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攝影,別急著拿相機!
修身養性培養你的攝影眼,拍照不能憑直覺,
攝影名師 30 多年美學心法,教你拍出內心的景!
美學是邁向成功攝影的先修課,初學攝影,首要任務是開啟你的攝影眼,準備好你的視覺觀景窗。
同樣的景,為什麼每個人拍出來的效果不同?為什麼有人即使面對腐朽平凡,都能拍出美感?因為擁有攝影眼的人,具有預視能力,看得見心中的「影」,而不僅是眼前的「景」;擁有攝影眼的人,能將情感投入作品,發揮獨特的觀察力與想像力,抽絲剝繭織就別人看不見的美。
放下你的相機,用「心」與生活體驗相連結,用攝影眼看出天地萬物的點、線、形,看透結構和光影,讀懂色彩與形體,學會用減法構圖找出秩序。很快的,你將學會這門最簡單也最艱深的藝術,拍出你內心最纖細的情感、最私密的想像。
作者簡介:
蕭國坤
臺大商學研究所管理碩士,惠普(HP)亞洲區國際採購處總經理,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看遍人間百態超過一甲子,投身攝影超過 30 年,開過多次專業攝影展,出版過多本攝影集。
雙子座,注重養生,喜歡運動、寫作與深度旅行,熱愛用鏡頭捕捉世界各地人文風情,足跡遍及中東、南亞、北非、俄羅斯等新興國家。
作品曾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父紀念館及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並曾任《臺北攝影》月刊主編,勤於在各報章雜誌發表旅遊與攝影專文。喜歡跟攝影同好分享切磋,交換心得,也樂於為新手傳授自己數十年功力。
其他攝影集著作:
《無心》(雅墨,2008)
《梵天舞影》(雅墨,2008)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施顏祥/國策顧問
專文推薦!
呂欽宏/臺北攝影學會理事長
李詩欽/英葉達集團總裁
林百里/廣達集團董事長
林行憲/光寶集團榮譽副董事長
徐明景/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理事長
翁誌聰/文化部臺灣文學館館長
康台生/輔仁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郭台銘/鴻海集團董事長
陳立白/威剛集團董事長
黃丁盛/資深民俗旅遊攝影家
黃安捷/智邦科技公司董事長
謝明順/資深攝影教育學者
盛讚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名人推薦:
施顏祥/國策顧問
專文推薦!
呂欽宏/臺北攝影學會理事長
李詩欽/英葉達集團總裁
林百里/廣達集團董事長
林行憲/光寶集團榮譽副董事長
徐明景/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理事長
翁誌聰/文化部臺灣文學館館長
康台生/輔仁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郭台銘/鴻海集團董事長
陳立白/威剛集團董事長
黃丁盛/資深民俗旅遊攝影家
黃安捷/智邦科技公司董事長
謝明順/資深攝影教育學者
盛讚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章節試閱
CHAP 1 攝影眼
第三節 好照片的6大條件
攝影界對「好照片」的定義,是非常分歧的。所以很多攝影師都避免觸及這個題目,因為它很難定義,只能由圍繞它四周的「現象」,像瞎子摸象般給「好照片」一個界定。我試圖列出「好照片」應有的條件,具備一項以上就能稱為好照片,符合的項目越多,照片「好」的層次也越高越明顯。
1. 能掌握技巧
攝影與其他平面藝術不同處,是它有相機鏡頭等工具的光學性,所以舉凡曝光、對焦、景深、攝角等,都要準確得恰到好處。構圖是攝影技巧上重要的一環,當然不可或缺,具拍攝價值的主體,也是照片給觀者「視覺衝擊」的必要條件。有些人自命為紀實攝影家,不在意技巧與構圖,相對的作品對觀者也較不具說服力。
2. 作品有新意
如果「我好像看過」是觀者直接的反應,這張照片注定是張失敗的作品。沙龍作品為何受人垢病,主要也是因為它十年如一日,圍繞在畫意、美感、氣氛與似是而非的構圖中,了無新意。有人說作品要有原創性,我覺得並不容易,因為數位相機的使用幾乎全無門檻,各種題材與手法都陸續被開發與流傳,說原創未免太沉重。我認為只要不模仿,舊題材新手法、新題材老手法,觀眾不覺得「我好像看過」,都屬於「作品有新意」。
3. 能引起共鳴
一幅作品,能讓觀賞者被主題感動,或者會觸及觀者過往的內心體驗,甚至在技法與構圖上能帶給觀者「視覺衝擊」,都算是好作品。「簡單就是美」,只有簡潔的畫面,才能在觀賞的前幾秒鐘,就能引起觀者興趣,也才能引導觀者進一步探究藏在畫面的表層後,攝者的意圖與訊息。
1-3 湖景 富士山湖區 2010.11
4. 富生命力的形式
攝者的挑戰是,如何從現實的龐雜與紊亂中理出頭緒,將三度立體的視野,轉化成有獨特構成意味的二度平面空間,這種將實景變成「形式」、掌握「攝影語法」的能力,英文叫Visualization(視覺化)。不過,形式不應是「強說愁」式的「為形式而形式」,必須要有創新、有深度、有趣味性、有意義,才能稱得上「有生命力」。有些作品能抓住無可取代的瞬間,讓畫面充滿張力,成為值得長時間珍藏的影像,也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形式。
5. 作品具深度
好照片能傳遞給觀眾的,絕不止是淺碟式直截了當的影像,而是能引導觀眾走向畫面深處,提供觀眾審美與參與「再一次創作(反向創作)」的可能性,也就是多層次的體驗。攝影截取自日常生活,卻要將影像從實景中剝離,要「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才能賦予影像更深層的意義。攝影不需複雜與晦澀難懂,卻要包含一些未知與不可預期,甚至是隱晦與曖昧,讓影像不是赤裸裸的一目瞭然,讓觀眾也能深入畫面並游走其間,才算是好照片。
6. 攝者有想法
法國思想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可以被引用到攝影的創作上。雖然靠直覺也能拍照,沒有想法的作品卻絕不能稱為好照片。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攝影要取得成功的條件是最少的;雖然陳腔濫調的作品也可能賣到好價錢,但從藝術的層面看,少了攝者的思考與用心,作品的「純粹性」價值就不復存在。攝影最難的部分,是在短暫的瞬間(通常非計畫性的拍攝不會有太多時間思考)與有限的空間(畫框會受限於鏡頭的光學特性),融入攝者的想法(情感因素與理性思維都要顧及),才能成就不凡的畫面。「反向思考」是一個可以採行的方法,至少可以創作出一個不重複前人的影像。
1-4 壁上的百寶箱 日本北海道 2011
第四節 如何培養攝影眼?
初學攝影的人最大的困擾,是同樣的事物,別人總是拍得出名堂,自己拍的卻永遠平淡無奇,充其量只能算生活照、紀錄照的水平。假日出遊,到了風景區或觀光聖地,再拍也是千篇一律,最多是明信片式的大景畫面,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參加國外旅遊,好不容易到了畢生嚮往的旅遊景點,面對絕佳美景,感動有餘,卻不知如何下手?
雖說好鏡頭常要靠好運氣,但好運氣不見得能把握好鏡頭,區別就是你是否具備「攝影眼」!
什麼是「攝影眼」?簡單的說,就是能拍心中的「影」,而不只是拍眼見的「景」的一種獨特能力。這樣的說法,對初學者可能製造更多的混淆與麻煩;我們可以進一步解釋:面對實景的當下,有能力去蕪存菁,將可以拍的景物從龐雜、無序中「提煉」出來,並且轉化成思考過的、不同於肉眼所見的「形式」,呈現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現在,讓我歸納「攝影眼」的幾種能力:
1. 預視能力
聽起來像未卜先知,事實上也是如此。網路上說:「預視」的能力,將造成一個「攝影人」與一個「拿相機的人」本質上的差別。沒錯,名攝影師韋斯頓(Edward Weston,1886-1958)的藝術創作就是圍繞在「預先視覺化(Previsualization)」與「視覺化(Visualization)」的觀念。韋斯頓認為,在釋放快門之前,攝影師就該知道最終成像的效果如何。這些在心中內化的模擬演練,要先由熟稔器材特性、完全掌握技術層面開始,也就是拍攝條件的最佳化,才有辦法預測攝影圖像的可能結果,尤其是數位時代,更需要把後製因素考慮在內。
2. 獨特的觀察力與想像力
中國古諺說得好:「化腐朽為神奇」,在平凡中尋找驚奇,要靠豐富的觀察力、想像力、聯想力與敏感度。有些人天生慧眼,但大部分的人都不具備這種與生俱來的天分。所以攝影眼不是你希望有它就會來,而是需要時間和經驗慢慢的養成,並且會隨著攝影者的涵養、見識與對事物的感觸而有所改變。明明是樹,我會注意它的「簡約後的形式」,我也會觀察到它樹皮上的紋理,或者樹底部的盤根錯節,所以想像力與觀察力密不可分。多人同行,同樣的場景,回來的影像常截然不同,很多人會說:「我怎麼沒看見」,對!這就是沒有練出「見樹又見林」的觀察力。
3. 加入情感的能力
攝影眼是能推己及人,將自己的生活觀點經由影像傳遞給觀者。反過來說,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把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設身處地的思考,讓影像加入情感,而不止是冷冰冰的形式。我們常聽說「擬人化」,也是將影像加入「人」的元素,例如黃山的景觀有猴子觀海、仙人指路、天狗望月等,都是擬人化最好的例子。發揚母愛的哺乳照與一家人的親情照,永遠都是受人歡迎的題材。
1-5 閒情逸緻 美國加州太浩湖 2012.10
攝影眼的培養,有人說要「三多」:多觀察、多閱讀、多運用想像力。我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也碰到過「撞牆期」,想要邊拍邊學構圖的技巧,卻越改越糟,越模仿越不像樣,怎麼拍都拍不出自己想要的影像。幸好遇到攝影前輩陳賢才老師,要我先放下相機,只用眼睛觀察與想像,輔以不斷的閱讀構圖相關書籍、名家攝影畫冊、參觀外面的攝影展,甚至與攝影無關的美術、美學、詩詞。經過近一年的「修身養性」,當我再次拿起相機,頓覺脫胎換骨,天地萬物都成了點線面形,都可以分析解構,都能與生活體驗產生連結。有了攝影眼,題材已不能限制我的思考,所謂「吾道一以貫之、放諸四海而皆準」,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第五節 系統化學習,才有效!
我從擁有第一臺相機拍攝至今,已超過33寒暑,初期考取國內外學會的重要榮銜,再登上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美館、國父紀念館等藝術殿堂,對攝影藝術的追求,有著永無止盡的熱情。我常看到初學者與我當年同樣困惑,想學習攝影,又不知如何著手,市面上攝影書多如牛毛,卻很難看到一個有系統的學習方法。尤其甚者,現在的攝影教學常是一節節獨立切割出的主題式技巧,或者是進香團式的拍攝行程,初學者常陷入隔靴搔癢的窘境。
我將多年的實戰經驗,經由一次次攝影演講分享給初學的同好,經過多年的蘊釀,組構出一套學習方法,更數次以此試教,才能完整形塑我的學習理念。相信經由這本書系統化的學習,能縮短學習的過程,讓攝影愛好者「有效的」建立攝影的基本功。
我的系統化攝影學習,有兩個主軸:
第一是如何看,也就是「看的方法」,要選擇哪些場景、框取哪些「影像元素」?這就需要培養「攝影眼」。
第二是如何拍,也就是「畫面構成」,如何將看到的實景變成框架裡的畫面?這要有方法,也就是「構圖」。
攝影眼是如何看光線、色彩、點線形,構圖則是如何將光線、色彩、點線形有效的安排在畫面上。所以光線、色彩、點線形,是攝影的三個基本元素。另外,趣味點是引起拍攝興趣的主角,拍攝時常常是因為找到了趣味點,才以它為中心,加入光、色、形三元素來構成。
1-6 閒話家常 捷克布拉格 2008.5
CHAP2 光學、減法與瞬間的藝術
第一節 選擇適合的相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拍照,當然要先從選擇適合的相機開始。
許多初學者都有雄心大志,買相機都想買最好的。不過數位相機就如個人電腦,如果你想買一部筆電用一輩子,可能是「天龍國」的想法,不食人間煙火。數位相機與傳統相機不同,它是三、五年就要汰舊換新的,所以要多方考量,尤其考慮自己是在學習的哪個階段,評估三年內的適用性。
單眼高階相機,可以換鏡頭,功能超強,當然是最上選,但是體積肥大、重量特沉、價格也不便宜。如果你喜歡帶著相機去旅遊,或者想做街頭速寫,是否要扛這麼重的器材到處跑,得衡量自己的體力。我常看見許多瘦弱的女攝影人,扛負幾乎比人還大隻的攝影背包滿街跑,苦行僧似的行徑,令人「不忍卒睹」。終究攝影是一種樂趣,要享受拍攝的成果,更要享受拍攝的過程,不要自我虐待,傷到脊椎與膝蓋真的划不來。
我不反對買單眼相機,但初學者要先惦惦荷包、考量體力,且高階相機有許多「特異功能」,初學者不一定能使用到。倒不如先買入門或中階等沒那麼笨重的單眼,打好基礎再考慮購買進階或高階相機。單眼相機種類繁多,相機相關的書籍 ,如什麼「相機攻略」、「相機指南」等充斥市面,購買前要做功課,參考網上評論,並請教攝影前輩,應該不會太離譜。
另一個極端是消費型的傻瓜相機,雖然各種功能漸有提昇,也能簡單的做些調整與設定,不過它的使用主要是做生活照或記錄用。我每次幫公司活動照相,每個女生看到我都閃,因為我的專業鏡頭銳利,照出太多的details,搞得「天怒民怨」。後來我買了一款手機,可以把人像拍得臉部一片白,像婚紗攝影般美美的,這下我拍公司活動照,捨相機就手機,終又能揚眉吐氣,做個「名實相符」受歡迎的攝影師。人像需要傻瓜相機的柔和鏡頭,卻讓我們攝影人「有志難伸」,不適合攝影技巧的學習。
專業型口袋相機,也有人稱它「類單眼」,不能換鏡頭,可以做光圈、快門、ISO(底片感光度)值等調整,體積小、重量輕,易於攜帶,適合初學者使用,也可以做為除了單眼外的第二預備機,我出差商務旅行時就常隨身攜帶。類單眼因結構問題,常無法有效模糊背景,且從按下快門到聚焦、拍攝之間,常有快門延遲(Shuttle lag),造成無法拍好運動中的物體。譬如你想拍家中的小孩,常常看到可愛的畫面,相機卻因小孩不斷的擺動而無法聚焦即時拍下,錯失機先,就是快門延遲的問題。「類單眼」相機不能換鏡頭,它的另一個罩門是夜景或微光拍攝,拍出的畫面難免會產生較多雜訊,畫質較難掌握。
最近幾年興起的微單眼相機,又稱「輕單眼」,英文是EVIL(evil 原意是「邪惡」,但是,哈!它一點都不「邪惡」,其實是 Electronic Viewfinder Interchangeable Lens 的縮寫),可更換鏡頭,但因省去反光鏡結構,體積重量大幅減少,拍攝出的畫質與高階單眼相機不會差太多,提供我們另一種選擇。大家聽過應用於消化道及腸胃鏡等檢查的內視鏡吧?在幾乎無距離、無光源的腸道上能感光拍攝,是當代醫學器材的大突破。將醫療型內視鏡概念轉變應用在數位無反光鏡相機上,則是近代相機的一大突破,成為類單眼數位相機與數位單反相機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發展趨勢難以遏止。
第二節 鏡頭的選擇與運用
拍照的人,要依自己的使用需求配置鏡頭。通常我們談鏡頭,還是要以135mm單眼相機的「舊思維」為依據。視覺上等同於我們肉眼所見的,稱為標準鏡頭(50mm焦距),如攝影之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就總是一個標準鏡頭走天下。我們拍家居紀念照,也都喜歡用35mm至70mm較中性的鏡頭範圍,以免人物變形。一般消費型傻瓜機則多以35mm廣角鏡頭為主,人像既不變形,前、後景也都能拍得清楚。
70mm以上就屬於望遠鏡頭,也稱為長鏡頭。它就像望遠鏡,可以將遠距的景物拉近,用越長鏡頭「景深」越短,且手持越容易震動模糊;而35mm以下鏡頭就是廣角,它可以拍得更多、更廣,21mm至24mm是較常用的兩個廣角焦段,18mm以下則為超廣角,被攝體較容易變形。奉勸各位,懶得學拍照沒關係,但要知道怎樣被拍較好看,尤其是在團體照時儘量擠中間,否則排在廣角鏡頭的兩邊,常會變胖、甚至於變形,愛漂亮者慎之。
鏡頭並不是越多越齊全越好,鏡頭的選擇取決於我們想拍些什麼題材,例如不拍鳥類生態,就不需要買拍遠景用的大砲望遠鏡頭。另外,傳統相機時代攝影人較排斥用變焦(Zoom)的望遠鏡頭,因為鏡頭直徑小,入射光線少導致暗淡不易對焦,且鏡頭較柔,不過這些在數位時代都已大幅改進。
望遠鏡頭:壓縮前後景的法寶!
顧名思義,望遠鏡頭可以拍遠景,將遠處的事物拉近。較極端的例子是,喜歡拍鳥類與野生動物的人,需要配備「大砲」型的望遠鏡頭,如果是500mm且大光圈,鏡頭的體積與重量就頗為可觀。
從拍攝的角度而言,望遠鏡頭的運用是典型的攝影「減法原理」。初學者之所以拍不好,通常因為「貪」,美景當前,恨不得將所有景物框取入鏡,造成畫面雜亂,不知所云。「減法原理」源自「簡單就是美」的觀念,去蕪存菁,只保留精彩部分,讓攝影人的用心,可以透過畫面的簡化而被讀懂。
我所屬的攝影俱樂部,每兩年舉辦一次攝影展,有一年的主題是「樹」,我捨棄拍實體的樹,跑到桃園的東眼山拍樹皮,經過「減法原理」,以長鏡頭框取不同的樹皮紋路,出奇制勝,製造驚喜。圖2-1這張樹皮照,「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成了油畫了。
2-1 畫布 東眼山 2000.6
望遠鏡頭的景深短,也常用來模糊背景。如圖 2-2 在苗栗縣南庄拍的蚱蜢照,就是靠大光圈將景深變短,模糊後頭的窗臺所拍攝。
2-2 蚱蜢 苗栗縣南庄 2013.5
望遠鏡還有一個特殊的功用,也是懂攝影的人常用的戲碼,就是「壓縮」前、後景。圖2-3 是在南亞克什米爾清真寺拍的照片,望遠鏡頭(105mm)的壓縮效果,讓長廊變成重複的圖形。
2-3 清真寺 印度克什米爾 1991
同樣的,圖 2-4 是在克羅埃西亞杜布尼克拍攝的城景全景照,由於望遠鏡頭的壓縮效果,讓房舍屋頂有了層層疊疊的感覺。
2-4 美麗的杜布尼克 克羅埃西亞 2011
廣角鏡頭:突出前景才是真本事!
廣角鏡頭的畫角大,可以容納較多的景於畫面上。例如圖2-5這張印度粉紅色城市齋普爾(Jaipur)的「風之宮殿」,偌大的粉紅色牆,緊鄰街道,拍攝距離短,要拍全景又要避開雜亂無章的街景,只有超廣角鏡頭(18mm)才能盡收眼底,張力也能表現出來。
2-5 風之宮殿 印度齋普爾市 2000
廣角鏡頭的景深較標準鏡頭長,且焦距越短,景深越長(如 18mm 鏡頭就較 24mm 鏡頭焦距短、景深長),此種長景深的特性,在表現由近而遠都清晰的效果時最具表現力。畫面遠近都清楚的焦段,就叫「泛焦」,通常用廣角、縮小光圈就可以完成。圖2-6這張在美國內華達州太浩湖所拍的湖景,就是利用 18mm 鏡頭,f/18 小光圈,達到此種泛焦的拍攝效果。
2-6 獨木舟 美國太浩湖 2012
廣角鏡頭對景物的描寫具有近大遠小的誇張性,而其透視效果在鏡頭焦距越短及攝距越近時越顯強烈。為了表現此種效果,拍攝時應盡量靠近前景或主體,以便擴大其影像,並使背景推得較遠並縮小,產生遠近分明,近大遠小的視覺效果。
圖 2-7 這張是在木柵動物園拍攝的大象照片。 當時與攝影同好一同前往,正思索如何將大象入鏡,大象卻伸出長鼻向我們要東西吃。我請同好伸手暗示給東西,當象鼻伸過來時,我湊近象鼻口,以超廣角取景而得。
2-7 怪鼻子 臺北市木柵動物園
比較望遠鏡鏡頭的運作,超廣角鏡頭的技法更難掌握,稍微改變角度,將鏡頭略微上揚或下翻,都能影響影像的結果,這點對初學者確實是一項挑戰,非經過長期觀察與訓練,難畢其功。
圖 2-8 這張在突尼西亞拍的照片,就要將相機接近地面,以極低的拍攝角度,且鏡頭又要稍微上揚的方式,才能強調出彩色陶瓷前景與做為背景的怪怪屋,尤其是遠處的人雖然占的面積小,其位置與動作對整個畫面卻有錦上添花的效果!
2-8 花俏的盆碗 突尼西亞 2010 年底
廣角鏡頭的極端就是魚眼鏡頭。我沒有大砲望遠鏡,因為我不拍鳥,但是超廣角及魚眼卻是我的最愛。魚眼的特性是越靠周圍越誇張,如果將主體擺在中央就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圖 2-9 是在日本橫濱登上高樓拍出的海邊全景照,天際的彎曲幅度正是魚眼鏡頭的特徵。
2-9 橫濱夜景 日本橫濱市 2013.9
第三節 變換拍攝角度
有人笑老人家拍照,無法彎腰,每張照片都是平著拍;不過,大部分人習慣於站立時的視覺角度,拍照時也常犯此毛病。其實,照相貴乎出「奇」致勝,要用「異」樣眼光,拍出與一般視覺不同的影像感,才能引人注意。通常仰、俯角度都是我們不熟悉的視覺角度,能製造迥異於視覺習慣的驚異感。仰角拍攝常有「仰之彌高」的震撼效果,過去政治人物拍攝宣傳照常雙手交叉胸前,以此角度拍攝表達領袖風格,堅毅又果斷,現在則較喜歡平角度拍,以凸顯親民形象。
平拍:不變形
2-10 是巴黎左岸的咖啡雅座,下班後來杯啤酒或咖啡,看著來往行人,悠閒雅致。其實不論他們是看人或被看,重要的是那份閒情逸緻,那放鬆且盡在不言中的感覺。通常拍人為了不變形,會採取平拍方式。
2-10 左岸咖啡館 法國巴黎 2008.6
圖 2-11 是在葉門類似我們的休息站,吃完飯後看到一個婦人帶著孩子在停車場閒逛,我二話不說(說了她也不會讓我拍),發揮快瞄快閃的功夫,照片「落袋為安」。這時就只有平拍最快速,且大人小孩都不變形。
2-11 吃飽沒? 葉門 2009 年底
高角度俯拍:重造型
俯拍常能納入更寬廣的景致,表現寬敞宏偉的氣勢,以及加強立體感,對刻畫地面的造型效果顯著。
在突尼西亞的緬地因有柏柏人的 Ksar「怪怪屋」,見當地人席地而坐方戰正酣,2-12 照片以俯拍攝得全景。這中間有三個「趣味點」,左上的紅格子頭巾與左下的黑格子頭巾因為顏色較亮而「出線」,右下方的男子地中海禿,也是另一亮點,三個「趣味點」形成視覺三角形的有趣畫面,博奕只是背景說明。
2-12 博奕 突尼西亞緬地因 2010.12
圖2-13是在陽明山咖啡屋,利用半開的窗子與窗子下緣,築起了視覺三角形,以俯拍將紅色小盞燈與花瓶入鏡,小紅點以小博大,主宰了畫面,成了趣味中心。
2-13 窗外 陽明山 2013.10
低角度仰拍:張力強
仰拍能營造雄偉及權威性的效果,如果以廣角甚至超廣角來表現,張力更形突顯,尤其是周遭環境雜亂時,仰拍常能單純化背景。
有一年到京都拍櫻花,出發日訂在四月一日,愚人節想照櫻花,當然被愚弄,興奮的到達京都,才知道這一年櫻花遲開了兩個禮拜。櫻花季來臨前,百花未開,嚴冬剛過,大地也還沒完全甦醒,四處一片土黃,是最沒看頭的時候。然而既來之則安之,索性拍拍京都的廟宇,聊勝於無,乾過「攝癮」。
圖2-14這張廣角鏡頭以低角度拍攝的寺院鐘臺,花了一些時間才將支柱框架排在適當的畫面組構上,結果得到意想不到的張力與震撼效果。
2-14 暮鼓晨鐘 日本京都 2012 愚人節
2-15 是在東京市區的六本木山所拍,它最著名的空間藝術就是這隻大蜘蛛,以仰拍方式,將蜘蛛雕塑儘量鏤空放在天空的背景上。
2-15 大蜘蛛 東京六本木山 2013.9
第四節 用減法帶出秩序
這個世界所呈現出的視覺感,大體是複雜而混亂的,我們的視覺喜歡從雜亂中找出秩序,有秩序就會產生美感。攝影在影像的組織與秩序化上,是比較花費功夫的,因為面對的是不能改變的實景,且拍攝常需在時間壓力下完成。好的攝影師,必需要會剔除、隱藏或削弱多餘不想要的元素,以「減法」產生秩序感,使畫面簡潔乾淨,只留「有用的元素」。對大多數觀賞照片的人來說,畫面的紛亂也會讓視覺無所適從,無法瞭解這張影像要傳遞的訊息是什麼,於是對攝者的處理能力失去信心,不會花時間深入閱讀。
所以說,照片的簡潔與秩序感,是畫面處理最基本的法則。
新加坡不大,沒有特別的景致,購物中心卻星羅棋布,且大同小異。新加坡人喜歡說:「這個國家只有兩個季節:夏季與雨季。」而購物中心能避暑避雨,難怪瞎拚的人總絡繹不絕,流連忘返。拍攝購物中心並不容易,人群與商店常造成視覺紊亂,正好是練習「減法原理」的最佳場所。圖2-16是以樑柱階梯將畫面簡潔與秩序化,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
2-16 購物中心 新加坡 2014.3
CHAP 1 攝影眼
第三節 好照片的6大條件
攝影界對「好照片」的定義,是非常分歧的。所以很多攝影師都避免觸及這個題目,因為它很難定義,只能由圍繞它四周的「現象」,像瞎子摸象般給「好照片」一個界定。我試圖列出「好照片」應有的條件,具備一項以上就能稱為好照片,符合的項目越多,照片「好」的層次也越高越明顯。
1. 能掌握技巧
攝影與其他平面藝術不同處,是它有相機鏡頭等工具的光學性,所以舉凡曝光、對焦、景深、攝角等,都要準確得恰到好處。構圖是攝影技巧上重要的一環,當然不可或缺,具拍攝價值的主體,也是照片給觀者...
推薦序
橫跨科技與藝術的雙刀流
施顏祥
國策顧問/中原大學講座教授/中興工程顧問社董事長
細數我與國坤兄的交情已近 20 年,當時我在經濟部工業局擔任局長,而國坤兄在外商採購界占有一席之地,我們兩人因工作而結識至今,想來也是緣分。2002 年,國坤兄擔任惠普亞洲區國際採購處總經理,到了 2011 年,惠普對臺採購金額已超過 200 億。難得可貴的是,國坤兄站在跨國企業的經營角度,不斷增加對臺採購,另一方面也讓惠普在臺灣設立研發中心,留住臺灣人才,同時戮力推展綠色採購,藉以提升臺灣科技產業符合國際環保規範。因此,國坤兄於 2012 年榮獲經濟部專業獎章,表彰他對臺灣科技產業的貢獻。
在公領域上,國坤兄是一位成功的科技產業專業經理人;在私領域,他是才華洋溢的攝影家,不僅出版攝影集,更多次舉辦攝影展,還曾擔任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理事長,身體力行推動攝影藝術,堪稱橫跨科技與藝術領域的「雙刀流」。我曾受邀參觀他的攝影展,當時即對他的作品感到十分驚豔。從照片中不僅看見國坤兄展現出的藝術素養,也深深佩服他對攝影投注的心力。
國坤兄大學念的是理工科,研究所念商科,學習攝影又是藝術領域,能夠結合跨領域學科,實屬不易。富含藝術氣息的理工人,以理性的觀點出發,進入感性的攝影世界,進而表現在照片上。也或許因為如此,國坤兄的照片中呈現的視角總有自己的風格,常見的尋常景物,透過國坤兄巧妙取景與構圖,搭配光與影精巧的撮合,拍出來的照片每每讓人回味再三。
如國坤兄所言,攝影是光影間的搭配、是捕捉一瞬間的感動,但有時為了這一瞬間的感動,卻要付出長時間的等待。令我敬佩的是,他常為了一個鏡頭等上好幾個小時,只為得到一張讓人滿意的照片,可見他對攝影的熱忱與要求。
想來也是某種巧合,我和國坤兄不僅有工作上的交往,在攝影興趣上,我倆竟也有部分契合。年輕時,我也熱衷於攝影,對於方寸裡的世界有某種執著,1979 年我剛從國外回來,好不容易存了一筆錢買了一臺單眼相機,準備踏入攝影世界,可惜之後埋首於公務,無法像國坤兄一樣持之以恆,便將心力從拍攝轉為欣賞。此次承蒙國坤兄之邀,為他的新書寫序,有幸先睹為快。書中濃縮了國坤兄 30 多年來的攝影經驗,篩選出 169 張「精品」,不僅是簡單實用的工具書,也是精彩的攝影集。
不同於市面上的攝影教學書,本書拋開繁複的光圈快門數值,將攝影心法化繁為簡,變成「光線、色彩、點線形與構圖」四大面向,以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的筆法,詳細闡述攝影祕訣,並教導一般大眾如何透過不斷練習,培養「攝影眼」,是出版市場上少見的攝影教學書。
我誠摯向大家推薦國坤兄的新書《眼如觀景窗,心是快門鍵:6 大美學心法,開啟你的攝影眼》,如果是初學者,本書絕對能夠增進您對攝影知識與技巧的了解;如果是攝影同好,則可以欣賞國坤兄攝影眼中的世界。
預祝國坤兄新書熱賣!佳評如潮!
橫跨科技與藝術的雙刀流
施顏祥
國策顧問/中原大學講座教授/中興工程顧問社董事長
細數我與國坤兄的交情已近 20 年,當時我在經濟部工業局擔任局長,而國坤兄在外商採購界占有一席之地,我們兩人因工作而結識至今,想來也是緣分。2002 年,國坤兄擔任惠普亞洲區國際採購處總經理,到了 2011 年,惠普對臺採購金額已超過 200 億。難得可貴的是,國坤兄站在跨國企業的經營角度,不斷增加對臺採購,另一方面也讓惠普在臺灣設立研發中心,留住臺灣人才,同時戮力推展綠色採購,藉以提升臺灣科技產業符合國際環保規範。因此,國坤兄於...
目錄
推薦序 橫跨科技與藝術的雙刀流/施顏祥
作者序 拍得出所說,說得出所拍
CHAP 1 攝影眼
攝影,難就難在太容易了!
攝影不是直覺,需要學習!
好照片的6大條件
如何培養攝影眼?
系統化學習,才有效!
CHAP 2 光學、減法與瞬間的藝術
選擇適合的相機
鏡頭的選擇與運用
變換拍攝角度
用減法帶出秩序
瞬間的藝術
擺拍、抓拍與盲拍
CHAP 3 看見光線
光的方向
順光的運用
斜光、側光加強質感與立體感
逆光的表現
頂光難掌握
晨昏夜景最迷人
個性化的光線
CHAP 4 看見色彩
三原色
色彩的3要素
和諧與互補
調性與對比
CHAP 5 看見點、線、形
點
線
形
空間分割
重複形
韻律節奏與圖案式構圖
CHAP 6 畫面構成
橫幅與直幅
趣味中心與主賓體
構圖的平衡
對比
框中有框
照心中的影,而非眼中之景
推薦序 橫跨科技與藝術的雙刀流/施顏祥
作者序 拍得出所說,說得出所拍
CHAP 1 攝影眼
攝影,難就難在太容易了!
攝影不是直覺,需要學習!
好照片的6大條件
如何培養攝影眼?
系統化學習,才有效!
CHAP 2 光學、減法與瞬間的藝術
選擇適合的相機
鏡頭的選擇與運用
變換拍攝角度
用減法帶出秩序
瞬間的藝術
擺拍、抓拍與盲拍
CHAP 3 看見光線
光的方向
順光的運用
斜光、側光加強質感與立體感
逆光的表現
頂光難掌握
晨昏夜景最迷人
個性化的光線
CHAP 4 看見色彩
三原色
色彩的3要素
和諧與互補
調...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