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過剩時代,請先把大腦的垃圾清乾淨,以免造成「知識性便秘」!
想要記得更牢、思路更清楚,就要先學習「忘記」、重視「忘記」!
馬上、枕上、廁上,入浴中、旅途中、集中,徹底發揮你的「忘卻力」!
「忘記」是一件好事!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忘記」不好的觀念,記憶力好的人才能獲得讚美,其實大錯特錯!忘卻和記憶一樣重要,兩者的關係就像呼吸,要先呼再吸,也就是先排除、再吸收,同樣地,人也應該先透過忘卻去整理大腦,再去記憶,才能有效深化、活化所獲得的知識。
過去知識貧乏,需要強調記憶力的重要,但如今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只知道一味吸收,很容易造成「知識性便秘」,導致身心的負荷過重。而透過「忘卻力」的過濾、整理,適時地吐出多餘的知識,就可以讓大腦空出更多的空間,幫助思路更加清晰。
那麼該如何培養「忘卻力」呢?「馬上、枕上、廁上」三上,以及「入浴中、旅途中、集中」三中,這些身體放鬆、腦袋放空的時候就是最能發揮「忘卻力」作用的時間,所以阿基米德才會在洗澡時想出了阿基米德原理;而像海明威習慣把寫好的稿子先鎖進保險箱裡「晾」一陣子再回頭去看,結果讓他發現了更多值得修改的地方,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精練,也是實行「忘卻力」的好例子。
想要書讀得更好、工作更有效率,拚命去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先忘後記」的思考整理術將幫助你發揮創意、創造個性、儲存快樂、擷取成功經驗、減輕身心負擔,從現在開始,再也不要認為「忘記」是一件壞事了!
作者簡介:
外山滋比古
日本著名的英國文學專家、語言學家和暢銷作家。御茶水女子大學榮譽教授,並曾擔任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總裁。
東京文理科大學(今筑波大學)英文系畢業。專精英國文學,曾發表多篇研究論文,研究領域並橫跨語言學、語意學、修辭學以及編輯、思考理論。
著有多本暢銷書,包括《這樣思考,人生就不一樣》、《這樣思考,才會有創意》、《閱讀的整理學》、《知性創造的小建議》、《學習小妙招》、《諺語的邏輯》、《畢生的思想》等等,作品並被收錄在日本中學的國文教科書中,且經常被引用做為考試試題,由此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譯者簡介:
林佩儀
無知少年時期喜歡日本偶像團體,因此一腳踏入日文的世界。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工作數年歷經滄桑後,為了體驗日劇生活,進入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專修別科進修。其後受日本崇法文化影響,○七年秋天飛往南法苦練法文一年。
譯有《道地的巴黎女人》、《東京見便錄》、《巴黎夢幻拱廊街》、《東京野餐趣》、《反自殺俱樂部︰池袋西口公園5》等書。
個人信箱︰translator9898@gmail.com
章節試閱
你患了知識性便祕嗎?
知識性便祕俱增?
人每天吃三餐,攝取多種食物營養,若欠缺適當充分的飲食,就會有礙健康。不能吃太多也不能吃太少,一定要適量才行,不過做不到這一點,把身體搞壞的人也不在少數。
食物進了胃袋,經過適當地消化、分解,才在腸道吸收營養成分,最後將殘渣排泄到體外,這當中若有任何一環出問題就會生病。
最後的排泄機能經常被忽略,可是卻具有出乎意料的重大意義,飲食、排便、睡眠正常乃健康的基礎,長久以來,排便卻不受重視,讓這年頭便祕者不斷增加,尤其是都市小學生的便祕比例愈來愈高了,值得大家注意。這現象似乎也可以做象徵性的解讀。
也就是說,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小孩有知識性便祕的問題。
雖然以前的小孩吃得沒有現在營養,可是他們的活動量相對較大,能好好消化吸收食物、正常排便,不像現在的小孩吃得豐富營養,卻缺少消耗卡路里的活動,導致排泄不正常。
在那個缺乏知識的年代,就算把所有的知識都裝進大腦裡也不礙事,玩耍之間就會不知不覺地忘記,完全不會囤積。多數人呈現腦袋空空的狀態,也不用擔心知識性便祕的問題。
對當時的人來說,知識愈多愈好,記憶力愈強愈好。反正絕對不會造成知識性便祕。
資訊過剩的時代性問題
時代不同了,現在我們身處於各種資訊的漩渦當中。
進入人體的資訊量大增,可是卻缺乏相對應的排泄能力,導致阻塞的嚴重事態,不少心理異常的起因都是如此。
然而,排泄力無法瞬間增加,速度追不上接收力,這就是所謂的「忘記不全症」。
主要負責進行排出、排泄資訊的就是忘卻力,不讓它大展身手是不行的。忘卻力原本就是一個攸關生死的重要機能,它充分具備處理一般情況下獲取到的情報、資訊以及記憶的能力。可是,在這個學習社會、資訊社會裡,人接收的資訊、知識與刺激太多了,正常的忘卻力早已不堪負荷,壓力也相應產生。
「怎麼做才能忘記」是個關鍵問題,應該早點找到好方法才是。首先,必須拋棄「忘卻力性惡說」的錯誤觀念與偏見。人如果肯定記憶的重要性,就該肯定忘卻力一點也不遜於記憶力,擁有相同的重要性。不,對人類來說,忘卻力應該比記憶力更重要。
知識性不活躍的人不妨強化忘卻力
學習量大、工作繁忙、必須吸收龐大資訊的人,若不強化相對應的忘卻力、努力忘記的話,便無法期待精神會處在多健康的狀態。總而言之,從事文科學問或職業的人能否加強忘卻力,將大大左右成果。
如啃書蟲一般死讀書的人,最後常變成別人口中的「什麼都知道的笨蛋」。這就是因為他們只有進沒有出,導致腦袋不靈光的小悲劇。
一般認為記憶、學習才能變聰明,話雖沒錯,但千萬別忘記要先好好整理大腦。整理就是丟掉多餘的東西、除去礙事的東西──也就是忘記。忘不在記之後,而在記之前,這就是忘卻論。
記憶力與忘卻力乃一體兩面。
空腹時大腦全速運轉
一大早最適合思考、用腦
忘卻力在夜晚運作,它進行整理讓大腦易於運轉,因此隔天一早的大腦最適合思考。
發現這件事的人並不少,譬如英國詩人威廉‧布雷克曾這麼寫。
早上思考(Think in the morning)
中午行動(Act in the noon)
傍晚吃飯(Eat in the evening)
晚上睡覺(Sleep in the night)
不過,適合思考的時間並不侷限於早上,中午前、傍晚的工作效率也頗高,換句話說,大腦在這些時段的狀態也很不錯,尤其是傍晚。可是就體力而言,傍晚應該比白天累,為什麼大腦卻更活躍,忘卻力卻更發揮作用呢?
大概是因為這兩個時段都處於空腹狀態。當食物進入胃袋之後,能量集中於消化食物,大腦的活動量變會降低。
午睡的功效
大腦運轉所需的能量出乎意料地多,當能量消耗於生理活動時,或許得暫時停止其他活動。古人曾說「即使父母死了(意指不論何時),也不忘飯後休息」,意思就是為了幫助消化,飯後必須停止所有工作,這也是一種生活智慧。
飯後非常不適合思考,應該把腦袋放空,休息一下。
打瞌睡有助於消化,忘卻力也會在同一時間大力促進腦內清掃工作,所以打瞌睡的時間雖短,但張開眼睛醒來後,便會覺得神清氣爽、頭腦清晰。大家一般都把打瞌睡當成敵人,這其實是搞錯方向了,應該要做的,是重新思考午睡功效才對!有午睡習慣的社會,想必當初一定有考慮到午睡的功效。
晚餐之後也要消化,所以晚上也不適合念書。就像布雷克說的,傍晚吃飯、晚上睡覺才健康。如果非得要晚上工作的話,建議等工作結束之後再吃飯。為了健康起見,飯後過一段時間再睡覺才好。如果考慮到大腦運轉、工作、念書等等,就會知道吃飯要在工作結束後再吃才好,這是肯定的。
早餐前與晚餐前的斷食效果
早餐前的工作效率高、成果佳,這都歸因於前一晚睡眠所帶來的空腹活力,可是午餐前的效率不能和早餐前的效率相提並論,因為早餐後到午餐前的時間很短,不能充分整理大腦,相較之下,晚餐前的時間還好一些,因為午餐與晚餐相隔約六、七個小時,即使比不上半夜的休息、忘記,晚餐前的狀態還是勝過午餐前許多,也就是說,忘卻力會在晚餐前發揮較好的效用,讓大腦恢復較佳的狀態。
既然重視早餐前的工作,就沒道理忽視晚餐前的工作。
餐前餐後的大腦活動效率完全不同,餐前的活動效率絕對勝過餐後。當胃忙於消化食物時,大腦會暫時中斷活動,協助胃進行消化,過了一會兒,大腦才能開始運作,而且初期的效率很緩慢。
換句話說,思考在進食後會暫時休息,隨著空腹感漸增才逐步恢復運作,並促進忘卻作用。
餐後的時間愈長愈好,經驗法則也印證了早餐前的工作效率最好,晚餐前次之,最差的是中餐前。
明顯地拉長餐後時間將出現斷食效果。雖然一般人仍對斷食帶來的健康影響抱持疑問,卻會期待它在精神上與知性上的淨化作用,自古以來,斷食在東西方都是一種備受重視的宗教修行,深具精神效果。斷食可除去腸胃的剩餘物質、提高臟器功能,同樣地,它也可以打掃心靈、淨化精神。
然而,人不可能一直斷食的事實也擺在眼前,不斷食,卻想得到接近斷食的心神效果,該如何是好?答案很簡單,不須想破頭。
其實人每天都會進行小規模的斷食活動,如前所述,時間最長的就是晚餐後,最短的是早餐後,幾乎每個人一天都有三次小規模的斷食活動,只是不太有人注意到這件事。
最長的斷食是晚餐後到早上的這段時間,中止(break)斷食(fast)就是早餐(breakfast),不知這是誰何時發明的詞彙,真是有趣。早餐前的大腦最清醒,晚餐前的斷食效果排名第二。
最適合思考的三上、三中
馬上、枕上、廁上
歐陽修是中國北宋的政治家與學者,他曾說推敲文章的最佳時機有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也就是現代的通勤時、早上張開雙眼時、上廁所時。這可能不包括上廁所迅速的人。
思考事物、推敲文章前,必須先靠忘卻力讓大腦變乾淨,才能好好運作。
說是說馬上,但人並非一騎上馬就能立刻開始想東想西。必須先放空一會兒,等待忘卻力發揮作用才行,當然這段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總之,少了忘卻力就不是三上了。我對三上當中的如廁多少抱持疑問,因為不知時間是否足夠。說不定只是為了增添趣味而硬湊上去的,畢竟實際上應該不至於忙到得帶稿進廁所寫吧。
通勤交通工具就是現代的馬上,但加以利用的人並不多。
過去很多人在電車裡看書,讓拜訪日本的外國人印象深刻,可惜最近少了許多,習慣看報的人可能會擔心影響旁人,就不在電車上看了,而盯著手機的年輕人可能是在看簡訊吧!大部分的人都在發呆,其中也有人閉上眼睛,他們是否在想事情便不得而知,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學會了什麼都不想,把腦袋放空,既不感到無聊,也不覺得寂寞。
這時,忘卻力讓這些人的大腦變乾淨,最適合思考,可是大部分的人卻不懂得思考,只會白白浪費時間。其中或許也有正在思考的人,卻絲毫沒有散發出那種思考中的氣息,可見大腦非常乾淨。對了,坐火車出遠門時,車上的振動會促進消化,所以肚子很快就餓了,有人會一路吃到底。大腦與此類似,一旦受到搖晃,忘卻力就比平常更加速運作,坐在交通工具上的十分鐘,比平常呆呆站著的十分鐘,更能促進忘卻力運作。三上當中首推馬上、車上。
至於枕上,則如前所述,指的是早上起床前的時候,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枕上的忘記比馬上、車上的徹底,就這點來看,它也非常適合思考。
入浴中、旅途中、集中
三上之後還有三中──入浴中、旅途中、集中。
據說阿基米德㚰在入浴時想出阿基米德原理。這並非偶然,入浴中的確很容易產生好點子。忘卻力在入浴時變得活躍,煩人的雜念都會煙消雲散,血液循環加速也讓大腦變乾淨,人若抱有思量許久的問題,經常能在這時獲得天外飛來一筆的答案。
入浴會讓心情輕鬆舒暢,有助一掃大腦的塵埃、廢物或雜念,入浴時想到的好點子事後經常想不起來,所以有些散文作家習慣在浴室裡準備便條紙。這證明了入浴中的效果。
旅途中等於散步中,是一個非常適合思考的時機,從歐洲哲學家喜歡散步一事便可得知。最早可追溯到希臘逍遙學派鉟的哲學家,他們經常邊走邊上課、邊走邊討論。一切都暗示著散步、步行時適合整理大腦,但直接帶動思考的並非步行,是忘卻力的作用旺盛了起來,思路才有改善。
實際上,步行的前三十分鐘並無法好好思考,大腦裡滿是雜念,呈現混濁狀態,走著走著,隨著大腦的搖晃抖落廢物,才有撥雲見日的感覺,這時才會開始思考,散步的作用並不在於觸發思考,而是要為思考做好準備,步行有助於忘記,而忘卻力大多伴隨著舒暢感。思考便是在這種環境中產生。
第三個「中」是集中。
對某件事產生熱中時,很容易忘記其他事。浦島太郎在龍宮過得很開心,以至於忘了許多事,包括時間。他以為只過了一下子,沒想到已經物換星移。
一旦集中心力在某件事上,便看不見其他事了,其他事會從大腦裡消失、忘記。集中心力就能將許多雜事丟在一旁,忘卻力就會讓大腦變清澈。長時間在書桌前啃書本的學生不會有好成績,反而是熱中運動、集中力較高的學生才有好表現,這都要歸功於發揮作用的集中力與忘卻力。
不變傻,你得先學會玩
不玩耍的小孩會變傻?
從前的小學都有所謂的校訓,其中最常看到的就是:
好好學、好好玩。
一年級時不覺得有異,但升上二、三年級之後,就發現這句話怪怪的。學校應該叫學生好好學、好好念書才對,為什麼說好好玩呢?實在不太明瞭。要玩的話,在家裡就能盡情地玩。農村裡,沒有一個爸媽會叫小孩不要玩、要念書,不過也沒有一個爸媽會叫小孩多玩點。校訓當中的好好玩,是否有特殊的意義?不過,當然沒有一個小孩會想這麼多。
假設小孩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想也絕對沒有一個老師能好好地回答,因為老師從來沒想過為什麼要獎勵小孩玩耍吧。他們可能只會莫名其妙地說:那是慣用語啦。畢竟想太多就沒辦法當老師了。
英國也有人持同樣想法:
只念書、不玩耍,聰明小孩也變傻。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這是一句知名諺語,有幾種解釋,用途也不盡相同。有些只玩耍、不念書的小孩就把它當作護身符,卻並不清楚為什麼只念書就會變傻。
其實並非念書就會變傻,而是念過頭、完全不休息地念書才會變傻,這個理論絕對沒有錯。
「好好學、好好玩」是一種妥當的學習方法,但如果以為玩耍是為了消除疲勞,便有欠考量。「玩耍」並非為了消除疲勞,而是為了整理大腦、讓混亂的大腦冷靜下來。換句話說,就是為了「忘記」。也就是說,做出與念書相反的事很有效的,這點不容忽視。
既然如此,「好好學、好好玩」的順序就有點奇怪。應該顛倒,先好好玩,讓大腦淨空、整理好大腦才對。總之先忘記,大腦整理過後才有辦法好好學,進而加以理解。我們可能以為先記、後忘的順序才有道理,其實「好好玩、好好學」才合理。
不做筆記,學得更好
寫了會忘
最近並不常看到報上刊登演講的消息,但之前只要一出現這類報導,一定會讀到「聽眾認真地做筆記」的字句。於是一個常識形成了:認真的聽眾會做筆記,會做筆記的就是認真的聽眾。
實際上,做筆記的人雖然很多,卻都是一些不常聽演講的人,他們為了不忘記演講內容才做筆記。如果來到燈光不足的演講會場時,做筆記並不輕鬆。
有趣的是,竟然沒有人思考即便如此還是要做筆記的意義何在,以為做筆記肯定比單純聽講來得認真,儘管做筆記也不可能把演講內容全部記錄下來。不僅來不及寫,匆忙之間寫下的文字也很凌亂,甚至會看不懂。話雖如此,做筆記還是會有自我滿足的效果,旁人也就沒什麼好說的。
想要把聽到的演講內容都變成自己的東西,基本上這種想法就是不對的。聽懂一半就很不錯,記得五分之一就很棒。做筆記會讓耳朵鬆懈,就不會仔細聽演講。可是當事者卻覺得現在不懂也沒關係,做了筆記就能安心。
文字信仰、記錄信仰
畢竟,文字是為了寫下不可忘記之事而發展的一種表記方法。一旦寫下來,就感到安心,覺得可以忘記。留下了紀錄、文章,所以不用擔心,卻也因此忘得快。
實際上,開始使用文字之後,人類的記憶力便退化許多。總覺得安心而輕易忘記,導致記憶力衰退。眼睛看不見的人無法依賴文字,他們的記憶力多數比一般人好。即使幾年不見的朋友,他們依舊能分辨出腳步聲、認出那個人。
我們擁有文字信仰、記錄信仰,記憶力也因此退化許多。「文字與紀錄提高我們的忘卻力」,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有益於人類。不過一般人卻對這兩件事毫不關心。多虧有了文字,我們才能安心地忘記。文字對於發展忘卻力、產生新思考絕對功不可沒。
以前有一個大學生一開學就去拜訪教授,請教念書的方法。學生問:
「該怎麼做筆記才好?」
以前和現在不同,現在的大學以教授講課為主,內容是教授自己做的講義。以前為了讓學生方便做筆記,教授會分段講授內容,學生得自己抄在筆記本上。有點像聽寫,市面上也買得到所謂的「大學筆記本」。即使是國文課,也是用這種橫式書寫的筆記本。期末時就靠筆記本準備考試,所以對於新鮮人來說,怎麼做筆記很重要。
教授的回答令人非常意外。
「不用做筆記,專心聽課就好。」
學生雖然感到不安,還是照教授說的做,幾年之後成為一位優秀的學者。
寫字會分心,不僅讓大腦無法專心,還可能會漏聽重要的部分。如果沒做筆記,就會集中精神聽講,理解力也會隨之提高,根本不用擔心會忘記重要的事情。這對於習慣做筆記的人來說,或許非常不可思議。不過,不做筆記的確可以幫助理解。
不做筆記、專心聽講的話,就能在當下分辨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忘了也沒關係的,然後把重要的事情記在大腦裡。而那些被整理過的資訊有利於大腦運作。
人經常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尤其是讀某某學習書的時候。以為這種讀法很可靠,但之後回過頭看,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第一,大家幾乎不會重看之前費心做的筆記,既然不會看,何必浪費那麼多時間做筆記?況且,這還會中斷閱讀,導致理解不易。
更讓人感到困擾的是,做筆記會讓人逐漸無法區分重要與不重要的部分,不把所有片段記錄下來就不安心。導致筆記本記得密密麻麻,幾乎接近全盤抄錄。
做筆記的同時,還要能精讀書本,所付出的時間、勞力經常與成果不符。不知是否因為漸漸了解這一點,很多人隨著年紀漸長,自然不做筆記了。這不是變懶惰,而是從經驗當中獲得的智慧。
忘了就很麻煩,所以才有備忘錄或筆記本、摘錄的存在。一旦記錄下來,便會安心地忘記。然而,如果不看備忘錄或筆記本,它們就是沒用的東西。因此,單純地聽、單純地看才是取得資訊最自然又最有效的方法。記憶與記錄、忘記、理解之間的關係,比一般人所想的複雜多了。
你患了知識性便祕嗎?
知識性便祕俱增?
人每天吃三餐,攝取多種食物營養,若欠缺適當充分的飲食,就會有礙健康。不能吃太多也不能吃太少,一定要適量才行,不過做不到這一點,把身體搞壞的人也不在少數。
食物進了胃袋,經過適當地消化、分解,才在腸道吸收營養成分,最後將殘渣排泄到體外,這當中若有任何一環出問題就會生病。
最後的排泄機能經常被忽略,可是卻具有出乎意料的重大意義,飲食、排便、睡眠正常乃健康的基礎,長久以來,排便卻不受重視,讓這年頭便祕者不斷增加,尤其是都市小學生的便祕比例愈來愈高了,值得大家...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