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價:52 折,NT$ 310 NT$ 600
本商品已絕版
一九六○年代發展至今的後現代藝術,在人文議題的發展上肯定了視覺藝術在思考與辯證上的價值,為藝術家結構出源源不絕的跨領域創作空間。本書從台灣所走過的女性藝術之旅為出發,將重點訂於初世代的年輕藝術家的闡述與推介,並以七、八○年代法國女性研究者以及九○年代所活絡的「酷兒理論」為思考架構。初世代的創作者,鮮能感同身受於前輩一路走來的篳路藍縷,在使命感的認同上亦有多方分歧。但「她/他/他者」們卻能夠在女性研究所提供的空間裡得到包容與庇護,甚至以策略性的酷兒政治手法來開展性別議題,浸淫在一切得之理所當然的環境裡,自由闊步地引用前輩所鋪展的陰性展演空間,共創跨世紀的藝術現象。然讓人憂心的,當一切都還是片段呈現,甚至是眾生喧譁、群魔亂舞的時候,要如何能夠讓自我對「陰性酷藏」產生自覺性,並永續經營?這也許有待年輕創作者自忖使命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