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創意又失意、騷動又感動、生活充滿古代又現代地舒服著的城市
6個想像台北的態度:建築、文化、美食、文學、電影、生態、歷史
17位名人的台北學:李清志、吳光庭、韓良露、黃威融、姚瑞中、程文宗、顏忠賢、駱以軍、陳雪、鴻鴻、陳儒修、郭城孟、李乾朗、林崇傑、林盛豐、劉克襄、劉維公
台北是一門「學」。一種自我風格,一種美學態度,一個又感動又騷動的城市。
李清志、吳光庭、韓良露、黃威融、姚瑞中、程文宗、顏忠賢、駱以軍、陳雪、鴻鴻、陳儒修、郭城孟、李乾朗、林崇傑、林盛豐、劉克襄、劉維公等十七位作家學者,以他們的跨領域又跨世代的獨特觀點,探索了台北更廣也更深的身世。
在這本書裡頭,台北打造了生活,打造了食物,打造了記憶,打造了生態,打造了自然,打造了一種既新又舊的氣味,打造了極古老的古厝古巷古蹟,也打造了極摩登的摩天輪摩天樓……。台北,是難得被深入打量的城市美學,在既珍惜又廢棄的時空裡,台北,正在成為這時代、兩岸三地華人最感動,又最舒服著的城市。
【他們看台北】
李清志:台北是一座豐富、有活力的城市,其文化的多面性與內涵,與世界各大城市相比,毫不遜色。
韓良露:如果我今天想做我外婆那種台南菜,我就會去大龍峒、迪化街、新富市場三個地方買。如果要做我父親的江浙菜,我會去東門市場和南門市場。如果要做義大利菜、西班牙菜,我會去東區,東區就意味著要買新興食物。天母和東區很類似,但是更異國一點。
程文宗:下過西北雨的午後,選一條台式的日式宿舍巷弄去走一走,去感受一下空氣裡的味道。那種空氣中攪拌了濕度和泥土的味道,清新的感覺,很特別。
顏忠賢:從龍山寺的龍,到波麗露的馬賽克,到大稻埕或大龍峒的老街老店的老,到當代藝術館的當代,到瀧乃湯的湯……這些舊地方仔細想想,都像夢。
駱以軍:溫州街極難描述,卻總讓每一代文青飽漲追憶它的情感。
陳儒修:後新電影時期開始,台北的位置不一樣了,電影開始把台北放在一個全球化的座標。台北不是呼應台灣其他城市,而是呼應整個世界。台北充滿了機會。
郭城孟:台北是全世界最有資格發展為生態城市的都會區。
林崇傑:我們從一個被德國明鏡週刊形容為近似豬舍混亂的城市,到逐漸被歐美媒體譽為天鵝蛻變、最具創意的城市與最被低估潛力的城市之一。
林盛豐:如何將一個以生產製造為目的的城市,轉型為以知識經濟,服務經濟,美學經濟及體驗經濟為基礎的城市。台灣的城市經營者應思考如何把台灣的城市帶到下一個新的境界。
劉克襄:台北人比其他都會的市民,更眷戀自己的城市,更嚮往城郊的居住。只是自己還不是那麼清楚。
劉維公:在台北,有生活態度的人、產品、與地方,只會越來越多。台北市逐步在累積生活的競爭力。
作者簡介: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本書由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李清志,顏忠賢,林盛豐主編。
作者共十七位:李清志、吳光庭、韓良露、黃威融、姚瑞中、程文宗、顏忠賢、駱以軍、陳雪、鴻鴻、陳儒修、郭城孟、李乾朗、林崇傑、林盛豐、劉克襄、劉維公。
章節試閱
李清志 從「東京學」到「台北學」
台北是一座豐富、有活力的城市,其文化的多面性與內涵,與世界各大城市相比,毫不遜色;不過以往我們似乎不太在乎我們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以致於關於台北城市文化的研究與記錄,顯得零散與貧乏。相對於「台北學」的窘境,日本「東京學」則呈現著一種蓬勃的盛況,不論是官方或民間都興致勃勃地進行著「東京學」的研究;若是到東京市區的書店觀察,你可以發現有一整櫃的書被歸類於「東京學」的項目之下,舉凡東京的建築、空間、人文、歷史、服裝,都有人研究論述。
有別於官方的歷史紀錄與制式文件,「東京學」研究還包含許多民間的觀察與研究,他們以「路上觀察學」、「考現學」等方式進行自己的觀察與研究。相對於「考古學」對過去歷史的研究,「考現學」則以現今城市居民生活現況作為研究範疇;而「路上觀察學」則以類似班雅明談到的「漫遊者」方式,緩慢而細心地觀察城市的種種事物。「東京學」(TOKYO GAKU)一書作者小川和佑就寫道:「東京學不是東京之市況學,而是活著的人們和這樣的人們創造的文化進行洞察,並以邏輯方法將之詮釋──這是東京學的宗旨。」
因此許多人從不同角度、不同面向進行觀察,並且歸納整理,形成許多關於東京城市的種種研究,好像拼圖的碎片一般,最後拼湊成一幅完整而巨大的「東京學」面貌。我們可以從「東京學」部分研究內容,慢慢窺見城市學的多元觀察面向,或許也可以成為我們建立「台北學」的參考方式與嘗試模式。
電車文化人類學
東京市是個電車交通十分發達的城市,整個東京電車與地鐵路線圖錯綜複雜,外地人來到東京,經常會被東京的鐵道路線圖嚇得目瞪口呆,連紐約人也不例外。東京人每天都和電車脫離不了關係,事實上,許多東京人住在鐵道公司開發的社區之內,孩子在鐵道沿線由鐵道公司設立的學校上課,週間每天都搭電車往市區上班工作,週末則帶全家人往鐵道另一端,由鐵道公司所投資的遊園地遊玩,所以東京人一輩子幾乎就是在同一條鐵道路線上擺渡。
不同的路線也逐漸產生了不同的市民文化與氣質,許多人類學家開始研究歸類電車路線的文化人類學,這幾年最熱門的題材是研究JR中央線鐵道,2004年二月號的《東京人》(tokyo jin)雜誌,以「中央線的魔力」為標題,進行中央線電車文化學的探討,他們發現「中央線人」的性格與特性與山手線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中央線沿線各站也各具特色,形成不同的文化風格,日本人類學家甚至分析出沿線各站的居民典型,包括服裝、氣質、喜好等等,令人莞爾。
台北捷運路線網逐漸成形,想必將來台北的捷運文化人類學也將成為「台北學」討論的顯學,可以預見的是高架的木柵線以及地下化的新店線將形成截然不同的捷運路線文化。
銅像學
都市中的銅像也是城市研究的線索之一,都市中的銅像因為豎立在公共空間,因此與市民記憶、政治或城市事件有許多關連性。日本票選十大最受歡迎銅像,第一名不是政治人物或民族英雄,竟然是東京龜有車站前的銅像──漫畫《烏龍派出所》中的人物「兩津先生」,東京市區有幾座著名的銅像,也入選十大銅像之列,例如澀谷的忠犬八公像,以及上野公園的西相隆盛牽狗銅像等。
台北政治銅像很多,但是變遷也很快,研究台北銅像會發現,許多銅像的基座都不是與銅像同一時代安置,原來許多銅像基座都是日據時代所建造,但在光復後日人銅像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蔣公銅像或孫中山銅像。追查銅像下落也是銅像學的重點,例如仁愛路圓環于右任銅像如今何在?再春游泳池李再春銅像流落何方?(于右任銅像目前在國父紀念館碑林中,李再春銅像則不知去向?)
女僕學
東京六本木地區,早期是所謂的「電器街」,如今「電器街」早已蛻變成日本動漫聖地,成為「秋葉原族」宅男的心靈故鄉。電影《電車男》中正呈現出「秋葉原族」的生活寫實,這些宅男們終日與電腦、遊戲及動漫畫為伍,以致於失去了與真實人物接觸社交的能力,秋葉原興起的「女僕咖啡店」,正是為了這些宅男族群所設想,他們以動漫畫中的女僕形象出現,讓宅男們產生熟悉感,進而得到心理的慰藉。
女僕咖啡店現象已經成為日本東京重要的次文化現象,秋葉原車站前,成群的女僕發送傳單,如今也成為東京招攬西方觀光客的觀光景點。研究次文化的人們也經常將這些現象當作是東京學的重要項目。
「東京學」的研究範疇包羅萬象,這也反映出這座城市文化的多元性與豐富性,「東京學」的各種研究嘗試,為我們「台北學」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野與思考,期待因為不同領域與切入角度的台北學研究,最後可以彙整在一起,讓我們的「台北學」可以因此被建構起來。
PLACE | 台北私房推薦
我認為台北最值得推薦的地方,是城中區一帶。城中區從二二八公園出發,擴及週邊,可以說是台北城裡擁有最多歷史建築的地方,而且都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往西門的方向走,沿路有中山堂廣場,還可以走到紅樓。往北門地區走,可以見到更多古老建築的風情。像是鐵道局、台北郵局、撫臺街洋樓等等。
城中區的老建築訴說許多古老的歷史,是相當適合走逛之處。
韓良露 台北美食記憶地圖
我在台北的居住經驗可謂相當豐富。小的時候和爸爸媽媽住在新北投,後來全家搬到臨沂街。我的父母親很開通,允許我讀大學的時候在外租屋,因此台北很多區域我都住過。由於年輕的時候是個文藝少女,四處租屋,自己感覺有種青春漂浪的氣氛。一直到多年之後,再回過頭去看,才發現那樣一種遷徙的行為,其實是幫助我去了解社區與地域之間很多細節的關係。美食就是其中一種細節。
其實我們的美食地圖和族群、政經環境、社會發展都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台北是很年輕的城市,尤其與台南那樣歷史悠久的古城相比。台北的興起和日人統治有很大關聯。因為當時台南是古城,日人不想和古城的老舊力量去周旋,所以他們選擇台北這樣一個年輕的城市。任何一道食物都可以看到世界發展的脈胳,口味愈是多元,表示這其中摻雜了愈豐富的族群文化。我們舉台南小吃做為台北小吃的一個背景對照,來開始談起。
小吃的發展史
台南有許多小吃是從廟口開始,而台灣的廟宇密度之高,超越中國大陸任何省份。廟宇的信眾多就有人氣,有人氣聚集自然就會有美食文化。當初荷蘭人在台南建了赤嵌樓,明鄭在赤嵌樓對面建恭王府,後來清朝又在赤嵌樓對面蓋了媽祖天后宮和關公廟以示抗衡,在台北也蓋了天后宮和關公廟。台北的天后宮就在今天的二二八公園裡的台灣省立博物館,關公廟就在今天總統府附近的位置。
後來日本人來了,在台北市蓋了四十幾個市場,包括現在的城中市場、永樂市場、西門市場、艋舺三水市場……都是日本人規劃出來的。原來的廟口小吃也逐漸演化成市場口小吃。國民黨政府來台灣之後,小吃就演化到交通轉運之處,像當時的圓環是經典的例子。現在就演變到校門口,像台大公館夜市、師大夜市、士林夜市,因為這裡都是學生聚集的地方,人潮自然也多。這可以說是台北小吃的發展史。
美食的歷史也可以從地域來談。台北最早發展的地方可以說是艋舺和大稻埕一帶。這兩者當中前者更早一點。例如你今天想吃最古早的古早味,去艋舺一定找得到,大稻埕還不一定有。但是大稻埕是洋商最早發展的地方,有很多洋樓,所以在飲食上也呈現出混雜的特色。到了日本殖民時期,日本人大力發展城中地區,因為艋舺和大稻埕都是城外,西門町等於是閑置的地段,後來就變成了墳場。日本人找建築師來設計紅樓可謂用心良苦,他們運用了中國的八卦和西洋的十字架元素一起融入其中。西門町的興起和日本的建設很有關係,因為蓋了紅樓,日本人開始引進很多洋貨販售,週邊也跟著開起許多商舖。
市場與美食的軌跡
「市場」也是了解台北族群口味分佈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我今天想做我外婆那種台南菜,我就會去大龍峒、迪化街、新富市場三個地方買。如果要做我父親的江浙菜,我會去東門市場和南門市場。如果要做義大利菜、西班牙菜,我會去東區,東區就意味著要買新興食物。天母和東區很類似,但是更異國一點。
單單從食材的購買上,我們就可以談非常多的細節和背景出來。從這個角度來看台北很有趣,可以區分出許多小單元和小區域,而背後有這麼豐富的族群在傳承他們的飲食文化、在記憶他們家族的飲食史、在重溫自己家族的味道、在追尋一種對家族的情感。
東門町之後的新起之秀,就是東區和天母。東區的興起完全是商業因素,她是完全沒有經過都市計劃就成形的區域。台北市的都市計劃做得最好的就是南區,因為當時日本針對南區的鄰里巷弄都做了很好的設計,所以南區到處都有小小的公園,東區的公園就很少。南區很多公家機關,入夜後就熄燈,沒有辦法從這一條街一直走到下一條街;東區沒有古蹟、法院,較少公家機關和行政機關,到處都是巷弄,所以可以徹夜燈火明亮,打造出繁華的夜生活。從飲食觀點來看,東區也是全台北市飲食文化最混血的地方,日本料理、義大利麵、本省菜、外省菜都有,充份呈現台北混雜多元的飲食特色。
PLACE | 台北私房推薦
永康街可以說是家庭記憶,父親常帶著我們全家在這裡吃東西。我現在也還住在這裡,等於從十七歲至今為止,一直是我的日常生活裡的「小確幸」散步路線。很多知名餐廳都是從永康街起家的,像我們當年住永康街的時候,鼎泰豐都還沒有做,我們等於是看著永康街一路的變遷走過來的,許多老店都有三、四十年的歷史,也推薦大家可以來永康街做一趟美食之旅。
劉克襄 一座迷戀自然的城市
眷戀山林和水岸的台北人
台北人旅居他城,若是生活在沒有山海的都會裡,可能不容易習慣吧。
想想看,上班時抬頭望向窗外,遠方竟無山巒。或者,海洋不在郊區,難以很快抵達。這樣的生活還有何樂趣可言?
其實,台北人比其他都會的市民,更眷戀自己的城市,更嚮往城郊的居住。只是自己還不是那麼清楚。
台北人也不只習慣親近自然,還保持高密度的利用。到了例假日,城裡的市民多半愛走向山林和水岸。
山巒跟都會的關係 綠色空間的精緻渴望
過去,隨著登山健行活動興旺,山上順勢會出現許多餐飲娛樂的店面和花園農場,搭配登山休閒的風潮。早年土雞城、卡拉ok店的林立,讓人記憶猶新。現今,到了假日,許多農地釋放,供上班族租地耕作,努力當一天農夫。此後市民農園、有機菜圃於焉可見,蔚成工作假期。
都會人熱愛郊野環境,相關產業在城市亦相對活絡。儘管景氣低迷,台北戶外休閒的用品店卻逆勢上揚,一家接一家的店面出現。中山北路一段,師大附中信義路段允為地標。全世界各地知名登山廠牌,在台北的登山休閒用品店,皆可輕易買到。這一新市容景象,饒富深意。我的解讀更浪漫:台北的山巒跟都會的關係,其實比過往,都更緊密的結合。
只是,市民或許嚮往著,搬遷到風景秀麗的郊山居住,但多數人還是得擠居在盆地裡。政府公部門則針對市民的需求,在不同的區域,規劃了大小綠地的公園。
早年的老舊公園,諸如植物園、北投公園和二二八和平公園等,形式單一,缺乏現代生態思維,晚近都在逐步改變風貌,或重修步道,改為枕木的內涵。
有些小型社區公園經由社造,常有先進的想法。比如利用有限的空間,將原本的小池或水圳改造為生態池,栽種各種細膩的水生保育類植物,呈現一個美麗的自然小世界。此一規模耗費的照顧成本,當然就相對提高,永續性亦教人擔心。但這種想法,也正好反映了此間市民對綠色空間的精緻渴求。
PLACE | 台北私房推薦
陽明山 半嶺水圳自然步道
這條步道已經有一兩百年的歷史,連結山路和水圳,將陽明山的天然景觀串連成一幅優美風景。台北的登山健行已蔚為風氣,步道的路線圖可以上網搜尋。行走在這條自然步道上,可以找回已經消失的早年平地的鄉野情懷。
李清志 從「東京學」到「台北學」
台北是一座豐富、有活力的城市,其文化的多面性與內涵,與世界各大城市相比,毫不遜色;不過以往我們似乎不太在乎我們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以致於關於台北城市文化的研究與記錄,顯得零散與貧乏。相對於「台北學」的窘境,日本「東京學」則呈現著一種蓬勃的盛況,不論是官方或民間都興致勃勃地進行著「東京學」的研究;若是到東京市區的書店觀察,你可以發現有一整櫃的書被歸類於「東京學」的項目之下,舉凡東京的建築、空間、人文、歷史、服裝,都有人研究論述。
有別於官方的歷史紀錄與制式文件,...
作者序
熱愛我們的台北 韓良露
我必須承認在三十六歲之前,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對台北的情感,在一九九0年代之前,我們那一代人的心都是飄向遠方,我們是想出走,視流浪為生命追求的一代,我身邊的大部分文人朋友,都在二、三十歲時飄泊在美國、法國、日本、英國……大家對世界的注目都在異鄉,從來不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
在我旅行了六十幾個國家之後,在舊金山、倫敦、巴黎居住過之後,我突然對台北有了強烈的鄉愁,有一年我回到台北,開始像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的我在台北大街小巷漫走,有時我會在上午十一時左右出門,東走西走,東幌西盪,完全無目的、無計劃地走,有時一整天下來竟然走到了深夜十點,這樣的行走,常常讓我內心澎湃感動不已,為什麼呢?因為在台北各地行走,走的不只是台北的街道,也是我人生的街道、生命記憶的街道,有時我會站在某些街角,彷彿看到生命的記錄片在我眼前上演;我重新發現,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城市比台北更重要,別的地方或許有我的夢想,卻永遠不可取代我在台北累積的回憶。
在過去十多年,我開始默默地探索台北,也慢慢收藏近五百本關於台北的書,也不斷地用腳程去體驗台北的古蹟、老街、巷弄、老廟、舊屋、市場、公園、河岸……我逐步建立起和台北更深刻更堅定更溫暖的愛,我終於知道台北已成我想在此老去終生不願捨棄的伴侶。
(摘錄自《台北學:幸福城市的風格地景》序文)
台北學:在台北生活的理由 劉維公
每個人都要有台北學
在台北,只要有一支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就可以隨時告訴你所有食衣住行育樂的資訊。資訊的取得非常方便、非常快速、與非常徹底。有了這些高科技產品,在台北生存很容易。台北的生存資訊到處都是。
這本書談的不是生存的技巧,而是告訴你在台北生活的理由與方法。這樣的內容是台北人迫切需要知道的。對我而言,台北學講述的是為何人們要在這座城市生活,以及如何打造這座城市優質的生活。台北學要讓人們知道,選擇在台北這座城市生活是幸福的。台北學的出現意味著台北生活的進步。
每個人都要有屬於自己的台北學。相信還是有不少人,覺得住在台北有疏離感,高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恨不得像電影「海角七號」男主角阿嘉飆句髒話回到家鄉。對這些人來說,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台北學。
這本書的最大功勞也許不是對台北學所進行的詮釋,而是促使你積極去思考自己的台北學。當你有了在台北生活的理由而不是只有生存的技巧,自然而然你找到城市的歸屬感。
(摘錄自《台北學:幸福城市的風格地景》序文)
熱愛我們的台北 韓良露
我必須承認在三十六歲之前,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對台北的情感,在一九九0年代之前,我們那一代人的心都是飄向遠方,我們是想出走,視流浪為生命追求的一代,我身邊的大部分文人朋友,都在二、三十歲時飄泊在美國、法國、日本、英國……大家對世界的注目都在異鄉,從來不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
在我旅行了六十幾個國家之後,在舊金山、倫敦、巴黎居住過之後,我突然對台北有了強烈的鄉愁,有一年我回到台北,開始像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的我在台北大街小巷漫走,有時我會在上午...
目錄
序一/韓良露 熱愛我們的台北
序二/劉維公 台北學:在台北生活的理由
Part1:台北新樂園
台北新樂園:尋訪台北城的歷史幽靈與空間意象/李清志
李清志 從「東京學」到「台北學」
吳光庭 台北都市風格與權力
韓良露 台北美食記憶地圖
黃威融 屬於我們的城市文化誌,還沒有出現──從1998年出版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說起
姚瑞中 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
程文宗 台北老屋與巷弄文化
Part 2:台北的暗示及其迷戀
台北的暗示及其迷戀/顏忠賢
顏忠賢 偽台北學--一種「野史」式的野
駱以軍 西夏旅館:台北就是密室
陳雪 天使熱愛的生活--小說裡的台北
鴻鴻 遊戲的使命──台北詩歌節
陳儒修 新台灣電影中的台北──影像中的台北觀點與非台北觀點
Part 3:值得期待的創意城市:台北
台北—一個有機體或人造物?/林盛豐
郭城孟 生態臺北城
李乾朗 老建築,新生命──認識台北城的歷史建築
林崇傑 一個被遺忘的城市轉型與蛻變:城市設計在台北的抑揚與頓挫
林盛豐 型塑城市的力量與摧毀城市的偏差
劉克襄 一座迷戀自然的城市
劉維公 台北:值得期待的創意城市發展案例
序一/韓良露 熱愛我們的台北
序二/劉維公 台北學:在台北生活的理由
Part1:台北新樂園
台北新樂園:尋訪台北城的歷史幽靈與空間意象/李清志
李清志 從「東京學」到「台北學」
吳光庭 台北都市風格與權力
韓良露 台北美食記憶地圖
黃威融 屬於我們的城市文化誌,還沒有出現──從1998年出版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說起
姚瑞中 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
程文宗 台北老屋與巷弄文化
Part 2:台北的暗示及其迷戀
台北的暗示及其迷戀/顏忠賢
顏忠賢 偽台北學--一種「野史」式的野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