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尋找這樣的關鍵能力!
由蘋果、思科、微軟、戴爾等與美國教育部攜手合作,為培養面對未來人才,規劃出來的教育方案。
全球大型企業一同推動,「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的教育大計畫! 我在此呼籲我們國家的州長和各州的教育領導者,我們該發展的學習標準和評量,不能僅是評估學生考試的作答能力,而是要評估他們是否具備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如解決問題、嚴謹思考的能力,以及企業家的精神和創造力。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 美國民間發起,第一套「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
因為擔憂美國現行的教育制度,無法培養出未來劇變世界所需要的人才,蘋果、思科、微軟、戴爾電腦等公司,與美國教育部,共同創立了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P21,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本書的兩位作者,不僅是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的重要成員,同時也分別是甲骨文教育基金會、思科教育中心的全球總監,書中所提倡的新式教育方式與理念,將幫助所有學校、老師及學員,一同面對瞬息萬變的將來,培養關鍵能力,成為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
你擁有這些關鍵能力嗎?●集體合作的創造力與創新力
* 有效的社交溝通與合作能力
* 網路資訊的整理與分析
●媒體素養
●跨文化的合作技能
台灣的教育,你為什麼沒有跟上時代呢? ●職場的工作多是透過團隊合作,為什麼現在的學生還是自己讀自己的書?
●科技產品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為什麼學生們的3C產品依然無法帶進校園?
●世界充滿真實的挑戰和困難,為什麼要花費大半的時間解答課本上無關緊要的習題?
●受到關切的議題必須進行專題研究,為什麼學校裡要學生做的專題研究卻這麼少?
●創新、創造的能力是未來重要的經濟力,為什麼學校不太花時間培養?
我們的孩子,能在台灣的教育中學習到這些關鍵能力嗎? ●具備媒體素養,能充分應用電子工具,製作訊息,與他人溝通。
●在全球社群中相互學習,而不是坐在教室裡等老師上課。
●能夠團體合作,集眾人之力完成創新,而不是互相競爭,只為爭取好成績。
●注重過程、細節,以及具體的實踐能力,而不是為了達成空泛的教育目標。
●主動的發掘問題,以及可行的解決辦法,而不是被動的了解事實。
當這個社會大半都靠電腦運作時,比小孩更不懂電腦的老師,能幫助他學習到未來社會所需的關鍵能力嗎?
無論是家長、教師、校長或教育決策人員,都需要一份清楚的說明,告訴他們若想要我們的孩子成功,他們現在需要學習什麼。每一個關心教育和未來的人,都需要一份全新的地圖來引導我們的探索和旅程,找到一個適合我們這時代的學習法。本書將提供一個最有用的指南,陪伴您的小孩踏上面向未來的學習之路!
最有用的指南,陪伴您的小孩踏上面向未來的學習之路!
作者簡介:
柏尼‧崔林(Bernie Trilling)
前甲骨文教育基金會的全球總監,管理基金會底下ThinkQuest計畫的教育策略、合作關係及服務的發展,並代表基金會參與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委員會。
曾參與開創許多教育產品和服務,以及許多組織,積極將二十一世紀學習法推廣給全球的學生和老師。在加入甲骨文教育基金會之前,柏尼是美國一所國家教育實驗中心(WestEd)的教育科技團隊主席,帶領團隊的教育技術人員,將科技整合進教學及學校行政之中。此外,柏尼也同時在教育界和業界中扮演許多角色,包括擔任惠普公司教育中心的監製,協助主持一個先進的全球遠距互動學習網路。
身為一名教學設計者和教育工作者,柏尼指導過許多機構的職業教育,從幼稚園到公司訓練,範圍廣泛。他還曾替教育雜誌及期刊撰寫過多許多文章,並為教育書籍中的部分章節執筆過;此外,他還多次擔任教育研討會的主講嘉賓。
柏尼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環境科學系與教育學系。他在就學期間還曾一度前往華盛頓特區協助籌備首屆的地球日。他聽取馬克‧吐溫「千萬別讓學校妨礙一個人的教育」的建議,成為一名懂得自我鞭策的終身學習者。他的工作多半在推廣他認為最吸引人、最真實且最強效的合作學習經驗,並期望有一天所有年齡層的學習者都能得到這樣的學習經驗。
查爾斯‧費德(Charles Fadel)
前思科教育中心的全球總監,並代表思科系統參與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的委員會;思科系統公司為創立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的成員之一。他曾任職於許多地方的教育部門和教育委員會,包括美國麻州、法國、智利、巴西、多明尼加共和國;並參與超過三十個國家和州別的教育計畫。
查爾斯曾為許多出版品撰文,如科技與學習(Technology & Learning)、新媒體聯盟(New Media Consortium)、校園電子報(eSchool News)、教育週刊(Education Week)、大學商業期刊(University Business),電子工程專輯(EETimes)等。他也曾於許多教育研討會中發表演說,包括學校網絡(Consortium for School Networking, COSN)、全美學校委員會協會(The 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 NSBA)、美國國家科技創新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 NCTI),以及美國國際智惠中心(The Masie Center)舉辦的學習會議。
查爾斯目前正指導兩家新成立的電子學習公司、兩家非營利組織以及幾個專業組織,包括美國教育科技主管協會(The Stat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rectors Association, SETDA),以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幾個委員會。查爾斯最近還加入麻州州長的「準備就緒計畫」(Readiness Project)以及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的專責小組。他曾出任艾姆思多媒體(AIMS Multimedia現隸屬於探索頻道)的顧問董事。查爾斯目前正在培養一非營利組織將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與科學、科技、工程、數學(STEM)四領域做整合性彙整。
查爾斯相信人類社會要有顯著改善,並擁抱科技落實大量個人化學習,最關鍵的機制就是教育;而就是這信念驅策他不斷前進。他同時也認為我們目前只致力追求科學和人文學的進步,卻時常忽略跨學科性這項機制,而跨學科性將會成為未來成長的關鍵動力。
查爾斯在影片、數位內容和通訊科技上獲得五項專利。他擁有電子學的學士學位,專攻量子及固態物理學,他還輔修神經科學,並擁有國際行銷的商管碩士學位。查爾斯讀起書來貪多不厭,他還自學了認知科學(演化心理學、比較語言學等等),也很熱中於經典歷史學之中。
譯者簡介:
劉曉樺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會計所碩士,現為全職譯者。譯有《抓緊了》、《最仁慈的愛》等書。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不管是二十一世紀的工作、生活和學習,都需要我們具備更多、更強的技巧、能力和彈性。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在職涯和生涯中不斷學習和培養新技能。這本書帶領我們深入探索未來將共同面對的挑戰,非看不可!
──艾略特‧ 馬西(Elliott Masie),學習聯盟(The Learning Consortium)總裁/主席
崔林與費德讓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的辯論,不再是紙上談兵。本書提供一個扎實、深具說服力又吸引人的論點,說明我們的孩子若想在知識時代的經濟中成功,他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技巧和能力。他們在書中所述的種種能力,是所有具備生產力、關心世事的智慧公民的血脈精華──不管你是懷疑論者或狂熱分子都一定要看這本書!
──瑪格莉特‧ 哈尼(Margaret Honey),紐約科學博物館(New York Hall of Science)館長/董事長
為柏尼‧ 崔林和查爾斯‧ 費德歡呼!他們解開了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的神祕面紗。這本書闡明教育為什麼必須改變:因為要幫助學生做好準備面對複雜的挑戰、實現公民責任,以及圓滿他們的人生。書中隨處可見生動的說明。《教育大未來》這本書將說服你,為什麼決策人員和教育工作者不能用走的──要用跑的,去落實二十一世紀學習設計。
──約翰‧ 威爾遜(John Wilson),全美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執行長
崔林和費德銳利的洞察力,掌握了關鍵的二十一世紀學習能力。生活不斷前進,學習也必須跟上腳步──任何對未來教育有興趣的人都非讀不可。
──艾倫‧ 魏斯(Allan Weis),IBM前副總裁,ThinkQuest 與Advanced Network & Services創辦人
在談論那麼多關於組織教育的話題之後,這本書帶領我們回到教育的初衷。《教育大未來》這本書內容廣泛、確切地調查了我們這個改變中的世界,我們需具備的能力,以及我們該如何教導和學習這些能力。這本書可說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藍圖。
──麥可‧ 史蒂文森(Michael Stevenson),思科全球教育中心(Global Education, Cisco)副總裁
媒體推薦:不管是二十一世紀的工作、生活和學習,都需要我們具備更多、更強的技巧、能力和彈性。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在職涯和生涯中不斷學習和培養新技能。這本書帶領我們深入探索未來將共同面對的挑戰,非看不可!
──艾略特‧ 馬西(Elliott Masie),學習聯盟(The Learning Consortium)總裁/主席
崔林與費德讓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的辯論,不再是紙上談兵。本書提供一個扎實、深具說服力又吸引人的論點,說明我們的孩子若想在知識時代的經濟中成功,他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技巧和能力。他們在書中所述的種種能力,是所有具備生產...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學習過去與未來(摘錄)
這一切悄悄地發生,沒有鑼鼓喧騰,也沒有燦爛的煙火揭示其開端。一九九一年,美國花費在電腦、伺服器、印表機、軟體、電話、網路通訊設備和網路系統等,資訊和通訊科技上的金額,在歷史上首次超越工業時代的商品──如農業、礦業、建築、製造、運輸、能源生產等,所需的引擎和機械的金額。
實際數字呢?一九九一年,花費於「知識時代」的開銷,超出工業時代五十億美金之多(分別為一千一百二十億與一千零七十億)。這一年標誌了一個新時代的開端,我們堂堂邁入資訊、知識和創新時代的元年。自此之後,全球各國花費於製造、操控、管理及處理電腦資訊的金額,均超出處理物質世界的原子和分子的開銷,而且這筆金額還在持續增高。
如同三百五十年前我們從農耕時代轉型進入工業時代一般,我們的世界和生活再次經歷一場重大改革,工業時代的生產經濟,現在轉變成為知識時代由資訊及全球網絡推動的經濟體系。
現今的經濟不再像過去一般,是以基層性的工作做為主體的工廠及製造經濟,而是建立於資料、資訊、知識和專業之上的經濟體系。這一項改變對全球經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都產生巨大的衝擊。如圖1.1所示(圖略),生產產品、服務的步驟──即所謂的「工作價值鏈」──也經歷了重大變革。
工業經濟著重於將自然資源,如鐵和原油等,轉化為我們可使用的產品──如汽車和汽油。知識經濟則是將資訊、專門知識和科技的創新發明,轉化為我們所需的服務,如醫療保健和手機通訊。
這當然不意味工業時代的產品「將會」或「可能」在知識時代消失不見,因為我們不可能不需要製造業的產製品。
但這的確意味隨著自動化愈來愈普及,愈來愈多公司將製造工作(以及對環境的衝擊)移轉到,如中國、印度和巴西此類低工資的工業生產國家。在已邁入知識時代的國家中,工業工作將持續減少,而以服務為本的知識工作將於二十一世紀一路成長勃發。
但二十一世紀在世紀之初,就送了整整一大箱的改變到我們門口,這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隨著本世紀一天天進展,這些改變將持續對教育提出不同的新要求。
如同湯瑪斯‧ 佛里曼在《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世界又熱又平又擠》(Hot, Flat, and Crowded)兩書中的生動說明,二十一世紀用一種嶄新、強大的方法──而且時常是警訊的形式──挑戰、改革我們社會的根基。舉例來說:
•我們的世界如今已真正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金融、經濟生態體系。這種高度連結的體系,意味著若有其中一部分的世界瓦解(如美國的房貸危機),各地經濟也將面臨悲慘的後果。
•全球各地的貧富差距日漸擴大,造成社會緊張、衝突,並形成極端主義。這樣的社會對每個人來說,都更不安全。
然而,對任一社會而言,人類生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我們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負擔:
•二○○九年,全球人口由一九五○年的二十五億人攀升至近七十億人。預期此數據將於二○五○年前超過九十億。
•儘管世界各地均面臨貧窮問題,但仍有愈來愈多人的生活,提升到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此舉大幅度增加了地球物資和能源的消耗。
•逐日攀升的資源消耗量造成氣候改變,也對其他大自然和全球維生體系形成威脅。
以上所述加上人口過剩、過度耗竭資源、持續增高的全球競爭和依存關係、冰帽融化、金融解體、戰爭,以及其他社會威脅,我們在新世紀之初就面臨一個艱困的開端。
但正如「危機」一詞所示,在這樣充滿各種危險和絕望的時代中,也將帶來更大的改變機會和新希望。
教育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之一,便是讓未來的工作者和公民做好準備,使他們有能力面對時代所給予他們的挑戰。知識工作──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大多數人需要的都會是這類工作──可以由任何人在任一地方執行,只要他具備專業知識、手機、臺手提電腦和網路。但是,想要擁有具有專業知識的工作者,每個國家都要有一個可以培養出這類工作者的教育體系。因此,二十一世紀經濟的生存關鍵,就在於教育。
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這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我們必須先仔細檢驗二十一世紀的工作產生了什麼樣的改變。
學習一技之長:工作和職業的未來
幾年前,一項研究詢問了四百名一流企業的主管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十分簡單卻意義重大:「應屆畢業生真的準備好踏入職場了嗎?」他們共同的回答是:「不見得。」
這項研究中清楚指出中學、技職學校和大學的畢業生,統統十分欠缺部分基本能力,而應用能力更是嚴重不足,這些能力包括:
•口說和文字溝通能力。
•嚴謹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專業水準和工作道德。
•團隊工作及分工合作的能力。
•與多種小組合作的能力。
•使用科技的能力。
•領導才能及管理專案的能力。
來自世界各地的報告均證實,許多公司都因這「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的斷層」損失大量金錢。據估計,全球每年花費超過兩千億元在尋找及招募高能力的人才,以及透過昂貴的訓練課程,將新進員工的水準提升至公司所需的標準。而由於經濟不景氣造成預算緊縮,今日的公司更是需要不用額外訓練及發展成本,便可披掛上陣的高能力員工。
不管是公司或國家的競爭力和財富,都完全仰賴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如同二○○六年一份報告所指稱的:「學習就是生財之道」。只要稍稍增進一國的識字率,便可以替該國經濟帶來極大的正面效應。此外,教育也能夠增進工作者的收入潛力──多增加一年的學校教育,可使一個人的終身薪資提升百分之十以上。
那麼,目前的教育有什麼不完善之處,使得我們無法培養學生具備二十一世紀工作者所需的能力呢?
知識時代的工作需要我們在舊有的能力上結合新的能力。專業思考和複雜溝通這類需要高階知識和應用能力的工作,將取代例行性(不管是程序或腦力運用上)的工作。
表1.1(圖略)列出例行性工作、勞動性工作,以及需要複雜溝通與思考能力工作的職業範例。
對高能力工作者的需求量提高,意味著學歷較低而相對較缺乏技能的工人,和受過高等教育而具有高技能的工作者間的收入差距,將逐漸擴大。現在愈來愈多例行性工作改採自動化處理,而那些仍繼續利用人力完成的例行工作薪資也只能勉強餬口。此外,如圖1.2所示(圖略),例行性工作的工作機會也正逐漸移往人事成本極低的國家。
因此,我們這個世代的教育系統必須盡可能地大量栽培學生,使他們未來能夠從事頂層的工作──這些現在和未來的高薪知識工作,都需要工作者具備複雜的能力、專業知識和創造力,而這些未來的工作有許多現在根本還不存在!
不過這些改變還不夠,我們還預期今日的在學學生在十八至四十二歲間,將從事超過十一種工作。儘管我們還無法預期他們在過了四十二歲之後會更換多少工作,但是隨著人類壽命增長,一個人終身的工作總數可輕易加
倍到二十二種以上!
同時還可以確定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工作需求上,還會繼續載列兩種必要的技能:
•快速獲得及應用新知識的能力。
•懂得在任一專案或二十一世紀工作的主要單位中,運用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解決問題、溝通、團隊工作、科技運用、創新等能力。
學習和教育在我們今日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我們現在先退一步回顧過去教育扮演的角色、學習的發展方向,以及推動這些變革的動力,這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
學習與時代變遷
全世界目前有將近十五億名孩童就讀於小學及中學──約占所有學齡學童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七。
即便沒有算進全球其他超過三億名缺乏接受基礎教育管道的孩童──其中大部分為女孩──十五億仍是個驚人的數字。只要想像一下這個畫面:當太陽依序在各個時區升起,各地的父母們接力喚醒他們的小孩,確定他們梳洗完畢,穿著合宜,(希望有)吃了一些早餐,準時到校──日復一日,學期的每一天都是如此!
但教育為什麼如此重要,重要到幾乎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實施了某種類型的正式教育體系?為什麼聯合國宣布接受教育是所有孩童的基本權利?
而父母、教師、公司、社會機構、政府單位和社會整體,對教育又懷抱什麼樣的期望?這些期望會因為時間而有所改變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代教育應當具備的目的,以及它該扮演的角色。
教育的目的:歷史上的角色和目標
我們觀察到今日的教育系統是依循農業曆法(夏季放暑假讓學生可以到田裡工作)、工業時程(一節課五十分鐘,以鈴聲區別),以及中世紀發明的科目(語言、數學、科學、藝術)來運作。在轉而探討教育對當代及未來的我們,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之前,我們先簡單瀏覽教育的發展緣由,以及教育過去所扮演的角色,這將有助於我們接下來的探討。
農村中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繁忙工業城市裡的擁擠教室、城市近郊閃閃發亮的全新高科技教室──這三者間有什麼共通點?我們期望它們能帶給我們小孩什麼?隨著時代演進,我們對學校又有什麼不同的期望?
教育在社會演進的階段中扮演了四種角色,在世界各地皆然。教育讓我們有能力對社會和工作貢獻一己之力,讓我們得以運用、發展個人才能、實現公民責任,以及傳承我們的傳統和價值觀。這些都是「高度的期望」,我們希望能從教育的投資中回收到的高額報酬;或者換句話說,這是我們期望孩子在接受教育後,能夠實現的四項普世目標。
這四根教育目標的樑柱,長久以來屹立不搖──它們十分類似心理學者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的根本是生理需求,向上一層是對安全和社會的需求,再上層是對尊重和知識的需求,最高層是追求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
但是,人們是如何在南轅北轍的不同時代和不同世代下,滿足這四種普世需求?答案如表1.2(圖略)。
在農業時代,社會中最主要的工作是耕種(現今世界上仍有許多地區以農業為主),想要對社會有所貢獻,一個人就必須學習如何替家庭和家庭之外的人耕種食物。將農耕知識、傳統和手藝傳承給子女,是生存必需。當孩童跟著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在農田工作,耕種技巧以外的教育便不是那麼重要。農業社會的公民責任,在於當你的鄰居和村民需要幫忙時,你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而他們也會在你需要幫忙時伸出援手。社會契約(social compact)簡單而實際。
在工業時代,隨著人口大量自農村遷移至城市,工作場所由農田轉移至工廠,教育在社會中也扮演了新的角色。一般來說,男人有一至兩類的典型職業發展:一是就職於工廠或從事貿易工作,二是選擇神職工作;或者你有能力爬升的話,還有機會成為管理階層、官員或某類專家。而女人的選擇當然少上許多。
工業社會真正的挑戰,是要盡可能地訓練大量工廠工人和貿易工,因此不管對工廠或學校來說,標準化、一致性和大量生產三者都十分重要。只有那些少數生下來便注定可從事管理或專業工作的人,才能獲得特別的學習機會,發展他們的潛能。
工業發展所需的新動力──工程學和科學方面的能力,以及產業集團要能平順運作的管理及財務能力,在此時期都特別受到重視。而因為各城市中心大量混雜了形形色色的文化,人們開始察覺(最後變得更能包容)與自身相異的傳統。
教育在二十一世紀所扮演的角色
話題來到我們目前身處的時代,也就是我們最近才邁入的知識時代。現在的我們置身於一個抹平的世界,知識工作層層連結,市場遍及全球,各地的人們透過電信聯繫,各種文化傳統融合混雜;而二十一世紀要求我們對這樣的新世界做出全新的回應(請見表1.2)。在知識時代,腦力取代肌力,機械馬力退居於電子的赫茲力之下。
我們所擁有的通訊、合作和學習科技都日趨強大,這些科技形塑了我們這時代的教育目標,而學習也將成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中心角色。
對社會和工作貢獻一己之力
在二十一世紀,要成為一名對社會具有生產力的貢獻者,你必須要能快速學習某一知識領域的核心原理,同時精通許多工作和生活上所需的學習、創新、技術和職業技能。而當你將這些能力運用在當代的知識工作及創新工作上時,你便成為全球網絡中的一分子。舉例來說,一項產品可能在加州設計,中國生產,捷克組裝,最後在全球各個城市的連鎖店內販賣。
這個在經濟、科技、政治、社會和生態各方面,都相互連結的全球網絡極其驚人。我們與散布世界各地的多種團隊合作,仰賴他們的支援,一同完成目標、解決問題,並創造、提供新式服務。但既然這種相互依存的經濟體系仰賴全球的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我們必須不斷發展新方法來保存我們的大自然,同時建立一個更和諧、更有文化和創意的社會。
實現個人天分
目前僅有百分之七十七的學齡孩童於學校就學,要實現讓所有孩童都能接受基本教育的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目前已有許多國家將教育視為經濟要務,增加對教育投資,因此有愈來愈多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發展天分的機會。
今日全球約有近二十億支手機正被使用,而在世界各地的學校、家庭、社區中心和網咖中,上網的管道也都在急遽增加,這也提供了我們更多學習和發展能力的機會。
電子產品和網路可作為我們思考、溝通的擴音器、儲藏室,以及情緒感知器,是幫助我們培養能力、分享才智的強大工具。若能讓這些工具更為普及,並剷平隔離資訊充足和資訊匱乏兩者間的數位山嶺,學習者將擁有更多了解自身潛力的機會,各地的人們也將因此更能為當地的社區、經濟,以及整體社會的健康和福祉貢獻一己的特殊才能和天賦。
第一章 學習過去與未來(摘錄)
這一切悄悄地發生,沒有鑼鼓喧騰,也沒有燦爛的煙火揭示其開端。一九九一年,美國花費在電腦、伺服器、印表機、軟體、電話、網路通訊設備和網路系統等,資訊和通訊科技上的金額,在歷史上首次超越工業時代的商品──如農業、礦業、建築、製造、運輸、能源生產等,所需的引擎和機械的金額。
實際數字呢?一九九一年,花費於「知識時代」的開銷,超出工業時代五十億美金之多(分別為一千一百二十億與一千零七十億)。這一年標誌了一個新時代的開端,我們堂堂邁入資訊、知識和創新時代的元...
目錄
前言:尋找創新的學習
引言:學習創新,創新學習
第一部 什麼是二十一世紀學習?
1. 學習過去與未來
2. 一場完美的學習風暴:四大匯聚力
第二部 什麼是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
3. 學習與創新的能力:學習合作
4. 數位素養:善用資訊、熟悉媒體、精通科技
5. 工作與生活能力:為工作與生活做好準備
第三部 實踐二十一世紀學習
6. 二十一世紀的學習與教學
7. 強效的學習:學習活動的成功實證與研究成果
8. 改革學校教育:重塑學校支援系統
結語:為生活而學習——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前言:尋找創新的學習
引言:學習創新,創新學習
第一部 什麼是二十一世紀學習?
1. 學習過去與未來
2. 一場完美的學習風暴:四大匯聚力
第二部 什麼是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
3. 學習與創新的能力:學習合作
4. 數位素養:善用資訊、熟悉媒體、精通科技
5. 工作與生活能力:為工作與生活做好準備
第三部 實踐二十一世紀學習
6. 二十一世紀的學習與教學
7. 強效的學習:學習活動的成功實證與研究成果
8. 改革學校教育:重塑學校支援系統
結語:為生活而學習——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