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幸福不再遙不可及、難以掌握、無法言詮。
幸福不是歌曲、戲劇、電影勾勒的樣貌,也不是廣告話術和童話故事賦予的想像,
更不是似是而非的心靈成長課程或教戰手冊。
但幸福到底是什麼?幸福重要嗎?我們真的能擁有幸福?幸福能長長久久嗎?
這趟關於幸福的哲思之旅,
給了我們美妙、真切又發人深省的答案和實踐方法!
◆法國暢銷哲普,亞馬遜書店哲學和人文科學暢銷榜第一名!2013年出版迄今仍高踞排行榜,銷售近30萬冊!
◆已售出台灣、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土耳其、克羅埃西亞、韓國、中國、埃及、美國、日本、波蘭、俄國、巴西等十餘國版權。
◆《世界報》、《華爾街日報》、《科克斯評論》、《關鍵報》等一致好評推薦!
◆作者設計的這趟哲學之旅,過程逐步推進,活潑有趣,再加上提問與實例,援引心理學家的分析和最新的科學資料,一路上還有東西方偉大哲人相伴:從佛陀經由亞里斯多德、莊子、伊比鳩魯、伏爾泰、愛比克泰德、蒙田、斯賓諾莎到叔本華,為幸福人生提出所有的問題與實踐!
「我們必須思考什麼能帶來幸福,因為有了幸福就擁有一切,沒有幸福則會竭盡所能得到它。」──伊比鳩魯
「獻笑不及排。」──莊子
「我在幸福離去時的喧鬧中看出了它的身影。」──賈克‧沛維(Jacques Prévert),法國詩人
「人再怎麼卑微或貧苦,幸福仍然為他獻身,日復一日:要獲得幸福,必不可缺的是自身。」──讓‧紀沃諾(Jean Giono),法國作家
「幸福是符合美德的心靈活動。」──亞里斯多德
「世上只有一項義務:讓自己幸福。」──狄德羅
「極至的幸福是人格。」──歌德
「難道有人不想要幸福?」──柏拉圖
「我們的幸福取決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叔本華
「讓人飽受煎熬的不是真相,而是令他擔憂的那些想法。」──愛比克泰德
「活得適時是我們偉大而輝煌的傑作。」──蒙田
「我所在之處即是人間天堂。」──伏爾泰
「如果我曾經幸福,現在該有多幸福啊!」──伍迪‧艾倫
「當每個人都在尋找什麼對自己最有益的時候,每個人就能為人與人之間提供最大的益處。」──斯賓諾莎
幸福是什麼?
教育部新編國語辭典解:「平安吉祥,順遂圓滿。」
法文的bonheur,來自拉丁文bonum augurium,意指「好兆頭」或「好運氣」;
英文的happiness,字根源自冰島文happ,意為「幸運」。
幸福重要嗎?
美國獨立宣言:「追求幸福」是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
也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你想要幸福嗎?
想想幸福的相反:悲慘、不幸、痛苦、禍患、災難,
你不想要幸福嗎?
謀求幸福,實現自我,請踏上這趟富含智慧的哲學之旅。
祝你幸福!
我們對「幸福」的了解是什麼?
它取決於我們的基因、運氣,還是我們的敏感度?
幸福屬於持久的狀態,還是一連串短暫的愉悦感?
僅止於主觀的感受嗎?還是需要仔細尋找?
幸福是可以培養的嗎?
痛苦與幸福可能同時存在嗎?
法國哲學家菲德立克.勒諾瓦(Frédéric Lenoir)為了嘗試回答這些問題,設計了這趟哲學之旅,既愉快又充滿趣味。一路上有東西方的偉大哲人相伴,是趟令人興奮的旅程。我們會穿過伊比鳩魯的樂園,聽到蒙田與莊子用笑聲進行思考,看見佛陀和愛比克泰德平靜的微笑,還能感受到斯賓諾莎與艾提‧希樂孫的喜悦。向前推進的過程充滿活力,更穿插了具體的例子與神經科學的新發現,意在幫助我們看見更美好的人生。
本書也如經過深思熟慮、精心規畫的幸福哲學講堂,沒有教條式的空泛理論,而是富含智慧的娓娓道來,佐以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和認知科學等的最新研究事證和觀點,論述清晰幽默,容易理解,在當今的世界危機中,為不安浮動的人心指引出一條找尋幸福的道路,細細閱讀本書,每一頁都是純粹的幸福!
作者簡介:
菲德立克.勒諾瓦(Frédéric Lenoir)
法國哲學家、教育家、社會學家、宗教歷史學家、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合作研究員、法國文化廣播電台節目「天之本源」(Les raciness du ciel)製作人。多年來一直就生活的智慧與藝術進行思考。著有多部隨筆與小說,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隨筆文集近作包括:《蘇格拉底、耶穌、佛陀》、《內在生活短論》、《世界的靈魂》、《世界的療癒》。
譯者簡介:
馬向陽
法國巴黎八大語言學碩士,現任法國文化協會法語教師。譯作包括《實習醫生狂想曲》、《逆轉人生》、《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我只是在不同的道路上》、《消失》、《拿破崙》、《美索不達米亞》、《星字鍵》、《當蜜蜂消失的那天》、《壞女兒》、《凡爾納》與《吳哥窟》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苑舉正,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我訝異於作者的博學,也佩服他能夠揉合東西文化的精華。這本討論幸福的書,在佛陀、智者、聖賢、甚至老子與莊子的思想結合中,告訴我們存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智慧,正是打開寶塔大門,取得幸福的鑰匙。
◆梁家瑜,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
對於以哲學作為志業的人來說,這是珍貴的提醒,但對於初嘗哲學滋味的讀者而言,這趟追尋幸福的哲學之旅,事實上已足以回味再三。作者的筆調深入淺出,不乏誠摯與有趣的反思,讓讀者可以在本書的不同站(不同章節)裡忘懷流連。本書作為這趟旅程的陪伴,本身就展現了哲學的意涵:一種與智慧之間的友愛關係。
【名家好評】
◆朱偉航,專欄作家
◆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作者
勒諾瓦帶領我們經歷一場引發思考並鼓勵行動的哲學旅程。閱讀本書可讓你的人生旅程更幸福!
◆瑪莉亞.柯妮可娃(Maria Konnikova),《福爾摩斯思考術:讓思考更清晰、見解更深入的心智策略》作者
作者勒諾瓦巧妙又有趣地融合哲學和科學,旨在解答思想家幾百年來都在追索的問題:幸福到底是什麼?然而幸福是個不易掌握好的困難課題。勒諾瓦設計了一趟美麗又發人深省的旅程!
【媒體讚譽】
◆《華爾街日報》
一部探討幸福議題的有趣且平易近人傑作。法國詩人賈克‧沛維(Jacques Prévert)曾寫道:「我在幸福離去時的喧鬧認出了它的身影。」本者作者勒諾瓦則盡力幫助我們聽到幸福的降臨。
◆《科克斯評論》
作者冶各家對知足、快樂和幸福的哲思於一爐,化為一部深思熟慮的簡明傑作!
◆《世界報》(Le Monde)
什麼是幸福?它是持續的嗎?有哪些方式能夠找到並養成幸福?在當今世界危機下,尋求寧靜與安詳越來越受重視。菲德立克.勒諾瓦關切這個令眾多偉大哲學家傷腦筋的複雜議題。用最新的科學證據啟發了這一段橫跨東西方哲學研究(伊比鳩魯、斯賓諾莎學派至老莊思想)的生動旅程。
◆《20分鐘快報》(20 minutes)
幸福在哪裡?它是一種運氣?一種感覺?還是一種主觀性?這些疑問,勒諾瓦在他最新出版的作品中告訴你答案。
◆《關鍵報》(CLES)
作者透過收集並傳遞東西方思想家的極高智慧,成功地將日常生活的幸福傳達給我們。這是一段哲學的旅程,作者收集了蘇格拉底、耶穌基督、康德、佛教教義、亞里斯多德、伊比鳩魯學派、叔本華、愛比克泰德、斯賓諾莎學派,與許多當代思想家和腦神經研究者論述,而其成果是作者對於「幸福」這項藝術的統整。這個藝術,自始至終都是「選擇的學習」。而他的方式即便是在面臨廣大的道德、經濟與能源危機下,都能帶領我們度過。作者深信,所有的危機都應回到最初的問題點,並且重新尋找在本質中失去的原創性。這是一個能夠讓生活重新建立新根基的機會:「有時,真正的整體生活是在個人的生活方式中」。這是一部回應愛比克泰德訓示的作品:「那些造就世人苦難的,並不是現實;而是這些人的意念」。
◆《女性心理》(Feminin PSYCHO)
菲德立克.勒諾瓦在他這部最新的作品中,透過過去偉大的思想先知與在不同宗教中的靈修方式,用其哲學向我們指引出一條真正的幸福道路。自給自足就是最單純的幸福!
◆加拿大《新聞報》(La Presse)
菲德立克‧勒諾瓦,非典型的法國哲學家,他持續對宗教與信念投入關注超過15年,從中擷取出優點,出版了這本關於幸福的書。
【讀者力推】
◆Petit-giniac Michele
這不是一本教人方法,也不是一本給人建議如何才能變得幸福的書,這是一本透過從古至今的智慧文字,在不同的年紀與時期去對照解析而表達出人類的幸福之道。我非常欣賞作者對這件事的態度與傑出的研究工作。看完此書後,我們會想在幸福與其經過之處得到幸福,並且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子裡,我們有更多的耐性去學會當中等待著的幸福。
◆Michel Hourtal
菲德立克.勒諾瓦先生,非常感謝您的幸福哲學講堂,仔細慢慢閱讀它,每一頁都是純粹的幸福。
◆Trydeo
我非常感激這部作品,讓我們能夠發現在日常生活行為中那些看不見卻又相互牽連的訊息與元素,而它們能夠讓人們有更好的自我表現。
◆Jeannie Robin
在讀完菲德立克.勒諾瓦先生的書後,我體會到他的哲學,舉例來說,它讓我在一天中不需花費太多的氣力就能夠發現「自我」與俯拾即是的幸福感動,一種真正的激勵與安慰!!
◆Annie T
非常棒的一部作品,單純且清晰,在當今的世界危機中給予了一條找尋幸福的道路。強烈建議閱讀此書來感受這美妙的體驗!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苑舉正,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我訝異於作者的博學,也佩服他能夠揉合東西文化的精華。這本討論幸福的書,在佛陀、智者、聖賢、甚至老子與莊子的思想結合中,告訴我們存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智慧,正是打開寶塔大門,取得幸福的鑰匙。
◆梁家瑜,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
對於以哲學作為志業的人來說,這是珍貴的提醒,但對於初嘗哲學滋味的讀者而言,這趟追尋幸福的哲學之旅,事實上已足以回味再三。作者的筆調深入淺出,不乏誠摯與有趣的反思,讓讀者可以在本書的不同站(不同章節)裡忘懷流連...
章節試閱
序言
我們必須思考什麼能帶來幸福,
因為有了幸福就擁有一切,
沒有幸福則會竭盡所能得到它 。
伊比鳩魯
幾年來我一直計畫寫本關於幸福的書,但幾年來這項計畫也不斷延後。雖然追求幸福肯定是世上最能引起共鳴的話題,但要把它寫出來並不容易。我跟很多人一樣,對這兩個字遭到濫用感到生氣,尤其是那些廣告,還有不可勝數的書籍刊物聲稱是幸福的「教戰守策」。由於這麼多關於幸福的胡言亂語,導致這個議題受到糟蹋,變得讓人聽都不想聽。不過在平庸化與看來單純的外表之下,幸福的議題依然是那麼有吸引力,需要就許多難以釐清的要素加以思索。
主要在於幸福的本質:就某方面而言,幸福和水或風一樣難以捉摸。當我們認為自己占有了它,它已離去。如果試著抓住它,它又轉眼消失無踨。它偶爾會在我們期待它出現的時候藏起來,又在最出乎意料的時刻突然出現。有時甚至要到大難臨頭了,我們才認出什麼是幸福。
賈克‧沛維(Jacques Prévert) 寫得好:「我在幸福離去時的喧鬧認出了它的身影。」然而我自己體驗過幸福,追求幸福並不是無意義的探索。經由思考生命,檢視自我,學習做出明智的抉擇,甚至改變自己的想法、自己堅信不移的念頭,以及一直以來我們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我們確實能夠更幸福。
幸福最有悖常理的,是它既無法征服也不能馴服。它不僅包含在命運裡,含有運氣的成分,也屬於理性與有意識的行為。大約兩千五百年以前,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已經指出幸福的含糊不清:「很難知道幸福是否可以學習,還是藉由習慣或其他鍛練就能獲得幸福,或許它根本就來自天賜的恩惠,甚至是因為偶然才降臨在我們身上 。」
思索的過程還有另一個難處,它和幸福的關係極其密切,那就是幸福隨著文化與個體的不同而改變,就算對每個人來說,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也會出現差異。幸福通常表現為我們沒有的東西:對病人而言,幸福在於健康;對失業的人來說,幸福就是工作;對某些單身的人是伴侶生活……而對有些已婚者則是回歸單身!在這些差異之中,還加入了主觀的價值:藝術家在進行藝術活動時很幸福,知識份子樂於運用他的思想,容易動情的人則是在談戀愛的時候。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清楚闡明了這一點,他說:「個人的心理結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由情欲占據主導地位的人,會視自身與他人的情感關係為優先;自戀的人因自體而稱心如意,從內在的精神現象中尋求必要的滿足;行動者則始終與外在世界相連,在那兒他可以檢驗自己的能力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適合眾人的幸福「教戰守策」並不存在。
那麼難道所有關於幸福的哲學思考都是徒勞?我可一點也不這麼認為。幸福的性質難以捉摸,既有相對性也有主觀性,可是指出這個特性,繼而了解這個特性,不論整個過程再怎麼有趣,在探討幸福的議題上,仍有未竟之處。況且生命的法則與人性的運作,也對它產生強烈的影響,要了解這些,我們可以研究古典哲學,也可以利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像是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與認知科學。
相對於過去的大思想家,要是二十一世紀的哲學家對這主題有什麼新的內容要說,必定是從現代科學汲取養分。同時也從交叉匯集的各種知識,甚至是最古老的學問獲得幫助,因為今日我們有幸能接觸世界上來自所有偉大文化的智者見解。畢達哥拉斯、釋迦牟尼和孔子極有可能屬於同一時代,大可以進行對談,但地理和語言的障礙讓他們根本不可能會面。今天,我們可以藉由閱讀對照他們流傳下來的文字與他們交流,當然要好好把握。
古人對幸福的偶然性與它歸根結柢的不公平深信不疑,所以它的好幾種語源幾乎都指向運氣或命好的概念。像是希臘文的eudaimonia,可以理解為擁有好的神靈。類似我們現今說的:擁有守護天使,或是好星入宿。法文的bonheur(幸福)來自拉丁文bonum augurium,意指「好兆頭」,或「好運氣」。英文happiness的字根源自冰島文happ,意指「幸運」。而且「幸運」在擁有幸福的事實中,的確占有一席之地,這一點可能是因為幸福頗為仰賴我們的敏感度、我們的生物遺傳,還有生長的家庭與社會、讓我們產生變化的環境,以及生活中的種種遭遇。這部分我們稍後再來討論。
如果真如上面所說,我們因為天性或命運,而傾向於感到幸福或不幸福,那麼對它的思索是否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幸福呢?我相信是的。這個經驗已讓無數的科學調查加以證實,顯示出我們會感到幸福(或不幸福),自己也擔負起某些責任。幸福一方面不為我們所掌握,但又取決於我們。我們受到條件的限制但沒有被限定來變得比較幸福或比較不幸福。
所以我們有這個天賦,尤其是能運用我們的理智與意志,來增加獲得幸福的能力(但不保證追求幸福就一定成功)。許多哲學家也擁有這個信念,所以撰寫關於「道德」的作品,講述什麼足以引領我們過上最好、最幸福的生活。再說,這難道不是哲學存在的主因嗎?
雅典智者伊比鳩魯的年代略晚於亞里斯多德,表示「哲學這項活動,是藉由推論與述理的過程,為我們帶來幸福的人生 」。追求「美好」或「幸福」的人生,就是大家所說的智慧。也因此「philosophie」(哲學)這個字,在字源上的解釋是「對智慧的愛」。哲學教我們好好思考,以嘗試生活得更好。不過,在哲學的領域並不僅限於想法,也有講究實際的一面,依照古人的方式,可以體現為心理與心靈的修習。大學造就專門的人才,如同古代哲學意在對人的培養。就像皮耶‧阿多(Pierre Hadot) 在他全部的著作中都表示過,「在古代,真正的哲學是心靈的鍛練 」。而且希臘和羅馬哲學家的作品,大部分「源於教授哲學的學校,此處所指的學校承載著最具體的含義,在學校中,教師培養弟子並努力引領他們改變並實現自我 」。
廣義來說,我想為讀者提供的是哲學之旅。這段旅程絕非直線前進,也不遵循任何作者或觀念出現的時間順序,因為那樣一來可能會顯得通俗又無聊。我的做法應該算是逐步推進,越活潑越好,再加上提問與實例,讀者在過程中也會接觸到心理學家的分析,以及最新的科學資料。旅程中會出現生命規則或心靈修習的疑問和範例,此外還有過去的偉大哲人一路相伴——從佛陀經過亞里斯多德、莊子、伊比鳩魯、愛比克泰德、蒙田、斯賓諾莎,直到叔本華——他們為幸福人生提出了所有的問題與實踐。
在哲學之旅動身前,我還想用些篇幅就目前所謂的幸福,向自己提出疑問。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在一般大眾對幸福的迷戀(經由媒體推波助瀾),以及為數不少的知識份子和教育界對幸福採取冷漠甚至輕蔑的態度,兩者之間存在強烈的對比,乍看頗令人驚訝。密斯哈伊(Robert Misrahi) 是評註斯賓諾莎的專家之一,曾以幸福為主題發表了出色的個人論述,他這麼自省:「目前我們正處於一種奇怪的矛盾。不論在法國或全世界,大家都憧憬具體的幸福,它能披著各種不同的外衣,但是哲學卻致力於研究語言和知識的表現形式,要不然就是哲學其實也要求具體,只不過偶爾會熱中於描述所謂的悲劇性 。」面對幸福這個議題所表現出的冷漠或懷疑的理由是什麼?相反地,又該如何解釋目前廣大群眾為何如此鍾愛幸福?
基督教精神認為真正的幸福只能在來世找到,蒙田和斯賓諾莎則跨越基督教精神,重新和古代哲學連結,成為現代哲學尋找幸福的先驅。十八世紀是啟蒙時代,這方面的論述迅速增加。聖茹斯特(Saint-Just) 寫道:「幸福在歐洲是嶄新的概念 」,而且「追求幸福」甚至被視為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寫進了美國獨立宣言(一七七六)。追求幸福變得大眾化,伴隨著群體對社會發展的渴望。然而,自十九世紀開始,隨著眾人對社會進步的渴求愈漸擴大,追求個人幸福反倒引出了批判的聲音。它首先出現於浪漫主義運動:「不幸」,顯然更為真實,更具有人性,更感人也更具有創造力。人們發展出「憂鬱」,它是靈感的主要來源,認為悲劇與痛苦的美感值得稱讚,富有創造性。追求幸福,被看成是資產階級為了過得舒適安穩而關心的事,於是受到輕視,遭到詆毀。福樓拜還為此下了充滿嘲諷的定義:「人笨,又自私,身體健康:這就是幸福人生的三個必要條件。不過要是缺了第一條,就什麼都沒了 。」還加上另一句更為激進的批評:歸根究柢,追求幸福沒什麼用。因為大家要不就是認為幸福的生活,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敏感度(叔本華)或是社會與經濟的條件(馬克思),要不就是把幸福看作是短暫的狀態,「時有時無的現象 」(佛洛伊德),脫離了所有關於自身存在的真正思考。二十世紀的悲慘事件使得歐洲的知識份子更為悲觀,「恐慌」成為研究的重點(海德格、沙特),同時,對幸福的追求就被擱置在過時的烏托邦裡了。
然而,等到偉大的政治意識形態無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還在崩解的過程中破壞了信仰,締造出現代性的迷思,此時個人幸福的議題就強有力地捲土重來。首先是一九六○年代美國的反文化運動。透過東方精神與現代心理學的整合,為後來我們所說的「個人發展」增加了最初的體驗,目標就是提高個人的創造潛力,好盡可能地感到幸福。最美好的部分——尤其是「正面心理」,與最糟糕的部分一路並肩而行,結果就產生了簡單迅速又廉價的「新時代」(New Age)幸福。
二十年後的歐洲,尤其是法國,視哲學為智慧,對它產生了新的興趣。好幾個哲學家敢於再度提出並重新思考幸福的議題:阿多、康士(Marcel Conche) 、密斯哈伊,還有康特-斯龐維(André Comte-Sponville) 、翁福雷(Michel Onfray) 和費希(Luc Ferry) ,他們的重要貢獻讓以下這個研究角度重新變得大眾化:「如果哲學不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幸福,或是比較不那麼悲慘,那麼哲學還有什麼用 ?」康特-斯龐維如是說。為了同樣的理由,東方智慧挑撥起西方人越來越多的好奇心,尤其是以幸福為中心思想的佛學。今日西方失去了群體的意義與參考點,於是,發展自我、培養哲學智慧、關注源自亞洲的靈修,這三者的聚合便滋養出個體對幸福以及自我實現的再次追求。
然而絕大多數的知識菁英仍然抱持懷疑的態度。有些來自於剛才提到的理由(悲觀主義與悲劇美學),也是我不認同的想法,有些則是出於我能接受的理由,像是難以確定幸福的概念,或是面對幸福的商品化,以及大量內容貧乏的著作扭曲了幸福,將幸福庸俗化,真是令人感到氣憤。如此一來,合乎常情的作法就是,凡追求幸福一概加以嘲笑,並堅持事事不順與痛苦(尤其是愛情)的必要性,這樣就能在無所求的情況下,品嘗生命為我們獻上的片刻至福。散文家卜克內(Pascal Bruckner) ,曾經就現代人追求幸福的方式著有精彩的評論,便一語中的道出:「我太熱愛生命,要的只是幸福 。」
我想,某些知識份子與教育界人士在面對這個主題時,之所以仍有所保留與抱持懷疑,還有另外一個比較難以啟齒的理由,就是我們很難在討論幸福的時候不把個人牽連進去。我們可以永無止盡地談論語言的使用、詮釋學、知識的理論、認識論,或各個政治體系的組織,而且不必然會牽涉到我們個體。可是論及幸福就完全不一樣了,在後面的篇章我們會看到,這個問題觸及我們的情緒、情感、欲望、信仰,以及我們為自己的人生所賦予的意義。以這個主題授課或演講,一定會有聽眾詢問:「您呢?有什麼意義?哪種生活道德規範?那您幸福嗎?為什麼?」令人尷尬的問題真是要多少有多少。
至於我呢,我承認自己對幸福的議題很感興趣,毫不覺得丟臉,就算要從我個人的體驗中舉出心理-靈修的例子,也不會有所保留。可是我已在另本著作《小論內在生命》(Petit traité de vie intérieure)中,引用過自己的體驗,所以在此會避免把重心過度放在個人層面上,以便更貼近理性的思考。然而要架構出論證,不僅要仰賴閱讀,當然也必須佐以個人的生命歷程,而且反映出的不光是我所接受的知識上的影響,也有超過三十五年來,個人對這項議題的付出所獲得的結論。
序言
我們必須思考什麼能帶來幸福,
因為有了幸福就擁有一切,
沒有幸福則會竭盡所能得到它 。
伊比鳩魯
幾年來我一直計畫寫本關於幸福的書,但幾年來這項計畫也不斷延後。雖然追求幸福肯定是世上最能引起共鳴的話題,但要把它寫出來並不容易。我跟很多人一樣,對這兩個字遭到濫用感到生氣,尤其是那些廣告,還有不可勝數的書籍刊物聲稱是幸福的「教戰守策」。由於這麼多關於幸福的胡言亂語,導致這個議題受到糟蹋,變得讓人聽都不想聽。不過在平庸化與看來單純的外表之下,幸福的議題依然是那麼有吸引力,需要就許多難以釐清的要...
目錄
Contents
推薦序一:獲得幸福是人生的首要課題──苑舉正,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序二:與智慧相伴的幸福旅程──梁家瑜,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
序言
1 喜愛眼前的生活
2 與亞里斯多德和伊比鳩魯漫步在充滿歡樂的花園裡
3 為生命賦予意義
4 伏爾泰與幸福的傻瓜
5 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嗎?
6 幸福不屬於這個世界:蘇格拉底、耶穌、康德
7 做自己是藝術
8 叔本華:幸福就在感受中
9 金錢能帶來幸福嗎?
10 腦袋裡的情緒
11 專注與做夢都是藝術
12 我們體現的是自己的想法
13 一生的時間
14 沒有他人,我們也能幸福嗎?
15 幸福會蔓延
16 個人的幸福與群體的幸福
17 尋求幸福會讓人痛苦嗎?
18 從欲望到厭煩:不可能的幸福
19 佛陀與愛比克泰德的微笑
20 蒙田與莊子哈哈大笑
21 斯賓諾莎與阿南達瑪依‧瑪的喜悅
後記
參考書目
Contents
推薦序一:獲得幸福是人生的首要課題──苑舉正,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序二:與智慧相伴的幸福旅程──梁家瑜,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
序言
1 喜愛眼前的生活
2 與亞里斯多德和伊比鳩魯漫步在充滿歡樂的花園裡
3 為生命賦予意義
4 伏爾泰與幸福的傻瓜
5 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嗎?
6 幸福不屬於這個世界:蘇格拉底、耶穌、康德
7 做自己是藝術
8 叔本華:幸福就在感受中
9 金錢能帶來幸福嗎?
10 腦袋裡的情緒
11 專注與做夢都是藝術
12 我們體現的是自己的想法
13 一生的時間
14 沒有他...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