設計手錶、桌燈、辦公椅、3C產品,到義肢、機器人、汽車的經驗,在書中提出解答。
作者以自傳式的筆觸,從他擅長的機械工學領域談起,娓娓道來近四十年設計生涯的觀察和心得。分享他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自然科學、物理現象、材質特色、衡量推算的觀察,也穿插他和不同領域的頂尖人物合作的經驗,像是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劇作家小山薰堂、創業家猪子壽之、機器人專家古田貴之和石井裕等,字裡行間顯露他兼具理性和感性的特質,以及對於綜觀全局的用心。
「產品設計,是設計師送給使用者的禮物」,作者提醒設計師除了重視外型,也要在第一線的現場發揮「多看、多問」的好奇心,深入了解藏在表象之下的內在,從人際互動和觀察之中回歸「人」的本質,並且深入使用情境,進而掌握架構、關照整體,這才是設計的精髓所在。
作者簡介:
山中俊治Shunji YAMANAKA
產品設計師。一九五七年出生於日本愛媛縣。一九八二年自東京大學工學院產業機械工學系畢業後,進入日產汽車設計中心任職。一九八七年起自立門戶,成為自由設計師。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四年擔任東京大學副教授。一九九四年成立Leading Edge Design。
代表作品從手錶到鐵路列車,同時也參與機器人設計。二○○八年至二○一二年擔任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二○一三年起擔任東京大學教授。
二○○四年獲得德國iF Good Design Award和日本每日設計獎與Good Design Award等多個獎項。二○一○年,作品「tagtype Garage Kit」獲選為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永久館藏。
著作包括《Future Style》《人類與技術的素描簿》系列,以及攝影家清水行雄拍攝的山中作品集《機能的投射》等。
譯者簡介:
葉韋利
一九七四年生,專職主婦譯者;譯有《品味,從知識開始》《光.建築:設計大師的照明手法》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惠貞│Shopping Design總編輯
李建國│iF亞洲子公司總經理
官政能│實踐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謝榮雅│奇想創造董事長兼創辦人
羅彩雲│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暨系所主任
龍國英│日商龍國英建築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名人推薦:李惠貞│Shopping Design總編輯
李建國│iF亞洲子公司總經理
官政能│實踐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謝榮雅│奇想創造董事長兼創辦人
羅彩雲│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暨系所主任
龍國英│日商龍國英建築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章節試閱
討厭梯形的史帝夫‧賈伯斯
請各位看看手邊的塑膠產品。乍看之下像是正方形的外盒,仔細看看,會發現其實兩邊並沒有完全平行,是個梯形。如果有由兩個外盒連結製成的產品,仔細觀察正中央的接縫,是不是會看到稍微膨脹呈現「ㄑ」字形呢?外型看似筆直的圓柱狀塑膠瓶蓋,但細細觀察會發現,朝瓶口的那一側是不是稍微大了一點點?
塑膠產品的製作方式,是將熱融的塑膠倒進模具裡,待冷卻凝固成型後取出。因此,總會有一邊往兩側延伸,變成梯形,要是完全筆直平行的話,就沒辦法脫膜了。這和使用模型製作出的板狀巧克力一樣,一定會變成梯形。不過,真正方形的高級生巧克力(Raw Chocolate)就不同了,因為那是以手工一顆顆切割而成。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無法接受這種梯形。在Macintosh II之前的Mac1,全部都是百分之百、不折不扣的長方體。由於塑膠沒辦法像生巧克力一樣用手工切割,得下工夫讓模型能夠分割。將模型分散取出後,就能得到側面是完全垂直的標準長方體。但由於花費較多工夫,零件的價格也變得昂貴許多。這種方式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Zero Draft,也就是脫膜角度為零(零錐度)。
然而,在某個時期,老是製作高成本產品的賈伯斯遭人趕出公司。那些人將Mac改為稍微偏梯形,因為這樣可以降低製作費。不過,這些都瞞不過我們的眼睛!這也是為什麼賈伯斯離開之後,Mac看來變得極為普通。換句話說,這段時期就是Mac的板狀巧克力時代。
賈伯斯重回蘋果之後,梯形的產品消失了。像是第一代iPod Shuffle2和Mac mini3的機體都像是手工切出的方正設計。就連電源供應的側面也完全垂直。不愧是Zero Draft,「生巧克力」再度復活!
仔細觀察iPhone背面機體光澤的曲面,會發現並不像一般產品往外延伸成梯形,而是收得很完美。每一支手機的任何一個小節細細琢磨而成。這種高成本的製作方式簡直超乎常識,幾乎是松露巧克力的等級。
由此可知,蘋果公司的設計可說來自於賈伯斯討厭梯形而來。看來他想必對板狀巧克力也很有意見? (二○一○年三月十日)
四腳雞
二○○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展開的「骨」展工作坊上,我讓大家畫各種的圖,第一個要大家畫的就是「雞」。
一九九一年,我成為東京大學副教授,第一次有自己的研究室。我對著聚集在我研究室的學生,和這次一樣,「大家想一下雞長什麼樣子,然後畫出來。」當時有一位學生畫的雞有四隻腳。我糾正他「雞只有兩隻腳」,他立刻恍然大悟:「啊,對哦!翅膀就是前腳嘛。」但當場其他學生,以及後來聽到這件事的其他老師都非常驚訝。事實上,那位學生的成績在系上名列前茅。
最近,我也在慶應義塾大學讓大約六十名學生畫一樣的主題,果然還是有兩個人畫出四隻腳的雞。連昨天的工作坊中,也有一個人畫出四腳雞。
這表示就算是經常見到的事物,要憑記憶來畫,也會比想像中來得記不住;這似乎和我們記憶的機制有關。
人類不可能將這輩子看過的雞都記在腦子裡。要是這樣,我們的腦容量一下子就會被過去看過在照片、繪本上的雞所填滿。其實我們的腦子是在每次看到雞的時候整理相關資訊,只在腦中留下與其他動物做區別時需要的特徵。因為這樣,每次又看到另一隻新的雞時,即使和過去看到的有些許不同, 還是能在瞬間判斷出這是一隻雞。
這類高度抽象化的認知,目前連電腦也無法模仿。對那些畫出四隻腳的人來說,恐怕在辨別「雞」的時候,腳的數量並不是重要的資訊。他們或許是善於抽象思考(像是擅長數學或寫論文)的人。
對了,十八年前那隻「四腳雞」後來做成我研究室的杯墊,也做成貼紙(【圖4–3】)貼在我的太陽能汽車(同時也是我的研究成果)上。
(二○○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攝影家清水行雄的雙眼
我有一本名叫《機能的投射》1的作品集。攝影家清水行雄(Yukio SHIMIZU)在二○○六年將我的作品照片集結成書。接下來的文字節錄自該書的前言。
在閑靜的住宅區地下室,一間冷冰冰的攝影棚。投注在燈光以及角度調整上的沉默與目光。大概花了一整天,都在擷取作品的剖面。在拍攝過程中,我沒什麼意見,只是一直待在現場。看著從自己的指尖與思考中誕生的創作,在攝影師銳利的目光下,一股又是難為情又激動的情緒湧現,甚至要麻痺我的心。整個拍攝的過程就像身為技術人員的我,與攝影家清水行雄展開的一場對話。
我和清水是從我實質上的處女作,也就是當我在某本雜誌上看到自己設計的奧林巴斯(Olympus)照相機「O-Product」的照片之後結緣。回想起來,那是一九八九年的事情。在各大媒體刊載的照片中,我認為他拍的這張照片最能展現該款相機原始的吸引力。我立刻打電話到編輯部,到他位於六本木的攝影棚拜訪他。從那次之後,十七年來,清水幾乎幫我記錄每一件作品。
藉由眾人參與醞釀出的工業產品技術思想,不是單靠照片一種表達手法就能完全道盡。然而,透過清水的目光確定擷取的剎那,我就能清楚體會到自己的作品透過科技的視覺效果呈現出來。現在,我在創作時已經將可以過清水目光的考驗當成目標,他的照片已經成為我製作過程中的一環。
我經常聽到傳聞,說清水是個非常恐怖的人。我雖然從來沒有這種感覺,但在拍攝過程中,他的確有一股令人不敢親近的威嚴。
【圖6–1】是我還待在日產汽車時設計的Infiniti Q45的引擎蓋。這張照片是在我認識他之前,他幫日產拍攝的宣傳照片。構圖非常簡單的照片,但這樣的照片,看得出對於汽車曲面的完成度要求到可怕的極限。當年還是二十幾歲毛頭小子的我,要是在這個拍攝現場,可能會嚇得一身冷汗吧。 (二○○九年六月二十七日)
機器人博士古田貴之
將近一百九十公分的身高,加上瘦到實在不像人,一雙骨碌碌的眼睛。說起話來情緒激動,和機關槍一樣,這就是我第一次遇到機器人博士古田貴之(Takayuki FURUTA)的印象。
地點是在表參道(Omotesando)一棟在高級住宅大樓裡占地兩層樓的神祕研究所。二○○一年秋天,這間研究所的「老大」北野宏明(Hiroaki KITANO),突然打電話找我去,說要讓我看看他和組員合作剛完成的morph2。那是身高四十公分,全球第一具能夠後空翻的擬人型機器人第二代。不過,在回程的路上,我們討論的話題不是機器人,而是設計師古田貴之。
「那個人比機器人還厲害耶。」「對啊,他可不是普通人。」
古田是數一數二的奇人天才,他只要一開始設計機器人,整個人就會像被機器吸收一樣,愈來愈瘦。據說他在設計morph第一代時,體重從七十五公斤掉到四十七公斤。還有,最近因為體脂肪已經不到三%,連一般家庭用的體脂計都量不到。不只飲食,也幾乎不眠不休,平均睡眠時間好像一星期才兩小時。這樣的生活他竟然可以維持兩個月左右沒事,能活下去就靠驚人的專注力吧。
他平常個性溫和,但一聊起機器人,就會變得非常激動,興致高昂。曾經在一些展示給兒童看的會場上,那些帶孩子來參加的媽媽們異口同聲,「什麼?那個人是機器人設計師?還以為他是專業的展場主持人。」
認識他不久之後,我們就聯手設計morph 3(【圖6–5】)的,之後還一起開發Hallucigenia01和Halluc II。和廢寢忘食的古田共事真的非常辛苦,但看到他能在腦中自由操控機器人複雜的結構空間配置,這般才華又讓我大為感佩。古田的腦袋裡似乎根本有一台三度空間的CAD,每次和他討論,他總能當場將設計陸續具體化,真是大快人心。
古田其實是戰國時代的武將兼茶道名人古田織部(Oribe FURUTA)的後代。他在個性上的確也有些促狹的地方,然後我真心希望這個朋友能活得老一點。
(二○○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二選一之外的選擇
當認為兩者都很重要,卻要面對二選一的時候,我其實打從心底對於只能擇一的狀況感到懷疑。自己是不是受限於僅有的兩個選項呢?話說回來,又為什麼是這兩個選項?
所謂的創意,不就從懷疑二律背反(antinomies)開始的嗎?
想要尋找天平兩端的妥協點,經常就會淪於最無聊的選擇。例如,創作者就算想兼顧樂趣與功能,最後很容易會做出既不怎麼有趣,又不像預期那麼好用的產品。雖然有時候可能某一方面會好一點,但回過頭來說,根本應該拋開「二選一」的框架。
我唸大學時,曾經非常猶豫究竟要當漫畫家,還是當工程師。最後我兩個都沒選,投入一個稍微另類的「點子」,成為工業設計師。
這個決定對不對,至今我仍不清楚。雖然有時也會想,這樣的結果是不是也算「妥協」。但比起當個技術人員維生,同時把漫畫當興趣這種維持天平兩端平衡的做法,似乎現在這樣來得稍微爽快一些。
目前我正在設計「運動員用的義足」,學生時代曾經很熱衷畫的那些運動類漫畫,不知不覺都派上用場了。同樣在當年學習到的機械工學知識,也在這個專案給我很多的幫助,甚至超過我這些年來產品設計的經驗。這些都讓我實際體會到,還好當年沒有二選一。
過去的義肢,在設計上要不就是絕不讓其他人發現是義肢,甚至因此必須犧牲一部分功能,或者訴諸功能,只好放棄外觀,總之都是二選一。不過,如果我能做出不但外型美,又不失功能,而且義足本身看來就有動人的吸引力,這麼一來,或許能就此打破「二選一」的這道牆。於是,我開始尋找第三條路。
(二○○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討厭梯形的史帝夫‧賈伯斯
請各位看看手邊的塑膠產品。乍看之下像是正方形的外盒,仔細看看,會發現其實兩邊並沒有完全平行,是個梯形。如果有由兩個外盒連結製成的產品,仔細觀察正中央的接縫,是不是會看到稍微膨脹呈現「ㄑ」字形呢?外型看似筆直的圓柱狀塑膠瓶蓋,但細細觀察會發現,朝瓶口的那一側是不是稍微大了一點點?
塑膠產品的製作方式,是將熱融的塑膠倒進模具裡,待冷卻凝固成型後取出。因此,總會有一邊往兩側延伸,變成梯形,要是完全筆直平行的話,就沒辦法脫膜了。這和使用模型製作出的板狀巧克力一樣,一定會變成梯形。...
推薦序
◎推薦短語一
工業設計往往在藝術和工學之間遊走,兩者也常難以取得平衡。本書作者山中俊治教授以其機械工學的背景,以及多年的現場工作經驗,透過輕鬆感性的文筆,闡述產品背後隱含的科學知識,結合感性與理性,帶領讀者一同理解設計的精髓。
——羅彩雲(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暨系所主任)
◎推薦短語二
禪學思想家鈴木大拙曾經為了將「無心」這句禪語翻譯成英文而苦惱,一開始他譯為「No Mind」,最後定調為「Mindless」。然而,「Yes/No」如此是非分明、非黑即白的二元論,會讓人失去尋找事物其中的本意。如同本書作者山中俊治,既不喜歡一人獨處,又不喜愛群體組織的生活,因而遊走世間,與形形色色的人們往來,我常稱之為「灰道人士」。
作者身為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的校友和教授,他以身作則告訴我們,真正的專業,是除了顧好眼前的本業之外,更要俯瞰全局。
他提到,設計本身不僅取決於造形與顏色,還要運用整合自然科學、日常物理、素材開發和安全耐用等重要因素。
我感覺這不只是一本談論設計的書,而是告訴你,如何享受人生這場遊戲的百科全書。還有,作者那神似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素描手稿,更不要錯過!(笑)
——龍國英(日商龍國英建築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推薦短語三
從事二十多年的工業設計工作,愈來愈覺得設計的挑戰日益增加,而如何在企業帶領年輕設計師或在學校怎麼教育學生,就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所以我常常回想當初走上設計這條路的初心,以及又是怎樣的價值選擇去執行每個不同的設計,形塑出我作品最終的機能和形態。但總礙於自己不擅長系統化的整理,沒能完整傳達自己最真實而基礎的邏輯。
看到本書作者山中俊治以部落格的寫作形式而遠離理論的框架,生動描述他的日常生活,包括好奇、思考、感動、疑惑等,引領我們進入他的設計世界,去面對人、物和環境的彼此交纏卻又能梳理清楚的過程。特別是其工學的背景,使得作者對材料、結構、物理等科技深深著迷,並以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觀察,一步步解析其物件存在的脈絡和必然性,我也受到很大的啟發和激勵。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人的觀察和相處,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回歸到「人」的本質,這也是許多大師的共同特質吧!更難得的是作者不避諱分享多位設計師的成功作品並表達其讚嘆,我們也因此認識作者心目中的大師。如此的格局對照當代設計師們普遍文人相輕的現象,佩服之餘也深切自省。
——謝榮雅(奇想創造董事長兼創辦人)
◎推薦短語一
工業設計往往在藝術和工學之間遊走,兩者也常難以取得平衡。本書作者山中俊治教授以其機械工學的背景,以及多年的現場工作經驗,透過輕鬆感性的文筆,闡述產品背後隱含的科學知識,結合感性與理性,帶領讀者一同理解設計的精髓。
——羅彩雲(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暨系所主任)
◎推薦短語二
禪學思想家鈴木大拙曾經為了將「無心」這句禪語翻譯成英文而苦惱,一開始他譯為「No Mind」,最後定調為「Mindless」。然而,「Yes/No」如此是非分明、非黑即白的二元論,會讓人失去尋找事物其中的本意。如同本書作者山中俊...
作者序
【前言】多看、多問,然後提出批判
我身為一名自由設計師,多年來什麼都設計過,從手錶、廚房用具這類日用品, 到鐵路列車車廂這類大規模工程,甚至是機器人的研發。目前手上的新案子,幾乎也是以前沒接觸過的設計內容。
做這些設計時,一開始就是「多看,多問」。到工廠參觀,多跑幾個賣場看看, 以及仔細觀察使用者。接下來就是找開發負責人、銷售員,還有各個專家盡量發問。以這種方式蒐集相關資訊之下,就能了解大致的狀況。嘗試用自己的詮釋詢問專家,「換句話說,就是這樣吧。」直到對方認同,「沒錯。」這時,才算是站在起點, 能夠進一步討論創意及想法。
每次有新的設計案,我就會像這樣蒐集相關資訊,久而久之,手邊留下了很多各式各樣雜學知識的資料。裡頭有些觀點或創意雖然很有趣,卻沒辦法利用在設計上。
二○○九年四月一日,我開了部落格。一開始是為了準備一場展覽,蒐集了很多所見所聞,想藉此讓更多人知道。起初的確想要招攬多一點人去看展,但久而久之,文章內容從工業產品、生物結構、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到一些雜學小常識,讀者的反應不錯,我也愈寫愈起勁。
就在我心中好像出現一股使命感時,剛好讀到了物理學家寺田寅彥(Torahiko TERADA,一八七八年~一九三五年,日本隨筆作家、地球物理學家、畫家;筆名吉村冬彥)的隨筆集。其實過去我也讀過一點,但這次重讀之下發現,雖然是以物理學和邏輯為基礎,實際上內容從日常生活到全球情勢,包羅萬象,非常精彩。我心想,如果自己也能用這種方式來書寫世界該多好。
特別讓我有感觸的是寺田寅彥的隨筆中充滿了批判精神。話說回來,他並不是批評特定的人事物。寺田從來不會帶著惡意,而是試圖從原點來思考所有面向。他會對眾人認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事物感到訝異,特別留意那些大家覺得無趣的事物,或是對於每個人都推崇的事物心存懷疑。多數人乍聽「批判」,可能會覺得是不大好的行為,但質疑現狀才是藝術的動機,也是科學的原點。另一方面, 這還是發現新商機和傑出政策的起點。
對於一般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他會認真探尋其中的意義,忍不住想親自證實那些眾人深信不疑的道理,這也是我本身從事設計的泉源。雖然我遠遠不及寺田寅彥,但一直以來我都秉持這股健全的批判精神,撰文至今。
本書集結二○○九年至二○一○年我在部落格發表的文章。要出版書籍,必須從部落格中取捨文章,還得巧妙排序,歸納整理,很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日經BP社太田憲一郎,才能讓網路上的文章化為書籍,這些文字也能變得有益,融入各位讀者的日常。希望我的文字集結成書之後, 就像我其他的設計,能夠豐富更多人的生活。
【前言】多看、多問,然後提出批判
我身為一名自由設計師,多年來什麼都設計過,從手錶、廚房用具這類日用品, 到鐵路列車車廂這類大規模工程,甚至是機器人的研發。目前手上的新案子,幾乎也是以前沒接觸過的設計內容。
做這些設計時,一開始就是「多看,多問」。到工廠參觀,多跑幾個賣場看看, 以及仔細觀察使用者。接下來就是找開發負責人、銷售員,還有各個專家盡量發問。以這種方式蒐集相關資訊之下,就能了解大致的狀況。嘗試用自己的詮釋詢問專家,「換句話說,就是這樣吧。」直到對方認同,「沒錯。」這時,才算是站在起點, 能...
目錄
各界推薦
前言:多看、多問,然後提出批判
第一章 剖析蘋果(Apple)的產品設計
分解MacBook Air
夢幻的Mac OS
Macintosh Plus開啟的每一天
操作iPhone得心應手的小寶寶
蘋果(Apple)、戴森(Dyson),各自的理想主義
討厭梯形的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產品愈薄,重量愈重
iPhone3G機體的祕密
第二章 將設計科學化
設計聲音
機器人的基因
雨打在身上為什麼不會痛
高低差
想念太陽
客機全長和馬桶尺寸
空氣乾燥
螺旋與節
彈性與黏滯
斑點圖案的數學原理
水的形狀中隱藏的數學
科學思考和(0_0)
輪胎胎紋的圖案並非固定
立體影像與3D體驗的差異
藍天有多大
真正地壓迫胸部
一再分離或相遇
年輪是從外側生長
高能量描繪出的巨幅畫作
Suica(西瓜卡)的判讀角度是這樣定出來的:其一
Suica(西瓜卡)的判讀角度是這樣定出來的:其二
開始航太設計
桌燈Tolomeo:建築師與照明技師的共同創作
第三章 將概念具體成形
會呼吸的椅子
並不是模仿鯊魚的牙齒
手錶INSETTO商品化的過程:其一
手錶INSETTO商品化的過程:其二
手錶INSETTO商品化的過程:其三
F計畫:與小山薰堂、猪子壽之合作
設計師,這麼急是要趕去哪裡?
F計畫:圓規和鑰匙孔
行動電話的基因
平靜順暢的流程
從日產汽車(Nissan Motor)辭職的原因
日產TRI-X:聚集兩百萬人次的東京車展
TRY-Z:JR東日本E991在來線高速實驗車、Kumoya E911
非勞動式機器人
未來預測圖
製作曲面
孤獨的時間
tagtype鍵盤成為MoMA的永久館藏:其一
tagtype鍵盤成為MoMA的永久館藏:其二
必須自己駕駛車輛的時代
遺珠模型追思會之一:向徠卡(Leica)致敬
遺珠模型追思會之二:妖怪椅子
纖細柔軟的武術專家
加油!Willcom:其一
加油!Willcom:其二
以「簡單對話」為名的W-SIM一號機
第四章 從素描開始
不可以刻意想畫出形體
橢圓形
四腳雞
素描裡的動感
水、紙和顏料構成的小宇宙
忘不了的慢速側投
寒武紀的素描
沒能留下來的嶄新創意
從正上方俯瞰的威瓦西亞蟲
覺得「讓我來吧!」的時刻
在活動現場畫圖
習以為常的事物愈困難
第五章 從製作的第一線思考
只有剖面可以自由發展
設計與計算:想憑藉體感還要三一五年
腦內尺度
火柴盒小汽車並非實車的縮小版
巨無霸客機中隱含的美學
深澤直人的梯形
愛的漸開線齒輪
不需要圖稿
由水而生,回歸於水
乘著風,寄託生命
一定要這家公司來做
水與木漿的離別與相會
第六章 人與人的相遇
攝影家清水行雄的雙眼
義肢裝具師臼井二美男
明和電機的土佐信道
Team Lab的猪子壽之
機器人博士古田貴之
MIT Media Lab的石井裕
設計「好喝牛奶」的佐藤卓
表現研究家佐藤雅彥
設計師吉岡德仁
第七章 了解「骨架」
取名為Stem(莖)的零件
傀儡人偶的操作方式
找出符合感覺的詞彙吧
便利和美感
清水行雄與玉屋庄兵衛
傳承的創意
促成「骨」展的賽克洛斯
汙泥中綻放的一枝花
人工造型物的骨架
第八章 探尋人體的奧祕
跑就是跳
一群刀鋒跑者
成為幾萬人的腳
現場測試
讓學生看著我的示範教學時
閱讀《徒具形式的愛》
肌肉彈性
腦內錄音機
第九章 畫漫畫,讀漫畫
二選一之外的選擇
將漫畫推廣到全球的原動力
寺田寅彥的「漫畫與科學」
膠墨筆和面相筆
浦澤直樹的《PLUTO》
附錄
關於漫畫〈Hull+Halluc-II〉
漫畫〈Hull+Halluc-II〉
作者簡介
圖片版權聲明
圖片索引
各界推薦
前言:多看、多問,然後提出批判
第一章 剖析蘋果(Apple)的產品設計
分解MacBook Air
夢幻的Mac OS
Macintosh Plus開啟的每一天
操作iPhone得心應手的小寶寶
蘋果(Apple)、戴森(Dyson),各自的理想主義
討厭梯形的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產品愈薄,重量愈重
iPhone3G機體的祕密
第二章 將設計科學化
設計聲音
機器人的基因
雨打在身上為什麼不會痛
高低差
想念太陽
客機全長和馬桶尺寸
空氣乾燥
螺旋與節
彈性與黏滯
斑點圖案的數學原理
水的形狀中隱藏的數學
科學思考和(0_0)
輪胎胎...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