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亂局當前,誰都無法置身事外,盲目跟從或以靜制動,只會迎來最糟的下場!
台灣能有「多贏」的局面?
美國白宮、國務院、國防部、國土安全部都仰賴的最權威預測!
如何看懂失序的世界?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前顧問 揭露未來15年全球趨勢!
※獨家收錄台灣版作者序
世界正在經歷驚人的巨變,全球化讓世界的距離縮小,任何國家碰到當前亂局都無法置身事外。淺碟型的台灣深受世界政經局勢影響,亦無法自囚於島上,必須走向世界才有辦法生存,我們是否能事先看到趨勢與危機,或者毫無準備,任其擺布?
◎個體力量增強,使得數十億人脫離貧窮,也讓權力擴散。全球掀起改革浪潮,政府治理日益艱難,會更深化民主或失控?
◎美國繼續領導世界?經濟成長放緩的中國能超越美國?誰能追上中國?
◎中國內部變數多,會在變富之前先變老?
◎亞洲將超越歐美?民族主義會讓中、日、韓、東南亞各國擦槍走火?
◎中東恐怖活動失控,核戰一觸即發?
◎奈米、生物、3D列印、人工智慧、機器人等幾種科技結合,產生驚人綜效,使科技變革到達新境界?
本書作者巴洛斯曾任職於規畫美國中、長期戰略的國家情報委員會,擔任分析與生產部主任,負責撰寫《全球趨勢》報告,並向美國總統簡報研究結果。他運用美國政府可取得的最先進研究與資料,彙整分析16個情報單位掌握的資訊,並且實地走訪二十多個國家,與當地政府和專家學者交換意見,以預測未來。此項研究配合政府任期,每4年在總統大選結束後發布,提供給白宮、國務院、國防部、國土安全部,以及華府各智庫,以協助美國因應未知的世界。現在,作者在本書首度擴充與更新《全球趨勢》,以更貼近大眾與適用於全球讀者的觀點,預測2030年前將驅動全世界的驚人變革,指出我們正經歷史上最美好且重要的發展轉變,想保持現有生活品質的民眾也遇上關鍵時刻,如果不積極主導,就會遭之擺布。
作者簡介:
馬修‧巴洛斯 Mathew Burrows
劍橋大學歐洲歷史博士。目前在華府知名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史考克羅國際安全中心擔任策略遠見計畫長。
巴洛斯在1986年進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擔任情報處分析師,負責研究西歐地區,其後他成為情報界的首席研究學者,並在深具影響力的智庫「外交關係協會」服務。他後來擔任過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理查‧霍布魯克的情報顧問,以及美國財政部長保羅‧奧尼爾的副國家安全顧問。
2003年,巴洛斯進入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成立長程分析部門,其後擔任分析與生產部主任,負責主筆《全球趨勢》研究報告,並向小布希總統與歐巴馬總統簡報研究結果。白宮、國務院、國防部,以及其他單位在戰略規畫上也都採用《全球趨勢》的內容,情報界也使用這份報告來思考未來情報運作的定位。其他政府與各地大學課程也普遍使用這些內容,並已翻譯成七種語言。
本書是巴洛斯首度根據《全球趨勢》擴充與改寫的成果,預測2030年前將會左右全球的深遠變革,並且以情報體系最具權威的資料為依據,運用想像的情節與角色,虛擬2030年前世界的四種可能走向。本書以驚悚開篇,以鼓舞作結,內容引人入勝,想保持現有生活品質的讀者在這個關鍵時刻,務必一讀,以了解未來的轉變和機會。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MBA。曾任職於 Siemens Telecom 及 Citibank,目前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大師解讀行銷》《看得見的領導》《引爆市場力》《好感度》《簡單,但不容易:明茲柏格談管理的本質》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歐美台灣專家好評推薦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吳惠林
中正大學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宋學文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翁明賢
知名政治評論人、《報導者》總主筆 張鐵志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所長 黃俊堯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馬凱碩
史丹佛大學教授與《西方憑什麼》作者 伊安‧摩里士
未來學家,任教於史丹佛大學與奇點大學 保羅‧沙弗
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總裁兼執行長 艾倫‧雷普生
未來學家與《遠見的藝術》的作者 彼得‧舒瓦茲
《存在》與《透明社會》作者 大衛‧布林
(台灣專家依照姓氏筆畫順序)
【各界權威推薦】
地緣政治讓世界局勢變得棘手許多,本書不僅可滿足一般讀者的好奇,也可當作政府人員的參考。如今全球局勢混亂,可謂變動中藏變動,亂局中見亂局,任何國家都難以置身事外,做最好的打算,只會迎來最糟的下場。──《金融時報》書評
本書顯示當我們獲得適切指引,就能預見未來。巴洛斯是NIC深具影響力的《全球趨勢》主筆,以扎實的分析和生動的故事,讓未來的可能發展躍然紙上。 伊安‧摩里士,史丹佛大學教授暨《西方憑什麼》作者
巴洛斯在情報單位服務多年,表現優異,透過本書帶領讀者瞭解全球化的複雜及多變的國際政局。他為局勢所提出的結論發人深省,也提出了具體的政策思路。──艾倫‧雷普生,史汀生中心總裁兼執行長
巴洛斯是個勇敢的美國人,在服務於國家情報委員會期間,就強力主張美國必須因應新的現實:一個多極化的世界,美國的勢力將會相對減弱。我推薦想要了解全球新未來的人閱讀這本書。──馬凱碩,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院長
巴洛斯為各階層的決策者提出一個未來概況。他的眼界獨到,包羅萬象,充滿遠見。對任何關心子女未來的人來說,這都是必讀的佳作。──彼得‧舒瓦茲,未來學家及《遠見的藝術》的作者
本書為我們未來數十年面臨的挑戰,提出令人注目的觀點,並帶領讀者一探連結政策和策略行動的預測流程。對決策者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好書,也是每位預測家都該添購的藏書。──保羅‧沙弗,識別分析公司遠見執行董事
當傳統模式搖搖欲墜時,老派的政府是否不敵權力漸大的個體?新興國家是否讓老化的國家備感壓力?巴洛斯探索這個不確定時代的諸多前景。──大衛‧布林,《存在》和《透明社會》作者
名人推薦:歐美台灣專家好評推薦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吳惠林
中正大學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宋學文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翁明賢
知名政治評論人、《報導者》總主筆 張鐵志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所長 黃俊堯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馬凱碩
史丹佛大學教授與《西方憑什麼》作者 伊安‧摩里士
未來學家,任教於史丹佛大學與奇點大學 保羅‧沙弗
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總裁兼執行長 艾倫‧雷普生
未來學家與《遠見的藝術》的作者 彼得‧舒瓦茲
《存在》與《透明社會》作者 大衛‧布林
...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個體力量的崛起──中產階級權力增強,將驅動民主與改革
即將到來的時代為什麼會不一樣?在華盛頓特區裡,很多人說是因為中國崛起。幾年前當我準備前幾版《全球趨勢》時,可能也會提出同樣的看法,此刻不同的是,我會說不只是中國而已,還有其他目前崛起成為區域大國與全球強權的國家。國際舞台上新成員的崛起(以中國為首),是讓即將到來的時代異於以往的原因,不過最大的改變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周遭,與個人力量逐漸增強有關。
我的看法是,個體權力的增加(簡稱「個體賦權」)是件好事,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再好不過了。人類,不分種族與國籍的男男女女終於有機會充分發揮個人潛力,這不正是民主的夢想嗎?過去幾個世代辛辛苦苦地奮鬥,不就是為了追求這個目標嗎?這不是值得慶幸的事嗎?我現在仍是這樣想的,但是當我站在分析師的角度思考時,就可以看出麻煩所在了。
◎中產階級壯大卻日益感到不安?
日益健康與富裕的中產階級迅速增加有著很重要的寓意,西方的研究大多是把焦點放在汽車之類的消費品新市場,這類市場隨著中產階級的成長而大幅擴大。美國與西方的大型企業愈來愈依賴這些日益蓬勃的市場,獲利來自海外的比率持續增加。
中產階級的崛起,使政府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受到愈來愈多的檢視,這也是我訪問的政府官員都覺得政府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的原因。同理,對各地的中產階級來說,政府貪腐也是一大問題,我聽到無數的抱怨。不過,一位巴西的前官員在會議上告訴我,「巴西的貧民覺得貪腐沒有這麼嚴重,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受影響。」
在肯亞,政府官員和學術專家對於貪腐有不同的看法。他們擔心西方國家對非洲的興趣消退,那會對他們的反貪腐運動產生不利的影響。有人告訴我:「我們發現,西方對治理的觀點,異於中國與印度。萬一西方不再為治理和法治提供同樣的資源,非洲的問題就大了。非洲各地的政府將會轉向中國尋求援助,忘了西方國家以及當初有關民主治理、人權、反貪腐措施的附帶條件。」他們也看出非洲的天然資源可能是腐敗或更大衝突的根源。肯亞一位前高階官員告訴我:「非洲有太多的交易都很齷齪,毫不透明,中國更是在背後推波助瀾。我覺得肯亞還沒有準備好開採石油,我們還沒有針對資源的開採制定必要的法規,這個問題不僅攸關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也與其它礦產和天然資源的開採有關。這一切都是交由少數的官僚處理,並未開放討論,關鍵決策的制定都未經過適切的考量。」
在肯亞公共政策研究分析中心主辦的全球趨勢會議上,另一位專家提到「國家之間的資源爭奪」。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非得有大規模的貪污才能管理資源的開採,那個國家注定「完蛋」,他也擔心缺乏適當的監督對環境有害。貪腐特別隱匿難查,尤其連司法部門都淪陷時,貪腐更難以根除。不幸的是,歷史上每次出現經濟迅速發展時,往往都會助長腐敗和組織犯罪。對開發中國家的人來說,調查一再顯示,大眾都認為貪腐是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
我在美國或西歐各地巡迴簡報《全球趨勢》時,感覺也很氣餒,尤其是談到中產階級崛起的時候。許多觀眾聽到中產階級可能蓬勃發展,都覺得難以置信,他們比較擔心的是中產階級可能會消失或萎縮。當然,即使世界上其它國家成長得較快,西方國家的所得中位數(即使許多國家的所得停滯),還是比開發中國家的中產階級所得要高,而且這種現象未來還會持續很久。不過,大家對西方中產階級的擔憂確實有幾分道理。
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最近完成追蹤全球貧富差距的創舉,他的結論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的經濟地位經歷了最徹底的全球重新洗牌」,最貧窮的人尚未掙脫極端的困境,但其他的窮人過得比以前好,很多人已經掙脫絕對的貧困。他的研究顯示,全球新興的中產階級每年每人的實質所得增加三%。相反的,西方的中產階級(仍然維持在前四分之一)則大多陷入停滯狀態,最頂層的一%過得非常好,最頂層的五%還不錯。他的結論是,全球化使全球最富有的四分之一人口出現兩極化發展:最頂層的一%大幅拉開了他們和其他富人之間的距離,這也再次確認了「首富才是最大贏家」的大眾觀感。
所以,即使西方的中產階級仍比全球各地的新興中產階級好,認為「西方的中產階級陷入停滯,甚至衰退」其實也沒有錯。各地的中產階級總是預期過得更好,這是全球對中產階級的普遍看法(至少我是這樣定義的),這也是西方中產階級的所得成長趨緩令人沮喪的原因,尤其當其它地方的中產階級都過得更好時,相比之下,那又更讓人沮喪了。美國的中產階級占世界的比率將會下降,當開發中國家的新興中產階級不斷出現時,美國的比率更是相形見絀。許多西方國家的經濟成長趨緩,將會進一步加深「西方中產階級陷入掙扎」的大眾觀感,他們面臨全球化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連需要更高技巧的工作也不例外。
◎中產階級在追求穩定與改革之間徘徊
另外,中產階級的政治觀也是一個議題。已故的哈佛大學社會學家薩繆爾.杭亭頓與其他的學術界理論家談過,「中產階級往往生性喜歡變革,但中年時轉趨保守」。中產階級是社會與政治秩序的捍衛者,前提是那些秩序必須符合他們的利益。在這個時代,那是指國家必須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我與巴西社會學家在討論中提到,人民早在二○一三年示威抗議以前,就對政府日益不滿,因為中產階級並未看到他們的稅金轉為更好的服務,尤其是在醫療和教育方面。
顯然,追求穩定(或人身安全)和滿足期望難以兩全。以中產階級崛起的規模來看,它帶來的改革並沒有預期的這麼大。即使是中東阿拉伯國家等發生動盪的地區,我們也看到政治秩序和安全最終還是凌駕了大家對民主的憧憬,埃及就是一例。在《全球趨勢》報告中,我們提到有些國家有民主逆差,也就是民主體制出現了入(民意流入)不敷出(決策產出)的逆差,表面上定位為民主,但作為已無法滿足基層的需要。當一國的經濟發展程度高於治理水準時,就會出現民主逆差。理論上,有民主逆差的國家就像易燃物,容易被多種火花所引燃。
我們根據國際未來模型所做的推測顯示,如果許多資源豐富與比較富裕的國家繼續發展的話,目前或未來幾十年將會出現民主逆差,這些國家大多位於波斯灣、中東和中亞地區(例如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科威特、伊朗、哈薩克、亞塞拜然),以及亞洲(例如中國和越南)。這些國家和一般認為脆弱或瀕臨崩解邊緣的國家很不一樣。國家脆弱的標準指標通常不包括任何壓制性的指標,而是著眼於一國的內部衝突,或是否缺乏經濟生存力。這些民主逆差高的國家,例如中國和波斯灣地區的國家,萬一出現嚴重的政治危機,將會是很大的風險,因為他們對國際體系相當重要。
既然如此,為什麼有些國家還沒有引爆呢?這也是很多思考未來的人自問的問題。不過,更重要的是,這也是許多專制政權擔心的問題,這些國家之所以沒有發生動亂,可能是因為他們創造的中產階級是不同的類型。波斯灣和中東國家由於能源收入豐富,產生一種經濟富足的狀態,足以壓抑政治變革的壓力。不過,即便如此,中產階級還是會想要爭取更公平、更廣泛的機會,這種壓力依舊日益高漲。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資深官員告訴我們,儘管當地的生活水準很高,他們擔心人民對民主權力的要求日益強烈。西方一些熱中宣傳民主與人權的非政府組織,可能利用大眾對於缺乏權力的不滿,激起更多的民怨。他們也覺得宗教極端主義的興起,是不滿日益增加的徵兆,並把外界想要支持民主和人權團體的作為,都視為協助宗教極端分子。
在俄羅斯,二○一一年和二○一二年的民主示威抗議,顯示新興的中產階級要求公正的選舉與政治體制的改革。但俄羅斯的中產階級還很小,也很分散,只占總人口的二○%,絕大多數的人民仍生活貧困或接近貧困,只有一○%非常富裕,位於中產階級之上。許多生活貧困或接近貧困的人是依賴政府提供的普通社會福利,而社會福利的成本正在上漲,不過政府廣泛蒐集的能源收入可以支應那些成本。許多中產階級是政府官員、公安、公共部門的管理者,以及國營事業的員工,他們都依賴政府和物價穩定,不可能自砸飯碗,反過來顛覆政府。
中產階級究竟是要求民主,或是比較在乎人身安全?答案可能和年齡結構有關。二○○八年,也就是發生阿拉伯之春的前兩年,我就看出埃及的穆巴拉克、突尼西亞的班.阿里等政權,可能在國內要求改變的壓力聲浪下崩解。當出生率下降,年輕族群的比例不斷縮小,也為民主的萌芽提供了機會。社會學家發現,一九六○年代和一九七○年代,在南韓和台灣等國家中,當中產階級在前獨裁政體下成長,更多的年輕人加入職場後,政治自由化的壓力跟著增加。二○○○年到二○二○年,一群北非國家(包括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也愈來愈接近那樣的狀態。不過,任何轉變在中東肯定都會困難許多,畢竟南韓與台灣的經濟前景較好,有助於緩和邁向民主的轉變。相較於這些已經確立民主改革、轉趨穩定的國家,埃及比較年輕,許多年輕人仍為求職所苦,即使是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也難以謀得工作。東亞經濟之所以蓬勃,是因為政府持續透過教育普及與發展出口產業,來迅速改善勞力素質。
中國是個很大的測試案例。如果中國朝民主發展,可能會就此結束「民主究竟只是西方價值,或是普世價值」的爭論,將會掀起另一波的民主浪潮,類似蘇聯解體後的情況。在多數的經濟成長預測下,中國的國民所得都將在未來五年左右突破一萬五千美元的門檻,所得突破一萬五千美元往往是觸發民主的誘因,尤其是教育水準高、年齡結構又成熟的時候。國民所得提升將轉化成規模更大的中產階級:如今中國的中產階級保守估計約占總人口的一○%,在二○二○年可望達到四○%。就像其他的中產階級一樣,中國有許多中產階級是積極進取的創業家,他們是靠自己的勞力白手起家。不過,中國大型的國營產業裡也有許多管理者和專業人員,他們是依賴國家的力量晉升為中產階級。
如今不滿的跡象確實愈來愈多,中國的政治學家李成在最近的著作《中產中國》中指出,「中國學者提出的大量證據」顯示,不滿的情緒日益增溫。李成認為,相較於比較貧困或比較富裕的同胞,中產階級的成員比較懷疑政府的績效。社會學家張意發現,新興中產階級對於人民遭到噤聲或是被剝奪資訊特別敏感。頂尖的民調專家袁岳則發現,二○○八年「都市居民對中央政府的不滿,也遠比小鎮或鄉下居民多」,這種現象格外引人注目,因為以往人民比較會批評地方官員,對中央政府通常多所讚美。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民主是他們的目標,而且奇怪的是,連一些共產黨員也這麼想。黨校召開過多次會議探討民主,所以問題不在於中國是否會走向民主,而是時間會落在什麼時候。目前的挑戰在於,沒有人知道如何進行政治改革,又不引發大破壞或大混亂。我們去中國開會討論《全球趨勢》的初稿時,中國人稱讚這分報告對個體賦權的強調,他們也認為個體在決定未來走向方面會變得更重要。在此同時,他們也把新興的中產階級視為富國和開發中國家內的「不穩定因素」。在富國,全球化帶來的競爭使中產階級更加不滿;在中國與其它的開發中國家,個體賦權與新興中產階級創造了新的問題──對政府的要求與期望愈來愈高。
◎對「隱私權」的要求升高,迫使政府採取更透明的方式監控
國家情報委員會二○一二年發布的《全球趨勢》報告,是在美國國安局前雇員史諾登揭發美國情報單位廣泛監聽全球通訊之前所公布,但我在報告中預測,「隱私」對民主政府來說將會是愈來愈大的議題,壓迫著個體賦權的概念。大規模秘密地蒐集個人資料和民主相容嗎?又或者,大數據其實是對個體賦權的大反撲?在我看來,如果我們要因應治理大都會的挑戰,有效率地運用重要資源(例如食物、水和能源),在治療慢性病方面獲得新的進展,我們會比以前更需要大數據。在此同時,隱私並非微不足道的議題,大眾確實擔心「歐威爾式」的監控國家可能日益成長。世界經濟論壇早在史諾登揭密之前就指出:「個人開始對組織和政府使用個資的方式失去信任」。同樣的,大眾不僅擔心政府濫用個資而已,也擔心企業透過大數據累積大量關於個人品味、興趣、行動、日常生活型態的資料。這些過度侵犯隱私的廣告令人反感,我可以輕易預期,未來幾年民眾對這些廣告的厭惡,可能突然刺激民眾大力反對個資被商業利用。雖然人們可以看出網路和社群媒體對自己有很大的益處,但是不希望別人拿那些工具來監督自己也是人之常情。
政府、民間企業的經濟學家,以及資料專家才剛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我認為那是可以解決的,但時間所剩不多了,大眾的信任需要以更大的透明度與問責制來重建,甚至需要限制資料的蒐集類別。史諾登揭密所引發的危機,讓美國與歐洲的政府有機會把大規模的資料蒐集,建立在更扎實、透明、持久的基礎上。我認為要恢復大眾的信任,需要明確限制政府蒐集與使用的資料。最糟的可能結果是網路分割成許多小塊,資料不再廣泛分享,以免遭到美國政府或其它政府的濫用。當網路可以在全球通用,美國企業在技術變革上領先他國企業時,美國的國家利益受惠最多,但是失去大眾信任與全球網路不再通用也不是毫無可能,我們不該掉以輕心。
※第二章 四分五裂的世界──新興大國改變現有國際秩序,呈現多極化發展
二○○三年出現金磚四國的概念,當時高盛的分析師主張,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的崛起將成為新興的經濟大國。十幾年後,挑戰西方主導地位的最佳代表,變成一群開發中國家(仍包括中國與印度等大國),合稱為G20,一起改變了全球的政治和經濟局勢。我比較喜歡把G20想成「權力擴散」趨勢的一部分,我們從第一章提到的個體權力增加(個體賦權) 開始討論這個趨勢。多數有關全球趨勢的研究都是從討論國家開始,有種開賭盤的意味,賭哪個國家崛起,哪個國家沒落,可以吸引很多媒體的關注。
◎個體權力增加,讓國家發展出現結構性改變
在新興國家崛起的背後,可能是更大的結構性改變,亦即權力本質的改變,權力的擴散。與權力擴散有關的最大挑戰其實不是國家,而是權力變大的個體。國家感受到權力擴散的效應,但國家不是根本的原因,原因是出在數百萬人晉升為中產階級,靠新技術獲得更大的權力。各國政府包括崛起的國家,在大眾要求更多更好的服務,更好的經濟、環境和人身安全下,愈來愈疲於因應,備受抨擊。我們就從這個脈絡來繼續討論「權力擴散」的趨勢,看國家受到的影響。
國家不會消失,事實上,我們還看到一些開發中國家強化了國家的能力。大眾要求更好的服務,有些國家因為日益蓬勃發展,會有更多的稅收提供更好的服務。中國將會是主要的測試案例,國內要求社會福利保障的呼聲日益高漲。相反的,多數的已開發國家與高所得國家則是轉趨疲軟,為了跟上大眾對社會開支的要求,入不敷出,捉襟見肘。
對國際體系來說,成員國相當多元,至於非政府組織、跨國企業、權力超大的個人就更不用說了,國際體系難以建立有凝聚力的世界秩序。按定義,國家仍會是國際體系的基礎,至少在全球性的機構裡肯定是如此。我不知道你要如何把非政府組織、跨國企業、權力超大的個人等新參與者匯集起來,組成聯合國安理會那樣的組織。它們在聯合國系統中的分量確實日益吃重,但是我們光是把那些最重要的國家聚在一起都已經有問題了,更何況是這些非國家的參與者。你要如何因應所有的「非國家」參與者,還祈禱安理會順利運作呢?
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社會凝聚力都比較小,無論這樣的分歧是種族或宗教派系造成的,或是政黨對立造成的。許多國家面臨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挑戰(詳見第四章),以及恐怖主義或戰爭可能造成的安全威脅擴大,所以國家比以前更需要與其它國家合作,以對抗跨國的威脅,但那樣的合作往往難以獲得。全球化提高了各國的相互依存性,帶動了全球經濟的成長,但是對政府來說一直是個挑戰,人民期待政府幫忙解決全球化帶來的負面衝擊,但政府往往無法提供解決方案。中國或東南亞的勞力成本較低,導致已開發國家有許多勞工的工作都已經外包出去,但高所得國家的政府並無法改變他國的勞力成本。
現在,某一個地方的局勢開始產生愈來愈多的反彈效應。二○一一年的太平洋地震和海嘯,不僅對日本產生深遠的政治和經濟影響,也對美國影響很大。美國的汽車廠頓時停擺,因為他們缺乏從日本工廠進口的汽車零件;德國則是擔心國內發生同樣的意外,毅然決定廢除核能業。流行病是政府需要面對的最糟夢魘之一,流行病的爆發大多是隨機事件,病毒一旦演變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就會迅速蔓延,因為現在的國際運輸相當便利。
面對愈來愈多的不確定性與可能的突發事件,多數國家的政府覺得失去了掌控力。許多長期擔任公職的官員認為,政府面臨的挑戰出現巨大的改變,跟他們談到未來時,這會是他們第一個提起的議題,認為權力擴散的趨勢是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
這現象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在國際上,國際事務的參與者增加,這一切是由更多重要的國家加入開始。我演講時,說我們是活在G20的世界裡。幾十年前,蘇聯解體後,一開始是G7的世界(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G7是當時的政治與經濟強國,權力集中在這個世界裡,主要是因為G7各國有大致相同的未來展望或價值觀。
如今,一切都變了,而且變化極大。到了二○三○年,亞洲的全球勢力(以國內生產總值、人口規模、軍事開支、科技投資來衡量)將會超越北美與歐洲的總和,光是中國就可能在二○二○年變成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亞洲的崛起恢復了亞洲在全球經濟與政治上的分量,扭轉十八世紀以來歐洲與西方獨霸的地位。
不過,與中國、印度等大型新興國家崛起一樣重要的是,其它非西方國家的崛起。哥倫比亞、印尼、墨西哥、土耳其、巴西、南非、奈及利亞,甚至伊朗、埃及等國,都可能在未來的一、二十年蓬勃發展。這些國家個別來看,大多會在世界上維持次要的地位,因為它們的規模遠不如中國或印度。不過,它們集體來看則是迅速發展的國家(其中有許多國家在不久前還被籠統歸為「第三世界」),其全球勢力總和將會在二○三○年超越歐洲、日本和俄羅斯。以全球勢力的四項衡量標準合起來看,二○三○年這群新興中階國家集合起來,將會超越二十八個歐盟成員國。當這些中階國家又和中國與印度這兩個非西方的巨頭合起來時,權力從西方國家轉移到新興國家或非西方世界的變化更是驚人。
※第五章 革新的中國?—邁向先進國家所面臨的重重障礙
經濟轉型困難,意味著政治轉型也一樣困難。國民平均所得成長緩慢,將更難符合大眾愈來愈高的期待,可能會引發民間不滿。政治危機也會使中國更難以達成經濟目標,長期的政治與經濟危機可能使中國開始內鬥,把外力影響歸咎於內部問題。中國的領導者與許多中產階級因為過去三十年經濟發展成功,而熱中全球化,但是他們對外界的懷疑依舊存在,而且中國可能跟其它地方過去的情況一樣,萬一經濟發展出現停擺,或許會變成更強大的政治力量。
中國正走到一個棘手的政治轉折點。在未來幾年,中國的國民所得將會超越一萬五千美元的門檻。我們從以前的案例得知,這個所得水準往往會觸發政治自由化,尤其是伴隨高學歷與成熟的年齡架構,民主的中國可能會讓民族主義的氣勢更加高漲,使中國與鄰國之間已經緊繃的關係更趨緊張。長遠來看,如果法治體系能穩固扎根,政治體制可以穩定下來,又不讓人覺得有威脅性,中國的「軟實力」將會提升。
不過,從歷史來看,民主化往往無法順利進行,我們應該為動盪的過渡期做好心理準備,這個過程可能使中國變成難搞的鄰國與合作夥伴。政治平順轉型的關鍵在於中國持續提高生活水準的能力,將可以幫中國避開中等收入陷阱。對多數國家來說,這個過程相當困難。一九六○年屬於中等收入的國家中,到了二○○九年仍有近四分之三的國家是中等收入或退回到低收入。成功晉升到高收入的國家絕大多數是西歐國家與日本。南韓在過去十年左右也晉升為高收入國家,很多人認為那要歸功於一九九七∼九八年亞洲金融危機對南韓造成的重創,迫使他們做出晉級所需的結構改革,南韓經濟為此放棄中央規畫與政府主導的投資模式,改採市場導向的模式。最近一項研究探討南韓與其它晉升高收入的國家,認為它們之所以能夠晉級,是因為成功改變結構與現代化的背後有強大的社會與政治共識。
※第七章 世界大戰如箭在弦?──區域衝突升溫,不只有國家才能造成破壞
二○一四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百週年,那個年代與我們這個年代有不少難以忽視的相似之處。更快的運輸方式(從鐵路到輪船),以及電話、電報、無線電等通信革新,使全球化更加蓬勃發展。電力轉變了人類生存的方式,大幅提高了生產力。有些學者認為當時的科技革新對人類生存條件的影響,比目前的革新更加深遠。為什麼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的長期和平會結束?我們這個年代會看到世界大戰重演嗎?
◎東亞的民族主義興盛,各國關係日益緊張
接著我們談到東亞,經濟急速成長、權力顯著轉移、民族意識盛行,軍事現代化顯著,不僅中國如此,印度與其它地方也是如此,這些因素都放大而非縮小新興國家之間以及它們與日本的緊張關係和競爭。由於二戰後亞洲協議的性質並不尋常,再加上它造成朝鮮半島與台灣海峽的衝突持續不斷,亞洲的歷史恩怨因此加深。東亞地區因為害怕中國勢力,民族主義日益興盛,美國能否持續稱霸世界的疑慮,在未來幾十年將使這些緊張關係加溫。經濟成長與相互依存的關係並未削減亞洲人的恩怨,從如今中日、日韓、中韓、印中、越中之間的棘手關係即可見得。
※第一章 個體力量的崛起──中產階級權力增強,將驅動民主與改革
即將到來的時代為什麼會不一樣?在華盛頓特區裡,很多人說是因為中國崛起。幾年前當我準備前幾版《全球趨勢》時,可能也會提出同樣的看法,此刻不同的是,我會說不只是中國而已,還有其他目前崛起成為區域大國與全球強權的國家。國際舞台上新成員的崛起(以中國為首),是讓即將到來的時代異於以往的原因,不過最大的改變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周遭,與個人力量逐漸增強有關。
我的看法是,個體權力的增加(簡稱「個體賦權」)是件好事,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再...
推薦序
【各界推薦語】
地緣政治讓世界局勢變得棘手許多。如今全球局勢混亂,牽連甚廣,轉變甚快,令政府人員頭暈眼花,可謂變動中藏變動,亂局中見亂局。西方勢力減弱,東方與南方的新興勢力增強,整個局面錯綜複雜。各國崛起,利害關係混亂,全球秩序鬆動,國際組織也失去影響力。對政府而言,局勢註定將不斷變動,掌握亂局方能迎向成功。假如沒有妥善規畫,就會面臨最糟的下場。巴洛斯過去擔任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顧問,負責長程地緣政治分析,本書不僅可滿足一般讀者的好奇,也可當作政府人員的參考。
──《金融時報》書評
對於台灣讀者來說,第五章〈革新的中國?〉與第六章〈科技是福是禍?〉更要仔細閱讀。從當前局勢發展來看,目前以中國與台灣的關聯最密切,影響也最大。中國經濟雖然在過去幾年超日趕美,但是付出的代價卻很大,如今已是大泡沫破滅的前夕,而貨幣戰爭白熱化,人民幣貶值不知伊於胡底!其經濟崩潰的衝擊,台灣可說是首當其衝。此外,本書談及另一個重要觀念「個體賦權」,當個體權力增強,中產階級人數增加,會削弱國家威權,如果政府治理的腳步沒有跟上全球變化,也容易衍生出很多問題,產生民意落差。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吳惠林
未來美、中之爭霸將不再僅決定於美、中兩大強權的競合;其他國家,例如日本、南韓、北韓、台灣、東協各國,以及澳洲、紐西蘭、印度、南亞諸國與俄羅斯等國亦將成為亞太區域之綜合安全的重要成員。由於美、中兩強都將極力拉攏亞太各國之支持,因此亞太各國之地位將更為重要,台灣也將在這場美、中大競合之中獲取更多機會,亦面臨更多挑戰,從而將賦予台灣的未來更大的動能與不確定。
──國立中正大學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宋學文
本書層次結構完整,從「重大趨勢」「扭轉關鍵」到「另類世界」,融合全球戰略與國際情勢發展,不僅適合一般大學與碩士生進修國際事務的先備參考書籍,對於一般社會人士而言,也是一本了解國際趨勢,值得案頭參考的藏書。是以,特為本書推薦之。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翁明賢
這樣一本前半部平實、後半部鮮活跳躍的書,提醒各界決策者,未來是過去的動態延伸──許多未來會發生的狀況,都老早有可靠線索可看出它們一定會發生。這本書所呈現的現實主義思考,很合適提醒印象派的決策者,看世界還有另一種較易趨吉避凶的方法:務實且周延的理解當下的局,有所本的推估研判未來的勢。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暨商學研究所所長 黃俊堯
巴洛斯是個敢言的美國人,在服務於國家情報委員會期間就強力主張美國必須因應新的現實:一個多極化的世界,美國的勢力將會相對減弱。我推薦想要了解全球新未來的人閱讀這本書。
──馬凱碩,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巴洛斯在情報單位服務多年,表現優異。本書中他為當前局勢所提出的結論發人深省,也同時提出具體的政策思路。
──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總裁兼執行長 艾倫‧雷普生
巴洛斯為各階層的決策者提出一個未來概況。他的眼界獨到,包羅萬象,充滿遠見。對任何關心子女未來的人來說,是必讀的佳作。
──未來學家與《遠見的藝術》的作者 彼得‧舒瓦茲
本書為我們在未來數十年面臨的挑戰,提出令人注目的觀點,並且帶領讀者一探連結政策與策略行動的預測流程。對決策者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好書,也是每位預測家都該添購的藏書。
──未來學家,任教於史丹佛大學與奇點大學 保羅‧沙弗,
當傳統模式搖搖欲墜時,老派的政府是否不敵權力漸大的個體?新興國家是否讓老化的國家備感壓力?巴洛斯在本書中將探索這個不確定時代的諸多前景。
──《存在》與《透明社會》作者 大衛‧布林
【各界推薦語】
地緣政治讓世界局勢變得棘手許多。如今全球局勢混亂,牽連甚廣,轉變甚快,令政府人員頭暈眼花,可謂變動中藏變動,亂局中見亂局。西方勢力減弱,東方與南方的新興勢力增強,整個局面錯綜複雜。各國崛起,利害關係混亂,全球秩序鬆動,國際組織也失去影響力。對政府而言,局勢註定將不斷變動,掌握亂局方能迎向成功。假如沒有妥善規畫,就會面臨最糟的下場。巴洛斯過去擔任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顧問,負責長程地緣政治分析,本書不僅可滿足一般讀者的好奇,也可當作政府人員的參考。
──《金融時報》書評
對於台灣讀者...
作者序
※前言 莫怪傳訊人
這一、二十年充滿了駭人的衝擊,即使不是全球皆然,至少美國是如此。先是九一一恐怖攻擊,接著是發展不如預期的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在九○年代,有些人口口聲聲地說,以後再也不會有金融危機了,那樣的說法聽起來令人欣慰,豈料二○○八年卻出現經濟大蕭條,而這場金融危機蔓延到歐洲以後,又產生更嚴重的衝擊。阿拉伯之春一開始雖然令人振奮,不過那算是一場意外,沒有人料到突尼西亞前總統班.阿里與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的政權,會如此迅速地垮台,或埃及的獨裁勢力又會如此迅速地恢復。同樣的,兩大天災—颶風卡崔娜與桑迪分別重創美國東南部與東部,讓人們看到自己有多麼脆弱,以及輕忽極端天候的警訊。此外,俄羅斯突如其來地入侵克里米亞,又喚起了冷戰時期的夢魘。
你可以從兩種觀點來看這些現象。每個個體(大至國家,小至個人)偶爾都有時運不濟的時候,運氣總是會有起伏,時來運轉,美國勢必會再度興起。我們大多是這樣看的,或者說,我們都希望未來如此。
另一種看法則是把這些駭人的衝擊視為新的常態,這有很多原因,例如全球化、連動性增強、新的極端氣候型態、科技日新月異達到新的引爆點等。許多證據都證實了我們日常的感受—改變確實增加了,未來似乎愈來愈難預測。
這本書是採取第二種觀點,我相信美國會再起,即使美國與其它國家都看到現狀不斷的崩解,但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新世界裡,想要勝出且蓬勃發展,不能只靠運氣的流轉,等著好運上門。我認為現在正處於一個新時代,只不過大家才剛開始了解這個時代是怎麼回事。美國不再像過去那樣享有寬鬆的犯錯餘地,行事必須更加精明。
◎《全球趨勢》是美國政府制定中長期戰略的參考
其實,未來並非注定悲觀,但是只要一不小心,就可能毫無希望。我們正站在時局的重要關口,一時輕忽就可能走錯方向。但很多人似乎毫不在意,或以為我們束手無策,事實不然,我認為有很多方法都可以確保我們走向多贏的局面。
這本書是我在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工作十年的成果,能在這個單位服務確實是我個人的莫大榮幸,可說是分析師夢寐以求的工作,是研究真正重大的主題:中東將何去何從?世人將活在核武激增的世界嗎?美國面臨哪些主要威脅?美國將在全球反恐戰爭中得到勝利?
我在國家情報委員會服務的十年裡,積極參與思考與規畫多項研究,以探討美國與世界面臨的巨大挑戰,但是這些研究大多仍列為機密檔案。不過,國家情報委員會每四年就會為美國新上任的政府做一項研究,此研究並未列為機密,而是探討更長遠的未來,此為本書的基礎。國家情報委員會目前為止發表過五版《全球趨勢》(Global Trends),最近的三版(二○○四年發布)、四版(二○○八年發布)、五版(二○一二年發布)皆由我所主筆。本書則是以第五版的《全球趨勢》為基礎,並且加以更新與擴充。
《全球趨勢》在政府內外的影響力愈來愈大,我曾向小布希總統與歐巴馬簡報這項研究;白宮、國務院、國防部,以及其它單位在戰略規畫上也都採用《全球趨勢》;情報界也使用這分報告來思考未來情報運作的定位。此外,其它政府與各地的大學課程也普遍使用這些內容,目前已經翻譯成七種語言。
我不是悲觀主義者,也不是不切實際的樂天派,從小被灌輸的觀念是天助自助者,我覺得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各個國家與文明社會,我們可以,也應該規畫未來。
我愈來愈擔心政府並未妥善規畫未來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不知道未來變動的幅度有多大。人類面臨有史以來最巨大的技術變革,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人性也正在轉變,無論是心理上或體能上,舊有的限制正在逐一解除。對開發中國家的數十億人口來說,二、三十年前難以想像的蓬勃新時代是真的來臨了,並非口說無憑的陳腔濫調。
身為美國人,我們應該樂見這些改變。一九四五年來所建立的自由世界秩序,讓其它的國家與社會得以蓬勃發展與興起。如今的多極化世界是美國夢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引以為榮。
可惜,美國似乎日益感受到這些改變的威脅。「多極化」一詞最近才進入政府的官方語彙中,華府許多外交政策機構仍不願承認這種非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我費盡千辛萬苦才在二○○八年的《全球趨勢》中加入這個字眼,有些同仁也反對納入,最後是在國家情報委員會前主席馮稼時的支持下才得以成功。既然那已經是事實了,我們就不該再爭論,應該感到自豪,而不是威脅。
◎當前世界局勢會更加混亂
美國的「相對衰退」是我在二○○八年與二○一二年的《全球趨勢》中使用到的另一個爭議詞。美國一些批評家認為,我在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使用這個字眼是在長他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諷刺的是,中國的政府高層也對於官方文件中出現此用語而感到困惑不解,但最後他們推論,美國確實很有自信,才能如此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缺點。我覺得相對衰退並不是缺點,只是在陳述「世界上其它地區變得更加富裕」這個事實。不過,我也覺得中國高層認為美國對此不以為忤是正確的,正因為美國能坦然地評估自己,《全球趨勢》在他人眼中才有這麼大的可信度。
我們花這麼多時間關注衰退的議題實在很可惜,因為眼前的世界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機會。世界上多數地區(雖然不是全部)仍希望擁有美國這種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傳統的中產階級生活型態。其中除了有汽車與住屋等明顯的物質享受之外,也包括美國享有的自由與為孩子規畫未來的能力。世界上有很多地區的人,直到最近才有希望為下一代規畫更好的未來,以前他們想要有那樣的生活形態,只能全憑運氣或出生背景。中產階級的成長(你將會看到這是本書的一大主題)是一大契機,因為在這個更多極化的世界裡,可以吸引更多國家參與。我之所以撰寫這本書,部分原因就是希望能傳達這些積極向上的故事。
對我而言,雖然全球趨勢有很多可喜可賀之處,但也有令人擔心的理由。你可以說,眼前這條崎嶇的道路,不時會出現險急的轉彎,路邊還有許多陡峭的懸崖,是一條險象環生的路程。了解自己且沉穩面對是關鍵要訣。問題是,我們還需要隨時注意許多危險的威脅,如果確切知道的威脅只有兩、三個,情況就簡單多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本書提到的一個主題,是個人與小團體現在都有能力做出以往只有國家才能做到的破壞。政府在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裡,已有近五百年的運作經驗(至少西方國家是如此),如今的世界還必須擔心恐怖分子炸毀曼哈頓或華盛頓特區的地標建築。英國在以前帝國鼎盛時期也擔心阿富汗的聖戰運動,可是那些運動從未威脅到倫敦,即使愛爾蘭的恐怖分子確實在帝國首都引爆炸彈,但是並沒有劫機衝撞建築物,造成大量的傷亡。然而,可悲的是在未來,恐怖分子、叛亂分子,以及國家都能製造破壞,像九一一恐怖攻擊那樣的毀滅只是冰山一角。
美國官員,尤其是對恐怖分子或叛亂威脅的捉摸不定感到沮喪時,經常不禁往椅背一靠,一臉懷舊地凝視遠方,口中念念有詞地說,冷戰時期的局勢還更容易應付多了。冷戰時期,我們知道敵人是誰(蘇聯與共產主義),知道他們想要什麼(獨霸世界),即使當時中美洲或非洲不時出現解放戰爭,至少在那些動盪的背後,我們知道真正的敵人是誰。如今看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緊繃局勢再起,可是我認為不會再回到那個兩大超級強權對峙的兩極世界。如果世界一方面走向全球化,另一方面又隨著多極化的增加,日益支離破碎,未來的世界將會混亂許多。
我們的世界已經從黑白分明變成一片灰色。就理智上來看,這一切變化都是真的,但是在心裡,仍想為眼前的新時代尋找簡潔的解釋。大家都希望像外交家喬治.凱南一樣,發明簡潔有力的圍堵蘇聯概念,為冷戰中的一切行動賦予意義與方向。我也希望當今的局勢可以這麼簡單,對於當前這個時代,我能找到的最佳定義是狄更斯《雙城記》開篇的經典名句(這部引人入勝的小說描述一七八九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狄更斯描寫的是面臨巨大變革,而結局隱晦不明的時候,如今我們也處在類似的時期,除了一七八九年以外,我也會把這個年代拿來與一八一五年、一九一九年、一九四五年或一九八九年等重要的歷史時刻相比,這些都是政治、社會、經濟系統遭到顛覆的年代。在這種時刻,若不主動積極地引導改變,就會被改變牽著鼻子走。雖然《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一度形容我是「宿命論者」,但我絕對不是,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幫我們塑造未來。身為美國人,我認為未來的走向決定了美國在世界上的定位,對於想要維持生活品質的一般人民來說,利害關係特別大,未來的發展對世界各地的每個人都有不小的影響。美國參與外地戰爭十幾年後,如今也想回頭解決本土問題,大家已經忽略一些迫切需要因應的挑戰太久了,不過如果美國不繼續參與和塑造全球環境,也不可能會有光明的未來。所以,我們必須雙管齊下,但是這並不容易。
未來可以預測嗎?經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當然,答案是否定的。沒有人有水晶球可以洞悉未來,但我們可以對未來累積足夠的了解,進而規畫未來。預測與先見是有差別的,預測是想預言精確的未來,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先見則是了解可能促成未來的因素或變數。先見無可避免是談論另類的未來,因為我們塑造那些趨勢的方式,可能會促成不同的未來。艾森豪總統的名言「計畫無足輕重,但規畫舉足輕重」很適合套用在這裡,即使我們無法確切預知未來,系統化地思考未來也可以幫我們做好準備。
由國家情報委員會發布的《全球趨勢》在預測未來關鍵趨勢方面,有著良好的績效。我撰寫上一版報告之前,曾委託兩位學者檢驗早期報告的效果,結果顯示這項研究在找出關鍵趨勢與模擬情境方面的表現優異,在預估改變速度方面的表現較差強人意,實際改變的速度遠比任何人預期的還要迅速。
不過,比起這些分析的缺點,政府的規畫更是落後。目前的狀況確實已有改善,史蒂芬.哈德利在小布希總統的第二個任期內,接下國家安全顧問一職,並且在白宮重新設立戰略顧問室,歐巴馬總統繼任後,也繼續保留下來,這個單位負責協調政府部門之間的戰略審視,並提出國家安全戰略。不過,危機管理依舊排擠了更長期的戰略規畫。國防部最擅長系統化地規畫未來,但是政府的戰略需要涵蓋多元的面向,不只是軍事方面。我致力鼓吹政府需要更策略化的方法,我也不是唯一這樣主張的人。目前為止,不只美國政府想要遙遙領先各國,其它國家也一樣積極投入,最終能夠策略化運作的國家,將擁有領先各國的強大優勢。
這是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如何改革政府,讓它跟上最新動態,又不至於淹沒在大量資訊中,疲於因應。一九四五年以來,隨著全球地位的提升,美國改革了國家安全機構,如今所需的改變可能不是全面翻修,但是現在連討論都還沒開始,大家做的就是譴責政府只會事後反應,無法事前防範。
◎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
這本書與國家情報委員會發布的《全球趨勢》有何不同呢?首先,我可以在書中更坦白的主張我們需要做什麼。《全球趨勢》是情報機構的文件,不能指出政策落差或譴責政策失靈,但是這本書可以更直率地指出政府領導不力的風險。此外,本書也超越了國家情報委員會的報告,更深入探討關鍵的全球議題。我無法擺脫美國的身分,但我希望本書的觀點是全球的,也整合了其它國家的觀點。國家情報委員會發布的報告掀起世界各地的極大關注,這本書從各界的反應來衡量未來可能的全球發展方向。
本書的目的是全面地審視未來,提出一個全方位的觀點。坊間有太多討論未來的書籍,只側重一、兩個面向,呈現扭曲的看法,還有很多書是強調比較黯淡或可怕的環節,那樣做其實很容易,但是把一切的改變都放在一起考量很重要,因為我們看到的是系統的變化。就像狄更斯在小說中提到法國大革命與量產的出現,帶來了民族主義、階級衝突,以及民主政治的萌芽,如今我們也目睹了結構的徹底變化,將會促成全然不同的世界。或者,就像印第安諺語說的:「新音樂的出現,需要搭配新的舞蹈。」
這也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書,其中一篇是由四則虛擬故事所構成。我以虛構的人物塑造新的世界,藉此描述未來的模樣,有時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呈現。我不希望這本書變成另一本偽裝成大眾讀物的政令宣導。我們都需要為自己與家人思考我們想要的未來,這本書試圖囊括攸關個人利益的事物,而不只是攸關政府、國際企業或機構的事物(未來分析向來是以政府、國際企業或機構為對象)。本書的一大主題是「個人」變得比以往重要許多。就很多方面來說,政府與其它成立已久的機構才是輸家。基於很多原因,未來不見得對它們有利,但是如果個人不了解風起雲湧的現況,也可能淪為輸家。
我不覺得未來會像許多科幻小說描述的那樣,一切都變得這麼陌生奇怪。沒錯,我們確實即將面臨某些大型的結構改變,我也認同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說法:「未來早已降臨,只是分布不均。」我們往往難以了解未來的意義,過去也不會消失,仍會持續影響我們接觸未來的方式。我們想要怎樣的未來,需要我們去選擇,選擇權操之在自己的手中,希望這本書能幫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結束前言以前,我應該先說說我自己。其實我為美國情報當局分析未來趨勢,有著一段曲折的經歷。我受過的學術訓練是研究美國與現代歐洲的歷史,從衛斯連大學的歷史系畢業後,我負笈英國劍橋與巴黎留學,一九八三年獲得劍橋大學歐洲歷史學的博士學位,並於一九八六年進入中央情報局工作。
二十年前,我應該不會覺得展望未來有多重要,也不只我有那樣的想法,當時多數人認為我們可以預測未來的概況,畢竟幾乎沒有什麼結構變化。一九八六年我到中情局工作時,柏林圍牆倒塌與蘇聯解體都尚未發生,我們都不太擔心改變,當時的世界彷彿凍結起來似的,大家頂多預測未來會出現些許變化而已。
二○○三年我加入國家情報委員會,對情報分析師來說,那是夢寐以求的工作。國家情報委員會是首屈一指的情報分析機構,蒐集整個情報體系的所有情報,針對美國面臨的關鍵議題,提供總統與資深外交政策團隊最具權威的分析。直到這個時候,時局的變化才變得比較驚人,令人不安:先是九一一恐怖攻擊,七年後爆發的金融危機又象徵著另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一個更難預測、更令人不安的時代。
從九○年代中期開始,國家情報委員會配合總統大選的週期,每四年發布一分預測未來趨勢的報告。國家情報委員會的成員認為,有些塑造世界的新力量尚未獲得應有的關注,例如人口特質、全球化、環境變化。這項研究的初衷是把外部專業帶入情報圈,報告定名為《全球趨勢》是指展望未來十五至二十年的趨勢。
我在二○○三年加入國家情報委員會,當時的主席鮑勃.哈欽斯找我擔任分析與生產主任,指派我撰寫二○○四年的《全球趨勢》。身為受過專業訓練的史學家,我對於能夠把當下的改變放在更大的情境中分析,並比較我們當下的經歷與其它的歷史變遷,相當感興趣。什麼是驅動改變的因素?我們能做什麼樣的預測?分析那些塑造未來的趨勢,並思考它們的可能互動如何促成不同的未來,我想不到比這個研究更令人興奮或更費神的事了。
二○一三年秋季,在公家機關服務二十八年後,我從公職退休,目前在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史考克羅國際安全中心擔任策略遠見計畫長。這分新工作是延伸我在國家情報委員會的研究,為民間需要幫忙思考未來的新客戶服務。希望這本書不僅能幫助我們思考未來,也能讓我們思考塑造未來的方式。
※前言 莫怪傳訊人
這一、二十年充滿了駭人的衝擊,即使不是全球皆然,至少美國是如此。先是九一一恐怖攻擊,接著是發展不如預期的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在九○年代,有些人口口聲聲地說,以後再也不會有金融危機了,那樣的說法聽起來令人欣慰,豈料二○○八年卻出現經濟大蕭條,而這場金融危機蔓延到歐洲以後,又產生更嚴重的衝擊。阿拉伯之春一開始雖然令人振奮,不過那算是一場意外,沒有人料到突尼西亞前總統班.阿里與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的政權,會如此迅速地垮台,或埃及的獨裁勢力又會如此迅速地恢復。同樣的,兩大天災—颶...
目錄
關於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與《全球趨勢》研究報告
本書聲明
推薦序 世界局勢與台灣發展環環相扣 吳惠林
推薦序 美中勢力牽動亞太局勢,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宋學文
推薦序 把無可避免的改變,導向有利的契機 翁明賢
推薦序 務實且周延的理解當下的局,有所本的推估研判未來的勢 黃俊堯
台灣╱香港版作者序 不根據當前獲得的知識採取行動,我們都將難辭其咎
前言 莫怪傳訊人
第一篇 未來的重大趨勢
◎第一章 個體力量的崛起──中產階級權力增強,將驅動民主與改革
✧ 個體權力增加會導致局勢難以控制?
✧ 個體力量增強促使中產階級人數增加,成為政經支柱
✧ 中產階級壯大卻日益感到不安?
✧ 教育將會增強中產階級的動力
✧ 中產階級在追求穩定與改革之間徘徊
✧ 資訊科技可以驅動民主發展
✧ 民族主義在歐亞與東亞等地日益強化
✧ 對「隱私權」的要求升高,迫使政府採取更透明的方式監控
◎第二章 四分五裂的世界──新興大國改變現有國際秩序,呈現多極化發展
✧ 個體權力增加,讓國家發展出現結構性改變
✧ 未來的科技發展深受個體權力增加的影響
✧ 青年膨脹將是能否向上流動的關鍵因素
✧ 從獨裁走向民主法治可能造成短期動盪
✧ 未來可能產生的國家發展型態
◎第三章 人類能扮演上帝?──科技發展的轉折點
✧ 劃時代的醫療變革
✧ 機器人的發展日新月異
✧ 高齡化社會的因應之道
✧ 基因發展有重大突破
✧ 大數據可能會越界與失控?
◎第四章 稀缺或富足年代?──全球對各種資源的需求大增
✧ 水資源的供應問題
✧ 頁岩革命利大於弊?
第二篇 扭轉局勢的關鍵變數
◎第五章 革新的中國?──邁向先進國家所面臨的重重障礙
✧ 中國會在變富之前先變老嗎?
✧ 中國能避開中等收入陷阱嗎?
✧ 與中國官員針對局勢交換意見
◎第六章 科技是福是禍?──整合政府與民營企業,塑造有利科技發展的環境
✧ 3D列印的應用廣泛
✧ 機器人會取代低階工作嗎?
✧ 合成生物學發展的躍進與危險
✧ 農業技術的應用與爭議
✧ 頁岩新技術能改變能源版圖?
✧ 政府該介入或投資新興科技嗎?
◎第七章 世界大戰如箭在弦?──區域衝突升溫,不只有國家才能造成破壞
✧ 國與國的衝突減少,內戰比例升高
✧ 中東衝突不斷,情勢難以樂觀
✧ 南亞各國社會問題嚴重,面臨內外衝擊
✧ 東亞的民族主義興盛,各國關係日益緊張
✧ 俄羅斯與東歐的新衝突
✧ 破壞性的致命技術將更加普及
◎第八章 美國治世告終?──結構性改革的成敗,以及質易與軍事的影響力將是關鍵
✧ 美國不再獨大,中國亦無法取代美國
✧ 美國透過TPP與TTIP,與歐洲和亞洲建立緊密貿易關係
✧ 美國是否能改革國內的結構性缺點?
✧ 美國在區域的影響力將左右全球局勢
✧ 美元逐漸衰落?
✧ 塑造新形態的領導模式
第三篇 另類世界:全球可能出現的四種場景
◎第九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世界有可能爆發核戰?將會發生在哪個區域?
◎第十章 東是東,西是西
中美兩大強權有可能建立「新型大國關係」?那會是什麼狀況?
◎第十一章 有朋如此⋯⋯
萬一生物恐怖主義失控,是否會造成大規模感染?
◎第十二章 使系統有效運作
在各黨派互不讓步,國家發展停滯不前的情況下,中產階級有可能群起反抗,並且奪回主導權?
結 語 我們準備好面對未來了嗎?
關於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與《全球趨勢》研究報告
本書聲明
推薦序 世界局勢與台灣發展環環相扣 吳惠林
推薦序 美中勢力牽動亞太局勢,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宋學文
推薦序 把無可避免的改變,導向有利的契機 翁明賢
推薦序 務實且周延的理解當下的局,有所本的推估研判未來的勢 黃俊堯
台灣╱香港版作者序 不根據當前獲得的知識採取行動,我們都將難辭其咎
前言 莫怪傳訊人
第一篇 未來的重大趨勢
◎第一章 個體力量的崛起──中產階級權力增強,將驅動民主與改革
✧ 個體權力增加會...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