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兼具實用性與知識性的工具書。
★回歸原始的自然生活概念,找回最初生活的美好。
生活在都市當中,習慣了便利的水電瓦斯等設施,漸漸地我們失去對自然環境的洞察能力及應對自然的生存技能。而海洋、河川、土地不斷地被開發,也讓自然資源漸趨枯竭並遭受到破壞。透過里山生活的實踐,重新牽起我們與土地間的連結。
最基礎的里山生活技術:除草、生火、砌牆
最簡單的里山生活智慧:築水路、大自然廁所
這是讓你學會所有里山生活基本術的最佳入門書!
本書內容與一般戶外生活用書不同,其包含了
●山林的採伐方式(不光是砍伐,而是使山林環境回復豐饒)
●如何不使用動力來製材(劈、鑿等技法)
●石牆的堆砌方法
●水的使用方法(不光是水源,還包括排水、污水處理等,以及自然淨化的結構)
●建造小屋的技術(使用土與石)
●地爐的復活、再生
引導您如何把里山和生活聯結在一起,與都市生活相互對照,學習在自然中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大內正伸
1959年出生。插畫家、著作家。日本大學工學部土木系畢業。曾在設計公司工作,辭職之後曾做過拆解山中小屋、地質調查、魚市場、乾貨店、肉店等打工。1986年在《山與溪谷》雜誌中正式出道成為作家。除了自然系列的插畫之外,還有以手書寫的小品文章、手繪地圖等創作。1996年著手進行人工林、里山再生的取材、調查與研究,致力於推廣適合日本的氣候與風土的林業技術。2004 年在群馬縣藤岡市(舊鬼石町)展開山居生活。2009年移居至桐生市的山區裡,而從2011年開始,居住在香川縣高松市。著有《圖解 這麼做就可以打造山林》(合著)、《圖解 培育山林的道路設置》、《打造森林「不種樹」》 (以上皆為農文協)。《鋸谷式 新‧疏伐手冊》(全林協)等。並有親自作詞、作曲的吉他演奏曲。與川本百合子(唱)組成的雙人團體「SHIZUKU」所演出的連環畫劇與音樂表演,在日本各地廣受好評。●網頁http://www.shizuku.or.tv
譯者簡介:
陳盈燕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東京藝術大學交換留學生。曾任出版社編輯。 目前在日本東京留學中。自學通過日語一級檢定,擅長中日翻譯、口譯。譯作《一小時搞懂什麼叫「憂鬱」》、《暈眩.昏厥:發現原因、及早治療防猝死》、《白血病:認識血液疾病診斷與治療法》(晨星出版)。
章節試閱
序章 何謂山居的技術?
開始居住在山中
我租了群馬縣山裡一棟100年前蓋的老民房,一邊進行屋宅與土地的再生計畫,
一邊推廣與自然共處的生活方式及創作活動。
我在都市長大,所以從小就很憧憬在自然中自給自足的生活。長久以來,戶外
活動一直都是我的興趣,也漸漸成為以自然系插畫家為職業,而自然而然地開
始涉足林業,以及著作與森林相關的技術書籍。
我的搭擋川本則是以擔任森林志願者為契機,開始對山林產生興趣,她在比我
還要都會化的商店街跟水泥森林中長大。雖然她里山生活的行為模式既無知又
危險,卻能帶給我不曾體驗過的新鮮觀點,對於撰寫本書也非常有幫助。我們
的里山生活也就這麼邁入了第五年。
這裡是海拔600m,遍布著茁壯杉木、檜木的重山裡,如果一整個夏天都放置不
理,就會長滿了葛、葎草、藤等藤蔓植物,是典型的東日本山村。而我們住的
房子跟土地,則是空了兩年左右。包括傾斜的田地跟山林,房東允許我們自由
改裝,在把屋子跟周圍土地都整理過後,我們開始了里山生活。
幸運的是,隔壁住著至先生這位里山生活的前輩,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可以
去請教他。
在都市裡動不了的腦袋總動員
這塊有田地又有山林的好土地之所以無人居住是有其原因的。距離國道高速公
路有2公里遠,我們的村子沒有公車經過,學校廢棄,也無商店。而我們承租的
房子不在路旁,從車道到家門必須徒步。也就是說,車子無法停在房子旁,行
李全都得用背的。
另一方面,當然也有很棒的地方。水引自山泉、柴薪也能自由採伐取用、傾斜
的田地能夠接受充足日照(當然也會被野豬侵入)。只要好好管理經營就能長
久使用,成為生命的食糧。先人們數百年來就是靠著這些資源生活的。
所謂里山生活,從重整土地到房屋修繕,萬事皆須靠自己。如果請人來幫忙,
除了要花費大筆金錢外,也無法感受里山生活的樂趣。再生、創造、發現是件
最有趣的事情,能夠讓長久生活在都市的我們,動動不靈活的腦袋,挑戰嶄新
生活。
跟前輩居民學習
我們認識隔壁的至先生時,他已經76 歲了。在這個村子裡沒有下一代來繼承他
的屋子。如果現在這些年長者過世,廢棄的房子跟棄耕地就會愈來愈多,而至
先生現在還在耕種、生產蒟蒻。
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見到至先生的小屋(穀倉)時那份感動。堆放整整齊齊的
柴薪、常年使用的鋤頭等工具掛在牆上。沒有多餘的東西,用得到的物品都擺
在適當位置,小屋就猶如一座雕像般,具有懾人的魄力。
至先生雖然沉默寡言,但不論我們問什麼問題,他都會解答,有時候我們做了
一些愚蠢的事情,他也會認真地告誡我們。因為是鄰居,所以至先生偶爾也會
過來幫忙。至先生來幫忙時,無論是肢體運作,或是工具使用方式,都帶給我
們很深的影響。
不用動力就能建築的前人技術
早在還無車道時,至先生就已經住在這個村子裡了。現在我們兩家共同使用的
水塔是混凝土製的,上頭刻註的完工日期是昭和37 年(西元1962 年)。那是至
先生他們從下面的國道,背著水泥爬上來蓋的。我們承租的土地上,有部分石
牆是至先生的哥哥所堆砌起來。
這道石牆最早完成的部分(約數百年前)約有3m 高。最大塊的石頭甚至長達
70cm,在沒有起重機的時代裡,這些石塊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堆砌?我們
住在這裡,就表示我們必須保護這道石牆,如果它倒塌了,必須重新修建。如
果做不到這點,就沒資格住在這裡,所以打從住進這裡開始,每當看到這道石
牆,就會感受到沉重的壓力。
儘管如此,這幾年來我還是跟至先生一起修補這道石牆,也從堆砌的經驗中了
解石牆的構造跟堆砌方式。仔細一想,日本不僅在梯田跟坡地,甚至在平地、
河堤邊坡或港灣等,從古時候就修築了許多堅固的石牆。如果沒有留下文本,
那才不可思議。將這些知識保留下來並傳遞給之後想要進行里山生活的人,正
是我們的使命。
研磨後能長久使用的鍛冶工具
我們的土地上種植許多高大的黑櫟作為防風林,每年都必須修枝。修剪下的木
材都能拿來作為柴薪,有次至先生跟我們索取一段木材,說是要用來作成柴刀
的握把。原來如此,工具的握把大多取材自青剛櫟木材,用親自採伐下來的木
材製作,真是件非常新鮮的事情。
正好有把鐮刀的握把斷了,我就模仿至先生的做法自行換換看。我沒有去請教
至先生,自己先試著做做看。那把鐮刀是同村朋友給的,雖然非常舊,但研磨
後還是可以使用。上游的村落還有一些手工鍛冶店,現在也還在製造非常棒的
刀具。他們生產的工具跟現在市面上那些不耐用的工具不同,都是經研磨後就
能長久使用的工具。
我從高中開始就很喜歡露營,也喜歡做料理,且從開始當森林志願者時,長久
以來都在山林裡幫忙,所以移居到這裡時帶了很多刀具過來,但那些都只是像
興趣一樣的工具。實際住進山裡,柴刀、鋸子、鐮刀就成了日常生活用的工具
。我在這裡,學到如何善用並長久使用這些工具的重要性。
序章 何謂山居的技術?
開始居住在山中
我租了群馬縣山裡一棟100年前蓋的老民房,一邊進行屋宅與土地的再生計畫,
一邊推廣與自然共處的生活方式及創作活動。
我在都市長大,所以從小就很憧憬在自然中自給自足的生活。長久以來,戶外
活動一直都是我的興趣,也漸漸成為以自然系插畫家為職業,而自然而然地開
始涉足林業,以及著作與森林相關的技術書籍。
我的搭擋川本則是以擔任森林志願者為契機,開始對山林產生興趣,她在比我
還要都會化的商店街跟水泥森林中長大。雖然她里山生活的行為模式既無知又
危險,...
作者序
不分男女老少,現在「回歸山村」正當紅。
林業、自然農業、自然飲食、自給自足、專家的手工復興、老民房再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火……有各式各樣的關鍵字,這些都顯示出有愈來愈多人對單純消費的都會生活產生了疑問,而想要打造出在自然中生活的概念。不僅是自身轉而追求這樣的生活,還有一群人懷抱著強烈願望,希望能夠使周遭環境及紮根於自然的文化重生。
但真正展開里山生活後,卻被那些簡易的素材跟方便的工具搞得團團轉。於是發現原來我們並不具備應對自然(素材)的根本技術,以及缺乏對於山林環境的洞察與土木方面的了解。
舉例來說,像是採伐山林的方法。日本曾大規模造林,當時的杉木與檜木人工林至今仍散布在日本各地。當然不能未經所有者允許就任意採伐,但根據不同情況,能夠進行管理維護(疏伐=砍除)或是轉讓接手。而砍伐下來的疏伐材該怎麼加工呢?是不是沒有製材機具就無法將它們製成木板呢?或是有沒有辦法把樹幹就這麼拿來應用呢?
在多雨且植物繁茂的日本山林中,若無人居住而放置不管理的話,木造住宅很快就會腐壞、石牆倒塌、田地被雜草入侵,灌木也會開始成長,經過幾年後,就變成無法居住的狀態。如何整理這類房屋的四周環境、水源的確保與污水處理方法、還有石牆的再生等,都得靠我們自己解決。
而像是燃燒木材,如果只是放進取暖用的柴薪火爐裡燒掉,未免太可惜。前人會把細樹枝全都留下來,不僅用在取暖、煮飯上,還會應用在其他地方。
雖然具備優良工具、豐富資訊,但我們卻缺乏里山生活的相關智慧與技術,而這些技術也逐漸從山村裡消失。原因在於日本能夠實踐這些技術的山村世代,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了。
因此,我想要出版這本書。希望能藉此將我們真正的自然生活,以及應該有人繼承的技術傳承下去。
本書內容與一般戶外生活用書不同,其包含了
◎山林的採伐方式(不光是砍伐,而是使山林環境回復豐饒)
◎如何不使用動力來製材(劈、鑿等技法)
◎石牆的堆砌方法
◎水的使用方法(不光是水源,還包括排水、污水處理等,以及自然淨化結構)
◎建造小屋的技術(使用土與石)
◎地爐的復活、再生
這些也可稱為「木、土、水、火的技術」,或者是「繩文的技術」。
由於日本的自然環境多樣化,無法實用於所有地區,但希望能夠由此在各地紮下發展茁壯的根基。此外,書中使用許多插圖與照片,我是以每一章都能夠獨立成一本書的程度所歸結而成。請參考本書,並從當地前輩們身上學習各種技巧、訣竅,希望有助於打造出屬於您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日本也有很多人提倡回歸自然,並且實踐、讚頌自然生活。我也深受他們影響,喜歡動物的程度甚至到睡在狗屋裡也願意,那個如此喜歡動物、蝴蝶(捕蟲)跟魚(釣魚)的少年,一轉眼就熱衷溪流飛釣,更會背著背包登山尋求慰藉。接著遇到人工林再生問題,於是我來到這裡。
這本書是以相同的流程來介紹,並進一步將重點放在如何將山與生活聯結在一起,也就是能夠與都市裡的生活相互對照的內容。
海洋、河川與平原一寸寸被開發、污染。山脈是最後的堡壘。雖然這座堡壘也慢慢受到同樣的浪潮沖擊,但山脈也許是最後的自由空間,希望能夠由此散發出足以改變都市的能量。
60年代在日本小都市度過幼少期的我,轉為進到山村裡生活,在那裡與純正的山村前輩們聊天、一起流汗的過程當中,促成了本書的誕生。
希望這本書被有心人拿起來閱讀。
不分男女老少,現在「回歸山村」正當紅。
林業、自然農業、自然飲食、自給自足、專家的手工復興、老民房再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火……有各式各樣的關鍵字,這些都顯示出有愈來愈多人對單純消費的都會生活產生了疑問,而想要打造出在自然中生活的概念。不僅是自身轉而追求這樣的生活,還有一群人懷抱著強烈願望,希望能夠使周遭環境及紮根於自然的文化重生。
但真正展開里山生活後,卻被那些簡易的素材跟方便的工具搞得團團轉。於是發現原來我們並不具備應對自然(素材)的根本技術,以及缺乏對於山林環境的洞察與土木方面的了解。
舉例...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序章 何謂山居的技術?
開始居住在山中∕在都市裡動不了的腦袋總動員∕跟前輩居民學習∕不用動力就能建築的先人技術∕研磨後能長久使用的鍛冶工具∕基本上使用手工具∕選擇能夠燃燒重返土地的素材∕火、地爐這項絕佳工具∕不要小看疏伐材/就算不用種,隔段時間也能萌發新芽∕打造光線空間,動物與昆蟲也開心∕里山生活也需要技術∕最重要的是對大自然的禮節
●展開里山生活,房屋、土地的注意要點
我們居住的地方
第1章 伐木、除草……尋回光與風的最初工作
1伐木、除草的工具
2刀刃的研磨與保養方法
3安裝手工道具的握把
4鏈鋸機的構造
5鏈鋸機的修整與保養
●如果搞混燃料儲槽與潤滑油儲槽該怎麼辦呢?
6除草與樹木採伐的時期
7除草的實際情況
8採伐的實際情況
9特殊樹木(枯木、斷木、彎木)、傾斜樹木的採伐
10被壓木的處理
11修枝與修剪
12伐倒木的處理(劈除枝葉、圓鋸)
13修剪高處的樹枝
14人工搬運樹幹
15把樹幹製成木材
16柴薪製造與枝葉的利用
●因除草而重新萌芽的植物們
第2章 砌石與打造基地……重建石牆的方法與實際情況
1石牆的種類與功能
2構造與擋土原理
3必要的工具與服裝
4再生石牆的作業順序
5用分水來拉出直線
6石塊的選擇與堆砌方法
7填裡石、飼石的注意要點
●堆砌石塊的禁忌
8修整既存石牆與修補石牆連接處
9堆砌高石牆時
10轉角、頂端的處理與完工
11石牆的維護
●石牆是動植物的小宇宙
第3章 水源與水路…控制水源
1確認水的流向
2水源與取水方式
3設置引水管線
4了解中繼儲水槽
5防止凍結與維護方法
6水管破損時的修補方式
7將排水路視為動植物棲息地
8打造排水路
9水路的維護
10充實水路中的生物
●在城市裡更應該使用水井
11廁所的廢棄物處理
●「里山生活」中所見的供水道與污水道
第4章 建造小屋……從建造過程了解木材
1了解小屋構造
2各部位素材與加工
3防雨方式與建地選擇
4材料長度、數量計算----畫出簡單圖面
5木材的加工
6建造的方法與順序
7用番線固定棰
8釘上野地板(橫棧)
9鋪上屋頂
10加上牆壁
●製作實例/製作石窯與草屋
●讓建築物持久維持的智慧-斜撐與根繼
第5章 火的使用……以燃燒來終結循環
1火的效用
2用石塊堆造簡單的野外爐
●把金屬鑄造的爐竈當成火爐使用
3地爐的功能與便利性
4地爐的構造與再生
●為什麼地爐逐漸消失?
5地爐中用得到的工具
6地爐爐火的燃燒、熄滅方式
7熾炭的保存與利用方法
●利用熾炭在生活中使用火缽
8灰的利用方法
9地爐房的使用方法
●移動式爐竈與浴室用火爐
結語
附錄
【推薦序】
【前言】
序章 何謂山居的技術?
開始居住在山中∕在都市裡動不了的腦袋總動員∕跟前輩居民學習∕不用動力就能建築的先人技術∕研磨後能長久使用的鍛冶工具∕基本上使用手工具∕選擇能夠燃燒重返土地的素材∕火、地爐這項絕佳工具∕不要小看疏伐材/就算不用種,隔段時間也能萌發新芽∕打造光線空間,動物與昆蟲也開心∕里山生活也需要技術∕最重要的是對大自然的禮節
●展開里山生活,房屋、土地的注意要點
我們居住的地方
第1章 伐木、除草……尋回光與風的最初工作
1伐木、除草的工具
2刀刃的研磨與保養方法
3安裝手工道...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