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婆不會煮飯,卻喜歡回憶家族裡的私家菜,她常告訴我在有道私房菜,很好吃,皮很Q,肥肉是脆的,瘦肉咬起來是滑順無比的,切成薄薄一片一片來吃,但是怎麼做她並不知道,因為當年家裡有很多佣人,各種菜都是佣人在處理,這道菜曾被老一代家族長輩們提起多回,我不解為何她們會如此念念不忘,因此深深勾起我的好奇心。
走訪台灣古早味那幾年,我腦海裡總是充斥著要如何尋找到真正古早味這個題目,朝思暮想、百般苦思,一切只為達成目標。
有一次我竟夢見過世多年的姆婆,這才想起小時候聽姆婆講過一種家族特有做肉的方法,既特殊又好吃,有一次我陪姆婆探望燕官阿嬤,還聊起這種肉會鼓起來的,燕官阿嬤說現在老了,早已不做了,所以姆婆和我也就沒口福,記憶中燕官阿嬤曾提到阿足嬸應該還會做這道菜,但她已搬到嘉義朴子一帶。
我的姆婆不會煮飯,卻喜歡回憶家族裡的菜餚,她常告訴我在家族有道私房菜,超好吃,皮很Q,肥肉是脆的,瘦肉咬起來是滑順的,沒有纖維,通常會切成一片一片來吃,但是怎麼做的她並不知道,因為當年家裡有很多佣人,各種菜都是佣人在處理,這道菜被提起多回,長輩們對它念念不忘,因此深深勾起我的好奇心,記憶中,知道一位叫「阿足嬸」的應該會做這道菜,我小時候也聽奶媽婆婆燕官阿嬤說過,她的外曾祖母曾教她做過這道鹽醃肉。
五年前,正當我與在台北的舅舅電話聊天中,無意間提起了這道鹽醃肉,他頓時楞了一下,好像在記憶庫搜尋資料,過了一會兒才緩緩的說,「這鹽醃肉恐怕失傳了,不可能有人會做吧。」他說小時候每到冬天因祖母愛吃這道菜,餐桌上偶爾會出現鹽醃肉,舅舅說,鹽醃肉皮Q不說,稀奇的是,看起來油滋滋的肥肉竟然一點都不油膩,還帶著些許脆度,那個味道很特別。他要我去問三舅媽是否知道怎麼做,不過三舅媽在腦海裡想了半天,卻說沒有印象。
就因為我的追根究底,眾親人開始尋找個人記憶中的鹽醃肉,但最後還是無疾而終。這幾年我還是不死心的到處打探,終於找到住在嘉義,和我外曾祖母有姻親關係的阿足嬸,可惜找到時她已經七十八歲,記憶和智力早已模糊、褪化,我三不五時找她聊天,一方面是希望多人聊天,可以減緩她痴呆的速度,二方面也希望喚起她做鹽醃肉的記憶。
阿足嬸的記性大不如前,常忘東忘西,我東拼西湊,大約釐出頭緒,原來早期的人家等到中秋過後,天氣變涼了,才會開始製作鹽醃肉,要做時得去買豬的後腿「腳庫」部位回來,骨頭先剔掉,然後放在一個擺了好多鹽的盆子裡,不斷按搓揉腳庫,要不停的按搓揉四、五十分鐘以上才會入味,肉也才會「活」起來,之後再將它用紗布蓋著,放在比較陰涼的櫃子裡,隔天拿出來,用布包著,用繩子綑緊,放進蒸籠用大火蒸,蒸好之後拿出來,先擱著讓它涼,再切成薄片就可以吃了。
阿足嬸說,明明是死豬肉一塊,搓揉半天竟然好似恢復血氣的感覺,每次都會被這塊豬肉嚇得頭皮發麻,因此她這輩子常做鹽醃肉,卻不敢碰它。這些有關鹽醃肉的回憶,是我和阿足嬸一起的日子中得到的最大寶藏,也是她完全痴呆之前送我的禮物。
當我得知這種特殊的做法,很想馬上實驗,但又有點猶豫,因為阿足嬸沒有說明分量和所花的正確時間,也不知道肉怎麼會「活起來」,更不知道這塊肉吃起來是什麼味道,資訊不齊全的情況下不知如何下手,回家後我趕忙到菜市場買了一塊「腳庫」,請豬販將骨頭剔掉,我憑著記憶,準備一個臉盆,放大量的鹽和少許香料如花椒、小茴香等等,就開始按摩,天啊!我才搓二十幾分鐘,兩手就痠酸了,但因為心中不斷告訴自己要重現鹽醃肉的風華,所以要咬牙苦撐下去。
四十分鐘之後,這塊肉果真戲劇化的起了變化,它就像被充氣般開始鼓起來,顏色也慢慢由死白轉為紅潤,五十分鐘時,我雙手不敢停下來,大叫了起來,我丈夫嚇得從衝下樓看是出了什麼事,只見他看著我臉盆裡面的肉,睜大眼並張大嘴。
只見臉盆中的肉充滿紅潤血氣,鼓漲得飽滿又亮,不過我沒將它放在陰涼的櫃子裡,而是放進冰箱冷藏,隔天一樣把它用布包住綁緊,放到鐵蒸籠蒸了約一小時,在蒸的過程中,香味不斷溢出,蒸好後我拿出放著等它自然變涼,這個時候屋子裡仍不停彌漫著那股特殊的香味,全家人都很期待嘗到最終滋味。
當我將整塊「腳庫」切成薄片後,本來不敢吃肥肉的一家人卻迫不及待的夾起一塊往嘴裡送,啊!皮的確很Q,白白的肥肉的卻一點都沒有油膩感,咬起來還會脆脆的,多吃幾口一樣不會覺得膩,最妙的是它的瘦肉真的好滑好順,吃起來十分爽口,結果,一大塊腳庫很快被吃了大半,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為了進一步研究放久一點的味道,大家才肯放下筷子休息。
從小我一直想著姆婆說它好吃,而燕官阿嬤卻說不敢吃,讓我很想知道那是怎樣的口味,為了一解心中的好奇,我耗費了近四年時間,才打開塵封已久的記憶,在鍥而不捨尋尋覓下,終於如願知道這道私房菜的作法,我心中好是得意,不過卻也很複雜,因為這是我人生最大的收穫之一,但是很疼我的姆婆、燕官阿嬤都早已作古,無法品嚐我親手做的這道失傳的家族私家菜。
姆婆難忘的滋味
我曾聽姆婆說,她的一生絕對不是坷坎,而是精彩。姆婆長我五、六十歲,從我有記憶開始,就感覺她是位非常勇敢堅強的女人,永遠是一襲旗袍,頭髮梳得一絲不苟,身上散發出淡淡的香粉味道,外出時常把一個小翡翠別針別在胸前,戴上耳環,儼然一付大富人家的貴婦,姆婆常告訴我,把自己打扮得乾乾淨淨也是一種禮貌。
小時候姆婆常要爸爸讓我跟她回去小住幾日,雖然我也很愛姆婆,可是姆婆家沒有小孩可陪我,姆婆怕我無聊,會跟我講很多故事,有次姆婆帶我到嘉義探望她姊妹──鼎鼎有名的許世賢(她曾是台灣第一位女博士和女縣市長,有「嘉義媽祖婆」美名,也是嘉義政壇「許家班」的開山始祖)。姆婆希望我效法許世賢,常灌輸我「女人不要輸給男人,女人要自立自強,不要被傳統觀念束縛,一付懦弱的樣子」。姆婆雖嫁入大地主家庭,可是經過三七五減租,家道中落,她面對很多困難,從不低頭也不氣餒,在外伯公過世後,她一人扛下家裡大小事,我在她身上看到勇敢和堅強,父親也常告訴我,姆婆是令人佩服的女性。
姆婆不會煮飯,卻老喜歡回憶家族裡的不少菜餚,她說年輕時最愛到我外公家串門子,到了冬天,她最盼望的是留下來吃那一道好吃的不得了的鹽醃肉,據說鹽醃肉是我外曾祖母從嘉義娘家帶來的私房菜,當年外曾祖母嫁來柳營時,除了嫁妝之外還附加一名婢女,這名婢女很會做外曾祖母娘家的一些菜色,姆婆說,外曾祖母娘家非常講究吃,私房菜很多,但便屬這一道鹽醃肉,最讓她念念不忘。
九豬十六羊。祭拜甜點的
我走訪問過一些老者,他們都說從祖先口中得知九豬十六羊的確是在拜明朝皇帝,只是大家很低調的用糕餅祭拜,並佯裝在拜太陽公,一切是要瞞過清朝的耳目。
農曆三月十九日是民俗中的太陽公生日,在早期的年節慶典中,太陽公生算是重要的節日之一,但隨著老一輩的凋零,年輕人早已遺忘,現在只有極少數家庭在這一天中午還會行祭拜之禮,早期拜太陽公的習俗在府城非常盛行,台南市老字號的金義珍餅鋪光在這一天就至少能賣出一、二千盒以上的祭品,可是現在一整天也才不過只能銷售個百盒,從餅鋪生意的興衰,不難看出此習俗的式微。
對於太陽公生的習俗傳說紛紜,有人說是拜道教的太阿星君,也有人說是純粹拜太陽神;另一個可信度較高的說法是源於「遙祭太陽,太牢思明」的典故,是說農曆的三月十九日是明崇禎皇帝自縊之日,百姓藉由祭拜太陽公生來緬懷明朝先皇,因皇帝龍袍上繡有九龍十六鳳(另有一說是,豬與「朱」同音,是明的國姓,太陽更是與「明」同義,而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所以便以「九豬十六羊」來當做祭品,隱含「反清復明」的意涵。我走訪問過一些老者,他們都說從祖先口中得知九豬十六羊的確是在拜明朝皇帝,只是大家很低調的用糕餅祭拜,並佯裝在拜太陽公,一切是要瞞過清朝的耳目。
拜太陽公生沒有固定時辰,有人是一大早起床看太陽升起就開始拜,也有人到日正當中才拜,老一輩的在心中都知道拜的對象是什麼,在祭拜太陽公生前都會自備盤子購買「九豬十六羊」,現在年長的走了,年輕人當然不會懂,這個習俗也逐漸凋零。
祭拜太陽公要用到「九豬十六羊」,乍聽之下會覺得排場很大,若如數備置,九隻豬加上十六隻羊在祭拜之後,牲禮該如何處理是一大問題,黃福成師傅的太太朱初子說,她嫁入黃家第一年的太陽公生前夕,有位阿伯拿著盤子到餅鋪要買「九豬十六羊」,她嚇得心想,「我要去拿裡找那麼多豬和羊賣給你」,幸好婆婆及時出面說明,她才知道原來「九豬十六羊」指的是用模子做的糕餅而已。
早期人民祭拜太陽公時,不是在自家神位前敬拜,而是在自家門口擺張桌子,面向東邊迎著太陽,桌面上擺有一對插著花的花瓶和四果,前面擺個敬香爐及一盒「九豬十六羊」,講究一點的人家還會在桌上擺放一對點燃的爉燭,再加上薑、糖、鹽、紅豆等等象徵滿桌的「山珍海味」,然後抓一把沒泡過的茶葉放在小酒杯裡一起祭拜。
可別以為「九隻豬、十六隻羊」的分量會很多,其實每隻豬羊都只有六公分長、三公分寬的袖珍版,做好之後放在一個紙盒內,方便攜帶和祭拜,如果想吃個過癮,一個人甚至可以吃下一盒,買個一盒只是基本祭拜,聊表心意的分量,在早期每個家庭人口多,「九豬十六羊」價格也算便宜,很多家庭通常都會一次多買幾盒。
或許你會問那麼小塊不過癮,為何不乾脆不做大一點!黃師傅說,這個習俗本來就是要低調再低調,拜豬羊本來就是大禮數,還是九隻豬十六隻羊,禮數就更大了,如果真的把豬羊做大,不就完全顯露出想做大禮的儀式,就違反低調的原意。
現在有些講究的家庭不喜歡買小的豬羊,會想用大禮來拜,除了傳統的小盒「九豬十六羊」,也會再用鳳片製作約十五公分長的豬、羊一付,不過畢竟懂這個習俗且願意拜的人已微乎其微,加上現代人覺得在自家門口拜拜會不好意思,所以也改在佛前或到廟裡祭拜,而年輕人根本完全不知道「九豬十六羊」是什麼東西,更別說嚐過其味道,所以通常老人家想拜也只會買一盒,倒是我認為它模樣很可愛,常常在這一天買幾盒品來品嚐過癮。
「九豬十六羊」是用糕模印製,最原始只有鳳片製做的一種口味,後來有人用綠豆糕粉製作,最後當然也有餅鋪用麵粉烤出的餅皮包豆沙餡,別小看「九豬十六羊」只是用模型壓製而成,卻是餅鋪師傅的寶貝,黃師傅說,這些模具一年才使用一次,因此平常就得特別保養愛惜才不會毀損,尤其現代木工要雕塑這種模型,功力恐怕沒有早期的細緻,所以他對使用幾十年的「九豬十六羊」模具可是格外寶貝,不像糖塔模具因常常使用,保養上較為簡易。
金義珍老闆回憶當年他母親閃官嬸在三月十九日這天,還會多拜一道祭品,就是自己煮一碗麻油酒肉,做法很簡單,就是取腰內肉切塊,以麻油爆薑後加肉炒過,再加酒煮熟。為什麼會多一道菜呢?原來在他母親心目中,這可是最珍貴的進補食品,就如早期女人生產後能吃一碗麻油酒肉就是很好的補品一樣,她認為,如果經濟能力許可,這一天一定要拜麻油酒肉最能展現出誠意。
在他母親的時代,人們要祭拜門口的節日還真多,他母親擔心過於繁褥的祭拜儀式,會讓一些人卻步而忽略應祭拜的日子,因此想出在門口擺張大公桌,擺上四果、鮮花、香爐和麻油酒肉,甚至還備一大把香供人取用,鄰居們來店裡買一盒「九豬十六羊」,就可擺在供桌上一起祭拜太陽公,之後再將經過太陽公庇佑的「九豬十六羊」帶回家和家人分食,她不管在場祭拜的「九豬十六羊」是否是她家製作,重點是大家歡喜就好,能將風俗延續才是重點。
現在傳到媳婦,祭拜地點改在自家樓上佛堂,畢竟時代變了,拜太陽公儀式逐漸被遺忘後,再擺公桌讓大家來拜感覺就是有點怪怪的,所以樓下店面照樣賣「九豬十六羊」,自己乾脆就到佛堂祭拜,也不在乎別人是否要跟進。
在早期生活不富裕的年代,雖然家家戶戶都會拜太陽公生,但並不是都在自家門口各自擺案桌拜,有些人是到廟裡拜的。廟方也在這一天會準備案桌、鮮花四果、爉燭、金紙、香等供民眾一起來祭拜,當然也有熱心的太太就如同黃師傅的母親般,認為自己有能力擺案桌,邀別人一起來拜,也可省去其他人的開銷。現在舊部落的老廟在太陽公生這天,還是有人會在廟前擺供桌讓想拜的人來拜。
也許你會覺得拜拜所花費並不多,為什麼還要節省,原因很簡單,在窮困的日子中,每個家庭不一定都有案桌可搬到門口祭拜,另外要擺爉燭可還得有燭台,插花必須有花瓶,香爐也得另外準備,別錯把家裡祭祖的香爐拿出來使用,因為拜神明和祭祖先的爐是不可隨便移動的,安爐時還必須選好吉時才行,所以這一天要在門口拜拜,還是得另外準備一個香爐,在生活不寬裕的時代裡,三餐吃飽都是問題,那有辦法準備祭拜用品呢?所以早期每逢農曆三月十九日太陽公生這一天,人們會互相幫忙,以期讓每個人都能一起祭拜太陽公。
若你以為一盒「九豬十六羊」也不過是廿五塊小餅,如果家中人口眾多,該如何分食呢?經濟允許下當然可以多買幾盒,但是經濟不足的話,大家就湊合著吃吧,反正先敬神,最後供品總是要讓全家人打牙祭解饞。
我剛開始聽說要拜太陽公得準備九隻豬十六隻羊時,也著實嚇一跳,直到實際看了「九豬十六羊」之後才不覺莞爾,原來這些豬羊可真是袖珍可愛,一口就能吃掉一隻羊或豬,一個人吃完「九豬十六羊」不是什麼大問題。
黃師傅也認為,何時開始拜太陽公生的習俗已久不可考,就如同他從小就有一首童謠配上一個遊戲,是一羣五十歲以上民眾的共同回憶,而這童謠早在他祖父母之前就流傳著,少說也有一百二十年歷史,到底起源何處早已不可考,這首童謠沒有文字,孩子們一代傳一代,不過現在應該沒機會再傳下去了。
看著黃師傅興致勃勃地說著孩提的事,看著他用手揉捏著傳承百年的餅皮,我心中感觸良多,有人願意終生堅守崗位,咬著牙也要保有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和習俗,可是年輕一輩卻早已被外來的西式飲食文化洗禮,對老東西不再感興趣,這些經年累月還流傳下來的台灣古早味,看似可有可無,很可能不久的將來就要消失殆盡,但是想一想這些老東西的文化是多麼珍貴,所以我們一定要想盡辦法好讓它們被保留下來。
到舊餅舖找找九豬十六羊
現在隨著時代變遷,太陽公生的祭典也越來越不受到重視了,在台南也現僅存開基武廟還有集體祭拜的儀式,而製作「九豬十六羊」的傳統餅舖也幾乎沒剩下幾家。不過,跟古早味慢慢消失一樣,一旦我們的民俗隨著時代慢慢式微,更值得提醒我們去重視,希望看完這篇文章,你也可以去舊餅舖找一找小巧可愛的「九豬十六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