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這些地方,只有巴黎人知道》後,探究巴黎人最真實面貌的美好Chapter 2!
你沒見過的浪漫花都,這才是真正的巴黎人!
提到「巴黎人」,你想到什麼──戀愛?浪漫?奢華?
那些巴黎人教我的事,徹底挖掘你不知道的另一面!
獨特的禮貌,赴約遲到15分鐘,才是禮貌的展現。
慢慢來的交情,花上幾個月傾心相交,才可能獲邀到朋友家作客。
熱愛抱怨,說者實無心,聽者要無意,總之不開心,就得發洩!
勇於為立場而戰,辯論時面紅耳赤,吵完了仍是親密好友。
對流行嗤之以鼻,裝扮出自己的風格,才是時尚真諦。
享受自己的不完美,不怕皺紋、斑點,把缺點變優點,拒當標準美女。
藝術即生活,從小泡博物館,妝點居家,逛市集挖古董,處處皆藝術。
──關於本書──
不一樣,又怎樣?想如巴黎人活在當下、勇於展現真我,得先了解他們不曾提起的巴黎生活美學。
南西寫下留學巴黎時,觀察在地朋友的種種發現。無論飲食、打扮、交友、人格養成,巴黎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哲學,不僅打破對此浪漫城市的既定印象,更懂得他們無懼世俗眼光,追求自身美好價值的信念。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要像巴黎人那樣,活得精采!
作者簡介:
南西大爺
陳南君,網路世界的南西大爺。不是文人,但好歹是文人的女兒。政大畢業、留法碩士,現在是個熱衷寫作的行銷人,作品散見於各大網路媒體與報章雜誌。
一直是個夢想家,堅信美學、自由、善良和思考的力量。畢生職志是窮盡氣力將人生過得更加幸福美好,並以直率真誠的筆觸,記錄世界上所有溫暖人心的事物。
另著有《這些地方,只有巴黎人知道》。
部落格:nancychen.me
FB粉絲團請搜尋「Miss Nancyelle 南西大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前駐法國代表處特任大使/呂慶龍
藝人/容嘉
《路過》作者/黃于洋
──精采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南西透過獨特、敏銳的觀察及富含智慧的省思,以頗具法蘭西幽默的筆調,寫下與巴黎友人的真情交往經驗,描繪出真正巴黎人的生活美學及人生哲學。讓我手不釋卷,一口氣拜讀完畢,殊值按一百個讚──一百分啦!──前駐法國代表處特任大使/呂慶龍
我喜歡南西用輕鬆細膩的文字,表達她對巴黎人的生活觀察,優雅卻不做作,自然的彷彿把我直接帶到了巴黎餐桌上,對面坐著她的巴黎朋友,用呢喃法語,生動地描述出一不小心就顯得生硬的,所謂「文化」這件事。──藝人/容嘉
在南西的文字裡,看到一個東亞女孩在文化衝擊中探索自我的過程,從飲食、教育、藝術以及生活大小事裡看見差異,再從差異中看見自己。她的文字提醒了你海明威所說的:「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待過巴黎,那麼不管你去了哪裡,巴黎都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路過》作者/黃于洋
名人推薦:前駐法國代表處特任大使/呂慶龍
藝人/容嘉
《路過》作者/黃于洋
──精采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南西透過獨特、敏銳的觀察及富含智慧的省思,以頗具法蘭西幽默的筆調,寫下與巴黎友人的真情交往經驗,描繪出真正巴黎人的生活美學及人生哲學。讓我手不釋卷,一口氣拜讀完畢,殊值按一百個讚──一百分啦!──前駐法國代表處特任大使/呂慶龍
我喜歡南西用輕鬆細膩的文字,表達她對巴黎人的生活觀察,優雅卻不做作,自然的彷彿把我直接帶到了巴黎餐桌上,對面坐著她的巴黎朋友,用呢喃法語,生動地描述出一不小心就...
章節試閱
Partie1:慢慢來,比較美
★遲到十五分鐘的禮貌
「刻意遲到十五分鐘,是展現出對宴客主人的貼心,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迎賓,正如主人敞開心胸與你相交,一樣需要時間慢慢推移。」
帶著家人朋友玩賞巴黎,對我而言一直是甘之如飴的差事。而最常上演的戲碼,就是這些人待巴黎的時間有限,總是很急、很快:急著吃飯、忙著遊覽,還得抓緊時間購物;而巴黎的回應卻又是溫吞、又是緩慢,全方面地折磨著旅人的耐性。
試想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在一個流動的城市裡競技,你不停地繞了一圈又一圈,對方只是不疾不徐的靜默與等待;你的慌張他始終看在眼裡,卻怎麼都不為所動,結果被惹毛的終究是焦急的一方啊。
我時常覺得,如果我們擁有廣闊的心胸,文化差異其實是一件令人恨得牙癢癢、卻又非常可愛的事,就像剛入口的冰淇淋即使凍至腦門,那後頭的甜美才是我們丟不掉的癮。這個巴黎人出了名的「慢」哲學,得從我第一次受邀到法國友人家作客的經驗說起。
遲到是為了給彼此緩衝
巴黎人的交友習慣非常慢熱,沒有所謂一拍即合的意外。所以當我第一次受邀到友人家作客,那已是經歷好多個月的推心置腹,然後心存感激地,滿心期待地到朋友家中享用晚餐。畢竟家是最私密的角落,打開大門跟敞開心胸一樣需要時間慢慢推移,與巴黎的靦腆溫吞並無二致。
那是個非常寒冷的冬天,跨過了聖誕節與新年節慶,又剛剛下完一場少見的大雪,雪融之際特別嚴寒,我全身包得密不透風,準備離開溫暖的窩,步入雪白一片,前往鄰近的好友家取暖。當時有個貼心的友人先到家裡接我,急著把門往裡推,說我們應該先喝杯小酒,再前往朋友家聚餐。正當我一臉狐疑指著手錶,正擔憂著再耽擱就要遲到的時候,這個巴黎女人挑起了眉毛,優雅地吐出了一句:「Le quart d'heure de politesse.」法文意思是:「十五分鐘的禮貌。」
這裡說的禮貌,是要你刻意遲到十五分鐘,好展現出對宴客主人的貼心,這樣他們才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迎賓。這簡直是史上最可怖的文化差異!我們想破頭也想不到的這層意涵,就蘊藏在法國文化最深處,如果不鑽進去體會,恐怕早已成了別人眼中無禮的不速之客。
於是,當我們比約定時間晚了三十分鐘抵達時,居然仍是第一組赴約的客人。主人臉上滿是愉悅,沒有一絲責備,也不需你一句解釋。文化之間的震盪在我腦海裡不停振動,我們坐在火紅色的暖爐邊,愜意地喝著香檳,談最近巴黎新開的餐廳,聊上一次的旅行,談最近的生活。時鐘指針慢慢地移動,而我們,正用心享受生活,這是法式作客之道予我,溫柔的第一堂課。
話說,在巴黎生活,時間總跑得特別快,因為你早已習慣凡事慢慢來,日漸適應了這種悠悠忽忽的速度。緩慢的生活絕對是門藝術,這刻意的緩慢背後有個龐大的文化信仰支撐,有點像平行時空裡的另一個你,一直在你的腦袋瓜裡轉啊轉,提醒你走入細節,提醒你放大一點看,提醒著你:嘿,這才是生活啊,你急什麼呢?
Partie 2:好好吃飯,用力去愛
★你不知道的法式餐桌學
「用餐的每個順序都是設計好的橋段,繁複的「秩序」是為了確保美食的細膩,還有用餐的順利,如同輕快的奏鳴曲,優美輕盈的起承轉合,不費吹灰之力。」
法國人重吃,更重吃的氣氛。所以族繁不及備載的「餐桌禮儀」,當然是法式飲食這門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在說明幾個法式餐桌上的習慣與禮儀之前,如果能推敲其後的來由與用心,我們也許能更自然的像他們一樣,吃得優雅、吃得享受。
熱愛自由,也渴望秩序
這一天,為了歡迎某個造訪巴黎的好友,我們約在二區的一家餐廳La Belle Époque,意即美好年代。時針一過九點,這兒就會聚集所有時髦的巴黎人,人聲鼎沸的盛況,經過都得停駐一探究竟。所以造訪這種不接受預約的熱門餐廳,別忘了勤奮些,八點前抵達,肯定有一、兩個位置等著你的到來。
昏黃的燈光、紅色絨布沙發、拼花大理石地板、其間點綴的綠色植株,還有那潔白的桌巾與復古的半圓背木頭椅,引人進入一九○○年美好年代的視角。當時萬國博覽會正要舉行,法國經濟繁榮、相對穩定的政治情勢、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都讓社會上彌漫一種愉悅的樂觀主義,在一百多年後的現代巴黎,於此重現那般榮景。
侍者是個標準的法國美女,身材纖細、穿著時尚,靈活地在桌間穿梭,臉上少見地掛著友善的微笑,或許她不是巴黎人吧?心裡響起了這種巴黎式幽默。
她的推薦實在難以抗拒,我們幾乎點了她所有推薦的菜式,準備大快朵頤。話說,法國人雖然熱愛自由,也堅定信仰著個人主義,但他們對「秩序」的渴望,不只寫在大革命之後的歷史,也藏在日常生活的禮節之中,彷彿輕輕壓抑著自由的無限上綱,以美學的柔軟,吸收了所有的動盪。
比如說,即使他們可能是世界上最愛說話的民族,但他們談話時總是輕聲細語,以不影響他人為原則;或他們根本不太存在分食盤中飧這種習慣,為了公平、更為了彼此尊重;或者什麼餐該配什麼酒,是對食物與對舌頭的尊重。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更從用餐不得不使用的白色桌巾開始,總有一套能說服你的哲學。
餐桌禮儀也是一門藝術
較為講究的法式餐館,皆有使用桌巾的習慣。
「桌巾有幾種功能,」馬爾梭喝了一口紅酒,接著說:「第一,桌面不管你怎麼擦,永遠沒有每天換洗消毒的桌巾乾淨,在法國人的習慣裡,我們經常將麵包放在桌上,如果沒有桌巾,心裡總有些對衛生的疑慮;第二,桌巾能有效防止酒杯與桌面碰撞的聲響,還能讓它沒那麼容易被打破,保護杯子和杯中的酒,這是多麼神聖的使命;第三,如果不慎打翻酒,桌巾能暫緩紅酒的擴散,至少在它落到你的白色褲子前,你有多些時間阻止它。」語畢,大家都笑了,畢竟我們都曾是潑灑紅酒的加害或受害者。
說到法國菜的良伴葡萄酒,一定得提到斟酒、倒酒的習慣,女士們的餐桌禮儀第一項,即千萬別碰酒瓶!一般說來,有侍酒師的餐廳,請讓侍酒師服務,搶他的工作做可能壞了他的專業,更是對他的一種不信任,所以儘管放鬆心情,誰也別碰酒瓶。如果這家餐館沒有侍酒師,或負責的服務生一直非常忙碌,這倒酒服務的重責大任,便由男士們獨享。
「如果女生一直幫自己斟酒,那畫面不優雅也不好看,法國女人不優雅毋寧死,所以我們絕對不會碰酒瓶。而且,女士拿酒瓶其實是對同桌男士的一種羞辱,像是暗示他沒有紳士風度,所以,斯文有禮的男人也不會讓妳這麼做的。」安笑著說,手離得酒瓶遠遠地。
上菜與用餐的順序也是門學問,例如同桌用餐的人必須同時上菜,以確保眾人入口的食物呈現相同溫度;魚一定得在肉類前上桌,在你的味蕾還未疲倦之前,如此一來,魚的鮮才不會被肉的甜吞噬;餐後你能選擇起司或甜點,若你兩者都想吃,那就得先品味起司帶來的刺激,才能享用甜點蘊含的溫潤。
每個順序都是設計好的橋段,而這樣繁複的「秩序」,只是為了確保美食的精緻細膩,還有用餐過程的順利暢快,如同輕快的奏鳴曲,其優美輕盈的起承轉合,不費吹灰之力。
坐上餐桌,就是成熟的大人
至於小孩不得一起用餐這個習慣,恐怕很多媽媽聽了都要心疼萬分,但在法國,尚不成熟的孩子上餐桌,可是件非常失禮的事。許多法國餐館甚至明言拒絕十二歲以下的小孩進入,先別覺得被冒犯,這只是另一項文化差異。相信大家都有與幼小的孩童同桌用餐的經驗,不僅負責照顧的人沒辦法好好吃飯,也很有可能影響到同桌其他人用餐的氣氛與情緒。
「比較傳統的法式家庭裡,如果在家裡用餐,小孩會先在五、六點吃飽或被餵飽,然後受邀的賓客與家中的大人約八點才會上桌,小孩與大人不會一起吃飯。畢竟當小孩子還無法全然理解或執行用餐的禮儀,或尚無法享受美食時,不僅大人吃得不愉快,小孩也只覺痛苦。再者,小孩九點就該上床睡覺,大人的用餐時間太晚,不利孩子發育成長。」馬爾梭表情嚴肅地說。「所以,當一個小孩正式被邀請上桌和大人一起用餐,那是件可喜可賀的事,因為代表你長大了。我十一歲半開始和大人一起用餐,至今我還記得那頓晚餐呢。」
除了以上提及的幾種用餐習慣,以下列舉幾項常見的餐桌禮儀:
▲用餐前,桌上的餐具擺放位置是固定的,盡量別移動桌上的擺飾,侍者會為你服務。
▲如果已經確定了點餐內容,將菜單闔上,侍者便會趨前點餐。別忘了「慢」的哲學,可能需要一些等待時間,建議先點杯好喝的餐前酒。
▲點餐時,有些高級餐廳非常注重上菜的速度,即同桌的每位賓客必須同時上菜。所以若同桌有人點套餐,餐廳就會希望所有人統一選擇套餐,有些餐廳非常堅持這項法式傳統,幾乎沒有商量的餘地。但有些餐館則較彈性,例如若有人正享用套餐的前菜時,在單點主菜的人面前,侍者就會放上一個熱空盤,讓你可以分食。
▲但別忘了,傳統法國菜基本上不鼓勵分食,甚至有些餐廳拒絕多給餐具。這是由於他們認為,食物的分量也是廚師精心設計好的,是美好飲食的一部分,分享會破壞了平衡。
▲點餐後,侍者會依據你的點餐內容,調整你的餐具或杯子,例如將刀子換為魚刀、將酒杯換為香檳杯等,只要靜靜地享受這種細膩服務即可。
▲前菜上桌前,通常會先上麵包與佐料,佐料多為奶油、橄欖油、橄欖醬或油醋。左手邊的小盤,即為你可以使用的個人麵包盤。如果來的是一籃麵包,切勿將已經取用的麵包放回籃子裡。若無提供個人麵包盤,請別懷疑,麵包直接放在桌上即可。
▲麵包請以雙手剝小塊後,以奶油刀將奶油塗在麵包上,或以小塊麵包沾取橄欖油,小口、小口食用;切忌將整塊麵包塗奶油,也絕對不要以牙齒咬斷麵包,這都是在法國餐桌上非常粗俗的行為。
▲開始吃麵包前,別忘了將餐巾攤開折半,輕放在大腿上。
▲開始用餐時,請從最外側的餐具開始使用,一般來說,較外側的陪你吃前菜,內側則多是主餐的刀叉。有些頂級餐廳習慣將餐具分次送上,也就是在該道菜上桌前才擺放餐具,這樣客人吃起來更輕鬆愉快。
▲用餐時,聊天、談話絕對歡迎,但吃東西時發出聲響是不被允許的,所以我們得暫時忘卻在日本吃拉麵時的瘋狂行徑,小聲吃飯、盡情說話。
▲一般來說,吃法國菜中途離開座位不是非常禮貌的行為,但若吃到一半需要暫時離開座位,不希望菜餚被收走,務必將刀叉擺成一個八字型,侍者便不會收走你的餐盤。
▲千萬別將沙拉葉切成小塊,而是要以刀叉將沙拉葉摺疊成適合入口的大小。
▲吃牛排類食物,切一塊、吃一塊,切忌一次將大塊切成無數小塊,否則廚師可是會生氣的,因為他精心鎖在肉塊裡的肉汁都流光了。
▲若用餐結束,請將刀叉自然地在圓盤上擺若時鐘上的4點20分,侍者便懂了你的意思,會將餐盤收走。
▲最後,別忘了用餐之間,你的手肘一定要放在桌上,這是一種禮貌的展現,這可是與我們文化大相逕庭的習慣呢。
這麼多複雜的餐桌禮儀,樣樣皆是歷史的沉澱與累積。法國人善於將生活過到細節裡,所以吃東西成了門藝術,用餐的方式更富含美學,但仔細探究到最後,不過是為了享受人生、品味生活,鍥而不捨的執著與追尋。那些看似煩人的繁文縟節只是公式,若將平凡日常套進去計算,答案就是一場屬於你我的盛宴,在每個微小的用心裡,滿是碩大的歡愉喜悅。
Partie 3:時尚易逝,風格永存
★潛入日常的香氣藝術
「香味可以保存,更能重現回憶,它不受時空環境、歷史文化侷限,以香氣創造出獨特美學,帶人悠然回到過去,或勇敢探索未知。」
當「時尚」兩字不再只是穿在身上的服飾、踏在腳上的鞋履、拿在手上的提袋,而代表一種無可取代的個人風格,或是某種實現自我的生活態度時,那麼時尚產業裡總是創造驚人銷售業績的「香水」,或是巴黎人一輩子也離不開的「居家香氛產品」,絕對是值得仔細探究的文化現象。
以嗅覺記憶城市
每造訪一座新的城市,五感的探險與體驗自然變得特別活躍。看沒有盡頭的天際線,聽截然不同的語言音調,感受空氣裡的悶、薰、濕潤或乾燥,嘗遍當地風味美食之外,我還有兩個小習慣,即用心觀察這個城市的顏色、彩度,還要打開嗅覺,記錄它的專屬氣味。
來過巴黎的人,心裡肯定正在躁動。巴黎無庸置疑是個氣味極其複雜的城市,這嗅覺光譜之廣,恐怕很少城市能出其右。從洗刷夏日街頭的驟雨,到剛出爐的各式麵包香,再到市集裡無花果的清新、海味生蠔的奔放、各式起司的豐富;當然也包含某些地鐵站的髒亂,或每一次擦肩而過,某個巴黎女人留下的迷幻香氛。巴黎的嗅覺體驗時常天堂到地獄,只需瞬間,煉獄至淨土,僅差咫尺。
對於像我這樣嗅覺敏銳的人來說,總想像著:如果能拿個巨大的玻璃空罐,舉在空中揮舞蒐集這城市的空氣,那會是什麼樣的味道?又或者有款香水膽敢自稱「巴黎」,那將是何等模樣?
許多時裝品牌爭相推出以「巴黎」為名的香水,可惜那些香味皆太繽紛、太綻放,與我心中的巴黎形象相去太遠。在屬於我的香味記憶中,巴黎應當更沉潛、更內斂,還要有一丁點走在塞納河畔微寒的體感。但畢竟嗅覺是種很主觀的感知,心中殷殷期盼有這麼一天,有一種香氣,能陪我精準且懷舊地想念巴黎。
將香水藝術發揚光大
香水和法國的關係,是難以言盡的愛戀,而香水這個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得從它的歷史說起。香水據說起源於古埃及,許多文物證明了「香氣」當時在宗教、醫學與生活上的運用;「香水(parfum)」這個字由拉丁文衍生而來,本義是「透過煙霧」。這魅惑人心的煙霧,成為埃及豔后熱愛的沐浴聖品,更奢侈地用以浸泡船帆,讓香氣於頸肩、航行間皆芬芳繚繞。
從焚燒香料產生繾綣的煙圈將禱告上達天聽,到木乃伊的保存,乃至淨化身心的醫療品,香氣的運用不斷擴大。羅馬人甚至以香水混入造牆的原料中,並在生活中廣泛潑灑香水。製香技術約於十四世紀進入歐洲,我們現今認知的香水,則是由匈牙利伊莉莎白女王將香精與酒精混合製成,成了聞名古今的「匈牙利之水」。香水工藝接著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獲得空前成功。十六世紀時,十四歲的凱薩琳德梅迪西(Catherine de Medici)嫁給十五歲的法王亨利二世,這歷史留名的義法政治聯姻,不僅將各式新穎文化帶入法國,更將「香水」注入法國歷史之中。
一向沉醉於美好事物的法國,理所當然臣服於香水迷人的魅力,也開啟了與香水永遠解不開的緣分,讓法國文化從此香氣縈繞。在傳染病肆虐又尚無正確衛生觀念的歐洲,普遍認為水可能是疾病入侵的媒介,於是傳說太陽王路易十四為此一生洗澡不過七次,僅採不斷更衣、乾布擦拭、以加入葡萄酒的水淨身等方法替代,更嗜香水成痴,有個「愛香水的國王」的稱號;路易十五時期,宮廷裡隨時香氣四溢,被稱為「香水之宮」;拿破崙據說也是一名瘋狂香水迷,四處征戰時仍天天使用,並鼎力支持香水工業的發展。
香水在法國的歷史地位逐步攀至巔峰,當它不再是皇宮貴族的專利,便化身各款柔情香氣,流入平民百姓家,流瀉在各種愛慾、仇恨、人性、鼻息之間。它成為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順著萬種脈搏,陪著創造人生,更隨時攪動回憶。
低調奇幻的香氣世界
香奈兒女士曾直言:「不用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的確,曾生活在巴黎的人,對香水的依賴和嚮往,太容易成癮。
每當與香氛迷聊及法國香氛品牌,diptyque肯定在經典清單榜上有名。它極富質感的個性化香氣,簡潔俐落、充滿藝術性的包裝,每個香氛品背後都有讓人心醉神迷的故事,散發著低調卻執著的巴黎文化,挑起嗅覺與想像的底層熱戀。
我造訪的那天是風恬日暖的初夏,穿上黑白相間的洋裝,特別噴上聖日耳曼大道34號香水,提前下了地鐵,想在左岸好好地走一走,複習這裡的空氣和溫度;熟悉的酒紅色三角窗就在街口,駐足深吸了一口氣,推開門踏入diptyque的奇幻世界。撲鼻而來的是熟悉香氣,眼前的鵝黃色牆面貼滿大大小小橢圓形圖騰,一旁點綴著異國風情的壁紙、裝飾與地毯;琳瑯滿目的商品則置於乘載歷史的核桃木陳列櫃上,彷彿時光倒流,保留著不朽的懷舊色調,更藏著三位共同創辦人旅行的記憶。
這裡,就是diptyque的起點。其成立於一九六一年,由三位對創意與旅行充滿熱情的好友共同經營,包含室內設計師高妥特(Christiane Gautrot)、畫家諾斯里(Desmond Knox-Leet)及劇場暨舞臺設計師考斯蘭特(Yves Coueslant)。一開始以販售家飾布料、壁紙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品、家飾品為主。兩年後開始販售以精油蠟燭為首的一系列香氛商品,其沉穩多元的香氣、獨樹一幟的左岸風格,還有極富巴黎氣息的低調美學,吸引許多法國品味人士爭相收藏,更征服了全世界迷戀美、注重生活品質的風格人士。
做為「法國頂級香氛」的經典代表品牌,diptyque一向看得風輕雲淡,彷彿這舉足輕重的地位僅是個美麗的意外。他們總是這麼自我介紹:「我們以香味記錄生活及旅行的回憶。」對熱衷旅行的人來說,簡直說入心坎。生命中的每段旅程,總能透過攝影記錄視覺或聽覺的震撼,透過文字記載內心的感動,卻總希望也能剪下一段香氣,等到時光失竊,仍能憑藉嗅覺回到彼時,再以另一種更成熟的心態玩味欣賞。diptyque的詩意,在於它的每一個商品都以香味展現了另一個國度、某一段時光、還有一種無可取代的情緒,而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參與、投射其中。
diptyque全球創意總監米希安(Myriam Badault)說:「我們的品牌創辦人希望創造自由,因此創製出多元、獨特、迷人的香氛系列。」diptyque所追求的自由,是形式的自由,它始終相信氣味可以保存,更能演繹或重現一段回憶;也是藝術的自由,因為它不受時空環境、歷史文化侷限,以香氣創造了獨一無二而難以模仿的美學;更是個人意識的自由,因為香氣從此不再只是香氣,而是一段生命歷程、一種神奇力量,能帶人悠然回到過去,或勇敢探索未知。
「有時候,走進一個空間,某個香氣會輕晃我的腦袋,像是溫暖的擁抱,所以想家時、需要放鬆時,那款香水就是最好的選擇。但這個對我而言溫暖的味道,也許對你清清淡淡,也許對他直衝腦門,所以嗅覺是非常私人、主觀的事。這也是為什麼香氣像一門潛入生活的藝術,因為你隨時隨地在享受嗅覺,而我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這不就是藝術嗎?在美的事物面前,在選擇與喜好之間,我們都是自由的。」米希安為香氣與藝術,緊緊地打上了一個結。
Partie1:慢慢來,比較美
★遲到十五分鐘的禮貌
「刻意遲到十五分鐘,是展現出對宴客主人的貼心,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迎賓,正如主人敞開心胸與你相交,一樣需要時間慢慢推移。」
帶著家人朋友玩賞巴黎,對我而言一直是甘之如飴的差事。而最常上演的戲碼,就是這些人待巴黎的時間有限,總是很急、很快:急著吃飯、忙著遊覽,還得抓緊時間購物;而巴黎的回應卻又是溫吞、又是緩慢,全方面地折磨著旅人的耐性。
試想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在一個流動的城市裡競技,你不停地繞了一圈又一圈,對方只是不疾不徐的靜默與等待;你的慌張他...
推薦序
推薦序 更深層、真實的花都之夢
前駐法國特任大使/呂慶龍
有一首香頌〈我有兩個最愛,故鄉與巴黎〉 (J'ai deux amours, Mon pays et Paris),其歌詞可說是對巴黎的最高禮讚:「我雖生在美麗的大草原,但有什麼好否認?是什麼讓我為之著迷傾倒?是巴黎,整個巴黎!」是的,巴黎、巴黎,花都巴黎真美 !大家都想去!
提到法國,大家都知道這個先進國家在美食、好酒、天然美景、教育、建築、文化藝術、時尚設計、航太、核電、高鐵捷運,甚至人民的優雅及民主發展等,表現都十分亮麗。我從一九八○年起,有幸前後於巴黎從事外交專業人員十六年,在巴黎的生活不但愉快,且徹底了解到,法國人的自信,來自其國家多元的實力。
記得第一次奉派到巴黎工作時,當時接待的交通部觀光局虞為局長曾告訴我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在一個世界觀光會議上,某國代表曾詢問法國觀光部長,法國到底做了哪些努力吸引國際觀光客?觀光部長面帶微笑的回答:「什麼也沒做,您們不就來了!」其實這是謙虛之詞。法國面積約六十三萬平方公里(占全球三%),人口約六千五百萬(占全球一%),不但本身是重要市場,也是全球第六大經濟體。且人民的創意十足,以自由民主人權價值為榮,更處處充滿文化藝術氛圍,當然吸引各國人士前往,追尋一個花都之夢。
透過人民的食衣住行育樂,固然可以了解這個國家的整體表現,但如果從人文角度切入,絕對更為深入。南西繼實用的《這些地方,只有巴黎人知道》後,再次透過獨特、敏銳的觀察及富含智慧的省思,以頗具法蘭西幽默的筆調,寫下與巴黎友人的真情交往經驗,描繪出真正巴黎人的生活美學及人生哲學。從巴黎人身上,懂得對自己要有自信,「無懼世俗眼光,追求美好價值的信念」,明確告訴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像巴黎人那樣,活得精采」,寫得真好!讓我手不釋卷,一口氣拜讀完畢。
我不但想向南西表達敬佩,更要高聲說:「merci beaucoup(多謝)!」因為她的兩本精心傑
作,讓讀者無論是否去過巴黎,都能夠知己知彼,是了解巴黎及巴黎人的最佳素材。也讓大家了解有趣的文化差異後能夠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裡找到屬於臺灣的價值,且懷抱信心、勇敢生活,殊值按一百個讚──一百分啦!
推薦序二 如果我像個巴黎人……
藝人/容嘉
為什麼會想當巴黎人?
對我來說大概是,他們懂得休息,很喜歡休息,最重要的是,老闆也不喜歡你不休息(太棒了!),當然,還有一個──聽說在巴黎,女人的美不是用年齡來界定的(這才是重點啊!哼!)。
我喜歡南西用輕鬆、毫無壓力卻又細膩的文字,表達她對巴黎人的生活觀察,優雅卻不做作,自然的彷彿把我直接帶到了巴黎的餐桌上,對面坐著她的巴黎朋友,聽著他用呢喃法語,生動地描述出一不小心就顯得生硬的,所謂「文化」這件事。
然後你會開始幻想:如果我像個巴黎人一樣生活,會是怎樣的光景呢?他們的人生真的比較精采、時髦嗎?進入巴黎人的日常,讓南西告訴你吧!
推薦序三 巴黎症侯群的後遺症
作家/黃于洋
「小心『巴黎症候群』(Paris Syndrome)啊。」當我坐在泰晤士河旁,跟朋友提起我決定去巴黎待一段時間時,他立刻這麼說。
「啊?那是什麼?」我好奇地問。
「有些人一直以來都對巴黎抱著美麗的憧憬,實際造訪之後卻發現巴黎與想像不同而感到失望、沮喪以及對於文化差異無法調適而產生焦慮等心理症狀,據說常常發生在日本人身上。」他說話的口氣帶著一絲挑釁,好像在說著:「等著看吧,你最後一定會逃回倫敦。」
我笑了出來,像是接受挑戰似的說:「到時候就知道囉。」
他們說巴黎人冷漠,地鐵和街道太過髒亂,在觀光客較多的區域,總是要提防扒手,一刻也不得放鬆,我不可置否,但我一直記得那個夏末的夜晚,我在龐畢度中心附近的小酒館和剛認識的朋友文森熱烈討論著,像我這樣來自集體主義傾向的東亞國家的人,來到個人主義盛行的巴黎,一些法國人習以為常的事,對我來說都是需要練習的,不能老是說「隨便」或者「都可以」,不認同的時候要說出來,不斷地告訴自己「和別人的想法不一樣沒有關係」,學習獨立思考。以前我總是認為「做自己」是一個過度氾濫的字眼,在巴黎生活的那段時間才了解,所謂的「做自己」是怎麼一回事,那是巴黎給我的禮物,不僅僅是美麗的塞納河畔和左岸的咖啡館,而是一趟關於自我認同(self-identity)的旅程。
「順從的好處就是所有人都喜歡你,除了你自己。」文森這麼說,接著便舉起紅酒杯「乾杯!」
而我在南西的文字裡,看到的正是關於一個東亞女孩在文化衝擊中探索自我的過程,從飲食、教育、藝術,以及生活中的大小事裡看見差異,再從差異中看見自己,她樸實、真誠的文筆讓人很輕易地踏進她的生活,即使未曾與她見過面,也能跟著她一起看巴黎的人和風景,一起經歷生活日常,一起感受那樣的文化差異與反思。你不會在每個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巴黎的浪漫,這不是關於巴黎的旅遊書,而是一個臺灣女孩在花都裡再真實不過的經驗,在許多段落,都讓我忍不住點頭想著:「真的是這樣沒錯!」
對於嚮往巴黎的人,她的文字讓你了解這個城市能帶給你的比你想像中更多,對於生活在巴黎的人,她的文字讓妳對生活有更細膩的觀察,對於想念巴黎的人,她的文字提醒了你海明威所說的:「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待過巴黎,那麼不管你去了哪裡,巴黎都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我猜我們都曾經是巴黎症候群患者,後遺症是「做自已」和了解生活可以是什麼模樣。
推薦序 更深層、真實的花都之夢
前駐法國特任大使/呂慶龍
有一首香頌〈我有兩個最愛,故鄉與巴黎〉 (J'ai deux amours, Mon pays et Paris),其歌詞可說是對巴黎的最高禮讚:「我雖生在美麗的大草原,但有什麼好否認?是什麼讓我為之著迷傾倒?是巴黎,整個巴黎!」是的,巴黎、巴黎,花都巴黎真美 !大家都想去!
提到法國,大家都知道這個先進國家在美食、好酒、天然美景、教育、建築、文化藝術、時尚設計、航太、核電、高鐵捷運,甚至人民的優雅及民主發展等,表現都十分亮麗。我從一九八○年起,有幸前後於巴黎從事外交專業人...
目錄
推薦序
更深層、真實的花都之夢──前駐法國特任大使/呂慶龍
如果我像個巴黎人……──藝人/容嘉
巴黎症侯群的後遺症──《路過》作者/黃于洋
自序 這是我對巴黎最誠實的告白
Partie 1 慢慢來,比較美
慢,是一種哲學
遲到十五分鐘的禮貌
拜託,能給我一杯外帶咖啡嗎?
如果等待無可避免
「小」的藝術
工作,是為了得享休閒
別為「法式效率」生氣了
享受美好,就該活在當下
Partie 2好好吃飯,用力去愛
最重要的小事──飲與食
法式飲食的真正意義
你不知道的法式餐桌學
漢堡也問幾分熟?
烹飪是情趣,作客是榮幸
可以不喝水,不能沒有酒!
寫給總把「減肥」掛在嘴邊的你
Partie 3 時尚易逝,風格永存
比「流行」更重要的事
難以模仿的從容優雅
巴黎男人的風格守則
潛入日常的香氣藝術
香氣,僅屬於我的祕密
香氛讓空間更巴黎
Partie 4 這才是真正的巴黎人
臭臉是最好的防護罩
絕不壓抑自己的「個人意見」
抱怨和衝突,有益健康
崇尚「真」,屏棄「假」
服務業和你想的不一樣
Partie 5 活得像個巴黎人
只有我知道的「好」東西
藝術存在於每個街角
孩子們流動的盛宴
人人都是哲學家
不完美的巴黎人
享受自己的不完美
推薦序
更深層、真實的花都之夢──前駐法國特任大使/呂慶龍
如果我像個巴黎人……──藝人/容嘉
巴黎症侯群的後遺症──《路過》作者/黃于洋
自序 這是我對巴黎最誠實的告白
Partie 1 慢慢來,比較美
慢,是一種哲學
遲到十五分鐘的禮貌
拜託,能給我一杯外帶咖啡嗎?
如果等待無可避免
「小」的藝術
工作,是為了得享休閒
別為「法式效率」生氣了
享受美好,就該活在當下
Partie 2好好吃飯,用力去愛
最重要的小事──飲與食
法式飲食的真正意義
你不知道的法式餐桌學
漢堡也問幾分熟?
烹飪是情趣,作客是...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