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言學巨擘洪惟仁教授歷時三十餘年語言調查;
總合語言學、方言學、社會學、地理學的跨領域研究成果,
獻給臺灣的土地與人民──
臺灣史上第一份,深入臺灣各地的語言調查總報告
《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隆重問世!※附贈A2尺寸「臺灣語言分佈全圖」一張。本書為臺灣社會地理語言學家洪惟仁自一九八五年起,歷經三十多年,上山下海深入臺灣各地,實際進行田野調查,並參照臺灣所有語言與方言調查報告及世界最先進的語言分類學與語言地理學理論,進行分析研究的總成果。
本書分為二冊:第一冊《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理論與方法》闡述當代臺灣語言分類與區劃的理論與方法,並說明其語言分佈狀態;第二冊《臺灣語言地圖集》收錄一○五張彩色精美語言地圖,兼具宏觀與微觀,從各種角度與尺度,鉅細靡遺地呈現臺灣所有語種的分類與分佈。一為理論一為實際,二冊互為表裡,不可分離,合稱《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Studies on Social Language Geographic of Taiwan)。
※本書共有二冊,附書盒。
第一冊《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理論與方法》(簡稱 CRLT)為本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概念,針對「社會語言地理學」的意義、「語言地理學」、「地理語言學」的分科、語言分類與語言區劃的理論與方法,及臺灣語言分佈進行簡要說明,並附「臺灣語言分佈全圖」乙張做為參照。
第二冊《臺灣語言地圖集》(簡稱LAT)為本計畫深入全臺灣各縣市、鄉鎮、村里、聚落,針對所有臺灣現存的語言、方言進行調查或觀察、分析、研究,並做適當的語種分類與地理區劃,利用GIS電腦軟體ArcView繪製而成的彩色地圖集。按區劃層次,第二冊地圖集共繪製臺灣全圖5張,語言州圖7張,區圖21張、片圖52張,地方圖4張,縣市圖16張,共105張彩色精印地圖,並附詳盡的地圖標示說明、「臺灣語種分類系統表」、「臺灣語言區劃系統表」及參考資料。
【本套書三大特色】1.本書為臺灣史上第一本語言地圖集及其研究專論,紀錄臺灣所有語言,包括閩南語、客語、南島語、華語及少數瀕危語言的分佈狀態。
2.本書為世界上最精密、最精細的全國性語言地圖集,精細程度達村里以下的自然村。共105張不同尺度、裝載不同資訊量,以GIS精確定位、彩色精印的共時地圖。
3.本書為世界上極少數由調查到地圖繪製階段,均由個人一貫領導完成的語言地圖集,為臺灣首見、世界少見的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之成果。
本研究成果不只為語言學服務,也為其他的領域如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服務,或作為語言、文化、族群政策之制定、行政實務、法律判決、人文教育、深度旅遊之參考,可謂臺灣首見、世界罕見的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之頂尖成果。
作者簡介:
洪惟仁 ANG Uijin
1946年6月19日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博士。
主要興趣為語言學與民間文學。研究領域涵蓋漢語、閩南語,專長社會語言學、地理語言學、音韻學、歷史語言學、閩南語文獻學、閩南語歷史音韻學、閩南語方言學、民間文學、民間歌謠等。論文百餘篇,編著專書五十餘冊。
曾任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兼創系主任,2011年屆齡退休,同時開始專心於本書的寫作。
又任台灣語文學會創會秘書長、第六、七屆會長;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台語文摘》、《掖種》、《臺灣語文研究》等雜誌創刊總編輯。1993年至退休獲學術獎17種,2014年榮獲教育部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
章節試閱
1. 前言
1.1 語言學與地理學、社會學的跨領域學科
社會語言學研究語言變異(variation)在社會變項(social variables)上的分佈;地理語言學研究語言變異在地理空間上的分佈,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不同。社會語言學細分為「社會語言學」與「語言社會學」兩個分科,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不同;相應的,地理語言學也可以分細為「地理語言學」與「語言地理學」,雖然學者都知道這兩個分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不同,不過學界還沒有正式分科,也沒有固定的分科名稱。英文通稱為linguistic geography,比較新的名詞是Geolinguistics,如果只限於方言,則稱為dialect geography。至於漢語名稱,中國通常叫「地理語言學」或「地理方言學」,日本通常叫「言語地理學」或「方言地理學」,臺灣「地理語言學」或「地理方言學」,「語言地理學」或「方言地理學」都可以叫,都是通名。本書既然主張分科,因此所有分科都希望給予一個名稱,並加以定義。
新的地理語言學把社會語言學的元素加入地理語言學,也可以細分為「社會地理語言學」或「社會語言地理學」兩個分科。所謂「社會語言地理學」把社會語言學或語言社會學的研究成果融入傳統「語言地理學」研究上,相對於傳統語言地理學是一種較新的研究取向。本書《臺灣語言地圖集》(Language Atlas of Taiwan,簡稱LAT)即根據「社會語言地理學」的理論繪製。
茲將上述各個分科簡單介紹如下(以下的分科理論詳參洪惟仁2016a)。
1.1.1 「社會語言學」與「語言社會學」
「社會語言學」與「語言社會學」的研究範疇簡單定義如下:
(1)社會語言學
考究語言變異(variation)和社會脈絡(siacial context)的相關性,語言變體(variant)在社會變項(如職業、性別、年齡等)的分佈,屬於「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
研究對象:語言形式變異(linguistic variation)。
下位分科:社會方言學(sociodialectology),研究領域限制在方言變異(dialect variation)。
(2)語言社會學
考究語種(language varieties,指語言或方言)在社會變項的分佈、使用情形及語種之間的互動關係,包括語言使用、語言態度、語言認同等範疇的學科屬於「語言社會學」(linguistic sociology/sociology of language)。
研究對象:分立的語種(discrete varieties)。
下位分科:方言社會學(dialect sociology),研究領域限制在方言(dialects)。
(3)統稱社會語言學
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和語言社會學(linguistic sociology/sociology of language)兩個分科統稱為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
1.1.2 「地理語言學」與「語言地理學」
「地理語言學」與「語言地理學」的研究範疇簡單定義如下:
(1)地理語言學
考究語言變體(variants)在空間上的分佈及變體的互動關係的學科謂之「地理語言學」(geolinguistics)。
研究對象:語言變體(linguistic variants)。
下位分科:地理方言學(geodialectology),研究領域限制在方言變體(dialect variants)。
研究成果的展現:繪製變體分佈地圖,如詞項地圖、特徵地圖,或編成地圖集(linguistic atlas)。
(2)語言地理學
考究語種(language varieties,即語言或方言)在空間上的分佈及語種的互動關係的學科謂之「語言地理學」(language geography/geography of language)。
研究對象:分立的語種(discrete varieties)。
下位分科:方言地理學(dialect geography),研究領域限制在方言變種的分佈。
研究成果的展現:語種(語言或方言)分佈地圖或地圖集(language atlas)。
(3)統稱地理語言學
「地理語言學」和「語言地理學」兩個分科廣義地合稱為「地理語言學」(geolinguistics/ linguistic geography)。
本地圖的繪製主要顯示語種在空間上的分佈,屬於「語言地理學」的研究,但語言區劃也必須以同語線及同語線束為依據,因此「地理語言學」是其基礎研究。「地理語言學」與「語言地理學」其實是一條線上的兩端,兩者是連續的,不是矛盾的對立體(詳參3.1節「同語線的依據」)。
1.1.3 「社會地理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地理學」
「社會地理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地理學」的研究範疇簡單定義如下:
(1)社會地理語言學
將社會語言學的元素(如語言的年齡變異或其他變因的社會變異)融入地理語言學的研究範疇屬於「社會地理語言學」(social geolinguistics or socio-geolinguistics)。如日本的「詞彙分佈表」(glottogram)、Labov等《北美洲語音、音韻與音變地圖集》(2006)(詳參1.2.1節介紹)。
研究對象:語言變體(variants)或語言特徵在社會變項和空間上的分佈。
下位分科:社會地理方言學(social geolinguistic dialectology or socio-geolinguistic dialectology)。
研究目的:了解語言社會變異及空間變異的漸層性分佈(gradual distribution),表面時間比較(apparent time comparison)或進一步進行真實時間比較(real time comparison),見證語言形式演變的過程。
(2)社會語言地理學
將語言社會學的元素(如語言使用等)融入語言地理學的研究範疇屬於「社會語言地理學」(social language geography)。如本書(LAT)的研究。
研究對象:分立的語種(discrete varieties)在社會變項和空間上的分佈。
下位分科:社會方言地理學(social dialect geography)。
研究目的:了解語種在社會變項和空間上的漸層性分佈(gradual distribution),語言接觸產生語種分類上及語種地盤的變化,構建語種分佈史。
(3)統稱社會地理語言學
「社會地理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地理學」廣義地合稱為「社會地理語言學」(social geolinguistics or socio-geolinguistics)。
本書將共時的語言使用情形融入語言地理學研究,定位為「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但本書的方言分類及語言區劃相當詳細,如泉腔方言之下分為老泉腔、新泉腔、偏泉腔,這些層次性方言的產生不只是歷史語言學研究的範疇,主要還是方言接觸、方言融合產生的結果,因此本研究的方言分類或方言區劃都是以社會地理語言學研究為基礎。
本地圖集紀錄的重點在「語言地理學」和「語言社會學」現象,但本研究撰寫中的《臺灣博言志》或《臺灣語言地志》(將作為本書的第三冊)將對本地圖集的地圖進行說明,不但會說明各語言區的語言特色、語言分佈狀態及語言使用情形,也會詳細說明其社會方言現象,語言發展與歷史、地理的互動。
以下根據上述的架構,對世界以至臺灣的研究進行簡單的回顧。
1.2 世界的地理語言學研究簡介
本節介紹世界各國地理語言學的研究以及語言地圖集的出版,藉以鳥瞰世界的地理語言學史。由下文可知,世界各國的語言地理學已經進入一個極盛時期,並且格局都很大。
臺灣的語言學起步很早,但是發展緩慢,至今還沒有出過一部語言地圖集,實在不能不急起直追。本地圖集的出版將為臺灣語言地理學填補空白,為臺灣在世界的地理語言學界爭一席之地。
1.2.1 歐美的地理語言學研究
語言地圖的繪製濫觴於德國語言學家文克(Georg Wenker, 1852-1911)自1876年起開始進行德國方言的通信調查,經過將近一世紀的接棒才完成了Deutscher Sprachatlas(《德意志語言地圖集》)(1988, 1926, 1956)的繪製。
真正的地理語言學創始者應數法國方言學家日耶隆(Jules Gilliéron, 1854-1926)和語音學家愛德蒙(E. Edomont)在1896-1900年之間進行了4年、調查了639個法語方言點。實際調查由愛德蒙(Edmond Edmont)執行,地圖由日耶隆繪製。1902-1910年之間陸續出版了有名的Atlas linguistique de la France(《法蘭西語言地圖集》)13卷。日耶隆同時進行了地理語言學的解釋,因此被稱為「地理語言學之父」。
受到日耶隆的影響,歐洲各國紛紛出現地圖集,如耶柏與如德(K. Jaberg und J. Jud)的Sprach- und Sachatls Italiens und der Sünschweiz(《意大利及瑞士南部語言.事物地圖集》)(1928-1940),共8卷,1,705張地圖;由峇爾托利(Matteo Giulio Bártoli, 1873-1946)領導的Italian Linguistic Atlas(《意大利語言地圖集》)遲至1952年峇爾托利過世後才完成調查。1995年出版第一卷,1996年第二卷,1997年第三卷,1999年第四卷。該地圖集蒐集的資料總量相當龐大,包括7,000個詞條,五百萬筆語料,一萬張民俗紀錄相片,是世界上最大的方言地圖集、方言語料庫;還有班尼克與克里斯頓孫(Bennicke, V. and Kristensen, M)合著的Kort Over de Danske Folkmaal(《丹麥語言地圖集》)於1898-1912出版;格利拉(A. Griera)的西班牙Atlas Linguistic de Catalunya(《加大倫亞語言地圖集》)於1923-1939年出版。
蘇聯阿瓦涅索夫(Avanasov, Ruben Ivanovich)監修的《莫斯科以東中央各州俄羅斯語方言地圖集序論.補充資料及地圖注記》於1957年出版。語言地理學羅曼語學派和德國學派的特點是以一個個詞作為繪圖的語言事實單位。莫斯科學派(主要體現在 Р. И. 阿瓦涅索夫的著作中)則研擬了一套新的語言地圖繪製原則。他們將地圖上反映的方言差異理解為語言系統中的環節,具體的方言事實,是一系列性質不同的、普遍的和個別的方言現象的交匯線,從而提出了使用不侷限於詞彙的語言材料來描寫語音、語法和構詞現象的原則。《俄語方言地圖集》從確定圖繪事實在語言體系中的實際地位出發,通過地圖給予圖繪事實以複雜的、多層級的、結構性的描寫。在地圖上建立基本層級以及第二、第三等諸多層級的對立關係。俄羅斯語言地理學的基本思想在蘇聯其他民族語言地圖集和族際語言地圖集的研製工作中得到發展。《烏克蘭語地圖集》創立了將具有結構和發生學相互聯繫的各語言要素的通行區域疊加起來的繪圖方法。《喀爾巴阡方言地圖集》使用詞位微觀語義場繪圖法。《共同斯拉夫語言地圖集》則提出了以歷時同一性為圖繪物件的概念。
美國方言地理學家主要由庫拉斯(Hans Kurath, 1891-1992)領導,於1931-1983年共歷52年,仿照羅曼斯語方言學家的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美國、加拿大語言地圖集繪製計畫」,首先Linguistic Atlas of New England(《新英格蘭語言地圖集》)(H. Kurath and others, 1939-1943, 734張圖)完編出版,接著A Word Geography of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美國東部詞彙地理學》)(Kurath, 1949, 163張圖)、A Survey of Verb Forms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美國東部動詞形式調查》)(E. Bagby Atwood, 1953, 31張圖)、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in the Atlantic States.(《大西洋沿岸英語發音》)(Kurath and MacDavid, 1961)陸續出版。除此之外,美國各地都有學者進行調查,但限於人才或經費問題,大部分地區尚未完成調查或出版地圖集,有4個地區只發表了語料紀錄,有些地區只有論文發表。
1987年Frederic Cassy出版了Dictionary of American Regional English(《美國地區英語詞典》),附各州變體分佈示意圖,1987年Craig Carver利用其語料出版了American Regional Dialects: A Word Geography(《美國地域方言:詞彙地理學》)繪製地圖並做了解釋。地理範圍涵蓋整個美國,但未及整個北美洲。
2006年美國拉波夫(William Labov)等發表了The Atlas of North American English Phonetics, Phonology and Sound Change: A Multimedia Reference Tool(《北美洲英語語音、音韻與音變地圖集》)。由Labov領導的團隊就元音變體分佈進行了遍及北美洲包括美國、加拿大的英語的電話調查(telephone survey/telsur),算是完成了Kurath當年繪製大格局的美加語言地圖集的宿願。其主題在呈現北美洲英語語音、音韻進行中之變化(ongoing change)。這個計畫歷時8年(1992-1999)完成,調查人數805人、調查5萬以上人口的城市762個,實際進行語音分析的訪問錄音439個。所附彩色地圖139張,作為分析的插圖162張,地圖標示的是變體使用比率,繪製同語線,便於了解音變的地理擴散狀況。全書318頁,附CD-ROM一片,可瀏覽內容,並聽取發音。這是一本兼具實際與理論,描寫與分析的巨著,在地理語言學研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由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主持,聘請55位語言學家蒐集世界各個語言的結構(音韻、語法、詞彙)合作製作的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世界語言結構地圖集》),2005年發行CD版,2008年在網站公開線上版,2011年全面更新。
這些發展顯示,這幾年歐美的地理語言學復興起來了,語言地圖的繪製成為語言學界的新趨勢。全國格局的地圖集已經具有百年歷史,如今跨國的、甚至全球格局的語言地圖集逐漸出現,證明了歐美語言地圖的繪製相當普遍與成熟,值得借鏡之處甚多。
1.2.2 日本的地理語言學研究
在亞洲,地理語言學最早發達的是日本。日本語言學先驅者上田萬年(Kazutoshi Ueda),1990年留學德國,在H. Paul門下學習語言學,1993年回國任教於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博言科(相當於文學院語言學系)。可能是受到德國文克的啟發,他以文部省國語調查委員會委員的身分建議國語調查委員會進行了全國性的方言調查,後來出版了《音韻調查報告書》(1905),收「音韻分佈圖」29張;《口語法調查報告書》(上、下,1906),收「口語法分佈圖」37張。雖然出版的年代和日耶隆差不多,但是採用文克的通信調查,且調查點稀疏,只能說是起步的嘗試性研究,但也是開拓性的研究,替日本的方言地理學留下寶貴的文獻。
其次是柳田國男以通信調查的方式,收集了有關「蝸牛」的詞彙變體,繪製成地圖(見LAT【附錄5】「參考地圖23」),並撰成《蝸牛考》(1930),提出「方言周圈論」,主張「古語在周邊」,新語的擴散源在中央(政治、文化中心),這個理論假設對日本的地理方言學影響至深,至今未衰。
戰後日本的語言地理學持續進行,文部省文化廳國立國語研究所從1957-1965年之間進行全國性語言調查,發表了《日本言語地図》六卷(1966-1974),地圖300張,參考地圖6張。(參見LAT【附錄5】「參考地圖23」)
比利時神父賀登崧(Willem A. Grootaers, 1911-1999)1950年由中國逃難到日本,給日本的地理語言學深刻的影響。賀登崧與德川宗賢、馬瀨良雄合作進行了新潟縣糸魚川流域的方言調查(1957-1961),發表了很多研究論文。《糸魚川言語地図》上、中、下三冊分別於1988、1990、1995年由重要參與者柴田武整理出版。
柴田武早先於1969年發表了《言語地理学の方法》,他自稱是糸魚川方言調查的期中報告。這本書提出的地理語言學的調查方法和研究方法,對日本的地理語言學產生很大的影響。他沿襲了柳田國男的理路,加以理論化,把日本地理語言學帶上社會地理方言學與語言史(方言史)研究的道路,而成為日本地理語言學或地理方言學的特色。
糸魚川流域方言調查的成功以及人才培育,帶動日本區域性的地理方言學調查研究風潮。總計日本所發表的方言地圖集約400冊,方言地圖合計約3萬張,學術論著800多種(詳參大西拓一郎2002, 2011)。1991年國語研究所出版了《方言文法全国地図》之後,地方性的方言地圖集仍然陸續出版。
除了國內地圖,日本學士院(Japan Academy)和澳大利亞大學人文科學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the Humanities)合編,於1981-1983年之間出版了一套Language Atlas of the Pacific Area/LAPA(《太平洋地區語言地圖集》),涵蓋地區包括日本、沖繩、臺灣、中南半島、南洋群島,澳洲、大洋州等太平洋西岸大小島嶼或半島5。全書由S. A. Wurm與Shiro Hattori(服部四郎)主編,臺灣地圖Austronesian Languages in Taiwan (Formosa)由土田滋執筆。但本圖只繪製臺灣南島語的分佈狀態而忽略了優勢的漢語分佈。
1. 前言
1.1 語言學與地理學、社會學的跨領域學科
社會語言學研究語言變異(variation)在社會變項(social variables)上的分佈;地理語言學研究語言變異在地理空間上的分佈,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不同。社會語言學細分為「社會語言學」與「語言社會學」兩個分科,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不同;相應的,地理語言學也可以分細為「地理語言學」與「語言地理學」,雖然學者都知道這兩個分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不同,不過學界還沒有正式分科,也沒有固定的分科名稱。英文通稱為linguistic geography,比較新的名詞是Geolinguistics,如果只...
作者序
自序(節錄)
臺灣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言語社區,區內有3種漢語,15種南島語,1種日語客里謳。各種語言的地理分佈以及語種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是語言學界、人文科學界、為政者以及一般知識分子關心的問題。本書就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應運而生的。
臺灣的本土語言主要有兩個語系:漢語系和南島語系。南島語系現在共有15種語言,其下分為四十幾種方言;漢語系除華語為標準語外,又有閩南語和客語兩種不相通的語言,這兩個語言之下又各有幾種差異不小的方言,此外還有1種世界上唯一的日語客里謳(參見LAT【附錄2】)。這些語種如何分佈以及語種之間如何互動是語言學上重要的研究課題。
雖然臺灣語言、方言分佈的研究起源很早,小川尚義發表〈臺灣言語分佈圖〉(1907)至今已經超過100年。可是一世紀以來,不但臺灣語種分佈的研究很少進展,在日本、中國都已經出版大量語言地圖集(包括方言變體分佈地圖集或分區地圖集)的今天,臺灣尚未出版任何一本語言地圖集,不能不說是臺灣語言學界的缺憾。
近年來,地圖繪製,特別是全國性、跨國性或全球性大格局的語言地圖集的出版,已經成為世界語言學界的新潮流,尤其是後進的中國本來遠遠落在臺灣後面,現在已經出版了三套全國性的語言地圖集,臺灣自不能不急起直追。
筆者自1985年起即開始自力進行臺灣的地理語言學調查。1988年起參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龔煌城教授(1934-2010,2002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所主持的「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1988∼1997),前後進行9年的閩南語方言調查,收集了約30萬筆的閩南語方言語料,但部分錄音尚未整理,當然也還沒有利用來繪製變體分佈地圖,將來整理完成可以繪製大量的臺灣閩南語方言地圖。
2002年起,筆者在國科會的資助下,進行了一個「臺灣閩南語方言地理學研究」計畫(2002∼2004),這個計畫的目的是根據我們的方言調查資料,進行閩南語方言的比較與分類,並繪製閩南語方言變體分佈圖。當我們在進行繪製全臺灣的變體分佈圖時,發現變體分佈圖應該可以和語言方言分區圖互相套疊,得到方言變體解釋上的方便,因此決定改變方向,先解決整個臺灣的語言、方言分佈,2005年獲得「臺灣地區語言方言分區與分佈調查」國科會補助(2005∼2007),擴大調查整個臺灣各語種的地理分佈。這三年的計畫使我們對整個臺灣的語言方言分佈有了大體的掌握,大部分地區的細密度達村里層級,有些甚至細到自然村或部落。
接下來的「臺灣語言地圖集繪製」計畫(2010∼2011),我們開始進行地圖繪製基礎工程的語種分類與地理區劃與文獻覆核,並下田野補缺漏調查。2011年筆者從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退休,連續獲得國科會「《臺灣語言地圖集》之寫作計畫」兩個年期的補助。這個計畫的目的是總結過去有關臺灣各個語言、方言的調查與研究成果,進行臺灣語言區劃地圖的繪製。本書是這些計畫的研究成果。
這本地圖集的誕生最感謝兩位恩師。一位是引導我走入現代語言學大門、啟示我進行臺灣地理語言學研究的鍾露昇老師;另一位是把我提拔到學術殿堂,教導我作學術研究的龔煌城老師。
當臺灣本土的漢語現代語言學還在萌芽期的1965年,我大學一年級,鍾露昇老師開始教我語音學、漢語音韻學、結構語言學,並且指導我進行田野調查。鍾老師是臺灣「地理語言學之父」(參「緒論」1.3.1.1.2節),雖然後來他到美國修博士學位,改行漢語教學,但是他那本《閩南語在臺灣的分佈》(1967)的調查報告卻像一顆地理語言學的種子,在我的心中埋藏了18年後,1985年發芽,我開始自力做了臺灣語言、方言分佈研究,後來發表了《臺灣方言之旅》(1992)。
但是這顆種子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雨水滋潤,沒有充分的養分,沒有充足的陽光,可能一發芽就枯死了,別說繼續成長、茁壯,變成一棵大樹。給我地理語言學的種子滋潤、施肥的恩師,就是龔煌城老師。1972年我剛從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才當了幾天中學教師,就因言論入罪,直到1979年,唱了六年八個月的「綠島小夜曲」。重新進入社會之後,支持我的只有家人,我只能靠筆桿子糊口,偷閒做些方言調查。1987年中研院張炎憲教授看到我幾篇臺灣方言研究的文章,聘請我去中央研究院田野研究室擔任兼任助理。就在那時候認識了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龔煌城教授。
龔老師是知名的漢藏語言學泰斗,雖然他本人並不研究閩南語,也不涉獵地理語言學,但是他認識到臺灣漢語方言調查的重要,因此特別向國科會申請了一個「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研究計畫」進行臺灣地理方言學研究。從1988年起直到1996年計畫結束,前後九年,我一直擔任龔煌城教授的專任助理。在那個戒嚴時代,龔老師居然敢用一個政治更生人,讓我進行了全臺灣的閩南語方言調查,收集到極為豐富的語料;並且收我為徒,指導我進行語言研究。我所有的論文他都不吝賜教,甚至一字一句地過目、潤色。我從他那兒學到了嚴謹治學的態度。
沒有鍾露昇老師的栽培,我不可能進語言學、方言學、地理語言學的大門;沒有龔煌城老師的提拔與指導,我沒有機會進入語言學的學術殿堂。當然,也不會有這本《臺灣語言地圖集》。我的感謝無法用言語道盡,容許我把這本地圖集獻給我的兩位永遠感念的恩師:鍾露昇老師和龔煌城老師。
龔老師已於2010年9月1日仙逝,我相信他在天上也看得見他的學生今天向先生奉上第一份成果;鍾露昇老師今年90歲,但是身體健康,隱居在美國華盛頓州可美島(Camano Island)的日升園林(Sunrise Garden),過著神仙般的生活。直到最近,我還常常透過Skype跟他聊天。雖然他已經很久沒有做語言學研究了,但我寫的東西他都很樂意看。感謝他為本書所寫的文情並茂的「序」,給我很多鼓勵。鍾老師的哲嗣青萍當時在明志技術大學當教授,我們常常一起喝酒、聊天。可惜,兩年前英年早逝。他在美國長大,英語幾乎是他的母語,本書的Summary of Introduction和兩篇序言的英文翻譯,主要是出自他的手筆,感謝他。
說到序言,我也要感謝另兩位地理語言學家。一位是日本金澤大學退休教授岩田禮先生,他是日本最權威的漢語地理方言學家(詳參CRLT「緒論」1.2.3節、1.5.2.3.4節對他的研究貢獻的介紹),他的兩本《漢語方言解釋地圖》(2009, 2011)帶動漢語地理方言學解釋性研究的風潮;另一位是美國漢語地理方言學家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The Rutgers University)史皓元(Richard VanNess Simmons)教授,主要研究吳語地理方言學,他可能是唯一繪製吳語方言「芯樣」(core-sample of dialect)地圖的學者(詳參本書「緒論」1.2.3節、【參考地圖22】)。感謝兩位教授分別用日文和英文為本書寫序,向國際介紹本書的價值與意義,使本書增加了許多光芒。
這些序言,包括「自序」,2014年8月已經寫好準備出版,但是後來我決定地圖全部重繪,緒論全部重寫,並且分為兩冊同時出版,因此2018年定稿時,又得麻煩他們重新修改,他們也都很樂意配合。實在非常抱歉與感謝。
談起翻譯,除了鍾青萍教授的英譯之外,也要感謝東華大學李佩容教授及旅美四十幾年的舍妹洪淑卿的英文校正;感謝東華大學簡月真教授對岩田先生日文「序」的中譯;感謝潘科元先生對史皓元教授「史序」的翻譯;感謝韋煙灶教授和潘科元先生對地圖譯名、附表英譯及地名羅馬字所做的校正。
另外我必須感謝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部前身)長年的資助。從1988 年龔煌城教授主持的「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研究計畫」開始,直到2013年我主持的「《臺灣語言地圖集》寫作計畫」止,將近四分之一世紀,國科會不斷地給龔煌城教授和我有關臺灣地理語言學研究及其相關的臺灣閩南語社會方言學研究充足的研究補助,每年平均一百萬元左右,總金額超過兩千萬元。沒有這些經費補助,我們再怎麼認真、怎麼苦幹,也不可能有《臺灣語言地圖集》的誕生。
我還要感謝許多前輩的貢獻。「臺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無論是漢語比較語言學或臺灣閩南語、客語、南島語的調查研究,都不愧是現代語言學的開山祖師,給我們留下許多寶貴的文獻。他繪製了第一張臺灣語言分佈圖(1907)和南島語分佈圖(1935),因此他也可以稱為「臺灣語言地理學之父」(參「緒論」1.3.2.1.1節);移川子之藏團隊對臺灣原住民部落細緻的調查(1935)為原住民的地理分佈留下精細的文獻(參「緒論」1.3.2.3.2節)。這些文獻,加上日治時代的人口普查資料(1901, 1928),雖然屬於族群調查或氏族調查(參「緒論」1.3.2.3.1節),但因為族群分佈和語言分佈有許多競合之處,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比對現代語言分佈,我們可以追溯這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族群遷徙史,重建語言地理史。他們的貢獻永遠令人懷念。
戰後的臺灣因為大中國思想彌漫,臺灣研究有一段很長、很深的斷層,至今還不能完全恢復它應有的學術地位;相反的,有些臺灣研究太濫情而缺乏科學精神和嚴謹的學術態度。但其中還是有很多學者默默地做他們認為應該做的方言學或地理方言學調查、研究。與地理語言學相關的有日本學者土田滋的南島語方言研究,李壬癸的南島語方言研究,鍾露昇的閩南語分佈研究以及美國留臺學生顧百里的澎湖方言分佈研究。在這個時期從事臺灣地理方言學研究的一半是外國人,一半是臺灣學者。
1990年臺灣民主化以後,臺灣研究得到解放,地理語言學獲得了發展的生機。李壬癸、林修澈團隊等的南島語分類或語言分佈的研究;鍾榮富、吳中杰等學者廣泛的客語方言研究,龔煌城團隊、洪惟仁團隊、張屏生團隊、卜溫仁團隊、李仲民團隊、李香儀、莊文岳、涂春景的地理方言學調查;鄭錦全團隊的家戶語言調查等,都提供了臺灣語言地理學研究值得感謝的研究成果(詳參「緒論」1.3節「臺灣地理語言學研究回顧」)。本研究有很多地方都是站在他們建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的。
在本研究的過程中,我要特別感謝土田滋教授、李壬癸院士以及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齊莉莎、張永利、鄧芳青等教授提供大量南島語研究資料,並且在有關南島語分類是否妥當的問題用email來回討論或當面賜教。在撰寫「臺灣語種分類系統表」(【附錄2】)的過程中,李壬癸院士和李佩容、劉彩秀兩位教授在南島語方言特色的撰寫中提供大量意見,補足了我在南島語方言專業知識的不足,實在受益良多。但其中必然還有遺漏或錯誤,這些都必須由我負責。
我也必須感謝「語言、地理、歷史跨領域工作坊」的與會學者給我很多的啟示。他們創造了很多跨領域研究成果(詳參「緒論」1.5.2.3.5節「 語言地理歷史跨領域研究」),尤其是韋煙灶、陳淑娟、許世融、葉高華等教授的研究對本研究幫助最多。
還有很多方言學家的單點或多點調查報告,一點一滴,都有幫助,因為資料太多,不遑枚舉,在此一併感謝,詳參CRLA「參考書目」。如果有漏列的重要參考著作,在此道歉,並請讀者賜告,以便再版時補正。
還有陪我一起進行語言地理學研究的指導學生簡秀梅、張素蓉、涂文欽等所進行的區域地理語言學研究;在元智大學、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新竹教育大學、臺南大學修過我的比較音韻學、方言學、語言學概論等課程所做零星的調查報告。他們的報告不少是本地圖的參考資料。除了學位論文在緒論中有所介紹,其餘的報告,因為作者太多,不遑細表,在此一併致謝了。
除此之外,我要感謝陪我一起做研究的所有助理。我特別懷念的是龔老師計畫的兼任助理潘科元、許亮昇、許瑞芬、蔡錦雀、駱嘉鵬等,我的計畫專任助理潘科元、潘昱恒、簡佳敏、黃于珊、黃上輔、楊巽彰、張立君⋯⋯以及數不清人數的兼任助理。他們有的協助我進行田野調查、整理調查資料、文獻比對、校正錯誤,有的替我繪製各種語言地圖。尤其是簡佳敏當了四、五年助理,昱恒用他的車帶我走遍東臺灣,十分懷念;巽彰不但與我並肩作戰、堅持到底,在最後階段還幫我找出一些錯誤,所有地圖全部重繪。巽彰和我同樣是完美主義者,不容許任何小錯或小瑕玼出現在地圖上。縱然所有地圖都已經定稿,只要發現了一點小錯或小瑕玼也必修之而後快。並不是修一張地圖便好,LAT 105張地圖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張修改,所有相關的、重疊的各層地圖都必須同時修正,甚至重繪。而他毫不厭煩,從無怨言。
資料那麼龐大,臺灣的語言分佈這麼複雜,地圖又那麼多,而我們的人手又那麼少,研究團隊的辛苦與辛酸不是外人可以想像得到的。這本地圖集應該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晶,我只是一位從頭到尾堅守崗位的指揮官,無論他們參與時間的久暫、專任或兼任,我都感謝他們。
最需要感謝的是受訪者,為了了解臺灣語言分佈的實況,我走遍全臺灣,訪問了無數的鄉鎮長、秘書、課長、村里長、村里幹事,地方議員或鄉、鎮民代表,戶政事務所、警察派出所,廟宇住持、廟公、廟婆、信徒,教堂牧師、神父以及在廟裡聊天的、路邊賣水果的阿公、阿婆、阿伯,或者被我突然叩門闖入的居家老人。他們絕大部分都會親切地回答諸如「你是哪裡人?」「哪裡長大的?」「有沒有長期住過其他的地方?」「你們鄉里或村裡講些什麼話?」「年輕人還會不會講母語?」「說幾句母語給我聽!」等等問題(被拒絕或者被當成詐騙集團的事當然也碰過,尤其是我的助理或學生們,不過很少發生)。對於許許多多被我們騷擾的人們,我很抱歉。我所有對臺灣語言的了解就是這些無常之師教我的,感謝他們。
如上文「緣起」所述這個地圖繪製專書寫作計畫從2011年到2013年,國科會給我兩年經費補助,2013年我去執行了一年的閩南地區調查計畫。此後直到LAT出版以前我都沒有資格申請專書寫作計畫補助。從2014年八月至2018年底本書完稿,整整4年,沒有任何補助,地圖繪製所有費用包括助理費、調查研究費都要自掏腰包。感謝我的革命同志樊邦弘資助我兩年助理費,也感謝幾個道友們分享一些資源給我(姑隱其名)。有了這些同志、道友的支援,我的擔子減輕了一大半,精神也振作起來,否則真不知道能不能撐到最後。
最後我要感謝愛妻黃美慈,在那個白色恐怖的時代,她敢嫁給我就該感謝。她不但是一位賢妻良母,勤儉持家,讓我無後顧之憂,三十年多來,我常常出田野,一出門就是一、兩個星期,甚至一、兩個月,很少打電話回家報平安,她常說我「出門敢那扑毋見,轉來敢那抾著」(出門如遺失,回家如拾遺)。做為一個丈夫,真有一點虧欠。
研究工作很忙,我沒有時間帶她去旅遊。為了彌補歉意,有時趁田野調查的機會,帶著她一起出去。她雖然不會記音,但是社會方言學調查的時候,我們隨機抓受訪者,他就是有本事幫我們找來一堆人給我們訪問。有一次計畫去綠島進行社會方言學調查,我不巧重感冒了,她竟然帶了一隊元智學生,去綠島完成了調查任務。
我常常出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有時帶她一起去,讓他到國外透透氣。我開會,她自己去逛街,各得其所。這也算是一魚兩吃,學術與家庭兼顧吧?
劉邦說過「為天下者不顧家」,我從年少輕狂的時代就是一個自比劉邦,不太顧家的人,給父母、兄弟惹了很多麻煩,讓他們操了很多心;結婚之後也沒有給妻兒過過富裕的日子。但是論真,我還不及劉邦夠英雄,我還有一點戀家。家人的支持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感謝我的父母、兄弟、妹妹和我的妻兒。
洪惟仁 於治言齋
2014年9月15日初稿
2018年7月30日重修
自序(節錄)
臺灣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言語社區,區內有3種漢語,15種南島語,1種日語客里謳。各種語言的地理分佈以及語種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是語言學界、人文科學界、為政者以及一般知識分子關心的問題。本書就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應運而生的。
臺灣的本土語言主要有兩個語系:漢語系和南島語系。南島語系現在共有15種語言,其下分為四十幾種方言;漢語系除華語為標準語外,又有閩南語和客語兩種不相通的語言,這兩個語言之下又各有幾種差異不小的方言,此外還有1種世界上唯一的日語客里謳(參見LAT【附錄2】)。這些語種如何分...
目錄
總目次
Contents
第一冊 《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理論與方法》
Volume 1: Classific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of Languages in Taiwan: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例言(Notes on the Use of the Book)
序言(Forewords and Preface)
緒論(Introduction)
前言(Introduction)
語種分類(Classification of Language Varieties)
語言區劃(Language Regionalization)
語言區之認定與標示(Identification and Labeling of Language Regions)
臺灣的語種分佈(Varieties and Distribution of Taiwan Languages)
英文節要(Summary of Introduction)
附錄(Appendices)
【附錄1】參考書目(Bibliography)
【附錄2】臺灣語言分佈全圖(Languages in Taiwan)
引得(index)
* * *
第二冊 《臺灣語言地圖集》
Volume 2: Language Atlas of Taiwan
例言(Notes on the Use of the Book)
序言(Forewords and Preface)
地圖編目(Titles and Serial Numbers of Maps)
地圖(Maps)
臺灣全圖(Maps of Taiwan)
州區片圖(Maps of Prefectures, Regions and Areas)
B1 南島語州地圖(Austronesian Prefecture)
B2 客語州地圖(Hakka Prefecture)
B3 北閩州地圖(North Minnan Prefecture)
B4 中閩州地圖(Central Minnan Prefecture)
B5 南閩州地圖(South Minnan Prefecture)
B6 澎湖州地圖(Penghu Prefecture)
B7 花東州地圖(Hua-Tung Prefecture)
地方縣市圖(Maps of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r Cities)
C1 北部地方語言地圖(North District)
C2 中部地方語言地圖(Central District)
C3 南部地方語言地圖(South District)
C4 東部地方語言地圖(East District)
附錄(Appendices)
【附錄1】音標及音類說明(Phonetic Symbols and Characters of LAT)
【附錄2】臺灣語種分類系統表(Table of Taxonomy of Language Varieties in Taiwan)
【附錄3】臺灣語言區劃系統表(Table of Language Regionalization of Taiwan)
【附錄4】地圖標示基準(Norms of Map Labeling)
【附錄5】參考地圖(Maps for Reference)
總目次
Contents
第一冊 《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理論與方法》
Volume 1: Classific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of Languages in Taiwan: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例言(Notes on the Use of the Book)
序言(Forewords and Preface)
緒論(Introduction)
前言(Introduction)
語種分類(Classification of Language Varieties)
語言區劃(Language Regionalization)
語言區之認定與標示(Identification and Labeling of Language Regions)
臺灣的語種分佈(Varieties and Distribution of Taiwan Languages...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