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現代最著名的腳踏車城市,如阿姆斯特丹、波特蘭、紐約等城市,看腳踏車為何能夠改變城市的面貌。
◎ 從「人」的角度出發,提倡城市的速度應該由「人」的移動速度來決定,而非由「汽車」主導。
◎ 從世界各城市的觀察,提供自行車與個人健康、城市規劃與行車安全的觀點。
大部分人不曉得,當我們騎著腳踏車進入城市的時候,一場革命就此誕生。
當腳踏車進入城市,生活的節奏因此減慢,人們品嚐食物、感受情緒的方式也變得細緻悠閒;因為污染減少,土地、空氣、水,變得乾淨清新;因為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我們的經濟再不受到中東影響,甚至避免了某些戰爭發生。就這樣一點一滴,自行車帶來的革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從歐洲、美洲到日本,這樣的腳踏車革命正持續進行中。本書作者傑夫‧梅普司來自美國波特蘭這個自行車文藝復興的城市,他走遍美國與荷蘭,訪問各種腳踏車運動,希望能釐清這個稱不上高科技的產品,如何發揮影響力、造成革命。人們又如何推動單車文化,讓一個城市真正接納單車,讓它成為城市脈動的節拍器。
在美國,芝加哥政府預計8公里以內的交通能有5%是以單車完成。曼哈頓率先嘗試一種全新型態的街道,讓單車族能夠平安地騎乘。路易維耳市(Louisville)努力改建馬路,因為他們相信,對單車友善的城市,也會吸引最厲害的創意青年,因而影響都市的發展。
台灣是自行車生產王國,單車活動更是台灣都會最流行的休閒活動,但台灣的城市對於單車並不是全然友善,騎車上下班仍然是個危險的選擇。《鐵馬革命》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思考如何建立台灣的自行車文化,一同打造舒適低污染的美好城市。
作者簡介:
傑夫‧梅普司(Jeff Mapes)
不是典型的革命者,他也不是肌肉型運動員,他的臉也沒有在任何一件踢恤上出現。他只是一位熱愛單車通勤的資深政治記者,住在全美第一的自行車城市——波特蘭(Portland)。
除了對政治的關注,喜愛騎單車的梅普司在2009年推出第一本著作,《鐵馬革命》,將個人嗜好和專業精神結合在一起,主張腳踏車擁有改變城市風貌的力量,並且在全美各地影響了許多的腳踏車運動。
梅普司的部落格:Mapes On Politics http://blog.oregonlive.com/mapesonpolitics
譯者簡介:
王惟芬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學士,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中心碩士。曾任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理,主要翻譯經驗多為學術文章,也譯過DISCOVERY節目、環境資訊電子報之環境新聞與百大入侵種網頁資料,譯有《抗生素的迷思》、《右手、左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巨大集團(捷安特)董事長 劉金標
東京快轉急便總經理 土橋玄
《馬路學》作者 湯姆‧范德比爾特
竹科單車推廣社總幹事 漢克(徐炳煇)
單車生活實踐家 周盟桂
創意貼紙王 米奇鰻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熱血推薦!
◎「騎自行車上街、上班,騎自行車休閒運動,這就是自行車新生活文化。 」——劉金標,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巨大集團(捷安特)董事長
◎「單車多上路,減少CO2!」——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鐵馬革命是人類交通的新里程碑,這場革命雖然艱辛,但請務必親身體驗 !」——土橋 玄,東京快轉急便總經理
◎「這本書比自行車道更有用!」——周盟桂,單車生活實踐家
◎「看小朋友羨慕的眼神就知道開賓士跟騎單車誰才是贏家!」——米奇鰻,創意貼紙王
◎「從美國自行車文化復興的中心波特蘭寫起,傑夫‧梅普司用他的熱情、幽默和絕佳觀察力,提出了清晰流暢、且十分具有說服力的人道觀點,為我們生活中和道路上的單車騎士們,爭取更多的空間。」——湯姆‧范德比爾特,《馬路學》作者
◎「對於希望美國的城市能夠變得對腳踏車更友善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非常多的有力支持。」——《紐約時報》書評
◎「梅普司將他的熱情和實用精神融入『新都會單車運動』中,把腳踏車文化和生活品質議題做了最好的結合。」——《出版人週刊》
◎「終於有人開始認真地看待自行車運動。」——珍‧賀爾茲‧凱,《柏油國度》(暫譯)作者
◎「不管是哪種革命(鐵馬還是什麼馬),都不能沒有足夠的資訊。這本書正好為了即將到來的腳踏車風潮,提供引爆火花的能量。」——Bikeportland.org
名人推薦: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巨大集團(捷安特)董事長 劉金標
東京快轉急便總經理 土橋玄
《馬路學》作者 湯姆‧范德比爾特
竹科單車推廣社總幹事 漢克(徐炳煇)
單車生活實踐家 周盟桂
創意貼紙王 米奇鰻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熱血推薦!
◎「騎自行車上街、上班,騎自行車休閒運動,這就是自行車新生活文化。 」——劉金標,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巨大集團(捷安特)董事長
◎「單車多上路,減少CO2!」——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鐵馬革命是人類交通的新里程碑,這場革命雖然艱辛,但請務必親...
章節試閱
第九章 重拾兒時騎車樂趣(部分)
獨立訓練的重要
對單車推廣者而言,這更帶來另一個大問題:他們擔心若是年輕人都不騎單車,這項活動可能有消失的危險。研究顯示在青少年時期騎過單車的人,成年後比較可能會再去騎單車。除此之外,不讓孩子走路或騎車上學簡直是動搖到他們信仰的一切,這可是對多數的單車推廣者來說最珍貴的成長記憶。當我和單車界的人聊天時,我一次又一次聽到他們童年無拘無束的生活故事。
國家單車與步行中心的威金森告訴我:「我是在普林斯頓長大的。從九歲起我就可以跑遍整個社區……我哪裡都可以去,我家唯一的規定就是必須準時回家吃晚飯。」紐約市交通替代組織的前任主任查爾斯•考夫曼跟我分享了他在長灘市的長島(Long Island)的成長經驗:「那裡好像有一種約定成俗的規範,當街上有車子出現時,若車子距離我們半個街口,車子會慢下來直到遊戲結束,然後我們會心甘情願地讓位。那裡從來沒有出過車禍,這維持了好多年。」他說最近他又回到老家附近,街上卻連一個孩子都沒有。
遇到相同年紀的人,他們的故事就會引發我的共鳴。在我讀小學時,當交通巡邏隊可是件大事,現在很難想像那時訓練我們的方式,有點類似軍隊,可是非常神氣光彩。但現在已經沒有兒童交通巡邏隊了,因為一般認為學校前面的路太過危險,不是孩童應付得來的,而且,多數的孩子都直接被汽車送到校門口,連過馬路都省了。這二十年來,不知何時開始,在放學後會有一長排的汽車停在我以前小學前面的路上。
最近我姊姊告訴我一個關於我們小時候的故事,但我以前從來沒聽過。她和一位住在街尾的女孩是朋友,那人是獨生女,她母親對她呵護備至,幾乎每天都開上約一公里的路送她到學校。我媽對此十分不以為然,覺得那個女孩不僅應該要多做點運動,也要知道不應期待他人為她做那麼多事。我聽到時也點頭同意,想起我青少年時期要她載我去市中心時也常常被拒絕(那時還太小,無法自己開車)。她會說:「自己去坐公車。」今日還會有父母對他們十四歲的孩子說這種話嗎?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編輯,同時也是《沒用的民族》(A Nation of Wimps)的作者哈拉•艾斯托弗•馬蘭諾(Hara Estroff Marano)認為: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其實是在傷害他們的心理發展。她寫道:「在這個溫室中,父母教養孩童的方式不僅和成功的定義背道而馳,許多他們鼓勵孩子所達到的成就(像是不要玩遊戲),實際上卻破壞了他們孩子成功的基礎以及大腦必須發展出的簡短回路。」
定期運動的兒童,成績更好!
雖然我這個世代的成年人都十分懷念過去走路或騎車上學的日子,但對現代社會來說,可以輕易地就把這些感受只當成一種懷舊思鄉之情。一直努力要提升學術標準的學校,有太多需要擔心與操心的事,根本無暇去管學童是怎麼上學的。事實上,有許多學校都縮減了學生的休息時間和體育課。隨著雙薪家庭的興起,在上班時間開車把孩子丟到學校去似乎成了最有效率的方法。而且對許多父母來說,開車送孩子上學的時間是他們和孩子相處最愉快的時間,因為這時遠離了一切家務事。我可以理解這一點。我自己的孩子十幾歲時,我也喜歡載他們和他們的朋友去各種場所。若是我閉上嘴巴讓他們說話,在十五分鐘的車程內,我會知道他們到底在想什麼,這比待在家裡的好幾個小時還管用。
不過滿腔熱情的單車推廣者多年來一直想要扭轉這個趨勢。他們發現推廣單車與步行必須要走「媽媽蘋果派」(mom-and-apple-pie)溫情路線,因為這觸及許多成年人美好的兒時記憶。這也和對社區公共衛生的顧慮緊密相連。正如聖地牙哥「活躍生活」研究者詹姆斯•薩利斯所言:一旦發胖之後,能夠改變的其實並不多,但若在人還年輕時改變他們的行為,長期下來會有很大的斬獲。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定期做運動的兒童,學業成績也比較好。我的妻子是中學的數學老師,她可以告訴你每位老師都希望教室裡全部的學生,都有機會藉由運動來舒緩他們緊繃的神經。
給孩子一條安全的上學路
這正是戴波•哈伯史密斯和溫蒂•考苓斯(Wendi Kallins)所想的。這兩位馬林郡的女性是打造與推銷「安全上學路徑」計畫的兩大功臣,現在這個計畫迅速流傳到全美各級學校,並且成為聯邦政府資助單車的主要計畫之一。聯邦在十年前資助一個先導型的計畫後,在二〇〇五年的交通法案中一共編列了一百八十八億台幣的經費,要將「安全上學路徑」計畫推廣到每一州。
考苓斯和哈伯史密斯都是環境運動份子,她們最早會認識是因為一起從事一個教學計畫,目的是讓孩童瞭解他們所選擇的交通方式會影響到環境與社會。四十四歲的考苓斯說她是因為和提倡打造適合步行環境的領袖人物,也是現代單車推廣運動創始人之一的丹•伯頓一起加入一個工作坊,因而受到啟發的。她說那時的經驗讓她想到:「除了給孩子汽車駕駛的教育外,若還能給他們交通教育,那該有多好。」那時二十八歲的哈伯史密斯正在學習如何過無車生活,她說:「我對那些開著休旅車或是其他需要加油的車輛,卻到處教導別人如何提升環境意識的人很反感,我想要找出完全不會製造污染的方式去各個學校演講。」
問題是她演講時可能要拖著大概三十幾公斤的小冊子、投影機與幻燈片圓盤(那時還沒有POWER POINT這種東西)。哈伯史密斯最後組裝了一台有拖車的電動腳踏車。她以船用電池來發電,這種電池可用太陽能板來充電。哈伯史密斯和她的太陽能腳踏車吸引了許多目光。
她很喜歡跟小孩子說她年輕時的故事,那時她很渴望要一部車,很早就開始存錢,終於在十七歲時買了一台英式的MG跑車。她說:「因為我的車子老是拋錨,我體會到MG應該是『最後悔的事』」(Maxium Grief)的縮寫。」一年半之後,她就破產了,從此不再對汽車有任何的欲望(不過一直到十年後,她才真正完全擺脫汽車)。可惜這兩位活動份子都無法吸引到足夠的資金來執行一個長久的計畫。當然,這些孩子中可能有幾個在多年後會想起,曾經有位騎著太陽能腳踏車的女人說過:不是到哪裡,你都得開車。但她的話是否真能對這些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呢?
考苓斯做了一些研究,她發現歐洲有教導孩童走路與騎車安全的課程。她表示這是在一九七〇年代由丹麥開始的,那時這個國家有很高的「兒童行人死亡率」,這個概念後來散播到荷蘭、英國、澳洲、加拿大與其他國家。考苓斯是從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計畫辦公室那裡收到一大箱資料來進行這些研究的,她以前經常透過這間辦公室寫計畫,跟地方上主要的慈善機構馬林郡基金會(Marin County Foundation)爭取經費。她也吸引到加州健康部門的安妮•西莉(Anne Seeley)的注意,那時西莉正在尋求推廣兒童運動的方法。
她們兩個也不是唯一對這個想法有興趣的人,差不多同一時間,芝加哥也開始年度的「走路騎車上學日」,而交通替代組織也在紐約展開他們自己的「安全上學路徑」活動。更重要的是:國會中最重要的單車推廣者,明尼蘇達州的民主黨眾議員歐博斯塔,那時也在構思一些讓兒童騎車的計畫。歐博斯塔說幾年前在聽瑞奇•基林斯沃思(Rich Killingsworth)這位疾病管制中心的衛生官員簡報兒童糖尿病與肥胖症時感到非常震驚,他認為這有部分的原因要歸咎在有四分之三的孩子是被汽車接送上下學的。歐博斯塔說:「我想:『天啊!我們有一整個世代的孩童行動力是有問題的。』」他又說:「之後我去騎腳踏車,騎了好長一段路,直到我沒力為止,」邊騎邊想要怎樣讓孩童再走路與騎單車上學。
他開始和單車界的朋友聯絡,沒多久就知道有哈伯史密斯這號人物,當時她正在主持馬林郡的單車聯盟。她和馬林郡的單車製造商喬伊•布瑞茲,以及單車零件公司WTB的董事長派翠克•塞德勒,在二〇〇〇年於加州蒙特利(Monterey)舉辦的「經典海獺」單車賽期間被安排與歐博斯塔會面。
哈伯史密斯與歐博斯塔一拍即合,一見面就開始計畫要如何將「安全路徑」的概念推廣到全美。歐博斯塔想辦法去爭取聯邦經費,資助在馬林郡與麻州阿靈頓(Arlington)的先導計畫。而在這些計畫有了初步成果,顯示出走路或騎車上學的孩童數量增加後,現任民主黨眾院運輸委員會召集人的歐博斯塔決定在二〇〇五年的法案中加入一項一百八十八億台幣的國家型「安全路徑」計畫(同年,歐博斯塔獲得另一項三十一億台幣的先導計畫經費,在四個郡推動交通方式中的單車比例。不意外地,馬林郡也名列其中)。
單車練習曲
在經過幾天的課程後,我在鋪柏油的遊樂場上看到幾個五年級的班級,正在為最後的重頭戲做準備,他們將要在學校附近騎一個下午的腳踏車。我很開心地發現每個班只有幾位同學沒有參與;雖然已經告訴大家要穿包鞋,還是有個女孩穿了露趾的涼鞋來。另一位則是一個聽障男孩,他表示不想騎車,一位老師布萊特•大衛森(Brett Davidson)跟我說:「我想孩子們都很珍惜這個機會。對他們來說這不像是在上學。拜託!連我自己在教室裡都坐得很不耐煩。」
單車教育指導員潔•馬洛拉(Jaye Marolla)在他們面前演練一套正確的步驟,包含適當地發出訊號、在路上定位,以及如何左右轉。這些孩子看起來相當積極投入。馬洛拉說:「有時候我也被他們嚇到,沒想到學習這些核心技巧竟然能讓他們這麼開心。」她也設計了一些遊戲,進行一個比賽,看誰能以最慢的速度騎到遊樂場的另一邊,而且腳不能落地。
幾天後,我回去看他們的戶外騎車,孩子們人手一台腳踏車,排隊做安全檢查,然後就出校門了。我加入隊伍中最後面的一個男孩,他看起來騎得不錯,不過鏈條好像出了問題。最後我們把問題解決,他飛快地往前騎去,臉上浮現一個大大的笑容。另一個男孩離開街道,撞上一個岩石造景花園中的石頭,自己也哈哈大笑起來。這讓我想起我那台舊的「刺魟」單車。當我們騎到社區的盡頭時,我聽到幾個孩子在講一條當地人稱為「死人山」(dead man’s hill)的陡峭街道。一個男孩說:「我們應該從那裡騎下去,那一定很酷。」騎在他旁邊的一名女孩說:「別想!」我們還沒到達那個山丘前就回頭了,這次騎車沒有什麼驚險的事情發生。
我慢慢騎在一個胖女孩的後面,她一直想著何時可以回學校,她抱怨道:「我的屁股很痛。」我們在學校對面的一個公園趕上大家。除了騎在我旁邊的這位女孩,大家似乎都士氣高昂。另一位單車交通聯盟的單車指導員席德•泰勒(Sid Tyler),表演了一段單車特技,贏得孩子們的喝采。他說:「騎單車這種事是可以做一輩子的,如果你喜歡,你可以騎一輩子。」
回到學校,整頓完腳踏車後,我坐在校門外看著放學的畫面。大家的動作彷彿是設計好的舞步,一位女性開來一台迷你房車,當她的女兒向她跑來時,她離開駕駛座,幫她把後門拉開,女孩爬上後座,然後母親幫她繫上安全帶,幾秒後她們就上路回家。這一切看起來順理成章,但我忍不住想:這女孩已經大到可以自己開車門、繫安全帶了,若是我們都因為省事而幫孩子把這些小事做好,那要怎麼樣才能讓他們單獨在附近行走,就像我母親以前對我一樣?
第九章 重拾兒時騎車樂趣(部分)獨立訓練的重要對單車推廣者而言,這更帶來另一個大問題:他們擔心若是年輕人都不騎單車,這項活動可能有消失的危險。研究顯示在青少年時期騎過單車的人,成年後比較可能會再去騎單車。除此之外,不讓孩子走路或騎車上學簡直是動搖到他們信仰的一切,這可是對多數的單車推廣者來說最珍貴的成長記憶。當我和單車界的人聊天時,我一次又一次聽到他們童年無拘無束的生活故事。國家單車與步行中心的威金森告訴我:「我是在普林斯頓長大的。從九歲起我就可以跑遍整個社區……我哪裡都可以去,我家唯一的規定就是...
目錄
序言
第一章:凝聚政治運動的單車族
第二章:阿姆斯特丹經驗
第三章:創造新的都會單車文化
第四章:打造美國單車城——戴維斯(Davis)
第五章:波特蘭的成就
第六章:在大蘋果(Big Apple)裡騎單車
第七章:克服安全障礙
第八章:健康與單車
第九章:帶領孩童回到單車生活
謝辭
參考書目
序言
第一章:凝聚政治運動的單車族
第二章:阿姆斯特丹經驗
第三章:創造新的都會單車文化
第四章:打造美國單車城——戴維斯(Davis)
第五章:波特蘭的成就
第六章:在大蘋果(Big Apple)裡騎單車
第七章:克服安全障礙
第八章:健康與單車
第九章:帶領孩童回到單車生活
謝辭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