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從小是如何被教育?灌輸什麼樣的觀念?讓他們養成自律自制的民族性?日本啟蒙教育專家、日本的教育體制與日本媽媽們,又是如何教育出這麼耐操的下一代?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和特點。相對於歐美的開放自由、中式教育對家庭倫理的重視,日本更注重對孩子進行禮儀、自律、創新、抗挫折教育。
日本的教育並不是主張孩子要贏在起跑點,而是要不斷地成長,今天比昨天更棒,明天比今天更獨立,那就是進步。因此日本媽媽的教育原則,就是對孩子不溺愛,堅持讓孩子鍛鍊身體,任何事情都讓孩子自己解決學會獨立,培養孩子堅強、自律的性格。就連日本皇太子妃小和田雅子與皇太子德仁,陪同小公主愛子參加幼兒園入園儀式,小公主都不例外的自己背書包。
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小扎根,從小處著眼,讓好習慣培養出孩子的好人格,
這就是日本媽媽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日本媽媽教孩子遵守的好習慣
˙打招呼 (早安、開動了、吃飽了謝謝、我回到家了等等)
˙不闖紅黃燈,綠燈時先確定左右無車才可通行
˙按時用三餐,每餐八分飽
˙凡事排隊,不推擠,不搶道
˙不大聲喧嘩
˙飯後將自己的座位與地板擦拭乾淨
˙就算是公廁,也要保持乾淨
˙正確使用好筷子,才是有教養
˙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絕對不麻煩他人
˙絕對不可以因為私利,而造成團體的不便
˙上課的書包與用品,都要自己背戴好,不可讓家人幫忙
˙到學校以後,所有的用品都需要分類,放在規定的地方
˙即使在自家的公寓,也要盡量保持低聲量,連腳步聲也是一樣
˙即使是小感冒也要戴口罩,不可以將自己的病菌傳染給他人
˙不浪費水電等等資源,環保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本書重點】
作者根據不同階段的孩子,給予不同的教育內容:
零歲,媽媽是孩子的守護神
日本媽媽對於這一階段的孩子,最注重的就是吃飽睡足,滿足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孩子自然不吵鬧,媽媽也能有時間做其他的事情而不會被孩子給限制。除此之外,偶爾唱唱兒歌、抱抱孩子、跟孩子說話,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與母愛,就是這一個階段的教養目標。
一~二歲,讓好習慣紮根,要從小開始學習
兩歲前,日本媽媽便開始教導孩子,將自己的東西管理好,也會幫孩子的東西寫上姓名,順便縫上卡通圖案當作標示,讓還不會識字的小朋友,也能透過圖案分辨自己的物品,以方便孩子學會管理屬於自己的物品,同時訓練孩子的責任感。
二~三歲,誠信的學習,從小開始
日本的媽媽們多半不使用體罰,但是她們對於孩子的處罰就是「講好的規定,就必須遵守;若是違反了,就沒有其他商量的餘地」。約定是一種變相的規矩或條約,而誠信的學習也是從小開始。
三歲~四歲:幼稚園訓練孩子自主自律
日本小孩的自主自律性,多半是在幼稚園訓練完成的。一個無法管理好自身事務的孩子,怎麼能夠在學業上有成就?日本的教育一直是依循著這個理念,讓孩子從小便學習自律,儘量避免造成他人困擾、不給他人添麻煩。
五歲~六歲:放手,讓孩子自己來
日本的媽媽們大多會格外珍惜五歲到六歲就讀大班這一年,加強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引導孩子學習的興趣,積極鍛鍊孩子的體力與自律性,讓孩子能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小學就讀。
作者簡介:
黃文貞
六年級前段班,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十八歲赴美喝洋墨水、撈美金,與日籍男友談戀愛,最後竟然當上日本人妻,還生了兩個混血蘿蔔頭。國際婚姻文化的不同,加上因工作的關係,居住地經常變遷,因此順理成章地成為在家帶小孩的專職主婦。
自此之後,MBA的頭銜無人過問,P&G的工作經驗沒人興趣,美西電腦公司當過業務的豐功偉業更乏人問津;每天與一群日本媽媽們打交道,和一對兒女共同奮鬥,一邊學習日本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又一邊不斷地灌輸孩子們中國固有的儒家思想。
現在,寫作從喜好變成了兼職,希望透過文字,與大家分享關於日本的點點滴滴。
部落格: 田中~さん (元氣媽媽)
http://blog.udn.com/wch704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介】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呂寶靜教授
新北市秀朗國小附設幼兒園老師─蘇承薇老師
天津日本人會會長、天津櫻花幼稚園園長─因幡美知郎
名人推薦:【好評推介】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呂寶靜教授
新北市秀朗國小附設幼兒園老師─蘇承薇老師
天津日本人會會長、天津櫻花幼稚園園長─因幡美知郎
章節試閱
再不捨,也得放手讓孩子獨立
三歲的小班學生,每天自己背書包,手裡提著一大袋裝著上述所需的用品上學(除了換洗的衣服與換洗衣袋),看在父母的眼裡,真的好辛苦。但這就是日本訓練孩子的方式。每一樣東西都要分類裝進袋子裡,到教室以後,按照老師的規定將圍兜兜、書包、袋子,還有脫下來的室外鞋,分別放在老師規定的位置。這些動作都是由孩子獨立完成,老師與家長都只能提醒,而不是幫孩子把事情做完。
雖然兒子並沒有在這間公立幼稚園就讀小班,不過依據我的觀察,還有聽其他小班媽媽們的敘述,小班開學的第一週,只上一個半小時的課,而且要是家長將孩子送到幼稚園之後,小孩哭鬧無法跟母親分離,媽媽就能留在幼稚園裡頭陪伴孩子上完這一個小時半的課程。
日本幼稚園老師與家長有共識,幫助三歲的孩子適應幼稚園的生活是雙方面的責任。所以當孩子焦躁不安時,老師會想辦法哄騙,助教跟幼稚園的主任,甚至園長都會來幫忙。如果還是無法讓孩子安心時,老師就會希望母親也能留下來一起上課。由母親鼓勵孩子,讓孩子一步一步適應學校的生活。
至於適應期有多長,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我曾聽說有一位媽媽陪著她的大兒子上了一個學期的小班。可是當我頭一回看到她的大兒子時,這位小男孩已經升上大班,在幼稚園裡非常活潑,表現也很出色,還是大班的風雲人物呢!
我想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學校與這位媽媽的用心,讓小朋友不是在恐懼下入學,而是在一個充滿安全感與愛的環境下,慢慢地接受幼稚園的生活。這樣的入園方式在台灣應該不容易看見,主要是因為台灣的母親大多數和父親一樣都要上班,不可能總是因為孩子無法適應幼稚園,而不去工作。
所以大多數的父母親只能將孩子送進幼稚園門口或者推上娃娃車之後,掛念著孩子無辜的表情,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辦公室報到。每天早上趕在上班前送孩子去幼稚園都來不及了,當然沒有多餘的時間訓練孩子自己將上課用品準備齊全,讓孩子慢慢地自己穿整衣鞋,提著大包小包,緩緩地進入校園。
根據我在台灣、日本與中國居住的經驗,我發現日本小孩的自主自律性,多半是在幼稚園訓練完成的。台灣與中國的家長,因為趕時間以及彌補的心態,再加上捨不得孩子背得太重,又走得太遠,所以幫孩子做全所有的上學準備,幫孩子直接將東西拎到教室門口,再交給老師處理。
日本的媽媽則是從孩子小班開始,就讓他們自己背書包,看著孩子用自己的小手拎東西,到學校以後,也只是默默地在一旁看孩子自己脫掉鞋子、穿上室內鞋,再由老師引導孩子,把所有的東西依照順序擺在固定的位置上。
背不住書包的學生,豈能將書本的知識記牢
不管孩子花十分鐘也好,半個小時也罷,老師與母親們都很有耐心,慢慢地等著,絕不插手幫忙。老師也會在一旁反覆地提醒新生家長媽媽,千萬不要搶著替孩子來做,因為這是上課的一部分,也是進入幼稚園之後,最重要也是基本的一堂課。
一個無法管理好自身事務的孩子,怎麼能夠在學業上有成就?日本的教育一直是依循著這個理念,所以孩子們從小便需要學習自律,以儘量避免造成他人困擾,不麻煩他人的觀念來行事。自己的東西本該自己照顧好,這是一種對自己負責,對上學這件事看重的態度。父母親沒有權利也沒有義務剝奪孩子受訓練的機會,而別說班上的老師與同學。
我想有些小班生的母親也會跟我一樣,剛開始不太捨得讓孩子提那麼多東西,又擔心孩子不能自己換衣服、管理上課的用品,但是因為這是課程的一部分,只好耐心地等待。
現在回想起來,兒子能夠比其他同年齡的中國小孩更自動自發,對於自己該處理的事情,多半能自我負責,反而讓我覺得在幼稚園的訓練是值得的。
教學參觀日,媽媽是大朋友
當孩子仍在小班或中班就讀的時期,學校會要求媽媽們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享受與孩子共同作業的樂趣。學校的例行活動中,當有參觀教學日時,母親們會準備自己的室內鞋,與孩子一起進教室,陪伴孩子一起玩耍。
母親跟孩子可以在校園內,一起玩所有的東西,如同回到「小雞俱樂部」。有的媽媽陪著孩子一起動手做勞作,有的媽媽跟孩子一起玩扮家家酒,還有好幾對親子一起到外頭玩泥土、盪鞦韆吊單槓,甚至一起拿著抓昆蟲蝴蝶的大網子,在學校的花園裡奔跑。
老師則穿梭在這一對又一對的親子之間,適度表揚孩子或者與母親溝通。日本的媽媽們絕對不會認為,專程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看孩子玩耍做什麼?或者是到學校以後,光顧著跟其他母親聊天,而冷落自己的孩子。日本媽媽們都是很盡責地與孩子一起嬉戲。
不論打扮地多麼光鮮亮麗的媽媽,也能捲起袖管、褲管,甚至脫掉高跟鞋,與孩子在泥巴堆裡一起玩耍。被孩子弄髒衣服或者噴濕褲子也不生氣,總是笑嘻嘻地邀請更多的母親一起加入,彷彿自己也是個孩子,盡情地嬉戲。
日本母親們盡職地玩耍,一方面是對學校以及老師的尊重,一方面也是藉機陪伴孩子,用自己的行動來告訴孩子,在學校本來就該開開心心地玩。因為日本的公立幼稚園教學的目標,就是透過許多種的遊戲與工作,讓孩子理解每一種東西的樂趣與其中的規則。而家長們花時間來參加教學日,就是要瞭解孩子在幼稚園裡的生活與表現。所以教學參觀日當天,母親陪著孩子依照自己的興趣,還有當天的心情來選擇玩的方式,便能瞭解孩子喜歡玩些什麼、擅長什麼活動、對哪些活動不那麼地感興趣。
孩子們多半會在抉擇的當下,吐露出自己的心聲,哪一個東西是他有興趣的,哪一種東西認為不好玩。這時,在一旁的母親便能夠更加明確地知道孩子的興趣與長處。有些母親選擇在孩子喜歡的東西上,更加用心與孩子花時間來練習;但是另一派的母親們,則會試著引導孩子「一起」接觸他不喜歡的玩具,或者不想去的地方探索,慢慢地指引孩子,希望孩子能在這些不拿手的地方,多少產生一些信心。
在一旁觀察的老師,看著每一對親子的互動,便會對每位媽媽的想法更加瞭解。這種自然而然的動作,有時候比無數次的家長會談、反覆地溝通,來得更加有效率確實。
當初收到通知單後,我以為所謂的教學參觀日,是由老師帶領著學生上臺表演唱歌、跳舞,或者背誦一段詩詞什麼的,好讓觀賞的家長們拍照留念。沒想到,竟然是請家長來學校陪孩子一起玩耍,而老師反倒如客人似的,很少介入親子間的互動。除了需要跟家長談話,或者家長與學生有需要時,才會出面。
以我小時候在台灣上幼稚園的經驗,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訝異的情況。「日本公立幼稚園的老師,還真是輕鬆!」這是我初次對於教學參觀日的感受。
媽媽才是負責孩子教育的最高領導者
當我愈來愈習慣幼稚園的教學模式,再次參加教學參觀日時(一個學年有三次),我發現這個方法才能讓身為家長的我,親身體驗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不是嗎?每個孩子都是那麼開心,並且急切地將自己所知道的學校,與媽媽分享。當天在校園裡,每個孩子都是「媽媽」、「媽媽」開心地喊個不停。
其實對幼稚園的孩子來說,媽媽還是最重要的。學校只是一個接觸外界人群的場所,老師也只是臨時的監督者,媽媽才是孩子最想在一起分享玩樂的人。所以這樣的教學參觀方式,不僅讓母親親自體驗幼稚園生活,也讓這些已入園就讀的孩子們,在每個學期有一次的機會,重溫與媽媽在平日早上相處的甜蜜時光。
這一次的經驗再次提醒我,日本的早期教育仍然是以家庭教育為主軸,老師與幼稚園只是輔助。孩子還是要靠母親來教育,也需要母親的關愛與和母親相處玩樂的時間。日本的媽媽通常不會問幼稚園老師:「我的孩子在學校到底是怎樣的?」因為她們能夠以參觀日的經驗來推想孩子在學校的情形。
當老師告訴家長,「今天XX在學校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家長是不會把責任推給老師說:「我怎麼知道,孩子送進你們的幼稚園就變了?我的孩子在家都不會這樣。」或者乾脆推卸責任說:「那你們老師要教啊!不然我花錢送孩子來學校做什麼?」
排除這些負面的情緒對話,日本的媽媽們多半會回答:「竟然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可能是我的疏忽或者孩子有不瞭解的地方,請讓我回家再跟他溝通看看。」之後,老師大多也會跟家長保證,今後會多瞭解孩子在這方面的表現,如果有什麼改變,會立即跟家長反應,也請家長與老師保持聯繫。
日本幼稚園的家長與老師,總是會盡量站在同一陣線上,因為雙方有共識,就是教好孩子,讓孩子快快樂樂地長大,並接受團體生活。
所以,非親人的老師只是個輔助者,媽媽才是負責孩子教育的最高領導者。
上小班,媽媽一起來
小班孩子的上課時間,隨著入園的時間逐漸增長。由起初的一個半小時(早上九點到十點半),變成兩個半小時(早上九點到上午十一點半),給孩子一兩個月的適應期,再開始帶便當上學。頭幾次帶便當上學時,母親需要從家裡帶便當與孩子排排坐,一起在小班的教室裡用餐。大多數小班的孩子非常喜歡與母親一起坐在教室裡用餐,因為特別地有安全感。
用餐前,班導師會提醒家長與學生在教室裡用餐時,需要注意的規則。用心的媽媽便會將這些規定記在心裡,就算是在家裡吃飯時,也會再三地叮嚀孩子在教室裡吃便當時,該注意哪些事項。除了用餐秩序,老師會告訴媽媽們不要讓孩子帶太多的飯菜,必須要考慮孩子在固定的時間裡,到底能吃多少東西。寧可少帶一些,也不要讓孩子有吃不完的壓力,還會浪費食物。
在學校裡,老師則會告訴孩子們,母親每天早起為大家準備飯盒是多麼地辛勞,所以一定要努力將媽媽用心準備的中餐,大口地吃完,回家之後也別忘記跟媽媽道聲謝謝。
我感覺日本的幼稚園教育其實很平常,沒有什麼多大的理論,只是用「心」而已。在日常的生活環境,重複固定的作息,練習孩子獨立、感恩與負責。這種訓練是非常踏實地,一步接著一步,當孩子還無法自己獨當一面時,母親便在他們的身旁陪伴著,細心地教導,依循著幼稚園與老師引導的方向,循序漸進。
每一位孩子的發展不一致,老師也不會因為哪個孩子學習比較慢而放棄,反而會鼓勵家長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一天比一天進步。日本的公立幼稚園教育並不是主張孩子要贏在起跑點,而是要不斷地成長,今天比昨天更棒,明天比今天更獨立,那就是進步,就是模範生。
中班的春夏秋冬,有媽媽陪我一起度過
當孩子從小班升上中班以後,學區的幼稚園規定必須穿制服上下學。兒子就讀的公立幼稚園的冬季制服為深藍色西裝外套、深藍色短褲(短裙);夏季制服則是白色襯衫與藍色短褲或者短裙。
中班的孩子每天早上穿上制服,戴上別有校徽的黃色圓帽子,然後再自己背書包,提著便當及學校用品進入校園。每天早上主任會站在校門口,一一與準備入園的學生與家長打招呼,而孩子也被教導需要大聲地跟老師與同學打招呼。
中班的孩子進入教室以前,需要更換室內鞋,然後將鞋子放入自己的鞋櫃。孩子進到教室以後,必須自己把書包放好,把帽子掛在自己的掛勾上,然後再將制服換下來,穿上繡有自己名字的圍兜兜和運動短褲,再把換下來的制服都掛好,才可以打開書包,將擦手的毛巾(每天更換)掛起來,拿出自己的水杯,如果有需要交給老師的資料,也要在這個時候自己交給老師。
每一件事情,都是自己來。兒子說有一位新轉學來的男同學,因為不太會扣釦子,所以每次都邊扣邊哭,甚至耍賴躺在地上哭鬧許久。老師並沒有因此幫忙他,反而是耐心地在一旁鼓勵他,等他一顆一顆地扣上釦子,再給他一個擁抱。
換好衣服的孩子可以隨意地玩耍,大約一個半小時以後,老師會要求大家一起幫忙收拾玩具,接著一起做遊戲、讀故事書,再一起吃午餐便當。吃完午餐後,讓大家自由活動一段時間,便開始練習唱遊。當學校有運動會、成果展,或聖誕舞會時,老師便會利用午餐後的時間練習。
等到放學前的半個小時,老師會要求學生將圍兜兜跟運動褲換下來,然後整齊吊掛好,之後每個學生要自己將擦手巾、水杯、外套、雨傘等東西一一收拾好,換回制服,穿整好的學生便先背起書包,坐在椅子上等待放學。
待所有的學生都準備就緒後,老師才會讓中班的學生排隊,按順序將室內鞋換成室外鞋。這時,大部分來接孩子的家長都已經到齊,老師會讓孩子排成列隊,讓每一位家長站在自己孩子的身邊,等候老師報告完今天的上課記錄與聯絡事項後,排隊依序跟老師擊掌道別。每個迎接孩子的母親,必須準時到校接孩子,並且陪著孩子一同聆聽老師的報告。
老師會要求班上每一位小朋友在與她擊掌道別時,先鞠躬然後大聲說出「再見」。家長也接著跟老師打招呼,如果家長與老師需要對今天的課程或者其他事情溝通,可以藉著這個機會說幾句話,或者等到所有的孩子們打完招呼後,再與老師談話。
中班與大班孩子的上課時間是由早上九點到下午兩點。中班頭兩個月是一點半下課,等到習慣以後再跟大班的哥哥姐姐們同時間上下學。等到大班學生一天的課程結束,校方便會開放室外的校園給孩子與家長使用。
所以大多數中班與大班的孩子下課後,仍會繼續留在學校的園庭中玩泥巴、捉迷藏、騎單輪車、滑板車,或者吊單槓、溜滑梯。喜歡花草昆蟲的孩子們,則會穿梭在花園與菜園間。老師通常會利用這段時間,與留在學校陪伴孩子玩耍的家長寒暄,或者跟孩子說幾句話。
別讓孩子養成飯來張口的習慣
在台灣,我們總是會看到端著碗跟湯匙,到處追著孩子餵食的家長。孩子們無法乖乖地坐在餐桌上一同用餐,更不願意自己拿筷子或者湯匙吃飯;與其說孩子不願意動手,應該是說大人沒有給孩子學習的機會。家中的父母或者長輩,擔心小孩吃得亂七八糟,然後又吃不飽,所以從小就不願意讓孩子動手,而讓孩子失去學習自己吃飯的欲望,漸漸地,孩子養成飯來張口的情形。
我還時常聽到,台灣的保姆或者阿嬤很喜歡將自己照料的小孩子養得肥嘟嘟的,因為他們認為養肥一點,才是頭好壯壯,才有成就感。小孩子剛喝完一瓶180CC的牛奶,便繼續餵食一大碗鹹稀飯,再給他吃水果泥。午睡起來,又開始餵食紅豆湯、養生粥,再灌一瓶牛奶。無時無刻,擔心孩子吃不飽,不斷地將食物塞進孩子的嘴巴裡。
食欲極佳的孩子,果真來者不拒,被養得白白胖胖的,甚至有體重過重的問題。相反地,吃得不多的孩子,儼然成為了問題小孩,讓長輩們擔心不已,四處尋求能讓孩子脾胃大開、食欲大增的秘方。
台灣孩子們的飲食作息,反而比較不定時而且不規律,在不停地被餵食的情況下,腸胃並沒有得到適當的休息。縱使因為年紀小,過重的身材或者過剩的養分對身體的負擔並不明顯,但是長大以後,將會有怎樣的影響呢?再者,孩子們無法養成定時定量自己用餐的習慣,才是問題的根本。其實,當我將大兒子帶回日本的幼稚園就讀後,便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不喜歡吃飯的大兒子,是那種要我端著碗在後面追著餵食的小孩,如果讓他自己吃飯,他時常坐上好幾十分鐘也不會吃上兩口。我一直擔心他吃得少容易生病,所以便一直寵著他,餵他吃飯。等到兒子上日本的幼稚園,需要帶便當上學時,他明顯吃得很慢,而且已經四歲的他,竟然不會持筷子吃飯,這讓老師覺得很驚訝,曾多次鼓勵兒子練習用筷子吃便當,因為湯匙這種食具是屬於小小孩的道具。
過了一段時間後,兒子發覺同學們都是用筷子吃便當,而且不會像自己一樣,到處掉飯菜渣,將桌子跟地上吃得亂七八糟。不願意與眾不同的兒子,決心用練習式的筷子吃飯,也學習在吃飯時多注意小心,盡量不將飯粒或菜汁滴到桌子上。
因為兒子太晚起步的關係,學習起來比較艱辛。所以在女兒六個月大時,我便採取日式的教育方法,女兒在不滿兩歲之前是以手或湯匙,自己邊捏邊吃飯。現在三歲的她,已經會用筷子用餐,而且幾乎都是自己動手吃飯,不喜歡他人幫忙。
但是,因為自己吃飯動作較慢,所以吃進肚子裡的量也相對會少一些,於是我又開始擔心起瘦弱的孩子們,會不會因為營養不足而長不大?
然而,日本幼稚園的老師對我說:「孩子有時吃得多,有時吃得少;有時需要連續好幾天睡上十多個小時才感覺有精神,有時又不需要那麼多的睡眠。每個人都有維持自己生命延續的本能,連幼稚園的孩子也是一樣的。所以他們會自己感覺已經吃飽或者是睏了,其實母親只要給他們固定的作息時間表,至於吃多少,睡多少,由他們自己決定就好。」
不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穿衣」,台灣的細心呵護與日本的尊重自由,讓我深深感受到兩個地方對於育兒觀念的根本差異。
左腳穿橘色布鞋,右腳穿綠色拖鞋,是一種創意!
通常日本母親不會阻止孩子嚐試自己穿衣穿鞋,也不會嫌他們動作太慢而插手幫忙。當孩子把衣鞋穿反時,媽媽也不會嘲笑或者怒罵孩子,因為她們認為當孩子有好奇心學習時,便是教導孩子最好的時機。
我甚至看過兒子幼稚園中班同學兩歲的小弟弟,右腳穿著綠色的拖鞋,左腳穿著橘色的布鞋,高高興興地陪同哥哥一起到幼稚園。我們這些一起送孩子來上課的媽媽們都還沒注意到時,幼稚園的主任先一步注意到這位兩歲小弟弟特殊的打扮。
然而主任與後來觀察出「異樣」的老師們,並沒有當場對小弟弟揭發他腳下的怪模樣,反而輕聲地詢問孩子的母親。大橋太太滿臉無奈地笑著說,今天早上她正準備送二兒子來幼稚園時,兩歲的小兒子便主動坐在玄關,靠自己的力量穿好鞋子。
當她注意到孩子兩腳穿著不一樣的鞋子時,她馬上指出這兩隻鞋子是不同的,但是兩歲的小弟弟看了一眼自己腳上的鞋子以後,很開心地說:「媽媽,我很棒吧!都沒有穿錯腳!」當下,大橋太太不想打擊小兒子的信心,便牽著他與二兒子來上學。即使念大班的二兒子在上學的途中,不斷地告訴弟弟,不能這樣穿鞋子,但是兩歲的小兒子完全不在乎,完全陶醉在自己的豐功偉業中。
主任笑了笑,並蹲在小弟弟的身邊,先是誇讚他自己穿鞋的表現真是太棒了,然後問他左腳的鞋子是什麼顏色,再問他右腳鞋子的顏色,小弟弟也都答對了。
老師便接著說:「那這兩隻鞋的顏色是不是不一樣?」
小弟弟點了點頭:「是。」
「那這兩隻腳下的鞋子,有一樣嗎?」
兩歲的小男孩大聲說:「當然不一樣囉!拖鞋跟布鞋怎麼會一樣?」
主任笑著拍拍他的頭:「那你看老師、媽媽,還有哥哥姐姐們的左腳與右腳的鞋子是不是都是一樣的顏色?而且長得一樣?」
小弟弟認真地低著頭繞了一圈,檢查了好幾位哥哥姐姐腳上的鞋子,再回到老師面前點了點頭,說了一聲:「是。」
「那下次你也穿左右腳一樣的鞋子,好嗎?」
小弟弟搖搖頭,認真地回答:「不要,我喜歡不一樣的。」
媽媽一臉尷尬地看著老師,主任拍拍孩子的肩膀,笑著說:「老實說,老師也覺得橘色搭配綠色真的很好看,不過,鞋子還是穿一樣的比較好喔。」
小弟弟並沒有回應,一溜煙地跑到幼稚園的庭院玩耍。
老師跟大橋太太互換了個眼神,兩人同時笑了出來。
因為從小弟弟剛才的言詞中,他們確定小弟弟的心裡清楚明白穿鞋子的定義跟方法,只是今早的他想有不同的嚐試。他知道等到他正式念幼稚園以後,就要跟哥哥一樣,穿同種樣式,而且同樣顏色的鞋子上學。現在的他,只是因為好奇有趣,所以才會這麼做。
主任最後說了一句:「有創意的孩子,很聰明。」
從這件事以後,我漸漸地明白,日本的教育雖然嚴格,但是並非強壓教條式的方式,而是自由地讓孩子們在允許的範圍下,做出種種的嚐試,啟發他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再不捨,也得放手讓孩子獨立
三歲的小班學生,每天自己背書包,手裡提著一大袋裝著上述所需的用品上學(除了換洗的衣服與換洗衣袋),看在父母的眼裡,真的好辛苦。但這就是日本訓練孩子的方式。每一樣東西都要分類裝進袋子裡,到教室以後,按照老師的規定將圍兜兜、書包、袋子,還有脫下來的室外鞋,分別放在老師規定的位置。這些動作都是由孩子獨立完成,老師與家長都只能提醒,而不是幫孩子把事情做完。
雖然兒子並沒有在這間公立幼稚園就讀小班,不過依據我的觀察,還有聽其他小班媽媽們的敘述,小班開學的第一週,只上一個半小時的課...
作者序
【推薦序】
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比不愛更可怕
我是現職的幼兒園教師,也是一個四歲小女孩的媽媽。
大約在五六年前,有機緣與新北市的幼教輔導團一同前往日本的幼稚園與保育所(托兒所)參訪。當時與同行的老師們對日本的幼教進行了一些研究與討論,並撰寫歸國後的參訪報告。或許是這樣的經驗,讓我讀起本書分外的親切,一邊讀一邊點頭如搗蒜。藉著作者親身經驗的描述,應證了許多我們當時對日本媽媽教養態度的臆測!
去日本幼稚園參訪時,我們驚訝地看到孩子們入園時,都是自己負責拿自己的物品,少則是書包和水壺,多則有衣物袋、便當袋、繪本袋……等,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媽媽會幫孩子拿這些物品。即使是三歲小班生的小娃兒,也是搖搖晃晃,奮力的提著大包小包的物品,而媽媽則是在後面看著他,只用眼神和愛支持孩子,這與台灣的情況大相逕庭!
迎接孩子入園是我一天工作的開始,台灣的情景大多是孩子踏著輕快的步伐往前走,後面跟著笑咪咪的家長,身上背著孩子的書包、水壺和睡袋等各種物品,堪稱是現代最偉大的孝子、孝女或書僮。其實不論是日本或台灣,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只是我們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孩子終有一天必須脫離父母的羽翼,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或許是理解這樣的現實,所以日本媽媽們認為訓練孩子獨立,才是愛他們的表現。
記得有一次文貞姊姊回台灣,我們一起帶著孩子出去玩,姊姊的女兒那時還不到三歲吧!跟著姊姊步行了很久,卻從不喊累,也不會吵著要背或抱;我的女兒走沒幾步就喊累,想往我身上賴。身為幼教老師的我,自以為已經很有原則了,但有時還是捨不得孩子辛苦,而讓她養成了依賴的個性。姊姊的教養態度是如此用心而有原則,才能擁有兩個懂事又獨立的孩子。我想兒女的成就是媽媽的驕傲,一切的辛苦和煎熬都是值得的!
有句俗諺:「慈母多敗兒。」以前聽到這句話覺得很感冒,怎麼會有人質疑母親對孩子的愛?愛孩子怎麼會錯呢?事實上,愛孩子的方式若是錯了,或許比不愛更可怕,所以我也努力用對的方式去愛孩子。
教養孩子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擁有正確的教養態度,堅持原則、始終如一,更是不容易!看完姊姊的書後,了解她育兒過程的辛苦,更是鼓舞了我,開始覺得我還可以繼續努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媽媽的教養方式,的確有值得我們學習的部分,不過我覺得最動人的,還是媽媽那顆愛孩子的心。
新北市秀朗國小附設幼兒園老師 蘇承薇
【推薦序】
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比不愛更可怕
我是現職的幼兒園教師,也是一個四歲小女孩的媽媽。
大約在五六年前,有機緣與新北市的幼教輔導團一同前往日本的幼稚園與保育所(托兒所)參訪。當時與同行的老師們對日本的幼教進行了一些研究與討論,並撰寫歸國後的參訪報告。或許是這樣的經驗,讓我讀起本書分外的親切,一邊讀一邊點頭如搗蒜。藉著作者親身經驗的描述,應證了許多我們當時對日本媽媽教養態度的臆測!
去日本幼稚園參訪時,我們驚訝地看到孩子們入園時,都是自己負責拿自己的物品,少則是書包和水壺,多則有衣物...
目錄
推薦序 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比不愛更可怕─蘇承薇
推薦序 關於「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因幡美知郎
推薦序 日本媽媽的育兒智慧─呂寶靜
chapter1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
當日本人的媽媽怎麼這麼苦命?
在日本非常神聖的工作——家庭主婦
台灣媽媽、日本媽媽,超級比一比
日本吃飯穿衣的負責任訓練
三代同堂卻互有生活空間
婆家?娘家?孩子該給誰帶才好
世界跑透透,母愛只增不會減
懷念母子三人同心的感覺
Chapter2 零歲:媽媽是孩子的守護神
日本人從小到底是被如何教導?
哺乳,日本媽媽第一門必修課
寶寶吸奶,媽媽照樣睡照樣吃
誰說一定要有哺乳室才能餵母奶
Chapter3 一~二歲:讓好習慣紮根,要從小開始學習
一歲,媽媽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故事時間其實是講給媽媽聽的
借閱圖書,讓孩子瞭解什麼是規矩
從遊戲中,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左腳穿橘色布鞋,右腳穿綠色拖鞋,是一種創意!
Chapter4 二~三歲:誠信的學習,從小開始
兩歲:媽媽是孩子的領頭班長
守禮儀、勇於嚐試新經驗的孩子才是優等生
讓孩子獨自探索外在的世界
教導孩子誠信的觀念與想法
為人母的高瞻遠矚
Chapter5 三歲~四歲:幼稚園訓練孩子自主自律
三四歲,種種「苦行」都是成長
陪伴孩子邁向另一個人生的階段
教學參觀日,媽媽是大朋友
中班的春夏秋冬,有媽媽陪我一起度過
Chapter6 五歲~六歲:放手,讓孩子自己來
五六歲之後,媽媽是孩子心靈永遠的依靠
垃圾變身為玩具,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大班生走出校園,收穫多多
認字,遠不如記得帶水壺來上學重要
Chapter7 媽媽是孩子習慣的好老師
食:營養由媽媽來負責,但是飯要自己吃
衣:適當的穿著打扮,也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住:狹小的空間,大家一起維持整齊清潔
行:兩輪鐵馬載著滿滿的愛
不小心病了:瞧瞧日本媽媽的威力
診所裡只有媽媽
家庭教育才是王道:媽媽是隱形的女王
chapter8夢想,應該讓孩子自己創造
培養孩子好性格,就是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
打招呼!給他人元氣,讓自己歡喜
想給孩子幸福,就讓他們常存感恩之心
預防,遠比闖禍以後施予懲罰更有效
有責任感的孩子更有自信
自家的兄弟姊妹,會是最好的知己
家人是彼此心靈上永遠的依靠
後記:敎孩子立志做個好人,是一生的功課
推薦序 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比不愛更可怕─蘇承薇
推薦序 關於「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因幡美知郎
推薦序 日本媽媽的育兒智慧─呂寶靜
chapter1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
當日本人的媽媽怎麼這麼苦命?
在日本非常神聖的工作——家庭主婦
台灣媽媽、日本媽媽,超級比一比
日本吃飯穿衣的負責任訓練
三代同堂卻互有生活空間
婆家?娘家?孩子該給誰帶才好
世界跑透透,母愛只增不會減
懷念母子三人同心的感覺
Chapter2 零歲:媽媽是孩子的守護神
日本人從小到底是被如何教導?
哺乳,日本媽媽第一門必修課
寶寶吸奶,媽媽照樣睡照樣...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