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都是海上霸權,何以葡萄牙這般貧窮、荷蘭卻如此富裕?
一樣是傍鄰強國的小國家,為何臺灣飽受打壓、荷蘭卻自主獨立?
從一團窪地爛泥裡,荷蘭如何成為安居樂業的經濟強權?
自古處於權力邊陲的荷蘭,今日如何站上世界舞台?
荷蘭是這樣的小國:
地處歐洲邊陲,自古強鄰夾擊。面積只比臺灣略大,領土1/4低於海平面,1/5是填海造陸而來,且55%在大潮來臨時有淹沒的危險。
又是這樣的大國:
它是個農業花卉大國──
每年出口的鮮花和溫室蔬菜高達數十億歐元。
鬱金香年產量超過30億株,其中2/3外銷。每年造訪鬱金香花園的人潮有數百萬之譜。
擁有世界最大花卉拍賣場,每日交易量2000萬朵花。相關從業人員約有25萬人,年營業額40億歐元。
以全國3%的農業勞動人口,創造出65億歐元的外銷總量,僅次於美國。
農產品的出超額是23.5億歐元,占全國總出超額的60%。其中番茄外銷量占全世界1/4,甜椒黃瓜則占全世界1/3。
它是人權和動物權大國──
是全世界第一個讓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出版全世界第一本同志婚姻家庭的童書。
同志在此能享有「人」應該享有的權利和尊重,平靜安適地過日子。
有全世界第一個進入國會的動物黨。
每年入住庇護所的流浪貓狗,90%順利獲得領養。
它是交通和規劃大國──
全荷蘭1600萬人口,卻擁有1800萬輛腳踏車。人均腳踏車交易量占歐洲第一,占荷蘭交通總運輸量的1/4。
史基普機場乃「歐洲最佳機場」和「全球最佳機場」。
在15年間,於新市鎮預定地興建了22萬5000戶的住宅,成功引導50萬人口遷居至此,還有效保留了公園與綠地。
它是文化大國──
博物館超過1000座,其中符合國際博物館組織定義的有773座,密度世界第一。
全荷蘭1600萬人口,每年博物館參訪人次卻高達2054萬。
荷蘭建築沉默了2000年,名列當代世界級的建築師卻多到嚇人:庫哈斯的OMA、荷本的MECANOO、MVRDV、West 8、UNstudio……
全球規模最大也最有影響力的「歐洲藝術市集」,占地六個足球場,每年吸引200多家參展商,展出的藝術品總價超過10億美元。
十六種觀點,十六種荷蘭強大的理由
歷史的、繪畫的、建築的、文化遺產的、
治水的、交通的、都市規劃的;
移民的、人權的、動物權的;
飲食的、時尚的、語言的、生活的;
農業的、花卉的。
作者簡介:
Nakao Ek i,荷蘭萊登大學東亞史博士候選人,譯有《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公司男女》、《地球寫了四十億年的日記》
周柏儀,比利時魯汶大學地球科學博士,中興工程顧問社大地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郭書瑄,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博士候選人,著有《圖解藝術》、《插畫考》,譯有《藝術.文化經濟學》、《荷蘭不唬爛》
黃恩宇,荷蘭萊登大學建築史博士候選人,著有《建築的實現與再現》
江明親,荷蘭萊登大學文化資產研究博士候選人,合著有《金光下的山城──黃金博物園區導覽手冊》,譯有《性別多樣化:彩繪性別光譜》
李怡德,比利時魯汶大學空間規劃博士候選人
陳奕齊,荷蘭萊登大學政治經濟博士候選人,著有《黨國治下的台灣「草民」史》、《國民黨治台片斷考》、《看,中國熱?!》
陳玉箴,荷蘭萊登大學文化研究博士,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助理教授,譯有《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
黃至正,荷蘭萊登大學航空與航太法律博士候選人
何澄輝,荷蘭來登大學政治經濟博士候選人
林詩吟,荷蘭萊登大學流行與文化博士候選人
李佳穗,荷蘭萊登大學文學博士候選人
呂崇真,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花卉哲學博士,阿姆斯特丹大學阿茲海默中心,荷蘭育種者權利基金會義工
馬慧志,荷蘭種子加工機械公司,旅居荷蘭32年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齊聲推薦】
「我毫不猶豫地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讀者。我確信這本書寫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即使不是臺灣人,也會讀得津津有味。」
──前荷蘭駐台代表 胡浩德
「這本書從企畫、書寫到製作,都很嚴謹認真,令人欣賞也欽佩!」
──作家、建築師 阮慶岳
「它不僅能釐清我們對荷蘭人文社會的想像,更能帶著讀者碰觸荷蘭來啟動新觀念。」
──東華大學臺灣學系教授 康培德
「閱讀這本書,或許,每個獨立思考的心靈,都能在其中找到啟示與醒悟。」
──飛碟電台「哲青看天下」主持人、文史工作者 謝哲青
「本書豐富多面向的內容,篇篇讀後,都能觸動吾心。台灣人若想見賢思齊,應讀本書。」
──畫家、師大美術系教授 施並錫
師大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所長 賴守正
名導演、前國藝會董事長 黃明川
名人推薦:【齊聲推薦】
「我毫不猶豫地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讀者。我確信這本書寫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即使不是臺灣人,也會讀得津津有味。」
──前荷蘭駐台代表 胡浩德
「這本書從企畫、書寫到製作,都很嚴謹認真,令人欣賞也欽佩!」
──作家、建築師 阮慶岳
「它不僅能釐清我們對荷蘭人文社會的想像,更能帶著讀者碰觸荷蘭來啟動新觀念。」
──東華大學臺灣學系教授 康培德
「閱讀這本書,或許,每個獨立思考的心靈,都能在其中找到啟示與醒悟。」
──飛碟電台「哲青看天下」主持人、文史工作者 謝哲青
「本書豐...
章節試閱
勇敢面對海洋:荷蘭人與水搏命攻略
In Bravery We Face the Ocean: how the dutch fight and deal with water
「面臨如此艱鉅的挑戰,緊閉雙眼是沒有用的。我們已提出方法,知道該怎麼做,也還有時間,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等待。」──(荷蘭三角洲委員會,2008)
三分之二的國土位於海平面以下,低地國與北海有著好幾世紀的恩仇。荷蘭人世代與海為鄰,全國人口密度排名最高的都會區皆緊鄰北海;他們也與海爭地,從十五世紀即著手國土乾拓與造陸,確保木鞋下的土地不再泥濘。為了居民的生計與生存,荷蘭築起總長約三萬五千公里的堤壩和閘門來抵擋北海怒潮;接著陸續啟用了一千座以上的風車,每天從內陸抽出相當於東京市一整年的排水量;最後試圖將奪回來的圩田爛泥轉變成有生產力的阡陌良畝。然而,與自然抗爭,荷蘭也遭受了無數次洪災的反撲與重創,造成難以計數的生命財產損失。
面對海洋,荷蘭人用水利工程不斷挑戰人定勝天的極限。最為人所熟知的水利工程是1953年洪水肆虐後,他們在萊茵(Rijn)、馬士(Maas)、須德(Schelde)等河流交會處建設的「三角洲工程」(Deltawerken),這是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防潮工程,確保荷蘭不再受到水患影響。而時至今日,荷蘭水利工程的設計亦加入整合性水資源管理的元素。低地國人民從與海洋全面宣戰,轉變到與之榮辱與共,這種與洪水共存的智慧與經驗値得我們學習。
我們將從北海地理條件與荷蘭過往洪災談起,簡述三角洲計畫與相關水利工程的貢獻,以及未來荷蘭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的對策。
從北海說起
全球氣候變異所帶來的效應,除了極地冰山消融、各地生態時令錯亂,越來越極端的水文事件亦對人類臨海居住環境造成相當程度的威脅。即便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讓全世界碎了一地的眼鏡,這樣的訊息卻也試圖喚醒人類應該正視海平面上升的潛在風險。
然而,對於荷蘭人而言,「勇敢面對海洋」卻已經是近五十年前的考古題。
北海自古便是沿海諸國展現國力的最佳舞台,在內陸運輸不甚發達的年代,作為歐洲遠洋進出口貿易的門戶,她讓皇室得以品嘗來自海外殖民國進貢的香料乾果,也提供了庶民擴展南北生活物資的買賣通路。另一方面,北海蘊藏的資源也相當豐富,她孕育的魚蟹貝類超過兩百種,包括荷蘭傳統市集特有的鯡魚,以及比利時人鍾愛的貽貝;她還蘊藏油田與天然氣,確立她在政經與戰略上的重要地位;各國在北海離岸風場的商業競爭,更是近年來歐洲再生能源市場上的熱門話題。
從北海周邊地理位置來看,雖然荷蘭只有350公里長的海岸線,卻恰巧占據了相當有利的貿易熱點。荷蘭不但掌控了萊茵河內陸航運吞吐的港口,也扼制了從多佛海峽往北歐諸國的航道。而隨著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荷蘭更幾乎壟斷了歐亞經貿市場,加速躍升為海上強國。荷蘭的文藝與科學不僅在此黃金時代蓬勃發展,國力也在十七世紀達到巔峰,成為英國在北海勢力版圖上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經貿活絡帶動了土地利用的需求,於是荷蘭人開始與北海爭地,不斷進行內陸排水與造陸。荷蘭的經濟因依附北海而富庶,而他們的海岸與水利工程技術(包括波浪動力推估、漂沙堆積估算、海床測繪、港灣與船舶設計等)自黃金時代以來也打下了深厚基礎。時至今日,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這些全荷蘭人口密度排名最高的都會區,皆緊鄰北海。這些臨海城市不但吸納了龐大的住民、貢獻整個國家三分之二的總收入額,也在全球文化、經貿及食品供應上占有一席之地。
坐擁北海所具備的地理優勢,絕對是荷蘭王國崛起過程中最關鍵的外在因素。
間歇性沉潛的王國
假設我們能從海面遠眺荷蘭,會發現沒有比「平坦」更適合用來形容荷蘭地形了。曾有人打趣說:在古早的荷蘭,只要眼力夠好,人們站在最北的菲士蘭省(Friesland)就可以看到國境最南的林堡省(Limburg)。
荷蘭地處萊茵、馬士、須德等河川交會出海的沖積平原,乃是名符其實的三角洲地形。國土全境將近五分之一為水域,包括自然河川、人工運河、湖泊與溼地,稱之為水鄉澤國一點也不為過。荷蘭地勢最低點在豪達(Gouda)和鹿特丹之間,比阿姆斯特丹夏季平均海平面還低6.76公尺,當地市旗畫的是一頭在水面上載浮載沉的雄獅;至於荷蘭地勢最高點則位於東南方林堡省的法爾斯丘陵,標高海拔322公尺,僅能與高雄壽山齊肩。
平坦的地勢讓河川在進入荷蘭之後產生辮狀分離,大小支流經年累月在荷蘭國土上刻劃出不同的地景碎塊,不但分割出不同的地方文化,也串聯起城市彼此的競爭與繁榮。然而作為下游出海口國家,荷蘭也得承受河川上游集水區所累積的勢能,以及德法等國的工業污染。以萊茵河在荷蘭每秒2000立方公尺的年平均流量為簡單的概念推估,單憑這條表面河川就足以讓荷蘭全國變成一座1.5公尺深的超大游泳池。加上荷蘭有大半國土地勢低於北海海平面,因此過去一旦發生豪大雨,荷蘭60%以上的國土不是受到大潮侵襲就是內澇成災。放牧地每年都好幾個月積水不退,破損的河堤與海堤一修再修,然而,每隔幾年卻還是會重演潰堤的悲劇。
當歐洲鄰國不斷聳立起直達雲霄的哥德式教堂,荷蘭人仍持續在水患泥沼中奮戰不歇。隨著全球的氣候變遷,荷蘭臨海城市在水利安全上更承受了無形的壓力。根據荷蘭三角洲委員會引述荷蘭皇家氣象局(KNMI)在2006年的估算,在不同全球暖化潛勢模擬條件下,到2050年荷蘭的海水將上升15~35公分,而到2100年則會上升到35~85公分,而這還不包括內陸相對地層下陷的速度。
荷蘭人沒因此認輸。
摩西時間的延長
荷蘭一直試圖把上帝的手掰開。
根據希伯來聖經的記載,摩西的杖一伸入紅海,海水便分開,露出乾地,讓上百萬以色列人得以通過。早期荷蘭先民亦將海視為惡水、將河視為瘴癘,用盡一切可能方法只為了讓雙腳保持乾燥,好讓自家後方的那畝田能種菜養牛。自十一世紀開始,為了創造新的耕地面積以及居住環境,荷蘭人開始思考以人為方式與水爭地,「圩田」隨即竭澤而生。
所謂圩田,是先在積水的低窪地帶或湖泊池塘周圍圈建堤防與水門,之後慢慢將堤內的水往外排放到堤外。當低窪地乾拓後,原本淤積的窪地終於露出泥炭,人們便可開始從事放牧與開墾等活動。為了維持這些新生地的使用效力,荷蘭人必須不斷與地心引力拉鋸,將低窪地土壤的水導向堤外,並重新規畫排水動線,必要時還得讓河川改道。在過去動力能源缺乏的地區,排水的重任即由風車承擔。
荷蘭的風車通常配備有四片風葉,葉片上還會加掛帆布以助承載風力。風車頂帽一般能夠旋轉,用來轉動風車以面向最有利的風場。透過風的力量驅動風車內部機械輪軸組件,進而推動底部水車運轉,以將低處的水往高處輸送。如此逐漸將荷蘭陸腹的水一級一級往北海送,人民的生活便得以在惡水退散的新生地上扎根。如同維納斯的誕生,荷蘭人相信陽光最後會帶走木鞋腳下多餘的水分,而花也終將在春天的圩田中綻放。
目前在荷蘭有超過三千處大大小小的圩田,陸續啟用過超過一千座的風車,保守估計每天得從內陸抽出相當於日本東京市一整年的排水量。然而,為了避免圩田排水過度而沉陷,或是堤外水壓過高而潰堤,堤內外水位必須取得動態平衡。因此,田間排水渠道的間隔、抽排水量,以及堤內外水位的調控等,都必須經過縝密計算,並由地方專責機構來管理。
隨著科技進步,風車逐漸退役,漸而由現代化抽水幫浦機組所取代。荷蘭人不但在新生地種出了千變萬化的鬱金香,還舖設鐵公路、大興城鎮,甚至蓋了機場。因此,在荷蘭常常可以看見河道與陸面幾乎齊高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是真正傍水而居。
1932年完成的桑德海工程(Zuiderzeewerken)展現了荷蘭人處心積慮延長摩西時間的堅持與瘋狂。
為了增加更多耕地與畜牧面積,由荷蘭著名的工程師萊利(Cornelis Lely, 1854~1929)所主導的計畫,是先在荷蘭北部內海與外海交接虎口處拉上一道封鎖線,即今天地圖上連接北荷蘭省和菲士蘭省的艾芙堤(Afsluidijk),內海被如此包圍住,水位就不會受洋流影響。這樣一來,荷蘭中部的精華地帶,如阿姆斯特丹與烏特勒支等大城市,就不再受北海威脅。另一方面,由於有內陸河川持續補注,經過長時間的更替,原本苦鹵的內海鹹水就會被淡水取代而成為湖泊,亦即今天地圖上的艾塞湖(Ijsselmeer)。最後,人們不但可以善加利用湖泊淡水資源作為民生用途,還可照慣例將湖泊圩田化,進而創造新的土地面積。
這個瘋狂的構想一開始就充滿阻礙和疑慮。工程師除了要擔心龐大的預算無法到位,還得試圖平息沿海居民的反對聲浪。居民的擔憂其來有自,因為一旦整個內海轉換成淡水湖泊,不但原本的生態系統完全崩解,仰賴漁獲維持生計的居民也將空船而歸。再者,北海衝擊的力量將轉移到其他更北的城鎮,反而大大增加了其他地區居民被海水灌頂的風險。然而,萊利在1913年受荷蘭政府聘任為交通運輸部部長,他在評估經濟與人民安全之後,終於得到支持並開始進行這項計畫。
在阿姆斯特堤(Amsteldiepdijk)先遣試驗工程完成後,荷蘭政府決定加速主體建築的工作進度,而1932年艾芙堤完工,算是整個桑德海工程最重要的里程碑。這座32公里長的堤防高出海平面7.25公尺,前後雇用五千名以上工人,以五年的時間竣工,總共消耗兩千多萬噸砂與一千三百萬噸礫土。這道堤防兩端設有船閘供船隻通過,並設計了廿五處排水閘門,固定將內海的水往外海送。桑德海工程完成之後,從艾塞湖誕生四塊面積總合約2500平方公里的新生地,提供荷蘭更多生活空間與就業機會,更成為荷蘭第十二個省分。
阿姆斯特丹的居民從此不必再牽掛海水暴漲的風險,船隻可以從容地從碼頭載貨進出港口,而市區內運河水位下降後,原本的堤防也可功成身退。沿著阿姆斯特丹市區的運河走,可以看到許多早期抵擋海水的新舊閘門,大小船隻在其中來回穿梭。走進距離中央火車站不遠的唐人街,雖然原本橫亙的海堤已不復見,當地新住民卻也巧妙運用儒家哲學思維,替原本的荷文街名安上「善德」二字,提醒遊客莫忘桑德海工程的貢獻。
荷蘭人一度將桑德海工程視為對抗海洋的勝利宣告,今日的艾芙堤堤頂是連接北荷蘭省和菲士蘭省相當重要的A7公路,公路上紀念的除了有站在風中睥睨著北海的工程師萊利,還有當年在工程前線胼手胝足的砌石工人。
治水觀念的演變
從傳統的風車到現代的抽水幫浦,從人力堆疊的沙包到鋼筋混凝土的堤壩,低地國的人民從「與水爭地」、「迫河改道」,到「還地於河」、「藏水於民」,最後「傍河而居」,荷蘭的治水觀念隨著時代和工程技術的進展也有所轉變。與水搏鬥多年,荷蘭實踐了「從毀滅到繁生」(From doom to bloom),卻也在傷痛中學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海洋,曾帶給荷蘭無窮的希望,卻也曾毫不留情地抹煞所有堅強的理由。低地國人民對於海洋的情感,從懵懂、依賴、競爭、懼怕,到勇敢面對,他們將與海洋攻防之間的那一份細膩互動,轉換成實際科學的論證與實現。這樣的過程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碰撞、試誤、歸零和修正,目的只為了稍稍拉長校準數據中小數點跳動的距離。
將土地還給河川,或是說讓河川回到它本來的位置,與其說是荷蘭人放棄了馭水的雄心,倒不如說他們改變了對待水的態度。荷蘭人理解到水是不可壓縮的流體,它能夠運移、停滯、轉向、擴散,卻不能沒有空間。因此,荷蘭對於水採取管制但不強制的態度,讓水自由地在鄉野與城鎮中流動,也讓人民習慣水在生活的空間中出現,貫徹真正的「親水」概念。
荷蘭人治水的視野是宏觀的,手段是靈活的,但是根基仍然建立在保障人民需求與安全的核心價值之上。現今荷蘭的總人口已破1600萬,隨著水利工程之發展,荷蘭人不但能隨心所欲地控制水流,並能保護居民不再受水患威脅。
放眼未來,在氣候變遷的賽局內,水文回歸週期只能作為政策評估的參考,因為暴雨有可能在下一秒降臨。荷蘭人知道他們不能只是被動地防禦水患,也不能只在災難發生後才採取因應措施或頒布緊急命令。唯有順應變遷,預先建構完善的防禦與救災網絡,並且充分尊重水利工程與氣象專業人員,才能真正與水共存。
勇敢面對海洋:荷蘭人與水搏命攻略
In Bravery We Face the Ocean: how the dutch fight and deal with water
「面臨如此艱鉅的挑戰,緊閉雙眼是沒有用的。我們已提出方法,知道該怎麼做,也還有時間,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等待。」──(荷蘭三角洲委員會,2008)
三分之二的國土位於海平面以下,低地國與北海有著好幾世紀的恩仇。荷蘭人世代與海為鄰,全國人口密度排名最高的都會區皆緊鄰北海;他們也與海爭地,從十五世紀即著手國土乾拓與造陸,確保木鞋下的土地不再泥濘。為了居民的生計與生存,荷蘭築起總長約三萬五千公里的堤...
作者序
為什麼我們要寫一本關於荷蘭的書
撰文╱郭書瑄
不,不是因為我們想要回到荷蘭治臺時代。雖然那樣不見得會比現在不好。
我們是一群在荷蘭求學的博士生,每人懷抱著不同的初衷和各自的專攻領域來到異鄉。因緣際會下大家聚集一處,交換著彼此的友誼與心得。而自從我們不約而同進入這個奇怪的小國,每天的文化衝擊總讓我們在意外中又感到些許似曾相識。
我們發現,除了和鄭成功的一段歷史糾葛外,荷蘭和臺灣的近似度原來超過我們的想像:有著相近的面積與人口、都和大國比鄰而居,也都曾經歷過外力統治後獨立,然而荷蘭卻能自成一格,發展成一個高幸福指數的強力經濟國家。我們於是從一開始的驚奇、適應、批評,到認真反省這當中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鏡的,這樣的話題在我們每月的博士生聚會中反覆上演著,而我們也歸結出些許結論,只期待和更多的人分享。
就在一次討論到熱血沸騰的夜晚,趁著酒酣耳熱之際,有人提出了醞釀多時的構想:「不如我們共同來撰寫一本荷蘭觀察書吧!」乍聽之下似乎不切實際的想法,卻因多數人皆有著以書寫度日的自虐習性而受到認同,之後也有更多住在荷蘭和比利時一帶的同好們加入寫作行列。這個計畫於是在大家的齊心努力下,隨著稿件的累積和出版社的提案進行,慢慢地付諸實現了。
我們嘗試在這本書裡觀察這個和我們各異其趣的國家,分析組成這個社會脈絡的各種人文面向。由於許多當代現象其實具有淵遠傳承的背景,於是書中的文章不僅著眼於現代,更是深入歷史、挖掘可能的成因。因此,本書從乘坐歷史時光機的明喻開場,先對這個我們即將攤在解剖臺上的國家作一番背景認識,而我們也將發現,這個低地國的背後還有許多我們從未知悉的祕史。
光從硬體外觀看來,荷蘭擁有馳名國際的水利工程,還有井然有序的都市規劃,更有贏得歐洲最佳機場稱號的史基浦機場當作門面。而這種進步的成就顯然不僅限於外在形象,也反映在荷蘭人內在普遍抱持的寬容態度上。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荷蘭政府對各種群體所採取的開放政策,包括舉世聞名的同性婚姻、移民生活甚至動物福利,許多令人驚異的制度都形塑出荷蘭的前衛形象。
於是當我們繼續探索荷蘭生活的各個層面,從美食、語言、時尚,到荷蘭人深愛的腳踏車,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國家的與眾不同。這些特殊性或許有利有弊,而這也正是我們得以進行觀摩與省思之處。同樣地,在各種藝術表現上,無論是博物館經營、建築或繪畫,都描繪著荷蘭人不容錯認的性格特徵。
我們企圖從上述的不同視野觀看這個國家。正如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本書裡的文章自然也都風格不一:有的嚴肅、有的詼諧,有的巨細靡遺、有的點到即止,有的放眼未來、有的以古喻今,這種多樣性也正是我們想要呈現的面貌。而我們也竭力確保在不同的書寫下,反映的是對各類議題同樣深度的思索。當然,荷蘭文化中還有許多本書無法兼顧的遺珠,但我們不過是提供萬花筒內的幾種光稜組合,一旦稍微轉換角度,世界就顯得不一樣了。
這種不同的觀看視野也揭露出本書撰寫的另一層意義。當歐洲人習於檢視自身內在的關係,忙著思索如何戰後重建和再現自我時,該是時候跳出歐洲中心的思考模式,轉換成從亞洲等其他世界出發的觀看角度了。不容置疑,荷蘭人的經濟力已經是世界前端,但在豐衣足食之後,還有什麼值得奮力追尋的目標?即使說飽暖思淫慾,但性產業開放的荷蘭人甚至連淫慾都不再稀罕。因此,當我們試圖由另一個亞洲小國的反省眼光進行文化觀察時,或許也提醒了荷蘭現代年輕人如今普遍缺乏的積極動力。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自我要求,必須不斷對週遭社會抱持著省思與批評的理由,讓這樣的態度引導我們尋見更多可能的答案。
十九世紀的日本,能在短短數十年的明治維新後,迅速從一個前現代國家一舉跨入現代世界,成為船堅砲利的強盛國家,正是得利於江戶時代自長崎出島通商的荷蘭人身上所習得的「蘭學」。那是處於鎖國時期的日本,唯一通向西方世界的窗口。而荷蘭從航海時代歷經工業革命進入後工業時代之後,經濟力和人民幸福指數依舊走在世界前端。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是不是也能從荷蘭身上,以新的蘭學得到向上躍升的動力?
十多年前,英國人科林‧懷特(Colin White)和美國人勞莉‧布克(Laurie Boucke)共同撰寫了一部戲謔荷蘭的文化觀察書The UnDutchables(中譯為《荷蘭不唬爛》)。今日我們以較學術的論述角度撰寫了這本Dutch Touch,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對前人作品的致意。Dutch Touch除了企圖跳脫西方主宰的觀點,也未嘗不是種新的聲明:在多元化的時代,現在的荷蘭不再是無法接觸的(un-Dutchable),讓我們試著來點荷蘭的接觸(Dutch touch)吧。
為什麼我們要寫一本關於荷蘭的書
撰文╱郭書瑄
不,不是因為我們想要回到荷蘭治臺時代。雖然那樣不見得會比現在不好。
我們是一群在荷蘭求學的博士生,每人懷抱著不同的初衷和各自的專攻領域來到異鄉。因緣際會下大家聚集一處,交換著彼此的友誼與心得。而自從我們不約而同進入這個奇怪的小國,每天的文化衝擊總讓我們在意外中又感到些許似曾相識。
我們發現,除了和鄭成功的一段歷史糾葛外,荷蘭和臺灣的近似度原來超過我們的想像:有著相近的面積與人口、都和大國比鄰而居,也都曾經歷過外力統治後獨立,然而荷蘭卻能自成一格...
目錄
推薦序 真情臺灣‧真情荷蘭 胡浩德
推薦序.碰觸臺灣未來的想像 康培德
序 為什麼我們要寫一本關於荷蘭的書 郭書瑄
1低地國時光旅行團:邁向復活的旅程
Time Travel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Low Countries: A Journey toward Resurrection
文‧那瓜(Nakao Eki)
2勇敢面對海洋:荷蘭人與水搏命之戰
In Bravery We Face the Ocean: How the Dutch Fight and Deal with Water
文‧周柏儀
3藝術與貿易:黃金時代的荷蘭繪畫藝術
Fine Art and Commerce: Paintings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文‧郭書瑄
4 從歐洲邊陲挺進世界舞臺:古羅馬時期到21世紀的荷蘭建築
Stepping onto the World Stage: Dutch Architecture from Ancient Rome to the 21st Century
文‧黃恩宇
5 記憶的經營創意:荷蘭的博物館及文化資產
Building a Creative Heritage Industry: Museums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Netherlands
文‧江明親
6 規劃者的樂園:治水與治水之外的荷蘭規劃文化
Planners’ Eden: Urban Planning in the Netherlands
文‧李怡德
7在荷蘭遇見臺灣人:荷蘭社會中的多元文化主義和移民政策
Formosan@Holland: The Connections Started from the Trade
文‧陳奕齊
8 一個都不能少:以「人」為訴求的荷蘭同志運動
Everybody’s “Gay”: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Homosexuality in the Netherlands
文‧陳奕齊
9薯泥、白蘆筍、異國風:農場裡的荷蘭美食
文‧陳玉箴
Stamppot, Asparagus, and Exotic Food : Dutch Cuisine Fresh from the Farm
10 小國機場大氣魄:世界第一座航空城
Big Airport in a Small Country: The First Aerotropolis of the World
文‧黃至正
11輪轉‧生活:腳踏車在荷蘭
Cycling Life: Biking in Holland
文.何澄輝
12 紅燈區的時尚舞臺︰荷蘭時尚國度的現在進行式
Fashion Platform in the Red-Light District: A Dutch Fashion Kingdom in the Making
文‧林詩吟
13荷蘭沒有菜英文:荷蘭人的語言教育
All Dutch People Speak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文‧李佳穗
14狗兒不在家,就是在往咖啡廳的路上:荷蘭的動物福利制度
If the Dog Is not Home, It’s on the Way to the Coffeehouse: The Welfare System for the Companion Animals in the Netherlands
文‧江明親
15海平面下的花花世界:以創意和專注打造出的花卉大國
Flowers Below Sea Level: Innovation and Dutch Spirit
文‧呂崇真
16小國大業:荷蘭的超現實農業成就
Big Business in a Tiny Country: a Surrealistic Agricultural Achievement in the Netherlands
文‧馬慧志
推薦序 真情臺灣‧真情荷蘭 胡浩德
推薦序.碰觸臺灣未來的想像 康培德
序 為什麼我們要寫一本關於荷蘭的書 郭書瑄
1低地國時光旅行團:邁向復活的旅程
Time Travel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Low Countries: A Journey toward Resurrection
文‧那瓜(Nakao Eki)
2勇敢面對海洋:荷蘭人與水搏命之戰
In Bravery We Face the Ocean: How the Dutch Fight and Deal with Water
文‧周柏儀
3藝術與貿易:黃金時代的荷蘭繪畫藝術
Fine Art and Commerce: Paintings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