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溫柔」,究竟是什麼?諮商心理學博士 方格正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教養親職作家 彭菊仙──誠心推薦不想被孩子討厭、不想被部屬抱怨、不想因此破壞良好的關係……夠了吧?
──自己怎麼想,才是最重要的事。
只想與孩子當「好朋友」而不願意嚴厲的父母、
為了維護下屬自尊心而不願開口責備的上司、
深怕被家長指責而對學生的錯誤眼不見為淨的師長……
這些「好人」們,造就了不能指責的「玻璃心世代」,為社會帶來無盡的鬱悶感。
為什麼事事都要講求人情?
不強迫、不否定、不責備,就是溫柔的表現嗎?
只做表面溫柔功夫的人愈來愈多──
不斥責孩子的父母只是不想被孩子討厭、不想開口指正下屬的上司只是在意部屬對自己的看法、不想得罪家長的老師只是缺乏熱忱、得過且過──
而這些表面溫柔功夫的人,卻造就了前所未見、不能指責也不能讚美的「玻璃心世代」。
在各式各樣人際關係中的「溫柔」,到底是真誠還是虛偽?「虛偽的溫柔」如何操控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什麼基於為他人著想的溫柔,其實心裡都只想到自己?
真正的「溫柔」,究竟是什麼?
作者簡介:
榎本博明
1955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曾任職東芝市場調查課,之後進修東京都立大學研究所心理學系博士課程。擔任過川村短期大學的講師、加里福尼亞大學客座研究員、大阪大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等,目前為MP人類科學研究所的負責人,也是心理學博士,並以心理學為本,受邀於各大企業舉行研習、演講等活動。
主要著作有《「居上位者的視線」的結構》、《半瓶醋響叮噹的人》、《不堪的日本人》(以上均為日經Premiere系列),《一味讚美只會教養出不成材的孩子》(新潮新書)、《中高年容易情緒失控的原因》(平凡社新書)、《拚命扯別人後腿的人》(SB新書)、《為玻璃心所苦的人》(EAST新書,以上書名皆為暫譯)等。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
譯作有《孤獨的價值》、《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超譯尼采》、《人生的麻煩事全都可以消失》、《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一個人的老後》等。
章節試閱
為何不責備孩子?──只想「輕鬆教養」的父母
那麼,先來看看以極力推行「以讚美教養孩子」、「不責備的教養」,頗負盛名的教養專家的說法吧。
尾木直樹在《尾木媽媽的『不責備』教養論》一書中,強調「以讚美教養孩子」的優點,如下:
「教養孩子的要點在於以『讚美』代替『責備』,大人亦然,受到讚美當然歡喜,不但心情變好,為了得到更多認同也會更努力,尤其正值成長階段的孩子,認同絕對比責罵更能帶給他們正面力量。孩子受到讚美會笑顏逐開,媽媽也會開心。」
比起責備,讚美更令人開心,任誰都是如此吧。然而,教養孩子不是只讓孩子開心就行了。只是一味討孩子歡心的教養方式稱得上溫柔嗎?
我還看了幾本以「不責備的教養」為題的書,無論哪一本的內容都不是主張不責備比較好。譬如,《幫助父母輕鬆教養 不責備也OK的教養法》一書中,以有位母親因為美國籍的丈夫教子嚴厲,所以覺得自己在家裡沒必要也一起「責備孩子」,言明夫妻之間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的教養方式。
那麼,為何這本書的書名和前言都強調「不責備的教養」呢?這是因為不少父母都對教養一事感到心力交瘁,畢竟責備是需要氣力的,要是不責備也能教養出乖小孩的話,何樂不為呢?這本書就是以有這想法的父母為目標讀者而發想的策略。
父母不希望與孩子陷入尷尬關係,所以不責備孩子、不起衝突當然最好。所以「不責備的教養」對於抱持這想法的父母來說,絕對是極具吸引力的一句宣傳標語。
但是這樣的父母,稱得上是溫柔父母嗎?
推廣「以讚美養育孩子」、「不責備的教養」的教養專家們,以責罵孩子會傷他們的心,造成心靈創傷為由恫嚇父母。而且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專家還會介紹一些方法,像是不傷孩子心的說話術、心靈培訓法等。
然而,這些教養方法盛行的結果,真的能教養出心志強健的孩子嗎?恐怕只是增加更多抗壓立低、心靈脆弱的年輕人吧。相較於不少同學因為打工時出錯挨罵,或是一被罵就很生氣、決定辭職的朋友,那種平常就被父母叨念慣的同學因為就算被罵也能冷靜應對,所以很感謝父母的嚴格管教。
為人父母的溫柔絕對不是不讓孩子受傷、過度保護孩子,而是適時嚴格管教,鍛鍊孩子不因傷害而被擊垮,擁有強大心志。
畢竟小心翼翼,避免說些傷害孩子的話,也不嚴詞訓誡,一味讚美的結果就是導致孩子的抗壓力愈來愈低。應該像鍛鍊肌肉一樣,給予孩子適當程度的壓力,藉以鍛鍊他們的心志才是真心的溫柔。
心靈創傷?
斥責孩子只會讓他們留下心靈創傷,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迫使孩子從小就是個缺乏自信的人,這種心靈創傷的神話充斥於世。坊間有許多關於心理諮商、心靈培訓之類的課程與教養書,孩子們儼然成了新興市場鎖定的消費目標,而那些與課程、書籍一起大撈一票的教育產業業者、教養專家們則是不時提出聳動的看法。
倘若他們所言屬實,那些從小被罵到大的人應該都成了心靈受創,缺乏自信、內心脆弱、不知積極向前的大人。事實上,在打罵教育極盛時代長大的人,反而都成了心志堅強的人,反觀在流行愛的教育中長大的孩子和年輕人,卻往往有著脆弱敏感的玻璃心,這一點只要看學校、職場現況便能明白。
但為何這種藏有商業目的的教養風潮還能大行其道呢?恐怕是因為不少父母都想輕鬆教養、寵愛孩子的緣故吧。畢竟斥責也是要花氣力的,更何況以斥責方式拉拔小孩長大成人是多麼辛苦的事,所以選擇寵愛肯定輕鬆多了。
加上身處自我意識高漲的時代,很多父母都不想被孩子討厭,所以寧可被孩子討厭也想鍛鍊孩子,竭盡身為父母使命感的人實在少之又少。因此,大多數父母都不想因為嚴格管教而傷了孩子的心,甚至遭孩子討厭,分明是不想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心態。於是寵愛自己的父母選擇以寵愛方式管教小孩,心靈創傷神話便成了自我行為正當化的最佳理由。
問題是,用溫柔話語教養長大的孩子,猶如在無菌室栽培的東西,面對嚴苛現實毫無抵抗力。就算父母以心靈培訓標榜的溫柔話語教養孩子,但孩子進入幼稚園或小學後,還是要面對同儕毫不掩飾的溝通方式,甚至是言語霸凌。
在父母的溫柔教養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因為受不了同儕之間的粗暴行為與言語傷害而無法融入學校生活,因而畏懼上學一事,這種例子可說屢見不鮮。也有不少孩子因為受不了學校老師的嚴厲斥責,或是看到調皮同學被老師怒斥的模樣而畏懼師長,成了拒絕上學的孩子。職場亦然,因為上司或前輩的嚴厲話語而深受打擊,成了拒絕上班的大人亦不在少數。
由此可知,斥責孩子會導致他們心靈受創,成了無法挽回的憾事,這種說法根本是子虛烏有。所謂心靈創傷是因為虐待等極端情形而造成的傷害,一般因為斥責而心情低落的情況都能馬上復原,所以實在沒必要在意什麼心靈創傷神話。
對孩子言聽計從的父母
對孩子呵護備至、言聽計從的父母就是溫柔的父母,相信這是不少時下年輕人的看法。然而在這種風潮長大下的年輕人,往往視「別人為自己做事是理所當然」。一旦違背他們的期待,「不為他們做些什麼」,這些養尊處優的年輕人就會深感不滿,埋怨別人「不幫忙他」,自我意識作祟。
在父母呵護下長大的孩子,理所當然認為大家都要幫助他才行,自己卻不會主動為別人做任何事。可嘆的是,他們不明白只有父母才會對他們無私付出,別人可不吃這一套。因為父母總是為他們安排好一切,也就讓他們以為「自己與眾不同」,但在旁人看來,只是「自視甚高」罷了。別人可不會像父母一樣盡心付出,所以抱持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態度,根本無法構築良善的人際關係。
人生總是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明明很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但因為有許多實力比自己更好的人,所以遲遲無法成為主力選手。明明很喜歡對方,卻始終得不到對方的青睞,鼓起勇氣告白也被斷然拒絕。明明努力準備考試,卻考不上理想學校。求職路不順遂,只好被迫進了不想進去的公司。好不容易進入想進的公司,但一進去才發現工作內容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樣,結果做得很痛苦,完全使不上力。明明工作表現傑出,卻老是被上司嫌東嫌西,始終得不到肯定。就在工作總算上軌道時,遭病魔侵襲,只好留職停薪,無奈身體狀況遲遲無法回復,連工作也不保。
只要活著,就會遇到各種挫折。
這時絕對不能放棄,堅持繼續努力,提昇自己的欲求不滿感。所謂欲求不滿感,是指不輸給現況的耐力,隨著累積一次次克服逆境的經驗,欲求不滿感也會跟著提昇。父母之所以嚴格要求孩子,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欲求不滿感,勇於面對任何困難,堅持努力下去。
因此,想要什麼就買什麼,想做什麼就什麼,任何要求都能滿足,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因為缺乏耐力,成了無法承受挫折的軟腳蝦。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選擇逃避、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怨天尤人的人,絕對無法積極向前,堅持到底。
這麼看來,一味滿足孩子欲求的父母,稱得上是溫柔父母嗎?
愈來愈多講不得,也嘮叨不得的孩子與年輕人
近來人稱草莓族、玻璃心的孩子與年輕人愈來愈多,成了無法忽視的社會現象。如同前述,愈來愈多孩子因為受不了老師的斥責,而出現拒絕上學等過度反應,促使家長們更關注如何教養孩子一事。
的確有愈來愈多在不責備的教養下長大,成了講不得、抗壓力低的孩子與年輕人。職場方面亦然,愈來愈多只是被上司、前輩數落幾句便深受打擊,稱病請假、反應極度情緒化的年輕世代成了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所以經常有經營者和擔任管理職的社會人士找我諮商如何教導、帶領年輕部屬。
這些抗壓力低的孩子與年輕人,在做什麼都給予讚美、堅持不責備的父母庇蔭下,成了在家裡養尊處優的少爺小姐,所以一面對嚴峻的現實,瞬間便墜入谷底。
任誰都有就算再怎麼用功也考不好,就算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出成果的經驗,這時當然會心情低落,但只要心志鍛鍊得夠堅強,
「難道就這麼認輸嗎?下次更努力吧!」便能積極向前。
縱使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出任何成果,達不到目標,總是挨上司、前輩的罵,這時任誰都會沮喪、陷入低潮,但只要心志鍛鍊得夠堅強,便能重新振作,繼續努力。審視現況,不責備的教養對於孩子而言,真的稱得上溫柔嗎?這是我們必須重新檢討的事。
嚴格的上司在年輕人眼中成了落伍
近來會稱讚部屬的上司成了年輕上班族眼中的「溫柔好上司」,嚴厲教導的上司被視為敬而遠之的「討人厭上司」。因此,不少管理階層寧可當個會討好、會稱讚部屬的上司,也不想當個想栽培下屬而嚴格教導,反而惹人嫌、招來埋怨的上司。這麼一來,部屬開心,自己也樂得輕鬆,所以懂得適當讚美部屬的上司愈來愈多,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畢竟這是個好心糾正別人,反而惹來一身腥的時代。
然而,認真又有良心的上司實在無法違背原則。無奈現在是越有良心的上司,越會為如何帶領部屬而煩惱的時代,而且越是認為身為上司應該鍛鍊部屬、栽培部屬的人,越煩惱該如何帶人。
雖然自己年輕時也飽受上司批評、被罵得狗血淋頭,經歷不少辛酸事,但也因為如此才有現在能獨當一面的自己。問題是,要是端出以前上司對自己的那一套,肯定會遭時下年輕世代反抗,給自己惹麻煩。
那種口氣實在很傷人,難道就不能換個說法嗎?根本是仗勢欺人嘛!不可原諒!就是有人會這麼控訴。所以用心對待部屬只是讓自己受傷、心情低落到不想上班、甚至提出辭呈,卻還是被人質疑濫用權勢、追究責任,怎麼樣都是給自己找麻煩。
所以許多上司面對就算說破嘴,也不改做事態度,總是惹毛客戶的部屬,怎麼樣也訓斥不出口。就算想賦予部屬重責、訓練部屬,也深怕招來埋怨。
就像為了孩子著想,所以嘮叨幾句,孩子就嫌父母很煩,凡事都要嘮叨、給建議的上司在部屬眼中也是惹人厭的傢伙。任誰都不喜歡被人叨念、一再糾正,年輕人也很怕遇到過於神經質又敏感的上司,這問題確實讓人傷腦筋。
但如何拿捏也是個問題,倘若不是過於極端,其實適時提醒部屬、給些建議並非壞事。試著站在上司的立場,想想他為何要嘮叨、出聲糾正呢?
「那樣處理不太好。」「那麼做只會降低效率。」就是因為看到問題點,「必須告訴他如何改善才行啊!」所以才出聲提醒。
也許站在上司的立場很難想像,那麼換成同事的角度看待也行,觀察一下同事的處事方法:「那樣處理不太好。」「那麼做很沒效率。」或許就會這麼想。如果你和同事處得還不錯,很想幫助對方的話,就算彼此關係變得尷尬也想指出哪裡不好,建議更有效率的方法,是吧?
但一想到明明是為了同事著想,卻可能招致對方埋怨,就會打消念頭。更何況那種對於同事漠不關心的人,更不可能主動提醒對方或是建議對方怎麼做比較好。
只要試著這麼想像,便能明白不時嘮叨、給建議的上司究竟是非常溫柔的上司,還是一點都不溫柔的上司。當然,也有那種不分青紅皂白就罵人的上司,這種人純粹是令人厭惡的壞心眼、嘮叨鬼。面對這種上司,只要想著他的存在也是一個自我磨練的機會就行了。懂得適時轉念也是必備技能。有時,「搞什麼鬼啊!」這種不服輸的心態也是一股成長動力。
心不甘,情不願接受建議的部屬
這是某位擔任中間管理職之人的親身經驗。
他看到部屬處理事情的方法不夠周全,效率也很差,只會扯周遭人的後腿,於是告訴對方需要改善的地方,建議如何處理比較好。
「我知道了,謝謝。」部屬雖然這麼說,表情卻很難看,一副很惱火的樣子。他想說一般遇到這種情形都會表達謝意,不明白為什麼對方會有這樣的反應時,
「他總是一派高高在上的口氣,讓人聽了很火。」他聽到對方這麼抱怨。明明是為對方好,才給予建議,也確實幫他解決了問題,卻反而被對方埋怨,著實令他一頭霧水,感嘆世風日下。
怎麼會變成這樣呢?這是因為聽在部屬耳裡,這番建議並非出於好心教導,而是高高在上的命令口吻。所以部屬完全不覺得這番建議是對他的一種幫助,只覺得是一種指使,所以很不高興。
當對方是上司或前輩時,很容易發生這樣的情形。身為上司無論是經驗還是知識都比較豐富,當然是站在給後輩建議的立場,為何部屬會覺得是高高在上的指使?如此過度反應呢?
這是因為部屬「擔心自己被瞧不起」的緣故。
也就是擔心自己是否被輕視、被視為笨蛋。因為擔心自己被瞧不起,所以本來應該心存謝意,感謝對方給予建議,竟成了像在指使自己該怎麼做的命令。而且越是擔心自己被瞧不起,越會將對方的親切視為蔑視,結果就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態度讓人很火大」。近來擔心自己被瞧不起的人似乎愈來愈多,所以想要鍛鍊部屬的上司愈來愈難為。
那麼,為何擔心自己被瞧不起的人愈來愈多呢?因為在這股讚美教育風潮中,孩子從求學時期就被學校奉為付錢的大爺,不曾受過老師嚴格的教導與鍛鍊,所以缺乏順應力(resilience,也稱為恢復力,意即就算暫時受傷、情緒低落,也能立刻重新振作的能力),自我肯定感低落的緣故。
雖然提昇自我順應力,克服信心不足的問題是當事人的課題,但面對這類型的人,還是要避免刺激他們內心的不安,明確表達對他們的期待,一面鼓勵,一面建議他們如何改善。會這麼帶人的上司和因為嫌麻煩,所以一味討好部屬的上司不同,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溫柔好上司。
恐懼自己被說是仗勢欺人的上司
就像本章最前面稍微提到的,那些被年輕人稱讚是「溫柔好上司」的人,其實不少都是根本稱不上溫柔的傢伙。這些被稱讚是溫柔好上司的中間管理階層多是這麼回應:「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搞啊!畢竟我們也有生活壓力,所以得罪不起啊!」要求他們說明得再具體一點,「他們一不高興,就說我們仗勢欺人,還會在網路上散佈奇怪謠言,不是嗎?而且他們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心情低落,只是稍微糾正他們,隔天就稱病請假。只是想確認一下工作進度,他們就胡思亂想,什麼『上司不肯信任我』、『上司質疑我的能力』,彷彿患了被害妄想症,哭訴自己遭到上司無情批評。所以面對時下年輕人,還是討好他們比較好,要是不這麼做,很難自保啊!」
得到這樣的回答。
如同前面所言,越來越多年輕人十分抗拒來自上位者的指點,只是稍微提醒他們注意,馬上就遭到強烈反抗,結果小事鬧大,還被散佈不好的謠言,有些上司甚至因此情緒低落,只好請假休息。
所以上司對於部屬的反應,十分提心吊膽。尤其近來是個只要讓對方感到不甚愉快,覺得內心很受傷,便被認定是在上位者仗勢欺人的時代,無怪乎唯恐惹禍上身,只求明哲保身的上司愈來愈多。
如此奇怪的自保心態,說穿了就是沒盡到身為上司必須栽培部屬的職責。問題是,一想到可能會被稍微糾正一下就不高興的部屬控告仗勢欺人,還是寧可當個討好部屬的上司。
這種現象說是一種時代弊病也不為過。在這樣的時代,願意挺身栽培部屬,真正溫柔的上司可說少之又少。
對於真正的溫柔上司來說,這是個極有可能遭部屬反抗、控訴,受盡折磨的時代。
為何不責備孩子?──只想「輕鬆教養」的父母
那麼,先來看看以極力推行「以讚美教養孩子」、「不責備的教養」,頗負盛名的教養專家的說法吧。
尾木直樹在《尾木媽媽的『不責備』教養論》一書中,強調「以讚美教養孩子」的優點,如下:
「教養孩子的要點在於以『讚美』代替『責備』,大人亦然,受到讚美當然歡喜,不但心情變好,為了得到更多認同也會更努力,尤其正值成長階段的孩子,認同絕對比責罵更能帶給他們正面力量。孩子受到讚美會笑顏逐開,媽媽也會開心。」
比起責備,讚美更令人開心,任誰都是如此吧。然而,教養孩子不是只...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這個人,真的溫柔嗎?
不傷別人的心,就是溫柔表現嗎?
對於嚴師充滿感謝的哀悼文
寵溺孩子的父母,能和溫柔劃上等號嗎?
怕被部屬憎恨埋怨的上司
不會嚴詞管教學生的老師
好好先生的煩惱
媽寶大學生與不願放手的母親
有心機的溫柔
明明是出於真心的溫柔卻被誤解
基於「為對方著想」的溫柔,其實心裡只想到自己
第二章 溫柔造就了「玻璃心世代」
不能斥責也不能讚美的年輕世代
玻璃心世代
說不得,也罵不得的人
溫柔之人和內心容易受傷的人,竟然劃上等號?
朋友之間,更不能親暱生侮慢
讓座時的內心糾葛
崇尚不傷害別人,就是一種溫柔的社會
扭曲的溫柔
從「療癒性溫柔」變成「預防性溫柔」
誰都不想刻意傷害別人
連提醒別人也不行?
「溫柔」在辭典裡的意思
溫柔本來就容易流於「虛偽」
讓人疲憊不堪的人際關係
第三章 這樣的朋友和情人,稱得上溫柔嗎?
含糊的表達方式
勉強迎合對方
表面迎合你的朋友vs真心糾正你的朋友
不說真心話
朋友之間無法深入彼此內心
在社群網站上總是立即回應朋友
是包容,還是根本不在乎對方?
重點在於「溫柔的深度」
與對方保持友善距離的「自閉型溫柔」
第四章 這樣的父母,稱得上溫柔嗎?
父母自己也沒察覺的問題
盡是「不責備孩子」與「以讚美教養孩子」的父母
只想輕鬆教養的父母
心靈創傷?
愈來愈多嘮叨不得的年輕人
對孩子言聽計從的父母
美國對於「讚美教養」的批判
互動如同朋友的親子關係
喪失權威感的現代父母
嚴格的法國父母
不想被孩子討厭的父母
讓孩子覺得缺乏安全感的父母
為什麼老師不斥責我們?
覺得自己不被關愛的寂寞年輕世代
第五章 這樣的上司,稱得上溫柔嗎?
嚴格的上司討人厭
心不甘,情不願接受建議的部屬
恐懼自己被說是仗勢欺人的上司
過度在意部屬怎麼看待自己
凡事都要插手的上司
嚴師出高徒的時代
沒有說出口的溫柔
第六章 對別人溫柔,是利他,還是利己?
「應該這麼做」vs「聽從自己的心意而活」
寧可有個管教甚嚴的母親
只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
企圖以讚美操控人心
第七章 身處在人情文化的社會裡
不擅長表達自我意見的日本人
「自我中心文化」與「人情文化」
不強迫別人接受意見
不否定別人
不想讓對方失望
自然而然展現的溫柔
第八章 真心的溫柔與虛偽的溫柔
對於「有心機的溫柔」一定要提高警覺
嚴厲中的溫柔
只想迴避尷尬的溫柔
別將明哲保身與溫柔混為一談
真心的溫柔是嚴以律己,也嚴以待人
真心的溫柔是不失寬容對方的心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這個人,真的溫柔嗎?
不傷別人的心,就是溫柔表現嗎?
對於嚴師充滿感謝的哀悼文
寵溺孩子的父母,能和溫柔劃上等號嗎?
怕被部屬憎恨埋怨的上司
不會嚴詞管教學生的老師
好好先生的煩惱
媽寶大學生與不願放手的母親
有心機的溫柔
明明是出於真心的溫柔卻被誤解
基於「為對方著想」的溫柔,其實心裡只想到自己
第二章 溫柔造就了「玻璃心世代」
不能斥責也不能讚美的年輕世代
玻璃心世代
說不得,也罵不得的人
溫柔之人和內心容易受傷的人,竟然劃上等號?
朋友之間,更不能親暱生侮慢
讓座時的內心...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