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氣教養作家番紅花久違三年力作,所有小學生家長必讀,奠定一生基礎的關鍵教養!
◎ 用「募資平台網頁」跟孩子談金錢及企畫;用蒐集種子,開啟對科普的想像;用金鶴米的報導,延伸出對生態、對地理的真實理解;用紀錄片、繪本,讓孩子興味盎然地閱讀世界……最多元的學習,最符合世代需求的新觀念教養!
小學時期是人生成長最快速的六年,孩子從圓滾的童稚體型,漸漸拉成頎長的少年。從事事仰望依賴,變成偶爾青澀彆扭,但也時有成熟發言的矛盾小大人。他們日日轉變,幾乎是一眨眼,就是另一個模樣。
他們即將脫離父母羽翼,未來飛得多高,天空有多廣闊,都決定在這六年的基礎。該教給他們什麼樣的飛行技巧,帶給他們什麼樣的視野,又該以什麼樣的姿態陪著他們前進,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最艱辛的功課。
番紅花以最溫柔的同理,消化整合了多元資訊。她用「募資平臺網頁」跟孩子談金錢及企畫;她藉著蒐集種子,讓孩子開啟對科普的想像;她用一篇金鶴米的報導,延伸出孩子對生態、對地理的真實理解;她介紹紀錄片、繪本,讓孩子興味盎然地閱讀世界;更用考卷試題,化解了家長對升學的焦灼與恐懼……
身為父母,原來我們可以不焦慮不盲從,優雅從容地,用最深刻的思考、最豐富的資訊,教給孩子那些人生必備技能,然後,再輕輕地放手。
* * * * * * * * * * * * *
當我們渴切探討如何教育出一個聰明、快樂、優秀的孩子時,也許,最動人的文本不在於那些教養指南裡,而在於思考如何帶領我們的孩子往「真實的生活」裡走去。
真實的生活裡可能有自己的榮耀,也可能有他人的心傷,有自己的挫敗,也可能有他人的光采,有自己的利益,也可能有他人被不公剝奪的權益,只有當父母願意花時間帶領孩子去關照這個世界,孩子才能脫離溫室體質,長成一株迎風挺拔的大樹。
——《教室外的視野:小學六年的母親札記》
作者簡介:
番紅花
臺北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
育有兩個孩子,日常家庭生活以飲食、讀書、寫作為主,熱愛文學、電影和走路。
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著有《看得遠的,就是好母親》《給孩子的人生先修班》《廚房小情歌》《教室外的視野》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是條悠哉的涓涓小溪,卻也能隨時引他們進入滾滾大河,還能安然順行?……這本書,是一場從同舟共命到宇宙穹蒼的旅記,既細微且浩大,既安身也立命。」——兒童文學作家 幸佳慧
「從生活日常、飲食炊事、花草蟲鳥、書冊閱讀之間,重新發掘親職與子女的關係。翻開每一篇章,那些溫柔而艱難,熱切而誠實的人生課題,在番紅花筆下無不動人,像一首以歲月合唱的歌謠。」——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名人推薦:「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是條悠哉的涓涓小溪,卻也能隨時引他們進入滾滾大河,還能安然順行?……這本書,是一場從同舟共命到宇宙穹蒼的旅記,既細微且浩大,既安身也立命。」——兒童文學作家 幸佳慧
「從生活日常、飲食炊事、花草蟲鳥、書冊閱讀之間,重新發掘親職與子女的關係。翻開每一篇章,那些溫柔而艱難,熱切而誠實的人生課題,在番紅花筆下無不動人,像一首以歲月合唱的歌謠。」——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章節試閱
教室外的視野。我的家庭教育翻轉
孩子上國中以後,學校開始有烹飪課,雖然每學期時數不多、僅有幾次掌廚機會,老師也多設計不複雜、容易上手的菜色如燕麥餅乾、三色蛋這類成功率極高的料理,但國中生無不熱烈期待。這次老師教的是「黃金蛋炒飯」,每組有六個孩子分工做這道菜,所謂黃金,並不是指玉米,而是先將蛋黃與蛋白分離,再把蛋黃攪散入油鍋和飯一起炒,因此所得到的金橘色米飯效果即是謂「黃金」,菜名好聽,孩子學起來也就更起勁了。
雖然許多人說現在的孩子五體不勤、五穀不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媒體尤其喜用媽寶或草莓族這類負面詞彙來稱謂這一代孩子,但以我六年來對孩子們就讀的這所公立學校之觀察,儘管「拚升學率」仍是父母和學校雙方積極看重的指標,但這指標並未扭曲校內日常課程的正常運作。課表的進行每天皆按教育局規定走,自七年級到九年級,不曾為了拚升學率而私下乾坤移轉,升學不考的體育、綜合生活課依舊正常,孩子們該練跑就練跑、該畫畫就畫畫、該唱歌吹笛表演就唱歌吹笛表演、該學煮飯就學煮飯、該聽作家演講就聽作家演講。所有這些與升學考試無直接關係,但攸關孩子生活美學和自理能力的課程,國、英、數、理老師皆未以趕課之名而意圖「染指」,尤其是可以開火拿刀動鏟的烹飪課,那可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兩小時,他們渴望做飯的發光眼神和社會上普遍抱怨這代孩子「懶得動手做」,形成強烈的對比。我想,青春期孩子的五體不勤、五穀不分,多是小學時期的家庭生活所造就出來,溫室花朵來自於父母的供養,孩子的小學六年若偏習才藝,卻欠缺實體生活的動手樂趣,那如何期待他長大成為一個熱誠、能幹、自信的青年呢?
這一代小學生所擁有的,是臺灣戰後至今經濟條件最富裕、因海內外旅行而獲更多國際視野,整體教育程度(學歷)也是臺灣有史以來最高的父母。這一輩三十五至五十歲之間的爸爸媽媽,有經濟能力也最捨得提供繪本讀物和多元的才藝資源給孩子,然而,看似幸福教養的背後亦有其陰影,許多孩子正面對著因過度寵愛和教養焦慮,而失去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父母。
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的草莓本質。孩子是一株迎風小樹或溫室草莓,取決於父母的生活基調。
這幾年我在各地校園演講,聽到或看到多種讓人喟嘆的小學生生活低能情節。例如老師告訴我,有國中孩子在學校無比興奮地試炒空心菜,但菜葉沒洗、莖也沒切,更不知得先倒一點兒沙拉油熱鍋熱油,幾個孩子便一股腦兒直接將整把空心菜丟入炒菜鍋,以為這樣就可烹飪出一盤綠油油香噴噴的炒空心菜。可見這些孩子不僅沒進過家裡廚房實做,恐怕連站在媽媽身邊體會廚房高溫的經驗都沒有過,雖然經常吃空心菜,卻連炒青菜之前要先切都沒能想像。這些十三歲的大孩子,過著有手機、平板、補習和海內外旅行的現代生活,卻對每天吃進肚裡的青菜毫無概念,從幼兒園、小學,一路到國中,這漫漫十幾年家庭生活,是真正的不食人間煙火,距離實體人生何其遙遠。
當父母在主流媒體或社群網站上,高分貝檢討臺灣教育政策如何失當與戕害,但我們也應該回頭審視我們自己所經手的家庭教育。以父母身分去批判國家教育政策帶給人民的失望或衝擊固然是公民的權利與責任,我更經常內省我所主導的家庭教育,是否讓孩子建立起關懷家庭和社會的精神。他除了愛他自己,是否也關心這個家的運轉順利麼?他是否關懷父母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他是否在日漸的成長中,學習觀察到社會乃至國際的各種議題,成為一個具人道精神的小公民?
◆
我的兩個孩子已先後從公立小學畢業,那些年我觀察到班導師既得忙碌於將近三十個學生的班級經營,還得面對各種不同教育理念的家長謫問,自清晨到深夜,學生家長的來電或親訪指責(干涉亦有之)絡繹不絕,像這樣的打擾或轟炸很少停歇,還得背負教學進度、編寫教材備課與考試成績評比的壓力,小學老師的工作量如此之大,父母若期望老師給予自己孩子細緻的個別指導無異是奢求。孩子的成長更該仰賴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著墨與施力,了解教育現場辛苦的我,有個觀念是,小學老師主力在教導孩子的課業,孩子回家以後我就偏重他們的生活能力深度,既然他們在學校已吃了肉,我便為他們準備菜,我應該讓孩子在家裡學習他在學校學習不到的東西。
最近我到臺北市仁愛國小分享推廣小學生閱讀的經驗,我在學校網站看到有位賴柏宗老師規畫一系列別開生面的校外教學活動,這則動態立刻攫取我的注意。賴老師顛覆一般小學生校外教學的傳統設計,除了動物園、兒童樂園和中正紀念堂這些方便的地方,他提出另一種可能與想像。賴老師專案規畫「臺北趣學習」,巧妙結合社會科和國語科的課本內容,他先後帶領班上小朋友拜訪大稻埕的日星鑄字行,到光點電影院觀賞二○一四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紀錄片《山上的小女子舉重隊》,甚至帶孩子們到近年來抗爭不斷的樂生療養院舊院區去,讓小朋友走在樂生幾十年來被世人遺忘的寂靜坡道,讓他們有機會看到樂生八十多年的老建築和其歷史意義。最令我感動的,是孩子們因此跟著老師碰觸到「痲瘋病」百年來的公共衛生發展史。
而臺北與痲瘋病歷史相關的區所除了樂生療養院,更鮮有人知的,還有位於八里的樂山院。賴柏宗老師一氣呵成串聯這兩個地方,當天的校外教學規畫了樂生與樂山兩處的參訪,孩子們去到由加拿大籍戴仁壽醫生於一九三四年創立,位於八里郊野,收容且治療當時飽受排擠的痲瘋病人,如今已轉型為專收智能障礙者的樂山園,亦即現在的「樂山療養院」。
我在學校網站看到賴老師提出這般不從眾、不媚俗、挑戰孩子興趣的校外教學路線,內心暗叫這是怎麼一回事?這位老師的理念是什麼?他為什麼願意大費周章地將視野從教室拉到郊外?他希望帶給小朋友什麼樣的學習翻轉?孩子感興趣嗎?父母支持嗎?掩不住內心那股似是喜悅的激動,我當面向賴柏宗老師請益這一連串教學行程背後,他的源起與經驗。
研究所主修藝術教育的賴柏宗老師,渾身散發熱血教育魂,不僅激發出每學期上述的校外教學特殊行腳,反對「零食式」學習的他,還策畫了「愛與和平影像展」。他在校園內為孩子們放映曾獲二○○八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烏干達天空下》,並邀請烏干達Watoto合唱團的孩子來校高歌,與仁愛國小的孩子們一起吃飯、畫畫,度過雖然短暫但殊為深刻的文化體察時光。
烏干達Watoto合唱團背後有著非洲苦難的歷史,每位團員都載負父母因戰亂或貧病雙亡的身世,住在Watoto兒童村的他們藉由全球巡演音樂會來培養自信與勇氣,走出生命的哀傷,引起世人關注非洲那五千萬名因愛滋、戰爭、貧窮而淪為孤兒,等待人們伸出援手的事實。賴老師經由影展的規畫讓學校孩子們有機會輸送溫暖給烏干達,小朋友藉此接觸到第三世界國家的境況,進一步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努力與改變。設計教材活動是最費神的,賴老師是多麼地熱誠!
顯然老師正在努力翻轉他的教室型態,他決意讓孩子的視野從狹小的個人,延伸到對整體社會甚至是這個世界的認知和關懷。他讓課本的字變成活的,讓孩子發現國語課本和社會課本上的地方與人名不再只是徒勞的背誦,原來,課本的內容,也可以形成活跳跳的意義。
眼神堅定的賴老師並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有一次他帶孩子們到田埂去做調查,田埂四處雜草與蔬菜作物齊長,許多孩子置身田埂當中就慌張了,從沒到過田裡的他們,分辨不出作物與雜草之差別,故搞不清楚兩腳要踏往何處才能不誤踩作物。
我忍不住好奇問,這些慣習於3C感官刺激的都會孩子們,不覺得被帶到田埂或老舊的樂生療養院無聊嗎?不覺得那種欠缺好萊塢驚險刺激劇情的紀錄片無趣乏味嗎?
賴老師哈哈笑回答,孩子的好奇心很強也很要需要被滿足,只要能夠離開教室去戶外教學,不管到哪裡,他們都很開心,重點是可以走出教室!就算帶他們去參訪林海音文學展這類純文學活動,小朋友還是興高采烈呢。
我不能不向這位在教育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理想的老師致敬。並非每位教育現場的老師都怕多做事。規畫校外教學吃力不討好,不僅行前連繫和呈報事項繁瑣,也得確保一整天趴趴走不影響教學進度與考試成績才可讓家長放心,他所設計的路線如此饒富時代意義卻不娛樂討喜,如大稻埕的日星鑄字行和新莊樂生療養院,連大人都很少關注這些地方。
日星鑄字行,你聽過去過嗎?創辦於一九六九年的日星鑄字行是臺灣至今僅存的活版鑄字廠,這個凋零狀態的傳統產業,是現代孩子幾乎沒有機會碰觸到的鉛字活版印刷手工藝。賴老師帶領小學生來到太原路巷子裡這所老舊的鑄字行,眼前充滿歷史況味的鉛字如一片銀色大海,若想讓孩子們感受何謂「昔字」「惜字」「習字」,這裡無疑是大稻埕最美的教育場域之一,當天賴老師也安排來臺交流的外籍學生一起來欣賞漢字之美,誰說我們的孩子不再能景仰傳統工藝呢?誰說孩子只想玩樂,不愛主題式的學習呢?重點是,父母和老師,起手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在哪裡。
把孩子們帶到樂生療養院更是讓小朋友接近公民議題的一種突破。樂生療養院至今猶有幾十位長者於此生活,在這裡平安度過餘生是他們最後的心願,年輕時他們因為罹患痲瘋病而不見容於家人與社會,人們誤以為痲瘋病如瘟疫般具高傳染性,當時日本政府採行「強制收容,絕對隔離」政策,強制痲瘋病的病患必須進駐樂生,強迫他們與世隔離一生直到老死。試問我們大人對於痲瘋病的了解有多少?恐懼來自於何處?這幾年樂生抗爭的新聞持續不斷,但多數人們仍選擇淡漠以對。
隨著捷運機廠的興建,樂生療養院的遷搬問題這些年在不受注目中持續與政府極力抗爭著。雖然,賴老師為小朋友規畫樂生院的校外教學,重心不在樂生的抗爭史,而在於讓孩子們隨著社會課本的日治時期主題,來親眼感受老建築之形式與美。樂生院融合西洋與日本傳統建築的形構,數十年來院民們於此炊飯起居自成一個聚落,養貓狗、種蔬菜、散步、喝茶,老屋老人老時光,孩子們用純真的雙眼觀看這個特殊聚落,在心裡留下一頁體察歷史的筆記。
這是一位小學老師的翻轉教育,它所內蘊的精神與形式,又何嘗不能落實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呢?老師尚且為三十個孩子的教育如此掏心肺,那麼,我們何忍成為過度追逐課業成績和才藝競賽的家庭?家庭教育更有翻轉的條件,家庭的單元小,機動性高,說出發就能出發,說動手就能動手,讓孩子學會辨識田埂上的路,讓孩子學會將空心菜洗好再切,學會怎樣熱鍋倒油爆香再炒菜,是來自家庭的樂趣,也是來自家庭的責任。
◆
這幾年孩子在課本上讀過吳晟老師的詩。我從書架上拿起二○一一年由他和小說家吳明益所共同主編的《溼地.石化.島嶼想像》,和孩子們分享吳晟老師的性情與志業,就以幾十年來在家鄉溪州種田、種樹、護土、讀書的吳晟老師所寫的這幾句詩,和所有關心養育的父母一起勉勵吧。當我們渴切探討如何教育出一個聰明、快樂、優秀的孩子時,也許,最動人的文本不在那些教養指南裡,而在於思考如何帶領我們的孩子往「真實的生活」走去。
真實的生活裡可能有自己的榮耀,也可能有他人的心傷,有自己的挫敗,也可能有他人的光采,有自己的利益,也可能有他人被不公剝奪的權益。只有當我們願意花時間帶領孩子去關照這個世界,孩子才能脫離溫室體質,長成一株迎風挺拔的大樹。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
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
請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看看遍處的幼苗
如何沉默地奮力生長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撫觸清涼的河水
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
——吳晟
你今天科學了沒?談談孩子與種子
如果問一個喜歡探索大自然或生物研究的幼兒園大班生,鳥糞有什麼功用呢?這孩子很可能會回答你,小鳥吃了漿果或野生水果以後,種子會隨著牠所排出來的糞便,傳播到更遠的地方發芽成長,完成繁殖的任務。以前我認為鳥糞不起眼,只是一個普通生物的排遺,直到當了母親,才發現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而言,鳥糞自有其奇異世界。
近日我那已就讀國三的孩子,因為抱著《寄生蟲圖鑑:不可思議世界裡的居民們》這本書啃讀,進階版發現鳥糞的功用何止繁殖植物。這世界上有一種叫做「彩幼吸蟲」的寄生蟲,牠寄生在蝸牛體內以後,會讓蝸牛一愣一愣地爬上樹梢,在一眼可及的葉片表面上蠕扭移動,甚至搖擺伸縮觸角,使蝸牛看起來像是鳥兒最喜歡獵食的「斜紋夜盜蟲」的幼蟲在手舞足蹈,等於在大肆呼喚小鳥我就在這兒哪、你趕快來吃我啊。倒楣可憐的宿主蝸牛,因此難逃被鳥吃掉的命運,彩幼吸蟲入侵鳥體的目的也於焉達成。鳥糞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簡單,對小讀者來說,鳥糞無疑是個充滿學問的小宇宙。
這就是閱讀科普書的樂趣,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裡有許多細微、好玩的地方,等待我們去發掘,其中尤以植物與我們的關係最為密切。試問電影《絕地救援》裡的太空人麥特戴蒙,如果他獨自落難火星,沒有絞盡腦汁在火星上成功種出馬鈴薯以爭取生命的延續,故事要如何發展下去呢?沒有植物、沒有食物,任誰都沒有明天。
而種子即是我們無日不食、無日不見的。
孩子大約會在小學三年級的自然課開始接觸植物的觀察,有些孩子死背這單元背得很辛苦,考試成績也不盡理想。但父母若平心靜氣細看測驗卷考題的變化,會發現自然科目並非全然冷僻艱澀,如果日常生活能陪伴孩子一起研究周遭可見的生物,即可引導孩子優游於自然與生活科技的天地。
例如我曾看過這張孩子小學三年級時,自然科測驗卷的部分題目:
是非題:
( )挖起來觀察的植物,觀察完畢後,應該再種回泥土中。
( )植物的根一定都生長在泥土裡。
( )用彩色鉛筆拓印葉子,可以看到葉子上的紋路。
( )沒成熟的龍葵果實是綠色的,成熟時會逐漸轉變為紫黑色。
( )桃子、李子、橘子、梅子的果實中都只有一顆種子。
( )為了提高收穫量,蔬菜種子撒越多越密會越好。
( )種植蔬菜時,要注意陽光、空氣、水分和養分等因素,蔬菜才會長得好。
( )從種子發芽剛長出來的小白菜葉片和後來長出來的葉片形狀完全不一樣。
( )蔬菜種子發芽了,為了方便觀察記錄,可以拔起來觀察和量高度,之後再種回去。
選擇題:
( )想要知道植物莖的粗細,下列哪一個做法錯誤? (1)砍下來測量 (2)用手環抱來比較 (3)用捲尺實際測量 (4)用繩子量再加以比較。
( )我們吃的桃子,是植物的哪一個部位?(1)莖 (2)葉 (3)果實 (4)種子。
( )下列哪一種果實內的種子數目最多? (1)木瓜 (2)柳丁 (3)蘋果 (4)葡萄。
( )要怎樣才能獲得種菜的相關資訊? (1)到圖書館查資料 (2)上網查資料 (3)訪問有經驗的人或農人 (4)以上都可以。
( )下列何者不是播種時應該要注意的事項?(1)種子之間的距離 (2)種子埋在土裡的深度要適當 (3)種子的價格 (4)種子上面需要覆蓋一層薄薄的泥土。
( )小白菜要長得好,需注意什麼條件? (1)不可以種太密 (2)要除蟲害和拔除雜草 (3)要有充足的陽光和水 (4)以上都需要。
( )如果種的空心菜長得太密了,下列哪一種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1)施肥 (2)多澆一點水 (3)停止澆水讓一些蔬菜枯掉 (4)把一部分空心菜移植到別的地方。
上面的自然科測驗題是不是相當生活化,也都屬基礎常識呢?只要孩子從小經常接觸大自然,且曾親手種植過一些蔬菜或花草,他就會有一番體悟和心得,要正確回答上面的考題,也就不難了。例如龍葵那一題,龍葵是臺灣田間野外和市區路邊最常見的野草之一,嫩葉可煮蛋花湯,當它的果實由綠色、鮮紅轉為紫黑色時就成熟可食,滋味酸酸甜甜頗討喜,傳統菜市場或有機商店、農夫市集,也常見農夫販售整把新鮮龍葵。當我與孩子散步路邊時,我常常鼓勵他們停下腳步去觀察最常見卻也最不起眼的蒲公英、龍葵、大花咸豐草,這是最沒有壓力又最慢活的自然課。
死背課本是很磨損學習熱忱的。我曾遇過一些努力背下整本課本以追求好成績的孩子,但如果他的生活經驗過於貧瘠,就算他已熟記整本課文,只要一遇到出題靈活,他可能就愣在卷前,不知所以。例如這一題:
( )下列哪一種果實內的種子數目最多? (1)木瓜 (2)柳丁 (3)蘋果 (4)葡萄。
孩子如何靠熟背去記住臺灣各種水果的種子數量呢?這題目測驗臺灣最常見的四樣水果,幾乎可說是最受歡迎的送分題,但如果孩子日常吃的水果,都是父母已去核切片送到他面前,他從未或甚少看過一整顆木瓜的真實剖面,那麼他很可能誤以為木瓜天生就是沒有種子的吧。還有香蕉果肉裡那一粒一粒的小黑點,除非孩子經常自己剝香蕉皮,邊咬邊端倪並好奇地去找答案,他就會知道那是香蕉品種改良過程中退化的種子。剖開冬瓜、南瓜、西瓜可見到種子,酪梨、番茄、柑橘也含藏著大大小小的種子。我們日常遇種子那麼多,對種子的認識卻很少。
◆
有一次我讓孩子帶一整顆蓮霧到學校當課後點心,為了盡可能完整保留蓮霧的維生素C以及清甜的滋味,所以我沒有為孩子先切好水果片,我想,就讓他下課後直接拿起蓮霧啃,挺方便的。沒想到幾個同學湊近看他吃蓮霧,突然驚聲說,哇原來蓮霧是有種子的喔?
同學們的反應令我的孩子大感驚訝,平常同學們搞不清楚他便當盒裡的青菜是菠菜或萵苣也就罷了,但他們畢竟吃過那麼多年的蓮霧,卻渾然不知蓮霧有種子。想來是因為他們從小就食用慣了大人費心準備好的現成水果切片,父母體貼殷勤地削去蒂頭、果皮和種子,卻造成孩子生活常識的單一與匱乏。
其實對孩子來說,認識種子,想像種子去了哪裡又是怎麼去,帶他們到花市買泥土、種子、肥料、盆缽回家親手栽種,這些都是既有趣且蘊含諸多生物觀察行為的事,如果再搭配適合孩子閱讀的經典繪本如《胡蘿蔔種子》和《一顆種子的旅行》,讓他透過文字閱讀和實體手作,甚至走路去探索住家附近公園和山林小徑的各種植物種子,從家裡的書架、餐桌延伸到屋外大自然的任一處,想要深入認識種子,並不困難。
冬天吃草莓採草莓,細心好奇的孩子會發現草莓豔紅表皮上有密密麻麻的小黑點,那些是種子。夏天打酪梨布丁牛奶,將酪梨對剖切開,會看到一顆大種子。哈密瓜、絲瓜、蘋果、文旦、青椒、釋迦,這些日常飲食裡最常享用的食材,都可見到它們的種子。
讓孩子經常探訪居家附近的街廓,不難在牆角看見生命力旺盛的鳳仙花。孩子喜歡將鳳仙花的綠色果實放在他們的小手掌,然後以手指頭輕輕壓住讓果實驀地爆破,隨即有成群種子彈射出來、迸往四處,他們見了莫不因此開懷的笑。
孩子也常蹲在公園的小角落,尋找卡通影片裡蒲公英的蹤影,他們最愛對著蒲公英輕輕吹氣,看那種子如輕柔的棉絮,以大大不同於鳳仙花種子的迸出速率,輕輕往上飛飄。光是鳳仙花和蒲公英這兩樣路邊野草,足可讓孩子感受到不同種子之間,風力傳播和彈力傳播的差異。其實種子的傳播除了爆開彈射與藉風吹送,還有水流的運往,昆蟲的搬運,鳥獸的吞食排泄,或是附著在動物皮毛上而到達遠方……
更細心一點,也不難在野地裡撿到掉落下來的松樹毬果。這些毬果除了可當作聖誕節的裝飾品或美勞創作道具,還可以成為孩子的玩具,讓他們試試看毬果的鱗片乾燥時會不會打開?鱗片泡水潮濕時會不會閉合?我也鼓勵孩子拿刀子將毬果對剖,觀察看看毬果的鱗片裡是不是藏有種子。
種子的奧祕一言難盡,而它又是如此隨手可得。我花很多時間陪孩子探索種子的身世,我們一步一步尋找種子、碰觸種子、收集種子,再從網路或紙本圖鑑裡相互對證,不僅讓孩子踏出科學調查的一小步,且讓生活充滿了樂趣。奧地利科學家孟德爾就是在一八五六年到一八六三年的八年時間裡,親手為一萬株豌豆做雜交的人工授粉實驗,最後發表影響後世深遠的遺傳學理論。所以,我相信生活也是一種形式的閱讀,生活裡處處有值得探索、觀察的小物件,但我們很容易因為粗心或匆忙的生活節奏,讓孩子視而不見,真是可惜。
上禮拜我帶孩子去花市買芫荽、萵苣和胡蘿蔔的種子,冬日舒暖潮濕的氣候有利於種子的萌芽,這是我們家的種子之旅,小小的動手,就會是大大的發現。
而最讓我感到閱讀樂趣的種子書,是由安妮.默勒所創作的《一顆種子的旅行》,他的創作手法不僅僅是繪畫而已,這本書還融入了撕畫、拼貼、手繪、寫實等多種技巧,美不勝收,是本極富藝術性的繪本。尤其特別的是,安妮在畫中還藏著令人莞爾的小矮人,這小矮人是歐洲民間故事裡最常出現的大自然保護者。透過閱讀,孩子知道有些種子借助風力把自己吹送到其他地方;有些種子則藉由被動物吃掉而能繁殖。不論種子最後是落到沙坑上、排水溝或任何地方,它都有可能從那裡發芽長出幼苗來。這是一本美麗豐富的自然書,孩子怎麼讀也讀不膩,再配合野外的實體觀察,帶給孩子的種子學就是加倍豐收的驚喜。
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一個空餅乾盒,用一年的時間,讓他收藏各式各樣的種子,目標訂為一百種,那將是有趣的科普方向。可以從鬼針草有刺的種子開始,然後是龍葵的種子、秋葵的種子、蓮霧的種子、酪梨的種子、臺灣欒樹的種子、辣椒的種子……
種子的探索,不是遙不可及的冷僻科學,一顆種子一個世界,火星上成功種出馬鈴薯不再是神話,更何況我們在地球上隨手可得水、土和種子。種過東西的孩子是快樂滿足的。就是現在,帶孩子去尋找臺灣最常見的野菜—龍葵的種子吧。
◎推薦適合大人閱讀的種子書:
《種子的勝利:穀類、堅果、果仁、豆類、核籽如何征服植物王國,形塑人類歷史》
文∕索爾.漢森
商周(2015)
索爾以幽默、乾淨、俐落的敘事風格,嚴謹展現出一粒種子的豐富世界,讓我對種子的認識不再局限於種皮、胚、胚乳的極簡版。隨著索爾在叢林的田野調查和實驗室的各種實驗,我發現種子疆域的追索,是那麼迷人。
《種子學》
文∕郭華仁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雖然是本專業的學術著作,並不真的章章適合普羅大眾,但閒餘時順手翻讀也有它並不難懂的硬知識,例如書中提到考古學者出土的古老種子,科學家試驗這些年歲久遠的種子是否還具有生命力,也就是活度(viability),結果發現中東死海地區出土的兩千年前蜜棗椰子仍可發芽成長,在巴黎博物館保存的小葉黃槐種子,經過一五八年以後的儲藏,仍然百分之百地發芽,而大英博物館所藏二三七年之久的一粒蓮子也發芽成功,這些種子科學研究對人類的生命延續,無比珍貴。孩子聽到種子千年後仍能發芽,無不嘖嘖稱奇。
◎推薦適合孩子閱讀的種子書:
《胡蘿蔔種子》
文∕露斯.克勞斯
圖∕克拉格特.強森
上誼文化公司(2013)
《一顆種子的旅行》
文.圖∕安妮.默勒
青林出版社(2014)
教室外的視野。我的家庭教育翻轉
孩子上國中以後,學校開始有烹飪課,雖然每學期時數不多、僅有幾次掌廚機會,老師也多設計不複雜、容易上手的菜色如燕麥餅乾、三色蛋這類成功率極高的料理,但國中生無不熱烈期待。這次老師教的是「黃金蛋炒飯」,每組有六個孩子分工做這道菜,所謂黃金,並不是指玉米,而是先將蛋黃與蛋白分離,再把蛋黃攪散入油鍋和飯一起炒,因此所得到的金橘色米飯效果即是謂「黃金」,菜名好聽,孩子學起來也就更起勁了。
雖然許多人說現在的孩子五體不勤、五穀不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媒體尤其喜用媽寶或草...
作者序
後記
今天用朋友從京都帶回來的鹽漬八重櫻炊飯,粗礪的鹽卻護存春櫻為爐火上烹煮的風景,然後我又以皇帝豆燉了一小鍋排骨湯,湯的顏色濃而不稠,豆子綿而不爛,就是一碗喝了舒暢的湯,像我想追求的家庭生活,簡單、古典、沉厚。
這本書雖然是以小學生母親的生活札記為書寫角度,但我並不想去談熱門主流的親子議題,僅育有兩個孩子的我也始終在摸索前行的階段。孩子是一本不斷在演變的書,是一隻時而惹人垂淚又時而甜蜜驚奇的寄生蟲,是一棵盆子裡的芫荽,生活裡的任何細微變化,都讓他們成為我永遠不能預測的生物,我愛他們,我養育他們,我陪伴他們,我幫助他們……但隨著他們日益獨立,我知道他們欲離手單飛的日子,已越來越近,孩子已做好長大的準備,那些在形體與時間上都溫暖相擁的片片刻刻,最後都只能成為我人生的收藏。
幸好我和孩子們一起收藏了很多書、很多電影、很多食物、很多走路、很多蟲子、很多很多百無聊賴無所事事的時光。如果童年可以回來,我但願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收藏更多的凝視與對話。當回憶被時間風乾,至少,我相信那些年,孩子們是快樂的。
他們生出來的那一秒,我就許願,希望給他們快樂、自然的日子。這初心始終都在。市面上有許多書指引大人如何把孩子養育成資優秀異、早慧早熟,而我想談的卻是精神豐盈的家庭生活。
「家」的甲骨文,是圈養生豬的穩定居所,意味著能提供食物安全感的所在,是為家。我著迷於回溯這類古典的解釋,讀者若能透過這本書去尋索、建立和孩子的溫暖對話關係,即使家有風浪也能一起撐槳划過。請珍惜孩子的小學時光,因為它只有兩千多個日子,不曾為任何人停留,倏忽成為過去。
推薦序︰從同舟共命到宇宙穹蒼
——兒童文學作家 幸佳慧
總是記得,幾年前,我和番紅花母女三人相見。短短會面,我就感受到兩個女孩分別有著不同的特質,但兩雙眼睛卻有著同樣的眸子,溫柔又清澈,是既能與外界合拍卻也保有自我的舒適氣質。
怎麼做到的?我問自己。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是條悠哉的涓涓小溪,卻也能隨時引他們進入滾滾大河,還能安然順行?再者,濃純的愛究竟要怎麼牽引運行,才能讓行星週而復始運轉,不使彼此間的空氣稀薄,還能讓彼此更堅定、更開闊地受浩瀚穹蒼擁抱?
後來,我從番紅花分享他們日常的家庭記事中,慢慢撥開這令我著迷又嚮往的迷霧。而這本書,對我來說,更是具體解出藏在兩對眸裡的密碼,可說,解題解得具體透徹。
為何我會著迷、好奇?話說重頭,儘管我是個成人,尚且不得不承認,置身世界地圖上,處在生活環境、科技思潮皆日月瞬變的「大爆炸期」,我也常遇到雙腳落地卻猛地踩空的失措驚慌。
當國內外重大新聞每天朝著我們奔流沖刷,夾帶的土塊巨石不斷碰撞積壓我們肩頭時,「下一步,我們該怎麼辦?」已成為旁人對我、我對他人跟自己,最常的求問與省視。
更何況,是為人父母的朋友們,在這時代遽變的洪流裡,大人要怎麼穩住自己還能引領孩子,面對連專家也無能預知的未來,無所退縮還保有永續的生命力與樂活態度呢?這個難題的複雜程度,幾乎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
但,番紅花以她在日常生活裡的實踐成果,不但安撫也說服我,適量堅持一些樸實的教養態度,像是接受家裡的昆蟲共生、觀養植物,讓孩子跟著買菜煮食、自己背書包、搭車上學,盡量不外食、避免電子產品侵蝕……這些,不但不古板,反而是增強孩子「心理免疫力」最好的祕方。
在科技與商業過度發展的社會裡,許多有害雜質會依附「文明」一詞滲透我們大腦體內,箝制大大小小的肌理經絡。人們往往在動彈不得時,才赫然發現我們已被攻城掠地,來自食安、教育、網路、新聞、精神保健、生活態度等的例子比比皆是。
世界巨輪轟隆隆乍響,光鮮俐落的齒輪碾過舊物舊習,卻也壓扁細小的幸福種子。
然而,某些舌尖懂得的芳醇與幸福,是唯有古法才烹煮烘焙得出來的。而番紅花堅持的那種古法,正是保存了我們當代最缺乏的「野性美」:野外、野地、野生、狂野、山野、田野、野孩子……她筆下的段落話語,其實皆緊扣著萬物循環的源頭,叮嚀我們要攀好那股促發綠芽爆發、讓大地欣欣向榮的神祕力量,隨時能回到一個嬰孩初見日光昇起時的驚奇。
迷人的還有,番紅花一家人在這種野性哲學裡,還能經營出無所不在的雅緻風景。你會發現,向右看,有人窩在椅背裡開卷讀好書;向左看,有人在生活片刻裡談著好書;走兩步,為了一場音樂會,孩子歷經一場走向獨立的城市歷險記。向右彎,環保小兵正追起國際候鳥大使;向左轉,小農「煮」婦在廚房裡碰上小小藝評家。
在他們一家的生活劇裡,科學、自然、藝術、音樂、文學、電影、戲劇幾個角兒,不管是素顏或粉墨、臺上臺下,都無所不在。所以,管你走進哪條路,都將隨著這些角兒的腳步來到廣場一起碰見老哲人蘇格拉底,回到為人的本然,為著天地間一粒沙與一朵花的奧祕,對話起來。
所以,我說,這本書,是一場從同舟共命到宇宙穹蒼的旅記,既細微且浩大,既安身也立命。
後記
今天用朋友從京都帶回來的鹽漬八重櫻炊飯,粗礪的鹽卻護存春櫻為爐火上烹煮的風景,然後我又以皇帝豆燉了一小鍋排骨湯,湯的顏色濃而不稠,豆子綿而不爛,就是一碗喝了舒暢的湯,像我想追求的家庭生活,簡單、古典、沉厚。
這本書雖然是以小學生母親的生活札記為書寫角度,但我並不想去談熱門主流的親子議題,僅育有兩個孩子的我也始終在摸索前行的階段。孩子是一本不斷在演變的書,是一隻時而惹人垂淚又時而甜蜜驚奇的寄生蟲,是一棵盆子裡的芫荽,生活裡的任何細微變化,都讓他們成為我永遠不能預測的生物,我愛他們,我養育...
目錄
第一章 大自然,最美好的教室
教室外的視野。我的家庭教育翻轉
你今天科學了沒?談談孩子與種子
小學生的五十項戶外活動
當孩子吃金鶴米
豬籠草的小宇宙
通考據,詢野人
第二章 彎腰,在生活的勞動裡成長
深信家事的力量
唯我世代的同理心
穿梭於廚房與市場的孩子
該不該幫孩子背書包
大人的身教細微處
收心操這回事
提筆寫信的珍貴
第三章 多元資源,打開孩子的視野
用繪本和新聞,啟蒙孩子重要的事
與孩子談錢用錢
就讓紀錄片,滋潤孩子的童年
說自信。從一張地圖開始
買來的書。借來的書
第四章 珍視,那稍縱即逝的親子時光
暑假的精進與全心投入
網路宰制孩子的生活
當孩子看到不同層級的物質生活
朝食。給孩子明亮溫暖的甦醒
爭取親子的相聚時間
歡樂的回憶必須被創造
後記
第一章 大自然,最美好的教室
教室外的視野。我的家庭教育翻轉
你今天科學了沒?談談孩子與種子
小學生的五十項戶外活動
當孩子吃金鶴米
豬籠草的小宇宙
通考據,詢野人
第二章 彎腰,在生活的勞動裡成長
深信家事的力量
唯我世代的同理心
穿梭於廚房與市場的孩子
該不該幫孩子背書包
大人的身教細微處
收心操這回事
提筆寫信的珍貴
第三章 多元資源,打開孩子的視野
用繪本和新聞,啟蒙孩子重要的事
與孩子談錢用錢
就讓紀錄片,滋潤孩子的童年
說自信。從一張地圖開始
買來的書。借來的書
第四章 珍視,那稍...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