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會走到哪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2052年,地球還能承載多少人?我們還有足夠的食物和能源嗎?
中國經濟崛起將帶來怎樣的影響?失控的氣候變化終將毀滅一切?
20世紀暢銷千萬冊經典《成長的極限》共同作者 喬詹.蘭德斯
再次針對地球總體生活的可能變遷,提出權威性預測!
蘭德斯傾其40餘年的研究心得,嘔心瀝血著述本書,以宏觀視野闡釋世界經濟與社會、人類生活型態的發展。所有預測不僅有扎實的邏輯與工具作為基底,並與三十名以上的全球著名科學家、經濟學家、未來學家及思想家們,相互就各自的立場提出專觀點,激盪見解;共同描繪了對於未來的公正判斷,帶領我們遊覽未來40年的地球樣貌,以及即將經歷的變動與轉換。
地球暖化會不會超過攝氏兩度,這會帶來什麼樣的生態危機?
年輕人會否為了老一代帶來的負擔起而反抗,甚至導致社會結構的崩潰?
我們會有更合理也更公平的資源分配方式嗎?
我們會有足夠的錢可以過日子嗎?
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真的可以取代以傳統化石能源為基礎的能源供應嗎?
生態系統會有怎麼樣的變遷?我們將來還看得到美麗的自然景觀嗎?
在這本視野宏觀且驚奇不斷的書中,蘭德斯將為你一一解答。
作者簡介:
喬詹.蘭德斯Jorgen Randers
BI挪威商學院(BI Norwegian Business School)氣候策略課程教授,氣候策略及未來研究資深學者。
蘭德斯曾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World Wildlife Fund)副會長,以及多家跨國公司特聘顧問。他常常在全球各地巡迴演講,主講永續發展與氣候問題,並擔任2012全球氣候變化與石油資源高峰會主要發言人。二○○六年,他出任由挪威內閣任命的「溫室氣體低排放委員會」主席,負責報告挪威在二○五○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三分之二上的進展。蘭德斯現為英國電信公司(British Telecom)、美國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 Company)等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蘭德斯有多本著作,並發表過多篇科學論文。他是一九七二年《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九九二年《極限之外》(Beyond the Limits),以及二○○四年《成長的極限:三十周年增訂版》(Limits to Growth: The 30-Year Update)的共同作者。
關於本書訊息,以及書中所使用狀態決定方程式系統的電子表格,請上本書網站:www.2052.info。
譯者簡介:
莊勝雄
文化大學英文系畢,台灣省屏東縣人,現服務於報社編輯組,主要譯作有:《時間萬歲》(天下文化)、《致癌基因之謎》(商周)、《分子博覽會》(商周)、《100件人人都該會的事》(大雅)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南方朔(作家,評論家)
陳建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章 成(暢銷心靈作家)
黃哲斌(媒體工作者)
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詹宏志(網路家庭董事長)
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理事長)
聯手護地球推薦
迎向有準備的未來
詹文男
作為一個市場研究者及政策幕僚,筆者平常關注的重點之一,即在於趨勢的掌握與其演變,以及推導出這些趨勢的假設與邏輯,期望能夠藉由這些分析協助產業提前因應部署、趨吉避凶。也因為這樣的工作性質與任務,而有機會閱讀大量有關預測未來的書籍與資料。觀察歸納這些十年、數十年,甚至百年的趨勢預測後發現,這些研究主要是透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推演:
首先是「數字推移」:亦即從過去到現在的統計數字分析所呈現的一個穩定發展趨向。例如這幾年各國政府及跨國企業所非常關心的人口結構的變化,如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或者少子化的趨勢,都是數字推移可以掌握到的關鍵趨勢,而這變化深刻影響著產業的長期產品及市場發展規劃。
其次是「理論推導」:許多理論或市場模型的用途除了以簡化的概念解釋複雜的實務現象外,重要的是其能夠預測下一階段市場的變化,例如S曲線(S-curve)或科技擴散理論的應用。
再者是「現象觀察」:常常在觀察趨勢過程中,讀者會發現有些現象的發生似乎愈來愈明顯,但又沒有實際數字統計做為依據,也無理論可以解釋,只是一些個別事件逐步在發生,但似乎這些事件間又有所關連,而且不斷的以不同的樣貌在各角落出現,例如「冏世代」的成型。
此外,「典範的關注」也是觀察趨勢的重要手法:意指對領導或重要國家或典範的監測。所謂「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市場發展亦復如此,有時環境因素讓企業崛起,有時則企業創造流行與市場,Apple所造成的旋風可以為代表。
最後是所謂的「情境分析」,是從想像思索未來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透過可能的情境分析來掌握社會、生活或產業未來的可能的樣貌。國家可以在情境的思索模擬中推估國土空間、城市社會以及人口未來可能的發展而提前做政策規劃,企業則可藉此探求未來的產品或服務,及其可能的功能,進而推演出相關的技術或零組件的需要,藉以規劃產品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圖(Road Map)。
而筆者手上這本《2052:下一個40年的全球生態、經濟與人類生活總預測》,即以人口為基礎做數字推移,輔以典範的觀測與情境的分析,針對全球人口、勞動力、能源、碳足跡及糧食等面向,進行2052年的預測。同時也對影響未來趨勢的主要驅動力,以及區域情境進行分析。與作者喬詹蘭德斯四十年前所參與一起寫作出版的《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相較,此書同樣以人口作為推論基礎,不過已將環境超限視為事實,進而針對不同層面的議題進行推論,並且分析不同層面之間交互的因果關係。
而為什麼選擇2052年?相信讀者都會有如此的疑問。緣由是成長的極限一書出版至2012年已過四十年,因此作者希望對下一個四十年進行未來情境分析,因此選擇2052年為其預測的範疇。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匯集眾多觀點,提出下一個四十年全球可能出現的五大關鍵議題,事實上,這些議題在現今的台灣也逐漸浮現,其影響也漸漸深遠,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並結合有識之士共同尋求解決之道。包括:
1. 資本主義的終結?資本主義促使財富集中於少數人的手中,而各國普遍失業率過高的現象,各種不平等的關係,尤其資本主義倚賴石油發展,未來油價高漲的情況下,對於窮人影響更甚。也因此資本主義所受的批評越來越劇烈,有愈來愈多人同意「資本主義」是需要批判的,未來的階級衝突緊張情勢勢必升高。
2. 經濟成長的停滯?資源的量(原料、能源、空間……)變少,但享受資源的國家變多,尤其資源已不再廉價,其他後進國的經濟成長也需要資源的挹注,資源需求的掌握與分配終將影響經濟的成長。
3. 漸進式民主的終結?民主是傳統上民眾追求的價值之一,但「迅速決策」並非其特徵。然而,全球社群成形之後,將尋求更為迅速的決策,在日益擁擠的世界中,個人權益與公共利益的衝突將更為劇烈。
4. 世代間和諧的終結?時代的典範反映在一代的價值觀,如上一輩對於辛勤工作與儲蓄的堅持,就是該世代價值觀的展現。然而,未來世代間的價值觀會因不同的情境出現差異,尤其經濟環境的劇變以及世代間的資源分配不均,都將導致世代間的衝突加劇。
5. 氣候穩定的終結?碳排放與溫室效應,劇烈氣候與天氣的出現,海平面的上升,環境災害已成為全球社會未來最嚴峻的挑戰之一,面對發生頻率、強度都持續增加的極端天氣現象,全球政府該如何因應,才能有機會減緩環境災害所可能帶來的衝擊?
誠如托佛勒(Alvin Toffler)在其《大未來》一書中所言:「要對未來進行精密的預測簡直是無稽之談……然而,在我們邁入不可知的未來之前,手中最好握有一張雖不完整卻有粗略雛形的地圖,一路摸索一路更正修改,總比完全摸不著方向來的好。」。筆者認為蘭德斯的這本書基本上提供了讀者通往未來的一張相當完整的圖像,不僅值得各界關心全球未來與台灣發展的讀者深入觀察與思索,對於企業思考永續經營與個人職涯的規劃,本書也提供了大環境的發展情報與線索,也值得經營者與上班族細細品味!
(本文作者現為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2025台灣產業願景與發展策略研究計畫主持人)
名人推薦:南方朔(作家,評論家)
陳建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章 成(暢銷心靈作家)
黃哲斌(媒體工作者)
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詹宏志(網路家庭董事長)
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理事長)
聯手護地球推薦
迎向有準備的未來
詹文男
作為一個市場研究者及政策幕僚,筆者平常關注的重點之一,即在於趨勢的掌握與其演變,以及推導出這些趨勢的假設與邏輯,期望能夠藉由這些分析協助產業提前因應部署、趨吉避凶。也因為這樣的工作性質與任務,而有機會閱讀大量有關預測未來的書籍與...
章節試閱
第六章
二○五二年之前的食物與生態足跡
所有關於全球預測的談話,最後終將導致對於食品安全的疑問。自從我們的人口開始驚人成長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問這些問題。而我們想要知道的就是這個:隨著時間向未來邁進,我們將來是否能夠餵飽自己?
需求減少 糧食生產將可餵飽大部分人
我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至少一直到二○五二年時。這有一部分原因是在未來幾十年當中,糧食生產將會繼續成長,另外一部分原因是,糧食需求不會如很多人所預期的那樣增加。到了二○五二年,全球暖化對糧食生產的負面影響,才剛剛開始發揮效果而已。全球人口將只比今天多了三分之一,而且,雖然很多窮人吃得比以前好,但很多富人卻少吃了很多紅肉。富人──Homo affluensis──將會轉移到食物鏈的下方,改吃比較不精製、也比較不要求農業生產太多的食物。食物的平均消費量將是生存需要量──即賴以活命的數量──的四倍,這已經足夠用來吃一頓健康、美味的食物。但糧食的分配將會不平均,未來跟現在都一樣。悲傷的是,還是有很多人會挨餓。
過去四十年來,糧食生產的成長已經相當可觀。每年的糧食生產量如果用每年幾百公噸作單位來計算,那麼,從一九七○年到二○一○年已經增加了一倍。這主要是資金和科技運用的結果,而不是因為耕種土地面積的增加。新的種子,使用更多肥料,更多殺蟲劑,以及更多的灌溉,終於把農地的平均產量,從一九七○年的每公頃每年生產二.四公噸,到二○一○年增加到四.六公噸,這等於增加了九○%。而在同一段時間裡,可耕地面積只增加了一五%。被拿來蓋房子的土地,多過新加入的耕種土地,而這些新土地經常是砍伐更多森林或是灌溉新的大草原所取得的。
更多糧食生產的這種趨勢,將會繼續下去。有很多大面積的保留土地存在著,主要在前蘇聯、巴西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新的灌溉水可以取得,而且幾乎可以無止盡地供應,只要使用者負擔得起海水淡化的費用。而且,只要有能源存在,就會有肥料。在這些之外,還可能出現更進一步研發出來的基因改造植物──至少在歐洲以外的地區。雖然我擔心,長期下來,基因改造食品將被證明是不可行的,而且,我覺得最好避免食用這樣的食品,但我相信,在未來幾十年,它們的使用量將會增加。基因改造作物可以增加太乾、太濕或其他不利條件的地區的糧食產量。人類將願意接受這種食物所帶來的風險,因為這種食物的好處在短期內就會浮現,而它們帶來的生態潛在代價,只會在很久遠的未來才會出現。
但在我們愈來愈接近二○五二年時,農業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也會愈來愈多。這會有兩種最常見的影響,而且正好出現在完全相反的方向。第一,當大氣層裡的二氧化碳數量變得更多時,植物會生長得更快速。第二,當氣溫升高時,植物會長得更慢(北方是例外,在當地,冷才是抑制植物成長的主要因素)。由於大氣層裡二氧化碳的濃度將會在未來二十四年裡穩定增加,這將有助於增加世界各地農作物的產量成長。但在此同時間,愈來愈高的氣溫則會造成相反的作用。目前還不清楚這會對農業產量造成何種結果,但預料在二○五二年之前,這樣的影響還不會太大,也許只會增加或減少五%。
我的預測是建立在這個假設上:對產量的淨影響將會很小,如果和沒有出現全球暖化的情況相比,到二○五二年時,農作物產量將會減少五%。如果作物的組合一直維持不變,氣候變遷的影響將會比較大,但我不相信情況將會如此:農民一定會改變作物的種類,轉向栽種比較能夠適應新氣候的作物。
但我要很肯定地預測,被用來耕種的土地面積將會減少。這不只是因為都會區土地向外擴張的結果,而是因為土地沙漠化和海平面上升,將會使得愈來愈多的土地無法使用。在二○五二年後,這樣的影響將會變得更強烈,但這已經超出我的預測的時間範圍,不過,光是在二○五二年,能夠用來耕種的土地面積,將比二○三○年代高峰時減少六%。
總之,我們所處的情況就是,在未來四十年內,被用來耕種的土地面積不會增加太多,但這些土地的使用密集度將會增加。大家更注意的是農地產量的增加,以至於二○五二年的全球平均產量(一年每公頃四.六公噸),和一九八二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產量相同。這代表兩件事:產量將會成長,以及還有更多產量成長的空間。但愈來愈明顯的氣候變遷影響將會在背後潛伏。
我的預測暗示,將有足夠的食物來滿足所有付得起的人。我們付得愈多,吃得愈好。只要全球貿易不中斷,各地區個人食物消費量的差別將會很有限,相同購買力的人的食物消費量都將差不多。基本食物將會繼續相對便宜,每人每年消費的食物的公斤數將會成長。但這並不表示不會有人挨餓。那些無法取得充足數量食物,以及沒有足夠的錢來買食物的人,就是目前還在挨餓的最後一群人。飢餓人口在全球人口中所占的比率將很有希望下降,但如果這個希望無法實現,這將是因為全球經濟發展不足,而不是因為全球農業產能不足。
生質燃料和白肉將增加
有些土地將被用來生產生質燃料。我相信,這樣的土地將很有限,大約只占全球農業產能的很小比率,但生質燃料的生產將會造成食物價格上漲的壓力,並會對貧窮人口帶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但更高的食物價格也將導致更高的糧食生產量。
「未來之一瞥 6-1:昂貴的石油=昂貴的食物」就是探討這個問題。
。。。。。
未來之一瞥 6-1
昂貴的石油=昂貴的食物
爾林.莫斯尼斯(Erling Moxnes)
在二○五二年,有沒有可能餵飽全球人口?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當然希望能夠如此。但我認為,答案是可以和不可以。充足的糧食產量是可以達到的,但我認為,食物的價格將會如此之高,以至於全球的貧窮人口將沒有能力去吃正常的一餐。更糟的是,如果全世界決定大幅度增加使用生質燃料,因為生質燃料的價格將由化石燃料決定,所以,只有有錢的駕駛人買得起生質燃料。這樣的油錢已經超過窮人的負擔。結果可能是造成窮人挨餓,因為全世界的農業生產可能被拿來給汽車當燃料 ,而不是用來餵飽人們。
如果沒有生質燃料的糧食市場
即使沒有擴大生質燃料產量,今天的世界也無法餵飽所有的人口。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將近有十億人付不起他們所需要食物的價錢;他們長期處於飢餓狀態。但這主要是分配的問題。全世界有足夠的糧食,可以充分餵飽每一個人,但窮人卻買不起他們應該得到的那一份食物。
人口成長造成對食物需求的增加。同樣的,經濟成長使得人們可以增加每人的食物攝取量,並且用肉類取代便宜的日常食品,像是穀類、塊莖類、豆類和種子。需求增加,就會刺激增加生產。在這種情況下,糧農組織專家預期,一直到二○五二年之前,食物供應都會一直增加。但要以今天的食物價格作比較而判定未來的食物價格,並不容易。
現在用來種植作物的土地面積,可能會增加三○%。不過,邊際成本將會增加,因為使用了生產力較低的土地,也增加了生物多樣化的損失。這些增加的邊際成本顯示,人們很難根據過去下跌的糧食價格來推測未來的糧價。傳統上,當農業勞工生產力增加時,生產成本就會下降。這可以解釋,近代史上有很長一段時期,食物價格相對於工資而下跌。新的農業技術、新的植物品種、水產業的進步,以及教育普及,將有助延長這場綠色革命。不過,朝另一個方向發展的則是,更高的能源價格,將會增加肥料、殺蟲劑、耕作、灌溉和運輸的成本。
上面這幾項因素中,哪一項將在未來居於主導地位,實在很難預測。潛伏的氣候變遷更增添了不確定性,因為氣候會影響產量,也因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政策,可能導致更高的能源價格,以及限制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甲烷(沼氣) 和氧化亞氮的排放。
燃料與生質燃料的市場
雖然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吃下多少熱量的食物,是有一定限度的,但對燃料的需求──像是汽油、酒精、生質柴油和其他交通能源──都會隨著收入而無限制地一直增加。歷史上也有很長一段時期,燃料價格相對於工資而下跌,這是因為發現了大油田、擴大生產規模,以及技術上的進步。再一次,人們無法根據歷史上的價格來推斷未來的價格,因為我們很快就將耗盡最便宜的石油資源。傳統石油產量可能已經達到高峰。化石燃料產量的成長,也許還可以再維持一些時間,因為發現了新油藏,因為可能能夠把煤和天然氣轉變成液體燃料。但這樣的轉變會增加成本,最後,煤和天然氣的價格也會增加,因為這些能源必須從很難抵達的地點取得。我們可能將會看到這個世界出現一個重大的轉變,從石油轉向從頁岩氣提煉出來的甲醇,以及從偏遠地點取得的傳統天然氣。
因此,在未來幾十年內,仍然會有很長一段時期的高油價。高油價是必要的,可以用來資助需要大筆資金的擴大產能以及結構改變,並且強迫消費者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生質燃料對食物價格和飢餓的影響
第一代生質燃料是把普通的農業產品轉變成乙醇(酒精),像是玉米、甜菜和甘蔗。過去二十年,在不斷研究、開發和累積經驗之後,生質燃料的效率已經獲得改善,成本也大為降低。估計顯示,生質燃料的價格範圍從最便宜的;在巴西用甘蔗製成的每桶在四十五美元左右;到在美國用玉米和甜菜製成的,每桶在一百美元左右;到歐洲用小麥製成的乙醇,價格最貴,大約每桶一百二十美元。更多經驗和更大規模的生產,將導致進一步的降價。跟汽油類似,由於在生產過程中也使用了大量燃料,所以也會造成燃料價格的上漲。
很多化石燃料的使用者可以使用生質燃料,通常不需要作任何調整,或是只作有限的調整。因此,生質燃料的價格跟石油價格有很大關聯。不過,請注意,人們對燃料的需求,比對食物的需求要大得很多。用能源容量來計算,目前全世界石油產量,是全球農業生產的五倍多。假設把食物轉換成生質燃料,將會損失食物能量含量的大約四○%,那麼,這個世界的全部食物產量,只能取代目前全球石油產量的不到一二%。新的植物品種多少可以提高這個百分比,但如果全球目前一二%的石油產量,要由生質燃料所取代,那將不會剰下多少食物,可供人們食用。
未來生質燃料的擴張,將決定於燃料價格和生質燃料製造成本之間的差價。燃料價格長期超過成本,將導致生質燃料產量長期累積。在燃料價格低於生質燃料生產成本的期間,對新廠的投資將會停止,而且只要目前的燃料價格能夠支付營運成本,那麼舊廠的生產將會一直持續下去。增加生質燃料產量將會造成回饋,食物價格也會上漲,而這最後終將造成生質燃料停止成長。甚至,即使目前以及未來的生質燃料產量,都將繼續在全球燃料產量中占很小的比率,但當然還是可以造成食物價格的升高。和人類對食物的需求相比較,這種農業產能增加的潛能是相當可觀的,但如果和對生質燃料需求成長的潛能相比,則顯得很小。隨著農業生產的極限逐漸逼近,邊際成本將會增加,並導致食物價格在長時間後上漲。很多窮人將無力負擔這麼高的食物價格,甚至連他們賴以生存的日常基本食物也買不起。因此,生質燃料產量可以很容易就被擴大,但這會犧牲掉貧窮人口的食物消費權力。
政府介入
有什麼可以阻止這個預測在未來幾十年內發生?發現蘊藏豐富的新燃料能源,將可以抑制燃料價格,以及阻止生質燃料起飛。不過,這需要好幾十年時間才能開發出新科技、減少成本,和擴大產能。這也需要幾十年時間來改善能源效率,以及建立能源不那麼重要的文化。能源消耗機械、建築和基礎建設,都有很長的經濟生命。二○五二年那些人造的大城市,其實在現在就已經被建造好了。
通過國際性協議,把農業保留給人類消費之用,以及禁止使用農產品來製造生質燃料,這需要人們大幅轉變態度,不再把土地看作私人產業,並且轉向自由市場機制。但在一些國家,態度則很難改變,因為這些國家有很充足的糧食,能夠自給自足,但卻要依賴進口愈來愈貴的汽油。
農業生產有限的國家比較會禁止在自己國內生產生質燃料。中國已經禁止使用玉米製造乙醇,印尼則提高棕櫚油的出口關稅,以確保國內的食用油供應不會受到影響。不過,這樣的政策並不是都能及時實施和發揮效果的。在前幾次的糧食危機裡,一些治理績效不佳的國家,居然還從正在鬧飢荒的地區裡出口經濟作物。
重新分配財富,讓貧窮人口也能夠和別人競爭,爭取可以讓他們活命的糧食,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在國際間發生的。但卻可能在國家層級發生,如此就能避免因為飢荒而爆發革命。
也許,人們之所以會如此悲觀,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新聞記者、政客和選民普遍認知錯誤。大家注意的焦點都放在目前的問題上,且是用目前的觀點來看這些問題。大部分人並不了解能源和糧食市場是如何運作的,而且,他們也低估了改變政策路線需要的時間,以及保持警惕的必要。他們並沒有充分了解,在預防未來發生飢荒方面,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資源多過明天。
爾林.莫斯尼斯(挪威人,一九五二年出生)挪威柏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系統動態學教授。他擁有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哲學博士學位。他的多本著作都在討論資源管理與經濟,焦點集中在人們對系統動態與政策的誤解。
我同意「昂貴的石油=昂貴的食物」一文的重點,那就是,生質燃料將對食物價格的上漲構成壓力。但我認為,這樣的影響將很有限,因為我們不會選擇太多食物來作為生質燃料的原料。這是因為,大部分用食物作原料的生質燃料,對環境並不特別友善,而從煤製成石油的成本相當低(每桶七十美元),因此,人們不會急著去製造價格比較高的生質燃料。同時,頁岩天然氣的蘊藏量相當豐富,換算成石油的價格約等於每桶十三美元。
還有,對食物價格的影響,將受到穀物飼料將大為減少的反制,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主要是因為全球富裕人口最後終於選擇少吃紅肉。或者,更精確來說:全球經濟與文化精英終於決定,他們已經沒有興趣去追趕美國人每一頓都要吃紅肉的目標了。我相信,這種排斥美國作風的行動將會來到──因為考慮到健康關係,關心動物的權益,永續發展,以及單純的成本考量。所以,人們將來將會減少吃精製食物。
當富人不再吃紅肉,改而吃雞、豬肉和用穀物餵食的水產品時,相同的農業規模就可以餵飽更多人。大約七公斤穀物生產一公斤紅肉,但只要兩公斤穀物就可以生產一公斤雞肉。在經過這樣的轉變後,相同分量的穀物就可以餵飽三.五倍的人。這種轉向低品質蛋白質的轉變,也會造成高品質蛋白質供應受到限制的結果。
。。。。。。。。
未來之一瞥 6-3支持到最後
馬希斯.韋克納吉(Mathis Wackernagel)
最近在一場私人午餐上,我向這個世界上最高階的一位國際外交官請教了巴基斯坦所有可能發生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她對巴基斯坦最樂觀的看法是什麼,在場用餐的每個人都發出緊張的笑聲。
這位外交官意外地誠實。她承認,她對巴基斯坦不抱任何樂觀的看法。她很坦白說出了其他世界領袖很少會承認的一個觀點:人類正處於會耗盡全球資源的滑坡上。看來全球領袖並不會對此採取任何補救行動。因此,他們的任務只是確保他們的人民可以支持到最後。這表示,替他們的人民從地球日漸減少的資源中搶到足夠的資源,以確保在其他人都已經沉沒時,他們的國家還能夠在海上載沈載浮。
根據這個觀點,金錢可以保護一些人不會在一開始就失敗。因此,抱著這種想法的國家領導人,會更加努力把GDP成長,當作他們最重要的目標;這種經濟上的優勢,在二○五二年之前爭奪全球資源的競爭中,可以讓他們的選民搶先其他人。
從資源的觀點來看,對於巴基斯坦的預測並不樂觀。他們的生態承載能力(bio-capacity)極小,每人只有平均不到○.六地球全球性公頃,大約相當於全球平均值的三分之一,而且,這個國家對資源的需求正在快速成長中。巴基斯坦對資源的需求,已經超越它本身的生態承載能力的八○%。不需要數學天才就可以算出這樣的結論:依照目前巴基斯坦的人口成長和對物質要求的標準不斷提高的趨勢──背景是這個國家的生態承載能力相當有限,以及化石燃料價格不斷上漲──巴基斯坦將在二○五二年未到的好久以前,就耗盡了全部資源。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因為缺乏生態承載能力而造成的不良結果之中,表現得最明顯的就是國內衝突情勢升高。這樣的衝突會帶來物價上漲,伴隨人口平均壽命大幅下降。當然,這樣的衰退也會對全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並不只是因為巴基斯坦擁有核子武器。到二○五二年時,巴基斯坦可能會成為一個分崩離析的國家,有幾百個大大小小的獨立區,兒童夭折率高到跟中世紀差不多,人民識字率極低。
巴基斯坦當然可以試著進口需要的資源。但在一個全球消耗過度資源的世界裡──全球對生態承載能力的需求,已經超過地球所能提供的生態空間──經濟力量薄弱的巴基斯坦,是不太可能在和其他國家競爭資源的過程中勝出的。
但巴基斯坦可以走一條不同的路。它可以公開承認,缺乏資源對它的國民的眼前和未來的福祉,有什麼重大影響。它可以就緊縮消費一事尋求國內社會的共識。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這需要推動全新的發展計畫,包括要讓女性扮演中心角色。但只要這些事情辦妥了,就可以確保巴基斯坦國民能夠在現有的生態和財政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獲得更美好和更富足的生活條件。
不幸的是,跟這個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一樣,巴基斯坦也很不可能採取這樣的行動路線,因為它被兩個誤解所矇蔽了:第一,對於如何避免這種緩慢、但一直累積的不利的生態趨勢,不管是在需求面,或是供應面,各國政府都是無能為力的;第二,如果真的有解決方法,那將要花上極其昂貴的代價,而且還必須全球達成共識才行。
這兩種誤解不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並且也傳達了極其錯誤的訊息。沒錯,資源趨勢有很強烈的慣性。但它們是建立在過去和現在的社會選擇上。資源消費主要受到人口多少和已經存在的基礎建設的推動──這些基礎建設包括城市、發電廠、道路和機場。只要逆轉人口成長的趨勢,以及改造基礎建設,對進口資源的依賴就可以轉變。但這要怎麼做到呢?巴基斯坦,或是任何其他國家,一開始可以從管理它的生態資產著手,如同好好管理一下自家的農場。
一個好的農場,可以生產出很多東西,比自家所能消費的要多出很多。好的農民會擁有足夠的土地來種植作物,和飼養他或她的牲口。在供應自家人消費之外的額外生產,可以拿到市場出售,或是用來交換其他商品和服務──電視機、衣服、書籍。有些國家就像好的家庭農場,以淨值來計算,有著比它的消耗量更多的生態承載能力,能夠提供給它的國民。
我們可以拿這個和一些週末休閒農場來作比較,休閒農場有蜜蜂、兔子和蘋果樹,農場裡的大部分資源都必須從別的地方買來。目前全世界八○%的人口,就像居住在像週末休閒農場這樣的國家裡。以淨值計算,他們的消費超過他們國家的生態系統能夠重生的。不夠的就從國外進口,或是以無法永續生存的方法過度使用自己國內的土地和森林來取得。
事實上,這整個世界已經成為一個休閒農場,使用生物圈能夠再生的一.四倍的資源。大自然能夠提供什麼,以及人類能夠取得什麼,這兩者之間的差額,必須由大自然資源來償付。換句話說,就是硬從未來世代搶來的,而且是以很低的價格搶來。
如果我們像好的農民那樣來看這個世界,我們將會看出,好好照顧我們的的農場,是符合我們的利益的。我們將會看到這個農場變得愈來愈像休閒農場的危險性:農場能夠提供給我們所需要的物品愈來愈少。國家都知道要照顧他們的農場,而且抑制對資源的需求,以便讓國家保持強大和獨立──這同時也會穩定全球情勢。
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我們極大化的不是生產量(用GDP成長來表現),而是我們的個人財富,而我們將使用從這筆財富得到的可以永續存在的收益,來維持未來的幸福。
也許,一旦資源價格上漲的速度快過經濟擴張,智慧就會降臨。一旦發生那種情況,就會覺得好像是置身在往下走的電扶梯上,但卻要努力往上爬。但這種感覺會讓決策者產生更為透徹的真知灼見,並且採取更快、更為果斷的行動嗎?
我擔心不會。當收入吃緊時,政府也許只會停止投資,甚至停止對教育和基礎建設維修的投資,讓他們的人民自己保護自己,同時面對愈來愈高的食物和能源價格。國內破產的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為普遍。
換句話說,資源縮減將會先產生社會不安,接著就會造成生態崩潰──社會不安的情況包括了,貨幣貶值、債務失控、破產、社會動亂、內戰。所有這些事件將會引爆一波又一波的混亂,如同二○一一年的「阿拉伯之春」。雖然這些阿拉伯民眾是起來反抗壓迫他們的領袖,但這大體被看作是邁向民主的正面發展,而其潛在的危機則是人口成長太快速,造成這個地區的食物與能源價格高漲。像這樣強烈的社會動能,即使是惡毒的獨裁者也無法鎮壓成功。
現在,來看看中國。中國的領導人在過去幾十年來已經了解到這樣的資源競爭──而且遠比任何其他大國的領導人更為了解。他們已經積極作好準備,以便能夠從國外取得需要的資源。他們控制了他們的人口成長,在荒漠地區重新造林,並且小心進行城市規劃。他們已經開始在國外取得資源,不過,他們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中國──這是延續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傳承。
中國不是民主國家,但它有一套政府制度,讓人民期待它的領導人會去發揮政府功能,這也給了這個政府繼續運作下去的法源。中國領導人已經成功使用經濟成長作為提升幾百萬人脫離貧窮的方法,同時也使得它的大部分人口保持高興和忠誠。這樣的經濟成長已經替很多人創造機會,並且讓絕大部分人產生進步的感覺。
擴張預算和經濟簡化了政治上的問題。中國的決策者因此不必去處理具有挑戰性的重新分配的衝突,因為經濟成長提供了更多緩衝空間,可以讓大多數人感到高興。在經濟成長上來說,愈多愈好。
但是,中國可以實質維持這樣的成長多久?如果它的能源消耗在二○○○年時是美國的一半,並且在二○○九年超越美國,這樣的趨勢可以一直維持下去嗎?今天,中國已經是所有國家當中生態承載能力最不足的國家──中國的生態承載能力,等於要二.二個中國才能滿足目前一個中國的需求。
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國充分了解問題所在。在他們的最高層裡,甚至存在著「農民觀點」。過去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努力著要在世界之外獨立生存。它很擔心對外來資源的依賴程度愈來愈大,因此花了相當大的精神來建立國家資源基礎,並且讓它的經濟主要建立在國內消費上,而不是建立在對富裕國家的資源密集出口。
在北京的這些領導階層「農民們」尋求維持他們目前的成長率,但他們的目標是讓經濟成長脫離生態足跡。如果經濟沒有成長,對經濟的失望情緒,將會讓整個中國社會惶惶不安,並因此而影響到世界經濟。如果沒有像這樣子用力分割,中國將撐不到二○五二年。但可能實質切割他們的經濟嗎?是的,有可能。但我們尚未看到中國正在採取快速行動的具體證據。但我希望他們會這麼作,因為中國,跟我們的大銀行一樣,也是「大得不能倒」。只要中國一咳嗽,我們將會嚴重感冒。
馬希斯.韋克納吉(瑞士人,一九六二年出生)是生態足跡這個概念的共同創始人之一,並且是「全球足跡網」(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主席,這是一個國際性的永續發展理念的智庫,在很多地區都設有分會:美國加州奧克蘭;瑞士日內瓦;以及比利時布魯塞爾。
。。。。。。
我相信「支持到最後」對於國家政策,提出了一個很有效的觀點。但在實際政治上,這種觀點是很難遵行的。這對受到打擊國家的未來來說,是很不好的,但這卻讓我更容易去預測實際上將會發生什麼:那就是,不會跟目前趨勢有太大變化。
第六章
二○五二年之前的食物與生態足跡
所有關於全球預測的談話,最後終將導致對於食品安全的疑問。自從我們的人口開始驚人成長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問這些問題。而我們想要知道的就是這個:隨著時間向未來邁進,我們將來是否能夠餵飽自己?
需求減少 糧食生產將可餵飽大部分人
我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至少一直到二○五二年時。這有一部分原因是在未來幾十年當中,糧食生產將會繼續成長,另外一部分原因是,糧食需求不會如很多人所預期的那樣增加。到了二○五二年,全球暖化對糧食生產的負面影響,才剛剛開始發揮...
目錄
推 薦 序 迎向有準備的未來 詹文男 4
感 謝 15
前 言 未來會如何? 17
世界會崩潰嗎? 19
有根據的猜測 21
PART 1 背景
第 一 章 擔心未來 25
為什麼是現在? 28
預測是可能的嗎? 30
為什麼是四十年? 32
精確預測的基礎 34
帶著平靜的心全力衝刺 38
第 二 章 二○五二年前的五大問題 41
永續發展革命 42
牽涉系統改變的五個核心問題 45
資本主義的終結? 46
未來之一瞥2-1 黑暗的數十年:特權與對立 47
經濟成長的末日? 57
未來之一瞥2-2 抑制亞洲消費 58
緩慢民主的末日? 67
未來之一瞥2-3 蹣跚邁向永續發展 68
世代和諧的末日? 74
未來之一瞥2-4 世代之間的平等戰爭 74
穩定氣候的末日? 80
未來之一瞥2-5 二○五二年的極端氣候 83
Part 2 我的全球預測
第 三 章 預測背後的邏輯 95
指路明燈 97
粗略的圖像 98
我的故事大綱 98
預測的決定性支柱 100
圓形迷宮中的線性陳述 102
數學公式 103
關於資料庫的最後注解 105
第 四 章 二○五二年的人口和消費 107
人口將會達到高峰 108
勞動人口達到高峰將會比預期的略早 111
生產力將會成長,但會遭遇阻礙 114
GDP將繼續成長,但愈來愈慢 118
未來之一瞥4-1 非經濟成長的末日 122
投資—不論強迫或自願—將會增加 129
新的成本將會出現 133
適應與災難成本將會大爆炸 141
政府將會介入更多 143
未來之一瞥4-2 淡綠成長 146
消費將停滯—部分地區會下跌 151
第 五 章 二○五二年之前的能源與二氧化碳 157
能源效率將繼續上升 157
能源使用量將會成長,但不會永遠如此 162
氣候密集度將因可再生能源而降低 164
未來之一瞥5-1 太陽能光電之路 168
未來之一瞥5-2 核能之死 174
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二○三○年達到高峰 180
氣溫上升將超過攝氏兩度 183
氣溫升高攝氏二度將會造成大麻煩 187
未來之一瞥5-3 陷入困境的北極海域 188
未來之一瞥5-4 逃向城市 193
第 六 章 二○五二年之前的食物與生態足跡 201
需求減少 糧食生產將可餵飽大部分人 201
生質燃料和白肉將增加 205
未來之一瞥6-1 昂貴的石油=昂貴的食物 205
未來之一瞥6-2 蛋白質的極限 211
商業魚種將只限於合法養殖場 214
全球生態系統將會受損 219
未來之一瞥6-3 支持到最後 221
未使用的生態承載能力將下降 227
未來之一瞥6-4 在城市中開採金屬 231
未來之一瞥6-5 公園裡的小小自然 237
第 七 章 二○五二年之前的非物質未來 243
較小的GDP:溫和推向全球極限 245
生產力緩慢成長 246
消費下降造成緊張 247
短視主義的盛行 249
更強勢的政府 252
強制重分配 254
超級城市的環境 257
未來之一瞥7-1 超級大城市生活和心智的外化 260
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 264
消失的魅力 266
改善健康 269
未來之一瞥7-2 公共照護下的個人健康 270
武裝部隊對抗新的威脅 275
未來之一瞥7-3 未來戰爭和機器人的崛起 275
未來之一瞥7-4 永續發展的軍隊 280
第 八 章 二○五二年的時代精神 287
碎裂:更專注於地方性解決方案 287
未來之一瞥8-1 蘇格蘭加入新歐洲 289
未來之一瞥8-2 地中海差異的終結 295
未來之一瞥8-3 非洲的貧民區都市生活 300
新觀念:與經濟成長脫鉤 305
未來之一瞥8-4 整體評價 308
修正後的資本主義:智慧政府將扮演更強大的角色 315
未來之一瞥8-5 系統性的CSR,或CSR 2.0 320
集體創意:個人創意組成的網絡 326
未來之一瞥8-6 運用集體智慧 328
未來之一瞥8-7 年輕世代的公益遊戲 332
世代平等:擴展視野 338
Part 3 分析
第 九 章 未來的省思 341
主要的驅動力 342
未來圖解 344
極度緊張的關鍵時刻 349
我自己的反應 351
關於未來的八個直接問題 356
不確定的因素 373
通往二○五二年之路 379
未來之一瞥9-1 太陽能突然竄紅 381
未來之一瞥9-2 金援未來 387
第 十 章 全球五大區域的未來 395
邁向二○五二年:美國 397
未來之一瞥10-1 太陽能的光明前途 402
邁向二○五二年:中國 407
未來之一瞥10-2 中國新霸權 413
邁向二○五二年:不包括美國的OECD 418
邁向二○五二年:BRISE 424
未來之一瞥10-3 生質燃料帶來的財富 429
邁向二○五二年:世界其餘區域 435
第十一章 和其他未來的比較 441
測試全球電腦模式 441
和《成長的極限》的研究進行比較 443
消耗過度和崩潰的一些細節 451
二十一世紀後半段的視野 460
未來之一瞥11-1 文化第 五步 462
未來之一瞥11-2 生命之樹的第 三次開花 467
第十二章 你應該怎麼做? 475
全球社會應該做什麼 478
給你的二十項個人建議 484
與災難共存,永抱希望 517
結 語 519
附 錄 523
註 釋 547
推 薦 序 迎向有準備的未來 詹文男 4
感 謝 15
前 言 未來會如何? 17
世界會崩潰嗎? 19
有根據的猜測 21
PART 1 背景
第 一 章 擔心未來 25
為什麼是現在? 28
預測是可能的嗎? 30
為什麼是四十年? 32
精確預測的基礎 34
帶著平靜的心全力衝刺 38
第 二 章 二○五二年前的五大問題 41
永續發展革命 42
牽涉系統改變的五個核心問題 45
資本主義的終結? 46
未來之一瞥2-1 黑暗的數十年:特權與對立 47
經濟成長的末日? 57
未來之一瞥2-2 抑制亞洲消費 58
緩慢民主的末日? 67
未來之一瞥2-3 蹣跚邁...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