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供了網路新世代的每一個人必須要了解的──TONE &MANNER。
◎在這瞬息萬變,資訊爆炸的時代,即使打開眼前的一道門,後面還藏著一道門,讓我們容易身陷「迷宮」,而設計就是幫助你走出迷宮的最佳工具。
◎當你明瞭設計的真義,學習如何設計,搭上現今這股「風潮」時,一定能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幸福」。
隨著臉書與推特等社群網站(SNS)的崛起,我們周遭不乏出現這樣的聲音:
「靠著臉書和推特,讓我們幾個學生時代的死黨二十年後重聚。」
「畢業之後,我依舊與恩師保持聯繫。」
「電子郵件與電話是現今世代最重要的聯絡工具。」
但是……
我們也常聽到另一種聲音。
「一打開臉書就看到上司那張腦滿腸肥的臉,害我不由得趕快關掉。」
「雖然找到當年初戀的對象,但看到對方已經成了歐吉桑,好失望喔!」
「面對那種只見過幾次面,臉書上也沒有放個人照片,根本無法確定是不是本人的朋友,實在很猶豫要不要加入。」
「看到前輩臉書上的個人圖像竟然是超宅的動漫圖案,對他的崇拜馬上幻滅。」
「圖像」就是個人肖像,也就是所謂的「形象」。以企業來說,就是商標之類,能讓顧客記住的「記號」,也就是映照我們的「鏡子」。如果一個人毫不在意具有「鏡」功能的「形象」,那麼不管他再怎麼有內涵,別人都會質疑他的「品味」,而且「品味」不是靠裝飾得多華麗,或是穿戴一堆飾品便能彰顯出來!
其實設計工作不光是做些「擦點香水」或是「收集美麗花瓣做些綴飾」之類的表面功夫,這麼做不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也發想不出真正優秀的設計。
但是,設計是什麼?
作者說了:
對自己的品味沒什麼自信的人,大多認為設計是源自設計師的「靈感」與「感性」,其實設計是一種技巧,只要正確學習,誰都學得會。
磨練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意識到「設計」這件事。
我每天都會告訴自己:「絕對不能輕忽推特與臉書上的圖像、個人資料、個人暱稱等」、「這三樣東西如同神器般重要」,將這三樣東西視為無限可能與資產,細心呵護。
隨便用一個圖像代表身分認證這般具有原創性的東西,顯示這個人缺乏「對於設計與品牌的認知」,也就是對於「樹立個人風格」一事漫不經心。
唯有「設計」才能從「背景(目標)」到「印象(目的地)」的發想過程中,催生出有意義又適合的東西。
「設計」一個符合你的個性與口氣的圖像,表達屬於你的「早安」吧!
除了平面設計、流行設計、工業設計之外,還有以肉眼看不見的對象為主的溝通設計,每一種「設計」都是能在各種場合助你一臂之力的「工具」,突顯事物的「存在感」。
那麼,設計與品味有什麼關係?
像是日本人迎接新年時,有吃「鏡餅」的傳統習俗,以祈求新的一年昌盛繁榮,而這項習俗也隱含著──必須靠自己開拓將來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想磨練自己的「品味」,就必須劃開──潛藏在自己心裡的鏡子,拓展未來。因此,
明白設計的真義,能幫助你開拓更多的可能性。
也許你可以寫一本淺顯易懂的書。
也許你可以拍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
也許你的企劃能脫穎而出,更有效地管理團隊。
也許能讓你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現,生意點子源源不絕。
還請務必將腦中不斷湧現的靈感,轉換成能夠助你一臂之力的「戰略」,活用於生活與工作。當你明瞭設計的真義,學習如何設計,搭上現今這股「風潮」時,一定能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幸福」。
本書提供了網路新世代的每一個人必須要了解的--TONE & MANNER
作者簡介:
UJITOMOKOSOFTBANK Creative Corp.
UJI Publicity的負責人,也是藝術指導。任職廣告公司以及製作公司期間,負責三菱電機、日清食品、服部精工錶等,知名企業的廣告創意。一九九四年成立UJI Publicity,強調以設計為經營策略,提倡能大幅提升銷售、人才招募、品牌形象的「視覺行銷」。並以視覺創意指導身分,協助多家企業成功轉型,拓展新事業版圖。亦舉辦多場以「視覺行銷」為題的非專業設計人士參與的研討會,倡導設計的重要性。主要著作有《視覺行銷的重要》、《暢銷設計的機制──風靡人心的品牌設計》等。
相關著作
《會做網頁就能做APP:HTML5輕鬆開發iPhone/iPad軟體》
《瘦身‧抗老,活化細胞的神奇茶飲:南雲醫生重返20歲的真實祕密》
《皮膚科醫生教妳不保養也漂亮的懶人美肌術》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目前專事翻譯與文字編輯、企畫等。譯作有《超譯尼采》、《一個人的老後》、《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等。
個人部落格:
http://blog.yam.com/mickey1036(東京兔跳格子)
e-mail:mickey3.yang@msa.hinet.net
作者序
作者的話
當一個人失去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我們失去的東西著實一言難盡,像是許多寶貴的生命、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海嘯、工業先進國家背後隱藏的各種問題等,其實這些失去的寶貴東西都是我們今後數十年所要學習的課題,明瞭對我們來說,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全球化風潮以及網路科技帶來更迅速、微型化的「新潮流」,能否輕鬆駕馭這股「新潮流」,端看個人「品味」如何。
對身為設計工作者的我們來說,「培養品味」、「提升個人品味」更是一門永遠需要精進的課題。從小工廠、大企業,乃至於個人,每天都在追求「好品味」。而「設計」就是追求品味的一項工具,一種操作的手段,讓我至少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持續努力。
我在上一本著作《解析人氣設計的結構》中,曾詳盡探討什麼是讓消費者有距離感的設計,什麼樣的設計才能真正發揮商品的功能。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如何善用設計的妙處,或是如何提升自我品味,才是最重要的事。說穿了,就是探求什麼才是「好品味」,不是嗎?
可見「設計品味」是一門必修科目。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破除大眾對於設計的迷思,明瞭設計的真義。
無論是上班族、學生、家庭主婦,還是各行各業之人都應該了解設計的本質與意義。這不是一本講述設計的專門書籍,而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設計觀念的書。
日本的三樣神器「鏡.劍.玉」
傳說這三樣神器是遠古時代日本建國之初,神明授予的三樣寶物,但對以往處於經濟高度成長時期的日本來說,「電視.洗衣機.冰箱」才是三樣神器。
隨著時代變遷,冷氣機與3C用品儼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器」,但這些物品都不是真正的寶物。
因為對我們來說,真正的寶物不是「物品」。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寶物」呢?
我認為具有知性與個性的人類,能夠善用天賦的「能力」與「魅力」才是真正的寶物。
如果懂得珍惜網際網路帶來的各種可能性,就更應該珍惜自己擁有的寶貝,創造更多機會,這道理不僅適用於職場,也適用於個人。
因此,我每天都會告訴自己:「絕對不能輕忽推特與臉書上的圖像、個人資料、個人暱稱等」、「這三樣東西如同神器般重要」,將這三樣東西視為無限可能與資產,細心呵護。
前幾天,我和福島縣岩城市某間公司的第二代年輕負責人,聊到這「三樣神器」,他也相當認同,並期許自己以此為志向。
「圖像」就是個人肖像,也就是所謂的「形象」。以企業來說,就是商標之類,能讓顧客記住的「記號」,也就是映照我們的「鏡子」。
「個人資料」就是自我介紹。以企業來說,就是願景、使命、以及品牌歷史等。這是一種「武器」,意即開拓未來與無限可能的「劍」。
「個人暱稱」是有別於本名的稱謂,以企業來說,就是產品別名、暱稱等。名字含有「由來」之意,也是永遠不變的根本姿態,相當於三樣神器中的「玉」。
其中又以相當於三樣神器中的「鏡」,也就是身為設計根本的「圖像」,堪稱「品味之神」。
雖說「圖像」好比企業的商標、產品包裝設計等,但也可以套用在人身上。如果一個人毫不在意具有「鏡」功能的「形象」,那麼不管他再怎麼有內涵,別人都會質疑他的「品味」,而且「品味」不是靠裝飾得多華麗,或是穿戴一堆飾品便能彰顯出來。
其實設計工作不光是做些「擦點香水」或是「收集美麗花瓣做些綴飾」之類的表面功夫,這麼做不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也發想不出真正優秀的設計。
即使多少必須承受一些傷害與痛苦,也只能審視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也就是說,除了改變內在之外,別無他法。
日本人迎接新年,有吃「鏡餅」的傳統習俗,祈求新的一年昌盛繁榮,而這項習俗也隱含著必須靠自己開拓將來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想磨練自己的「品味」,就必須劃開潛藏在自己心裡的鏡子,拓展未來(因此,本書先從臉書上的圖像開始探討關於設計的基本概念)。
明白設計的真義,能幫助你開拓更多的可能性。
也許你可以寫一本淺顯易懂的書。
也許你可以拍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
也許你的口才會變得更好。
也許你的企劃能脫穎而出,更有效地管理團隊。
也許能讓你在職場上有更好的表現,生意點子源源不絕。
還請務必將腦中不斷湧現的靈感,轉換成能夠助你一臂之力的「戰略」,活用於生活與工作。
當你明瞭設計的真義,學習如何設計,搭上現今這股「風潮」時,一定能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幸福」。
圖像一換,就認不出是誰了
臉書與推特有個特色,那就是「發文時,一定會跟著一個圖像。」也就是說,登錄時一定要通過「設定圖像」的儀式。
除了人氣部落客等,一些習慣上網發文,對於「決定個人圖像」一事十分駕輕就熟的人之外,大部分初次上網設定圖像的人一定感到很困惑吧!好比猶豫著到底要不要放自己的照片,或是不曉得該放什麼樣的圖像才能表現個人特色。
近來各種網頁都與圖像設計有關,像是新聞媒體、人氣部落格的留言板,推特與臉書等社群網站上都會顯示網頁瀏覽者的圖像。
我們甚至可以從網頁上的圖像群判斷這個網頁的可信度。
譬如你逛到某個網頁,發現上頭顯示不少好友的大頭照,自然會以這些圖像群做為評判可信度的依據,心想:「既然○○訂閱這個部落格,那我也訂閱吧!」換句話說,圖像好比美食雜誌、電影評論常用的「幾顆星」,所以朋友給的星星,當然比陌生人給的星星來得更有說服力。
可見圖像也是一種「評比基準的記號」,那如果並排的不是圖像,而是成排的文字或數字呢?試想,網頁上排列著幾十組、幾百組的英文字組合,你有可能瞬間分辨出誰是自己認識的人嗎?其實只要想像放榜時,考生必須從榜單上成排的數字中,找到自己的准考證號碼就不難理解了。自己的准考證號碼還比較好找,若找的是朋友的准考證號碼,恐怕得一行行仔細確認才行。
我們之所以能夠透過圖像瞬間判斷出「顏色與形狀」、「表情與性別」、「名字與身分」以及「留言的種類」等,是因為圖像抽象化這些廣泛的情報,變成方便我們辨識的記號。
也許顯示自己的名字,會比無意義的成排文字來得容易找尋,但解讀文字需要花點時間,還是不如一眼便能判讀的圖像來得方便。
不過,被視為「記號」的圖像也很容易讓人有先入為主的印象,甚至產生誤解。譬如,明明一點都不恐怖的人,卻被誤認為「恐怖的人」;明明一點都不俗氣的人,卻與「俗氣」畫上等號,之後想要抹去既定印象可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了。
因此,也有比較模擬兩可的做法,可以淡化圖像所帶來的殺傷力。
事實上,一旦改變圖像就搞不清楚誰是誰的情形還真不少。
舉一個我周遭發生的例子。知名部落客KOGURE MASATO先生,曾寫過幾本探討推特以及網際網路服務的著作,不曉得他是一時興起,還是故意惡作劇,某天他突然將自己那顯眼的紅色印章圖像,換成朋友幫他畫的素描肖像畫。
我一直都有跟隨KOGURE MASATO先生的推特,卻沒有發現他換了圖像。當然KOGURE MASATO先生一直都有在推特發文,只是專注盯著時間線(time line,推特上頭的消息列表)的我,絲毫沒有察覺那個陌生的圖像就是他。
就連和KOGURE MASATO先生一起合寫過好幾本書的ISHITANI MASAKI先生也漏跟了兩天,證明不是我的注意力不夠集中,而是因為KOGURE MASATO先生原本使用那個圖像辨識度很高,一時換掉才會發生這般情形也說不定。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說明一件事,那就是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在腦中將各種存在的「意義」(像是「重要的人」或是「不怎麼重要的人」)以及屬性(「有話題性的人」或是「會聊一些趣事的人」)予以「記號化」,方便分辨。
臉書的介面很難用?
令人期待的設計
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的臉書,堪稱目前社群網站的龍頭老大。
臉書在日本的反應又如何呢?拜電影「社群網站」之賜,有不少人好奇地「嘗鮮」,卻出現不少負面的評價,像是「用得很不習慣」、「很難用」等,不少使用者都不太滿意臉書的介面設計。因此之故,日本書市每天都會出版各種關於臉書的書籍或是攻略本之類。
雖然臉書獨特的介面設計乍看之下很複雜,其實用久了就會覺得非常方便好用。
譬如臉書的介面設計了所謂「留言」功能(結集對於發文者的各種評論與回應)以及「按讚」功能(就算不留言,也能表明有同感),就是一款非常新穎又人性化的設計。「連同圖像一起顯示的訊息功能」不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成功突顯臉書有別於e-mail的特色。
而且就情報設計的觀點來說,臉書這般能夠自由設定公開範圍的設計,也是一種能夠決定「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的設計。
「優.劣」vs「喜歡.討厭」
基本上,「喜歡設計」的人多是憑直覺,在自己的個人選擇基準上加入「設計」的元素,享受設計的樂趣。相反地,「對設計感到棘手」、「不明白設計為何」的人,大多是因為搞不清楚「設計的優劣」而抗拒設計。甚至有人明明從事商品研發之類,必須研判設計優劣的工作,卻對設計一竅不通,因此一想到設計就會備感壓力。
那麼,設計的「優.劣」與「喜歡.討厭」之間究竟有何差異?又該怎麼做才能自信十足地評斷一件設計的優劣呢?
我有一位從事市場行銷的朋友,曾對我大吐苦水:「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很想針對設計進行所謂的計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但設計這種東西本來就無法數據化,也無法計測,所以實在很難判斷好壞。」
本身是設計師也是科技專家的前田約翰(John.Maeda)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單的法則》提到:「簡單就是優秀設計的法則。」
我與本身是網頁設計師,也是資訊架構師的長谷川敦士先生曾在某媒體的安排下進行一場對談,記得那時長谷川先生曾說:「優秀的設計就是能夠解決問題的優秀工程學。」
對於直銷等靠銷售成績換取評價的行業而言,廣告效益越大的設計就是「優秀的設計」;對於出版相關行業以及編輯來說,絕大多數優秀的設計都是「能讓書籍暢銷的設計」。
但對設計師而言,優秀的設計就是自己滿意的設計,也就是面對各種課題的挑戰都能做出最好的回應。
此外,隨著目標設定的不同,即便是同樣的工作內容,優秀設計的定義也會跟著改變。所謂優秀的設計可能是精美的圖案設計,也可能是予人強烈印象的設計。
總之,對設計者來說,優秀的設計就是「忠實呈現自己想要的感覺」,讓達成目標一事與設計的價值有所連結,才能評判設計的優劣。反之,如果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呈現什麼樣的感覺」,也就不可能知道到底什麼是優秀的設計,甚至迷失目標也說不定。
然而(我的著作《視覺行銷的重要》、《暢銷設計的機制》也有提到)對於感受設計、接受設計的使用者,也就是消費者來說,判斷價值的「評價軸」又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消費者不一定會以設計的觀點來評價一款設計,而是以直覺感受設計具有的價值感,也就是以自己的價值觀,貼上各種標籤,像是「大概很貴吧」或是「好便宜哦」。
或是以個人喜好來評價,譬如尤其喜歡那種蓬鬆感,或是深深為那種迷人的曲線設計所吸引等,基於個人的感想而評價一件設計的優劣。
由此可知,消費者多是以自己的價值觀,以及是否合乎自己的喜好來評價設計的優劣。
兩招讓簡報成功的訣竅
由《大家來看賈伯斯──向蘋果的表演大師學簡報》、《簡報藝術》這兩本書高掛暢銷書排行榜,足以顯示簡報技巧在職場上越來越受到關注。
簡報可說是直接展現設計理念的最佳工具,第三章介紹一些能馬上活用於會議上的簡報設計訣竅。
簡報技巧分為外在表現的「表現技巧」(showmanship)以及關於內容製作技術的「情境寫作」(scenario writing)等兩大部分。
我曾任職廣告公司,那時我的直屬上司,也就是副社長是位很有個性的人,出身廣告製作的他是大家公認的「簡報達人」。
記得他曾說:「對方來頭越大,我就越起勁,越能做出出色的簡報。」
他最拿手的簡報方式就是拿著彩色紙板,在大會議室向客戶大秀他的表演技巧。
比起表現技巧,現在的簡報技巧更重視內容的呈現,加上越來越講求成本績效(costperformance,簡稱CP),往往花小錢便能做出不錯的效果。
網際網路發達也是一大助益,大幅降低遠距離溝通的成本。譬如時間比較短的會議,只要活用臉書或skype之類的工具便能串聯溝通。另外像是Google創立的新SNS(網站平台)的Google+Plus,也是一種很方便的視訊工具。
不但有效降低成本,也能達到「與人互動」、「與人面對面」的效果。相信今後這般只需先將簡報內容傳給對方,再利用視訊進行會議的方式勢必越來越普遍。這麼一來,簡報內容是否經過精心設計將是左右簡報能否成功的關鍵,當然版面配置也很重要。
本章介紹一些如何「設計」出富有個人風格又有創意的簡報技巧。
不過,在介紹訣竅之前,先來檢討一些容易失敗的例子吧!
檢討簡報「為何」失敗的原因
總括簡報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大略分為「不夠讓人眼睛一亮」、「情報設計失敗」、「感覺過於花俏」、「訊息太複雜」等四點,我們就來分別探討這四點吧!
簡報就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因此提案是否能順利過關,往往取決於簡報技巧的優劣。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博士,曾發表一項關於「人類在溝通時,肢體語言比用詞來得重要」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大大顛覆了人們對於溝通方式的認知。當人們面對面進行溝通時,會使用到三種溝通元素:
臉部表情 五五%
聲調(高低)、大小、節奏 三八%
用詞 七%
如同第一章提到的《你的成敗,九○%取決於外表》這本書所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九成取決於「與言語無關的內容」,簡報的表現技巧也適用這一點(畢竟不太可能有人進行簡報時,刻意穿著隨便,言行粗魯)。然而不少人很容易忽略「背景製作」(seat)這項重要的前置工作。
也許有人認為「背景」只是讓觀者看一段設計過的影片,其實不然。記得第一代iPhone發表會的開頭背景,就是利用間接照明讓螢幕上的蘋果商標看起來閃耀生輝,讓視覺焦點集中於蘋果公司的商標,而非總是一身牛仔褲加黑色高領毛衣的賈伯斯,營造一股「美好事物即將展開!」的期待感。
電影預告片也常採用類似手法,讓觀眾產生期待感,所以營造期待感的設計非常重要。
由此可見,簡報背景好比一本書的封面或是章名頁,一定要有讓人眼睛一亮,產生期待感的效果。
不少企業為了迎合觀者的熟悉感,採取「固定開場」、「固定形式」等方式製作簡報背景。
當然也不可能為了設計出令人驚艷的封面而砸大錢,無視預算考量。
但我想傳達的觀念是,成功的簡報背景一定要讓觀者有「期待感」,才能感受到提案的「價值感」。就算設計方面無法做到,也要想辦法「營造」這股期待感。對日本人來說,最棘手的部分就是「情感的訴求」。
此外,情報缺乏設計也是導致簡報失敗的原因之一。
譬如必須秀出龐雜的資料,或是引用大量參考文獻時,只要突顯情報的重點為何(這一點可以靠設計編排解決),以及最想提出的問題點為何,便能降低失敗機率。
只要簡單明瞭地傳達目前狀況為何,今後目標為何,必須克服哪些困難就行了。
相反地,未經設計的簡報是不可能清楚說明未來的展望,因此在說明肢體語言、表達方式、背景配置等要點之前,我想先強調正確設計情報的重要性。
有人認為能讓觀者留下強烈印象的簡報才是成功的簡報,其實不然。
當然「讓人眼睛一亮」的簡報絕對比單調無趣的簡報讓人印象深刻。
然而泡沫經濟時代盛行的「一記絕招」簡報方式,早已是不合時宜的手法。
而且不是所有簡報、企劃案都講求簡潔易懂,像是網路整合分析或是一些廣告企劃案,有時必須寫得比較龐雜才具有說服力。
然而,寫得太詳細,資料過於龐雜的結果,往往讓人搞不清楚究竟想表達什麼,成了一份很難理解的東西。這樣的簡報或企劃案與其說是為了觀者而發想,不如說是滿足自我。要是用在不好的方面,甚至淪為一種「連哄帶騙」的手段。
像那種只求快,其實內容貧乏的企劃案,或許能打動人心,但就執行面而言,並不是一份讓人印象深刻的企劃案。
基本上,想要打造一份簡單明瞭又令人印象深刻的簡報資料或企劃案,如何呈現情報與傳遞意念是非常重要的,而設計就是最佳的解決方法,以下介紹幾招能立刻派上用場的訣竅。
「簡單明瞭」是吸睛的訣竅
「視覺焦點」是廣告業界慣用的術語,也是一招吸睛訣竅。其實想要達到吸睛效果,不一定非得花大錢請「當紅偶像明星」,或是砸錢拍什麼驚人的CG(電腦特效)。
訣竅只有一個,那就是第一章所說的「一句標題,一款視覺設計」,先決定訊息傳遞的優先順序,再統合成一個焦點就行了。
統合想傳遞的訊息之後,再來就是確保「留白」部分。留白不是隨意留置的空白,而是為了加深觀者對於「特定對象」的印象而刻意設計的空間。
保留一定的留白,突顯「主題」(標題、概念)的存在感是最簡單的一招,意即「簡單明瞭地傳遞訊息」,意即一幅背景只有一個焦點,反而更有吸睛效果。
其實簡報的背景並沒有數量方面的限制,只要避免一幅背景置入多個焦點,便能呈現想要的效果。
決定主視覺
所謂主視覺(key visual),顧名思義就是「關鍵視覺」,不但與營造視覺焦點的技巧有關,用於主視覺的素材更是包羅萬象,不限於照片或插圖等圖像素材。
有些人會花時間蒐集各種圖片作為裝飾用的素材,其實只要換個角度思考,譬如「以宣傳用語作為主視覺」或是「以圖表作為主內容」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背景若只是頻繁秀出一些不知所云的圖片,只會導致主題失焦,效果大打折扣,畢竟主角是企劃內容,不是圖片。
確立好形式,工作效率自然提升
Format(形式)指的是原本的「型」,或許不少人是用「template」(版型)這字眼,但我並不贊同,因為「template」說穿了就是「誰都能做出來的底稿」。
為何我堅持使用「Format」這字眼,而不是「template」呢?因為依行業類別、立場、以及案子屬性不同,「contents」(內容)種類也不一樣。
「template」說穿了,只是借用別人做出來的底稿,而「Format」則是讓背景這個「決勝場」在各個場面都能發揮最大效用,讓觀者對於豐富的情報始終保持高度興趣,因此先確立好形式才能提升效率。
那麼,該如何確立「形式」呢?接下來將介紹幾項確立形式的要點,譬如用於轉換情緒的扉頁或標題頁,或是活用樣品解說枯燥的圖表以及複雜的資料等。
作者的話
當一個人失去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我們失去的東西著實一言難盡,像是許多寶貴的生命、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海嘯、工業先進國家背後隱藏的各種問題等,其實這些失去的寶貴東西都是我們今後數十年所要學習的課題,明瞭對我們來說,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全球化風潮以及網路科技帶來更迅速、微型化的「新潮流」,能否輕鬆駕馭這股「新潮流」,端看個人「品味」如何。
對身為設計工作者的我們來說,「培養品味」、「提升個人品味」更是一門永遠需要精進的課題。從小工廠、大企業,乃至於個人,每天都...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何謂品味
「圖像」與設計品味息息相關
圖像一換,就認不出是誰了
最好避免用貓狗的照片當作圖像
千萬不要使用一般圖片當作圖像
一句文案等於一種視覺效果
同樣的視覺效果卻給人不同的印象
圖像等同身分認證
效法有品味的人
「品味」也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個性
三樣神器是「展現」「傳達」的溝通機制
如何磨練設計品味
第二章 如何樹立個人品味
展現自己的技巧
設計的美麗原則 黃金比例與三等分法
「違背架構」是突顯的訣竅 構圖能力
就算不放大頭照也能塑造「個人風格」
燈光決定視覺效果
構圖角度的差異
主觀與旁觀 鳥瞰圖與特寫鏡頭
正面角度 對等的視線
誘導觀點 聚焦作用
顏色代表的意味
顏色的展現力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顏色
「適合自己」的設計
如何塑造「高級感」
「一目了然」又「淺顯易懂」的設計
明明有Google Maps還會迷路的原因 減法設計
臉書的介面很難用? 令人期待的設計
「好.壞」vs「喜歡.討厭」
第三章 企劃的成敗取決於設計
兩招讓企劃成功的訣竅
檢視失敗的企劃
「簡單」是吸睛的要訣
確定好形式,工作效率自然提升
企劃設計就從角色的設定開始著手
確立形式的要點
企劃的風格與態度(tone and manner)
醞釀出「誠實與高級感」
如何增添「個人風格」
第四章 活用設計樹立品牌風格
無法繪出微笑曲線圖的國家
光靠廣告無法樹立品牌
設計市場行銷
品牌認證的設計
為何越簡潔的設計,越吸睛?
設計出「自信」
獨特的設計也很吃香
蘋果的成功行銷模式
自家公司名稱就是創意來源的Google
共同創造的原創性思考模式
長遠之道
第五章 了解設計就能看見未來
衝勁十足的設計
具體化目標
設計你的夢想
設計能提振團隊士氣
訊息的設計
創造未來的設計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何謂品味
「圖像」與設計品味息息相關
圖像一換,就認不出是誰了
最好避免用貓狗的照片當作圖像
千萬不要使用一般圖片當作圖像
一句文案等於一種視覺效果
同樣的視覺效果卻給人不同的印象
圖像等同身分認證
效法有品味的人
「品味」也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個性
三樣神器是「展現」「傳達」的溝通機制
如何磨練設計品味
第二章 如何樹立個人品味
展現自己的技巧
設計的美麗原則 黃金比例與三等分法
「違背架構」是突顯的訣竅 構圖能力
就算不放大頭照也能塑造「個人風格」
燈光決定視覺效果
構圖角度的差...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