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獲新北市「國民中學推動閱讀」優良圖書推薦★本書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推薦、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中小學優良藝術出版品」推薦當磅礡的旋律震撼我心,我不能不去追尋創造了這些音符的偉大靈魂
從古典到浪漫,從國民樂派到現代樂派
三十一位重量級音樂大師,三十一顆敏感纖細的心靈,三十一首迭宕的生命之歌
馬勒∣理查史特勞斯∣羅西尼∣華格納∣威爾第∣普契尼
德弗札克∣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西貝流士∣巴爾陶克∣德布西
拉威爾∣蓋希文∣史特拉汶斯基∣普羅高菲夫∣蕭士塔高維奇
19至20世紀初,是歐美樂壇百家爭鳴的時代。承襲浪漫後期蓬勃發展的各種樂思,輔以各國民族音樂的養分,義大利、俄國、芬蘭、匈牙利、美國、法國大師輩出,將歌劇藝術推上了高峰,也催生了國民樂派和現代音樂。
在這個時期,不論是社會、政治、科學等各方面都有劇烈變遷,音樂藝術的表現也較先前更加激越澎湃,充滿個性色彩。
馬勒的交響樂,很難說「悅耳」,但會給人整個身體與心靈的震撼;那磅礡的樂音,彷彿能超越苦難,湧現一股榮耀的勝利感。
喜歌劇大師羅西尼,一生妙事說不完。他少年時差點動手術去當閹唱歌手,後來成為搶手歌劇作家,到處軋戲,產量驚人,連在煮飯時等米熟的時間,都能寫出《米飯詠嘆調》。
前衛音樂家理查‧史特勞斯,雖被納粹政府任命為音樂局總裁,卻堅持音樂與政治無關,竟敢對打壓猶太人的政策置之不理!
9歲就寫歌劇的普羅高菲夫,可謂烏克蘭的莫札特,但他的音樂也曾被保守樂人評為「比貓叫還不如」。
同樣震撼了樂壇的俄國作曲家,還有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造成劇院暴動,連作曲家都必須混在群眾中倉皇而逃,就知道這前衛樂風有多「劃時代」!
本書下冊完整收錄16位歌劇大師與國民樂派、現代樂派大師的人生及作品,從他們成長的點點滴滴開始講起,配合精彩圖片的解說,讓我們在閱讀中貼近他們的心靈,和他們一起踏上音樂之路,體會刻骨的愛情,如何創作不朽的音樂,經歷悲歡交織的人生。此外,我們以每一位大師的生平為基準,製作了當時社會政治、藝術文化的年表,讓您對音樂家所處的社會環境一目瞭然,對歐洲的歷史人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作者簡介:
許汝紘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曾任震旦集團雜誌社總編輯、錦繡出版集團文庫出版公司總編輯兼行銷企劃部總監。現任高談文化出版集團社長兼總編輯、雲門咖啡行銷總監。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音樂系列書籍,例如:《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經典名曲》、《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歌劇》……等暢銷書籍,及藝術系列書籍,例如:《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比亞茲萊的插畫世界》、《歐洲的建築設計與藝術風格》……等暢銷書籍。
章節試閱
浪漫樂派中還有一位深具浪漫形象,彷彿活生生從少女漫畫中走出來的音樂家,他所創作的音樂飽含感性和詩意,因為這位音樂家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詩!他的外型白淨秀氣,舉手投足間散發出貴族般優雅氣息,當他頂著濃密的棕髮出現,用迷人的褐色眼睛向全場觀眾致意,並且獻上一首鋼琴曲的時候,很少有人不沈醉在他的琴藝和魅力之下。這位不論性格和外表都帶有女性柔美特質的作曲家就是蕭邦。
或許是因為雙手長得纖細小巧,天生又體弱多病的緣故,蕭邦彈奏鋼琴的方式非常溫柔,和當時習慣把手舉得高高、重重敲擊琴鍵,使用「搥打法」來演奏的鋼琴師全然不同,他的指法纖弱,但速度奇快,彈奏出的琴聲如同珠玉滾落般輕盈,雖然響度不高,卻流露著細膩的情感,聆聽他演奏,就好像聆聽他吟詩一樣,因此在音樂史上,蕭邦擁有「鋼琴詩人」的美譽。
鋼琴是蕭邦的靈魂、蕭邦的心,有別於其他把鋼琴曲當作小菜的音樂家,蕭邦是全心全意為鋼琴而活的,也是少數以單一樂器曲成名的音樂家。除了僅有的幾首歌曲外,他的作品全都是優美的鋼琴曲,這些曲子大多是小品,裡面卻包含了豐富的和弦和獨樹一格的彈法,彷彿告訴世上所有的鋼琴曲創作家和演奏者:鋼琴,也可以這樣彈!
熱愛鋼琴的蕭邦,連曲子都是用鋼琴寫的,他總是即興作曲,往往靈感一出現,就立即在鋼琴上彈奏出來。蕭邦討厭將音樂用筆凝固在樂譜上,這對他而言代表著曲子的死亡,但是為了留住稍縱即逝的樂曲,他還是會花費許多時間將之譜寫出來。
他的情人喬治桑曾記載他的工作習慣:「蕭邦會先將雛形寫下來,然後一再地分析,而當作品不能完美地具體呈現時,他就會絕望到底。連續好幾天,他把自己鎖在屋子裡,不是上下來回地跑,就是弄砸筆,重複著單一小節百來次,或是將單一小節改了百來次,寫寫塗塗地,明早辛勤地重新再來。光是一頁譜,他會花上六個禮拜之久……」
蕭邦就是這樣一位抱持著完美主義的音樂家,由於對自己的作品批判得很厲害,在他去世之前,還曾經將幾首他認為不夠好的作品焚毀,絕不允許不足以代表他的作品留在這世上。
鋼琴讓他哇哇大哭
1810年2月,波蘭小鎮采拉左瓦佛拉村一個溫馨的小家庭中,唯一的男孩出生了。此一時代,地處東歐的偏遠小國波蘭正遭遇列強無情的瓜分,混亂的政局讓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不過,男孩的誕生,卻帶給他擔任法語教師的父親與溫柔嫻雅的母親無限喜悅,這個家中的父親十七歲就從大革命中的法國到波蘭來謀生,他精通多種語言,不僅熟讀伏爾泰,還會拉小提琴,他與妻子都很愛好音樂和藝術。然而,他們甫出生的小男嬰,卻每次聽到鋼琴的聲音就哇哇大哭。難道自己的孩子這麼討厭音樂嗎?對於這一點,這對夫妻著實擔心了一陣子。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這個孩子長大之後,會成為赫赫有名的鋼琴詩人蕭邦。或許是與鋼琴有宿命的不解之緣吧,原來是因為小蕭邦太喜歡鋼琴了,所以見到鋼琴就哭,等到稍稍會爬,他就經常爬到琴鍵上,敲敲打打起來。看到這種情形,他的父母才恍然大悟,安下心來。
後來,小蕭邦見到大姊露意絲每天練習鋼琴,心裡很羨慕,於是主動要求父母也讓他學鋼琴,父母將他託給多才多藝的波西米亞人季夫尼教導,由於天賦異稟的緣故,蕭邦的程度很快就超越了姊姊。
事實上,蕭邦的音樂知識一開始是由母親和姊姊傳授的,而他日後會長成一位風度翩翩、帶著貴族氣派的美男子,也是來自母親的遺傳。蕭邦的母親茱絲汀娜其實是波蘭的貴族,蕭邦八個月大時,他們舉家遷往首都華沙定居,與當地貴族階層也維持著密切的往來,童年的蕭邦最早就在這群貴族中,找到了知音。
1817年,蕭邦七歲,當他在眾人面前將自己生平創作的第一首樂曲g小調《波蘭舞曲》演奏完畢,起身鞠躬時,周遭不絕於耳的掌聲,無言地表明了大家的讚嘆,從此,不時有人替小蕭邦辦演奏會,還不到十歲的他在波蘭上流社會中,逐漸小有名氣。
這樣看來,蕭邦無疑是典型的早慧天才音樂家。不過,他一生對於創作,始終能忠實保有自己的風格,也必須歸功於愛護他的老師、朋友和家人。
遇見一位天賦的護航者
蕭邦十二歲時,開始到華沙音樂院接受作曲訓練,並且有幸成為音樂院創始人約瑟夫•艾斯納院長的門生。這位胸襟廣闊、獨具慧眼的老師,一眼就看出蕭邦非凡的才華在於擁有天才所具備的「獨創性」,於是在教學上,艾斯納採取開放的態度,避免呆板制式的方法干預他的發展,盡量提供蕭邦自我發揮的空間。而蕭邦也沒讓老師失望,這一年是1822年,他將一枚亞歷山大大帝御賜的鑽石戒指獻給艾斯納老師,對音樂院的學生來說,獲得鑽石,代表獲得了國家的最高榮譽。四年後,蕭邦高中畢業,考進音樂院就讀,正式拜艾斯納為師,到1829年畢業。人們後來發現艾斯納的學生記錄簿上蕭邦的那一欄,工工整整地寫著:「品行出色,音樂天才。」
請脫帽,這裡出現了一位音樂天才!
才氣縱橫的少年蕭邦,實在是朋友和家人的驕傲。他的父親就曾經得意的表示,機械化的鍵盤技巧彈奏練習,無法佔據蕭邦太多的時間,他的大腦比他的雙手要忙碌得多了!別人埋首苦練半天的曲子,他們家的蕭邦只要一個小時就能學會……
由於擁有一個交遊廣闊、行事風格浪漫的父親,蕭邦自小就獲得許多接觸藝術活動的機會,1828年,他跟隨父親的朋友到柏林聽音樂會,目睹了蔡爾特、史邦替尼和孟德爾頌等名師的風采,更激發了他成為大師的決心。從柏林返回華沙的途中,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就在歸途中,蕭邦所搭乘的驛馬車突然喀噠一聲,在馬路上靜止不動,原來是一邊的車輪脫落了,無奈的馬車夫只好將旅客暫時放在小鎮的一間破舊客棧裡。那時已經是蕭瑟微涼的秋天了,這一來不知道還得等多久呢!此時一個老人,看到疲倦的旅客們情緒相當糟,便問起是否有人可以彈奏一曲,為大家紓解煩悶之情。一聽到老人這樣問,十八歲的蕭邦立即就愉快地走到客棧的古鋼琴前,拍拍上面的灰塵,彈了一首音色溫暖的小曲。
沒想到這架破舊的鋼琴居然可以發出如此美妙的聲音,越來越多人圍到這個年輕人的身邊聽他彈奏,蕭邦也越彈越起勁,琴聲跟著益發精采了。當演奏結束,那位老人向蕭邦詢問他的姓名,並且讚嘆的表示自己是一位退休管風琴師,已經有許多年,沒聽過這麼豐富精湛的琴聲了!
十八歲的蕭邦,就這樣運用自己的天賦,撫慰了一群陌生人的心。
1929年剛從音樂院畢業的蕭邦,與來華沙舉行音樂會的義大利「鬼才」作曲家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結識。這位風趣的前輩很欣賞萬人迷蕭邦,還特別在自己的記事本上記上一筆,在相遇的那一天,他註明著:「青年鋼琴家蕭邦。」
看到帕格尼尼神乎其技的演出,蕭邦隱隱感到外面有一個豐富廣大的音樂世界,正等待著他前去探索,於是那一年,他前往歐洲的音樂中心維也納,在當地開了一場個人獨奏會。這是蕭邦生平第一次的長途旅行,收穫頗豐,並且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就在維也納的獨奏會上,他首次發表改編自莫札特歌劇的《唐•喬望尼變奏曲》,以清新且原創性十足的曲風,向歐洲的樂迷做了一個完美、優雅的自我介紹。
當這首曲子終了的時候,座位上有一個人眼睛都亮起來了,他目光灼熱、情緒異常激動地站起身來,向現場觀眾宣佈:「各位請起立脫帽,這裡出現了一位音樂天才!」
這個人就是當時還是新人作曲家兼樂評家的舒曼,這位日後也成為浪漫派巨匠的音樂家,非常欽佩同齡的蕭邦,並且給予他相當溫暖、熱切的友情。往後身體纖弱的蕭邦在法國定居,舒曼和妻子克拉拉,更是在生活上對他照顧有加。
一抔祖國的泥土
結束一場愉快的旅行,回到波蘭的蕭邦,萬萬想不到越來越動盪不安的政治情勢,會將他的人生帶領到另一個境地去。1930年,波蘭與俄國的戰事就要開始了,舉國上下人心惶惶,而鍾愛蕭邦的家人,以及愛惜他才華的老師、朋友們,不忍心見到身體羸弱的他在這場戰爭中受苦,也不願他的天賦,在槍聲砲火中被掩埋,於是他們互相商討,打算安排蕭邦到國外去,進入一個安定和平的環境,好好發展他的才華。
才剛回國不久的蕭邦,不得已帶著萬般難捨的心情重新整裝,再度前往維也納,自此成了一位後半生流亡異國的音樂家。
在離去前的餞別會中,蕭邦的家人朋友們流著淚,將一個盛滿泥土的銀杯遞給將遠行的他,告訴他無論天涯海角,這把華沙的泥土都將永遠陪伴著他,此時蕭邦也在心裡暗暗立誓,永不忘懷祖國波蘭。從蕭邦的作品中,也能發現他的確始終以祖國為念,在陸續完成的一系列《波蘭舞曲》和《馬卡祖舞曲》裡,波蘭的民族樂舞和傳統精神,與蕭邦獨特的鋼琴彈奏法緊密結合,躍然曲中。
這杯祖國的泥土隨著蕭邦從維也納到法國,並且在他逝世之後與他一起下葬,伴他長眠。
二度到維也納的蕭邦,已經失去前次來此地的興奮和喜悅,因為這次旅程不僅迫於無奈,維也納的情勢也已經改變。一來上回在此地擁護蕭邦的音樂家大部分都已經離去了,蕭邦在這裡不再受到肯定,當時甚至有樂評家大肆批評他新出版的前衛樂集《詼諧曲》為「一個瘋子的作品」呢!性格敏感又有些自負的蕭邦遭遇這種挫折,情緒跌到谷底,甚至瀕臨瘋狂邊緣,在維也納過著陰鬱苦悶的生活。
二來當時的奧地利政府,正嘗試著向俄國示好,隨著波蘭對俄宣戰,波蘭人在奧國的處境也就日漸悲慘,最後甚至遭到敵視。維也納這個曾經張開臂膀、熱情歡迎蕭邦的城市,如今居然成為他的傷心地!1831年,一心想要離開那裡的蕭邦,終於等到一個到倫敦旅行的准許令,於是便毅然決然離開。在旅途中,突然接獲首都華沙陷落消息的蕭邦,將心中的悲憤之情,以及對祖國朋友家人的想念,化為激昂的c小調《第十二號練習曲》,由於這首曲子是在這個時機迸發出來的,因此人們又稱它為《華沙陷落》。
此時還有一個城市在等待著蕭邦,那是反對弱肉強食的俄國侵略東歐、崇尚人權與藝術自由的法國巴黎,在那個屬於父親的祖國裡,蕭邦適得其所,覓得他生命與音樂的歸宿。
孤傲卓絕的沙龍音樂家
1831年歲末,苦痛的一年將要過去,到巴黎展開新生活的蕭邦,也完成了親朋好友的期待——到一個太平的國家去發揮他的天賦,他們都相信,蕭邦將會榮耀波蘭。法國可以說是蕭邦的半個祖國,這裡蓬勃發展的音樂、文學、藝術,更使他的藝術家天性得到充分的滋養,愉悅燦爛的創作生活就此展開了,在巴黎,蕭邦重遇故知,不僅獲得孟德爾頌等人的援助,自己也開始教學,以非凡的身價賺取優渥的酬勞。
此時巴黎沙龍活動風行,藝術家的交流非常頻繁,逐漸風靡法國樂壇的蕭邦,也藉由舒曼的引介,成為巴黎社交圈的一分子,由於擁有纖細優雅的外表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琴藝,即使性格極其孤僻,不喜歡與人交往,蕭邦依然深具吸引力,這段時間他結交到許多好友,諸如與他風格迥異的鋼琴之王李斯特、歌劇家羅西尼,以及文藝界翹楚雨果、巴爾札克等,而他的身邊也時常圍繞著許多打扮入時、仰慕著他的婦女。
沙龍,無疑是最適合蕭邦展現自我的場所,他不喜歡萬人空巷、喧鬧沸騰的大型音樂會排場,而鍾愛在溫馨安適的氣氛中,為家人朋友彈奏鋼琴。因此,沙龍裡的蕭邦,可說是如魚得水。
奇怪的是,蕭邦結識的朋友都對他極其熱情,處處呵護他,但他自己卻是個性情異常孤僻的人,吝於回報朋友們的心意。他雖然不斷與穿梭沙龍的藝術家們會晤,對於這些人的作品卻絲毫不感興趣,只願活在個人自足的創作世界中。衷心喜愛他的舒曼和李斯特,都曾經在聆聽過他的演奏後,寄贈自己所作的曲子向他致意,但面對滿紙的盛情,蕭邦往往拖延許久,才寫下一兩句淡漠的感激之辭回覆。
即使如此,蕭邦的朋友們對他的喜愛之情,卻似乎從不曾被澆熄呢!值得一提的是,正所謂同行相忌,慣於使用纖弱指法的鋼琴詩人蕭邦,和彈鋼琴時會因為過度激動而面目猙獰、手指青筋浮現的鋼琴之王李斯特,雖然互相欽羨彼此的優點,但潛意識裡依然微微輕蔑著對方,蕭邦就對李斯特的浮誇和市儈很不以為然,曾經諷刺的表示道,自己很羨慕李斯特強健的身體和充沛的活力,但他既然這麼能言善道、愛挖苦別人,乾脆去當政治家算了!
鋼琴師和他的情人們
李斯特曾經形容蕭邦像是「儀態雍容的牽牛花」:「在纖細出奇的花莖上,柔軟而清香的花冠搖曳著,好像稍一碰觸就會破裂似的。由於他天生體弱多病,因此創作出來的音樂響度不高,曲終時更宛若一聲聲的耳語密談。」
這位如同牽牛花般纖柔高貴、多愁善感、像詩一般的音樂家,寫出的曲子和美麗的夢境一樣動人,他高貴優雅的翩翩氣度,更是擄獲了不少女士的心。從蕭邦流露著細膩情感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他也是一位羅曼蒂克的情人,而愛情,也成為他最豐沛的靈感泉源。
這位多情的音樂家一生雖然從未步入婚姻,卻曾經歷過許多次刻骨銘心的戀情,而每一次甜蜜又苦澀的戀愛,也使他自然而然將心中澎湃、豐富的情感釋放出來,化作柔情似水的音符。
泡沫般的初戀和夢中情人
1929年,十九歲的蕭邦首次拜訪維也納,在當地舉辦了個人獨奏會,而同時這位優秀的少年也因為情竇初開,和一位可愛的少女產生純純的愛情。女主角是維也納出版社一位編輯的女兒,她的名字叫作蕾波迪娜。由於距離和性格,這段純真的初戀,在蕭邦返國後就告終了,為了這段泡沫似的戀情,蕭邦一度情緒低落。
然而,這只是幻滅所帶來的短暫失落而已,戀愛真正的苦澀,還在華沙等著蕭邦呢!就在他成功演出、載譽歸國不久後,華沙音樂院學生康絲丹奇亞的身影走進了他的心。這是一段痛苦的單相思,才華洋溢、有著美妙歌喉的康絲丹奇亞,自始至終都不知道蕭邦對她的愛慕之意,羞澀又內斂的蕭邦,不敢對康絲丹奇亞表示自己的心意,只有寫信給好友狄都斯,抒發自己壓抑著的熱情和痛苦︰「我很感傷,因為我已墜入情網。我每晚都夢見她的倩影,但卻還未與她交談過一言半語。」
在難以成眠的夜裡,蕭邦寫下《e小調協奏曲》和《f小調協奏曲》,潺潺流瀉的音符傾訴著無盡的思念,像未熟的花蜜一樣又甜又苦,令人感到綺麗無比。後人把這些描繪康絲丹奇亞倩影的曲子叫作「愛人的畫像」。
當蕭邦離開動亂的祖國,這讓他痛苦不已,甚至想為之尋短見的單戀也就跟著結束了。
我的悲傷
在巴黎定居的蕭邦,終於在二十五歲時有機會回到華沙,與久別的父母、親友們會面,對於這短暫的重逢,雙方心裡都依依難捨。回程的時候,蕭邦和友人順道到德勒斯登,拜訪在華沙時代曾經非常照顧他的舊識沃金斯卡伯爵。這位波蘭的貴族,在情勢最混亂的時候,也曾舉家流亡到日內瓦去,如今重回德勒斯登,與蕭邦再度重逢。
而一段既甜美又悲傷的戀情也同時發生了。久別多時,蕭邦發現伯爵的千金瑪麗亞已經長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臉上散發著美麗的光彩,深深牽引著他的心。這兩位小時的玩伴,如今重逢,卻好像是初次邂逅一樣,突然一起墜入愛河。
長得高挑纖細的瑪麗亞比蕭邦小五歲,她有一頭黑絲絨般的秀髮,和一雙靈動的黑色眼睛,對於音樂和文學十分有天賦。蕭邦在她家中停留期間,兩人交談的話題也都圍繞在彼此對藝術以及創作的看法之上。這兩位年輕人之間燃起熾熱的戀情,他們親密的通信,將彼此的愛意寫在往返的信件上,甚至到了論及婚嫁的地步,蕭邦曾經譜了一首《降A大調圓舞曲》,題上「獻給瑪麗亞姑娘」這一行字,寄給他的戀人。
然而,由於瑪麗亞的父親沃金斯卡伯爵終究擺脫不了世俗的觀點,認為世代都是貴族的沃金斯卡家族,實在無法接受一位出身平民階級的女婿。因此到頭來,這段純真美麗的戀情變成了蕭邦的悲傷。
蕭邦回巴黎後,瑪麗亞受到父母親的阻撓,來信逐漸減少,終至全然失去了消息。蕭邦去世後,朋友在他的住處發現一個用繩子捆綁的包裹,裡面裝著他與瑪麗亞往返的信件,包裹上凌亂潦草的字跡顯露著他的痛苦,蕭邦在上面寫著:「我的悲傷」。
浪漫樂派中還有一位深具浪漫形象,彷彿活生生從少女漫畫中走出來的音樂家,他所創作的音樂飽含感性和詩意,因為這位音樂家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詩!他的外型白淨秀氣,舉手投足間散發出貴族般優雅氣息,當他頂著濃密的棕髮出現,用迷人的褐色眼睛向全場觀眾致意,並且獻上一首鋼琴曲的時候,很少有人不沈醉在他的琴藝和魅力之下。這位不論性格和外表都帶有女性柔美特質的作曲家就是蕭邦。或許是因為雙手長得纖細小巧,天生又體弱多病的緣故,蕭邦彈奏鋼琴的方式非常溫柔,和當時習慣把手舉得高高、重重敲擊琴鍵,使用「搥打法...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