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民國初年最著名將領人物―胡宗南將軍(1896-1962)之年譜。胡將軍一生南征北討,歷經東征、北伐、抗戰、剿共、保台諸戰役。全書共分為五卷,是據胡宗南將軍手記及戰時各種函電、信札,並參考各相關人物:《蔣中正日記》、《王曲文獻》、羅列將軍、戴笠將軍……之史載與事紀,記載西元1925年至1949年整個大中國此一時期完整的戰役史實。
本書特色
★胡宗南日記最精華之鑰。
★國軍中第一位軍團長,第一位集團軍總司令,第一位戰區司令。
★敵人口中赫赫有名的西北王。
★是東征、北伐、統一、平亂、抗戰、剿共、保台諸戰役,全程參與的唯一黃埔學生,功勛卓著。
★王曲七分校「鐵肩擔主義,血手著文章」出自於其懷。胡將軍曾經主持陸軍官校第七分校,地點在王曲。校中有兩幅重要對聯,一為「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另一為「鐵肩擔主義,血手著文章」。前者原出現於廣州黃埔,後者當出自胡將軍的壯懷,皆為黃埔精神之精義所在。
作者簡介:
羅冷梅
本名羅列(1907-1976),字冷梅,福建長汀人,為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畢業生,曾擔任第一軍少將參謀長,第一軍軍長,並晉升為中將。1949年擔任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兼參謀長,1955年升任副參謀總長,1959年升任陸軍總司令且晉級為陸軍二級上將,之後並曾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
章節試閱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丁丑,西曆一九三七年,公四二歲。
一、公率全軍移駐徐州、歸德間,調整人事,積極作抗日訓練。
雙十二事變解決,公命所部分駐平涼、涇川、靜甯各縣就食,並作短期訓練,四月間奉命東移,五月,全軍抵達徐州,軍部及第一師駐徐州近郊,七十八師駐歸德,兼負津浦、隴海兩路警備任務。西北補充旅,仍開駐蘭州,歸綏署主任朱公紹良節制指揮。
上年第一師擴編為軍,公仍兼任第一師師長,編配未竟,奉命入甘剿共,故未成立軍部,仍就第一師師部原編制為軍部指揮機構,至徐州後,公辭去第一師師長兼職,由李鐵軍繼任,第一旅旅長李正先升副師長,旅長由劉超寰升任。第二旅旅長詹忠言調任為師參謀長,由曹日暉升任旅長,于時團長則為王應尊、楊傑、陳鞠旅、李友梅。七十八師師長丁德隆亦調任,由李文升任師長,副師長仍為羅歷戎、參謀長吳允周,周士冕繼廖昂為二三二旅旅長,李用章仍為二三四旅旅長,團長則為許良玉、謝義鋒、文于一、徐保。第一軍軍部成立後,副軍長為范漢傑,參謀長於達,副參謀長羅列,參謀處長胡長青,副官處長袁杰三,軍需處長蔡翊祺,後改潘廷俊,特別黨部書記長沈上達。
公所部自二十一年秋,追匪徐向前入甘,除二十四年川西剿共,二十五年短期入湘外,在陜、甘達四年之久,公嘗以不得參與淞滬、長城作戰為憾!至徐州後,官兵習聞日本侵我種種暴行,極為憤慨,對宋哲元冀察中立化,尤為憎惡,敵愾心特強。公念中日必出於一戰,而所部頻年剿共,對日作戰,尚乏經驗,乃接受七十八師參謀長吳允周建議,舉辦軍官短期訓練,聘請陸軍大學教官馮龍、曾繼遠等四人,及步兵學校教官四人,自旅、團長至軍士,分別編隊實施戰術戰鬥等研練,以團對抗之實兵演習,為測定訓練之成效,歷時二月餘,全軍訓練完成,遂奠定抗日作戰之基礎。另五月間蔣委員長特召公參加統一國內各派系軍官愛國思想的暑訓籌備工作。(見蔣公五月十四日日記)
二、滬戰發生,公奉命率全軍赴淞滬抗日,苦戰三月餘。
日本軍閥七月七日在蘆溝橋挑釁,侵略我國,八月十四日又侵我上海,全國軍民乃在委員長蔣公指揮之下奮起抗戰。
公奉命率第一軍參加淞滬抗戰,軍部第一師由師長李鐵軍率領,八月三十日由徐州出發,七十八師由師長李文率領,在歸德上車。
日軍當時有鑒於上海閘北、虹口戰事在市區內進行,各國租界林立,大兵團無法運用自如,且敵我均據守高樓大廈,憑險固守,勢將曠日持久,對其不利,乃另調其本土精銳,改由寶山登陸,挾其現代化武器,及陸海空優勢,以戰車為先導,使用突破迂迴攻擊等戰法,擬將我國軍主力,誘集於野戰方面,一舉擊滅後,再向左迴旋,席捲我大上海,達其速戰速決的目的。
當時委員長命令指定全軍在無錫集中,適逢寶山楊步飛六十一師潰敗,夏楚中軍危急,我第一師至無錫,尚未下車,即由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陳誠將軍令改東開,就寶山增援。至則夏楚中陣地已失,第一師遂奮勇應戰。
當時日軍以擊破中央嫡系部隊為目標,其主攻方向乃第一軍及陳誠之第十八軍。
九月二日以後,七十八師各旅亦陸續投入戰爭,在毫無工事掩蔽之下,遭日寇陸砲及空軍轟炸,苦戰五晝夜,雖官兵血肉橫飛,而寸土必爭,愈戰愈勇;尤其在顧家鎮之線,第二團團長楊傑、第四團團長李友梅先後陣亡,負傷者尤眾。
九月四日夜奉命移守楊行至羅店之線,旋又轉進劉行,續苦戰半月之久,方調至崑山整補。時淞滬陣地寶山為一線,楊行、羅店為一線,張家樓、大場又為一線,蘊藻濱、北新涇等地屬之。九月中旬,公所部編為第十七軍團,公升任軍團長,羅列任軍團部參謀長,仍就第一軍軍部為指揮機構。由於部隊傷亡太大,在劉行時,曾補充陜兵二千一百人。十月上旬,公又奉命率部守大場,並增援蘊藻濱。第一師團長吳俊率兵四連,與敵激戰,毀敵戰車六輛,排列於我陣地前之敵戰車,不敢衝入我軍陣地,我右翼湘省部隊、左翼廣東部隊,均潰離陣地,我軍與敵軍白刃交鋒,雖受傷而堅守不移。
自蘊藻濱、楊行、顧家鎮、至蘇州河,直徑不過三十里線上,敵我相持三個月,敵軍雖一再增援,仍無法擊退我第一軍。三月亡華之狂語,已成泡影。
公原奉命守蘊藻濱七天,以待後方部署完成,公以殘部和新補之兵,堅守至四十二天。蘇州河之役,雖左右翼友軍退 ,而第一軍兩師陣地,屹立未動,且分兵攔擊,阻敵強渡,以待援軍之至。日寇不得逞,乃自杭州灣北面金山衛登陸,直趨大倉,企圖遮斷我在滬數十萬大軍之歸路。
自日寇發動滬戰以來,以艦砲、飛機日夜轟擊,有時佐以水陸戰車,我軍之守禦者,皆臨時四方調集,對防空防戰車之戰術,講求未深;而滬濱地勢低下多水,工事亦難完固,官兵類以血肉之軀與敵搏擊。公所部經徐州訓練,較勝於他部,而公日夜在戰場指揮巡撫,從未離去,雖經常僅以自行車在戰壕中往來指揮,然官兵見之,無不感奮。後白崇禧總指揮向第三戰區何應欽司令長官報告有云:「桂軍十個師只打一天,只有第一軍能打,該軍兩個師陣地,始終屹立不動。」其時,公亦獲黃杰稅警團八一迫擊砲之助,使日寇無法突進也。
當時中央盱衡全局,以上海抗敵爭取時間及獲得國際同情的目的已達,為長期抗日,決定自動作戰略轉進。十一月八日公交防於桂軍廖磊,奉命開後方整備,旋又改命守蘇州河,苦戰半月後,方奉命撤退,由李玉堂、俞濟時兩部掩護。時軍部正在轉進中,忽遭受溯蘇州河而上之日寇水上挺進隊襲擊,略受損失,特別黨部書記長沈上達溺斃。公至崑山停留一天,收容後撤部隊。至此,公所統率十六個團(約四萬人),苦戰三月餘,補充數次,其中團營長以上負傷前仆後補,多至一百數十人,連排長幾無倖存者。據公日記記載,最後撤退時,「只剩勤務衛士司書書記軍需輸送兵、飼養兵等一千二三百人。」(見《胡宗南先生文存》)
【按:李友梅:廣東五華人軍校四期。歷任連營長,以精悍善戰著稱,在顧家鎮反攻時,身
先士卒,中彈殉職。楊傑:河北省人軍校四期,和平穩練,勤於職守,苦戰陣亡。
沈上達:浙江孝豐人,特別黨部書記長,曾為記者,長於社論文學。蘇州河之役,遭敵挺進
隊襲擾跳河溺斃,後援陣亡例贈恤少將。】
三、公率部續戰於無錫、浦口、滁州各地,旋奉命由皖、豫進駐關中。
公率部十一月十六日至無錫,歸上官雲相指揮,補充新兵一個團,部署初定,而日軍坦克部隊已跟踵追至,步兵繼之,公又率部戰於無錫、常州間,第一旅旅長劉超寰負傷,七十八師李文所部,在無錫苦戰三晝夜,方將敵人拒止。二十日奉命在鎮江渡江,至揚州整理一週,補充新兵三個團,至此,各部稍見充實矣。
【按:公十一月二十日致電戴雨農云:弟刻又在無錫進入陣地矣,此次前方撤退各軍,秩序
紀律毫無。官無鬥志,士多傷亡,吳福線尚不能守,澄錫線更無論矣,黃埔部隊多已打完,
無人撐持,其餘當然望風而潰矣。第二期革命已失敗,吾人必須努力,培養第三期革命幹部
來完成未來之使命也。】
十二月二日公奉召赴京,初命守南京,將畀以南京衛戍副司令,為唐生智之副,令未下,寇已沿江北岸進犯,又命仍回浦口督戰。五日公至浦口,日寇已攻南京,十日分兵掠浦口,公率部擊卻之。十二日首都陷落,十六日奉命在滁州布防,守一週,在滁北白米山擊退來犯之日軍。迄十二月下旬奉命西進,年底至壽州,以後經阜陽、固始、潢川至信陽待命。未幾,調公部駐守關中,於是在信陽整理後率部入陜。
四、公為爭取陷區青年,沿途收容流亡學生千餘人,挈之西行。
公素重視愛護青年,念陷區學生青年決不願從敵從共,供其利用;第交通艱阻,無以自達革命抗戰之地,或有不得已而從敵從共者,公因電邀湖南青年陳大勳等至滬囑其負責組織戰地青年,二十五年夏公駐軍長沙時,湖南教育廳長朱經農先生曾推介各校有領導才能優秀青年江國棟、陳大勳、彭書隱等二十餘人相見,公曾有「有一天抗日戰爭發生,我一定邀你們參加第一線;並希望青年們投筆報國」,至是招之來滬,遂在上海蘇州等地動員一批青年與學校童子軍,成立抗日宣傳隊。後又在湖南組織一青年服務團二百餘人,由李芳蘭、洪同、陳大勳等率領。時共黨已在延安成立「抗日大學」,分遣黨羽四出宣傳,招致青年,頗有受其熒惑者,青年服務團得預備第七師師長曹日暉、政治部主任汪震之助,至信陽會合。在滁州時,曾收容當地青年,組織隨軍服務團,其後在途中又收容徐州中學教員趙觀濤率領四百餘人,壽州又遇安徽童子軍教練官徐康民率領之流亡學生五百餘人,公皆優禮收容,隨軍西進,實為次年成立軍分校與戰幹團之基礎。
五、是年,十二月九日,公父際清先生棄養,壽州軍次聞耗,公至漢口請假奔喪未准。
公在軍日,每年皆乞假歸省,留家一、二日而已,自淞滬戰起,家報亦斷,際清先生遂於是年十二月九日病逝里第,公在壽州方得家報,已踰兩旬矣。公至漢口,乃請假奔喪,奉委員長手諭:「孝豐陷落,道途阻塞,毋庸冒險回籍奔喪!」遂不果行。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戊寅,西曆一九三八年,公四三歲。
一、公率部移駐關中,安定關隴,屏蔽川蜀。
公部自本年元月初到達信陽附近,時政府初遷武漢,原擬令公移駐武漢外圍,整理訓練,準備將來保衛武漢之作戰,而西安行營顧祝同主任以為關隴居川蜀上游,第十戰區部隊皆新編成,戰力薄弱,如日寇由晉竄入關中;或共黨居心叵測,乘虛南下,皆足動搖抗戰基礎,以公久駐秦隴,尤為共軍所畏憚,人地最宜,乃建議政府令公統十七軍團所部移駐關中,固守河防,兼顧晉隴,屏蔽川蜀。於是公奉命率第一軍暨胡長青、胡受謙兩補充團,自信陽經南陽逐步西移,入陜後公率僚屬與千餘流亡學生進駐鳳翔,以東湖少數房屋為司令部,中央並派公為隴海路警備司令,公辭未就。
二、公健全幕僚機構,組織軍團司令部。
初公在上海作戰,奉升為第十七軍團軍團長,戰鬥正劇,未嘗另組軍團司令部,僅報請調升羅列為軍團參謀長以為助,移駐關中後,公解除第一軍軍長兼職,由第一師師長李鐵軍升任,而令指揮友軍部隊固守鄭州 靈寶之線,公乃在鳳翔另組軍團部,參謀長羅列、副官處長袁杰三、參謀處長傅維潘、軍需處長蔡翊祺、軍法處長洪友蘭、機要組長王育,軍團部初駐鳳翔東湖,後移西安永寧門外薦福禪寺,即俗稱小雁塔者。公初住西安建國公園,後移住東倉門之下馬陵董子祠,乃漢董仲舒墓前祠屋也。屋僅三間,中有塑像,以紙壁障之為會客進膳之所。公居東頭屋,簡陋殊甚,是年冬乃始賃陵夏新華君房屋會客辦公。(註:夏新華為優秀青年軍官科技人才,任公之侍從參謀多年,忠心耿耿,處事精細,晚年定居美國,仍多次撰文懷念公之生平。)
三、公請於中央成立中央軍官學校第七分校,招收陷區各省青年,訓練軍事幹部。
自淞滬抗日作戰後,軍中幹部之犧牲極大。第一軍連排長存者不及什一,他部當亦相同。公念抗戰將為長期戰爭,軍政幹部必須大量培育,以資補充。去年在無錫時已有此意,自至關中沿途已收容青年一千餘人,亟須先予訓練,於是請於委座奉准在西安成立中央軍校第七分校,公乃派羅列、吳允周、羅歷戎、袁杰三、張研田、洪軌等六人為建校籌備委員,先借鳳翔師範為校址,至五月始移西安南部四十里之王曲。學生先考選去年收錄之千餘青年,繼又奉令接收康澤在王曲所辦之特種訓練班,顧希平終南山麓之江蘇抗日青年,編為第十五期第二總隊,李正先為總隊長,同時在冀魯豫等地招錄陷區學生數千名,成立第十五期三四五各總隊。自分校成立,中央軍校校務委員會延公為分校主任,顧希平為副主任,曾擴情為政治部主任,後為王超凡,曾乃調辦公處處長,吳允周為教育處長,袁杰三為總務處長,汪維恆為經理處長、趙立為軍醫處長,隊職官大部由部隊中副職調充,主任教官有張研田、余紀忠、洪軌、張大同、徐直民、淦克超、蕭思滋、林文淵等,政治教官有崔垂言、周天僇、李潤沂、張光祖等,余紀忠以政治部副主任兼主持王曲雜誌等編纂出版事宜,公經常駐宿王曲興隆嶺,主持校務。興隆嶺距王曲校本部約半里,張學良任西北剿共副總司令時所建之別業,有屋數間而已。自滬戰後,無線電通訊人員奇缺,公命在鳳翔設班訓練為第四期,適前無線電管理主任王微回陜,任四十六師軍需主任,公遂命兼任班主任,後併入七分校第二總隊。杭州中央警官學校校長趙龍文,抗戰事起,率部游擊,曾選送浙江青年四百餘人,公為爭取陷區青年,乃先後成立江浙皖鄂贛湘各地招生總隊,為成立第十六期之準備,陷區青年,聞訊亦多有遠道跋涉,自來投考者。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丁丑,西曆一九三七年,公四二歲。
一、公率全軍移駐徐州、歸德間,調整人事,積極作抗日訓練。
雙十二事變解決,公命所部分駐平涼、涇川、靜甯各縣就食,並作短期訓練,四月間奉命東移,五月,全軍抵達徐州,軍部及第一師駐徐州近郊,七十八師駐歸德,兼負津浦、隴海兩路警備任務。西北補充旅,仍開駐蘭州,歸綏署主任朱公紹良節制指揮。
上年第一師擴編為軍,公仍兼任第一師師長,編配未竟,奉命入甘剿共,故未成立軍部,仍就第一師師部原編制為軍部指揮機構,至徐州後,公辭去第一師師長兼職,由李鐵軍繼任...
作者序
恢弘士氣,再造中興―胡宗南先生四書
胡宗南上將是中國近代史上赤忱效忠領袖、完成中興大業的重要傑出人物之一,雖然胡將軍去世已逾五十年,但其風範與事功卻常留人心,永載史冊。
胡上將以一文人之身,在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際,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從此追隨先總統蔣公,歷經東征、北伐、抗戰、剿共、保台等戰爭,尤其是在八年對日抗戰期間,扼守西北,成功擊退了日軍的進犯,保護西南抗戰基地,培訓人才,奮鬥到日本投降,協助國家完成中興大業。接著在與中共的爭戰中,盡心盡力,堅持到最後一刻,才由 蔣公派機接到台灣,繼續為復興大業而奮鬥,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六十七歲,常使英雄淚滿襟。
英雄豪傑的事蹟,自然應該流傳於世,永垂典範。王雲五先生主持台灣商務印書館時,倡導編印「中國名人年譜集成」,以供後人學習。《胡宗南上將年譜》尤其舊屬編撰,並經胡將軍夫人葉霞翟博士校訂,於民國六十九年七月出版,至今風行未已。
一○二年胡將軍的長公子胡為真博士自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職位退休,台灣商務印書館決定敦請胡資政重新修訂多年前由商務出版的《胡宗南上將年譜》、並建議出版《胡宗南先生文存》、《令人懷念的胡宗南將軍》,以及由胡將軍舊屬徐枕撰寫的《胡宗南將軍與國民革命》(即《一代名將胡宗南》),總計四本書。
此項建議獲得胡資政同意,並願意在百忙之中撥空提供資料,修訂原稿。台灣商務印書館能夠出版有關胡將軍的四本書,深感責任重大與非常榮幸。由於胡將軍對國家的貢獻,其事蹟載諸史冊,可為典範,好比儒家四書之可貴,乃敢建議編為「胡宗南先生四書」,逐月出版,以供流傳後世。
筆者愛讀史書,尤其是中國近代史,每當閱讀及此,不免掩卷嘆息。路遙知馬力,板蕩見忠貞,胡宗南將軍之事蹟,誠可謂忠貞愛國矣。
方鵬程 台灣商務印書館前總編輯方鵬程謹序 民國103年2月
序
黃埔精神的典範―胡宗南上將
國父領導國民革命,辛亥武昌起義,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但政權為袁世凱等北洋軍閥所竊據。國父痛感只有革命當的奮鬥,而無革命軍的奮鬥,乃於民國十三年,在廣東黃埔成立軍官學校,召訓全國有志青年從軍革命,並命蔣公為校長,以黃埔子弟為核心,組成國民革命軍,故蔣公亦被尊為軍父。
黃埔建軍,係以國父思想為核心的精神傳統。九十年來,歷經北伐(含東征)、抗戰、剿共、保台四大戰役,全視黃埔精神的興替,決定戰役的成敗。九十年來,有光輝的勝利,也有慘痛的失敗,但只要黃埔精神得以傳承發揚,中華民國必能立於不敗之地,完成國父的建國理想。
蔣公曾明示,黃埔精神的精義,是團結、負責與犧牲。
團結是以信仰三民主義、效忠中華民國為基礎,三軍一體,如手如足;三軍一家,如兄如弟。以同甘苦、共生死的情感道義,形成萬眾一心的戰鬥意志。
負責是存誠務實,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精練武藝,冒險犯難的戰鬥作風。
犧牲是成功不必在我,不成功便成仁的戰鬥志節。
亦即以黃埔精神,實踐於國家、責任、榮譽三大信念之中。
胡宗南上將是黃埔一期最年長的學生,入學時已二十八歲(當時學生平均年齡應為二十歲),曾有社會經驗,毅然攜筆從戎,故在先天上,他是黃埔一期最成熟的學生。歷經四大戰役,他的升遷在黃埔子弟中首屈一指,畢業後兩年(民國十六年),就當了師長,從帶四十人的排長,升到帶一萬人的師長。爾後從第一師、第一軍到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先後統兵達百萬,而在蔣公心目中,直以接班人之勢期許之,乃因他是黃埔精神的標竿。
胡將軍是東征、北伐、統一、平亂、抗戰、剿共、保台諸戰役,全程參與的唯一黃埔學生,功勛卓著,但似無赫赫之名。正如孫子所謂,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其尤足稱道者則為武德。
武德之首要為忠。胡將軍忠於三民主義,忠於中華民國,忠於領袖蔣公,忠於其職責,忠於其部屬,故能以身作則,同甘苦,共患難,士兵不能享受者,他亦不享受。值得一提的,黃埔一期於北伐成功後,恃驕而腐者不乏其人,豈止結婚,納妾者亦常聞,胡將軍以其官階,雖已有知心女友,但抗戰未勝,決不成家。唯忠能公而忘私忘家,無疑是領導成功的要訣。
抗戰期間,胡將軍曾經主持陸軍官校第七分校,地點在王曲。校中有兩幅重要對聯,一為「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另一為「鐵肩擔主義,血手著文章」。前者原出現於廣州黃埔,後者當出自胡將軍的壯懷,皆為黃埔精神之精義所在。
剿共戰爭自徐蚌會戰後,大局逆轉,總統蔣公引退。當時,胡將軍尚統領十個軍三十個師,為完整精銳的部隊,以中樞無主,竟滯留陝南五個月之久。迨民國三十八年十月,蔣公以總裁身分,赴重慶坐鎮,急調胡將軍入川,乃於十一月末,僅第一軍一個團,趕到重慶,掩護蔣公,於最後時機離開重慶,飛抵成都。
胡部陸續趕抵成都,面對叛離軍閥及共軍攻勢,保衛蔣公,在成都坐鎮十日,最後於十二月十日,由蓉安全飛台。胡將軍達成勤王任務,並奉蔣公指示,率部轉進西康,在大陸行最後之奮鬥,以致犧牲殆盡,蔣公不忍其在西康殉職,於最後時機接至來台。時窮節乃見,胡將軍臨難不苟、唯命是從的武德,足為年輕世代所效法。
高尚的武德,為不計名位,但知任務。胡將軍來台後,蔣公命其赴孤懸的大陳島指揮。以大陸曾任戰區司令長官上將之尊,做一個師長的工作,且艱苦備嘗,他欣然前往。其臨危受命、不計權位的美德,正是崇高武德的表現。
民國三十九年三月一日,蔣公復職,重整軍備,自為當務之急,而召訓高階軍官,則親自主持。蔣公特聘日本的優秀軍官富田直亮(化名白鴻亮),來台成立軍官訓練團,胡將軍亦入班旁聽受訓,與我同班。
抗戰時,我只是連長級的軍官,且在西南戰場,故無緣當胡將軍的部下,連照片都未見過,但久仰其威名,後竟成為同班同學,他是上將,我只是小上校而已。自有機會相處,始知這位身經百戰的西北王,至為低調謙和。他比我長二十三歲,在課業討論時專注傾聽,很少發言,但可看出他對大軍的指揮,有很多的感觸。
既為同班同學,偶而也有餘興,便是到他在台北的小辦公室打橋牌。我的記憶裏,只有一杯淡茶,別無招待。他從未請我們用餐,這並非吝嗇,乃是多年儉樸的美德。
抗戰期間,胡將軍駐節西北重鎮西安,彭孟緝將軍時任西安砲兵旅長,要見他得依例先登記候約。但到台灣後,彭將軍任參謀總長,胡將軍任澎防部司令官,彭總長到澎湖視察時,胡將軍都親迎機場,對這位老部下兼新長官,執新部下之禮甚恭,彭總長連聲說不敢當。兩位對軍中倫理和階級服從,都立下完美的榜樣。
今逢黃埔建軍九十年,胡將軍長公子為真博士,整理乃父有關文件四件,編為「胡宗南先生四書」,重行付梓,見其孝思,這是最珍貴的精神資產。我身列黃埔子弟,重溫四書,深為感動。胡將軍是軍人武德的典範,是黃埔精神的標竿,凡我同志,應永遠傳承,並發揚光大,是為序。
黃埔第十二期 陸軍一級上將 郝柏村 時年95
中華民國103年元旦
序
胡宗南上將年譜序
胡上將宗南弟逝世之十年,其舊屬羅君冷梅等,綜其勛業志行,撰為年譜五卷,屬余為序。
余憶自黃埔創校,宗南弟由上海來就學,立志獻身革命。第一次東征,棉湖之役,余率教導第一團與敵苦戰,宗南弟以機槍連排長,掩護本團作戰成功,自是即嶄露頭角,深為領袖所器重。北伐軍興,余率東路軍平定閩浙兩省,宗南弟奉命由贛入浙,側攻滬杭之敵,所至迭建戰功。中原事起,宗南弟率第一師轉戰津浦,隴海兩線,菜油場一役,尤著聲威。其後,共軍竄擾西北,宗南弟率部進駐陜甘,與匪週旋,達四年之久,對綏靖地方,推行政令,發展教育,改易風氣,頗多貢獻。西安事變,宗南弟以主力監視東北軍,使不敢蠢動,嗣討逆總部成立,乃奉命統一指揮在陜甘中央部隊,迅速東移,鎮壓叛軍,用能維護領袖安全,厥功尤偉。
淞滬戰起,宗南弟率部增援,與日寇苦戰 三閱月,精銳盡殲,友軍或屢進屢退,而所部獨屹然不搖。南京撤守,宗南弟仍調駐西北,統率關陜諸軍,東禦日寇,北扼共軍,猶時分兵援甘、援晉、援豫、援冀,所向皆捷。洎乎抗戰勝利,共軍作亂,不兩年而中原淪胥,迨政府播遷入川,宗南弟率部拱衛渝蓉,惜時大陸民心渙散,勢不可為,於是率殘破之師,退守西昌,效死勿去,最後始奉命來台。間嘗以「生於憂患,長於艱苦,成於戰鬥,終於道義」四語以自約,而以未得死所為慊;其忠於黨國與領袖,愛護袍澤,推功任過,從不獵取浮譽,乃真能發揮黃埔革命精神,足為一世之楷模。故其臥病逝世之日,領袖頻臨探視弔唁,慰卹有加;舊屬則每年有祭奠之會;同學同袍則樹碑立像,表德紀勳;凡此蓋莫非宗南弟精誠感人,有以致之。其生平志業,雖不待紀述而傳,今有此譜,俾讀者詳其忠義愛國之誠,而能景仰前賢,感奮興起,殆亦今日事之所不容已也。余忝為其師長與長官,歷四十餘年,於宗南弟相知最切,信賴最深,今讀此譜而緬懷往昔,如見堅毅之志,威肅之容,益使余懷念無盡焉!
何應欽 中華民國61年1月
恢弘士氣,再造中興―胡宗南先生四書
胡宗南上將是中國近代史上赤忱效忠領袖、完成中興大業的重要傑出人物之一,雖然胡將軍去世已逾五十年,但其風範與事功卻常留人心,永載史冊。
胡上將以一文人之身,在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際,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從此追隨先總統蔣公,歷經東征、北伐、抗戰、剿共、保台等戰爭,尤其是在八年對日抗戰期間,扼守西北,成功擊退了日軍的進犯,保護西南抗戰基地,培訓人才,奮鬥到日本投降,協助國家完成中興大業。接著在與中共的爭戰中,盡心盡力,堅持到最後一刻,才由 蔣公派機...
目錄
【出版序】恢弘士氣,再造中興—「胡宗南先生四書」(方鵬程)
【推薦序】黃埔精神的典範—胡宗南上將(郝柏村)
【代序】胡宗南上將年譜序(何應欽)
卷一 民國十六年至民國十三年 (1896~1924)
卷二 民國十四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25~1936)
卷三 民國二十六年至民國三十四年 (1937~1945)
卷四 民國三十五年至民國三十九年 (1946~1950)
卷五 民國四十年至民國五十一年 (1951~1962)
附錄
一 川北、松潘,追剿徐匪向前及毛匪澤東經過回憶
二 胡宗南先生年表
【出版序】恢弘士氣,再造中興—「胡宗南先生四書」(方鵬程)
【推薦序】黃埔精神的典範—胡宗南上將(郝柏村)
【代序】胡宗南上將年譜序(何應欽)
卷一 民國十六年至民國十三年 (1896~1924)
卷二 民國十四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25~1936)
卷三 民國二十六年至民國三十四年 (1937~1945)
卷四 民國三十五年至民國三十九年 (1946~1950)
卷五 民國四十年至民國五十一年 (1951~1962)
附錄
一 川北、松潘,追剿徐匪向前及毛匪澤東經過回憶
二 胡宗南先生年表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