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思考」、「6頂思考帽」創意大師
愛德華.狄波諾Edward de Bono
————最完整的水平思考工具與應用大全————
教你不用靈感也能創新!
★
麥肯錫、NTT、微軟、IBM、通用汽車、殼牌石油……
全球一流菁英都在學的超效能思考術!陳良基|台大副校長.創新設計學院執行長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方素惠|《EMBA雜誌》總編輯
————一致推薦!
※《商業周刊》1465期選書 ※
▌如果創造力只能靠天賦,那我們做任何事都沒有意義。
——愛德華.狄波諾Edward de Bono ▌
創造力是可以學習的。
我們不必成為天才,或仰賴無可捉摸的靈感,只要用對方法!
愛德華.狄波諾是當代最重要的思考大師,在思考訓練的推動上不遺餘力。
我們總認為創意是專屬於某些領域的事,總習慣遇到問題才來想辦法解決;
但狄波諾告訴我們:
每個人都可以養成創意思考的態度,在沒問題中找問題,在一切順利時進行改善。
只要掌握好方法,你就可以在邏輯和分析思考之外,另闢一條創意思考的思路。
本書囊括水平思考法最重要的工具與技巧,
幫助你掌握「六頂思考帽」、「隨機輸入法」、「概念扇」等思考工具,以及在組織中的應用方法。
從發想到收割創意,讓你和你的團隊展現真正有效率和效益的創造力!
六頂思考帽──戴上不同顏色的帽子,一次只用一種角度看事情,得以避免爭辯,更有效地討論問題!
創造性暫停──打斷例行思考的流暢運轉,才能注意到被疏忽的事物!
聚焦──聚焦在一些沒有人願意思考的問題上,即使是小創意,也能產生驚人成果!
質疑──拒絕接受現行做法必然是最佳做法,繼續尋找可行的替代方案!
刺激──藉由設定腳踏石,扭轉現行的方式思考,找出真正的新新做法!
【隨書附贈】
「水平思考技巧整理」、「水平思考運用筆記」、「收割檢查表」、「構想處理檢查表」,讓創意發想更得心應手!
作者簡介:
愛德華.狄波諾 Edward de Bono
創意思考領域的重要權威,在國際上備受尊崇。
1933年出生於馬爾他島(Malta)。在馬爾他聖愛德華大學(StEdward's College)、皇家大學(Royal University of Malta)取得醫學學位後,獲選為羅德獎學金學者(Rhodes Scholar),前往英國牛津大學進修,並獲得心理學、物理學榮譽學位,後來又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同時擁有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劍橋大學與哈佛大學。
1967年,狄波諾出版《水平思考法》(The Use of Lateral Thinking)一書,一開始是為了彌補垂直思考的缺點,如今已成為創意思考的代名詞,被廣泛使用。「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一詞還被收錄在《牛津英文辭典》中,意為:「嘗試以非傳統或看似不合邏輯的方法解決問題。」
1969年,狄波諾成立認知研究信託公司(Cognitive Research Trust)與國際創造思考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reative Forum),結合許多國際領導企業,成員涵蓋了各領域精英。他也在紐約成立國際創意工作室(International Creative Office),與聯合國等國際團體合作。狄波諾設計的CoRT思維訓練課程是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思考課程,許多知名國際企業都聘請他擔任顧問,例如IBM、NTT、杜邦、麥肯錫顧問、保德信人壽、殼牌石油、福特汽車等等。
在此同時,狄波諾也持續寫作,共寫下83本書,譯為42種語言,包括全球暢銷的《六頂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和《水平思考法》。狄波諾從未將水平思考法定位為學院中的理論,他的興趣在於藉由思考方法幫助一般人改變生活,讓創意思考成為可以學習的技能。
譯者簡介:
許瑞宋
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曾任路透中文新聞部編譯、培訓編輯與責任編輯,也曾從事審計與證券研究工作。2011年獲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獎。譯有《商業冒險:華爾街的12個經典故事》(合譯)、《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品格致勝》和《柏南克的四堂課》等書。
|譯者之言|www.facebook.com/victranslates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創新思考大師。
——《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清晰思考的專家。
──《行銷週刊》(Marketing Week)
愛德華並非只是一位思想家,他還單人匹馬建立了一個全球產業,其著作獲得世界各地的政府、大學、學校、公司以至監獄奉為真理。
——《Times 2》
媒體推薦:創新思考大師。
——《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清晰思考的專家。
──《行銷週刊》(Marketing Week)
愛德華並非只是一位思想家,他還單人匹馬建立了一個全球產業,其著作獲得世界各地的政府、大學、學校、公司以至監獄奉為真理。
——《Times 2》
章節試閱
前言
水平思考,發揮創意的有效方法(摘錄)
當我遇到一些狀況或需求,我坐下來對自己說:「我需要新想法……」這時我該怎麼做?
我可以著手進行研究,嘗試以邏輯方法獲得一個新想法;或是借用或竊取別人的想法;或是就無所事事地坐著,等待靈感降臨。我也可以請一個有創意的人替我出主意;或是匆匆忙忙召集幾個人進行腦力激盪。又或者,我可以靜靜地、有系統地運用水平思考,在十到二十秒內得到一些新想法。
我從事創意思考的工作已經四十七年,是時候做一番整理,更新一些觀念了。在這段期間,我提出的許多技巧因為遭到誤用而無法發揮它的強大效果,我希望能夠重新敘述並加以澄清。我曾經在許多國家、在不同的文化社會裡教授創意思考,對象包括商業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門等等,我也希望能夠進一步運用這些豐富經驗。
創意思考在這四十七年間發生了什麼事?在某些方面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某些方面則十分平靜。
1969年,我寫了《思考的奧秘》(The Mechanism of Mind)這本書,書中提出一個概念:人類大腦神經網路的運作,是一種自組織資訊系統。這個想法在當時有點奇特,但如今已是有關人類大腦運作的主流觀點。自組織系統也成為一門學科的研究課題,類神經網路電腦的設計便是基於這個原理。科學的發展已經趕上了當年的概念模型。人類的感知能力就像自組織資訊系統,所以創造力也是有邏輯的。這種系統需要創意,也需要刺激。
相對於四十七年前,現在人們對創意思考的興趣要大得多,幾乎每一家大公司都標榜自己是「創造型企業」,人們口頭上莫不極力強調創造力的重要。但就我看來,大家並未認真地想要發揮創造力。
有一些人相信創造力很重要,也相信相關事實,但是認為我們在這方面無能為力。這些人認為創造力是一種神秘的天賦,有些人有這種能力,有些人就是沒有。他們顯然是混淆了藝術創造力(往往不是真的有創意)與改變觀念和感知的能力。還有一種類似的觀點認為,新構想取決於事件與環境的偶然配合,這種機緣可遇不可求。抱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任何新構想的產生都是出於偶然,未來也會是這樣,我們不必做任何事,也無能為力,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出有創意的人,鼓勵他們發揮創造力。
儘管現在有越來越多人相信,創意思考是可以培養的,但我們還面臨兩方面的困難。對犯錯的恐懼阻礙了人們為發揮創造力而冒險,因此有一些人認為,只要消除抑制作用,人就會有創造力。這種觀念已經普及,在北美尤其流行,然而,這種觀念阻礙了真正的創意思考的發展。人們致力於消除恐懼,以求發揮天生的創造力,但這麼做的效果相當有限。人的大腦運作並非以發揮創造力為目標,因此消除抑制作用,並不會賦予大腦創造力。情況就像你不會因為鬆開煞車板,就變成技術精湛的駕駛者。我稍後會再談這一點。
接下來要講「腦力激盪法」造成的危害。這種做法提供一個比較輕鬆的環境,鼓勵參與者提出想法,而不必擔心會立即遭到否決。它是有用的,其意圖是可敬的,背後部分原則是合理的,然而,當腦力激盪法變成創意思考的同義詞時,也阻礙了創意思考的發展。
希望發揮創造力的人相信,腦力激盪法雖然效果不彰,但已足夠。其他有意培養創意思考的人,則因為腦力激盪法的亂槍打鳥做法而感到沮喪。腦力激盪法源自廣告業,藉由意念的激盪,產生有用的想法。這在廣告業有其價值,但是在其他領域,當「新奇」並非主要目標時,腦力激盪法就沒那麼有幫助。
我們很難責怪腦力激盪法,因為它有確實有一些價值,有時候也能奏效;但據我的經驗,這種做法已經過時,而且缺乏效率。我們可以運用一套有系統的技術,效果會好得多。而且要發揮創造力,也不是非得靠腦力激盪法這樣的群體活動不可,只要掌握正確的技巧,一個人努力,甚至會更有創意。我希望以「腦力航行」的概念來代替腦力激盪。腦力航行是一個主動控制的過程,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改變航向,而不是被動地在大浪中激盪。
另一個與腦力激盪法相關的觀念認為,創意思考必須夠「瘋狂」或「異常」才有效。這種觀念完全誤解了創造力的本質,源自那些不了解刺激思考的真義的人。因為刺激來自異常經驗,而「瘋狂」的事物必定也是異常的,這些人便以為兩者是一樣的。
我必須說,大部分的阻礙,可以說是創意思考的教學品質不濟造成的。因為創意思考似乎不需要邏輯推理能力或經驗,任何人都可以踏入這個領域,人們借用各種技巧和程序,但並未充分了解正確的使用方法,結果我們看到了一個個速成的創意思考「專家」。在這類專家的遊說之下,許多客戶便相信創意思考就是這樣,還有許多人因此對創意思考產生反感,造成創意思考貶值,不受人們重視,認為創意思考只是偶然奏效的雕蟲小技。
因為上述原因,創意思考至今仍未獲得它應有的地位。有些人認為邏輯推理便已足夠,有些人認為創造力是天賦或運氣,努力根本派不上用場;還有一些人則因為創意思考的「瘋狂」而產生反感。
在本書中,我會提出有系統的技巧,不管是個人或團體都可以利用。這些技巧是基於人的感知行為(一個自組織的形態製造系統),其設計合乎邏輯,毫無神秘之處。四十七年前,我創造「水平思考」一詞,就是為了擺脫大家對創造力的模糊和神秘印象,水平思考重視的是觀念和感知的改變。
我把創意思考(水平思考)視為一種特別的資訊處理方式,它應該與其他資訊處理方法,例如數學、邏輯分析和電腦模擬等並列。這當中沒有神秘之處,一個人坐下來,有系統地運用水平思考技巧,希望產生一些新構想,這都是很正常的事。
水平思考的方法可分為三大類:質疑、替代方案,以及刺激,每一類方法都有技巧可以學習、練習。尤伯羅斯(Peter Ueberroth)和洛杉磯奧運會的故事說明了我們可以如何學習,以及運用這些技巧。1975年我在佛羅里達州博卡拉頓為青年總裁協會做一場九十分鐘的演講,尤伯羅斯是主持人,那是他首次接觸到水平思考法。九年後,他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表示,洛杉磯奧運會大獲成功,全靠他運用水平思考法,才有那些新構想。
我希望澄清一點,本書可以作為創意思考的參考書,但我無意在書中說明創意思考的「教學」原則,這不是一本書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互動和當面指導。本書是為希望運用創意思考技巧的人而寫的使用手冊,包括以下三類讀者:
1. 意識到創造力將越來越重要,希望為此做好準備的人。
2. 平時就富創意,希望加強相關技巧的人。
3. 認為完全不需要創造力的人。
我知道,第三類讀者可能不會買這本書,他們要增進對創意思考的了解,唯一的希望是有人送這本書給他們,好讓他們知道創意思考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它為何重要。
在此我想區分兩種創意思考的結果,我們通常會假定,經由創意思考得到的新構想多少有點危險,因為想法是新的,我們不確定它是否可行,在產生報酬之前,我們可能必須投入時間、金錢、精力,並為此激烈爭論。許多人與組織即使知道這種投資就長期而言是必要的,還是不願意承擔。但這只是創意思考的一種結果,還有一種創意與此截然不同。這種創意你一眼就知道它是合理的、可行的,可以節省金錢或時間,或帶來其他好處。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
1. 我們為什麼需要創造力?
2. 工具篇──水平思考的正式技巧
3. 應用篇──在工作中運用創意思考
想出創見是最了不起的事,看到創見奏效是最令人欣慰的事,而符合自身需求的創見是最有用的。
CHAPTER 5
人們對創造力的誤解
這裡提出的觀點都是我的個人意見,根據的是我在創意思考這領域(包括教導創意思考技巧)的多年經驗。
◤創造力是一種天賦?
這個誤解非常誘人,因為如果你相信它,就不必為了培養創造力而努力。如果創造力只能靠天賦,我們做任何事都沒有意義。提出這種觀點的人,通常會引用一些極端的例子,例如莫札特、愛因斯坦或米開朗基羅。這種說法有如告訴大家:教數學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教不出龐加萊這樣的數學天才。我們不會因為無法保證每一名學生都成為李斯特或帕德瑞夫斯基那樣的大師,就放棄教人彈鋼琴或拉小提琴。有誰能使每一個學網球的人都成為柏格(Bjorn Borg)或娜拉提洛娃(Martina Navratilova)那樣的高手呢?即使能力遠不如天才,學一點數學,玩一點鋼琴、小提琴和網球,都是有意義的。
假設有一群人參加賽跑,槍聲響起後,賽事開始,有人跑第一,有人跑最後,成績取決於參賽者天生的跑步能力;現在有個人發明了輪式溜冰鞋,並訓練所有跑者使用。跑者穿上溜冰鞋再比一次,每個人的速度都大幅提升,當然還是有人跑第一,有人跑最後。
如果我們不鍛鍊自己的創造力,那麼創造力就只能仰賴天賦;但是如果我們提供培訓,以及有系統的技巧和結構,大家的創造力都獲得提升,當然,還是有些人的創造力會明顯高於其他人,但所有人都能掌握一些創意技巧。「天賦」與「訓練」完全沒有矛盾,任何體育或歌劇教練都能說明這一點。
有些人天生就富創意,但並不表示這些人不能接受一些訓練、掌握一些技巧,變得更有創意;當然也不表示其他人就永遠都不能學會發揮創造力。我開始撰寫有關創造力的著作時曾經想過,一些真正富創意的人可能會表示他們不需要這種東西,但結果恰恰相反,許多出了名有創意的人主動聯繫我,表示我介紹的一些技巧對他們很有幫助。
已經有大量的實例告訴我們,人們如何運用水平思考法發展出有力的構想。還有許多經驗顯示,創意思考的訓練效果顯著。我們也可以輕易藉由實驗證明,即使只是運用簡單的技巧,例如「隨機輸入法」,也可以立即產生更多新主意。
在我看來,學習創意思考,就如同學數學或任何一項運動,我們不會消極地表示只能仰賴天賦,自己不需要努力。我們知道,能力可以訓練,天賦加上訓練和方法,可以變得更強大。創造力無法訓練的說法如今已站不住腳,我們或許培養不出天才,但我們不必成為天才,也能夠發揮創造力。
◤創造力源自叛逆者?
在學校裡,表現好的小孩大部分都是循規蹈矩的人,因為他們很快就領悟到遊戲的訣竅:花最少力氣通過考試,討好老師,必要時抄功課。他們藉此得到平靜的生活,也有餘力去追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此外有些叛逆者因為個性使然,或是希望受人注意,不想玩乖乖牌的遊戲。
於是我們便假定,在往後的日子中,創造力必然是來自那些叛逆者。乖乖牌忙著學習、適應各種規矩,我們必須靠叛逆者提出質疑,著手去做不一樣的事。叛逆者有勇氣、精力和與眾不同的觀點,這是我們對於創造力的一種傳統觀念,不過,情況已經改變。
當我們開始了解創造力的本質,或至少開始了解水平思考法的本質,它就成為一種遊戲。一旦社會認為這個遊戲值得玩,鼓勵人們參與,乖乖牌就會參與這個新遊戲。因為他們擅長學習和玩遊戲,很快就變得比叛逆者更有創意,因為後者不想學習或玩任何遊戲。
當乖乖牌變得比叛逆者更有創意,這麼一來,具建設性的創造力將大量增加。叛逆者的創造力往往是藉由攻擊流行觀念、反對俗規來表現,叛逆者的動能源自「反對」。但玩創造力遊戲的乖乖牌不必「反對」任何東西,他們的創造力可以建立在既有觀念上,可能更有有建設性。創造力不是叛逆者的專利,自認是乖乖牌的人,也能學會創意思考的技巧。
日本出現了許多極富創意的人,但整體而言,日本文化傾向強調集體行為而非特立獨行。相對於西方,日本傳統文化並不是很重視個人的創造力,他們認為觀賞一道線條流暢的拱門時,不必看到每一塊石頭的個別貢獻。但是時代變了,日本人決定參與創造力這個新遊戲,他們學會了,而且玩得很在行。
根據我在日本教授創意思考的經驗,我必須說,他們在這個新遊戲中表現傑出,一如他們學會玩品質遊戲,還成為頂尖高手。如果西方掌控教育政策的人還繼續相信創造力無法傳授,批判思考就足夠,那麼西方將落後於人。
◤左腦vs.右腦?
右腦與左腦的區分因為簡單,有很強的吸引力,強到幾乎變成一種歧視:「他太偏向左腦了……」「我們需要一個右腦人來做這件事……」「我們請她,是希望借助她的右腦思維……」左右腦之分有它的價值,它讓我們知道,思考並非全都是線性的或符號式的。不過,相關說法已經誇張到變得危險,並且造成束縛,嚴重危害到創造力的推廣。
就慣用右手的人而言,左腦是大腦「受過教育」的部分,負責理解語言和符號,辨認出我們知道的東西;右腦則是未學任何東西的「無知」部分。在繪畫和音樂等領域,右腦讓我們可以用無知的眼光看事物,我們可以畫出我們看到的東西,就算不知道它是什麼。右腦使我們擁有一種全面性的眼光,不必一點一滴地建立認知。
這一切都有其價值,但是在談論改變觀念和感知的創造力時,我們非用到左腦不可,因為左腦是觀念和感知形成與停留之處。利用正子斷層掃描(PET),我們可以看到大腦哪個部分正在運作,正在進行創意思考的人,左右腦同時處於活躍狀態。
左右腦的概念雖然有一些價值,無知對某些活動(音樂、繪畫)也有價值,但是就創意思考而言,左右腦之分是會誤導人的,因為它暗示發揮創造力純粹是右腦的事,它暗示我們只需要拋棄左腦行為,發揮右腦的功能,就會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
◤像個藝術家般揮灑創意?
本書稍早提到,「創造力」一詞因為用法很廣,造成了一些混淆。我們通常是在藝術作品上最清楚感受到創意,便假定創意與藝術同義,教授創意思考,就必須教人們表現得像個藝術家。我們也假定藝術家可能就是教人發揮創造力的最佳人選。
本書關注的是改變觀念和感知的創造力,也就是「水平思考」。就我關注的範疇而言,並不是所有藝術家都有很強的創造力,許多藝術家其實是風格師,他們有寶貴的感知和表達風格。事實上,藝術家經常被困在一種風格中,因為世界期望他們展現這種風格。你請建築師貝聿銘替你設計大樓,你會期望一棟有貝聿銘風格的大樓。你也會期望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有安迪.沃荷的風格。
其實藝術家重視分析的程度可能超乎許多人的想像,他們很重視自己的工作涉及的技術。藝術家一如兒童,同時具有清新、原創和固執的特質,但他們不一定具備創意思考需要的彈性。藝術家確實普遍希望創新,他們願意試驗各種觀念和感知,也樂於以結果證明。這一切對創作來說都很重要。根據我對創造力的定義,有些藝術家確實是有創意的,但也有些藝術家並非如此。
對於創造力與藝術的誤解可以分兩個部分:首先是認為創造力和藝術有關;進而認為,藝術家(或任何有創意的人)就是教人發揮創造力的最佳人選。但是,頂尖賽車手通常不是頂尖的賽車設計師或教練。有些人認為藝術家可以薰陶學生,讓學生也變得也創意,我相信有薰陶作用這回事,但其影響力很微弱,以薰陶作為教學法成果太差了。
就改變觀念和感知的創造力而言,我不認為藝術家在對這方面的教學有任何長處。確實有一些有創意的人也擅長教人發揮創造力,而當中也有人剛好就是藝術家,但如果將創造力與藝術混為一談,那就危險了。
◤我們必須解除束縛?
這一點我已經提過,在北美,所謂的創造力培訓,大部分是以解除束縛、釋放天生的創造潛力為宗旨。我完全同意,我們都應該解除束縛,放下對犯錯和顯得可笑的恐懼。如果能夠自由地試驗奇怪的構想、表達想法,這對發揮創造力確實是有利的條件,我不可能贊成抑制創造力。我們的教育體系向來重視評斷制度和標準答案,因此,幫助人們突破這種模式的努力是值得鼓勵的。
但是,解除束縛論的有限價值就是它最危險的地方。許多人認為,發揮創造力只需要解除束縛。許多組織因此相信,培養員工的創造力只需要請人來解放員工。創造力導師也因此相信,創造力培訓不外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員感到無拘無束,能夠暢所欲言。
我們的大腦運作並非以發揮創造力為宗旨。大腦的傑出之處,在於它會根據周遭事物自然地形成形態,然後堅持運用這些形態,這正是感知的運作方式。如果大腦不是這樣運作,我們不可能正常生活。大腦的功能在於幫助我們適應環境,生存下去。大腦的設計並不是為了脫離已建立的形態,進而產生創見。
抑制作用使我們的創造力低於正常水準。如果我們消除抑制作用,我們的創造力將回到正常水準。但要有很強的創造力,我們還需要一些「非自然」的協助,例如本書稍後將闡述的刺激程序。
有些人確實有很強的創造力,也經常提出創見,但這些創見是否是大腦的自然活動?並不是。大自然偶然提供的刺激(一種自然的「隨機輸入法」)、某些事件不尋常地撞在一起,都可能讓人產生創見。就像人會生病,但並不表示生病是人體的自然活動。因此,就算有些人一再提出創見,也不表示產生創見是大腦的自然功能,如果是的話,人類運用天生的創造力創造的結果,應該比我們看到的多很多。純粹站在資訊系統行為的角度,我們很難想像一個記憶系統能夠發揮創造力──除非是系統出錯。
◤創意需要直覺?
常有人問我,直覺對創意思考有什麼作用?在英文中,intuition(直覺)一詞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是指洞察力和突然改變看事物的方式。這種洞察力很像本書稍早提到的幽默現象,也就是水平思考的模型。如果我們能跨到側線,就會看到它與起點是相連的,因此形成新的感知。就這層意思而言,我會說創意技巧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獲得洞察力。
intuition的第二種意思,是指源自經驗或思考的一種感覺,我們未釐清形成這種感覺的成分或步驟,因此稱之為「直覺」,而非「想法」。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對某些議題有種直覺,這種直覺便是源自經驗。有時候我們會將相關因素輸入大腦,讓直覺去處理,藉此得到結論,這種直覺則是源自思考。帶著問題上床睡覺,就是讓直覺無意識運作的一個例子。
在我們的意識之外,是不是真的有某種有益的心智運作?在理論層面上,我認為最好不要替這個問題下定論,但我估計,我們將背景資料輸入大腦,大腦確實會無意識地對資料和經驗做一些重組。像大腦這種運用形態的系統,這完全不令人意外,因為這種系統很容易改變對事物的理解──只要進入形態的點稍微不同,就可能走往完全不同的方向,就像雨下在分水嶺的兩邊,雨水的流向便完全不同。
重要的是在實踐層面,如果我們認為直覺就能搞定一切,我們不必、也不能做任何事,這種想法很危險,它暗示我們應該放棄努力,只要期望在必要的時候直覺能發揮作用。這我當然反對。
我相信在水平思考過程的最後階段,直覺確實很重要,我也相信直覺能帶來寶貴的貢獻,而且與所有刻意的創意技巧明顯不同。不過,我認為我們應該將直覺的這些貢獻視為一種「紅利」,得到時心存感激,得不到時則繼續運用創意技巧。
◤創意要夠瘋狂?
前面已經提過,一些從事創意思考工作的人所提倡的「瘋狂」創造力,將創意思考貶低為一些不能認真看待的東西。瘋狂很容易受到鼓勵,因為它與正常思考截然不同,而且可以很有趣。在一個群體中,當人們競相表現得更瘋狂時,會覺得自己受到的抑制正逐漸消除。
要發揮創造力,顯然不能留在既有想法中,而相對於既有想法,任何新想法都可能顯得瘋狂,因此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創意思考就是基於瘋狂,也很容易給人這種錯誤印象。
水平思考的技巧之一是刺激。我們必須設計一種不存在於經驗中、或許永遠都不可能發生的刺激,這是為了使我們脫離正常的感知形態,將我們的頭腦置於一個可以移動到新意念的不穩定位置。這是一種刻意和系統化的程序,是針對不對稱形態系統,以合乎邏輯的方式設計出來的方法。設定刺激,或是從刺激獲得移動,都有正式的方法,這一切與為產生瘋狂想法而做的截然不同。
說明刺激的邏輯和運用方法,顯然和讓人覺得瘋狂本身是目的、而且是創意思考的必要條件大相逕庭。我一再提到,許多創造力導師都很重視瘋狂,他們傳播瘋狂是創造力的精髓這種錯誤觀念,使得那些希望認真運用創造力的人對創造力訓練敬而遠之。
◤創意是靠亂槍打鳥?
傳統腦力激盪法給人的印象就是,創意思考有如亂槍打鳥,射出大量的瘋狂點子,希望能擊中某個目標。在發展出腦力激盪法的廣告業,亂槍或許能打中鳥,因為廣告業非常重視新意,但是其他大部分的領域,亂槍打鳥有如找一千隻猴子打字,希望當中有一隻猴子能打出一部莎士比亞劇本。
如果創意思考不過是這種有時成功的亂槍打鳥程序,我應該對它毫無興趣。但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樣,我們的感知形態有主要路徑,它們有如河谷,會蒐集周遭的所有資訊,並讓一切流入既有的河流中。因此,只要能脫離主要路徑或集水區,便有很大的機會進入另一個集水區。創意思考與亂槍打鳥截然不同,它更像是在一條滿是餐廳的街上,勉強自己離開常去的餐廳,去探索新餐廳。
只要脫離基於經驗的慣常形態序列,就有可能發現新想法正等著我們。新想法早就存在,只要我們擺脫慣常的思考形態,就有機會發現它。然而,一個有價值的創見事後看來一定是合乎邏輯的,因此有些人會宣稱,這種創見只需要一點邏輯思考就能得到,不需要搞那麼多花樣。
◤大跳躍勝過小跳躍?
有人說,西方的創造力一心想促成觀念上的大跳躍,創造新範式;日本人的創造力則滿足於連串的小跳躍式改良,不必驟然改變觀念,就能製造出新產品。哪一種比較好?
小跳躍的創造力無疑是有價值的,西方某整程度上忽視這種創造力,因為西方人偏好真正的「大」創見,這種創見比較能滿足自我,也比較容易打動別人。西方人重視天才型的創造力,有時候就會忽略了實用型的創造力。小跳躍的創見,通常是修正、改良或重組。一個創見的最大價值,可能取決於大量的小跳躍創造力,這種創造力幫助我們從創新中擠出最大價值。
但我也必須指出,連串的小跳躍加起來未必能產生一次大跳躍,因為大跳躍通常是範式的改變或新觀念的誕生,涉及舊觀念的徹底重組,這不太可能來自小跳躍的累積。
大跳躍和小跳躍創造力都有必要,關鍵在於平衡。為了鼓勵每一個人發揮創造力,我們應該要強調小跳躍創造力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只強調大跳躍創造力,人們可能會認為這只適用於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或企業策略師。
◤創意思考是群體活動?
過去我們以腦力激盪法作為創意思考的主要方法,有些人因此認為,創意思考必須是群體活動。畢竟如果你一個人坐下來,你可以做什麼呢?只能等待靈感嗎?腦力激盪法的概念,是其他人的話可以刺激你思考,構成一種意念的連鎖反應,因此腦力激盪必須是群體活動。
但事實上,創意思考完全不必是群體活動,本書提出的每一項創意思考技巧都可以由個人獨自運用,不必仰賴其他人提供刺激。以我的經驗來說,相對於群體合作,一個人努力得到的點子更多,意念範圍也更廣。在群體中,你必須聽其他人講話,可能也必須花時間敘述自己的想法,而且群體往往會選擇一個共同方向,獨自作業則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向。
就社交面來說,群體活動確實有其價值。獨自從事創造工作需要很強的紀律,因此實踐上我通常建議結合群體和個人努力。我認為,個人提出意念和新方向的能力要比群體強得多;一旦意念誕生,就可以經由群體加以發揮並提出多種發展方向。
這裡我想強調的是,創意思考並非像許多人所想的那樣,必須是群體活動。
◤智力與創造力?
葛佐斯(Jacob Getzels)與傑克森(Philip Jackson)曾經做過一項經典研究,他們宣稱,智商在一二○以下時,智商越高則創造力越高;但智商超過一二○時,智商與創造力就會背離。
我們必須質疑這項研究測驗智力和創造力的方法,以及參與者的期望。高智商的人通常會遇到別人勸他們不要猜測、不要提出無聊的想法,這種背景可能嚴重影響比較的結果。此外,智商很高的人不提出某些想法,可能是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想法是荒謬可笑的;而智商較低的人可能因為不夠聰明,不知道某個想法行不通,仍然提出來,反而在創造力評估中得分。
但這個問題仍值得思考:人是否必須非常聰明,才能擁有強大的創造力?還是太聰明反而不利於發揮創造力?
我視智力為大腦的潛力,智力可能取決於某些酵素的運作,因此有些人擁有較快的心智反應速度和大腦運轉速度。就像是汽車的馬力,馬力決定了汽車的潛力,但汽車的表現仍取決於駕駛者的技術。馬力很強的車可能因為駕駛者開得不好而表現很差,馬力平平的車也可能因為駕駛者開得好而表現出色。同樣道理,一個聰明人如果未掌握思考技術,表現可能不如一個智商較低的人。
創意思考技術是思考技術的一部分,必須另外學習才能掌握的。高智商的人如果不曾學習創意思考技術,其創造力大有可能不如智商較低的人,因為我們接受教育時所學到的某些思考技術可能不利於我們發揮創造力。因此,創造力的高低,主要取決於習慣、訓練和期望,只要願意學習,高智商不會妨礙一個人發揮創造力;只要智力達到基本水準,一個人不必特別聰明也能擁有創造力。
前言
水平思考,發揮創意的有效方法(摘錄)
當我遇到一些狀況或需求,我坐下來對自己說:「我需要新想法……」這時我該怎麼做?
我可以著手進行研究,嘗試以邏輯方法獲得一個新想法;或是借用或竊取別人的想法;或是就無所事事地坐著,等待靈感降臨。我也可以請一個有創意的人替我出主意;或是匆匆忙忙召集幾個人進行腦力激盪。又或者,我可以靜靜地、有系統地運用水平思考,在十到二十秒內得到一些新想法。
我從事創意思考的工作已經四十七年,是時候做一番整理,更新一些觀念了。在這段期間,我提出的許多技巧因為遭到誤用而無法...
作者序
推薦序
學習與運用創意思考的最佳工具
──陳良基 台大副校長.創新設計學院執行長
現代人正經歷快速無比的時代巨變,很多人說我們正在經歷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現今的工作型態已非往日可比擬,看看Google、Facebook、皮克斯,或是一些設計學院的工作類型與辦公方式,人們不用再像以往那樣線性單調的工作著,而是傾向團隊合作、腦力激盪、創意思考,共同發揮自己的專業,創造出具有價值的產品。每個人的才能更能相互流動。一直以來,我在各個演講場域、教育現場都一再強調教育創新與創意思考的重要性。
但還是常常有人懷疑,創意思考是可以培養的嗎?以創辦史丹佛d.school與IDEO而聞名於世的大衛.凱利(Daivd Kelley),長期來就是一直推廣設計思考、創意思考,他認為創意思考這項能力並非是特定人才的天賦,而是我們有沒有建立起那份自信心。
創造力人人可以學,更棒的是它可以被訓練,也可以被管理。這本書提出水平思考的意念及實踐方式,書中敘述多種輔助創造發想的工具,幫助人們實踐創意、推動創新,建立起清晰的脈絡去輔助學業、事業或創業過程中極需具備的能力,是學習與運用創意思考的最佳參考書。特別是強調創意的創造價值,與本人理念一致,讀起來很有共鳴,值得關心創新經濟未來者,好好閱讀深思!
推薦序
學習與運用創意思考的最佳工具
──陳良基 台大副校長.創新設計學院執行長
現代人正經歷快速無比的時代巨變,很多人說我們正在經歷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現今的工作型態已非往日可比擬,看看Google、Facebook、皮克斯,或是一些設計學院的工作類型與辦公方式,人們不用再像以往那樣線性單調的工作著,而是傾向團隊合作、腦力激盪、創意思考,共同發揮自己的專業,創造出具有價值的產品。每個人的才能更能相互流動。一直以來,我在各個演講場域、教育現場都一再強調教育創新與創意思考的重要性。
但還是常常有人懷疑,...
目錄
前言 ▌水平思考,發揮創意的有效方法
PART 1 我們為什麼需要創造力?
1|你可以從本書獲得什麼?
2|我們為什麼需要創造力?
3|我們可以如何運用創造力?
4|資訊爆炸時代,更需要創造力
5|人們對創造力的誤解
6|創造力的來源
7|水平思考
8|感知與處理
9|設計與分析
10|創意思考的用途
PART 2 工具篇——水平思考的正式技巧
11|六頂思考帽
12|創造性暫停
13|聚焦
14|質疑
15|尋找與創造替代方案
16|概念扇
17|概念
18|刺激
19|移動
20|設定刺激
21|隨機輸入法
22|敏感化技巧
23|運用水平思考技巧
24|收割
25|處理構想
26|正式輸出
27|群體或個人
PART 3 應用篇——在工作中運用創意思考
28|創意思考的應用
29|日常創造力與特定創造力
30|創意思考清單
31|為組織引進創造力
32|創造力的推動者
33|結構與方案
34|培訓
35|形式
36|評估
總結
▌附錄
1|水平思考技巧整理
2|水平思考運用筆記
3|收割檢查表
4|構想檢查表
前言 ▌水平思考,發揮創意的有效方法
PART 1 我們為什麼需要創造力?
1|你可以從本書獲得什麼?
2|我們為什麼需要創造力?
3|我們可以如何運用創造力?
4|資訊爆炸時代,更需要創造力
5|人們對創造力的誤解
6|創造力的來源
7|水平思考
8|感知與處理
9|設計與分析
10|創意思考的用途
PART 2 工具篇——水平思考的正式技巧
11|六頂思考帽
12|創造性暫停
13|聚焦
14|質疑
15|尋找與創造替代方案
16|概念扇
17|概念
18|刺激
19|移動
20|設定刺激
21|隨機輸入法
22|敏感化技巧
23|運用...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