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顛覆過去的藝術解說方式
重視藝術對人類的治癒功能
英國最具特色的才子作家、哲學家、製作人──艾倫‧狄波頓
出道以來最具個人特色的新作!
重新解讀藝術對現代人的最大貢獻和價值:
是心靈與精神的慰藉!
我們都知道藝術很重要──它是崇高的、優雅的、貼近人性的、有教育義意的、尊貴的、甚至高價的。
評論家們熱切地討論它,教育家們致力於推廣它,藝術家們透過近乎玄妙的方式創作它,一般民眾戰戰兢兢地接近它,而附庸風雅的有錢人們,則競相追逐它。
而在這一切華美崇高的外表下,有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沒有人真的知道答案,也沒有人敢問,因為這問題一出口,必然引起眾人倒抽一口涼氣……
「呃,所以,藝術是幹嘛用的?」
還好,英國最受歡迎的才子作家艾倫‧狄波頓免除了我們的尷尬,透過這本有上百張珍貴精美彩圖的《藝術的慰藉》,為我們解答了這個關於藝術的大哉問,他說:「只要對我們具有療癒效果,就可以算是重要的藝術作品。」
通過《藝術的慰藉》,艾倫‧狄波頓認為藝術有七大功能:
1. 矯正記憶的缺陷:藝術能夠把經驗的果實變得令人難忘,而且還能不斷以新面貌重現。
2. 散播希望:藝術讓我們隨時都能看得到令人愉悅開心的事物。
3. 呈現有尊嚴的哀愁:藝術提醒我們,哀愁在美好人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們比較不會對自己遭遇的困難感到恐慌。
4. 協助我們取得平衡:藝術以異常清晰的象徵體現我們良好特性的本質,引導我們發揮自己最優秀的潛力。
5. 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藝術能夠幫助我們辨識出對我們具有核心重要性,卻又難以形諸言詞的事物。我們可以拿起藝術作品,以困惑但認真的態度說:「這就是我。」
6. 擴展我們的經驗:藝術是他人的經驗透過極度精緻的方式累積而成的結果。我們在藝術中可以找到其他文化的鮮明範例,因此親近藝術作品能夠擴展我們對自己以及世界的概念。
7. 喚醒麻木的心靈:藝術能夠剝開我們的外殼,把我們從習以為常的泥沼中拉出來,不再對自己身周的一切視而不見。
在《藝術的慰藉》一書中,艾倫‧狄波頓與約翰‧阿姆斯壯告訴我們,藝術能夠幫助我們因應個人最私密又平凡的難題:我的工作為什麼沒有為我帶來更多的滿足感?別人的人生為什麼看起來比較光鮮亮麗?我該怎麼改善我的感情關係?政治為什麼如此令人沮喪?本書為藝術的詮釋提出一種新方法:把藝術視為一種療癒方式,為人生的許多問題提出強而有力的解決方法。
作者簡介: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暢銷作家、哲學家、製作人。1969年生於瑞士,現居倫敦。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於倫敦大學取得哲學碩士。23歲發表處女作小說《我談的那場戀愛》大放異彩,暢銷200萬冊。之後的著作《擁抱似水年華》、《哲學的慰藉》、《我愛身分地位》、《旅行的藝術》、《宗教的慰藉》、《幸福建築》等書,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都廣受讀者喜愛。
他在2008年創辦「人生學校」,以書籍、研習課程與講座等方式為日常生活提供好的點子,在倫敦、墨爾本與里約熱內盧都設有分支。2009年他成立了「生活建築」,目的在於讓所有人都能夠接觸到高品質的建築。2009年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任命為榮譽院士。2011年獲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院士。
約翰‧阿姆斯壯(John Armstrong)
1966年生於英國。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哲學家暨藝術理論家,著有幾本備受好評的著作,包括《個人化的藝術哲學》(2000)、《愛的條件》(2002)以及《尋找文明》(2009)。
「人生學校」
將文化中的重大觀念與個人生活中的問題連結起來。如欲獲得進一步的了解,請上網:www.theschooloflife.com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並以《好思辯的印度人》入圍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譯有《最後的演講》、《海鮮的美味輓歌》、《宗教的慰藉》、《非商業旅人》、《亞瑟的悲劇》等書。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透過簡單易讀的內容,引領讀者對藝術家、經紀人、特別是美術館的功能提出質疑。所有對藝術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要讀一讀這本書。」
──《丹佛郵報》
「當我讀完《藝術的慰藉》後,再重新觀看過去一直很欣賞的畫作,彷彿透過一層自我認識和自我探索的濾鏡,突然間整個都不一樣了。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Goop》時尚生活雜誌
「充滿了值得讓人思考玩味的議題,文筆優雅,配圖精美。」
──《西雅圖時報》
「《藝術的慰藉》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非學院派觀點來理解藝術……顛覆了藝術領域中自我指涉的文化,更大膽讓藝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中心。」
──《出版家週報》
媒體推薦:「透過簡單易讀的內容,引領讀者對藝術家、經紀人、特別是美術館的功能提出質疑。所有對藝術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要讀一讀這本書。」
──《丹佛郵報》
「當我讀完《藝術的慰藉》後,再重新觀看過去一直很欣賞的畫作,彷彿透過一層自我認識和自我探索的濾鏡,突然間整個都不一樣了。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Goop》時尚生活雜誌
「充滿了值得讓人思考玩味的議題,文筆優雅,配圖精美。」
──《西雅圖時報》
「《藝術的慰藉》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非學院派觀點來理解藝術……顛覆了藝術領域中自我指涉的文化,更大膽讓...
章節試閱
藝術的重點何在?
既然如此,對藝術抱持療癒性的觀點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首先,我們會因此堅信親近藝術的重點在於協助我們把人生過得更好──讓我們找到更好的自我。藝術如果有這樣的力量,原因是藝術這種工具能夠矯正或者彌補各種心理缺陷。以下概述其中幾項缺陷:
1. 我們常忘記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我們無法把握重要但稍縱即逝的體驗。
2. 我們很容易失去希望:我們對人世的負面面向過於敏感。我們經常錯失正當的成功機會,只因為看不見繼續堅持特定事物的合理性。
3. 我們傾向於覺得自己孤立無援、遭到迫害,原因是我們對於遭遇多少困難算是正常懷有不切實際的觀點。我們太容易恐慌,總是誤判自己遭遇的問題所帶有的意義。我們很寂寞──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說話的對象,而是因為我們身周的人無法秉持真誠與耐心去深切了解我們的辛苦。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部分原因是我們呈現自身痛苦的方式──不論這樣的痛苦是來自充滿裂縫的感情關係、對別人的嫉妒還是雄心壯志不得實現──通常顯得可鄙而且羞恥。我們不但受苦,而且還覺得自己的受苦缺乏尊嚴。
4. 我們缺乏平衡,也經常看不見自己最佳的面向。我們不只是一個人,而是由許多不同的自我構成,而且我們也體認到這些自我有優劣之別。我們較佳的自我太常只在偶然的情況下出現,而且也都出現得太遲;在我們最崇高的抱負當中,我們總是擺脫不了意志力薄弱的問題。我們不是不知道該有什麼樣的表現,只是沒辦法將自己時隱時現的最佳洞見付諸實踐,原因是這些洞見並未以具有足夠說服力的形態呈現在我們眼前。
5. 我們很不容易了解:我們在自己眼中充滿神祕,因此根本無法向別人說明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無法因為自己認為適當的原因而獲得別人喜歡。
6. 我們排拒許多能帶給我們重要收穫的經驗、民族、地方與時代,只因它們表面上看來不合乎脾胃,無法引起我們的共鳴。我們的判斷力總是膚淺又充滿偏見。我們懷著強烈的防衛心態,而輕易為各種事物貼上「陌生」的標籤。
7. 我們因為熟悉而麻木,並且生活在一個強調光鮮亮麗的商業世界裡。因此,我們經常對平凡單調的人生感到不滿;總是擔憂自己錯過了真正的人生。
藝術這個工具的目的與價值,就是針對這七項心理缺陷為我們提供七種協助:
1. 矯正記憶的缺陷:藝術能夠把經驗的果實變得令人難忘,而且還能不斷以新面貌重現。這種機制能夠把珍貴的事物以及我們最傑出的洞見完善保存下來,並且讓大眾都能夠接觸到。藝術有如銀行,能夠把我們集體的財富儲蓄起來。
2. 散播希望:藝術讓我們隨時都能看得到令人愉悅開心的事物,因為藝術深知我們太容易陷入絕望。
3. 呈現有尊嚴的哀愁:藝術提醒我們,哀愁在美好人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們比較不會對自己遭遇的困難感到恐慌,而能夠將這些困難視為高尚人生的一部分。
4. 協助我們取得平衡:藝術以異常清晰的象徵體現我們良好特性的本質,並且透過各種媒介展示於我們眼前,幫助我們重新平衡我們的本性,引導我們發揮自己最優秀的潛力。
5. 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藝術能夠幫助我們辨識出對我們具有核心重要性,卻又難以形諸言詞的事物。人性中有許多部分是言語難以形容的。我們可以拿起藝術作品,以困惑但認真的態度說:「這就是我。」
6. 擴展我們的經驗:藝術是他人的經驗透過極度精緻的方式累積而成的結果,並以美觀而且井然有序的形態呈現出來。我們在藝術當中可以找到其他文化的鮮明範例,因此親近藝術作品能夠擴展我們對自己以及世界的概念。乍看之下,大部分的藝術作品似乎都只是顯得「陌生」,但我們慢慢就會發現,這些作品裡其實含有各種觀念與態度,可讓我們吸收內化,豐富自己的人生。我們改善自我所需的一切,並不是早就都已經在我們手邊。
7. 喚醒麻木的心靈:藝術能夠剝開我們的外殼,把我們從習以為常的泥沼中拉出來,不再對自己身周的一切視而不見。藉著藝術,我們能夠找回原本的敏感度,以新眼光看待舊事物,也不再認定新奇與光鮮亮麗是唯一能夠協助我們擺脫麻木的解決方案。
藝術的重點何在?
既然如此,對藝術抱持療癒性的觀點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首先,我們會因此堅信親近藝術的重點在於協助我們把人生過得更好──讓我們找到更好的自我。藝術如果有這樣的力量,原因是藝術這種工具能夠矯正或者彌補各種心理缺陷。以下概述其中幾項缺陷:
1. 我們常忘記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我們無法把握重要但稍縱即逝的體驗。
2. 我們很容易失去希望:我們對人世的負面面向過於敏感。我們經常錯失正當的成功機會,只因為看不見繼續堅持特定事物的合理性。
3. 我們傾向於覺得自己孤立無援、遭到迫害,原因是我們對於遭遇多...
作者序
前言
藝術有什麼用處?
現代世界認為藝術非常重要──是一種與人生意義極為接近的東西。這種極度推崇的觀點可見於新美術館的設立、政府對於藝術品的製作與展示所投注的大量資源、藝術品保管者推廣那些作品的熱切態度(尤其是增加兒童與弱勢族群接觸藝術品的機會)、藝術學術理論的崇高地位,以及藝術商業市場中的高價買賣。
儘管如此,我們與藝術的邂逅卻不一定都那麼順利。我們可能在參觀過備受尊崇的美術館和展覽之後,覺得無甚感動,甚至心中充滿困惑,彷彿少了些什麼,納悶著自己原本期待的那種足以改變人生的體驗為什麼沒有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會責怪自己,認定問題一定出在自己的學識或感受能力不足。
本書認為問題主要不是出在個人身上,而是在於藝術界教導、販售與呈現藝術品的方式。自從二十世紀以來,由於藝術體制一直不願回答藝術有什麼用處,以致削弱了我們與藝術的關係。說來實在不公平,想要了解藝術有何用處的問題竟然被人貼上了缺乏耐心、不具正當性,甚至有點不禮貌的標籤。
「為藝術而藝術」這句話尤其排斥了藝術可能具有任何特定用途的想法,因此導致藝術的崇高地位充滿了神祕性──同時也脆弱不已。儘管欣賞藝術備受尊崇,其重要性卻經常只存在於我們的假設當中,而沒有受到解釋。至於其價值,則是被視為眾人皆知的常識。這點實在令人遺憾,不但對觀眾是如此,對於藝術品的保管者而言也是一樣。
如果說,藝術其實具有一種目的,不但能夠清楚界定,也能以簡單明瞭的字眼予以討論呢?藝術可以是一件工具,而我們必須更把注意力集中在藝術是什麼樣的工具──以及這件工具能夠為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把藝術視為工具
如同其他工具,藝術也能夠擴展上天賦予我們的能力。藝術彌補了我們與生俱來的部分弱點,只不過這弱點是心智上的而不是肉體上的──我們可以將這些弱點稱為心理上的缺陷。
本書要提出這項論點:藝術(包括了設計、建築與工藝方面的作品)是一種具有療癒性的媒介,能夠協助引導、規誡以及撫慰藝術品的欣賞者,促使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工具是身體的延伸,可讓我們實現自己的希望;而且由於我們身體構造上的不足,工具因此成為必備的要素。我們需要切割,卻缺乏這樣的能力,所以必須以刀子滿足這樣的需求。我們需要攜帶水,卻缺乏這樣的能力,所以必須以瓶子滿足這樣的需求。為了發現藝術的目的,我們必須要問:有哪些事情是我們的心智與情感需要做卻又做不到的?有哪些心理缺陷是藝術可以提供幫助的?本書指出了七項缺陷,因此為藝術提出了七項功能。藝術當然還有其他功能,但這七項顯然最具說服力,也最為常見。
前言
藝術有什麼用處?
現代世界認為藝術非常重要──是一種與人生意義極為接近的東西。這種極度推崇的觀點可見於新美術館的設立、政府對於藝術品的製作與展示所投注的大量資源、藝術品保管者推廣那些作品的熱切態度(尤其是增加兒童與弱勢族群接觸藝術品的機會)、藝術學術理論的崇高地位,以及藝術商業市場中的高價買賣。
儘管如此,我們與藝術的邂逅卻不一定都那麼順利。我們可能在參觀過備受尊崇的美術館和展覽之後,覺得無甚感動,甚至心中充滿困惑,彷彿少了些什麼,納悶著自己原本期待的那種足以改變人生的體驗為什麼沒有出現。...
目錄
方法論
藝術的七項功能
1 記憶
2 希望
3 哀愁
4 重獲平衡
5 自我認識
6 成長
7 欣賞
藝術的重點何在?
什麼才叫做好的藝術作品?
技術觀點
政治觀點
歷史觀點
驚嚇觀點
療癒觀點
我們應該創作什麼樣的藝術品?
藝術品該怎麼買賣?
我們該怎麼研究藝術?
藝術品該怎麼展示?
愛
我們愛人的能力有沒有可能經由學習而進步?
如何成為出色的愛人
注重細節
耐心
好奇心
堅韌不撓
感官享受
理性
觀點
情慾衝動
如何讓愛長久持續
勇敢踏上愛的旅程
自然
把自然的魅力銘記在心
南方的重要性
預期秋季的來臨
美感的認定
新一代的自然藝術家
金錢
藝術能夠引導我們改革資本主義
品味的問題
批評家在品味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邁向開明資本主義
開明的投資行為
藝術家的職涯忠告
政治
政治藝術應該追求什麼樣的目標?
我們有什麼可以引以自豪?
我們該致力成為什麼樣的人?
為查禁行為提出辯護
接下來……改變世界吧
方法論
藝術的七項功能
1 記憶
2 希望
3 哀愁
4 重獲平衡
5 自我認識
6 成長
7 欣賞
藝術的重點何在?
什麼才叫做好的藝術作品?
技術觀點
政治觀點
歷史觀點
驚嚇觀點
療癒觀點
我們應該創作什麼樣的藝術品?
藝術品該怎麼買賣?
我們該怎麼研究藝術?
藝術品該怎麼展示?
愛
我們愛人的能力有沒有可能經由學習而進步?
如何成為出色的愛人
注重細節
耐心
好奇心
堅韌不撓
感官享受
理性
觀點
情慾衝動
如何讓愛長久持續
勇敢踏上愛的旅程
自然
把自然的魅力銘記在心
南方...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