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四星評鑑荷蘭超暢銷著作
全世界最矛盾、最幽默,也最自虐的人種。
而這正是荷蘭偉大之處!
本書血淋淋地呈現荷蘭人的原貌、他們稀奇古怪的行徑,
以及這些行徑背後的祕密理由,連荷蘭人看了都笑到流目屎……
還得一邊點頭說:「是的、是的!!!」
荷蘭不是只有木鞋和鬱金香、風車和運河,
他們的進步,來自於大聲抱怨的能力,
對平等和人權的瘋狂渴望及自虐性追逐,都讓人忍不住想說:「荷蘭真偉大!」
「多數人只是參觀偉大的藝術品──荷蘭人則住在裡面。」
帶你一探矛盾的、發噱的、極端的、令人發狂的荷蘭;
不裝腔作勢的、兼容並蓄的、認為平等重於一切的荷蘭;
深入超級道地、從未認識、歎為觀止的荷蘭!
世界盃足球賽中,荷蘭代表隊在晉級前八強之後面臨流街頭的危險──因為之後沒訂旅館!
這就是荷蘭人對金錢的態度:裝窮、務實、省到最後一分錢
荷蘭──
比你印象中更規矩又更失序
比你以為的更公平又更歧視
比你見到的更整潔又更凌亂
比你想得更有效率又更癱瘓
荷式查票:查票員不該穿著便服,因為逃票的乘客理應享有逃跑的機會。
荷式酒駕:荷蘭法律允許的酒醉程度要視駕駛人的年資而定。新手的酒精濃度上限是0.2%,老手可高達0.5%。如果你想喝更多,就開船回家吧。
荷式居家:荷蘭建築師似乎都喜歡亂搞住家的門,把前門放在側邊,後門則放在前面。或是把後門和前門安排在同一牆面。
荷蘭兒童:12歲可以安樂死;16歲可以喝啤酒和葡萄酒,從事性行為和抽菸;18歲可以結婚、喝烈酒和使用軟性毒品;21歲可以擁有父母的財務支持。
荷式飲酒:如果荷蘭的球隊贏球,整座城鎮都會瘋狂爛醉;輸球的話,也會瘋狂爛醉。
***
1989年,這本書問世之初,荷蘭知名記者Johannes van Dam在阿姆斯特丹書店的櫥窗上發現了它,於是為它寫了一篇書評。他提到:「這本書對荷蘭的描寫真是又精確又好笑,把我們的祕密都說出來了。」之後本書在荷蘭成為長年暢銷書,至今路邊廣告看板、火車月台上和機場,都還在推廣本書,本書儼然成為外國觀光客進入荷蘭的備戰守則。
歐洲報紙稱之為「英語移民者狂熱崇拜的對象」,阿姆斯特丹城市生活報推崇此書是「凡想要知道住在荷蘭是怎麼回事就該把它帶回家」。澳洲的荷蘭信使報則宣稱:「我們與生獨具的習俗,就這樣高尚地暴露在世人面前了。」
作者簡介:
科林.懷特(Colin White)+ 勞莉.布克(Laurie Boucke)
英國人科林.懷特(Colin White)在荷蘭居住並工作8年+美國人勞莉.布克(Laurie Boucke)在荷蘭居住並工作15年,之後,兩人寫下對荷蘭人最近身的觀察。結果本書不但讓全荷蘭為之瘋狂,還讓荷蘭人心甘情願把書推銷給身邊的朋友,要他們來看看「荷蘭人就是這樣子」。他們離開荷蘭之後,每年都會回去一趟,並且天天上網閱讀荷蘭新聞,深怕跟荷蘭的生活脫節。本書每隔3-4年就會推出更新版。
繪者簡介
Stella So
香港知名繪畫家,善於描繪城市。作品有《食通灣仔》、《像我這樣的一個城市》、《好鬼棧》、《I-City》動畫製作等。
譯者簡介:
郭書瑄
長年遊走於荷蘭、英國、法國三地,深諳荷蘭交友待人接物之道。多年前便看完此書,邊看邊狂笑。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博士候選人,著有《插畫考》、《圖解藝術》,譯有《超台灣》、《藝術文化經濟學》等書。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來自網路的怒吼──
鄭成功幹麼要趕走荷蘭人啊,害我工作這麼累!
[江湖傳言]
荷蘭有50%的婦女在家中分娩,產假有16周。
65歲以上老人每個月可跟政府領22,100元(新台幣)。
在荷蘭購屋,貸款可貸120%,因為裝璜也要錢。
發生車禍,通常車主下來握個手就走,因為吵架不能解決問題,保險公司會處理。
荷蘭女王的公務車是福特,私家車是富豪。不浪費公帑。
全國性大報在週日不出刊,讓大家休息。
員工不論年資都有23天年假
6月份會發一個月度假費,因為怕員工沒錢度假會影響工作情緒。
無法承受工作壓力也算工傷。許多人(將近百萬人)因此在家休養。
荷蘭人相當幽默,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在學校就要輪流講笑話。
荷蘭人基本上不加班,該度假就度假。商店早上10點開門,下午6點關門。競爭力還是排在世界前端。
荷蘭人不相信權威,彼此以平輩相處,對老闆也是直呼其名。
荷蘭人少有貪污,因為沒人送賄。
荷蘭人普遍會四種語言。
9成荷蘭人覺得自己很幸福,8.6成覺得自己很健康。
如果你──
也曾發出這般怒吼
如果你──
深深沉迷於自虐且引以為樂
如果你──
自我感覺良好並想再更好
如果你──
善於抱怨並視之為美德
荷蘭人是個中好手、是上述人種的精神典範。請看他們如何自溺,又如何自樂。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來自網路的怒吼──
鄭成功幹麼要趕走荷蘭人啊,害我工作這麼累!
[江湖傳言]
荷蘭有50%的婦女在家中分娩,產假有16周。
65歲以上老人每個月可跟政府領22,100元(新台幣)。
在荷蘭購屋,貸款可貸120%,因為裝璜也要錢。
發生車禍,通常車主下來握個手就走,因為吵架不能解決問題,保險公司會處理。
荷蘭女王的公務車是福特,私家車是富豪。不浪費公帑。
全國性大報在週日不出刊,讓大家休息。
員工不論年資都有23天年假
6月份會發一個月度假費,因為怕員工沒錢度假會影響工作情緒。
無法承受工作壓...
章節試閱
「荷蘭人住的不是房子,而是樣品屋。」
如果你問荷蘭人什麼是「家」,你得到的答案會是「gezellig」,他們認為沒有英文字可以表達這個荷蘭字。字典上的翻譯是「舒適」,而「舒適」在荷蘭的定義就是「狹窄」。
活生生的居民(植物、寵物和人)表現出這個空間的靈魂,而擺設的無生命物品則創造出這個空間的氣氛。這些元素共同組成了「家」(thuis)。
都會建築
十七世紀的建築師要為今日荷蘭的經典外觀負責。他們顯然最想強調的印象就是房子的高度,再加上古今不變的稠密城市人口,因此許多極具特色的設計元素就一直保留至今(最基本的特色就是,房子的深度必須大過房子的寬度,這無疑跟房屋稅是以住宅寬度來計算大有關係。)阿姆斯特丹著名的運河建築便是如此,樓層越高,窗戶就越矮,這讓房子更顯得高[●身兆](關於窗戶,後文還會提到。)
如今,一棟典型的舊式都會房屋通常有四間居住單位(flat),而且有兩個前門,一個供一樓住戶,另一個供樓上住戶使用。上樓時,你會看到又長又窄的樓梯間,而且那裡一定會放著一、兩輛自行車,還有幾件厚重冬衣掛在樓梯欄杆上。
這種有效率的設計提供了以下幾個特點:
‧ 為進入建築物的人提供最大的不便。
‧ 為住戶提供最大的干擾,包括整棟建築內的談話聲、竊笑聲、跺腳聲、用力摔門聲和奔跑聲。
‧ 為所有人提供最大的不便和干擾,因為沒經驗的人很難從自行車堆中脫身而出(或是無法分開手把和踏板)。
在著名的荷蘭山形牆下方(或之中)會有一個奇怪的建築特徵:一根木頭或金屬桿子直挺挺地從建築物牆面伸出,上面懸掛著一只生鏽的肉鈎。它可不是這個和平主義的國家為過去野蠻行為所立下的象徵紀念。鈎子是拿來懸吊滑輪用的,以便從地面吊起笨重的大型家具或其他龐大物件。窗戶和窗框也都設計成方便拆卸的型式,讓貨物有足夠的空間進入任一樓層。荷蘭人最擔心的,就是萬一貨物不停搖晃,最後從鄰居窗戶進入屋內,那可是種公然侮辱。為了降低撞擊磚牆的可能性,建築物一律設計成向前傾斜,不過我們還不清楚為何建商無法協調出一個標準的傾斜角度。
其他明顯的(非建築必需的)外觀特色包括:
‧ 從房子正面伸出的一根金屬短管,與牆面成45度角。它是在愛國慶典時用來插國旗的。不過裝在一樓的短管通常會被年輕人當作垃圾筒和菸灰缸。
‧ 裝在或靠近窗框的間諜鏡(spionnetje)。看起來很像大型車輛兩旁的後視鏡(搞不好正是從某輛大貨車上偷來的)。老人都是這樣不動聲色地觀察街坊狀態。
‧ 家中老舊廢物堆,一般有園藝工具、馬桶座、洗臉盆等等,用來為住處增添一點性格。
‧ 從屋旁人行道上延伸至屋子正面牆上的樹幹。這些大木頭可為鄰居的狗提供天然廁所,還能替行人、自行車和機車騎士帶來不便。第二項功能是防止房屋倒塌。
‧ 窗戶清潔工人,大約每四個星期出現一次,不論氣候、時節或窗戶狀況皆然。
最後,荷蘭建築師似乎都喜歡亂搞住家的門,一名住在愛因霍芬的居民提供如下證詞:
我們的房子跟大部分房屋一樣,有前門和後門。當然,前門是在側邊,後門則是在前面(你親眼看到的話就會覺得很合理)。有些房屋會把後門和前門安排在同一牆面,有時甚至是側邊的牆。
布蘭森(Brian Bramson)
樓梯
「荷式樓梯間」是一項不可思議的發明,一般人們稱之為「陷阱」(trap)。的確,你一爬上樓梯間,就會感覺跌入陷阱。它不但陡,而且還又窄又淺,大概只能容納你半個腳掌。在更古舊的房子裡,樓梯間就像一架變形的梯子。
你得用爬梯子的方式攀登樓梯,小心翼翼用手抓緊下一階樓梯或是旁邊的欄杆(如果有的話)。但這和梯子還是有所不同,而且危害不小:你沒辦法像爬梯子一樣把腳掌伸出去一點來維持平衡。高大的荷蘭人就如此理所當然地接受了這種可笑的設計,而這倒也提供了他們必要的運動量,不必像其他國家的人還得特地去登山。
當你一進入住宅,在狹窄通道裡碰到的第一樣東西就是一堆自行車。接著你可能會發現,樓上牆邊還藏著更多臺。等你脖子上多了幾道腳踏板刮出的傷痕,你很快就能熟練地在夾縫中求生存了。
樓梯間的外表可以顯示住戶的狀況。屋主的樓梯通常都乾淨無垢,鋪著裁剪合宜又舒適美觀的地毯。房客的樓梯間通常霉味四溢、塵埃滿布、奇髒無比,樓梯要不油漆,要不就覆蓋著磨損、髒汙的地毯或地氈。唯一的例外是頂樓的租屋間,住戶通常會維持得很好,因為那裡是他們單獨使用。
順著樓梯會有一根繩索從閣樓連接到一樓,中間通過一連串環孔,最後用一串無法形容的繩結拴在大門門閂上。拜這種高科技設計之賜,各層住戶無須費力走下樓就能直接替訪客開門,否則荷蘭人的人均日運動量可是會破表(過多的樓梯運動還會磨損鞋底和樓梯地毯,導致兩者都要提早汰換)。無論如何,上樓梯時,千萬#不要#把這繩索當作欄杆使用,不然你會誤觸大門機關,然後得回去關門。若是你不斷誤用,會陷入一種幾乎恆動的狀態,重複著上樓梯、下樓梯、關門、上樓梯……
廁所
沒有地方比廁所更能產生空間幽閉恐懼症了。荷蘭人按照廁所的字面意義「有水的櫥櫃」(water closet),把這最私密的房間設計成碗櫥般大小。一旦你成功擠了進去,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轉身關門和穿脫衣褲。坐下來之前,你還得面對一個難題:究竟該讓膝蓋緊緊抵住門或牆,還是塞到下巴底下?當你終於完成任務,你的解脫感維持不了太久,因為你得再想辦法站起來然後走出去。
在典型的荷蘭廁所裡,最令人苦惱的無疑是馬桶本身。它形狀獨特,內部有個高起的平台,正好高於馬桶中的水平面。它的目的昭然若揭,你一看到(或用上)就知道為什麼了。為何有文化素養的世故荷蘭人竟有這種虐待癖,想要研究自己腸胃內容物的狀況?這點始終是個謎。或許,從「檢驗檯」上發酵出來的,並不是那些沉澱物聚集在一起的榮景,而是當這些麻煩的物終於踏上它最後的旅程後,從身體深處散發出的個人的氣味還會在這小櫥櫃裡徘徊好幾個小時。
來喝一杯吧!
荷蘭啤酒甘甜、美味且強勁。外國人第一次試著以荷蘭文點啤酒時,可能會相當困惑。不論你說的是哪一個「啤酒」的荷蘭文,酒保的回答都會是另一個用詞。此處上演的劇碼反應出荷蘭人對「小」字尾的執著:
Mag ik een bier?(可以來杯啤酒嗎?)
Een biertje?(一杯啤酒?字面意義是「小啤酒」,但這裡和啤酒容量無關)
Mag ik een pils?(可以來杯啤酒嗎?)
Een pilsje?(一杯啤酒?字面意義是「小啤酒」,但這裡和啤酒容量無關)
若要小杯的啤酒,要用雙重的詞綴來表示「小」的涵義:
Mag ik een kleintje pils?(可以來一小杯啤酒嗎?字面意義是「可以來一小杯小啤酒嗎?」)
Een kleintje?(小杯的?字面意義是「小杯的小啤酒」,這就和容量有關)
啤酒一般是裝在花盆形狀的小玻璃杯裡,倒入時會產生大量泡沫,酒保會沿著杯緣刮平泡沫。此舉經常震驚歐洲觀光客。德國人會嘲笑泡沫被「砍頭」,並(一如往常地)抗議啤酒量太少。英國人也嘲笑啤酒量太少,然後抗議泡沫過多。法國人和義大利人就直接喝了它,然後內心湧上浪漫的思鄉情懷。美國人會先憐憫地看著啤酒,然後在響亮的酒嗝之後微笑起來。
「荷蘭人住的不是房子,而是樣品屋。」
如果你問荷蘭人什麼是「家」,你得到的答案會是「gezellig」,他們認為沒有英文字可以表達這個荷蘭字。字典上的翻譯是「舒適」,而「舒適」在荷蘭的定義就是「狹窄」。
活生生的居民(植物、寵物和人)表現出這個空間的靈魂,而擺設的無生命物品則創造出這個空間的氣氛。這些元素共同組成了「家」(thuis)。
都會建築
十七世紀的建築師要為今日荷蘭的經典外觀負責。他們顯然最想強調的印象就是房子的高度,再加上古今不變的稠密城市人口,因此許多極具特色的設計元素就一直保留至今(...
推薦序
【譯者看本書】 郭書瑄/文
那晚,我和剛認識不久的荷蘭男伴一道在外用餐。食物美味、談話愉悅,看來今晚將是個熱情如火的浪漫約會了。
結帳時,我謹記著荷蘭式各付各的(go Dutch)精神,主動掏出了半數金額的紙鈔,對方點點頭收下。
「再去喝一杯吧?」面對深情款款的邀約,讓人怎能抵抗?正要故作嬌羞地應允時,我忽然想起剛才的晚餐已經花去了最後一張歐元鈔票。
「不過我身上沒現金了喔,你不介意吧?」我禮貌地探問。就算是節儉成性的荷蘭人,請女士一杯酒總不為過吧?
「你最好去提款,」對方一本正經地說,「因為剛才的零頭和小費都是我出的,折價券也是我的。現在應該是你請我。」
* * *
初抵荷蘭時,我用近乎少女的浪漫情懷,張開雙臂想擁抱這個用鬱金香、風車、木鞋和起司作廣告形象的國家。但冰冷的現實是,道地的老豪達起司(Oude Gouda)又乾又硬,春暖花開的宜人季節也只有短短數月。當你身為灑大錢的觀光客,荷蘭在地人對你親切友善;一旦你成為和他們比鄰而居的外來居民,他們的彬彬有禮轉變成冷淡無情。想多認識彼此?再說吧。還有請記得預約。
當我正陷入國民外交的挫折感時,友人送給我這本《荷蘭不唬爛》。在一個接一個誇大但不乏事實基礎的笑話中,我發現我不是唯一適應不良的外國人。原來已有不少人發現了荷蘭民族是如此令人又愛又恨。
之後我也才發現,原來荷蘭男士約會時的錙銖必較,其實部分原因也是出自荷蘭女性的強勢手腕。在男女平權的普及觀念下,若缺乏適當溝通而貿然替女士付帳,可能還會招來「你認為我付不起嗎」或是「你覺得用錢就可以打動我嗎」之類的意外反應。
「這本書真的很妙,」土生土長的荷蘭友人如此說,「你們外國人都該看看,這樣才能更了解我們荷蘭人啊。」
* * *
有一則流傳了好一陣子的網路文章,文中羅列了幾點關於荷蘭的「特殊現象」,其中諸如:
.荷蘭國民所得大約是台灣兩倍;
.65歲以上老人每個月政府發2萬2100元(台幣計算);
.工作者不論年資都有23天的年假;
.6月份會發度假費一個月;
.無法承受工作壓力也算公傷,許多人因此在家休養;
.荷蘭人基本上不加班,該度假就度假,經濟力還是排在世界的前端;
.荷蘭人不相信權威,彼此以平輩相處,對老闆也是直呼其名;
.九成的荷蘭人覺得自己很幸福……
文章最後結論是:「鄭成功為何要趕走荷蘭人!」
這些令人羨煞的條件,在《荷蘭不唬爛》裡幾乎都有提及。由於我長居荷蘭,許多親朋好友都曾詢問我這些訊息的真實性。我總是回答,基本上都是真的,只不過休假日和養老金的數字應該還要更高啊。
荷蘭人儘管是惡名昭彰的精打細算、不解風情與心直口快,但和他們相處久了,你不得不佩服起這個和台灣面積差不多大的歐洲小國。在台灣人眼中看似怠惰的工作模式,卻造就了歐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當我們正為了房貸、退休金等現實問題拼命工作存錢時,他們完善的福利制度,讓荷蘭公民無需為了基本生活擔憂。不難想像,荷蘭人對生活的態度遠較為自在和從容。
福利制度最大的影響之一,就在於人們之間平等對待的方式。你無法對餐廳或旅館的服務生頤指氣使,因為人人都有最低薪資保障,他們賺的錢很可能比你還多;雇主也不能隨便辭退他們,因此他們無需對你低聲下氣。你只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服務你的人。
認真地說,若當初鄭成功的確沒有趕走荷蘭人,或許今日台灣社會的確會有不同的制度,更重要的是追逐名利的現象會降低不少。但是也別太樂觀,善於經商的荷蘭人想必會先將當地資源開採殆盡,殖民地自己的發展不知要等到何時呢。
不過,當我轉譯這則鄭成功的笑話給荷蘭人聽時,通常千篇一律的反應是:
「鄭成功是誰?」
沒錯,這段不光彩的歷史不需要記錄在他們的教科書上。
* * *
熱情憨厚的比利時鄰居:「唉,那個冷漠的國家!」
以浪漫聞名的法國人:「如果你要法國紳士讓女士各付各的,你不如拿把槍讓他自殺算了!」
同樣不解風情的英國人:「荷蘭人自以為最了不起。才不是這樣。」
歷史上紛爭不斷的德國人:「荷蘭人假裝他們痛恨德國人。其實他們還是無法抗拒我們的豬腳、大杯啤酒和便宜的物價。」
中立的盧森堡人:「反正所有的歐洲國家都瞧不起別國啦……只有盧森堡人最正常了。」
以上都是我親耳聽過的說法。
儘管有這麼多來自鄰居國家的評論,荷蘭人卻始終老神在在,無視於別人的批評。他們知道自己與眾不同(包括好的和不好的),並且全都樂在其中。雖然他們總是抱怨、抗議著自己國家的現狀,也永遠有各種個人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的聲音,但是到了王室開放日或女王節等國家節慶,人們還是夾道歡呼迎接女王的馬車,穿戴象徵王室的橘色服飾,唱著效忠國家的愛國歌曲。
這種對自身國家的認同,或許就是荷蘭人充滿自信的來源之一。不需要羨慕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不需要硬是尋求其他國家的邦交和肯定,而是打從心底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你可以說他們傲慢自大,也可以說他們活得自信有價值。
「我以身為荷蘭人為傲,」一名28歲的荷蘭青年說道,「不過我好想住在比較溫暖的國家啊。」
* * *
《荷蘭不唬爛》的原標題是《無法接近的荷蘭人:對荷蘭文化與居民的觀察》(The UnDutchables, an observation of the netherlands: its culture and its inhabitants)。如今這本書的暢銷程度,使「UnDutchable」一字儼然成為日常生活用語,許多節目和商家都借用過這個字作為標題。這使得原出版社不得不為「UnDutchable」註冊專利,專供本書和周邊商品使用。
《荷蘭不唬爛》讓我們更了解這個曾經在福爾摩沙島留下紅毛城的國家,也更了解不同的民族性和制度能夠如何影響人民的生活和價值觀。可以純粹當笑話看,也可以當作文化觀察的借鏡。很高興看到這本已經發行逾二十年、再版六次的暢銷書,終於有繁體中文版的出現。
【譯者看本書】 郭書瑄/文
那晚,我和剛認識不久的荷蘭男伴一道在外用餐。食物美味、談話愉悅,看來今晚將是個熱情如火的浪漫約會了。
結帳時,我謹記著荷蘭式各付各的(go Dutch)精神,主動掏出了半數金額的紙鈔,對方點點頭收下。
「再去喝一杯吧?」面對深情款款的邀約,讓人怎能抵抗?正要故作嬌羞地應允時,我忽然想起剛才的晚餐已經花去了最後一張歐元鈔票。
「不過我身上沒現金了喔,你不介意吧?」我禮貌地探問。就算是節儉成性的荷蘭人,請女士一杯酒總不為過吧?
「你最好去提款,」對方一本正經地說,「因為剛...
目錄
警語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開始熟悉
第三章 大眾運輸
第四章 道路駕駛
第五章 荷蘭居家
第六章 金錢價值
第七章 國家熱情
第八章 食物思慮
第九章 生意盎然
第十章 荷蘭習俗
第十一章 單車
第十二章 認同危機
第十三章 工作與福利
第十四章 網路電信
第十五章 購物守則
第十六章 飄飄欲仙
第十七章 荷蘭語言
第十八章 兒童
第十九章 健康
第二十章 逃離家鄉
第二十一章 牆上的另一塊磚
附錄
警語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開始熟悉
第三章 大眾運輸
第四章 道路駕駛
第五章 荷蘭居家
第六章 金錢價值
第七章 國家熱情
第八章 食物思慮
第九章 生意盎然
第十章 荷蘭習俗
第十一章 單車
第十二章 認同危機
第十三章 工作與福利
第十四章 網路電信
第十五章 購物守則
第十六章 飄飄欲仙
第十七章 荷蘭語言
第十八章 兒童
第十九章 健康
第二十章 逃離家鄉
第二十一章 牆上的另一塊磚
附錄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