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推薦:
永恆的經典,智慧的泉源/總統暨文化總會前會長
中國傳統經典是民族智慧與經驗的結晶。在五千年的歷史中,這些典籍經歷戰亂的傷害,飽受文革的摧殘,然而書中蘊含的哲理,不只啟迪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且遠播於東亞及世界各國。如今學習國學經典同在兩岸盛行,並非偶然,反映這些古籍的價值跨越了時空,對二十一世紀兩岸人民,依然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古人從小開始的經典教育,對一個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古文最迷人的地方,正在於它能將博大精深的知識,凝煉為言簡意賅的文字;將複雜的人生經驗,濃縮為一語道破的智慧。而這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即使經過千百年的時空變遷,仍能與現代生活相結合。
我念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跟著在石門水庫任職的母親住在桃園龍潭。民國四十七年的臺灣,沒有電視可看,也沒有電晶體收音機可聽。晚上沒事,媽媽常常燈下課子,教我念古文。啟蒙的第一課是《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其中我記得最牢的一句話,就是鄭莊公對他從小被母親寵壞、長大後又驕縱謀反的弟弟共叔段所作的評語:﹁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這句話我一直作為自惕與觀人的警語。放在今天的臺灣與世界的時空中,不也是很適用嗎?
上高中後,父親常常以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家訓﹁唯天下至誠能勝天下至偽,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來訓勉我。當初覺得陳義過高,似乎不切實際,但年紀愈大,閱歷愈多,愈覺得有道理。﹁尚誠尚拙、去偽去巧﹂的理念,也成為我為人處事的哲學。
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十二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各國全面禁止漁民在海洋使用﹁流刺網﹂(driftnet)捕魚,以免因為網目太小,造成大小通吃而使漁源枯竭。讀過《孟子》梁惠王篇的人,一定會覺得這個國際規範似曾相識。這位兩千多年前的亞聖不早就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嗎?我不能不承認,孟子的保育觀念,實在非常先進。同樣的,他對齊宣王所說大小諸侯之間交往的原則,也可適用到今天的兩岸關係:﹁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兩岸真能照辦,臺海還會不和平繁榮嗎?
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十月,臺灣被貪腐的烏雲籠罩,民怨沸騰,當時總統府前廣場群眾豎起兩層樓高的海報標語,上面寫的就是﹁禮義廉恥﹂四個大字。二十一世紀臺灣街頭群眾運動的訴求,居然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代齊國宰相管仲的名言,這是民主化後的臺灣,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回歸,同時也是古典智慧的再現!
國家文化總會的前身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文復會),四十多年前曾與國立編譯館、臺灣商務印書館邀集國內多位國學大師共同出版《古籍今註今譯》系列,各界評價甚高,一時洛陽紙貴。如今重新刊印,邀我作序,實不敢當,忝為會長,礙難不從。謹在此分享一些讀經的親身感受,並期待古典文化的智慧,就像在歷史長河中的一盞明燈,繼續照亮中華民族的未來。
在時間的長河中楊渡/文化總會祕書長
時間是殘酷的,因為它會淘洗去所有的肉體與外在,虛華與偽飾。所有的慶典,權柄和武器,都有寂寞、生鏽、消逝的一天。
時間是溫柔的,因為它也留存了文明的光。唐朝沒有了宮殿,卻為我們留下李白和李商隱的詩句。長安的美麗,不是存在於西安,而是存在於詩句裡。
所有的政治風暴都會消逝,所有的權力都會轉移,所有的歷史,都見證著朝代的不斷更迭,才是進步的必然。然而到最後,什麼會留存下來?
文化總會的前身是﹁文化復興總會﹂,它是為了因應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宗旨,而設立起來的。為了反制文革,總會特地請當時最好的學者,對四書、詩經、周易、老莊、春秋等進行今註今譯,以推廣典籍閱讀。當時聘請的學者,包括了南懷瑾、屈萬里、林尹、王夢鷗、史次耘、陳鼓應等,堪稱一時之選,連續出版了諸子百家的經典。這工作也持續了好幾年。
文化大革命的風暴過去之後,文復會性質慢慢改變,直到李登輝時代,它變成民間文化團體,舉辦一些文化活動。等到民進黨執政,由於去中國化,這些傳統文化的研究被忽略,束之高閣。然而,歷史多麼反諷。當文革過去,在經濟富裕後的現代大陸,由於缺少思想的指引,人們卻開始重讀古代典籍,而有諸子百家講堂與各種當代閱讀,古書今讀,竟成顯學。當年搞文革的卻已經悄悄的﹁復興中華文化﹂了。
反觀臺灣,這些由學養深厚的專家所寫的典籍今註今譯,卻因政治原因未受到重視。現在回頭看經典,細心體會古代的智慧,而不是用政治符號去切割知識典籍,我們才會開始懂得謙卑。歷史這樣長,而我們只是風中的塵埃。一如聖嚴法師所留下的偈:﹁無事忙中過,空裡有哭笑。﹂能留下的,只是無形的智慧,美麗的詩句,和千年的夢想。
當政治的風暴過去之後,什麼會留存下來?時間有多殘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國傳統經典的生命,一定會生存得比政權更遠,更深,更厚。
我只知道,當古老的﹁禮義廉恥﹂,成為二十一世紀反貪腐抗議群眾運動的標語時,整個中華文明已經走向另一個階段。那是作為人的價值觀的百劫回歸,那是自信自省的開端。古老的,或許比現代更新、更有力,更象徵著數千年文明的總結。
而我們,只是千年文明裡的小小學生,仍在古老的經籍中,探詢著生命終極的意義,並且,尋找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