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730
二手價:6 折,NT$ 435
限量商品已售完
近年,在關於現代性的研究中,歐洲經驗已不再是金科玉律,不同區域於何時又是以何種方式進入現代,實有探討的價值與必要。本書站在多元現代性與後殖民理論的反省基礎上,結合實際歷史研究的進展,倡議以交互比較與相互連結的歷史兩種研究取徑,重探現代性的發展,並企圖從台灣出發,追求超越東方╱西方、殖民╱被殖民僵固二分的知識生產模式。
本書透過探討自律市場、文化與文明概念的演變、專業與公民身分的關係、清帝國的早期現代統治理性、台灣民間神明信仰的現代性、中小企業的彈性生產網絡、中國的天朝主義⋯⋯等政治、經濟與文化三大面向,重新定位台灣的現代性經驗,並與西方的發展進行交互比較。
採取交互比較的方法,可避免以本質化的方式把現代性理解為某些特徵;引進相互連結的歷史考察,則可彰顯現代性本身所內含的異質性,皆有助於開展出超越既有多元現代性的另一種研究路數。
作者簡介:
(依文章順序)
湯志傑(Chih-Chieh Tang)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副教授、Soziale Systeme: 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sche Theorie 及《思與言》編輯委員。研究專長領域為系統理論及歷史社會學,過去主要致力於釐清從傳統中國到現代台灣的長期社會結構演變,晚近開始勉力嘗試納入世界史的視野,希望透過對縱橫交織的考察,比較各地到現代轉型的異同。近作如“A Rewriting Experiment of Moder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ected Histories: Taiwan as a Laboratory of Modernity”、〈重新認識現代性的必要:來自概念史與知識社會學的初步反省〉、〈文明與暴力共存的弔詭︰從蹴鞠、擊鞠與捶丸的興衰管窺華夏文明的文明化歷程〉。
吳鴻昌(Hung-Chang Wu)
臺灣大學社會所博士,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社會學理論、經濟社會學、政治社會學與文化社會學。長期的學術興趣是使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學其他經驗性次領域產生交流與對話。近來的研究主題則是比較視野的中國現代性的歷史發展。近作如〈經濟學帝國主義抑或行動理論的重建:對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的反思〉、〈冷戰結構視野下的太陽花〉、“China: Ancien Régime, Revolution, and After”。
林峰燦(Feng-Tsan Lin)
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專長領域為巫術與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以及社會學理論。過去幾年主要關注文化概念的歷史轉折與精神分析的社會學內涵,目前正撰寫Freud與大眾文化爭議的研究。
蔡博方(Po-Fang Tsai)
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社會理論、法律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及公民身分研究,過去致力於以社會理論來考察公民身分概念在規範學科與經驗學科之間的交錯,晚近開始嘗試以韋伯的理論研究晚清民初中國社會的公民身分演變,並納入對專業主義的考察,刻畫現代社會轉型中公民身分與專業主義的關係。近作如“The Introduction and Reception of Max Weber's Sociology in China and Taiwan”、〈報刊現代性與公民身分:以《申報》為例的反思〉、〈公民身分社會學的理論企圖:規範性與經驗性研究的整合〉。
林文凱(Wen-Kai Lin)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與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台灣經濟史、台灣法律史與歷史社會學,過去主要致力於清代台灣經濟史與法律史的考察,晚近開始進行日治時期台灣殖民現代性演變之研究,並從台灣學術史的角度關注西方與日本帝國近代學知在東亞各地的交流影響。近作如〈臺灣近代統治理性的形構:晚清劉銘傳與日治初期後藤新平土地改革的比較〉、〈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晚清臺灣的財政──劉銘傳財政改革事業的歷史制度分析〉。
齊偉先(Wei-Hsian Chi)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專長領域為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社會學理論。長期關注宗教團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因應發展模式,試圖從中揭示不同宗教的宗教性。近年來特別關注民間信仰在現代治理環境下的變遷與所面臨的挑戰,嘗試從傳統的視角探索足以挑戰宗教社會學對「宗教」理解方式的局限性。相關近作有〈臺灣民間宗教儀式實踐中的「品味動員」:陣頭、品味社群與宗教治理〉、〈漢人民間宗教與新媒體:以臉書為媒介的宗教建構〉。
謝斐宇(Michelle Fei-yu Hsieh)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為發展社會學與經濟社會學。近期研究關注台灣中小企業的技術學習與創新,和東亞發展模式的比較。近作如“Learning by Manufacturing Parts: Explain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aiwan’s Decentralized Industrialization”、“Embedding the Economy: Taiwan’s
State and Export-led Development”、〈從頭家島到隱形冠軍: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1996-2011〉。
鄭祖邦(Tsu-Bang Cheng)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與興趣為韋伯研究、政治社會學、戰爭與現代社會等。近年主要的研究重點在於從中國因素觀察香港本土意識的發展。相關著作收錄於《戰爭與社會》、《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書。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作者:湯志傑、吳鴻昌、林峰燦、蔡博方、林文凱、齊偉先、謝斐宇、鄭祖邦
二手價:6 折,NT$ 435 NT$ 730
限量商品已售完
近年,在關於現代性的研究中,歐洲經驗已不再是金科玉律,不同區域於何時又是以何種方式進入現代,實有探討的價值與必要。本書站在多元現代性與後殖民理論的反省基礎上,結合實際歷史研究的進展,倡議以交互比較與相互連結的歷史兩種研究取徑,重探現代性的發展,並企圖從台灣出發,追求超越東方╱西方、殖民╱被殖民僵固二分的知識生產模式。
本書透過探討自律市場、文化與文明概念的演變、專業與公民身分的關係、清帝國的早期現代統治理性、台灣民間神明信仰的現代性、中小企業的彈性生產網絡、中國的天朝主義⋯⋯等政治、經濟與文化三大面向,重新定位台灣的現代性經驗,並與西方的發展進行交互比較。
採取交互比較的方法,可避免以本質化的方式把現代性理解為某些特徵;引進相互連結的歷史考察,則可彰顯現代性本身所內含的異質性,皆有助於開展出超越既有多元現代性的另一種研究路數。
作者簡介:
(依文章順序)
湯志傑(Chih-Chieh Tang)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副教授、Soziale Systeme: 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sche Theorie 及《思與言》編輯委員。研究專長領域為系統理論及歷史社會學,過去主要致力於釐清從傳統中國到現代台灣的長期社會結構演變,晚近開始勉力嘗試納入世界史的視野,希望透過對縱橫交織的考察,比較各地到現代轉型的異同。近作如“A Rewriting Experiment of Moder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ected Histories: Taiwan as a Laboratory of Modernity”、〈重新認識現代性的必要:來自概念史與知識社會學的初步反省〉、〈文明與暴力共存的弔詭︰從蹴鞠、擊鞠與捶丸的興衰管窺華夏文明的文明化歷程〉。
吳鴻昌(Hung-Chang Wu)
臺灣大學社會所博士,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社會學理論、經濟社會學、政治社會學與文化社會學。長期的學術興趣是使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學其他經驗性次領域產生交流與對話。近來的研究主題則是比較視野的中國現代性的歷史發展。近作如〈經濟學帝國主義抑或行動理論的重建:對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的反思〉、〈冷戰結構視野下的太陽花〉、“China: Ancien Régime, Revolution, and After”。
林峰燦(Feng-Tsan Lin)
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專長領域為巫術與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以及社會學理論。過去幾年主要關注文化概念的歷史轉折與精神分析的社會學內涵,目前正撰寫Freud與大眾文化爭議的研究。
蔡博方(Po-Fang Tsai)
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社會理論、法律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及公民身分研究,過去致力於以社會理論來考察公民身分概念在規範學科與經驗學科之間的交錯,晚近開始嘗試以韋伯的理論研究晚清民初中國社會的公民身分演變,並納入對專業主義的考察,刻畫現代社會轉型中公民身分與專業主義的關係。近作如“The Introduction and Reception of Max Weber's Sociology in China and Taiwan”、〈報刊現代性與公民身分:以《申報》為例的反思〉、〈公民身分社會學的理論企圖:規範性與經驗性研究的整合〉。
林文凱(Wen-Kai Lin)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與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台灣經濟史、台灣法律史與歷史社會學,過去主要致力於清代台灣經濟史與法律史的考察,晚近開始進行日治時期台灣殖民現代性演變之研究,並從台灣學術史的角度關注西方與日本帝國近代學知在東亞各地的交流影響。近作如〈臺灣近代統治理性的形構:晚清劉銘傳與日治初期後藤新平土地改革的比較〉、〈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晚清臺灣的財政──劉銘傳財政改革事業的歷史制度分析〉。
齊偉先(Wei-Hsian Chi)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專長領域為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社會學理論。長期關注宗教團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因應發展模式,試圖從中揭示不同宗教的宗教性。近年來特別關注民間信仰在現代治理環境下的變遷與所面臨的挑戰,嘗試從傳統的視角探索足以挑戰宗教社會學對「宗教」理解方式的局限性。相關近作有〈臺灣民間宗教儀式實踐中的「品味動員」:陣頭、品味社群與宗教治理〉、〈漢人民間宗教與新媒體:以臉書為媒介的宗教建構〉。
謝斐宇(Michelle Fei-yu Hsieh)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為發展社會學與經濟社會學。近期研究關注台灣中小企業的技術學習與創新,和東亞發展模式的比較。近作如“Learning by Manufacturing Parts: Explain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aiwan’s Decentralized Industrialization”、“Embedding the Economy: Taiwan’s
State and Export-led Development”、〈從頭家島到隱形冠軍: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1996-2011〉。
鄭祖邦(Tsu-Bang Cheng)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與興趣為韋伯研究、政治社會學、戰爭與現代社會等。近年主要的研究重點在於從中國因素觀察香港本土意識的發展。相關著作收錄於《戰爭與社會》、《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書。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