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出了凡人本句的靈性,
攝下了靈魂最純粹的肖像。」
華人世界最受讚譽牧師攝影家——馮君藍首部攝影文集
作家 │余杰;攝影名家 │沈昭良、阮義忠、郭英聲、陳傳興、簡永彬——專業推薦! (按姓名筆畫順序)
瘦削、五官深刻、長髮披肩、總是露出謙卑而深思表情的馮君藍,是華人攝影圈極其少見的牧師攝影家。這本《光照微塵》攝影文集為馮君藍的第一部著作,挑選其歷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微塵聖像」肖像系列,搭配如詩般的文字,或刻畫日常生命體會,或諄諄闡述聖經典故,或細述被攝影者本身的動人故事。圖文相映,靈性之美令人動容。
主啊,即使如是微塵,猶得光照榮寵⋯⋯
馮君藍自述「『微塵聖像』肖像攝影無意於客觀記錄,乃建立在聖經人類學的基礎上,或者允以稱之為『單幅片斷的神劇』」。馮君藍鏡頭下的男女老少,在充滿張力的聖潔光影照射下,其脫俗神情令觀者往往難以想像相片中這些扮成聖經人物、臉龐散發不凡光輝的人物,都是馮君藍周遭的平凡教徒或親友。而拍攝地點就在教會樓上的簡陋工作室,只有一面牆作為拍照背景,奇異的光彩雲霧紋理,都來自馮君藍親手漆畫。被攝者身上的衣服大多來自教友家中丟棄不要的舊衣(馮:「幾乎每個模特兒身上的衣服都過大、不合身」)或是由他親手設計編織;道具也多是二手店挑來的舊貨。但在美術出身、曾從事設計的馮君藍巧手布置下,透過鏡頭,完全幻化成一種非此塵世的動人景致。
除此之外,相片中最令觀者震撼稱奇的「光」,竟然全都是自然光。拍攝時僅透過妻子或教友協助,非常克難地用黑布來控制明暗。身為簡樸而忙於教會服務的牧師,馮君藍拍照從來不講究攝影器材,也無法購買昂貴的燈具;但牧師天生的藝術才華彌補了這一切。
先是牧師、才是攝影家的馮君藍,誠如攝影大師阮義忠所描述:「 拍照對他而言已不是在強調自己的藝術手法,而是為了替人人本具的靈性顯影。」
本書特色:
1.被譽為「華人世界最有深度的肖像攝影」之馮君藍牧師第一本攝影文集
2.收錄享譽國際的「微塵聖像」系列
3.以藝術攝影闡述聖經微言大義
作者簡介:
馮君藍
一個駑鈍的罪人,卻蒙上主垂憐;從此矢志跟隨基督,做上帝與眾人的僕人。現為中華基督教禮賢會有福堂牧師,並耕耘攝影藝術。
www.facebook.com/StanleyFung.art
1961 在香港出生,父親馮家豪是基督教循道衛理公會傳道人。
1964 因父親受教會差派舉家遷台,落腳嘉義,開拓衛理公會在嘉義的第一間教會。
1974 參與教會少年團契,查考聖經,信仰得啟蒙。多次經歷禱告得上主回應,而認真思索信仰,並承認自己的罪性,領受堅振禮成為基督徒。
1979 進協和工商美工科,受教於恩師版畫、雕塑家董振平先生。
1982 自職校畢業後(除了三年兵役期間)一直從事美術設計工作。在此前後因攝影家阮義忠老師的兩次攝影展:《北埔》、《八尺門》及攝影相關著作開啟對攝影的興趣。
1988 結識攝影家簡永彬先生,並在他鼓勵與恩助下於廈門攝影藝廊舉辦第一次攝影個展《小孩與名叫愛麗斯的蝴蝶》。
1990 報名圖騰攝影教室開辦、由阮義忠老師教授的十二堂「當代攝影大師與黑白暗房技巧班」。
2003 取得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學位。
2008 受按立牧師職。
【重要展歷】
1998 「小孩與名叫愛麗斯的蝴蝶」,首次個展,台北夏門攝影藝廊。
2009 「微塵聖像」,阿藍、陳志駒影像雙個展,台北雲清藝術中心。
2011 「台灣新世代攝影展」,台北當代藝術館。
2011 「被光照的微塵」個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2012 「在去而不返以先」個展,台北Art Door Gallery藝境畫廊。
2013 「PHOTOQUAI」國際攝影雙年展,法國巴黎Musée du quai Branly。
2014 「被光照的微塵」個展,台北玉溪有容教育基金會 Studio 94。
2014 「PHOTO SHANGHAI 上海藝術影像展」聯展。
2014 「自然園丁」個展,台北Art Door Gallery藝境畫廊。
2015 「肢體」聯展,台北雲清藝術中心 Elsa Art Gallery。
2015 「Saint Anonymous」個展,紐約inCube Arts。
2015 「喻體 幻象 Figures of Speech: Portraits of Fantasies」聯展,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2016 「Man & God」聯展,美國波士頓。
2016 「和光同塵」個展,台北學學文創基金會。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 阮義忠(攝影家):「這是我多年來在華人世界看過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照片裡的每一雙明眸直透心靈底層,那已不是容顏的留影,而是靈魂的肖像⋯⋯攝影最強的特性就是把瞬間凝住,馮君藍的作品剛好相反,彷彿是在緩慢釋放著時間的流動。」
◎ 余杰(作家):「馮君藍的人像攝影,讓我在這個人被無限貶低也被無限高舉的時代,看到了上帝原本造人的初衷,以及人本該擁有的高貴與謙卑。」
◎郭英聲(影像藝術家):「靜止的肖像,隱動著真實呼吸。在微塵中,我看見了生命的重量。」
◎陳傳興(導演/攝影家):「馮君藍藉著攝影『禮贊那不在場的光』。」
◎簡永彬(攝影家):「在深不見底的人性深淵,偽裝可能變成最華麗的衣服;而馮君藍的肖像攝影,最終能在快門的對睨中,褪去這華麗的盛裝。」
名人推薦:◎ 阮義忠(攝影家):「這是我多年來在華人世界看過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照片裡的每一雙明眸直透心靈底層,那已不是容顏的留影,而是靈魂的肖像⋯⋯攝影最強的特性就是把瞬間凝住,馮君藍的作品剛好相反,彷彿是在緩慢釋放著時間的流動。」
◎ 余杰(作家):「馮君藍的人像攝影,讓我在這個人被無限貶低也被無限高舉的時代,看到了上帝原本造人的初衷,以及人本該擁有的高貴與謙卑。」
◎郭英聲(影像藝術家):「靜止的肖像,隱動著真實呼吸。在微塵中,我看見了生命的重量。」
◎陳傳興(導演/攝影家):「馮君藍藉...
章節試閱
關於攝影,關於人——被光照的微塵
文/馮君藍
1
一項諷刺的事實是,不論我多麼自戀,卻永遠無緣「直接觀看」自己的臉孔。
早前的人們借助靜止的水面、別人的瞳仁、朦朧的金屬面反射來觀看自己,現在我們有了清晰的水銀鏡子。攝影術的發明無疑幫了大忙,經過漫長的歲月,人類終於有幸借助科學儀器的幫忙,更進一步的觀察自己;終於可以看見自己「正面直視前方」之外的表情和角度,以及我在過去歷史中的形貌。但是不管怎樣,我們仍無法突破只能間接觀看自己的限制,此一教人尷尬的現實顯示出一項真理,即人只是一相對性的存在,而非什麼自立自法的主體。
人是什麼?我是誰?總說不清楚,我只是相對於另一時空、另一人、另一物種、另一存有的存有。
但正是這一相對性而間接的觀看(不管是借助一面鏡子還是一張相片),此對現代人來說似乎再普通不過的尋常經驗,卻蘊含了魅惑的魔力。當我注視著一張「我」的相片,意味此時「我正觀看著我自己」,彷如靈魂出竅、瀕死的經驗,或在夢中的景象;我乃是站在超時空的通道口,相片裡的那人既熟悉又陌生,那人是我,那人卻不是真的我;即便是被凍結了的酣暢笑容,亦飽含哀傷的成份。在一張相片裡的那人,或站;或坐;或臥;或奔跑;或跳躍半空中;或揮動雙手;或摟著他(我)的情人、他(我)的伙伴、他(我)的兄弟姊妹、他(我)的爹娘、他(我)的兒女;牽著狗;抱著貓;在自家中;在餐桌上;在郊區;在街野;在校園;在工作場;在艾菲爾鐵塔前;在京都櫻花樹下;戴著方帽於畢業典禮上;在喜宴中舉杯交皝;剛從護士手中接過他(我)才出世的兒⋯⋯他(我)在相片中,像一只蝴蝶標本死著,卻得以永久保持如許幸福的樣態;英挺、嬌俏、驕傲的、滿足的,而現實中,我猶慘然猥瑣的活著,凝視著相片,兩眼茫茫⋯⋯
於是,活著的人不禁興起哀嘆;但願我是在相片裡死著⋯⋯
2
但一張呈顯某人肖像的照片,也只能是他曾經存在的証物,而物質性的血肉,甚至不足以解釋生命、精神與靈魂,那麼物質與精神、生命與靈魂的關係又是如何?物質與靈魂是二元對立的嗎?
就某種角度觀察,攝影確實與古老的煉金術,以及關在某個昏暗陰森的房間內,藉著已死之人的遺物、咒語和水晶球以召喚死者亡靈的巫術頗有相似之處。那些曾經待在漆黑的暗房裡,僅僅藉助微弱腥紅的安全燈光作業的相片沖印工作者,當他把在放大機上曝光之後的相紙浸泡在盛滿化學顯影液的盆子中,不多時,相紙上銀鹽粒子隨顯影液所促發的化學變化,而逐漸呈顯出一張人的臉孔⋯⋯這神祕的一幕,不是現代科學的召魂術或煉金術又是什麼?而經過顯影而被最後一道定影程序固定下來的清晰影像,不正是承載了上帝形象的亞當嗎?
3
只是隨著攝影日新月異的發展,此現代召魂術的神祕面紗也隨之一層層剝落。早前一年全家上一次照相館,以取得難能可貴的一幅全家福相片的儀式經驗,已經被一捲三十六張的廉價軟片、一小時快速沖印店,以至一張可容納成百上千影像的記憶卡所取代。若說上帝以其自身的形像造人,因而使人負載上帝的形像,那麼這些大量的科技影像所呈現出來的,除了現代人對生命的漫不經心,剩下來的就只是遭毀損、稀薄的上帝形像。
其實不但是在玩票性質的「業餘攝影界」,在商業廣告攝影、新聞報導攝影,或純(藝術)攝影的領域⋯⋯我們同樣看見上帝形象被稀釋、被扭曲、被破壞、被逐出的事實;相對於亞當夏娃冒瀆了上帝,在犯罪墮落之後被逐出伊甸園,現代人也從自己所營造的影像世界中,硬是不客氣的把上帝趕了出去。於焉,在一冊冊印刷精美,裝禎美侖美奐的攝影集裡,那在天主教神學中被稱為「奧跡」的「神的形像」,幾乎蕩然無存。
4
任何一張照片絕非純然客觀,你相信什麼多少決定了你能看見什麼。《國家地裡雜誌》的攝影者看見「人乃是環境的產物」,報社記者看見的是「人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性的動物」;科學雜誌主張「人是複雜的生化機器」、「人是無意識的自然選擇的某個階段」;而透過聖經的啟示,我相信「人是被賦予永恒意識的有限存有」、「人是肉身和靈魂」、「人是神與之立約的夥伴」、「人是在掙扎中承接天命的踐行者」、「人是自然的園丁」,他活在有限的時空、日漸頹敗的肉身與永恒的鄉愁之中。
一張照片因此不單是對過去懷舊的憂鬱物件,也是承載他對所盼望卻不可知的未來,對永恒、對神聖、對超越底焦慮的物件。而攝影活動也因此可以視之為一種類似宗教的行為,一種與時間、與有限性、與平凡抗衡的努力,它攸關意義的尋索與攫取,即便這種努力註定是要失敗的,卻仍然可以是動人的。
5
攝影於我同時是服事上帝之餘一點小小的興趣,藉以表達我為之生為之死的信仰觀照。〈微塵聖像〉這一系列肖像逾越了客觀紀錄的層次,而或者允以稱之為「靈魂的肖像」或「單幅片斷的神劇」,建立在基督教人類學的基礎上。
按著此一人觀所反映出來的人,不是浩瀚宇宙中一連串盲目的偶然所衍生的意外、不是裸猿、不是什麼欲望的主體、文化動物;卻是物質與神靈的揉合,是被賦予永恆意識的有限存有。
雖然人所承載的神性形象,許多的時候不是以神聖,卻是以對有限的焦慮,甚至是以其反面,以背逆神的魔性被彰顯出來。
這一系列肖像同時反映出,我對時間與人類歷史的興趣;但基督教的時間與歷史觀,既不是一個循環不已的封閉宇宙,也非盲目隨機的演化;卻是以一種緩慢而隱晦的方式,啟示著上帝的臨在。
關於攝影,關於人——被光照的微塵
文/馮君藍
1
一項諷刺的事實是,不論我多麼自戀,卻永遠無緣「直接觀看」自己的臉孔。
早前的人們借助靜止的水面、別人的瞳仁、朦朧的金屬面反射來觀看自己,現在我們有了清晰的水銀鏡子。攝影術的發明無疑幫了大忙,經過漫長的歲月,人類終於有幸借助科學儀器的幫忙,更進一步的觀察自己;終於可以看見自己「正面直視前方」之外的表情和角度,以及我在過去歷史中的形貌。但是不管怎樣,我們仍無法突破只能間接觀看自己的限制,此一教人尷尬的現實顯示出一項真理,即人只是一相對性的存在,而非...
推薦序
【推薦序1】期待上帝——馮君藍的〈微塵聖像〉/阮義忠
三月的一個星期六下午,一位久未見面的學生說要連絡一些同學,和我敘敘舊。聚會場所是當代藝術館旁的咖啡屋,因為靠近台北火車站,方便外縣市的人出席。
教書生涯已近二十五載,聼過我講課的人還真多,但一直與我保持連絡的卻很少。可能是我太嚴肅了,對待大小事情都同樣認真,幾十年來守着攝影從一而終,而許多學生卻早就對這門藝術熱情不再。這情況我能理解。攝影很容易就會讓初學者上手,聰明學生稍微使點力就有成就感;但瓶頸也來得快,絕大多數都是過不了關就放棄了。看多了就不難明白,藉攝影追求藝術成就容易失望,將攝影視為信仰方能長久。
聚會那天我準時到達,比我早到學生的只有一位,那就是外型一直比作品讓我有印象的馮君藍。打從二十一年前來報名上課時,他就是布衣棉褲、長髮披肩,再加上體形削瘦、氣色欠佳,每次都讓我覺得他好像是處於半飢餓狀態。當時的他雖然還不到三十,整個人看起來卻像老了十幾歲。這麼多年過了,歲月在我和其他學生身上都明顯地刻下了痕跡,他卻還是當年模樣,看起來反而比實際的半百年輕。
當天在場的學生中,一半仍勤於創作,一半換了跑道,有的在家族企業掌事、有的在廣告界挑大樑,也有一直還在寫博士論文的。馮君藍在離開我的課堂六年後,去讀了七年的神學院,又於七年前開始擔任牧師,成為一位全職的傳道人。至於他對攝影是否還有激情,我就全然不知了。
記得當年在課堂上他就是個極少發言的學生,羞澀,總是靜靜地聆聽,在暗房放大技術的操練中,也是默默卻全心全意地投入。人一多,他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這次聚會也是。大家東聊西聊,馮君藍卻甚少插嘴,直到後來才冒出一句:
「老師,我的兒子也是您的學生,他很喜歡上您的課。」
我一愣:「是台北藝術大學的嗎?叫什麼名字?」
聽到名字,我不免吃了一驚,因為這父子倆給我的印象截然不同,除了同樣留著長髮。這是個存在感極強的孩子,課堂上就數他最活躍,不但作業準時交、從沒缺過課,且時常主動提問、幫忙操作視聼教具。可是同學們卻說,別的課很少見到他的人影。
知道我嗜品咖啡,這小子有天還特地搬來全套器具,有板有眼地煮咖啡、打奶泡、灑肉桂粉,為我準備了一杯道地的卡布奇諾。記得我在開學日點名認人時,還特地誇他父親替他取了個好名字「徑蕪」,他卻什麼也沒透露。知道一家兩代都是我的學生,還真是讓我覺得老上加老!
聚會結束前,馮君藍說:「我有八張作品,正在隔壁的一個聯展中展出,不知可否請老師過去指導一下。照片掛在走廊,不必買門票就能看到。」
當代藝術館是我時常經過卻從未踏進的展覽場所,因為我對新潮創作的手法向來疑惑,不明白所謂的觀念藝術、後現代表現到底要顛覆什麼;展覽題目一個比一個聳動,作品完成度卻一個比一個單薄。
那是一小段只容錯身而過的走廊,一邊是老式的木框窗戶,一邊是陳舊的泥灰牆。馮君藍的〈微塵聖像〉每幅一米多長,兩面各掛四幅肖像,己無多餘空間。照片裡的八雙明眸直透心靈底層,立刻就把我震住了。那已不是容顏的留影,而是靈魂的肖像。
這是我多年來在華人世界看過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原本這個展出空間掛什麼都不合適,但馮君藍的作品卻克服了障礙,透過一張張臉孔傳達了赤子的無邪、性靈的純淨、宿命的枷鎖、探索的迷惘、救贖的渴求、悔悟的了然以及信仰的堅貞。
照片模特兒都是馮君藍的教友,人物裝扮都與聖經故事有關,拍攝地點就在教會樓上租來的工作室。作品中人物透露出對拍攝者全然的信任,人人本具的靈性在攝影師的引導之下自然而然地形之於外,煥發出人們無法漠視的光彩,吸引人們的凝視、流連與眷顧。作品的內涵轉化一切,使這個黯淡的過道成為強化對比的必要,就像黑暗之於光明、汚泥之於蓮花、醜之於美、罪之於贖。
穿著聖袍的馮君藍令我陌生,看慣他平時放鬆的笑容,此刻的虔誠肅穆倒讓我不習慣了。當天因清明節,許多教友回鄉掃墓,因此馮牧師也得在唱詩班助陣。在他身旁的大兒子徑蕪跟課堂上判若兩人,差一點認不出來。也是一頭垂背長髮的二兒子鯨聲就坐在我正前方;小兒子默箏倒是頂著頗為時尚的短髮,靜坐在樓梯口的角落操控擴音設備。負責教堂庶務的牧師娘汪蘭青,則是裡裡外外的雜事都得忙。
這實在是所令人驚喜的教堂,三面牆分別漆上紅白黑三色,天花板則畫成藍天白雲。神龕上未見木刻或是精繪的耶穌受難圖,但以鐵板焊成的幾何線條仍然讓人一眼就能認出耶穌弓着身子在扛十字架。學美術出身,並開過設計工作室的馮君藍,把他在生活中所積累的美感品味,於這個心靈殿堂的每一角落全使出來了。
我要取景拍照,無法專心聆聼馮君藍證道,只覺得從鏡頭望去,這位學生今天似乎比我還要蒼老;莫非是因他正在傳達的訊息來自兩千多年前?這令我想起初次會面時他的青澀模樣。其實,在那天之前,我已看過他的作品。那是教會刊物在聖誕季節推出的年曆記事本,裡面所刊登的圖片全是一位新人的照片。由於這本年曆空前暢銷,讓文化界對馮君藍有了初步印象。我一向對沉溺於幻想的影像沒什麼感覺,所以對那組以〈小孩與名叫愛麗絲的蝴蝶〉為題的作品興趣並不大。見他來報名上我的課,我有些意外,因為太多年輕人在闖出字號後,就不肯屈就「學生」的身份了。
事隔二十年,馮君藍的生活與藝術都歸向了宗教;他用相機替聖經人物造像,作品深深地觸動了我。正如巴赫(J. S. Bach)所言:「上帝賜我音樂天賦,我理應用音樂贊頌上帝。」我相信,馮君藍的整個工作過程就是心靈的一次一次浸洗、精神的一次一次甦醒。有了信仰、歸依,他手中的相機鏡頭也多了一重維度,也才有能力為靈魂造像。
我很明白馮君藍作品深度的來源。拍照對他而言,已不是在強調自已的藝術手法,而是為了替人人本具的靈性顯影。在肖像攝影史上,專拍北美印第安人的愛德華.寇帝斯(Edward Curtis)無疑是透過鏡頭直入心靈深處的先驅。難得的是,馮君藍雖受其影響,卻另闢新徑,以牧師的身分試圖從教友身上揭露聖經的啟示。而他也的確成功地傳達了信仰令人寧靜、充實,使人堅定、圓滿的神祕力量。這些肖像呈現了心靈提升的氣韻,悠悠地述說著卑微如塵土的人,也能由凡轉化為不凡。
攝影最強的特性就是把瞬間凝住,馮君藍的作品卻剛好相反,彷彿是在緩慢釋放著時間的流動。世俗的一切離不開是非對峙、善惡拔河,人性總是徘徊在獸性與神性之間,他拍的正是由迷到悟的覺醒過程。有信仰方能明辨是非、斷惡從善,從馮君藍的作品當中,我們看到的正是尋求救贖的努力。
【推薦序1】期待上帝——馮君藍的〈微塵聖像〉/阮義忠
三月的一個星期六下午,一位久未見面的學生說要連絡一些同學,和我敘敘舊。聚會場所是當代藝術館旁的咖啡屋,因為靠近台北火車站,方便外縣市的人出席。
教書生涯已近二十五載,聼過我講課的人還真多,但一直與我保持連絡的卻很少。可能是我太嚴肅了,對待大小事情都同樣認真,幾十年來守着攝影從一而終,而許多學生卻早就對這門藝術熱情不再。這情況我能理解。攝影很容易就會讓初學者上手,聰明學生稍微使點力就有成就感;但瓶頸也來得快,絕大多數都是過不了關就放棄了。看多了就不...
目錄
推薦序| 期待上帝馮君藍的〈微塵聖像〉/阮義忠
如此高貴,如此謙卑馮君藍及其作品 /余杰
自 序 |沉思那卑微的隱喻
光照微塵
恩寵
第一個亞當
亞當
夏娃
婚姻的盟約
墜落的晨星
失樂園
該隱
亞伯
挪亞
沃土
以實瑪利和以撒
以色列
呂便
約瑟
底波拉
路得與拿俄米
哈拿
小撒母耳
大衛
約拿單
塔瑪
以斯帖
寧在神的殿外看門
在去而不返之先
珍珠
日光之下的日子
良人
親愛的
先知
先知以賽亞
先知耶利米
先知以西結
嫩枝
青年但以理
先知何西阿
先知約拿
先知哈巴谷
追想錫安
童貞女馬利亞
主的使女
人子
施洗者約翰
使徒約翰
預備著的童女
侍立主前
這個如同浪子的世界
知罪的稅吏
偽善的法利賽人
彼拉多
天開了
天路客
期待上帝
卑微者
肢體
跋| 關於攝影,關於人——被光照的微塵
家書| 我阿爸,一個在實存中掙扎的基督徒
附錄| 書中攝影作品年代表
推薦序| 期待上帝馮君藍的〈微塵聖像〉/阮義忠
如此高貴,如此謙卑馮君藍及其作品 /余杰
自 序 |沉思那卑微的隱喻
光照微塵
恩寵
第一個亞當
亞當
夏娃
婚姻的盟約
墜落的晨星
失樂園
該隱
亞伯
挪亞
沃土
以實瑪利和以撒
以色列
呂便
約瑟
底波拉
路得與拿俄米
哈拿
小撒母耳
大衛
約拿單
塔瑪
以斯帖
寧在神的殿外看門
在去而不返之先
珍珠
日光之下的日子
良人
親愛的
先知
先知以賽亞
先知耶利米
先知以西結
嫩枝
青年但以理
先知何西阿
先知約拿
先知哈巴谷
追想錫安
童貞女馬利亞...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