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遠離神而活,混亂就是常態。人與神同行,心靈饑渴就得滿足。」
在這本精采絕倫的護教書中,撒迦利亞向你展示神的存在;在哈佛與普林斯頓等大學校園中進行辯論,告訴你神存在的事實。
這將與你的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並影響你的人際、品格、道德以及對真理的概念,讓你離開沮喪,進入盼望。
作者簡介:
拉維‧撒迦利亞(Ravi Zacharias)
「拉維撒迦利亞國際事工」創辦人、會長、首席執行長。先祖屬印度教祭司階級,他在1966年移民加拿大,畢業於安大略聖經學院、三一神學院,並獲霍頓學院頒授榮譽道學博士、亞斯貝里學院頒授榮譽法學博士,曾於劍橋大學專研英國浪漫派詩人。講道足跡遍及五十餘個國家,涵蓋馳名大學包括:哈佛、普林斯頓、牛津等,聽眾包括南非和平協定撰稿人、秘魯總統內閣及議會、莫斯科列寧軍事學院將領等。
譯者簡介:
黃大業,香港出生,曾任社工、記者,後赴英國華威大學深造,獲政治學碩士銜,輾轉加入基督教文字事工,任編輯十餘年。現任自由翻譯,譯作包括:潘靈卓《追龍》,甘力克《生命對答》、《尋尋問問》,本仁約翰《直奔永恆》,帕爾默《民主:心碎的政治》。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希望你不要匆匆翻閱本書,更不要把它丟在一旁。你要仔細研讀它,熟悉它的論點,學以致用,向世人傳揚真理。~寇爾森(Charles Colson)
我不認識任何人比撒迦利亞更明智、更有力、更有心為基督信仰辯護。~史韋德(Charles Swindoll)
撒迦利亞為我們這時代示範了何為出色的護教。~史普羅(R. C. Sproul)
神在每個世代都會差遣一個先知,撒迦利亞是這個世代的先知,你們要聽他。~麥道衛(Josh McDowell)
撒迦利亞檢視人不靠神而活的苦況,並告訴你耶穌基督如何為你帶來生命意義與盼望。~葛理翰(Billy Graham)
名人推薦:希望你不要匆匆翻閱本書,更不要把它丟在一旁。你要仔細研讀它,熟悉它的論點,學以致用,向世人傳揚真理。~寇爾森(Charles Colson)
我不認識任何人比撒迦利亞更明智、更有力、更有心為基督信仰辯護。~史韋德(Charles Swindoll)
撒迦利亞為我們這時代示範了何為出色的護教。~史普羅(R. C. Sproul)
神在每個世代都會差遣一個先知,撒迦利亞是這個世代的先知,你們要聽他。~麥道衛(Josh McDowell)
撒迦利亞檢視人不靠神而活的苦況,並告訴你耶穌基督如何為你帶來生命意義與盼望。~葛理翰(Billy Graham)
章節試閱
第2章 在虛無中流浪
幾年前,我出席了一個頗不尋常的家庭宴會,賓客是一班中東友人。雖然席間大家相談甚歡,但我不久即發現一件事:他們雖然有交情,卻來自不同的國家,而這些國家彼此敵對好幾百年,可謂血海深仇。我不禁猜想:他們這些輕鬆交談之中,會否涉及政治話題,抑或大家已有默契,對這類話題絕口不提?
我很快得到答案,因為其中一人樂意為我解答:他們從不害怕談論政治,因為這類話題根本不可能談得深入──就連最基本的討論起點,大家已激辯得你死我活,因此不可能持續太久。為了說明他們的情況,他們向我講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不但顯示他們每個人各有其個性,也顯示出每個文化是如何被限制在各自的天井之中。
故事說道一位外派記者在幾個國家進行一項調查訪問。美國是他的第一站,他問一個街上的行人:「你對全球肉類供應短缺有什麼看法?」那美國人撇撇嘴,反問:「短缺是什麼?」
第二站是一個饑荒連年的貧窮國家,記者的問題一模一樣:「你對全球肉類供應短缺有什麼看法?」那個饑腸轆轆的受訪者的答案在意料之中:「肉類是什麼?」
第三站是一個專制政權之下的國家,記者問一個大排長龍在輪購食物的人:「你對全球肉類供應短缺有什麼看法?」那個人完全沒有個體的概念,迷惘地反問記者:「看法是什麼?」
記者的最後一站,是一個中東國家,他選擇訪問一位正在上班途中的人:「你對全球肉類供應短缺有什麼看法?」那個煩躁不堪的人緊握拳頭咆哮著:「什麼是看法?」
宴會主人就在如雷的轟轟笑聲中引我進入他們的世界:「真正的中東人,連問題是什麼也不能達成共識!所以我們根本不怕大家的答案天差地別。」我得承認,他的話叫我如釋重負,因為他們能夠以樂天的態度去看待彼此的特性,從而化解強大的張力。的確,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一些討論確實困難無比,甚至在討論的起點已然舉步維艱。
但我們在這本書就是要進行討論,而且題目極具爭議,就讓我們在這討論的起點,先行達致一點共識吧。
第8章 迷眩的浪漫
幾年前我獲邀赴中東擔任講員,我和妻子有一個難忘的經歷。當時政局十分動盪,衝突一觸即發。事實上,就在聚會地點不遠處,幾個外國使團正在努力消除仇恨,維持最低限度的停戰。當日,我和妻子坐計程車,經約旦河西岸,從約旦進入以色列,期間必須橫渡艾倫比橋。
艾倫比橋位於約旦與以色列的疆界。我們在約旦界下車,用走的上橋,腳夫幫我們把行李抬到橋的中央;然後以色列界的腳夫接力,抬起我們的行李,我們繼續前行。兩國的疆界十分明顯。然後我們被指示前往一座高設防的入境大樓,準備接受例行且嚴苛的盤問,才會獲發旅遊簽證。一行三人:我、內子、女兒,站在一條人龍尾端,預計要花費許多時間──因為早就有人提醒我,入境官員的盤問將會極費心神,一個早上的時間是少不了,甚至要花一整天。
我其實不知道該怎樣為我女兒作入境準備,因為她只有兩歲。環視四周,都是手持輕機槍的軍人,他們冷峻的眼神,叫人自覺犯了什麼罪行,軍事設施隨處可見,濃濃的不安感,在空氣中瀰漫着。
終於輪到我們了。我女兒原來一直在審視大堂內的一切,我竟沒有留意,後來她的目光停在一個年輕士兵身上,甚至二人以眼神「格鬥」起來。忽然,大堂內一陣沉默,然後,我女兒的稚嫩的叫聲劃破空間——她問那士兵:「請問,你有口香糖嗎?」
我女兒的聲線與請求,在那大堂內所造成的回響,實非筆墨所能形容──所有戰爭武器及成人世界的思想,頓時煙消雲散。在場所有懂英語的,都按捺不住微笑;不懂英語的,也能看見一個士兵的心融化了,所有人的目光都停在那士兵身上。
那士兵呆了一下,把輕機槍交給同袍,他走到我們面前,親切地望着我女兒,突然把她抱起來,他把她帶到一個房間,幾分鐘後出來,他一手抱着我女兒,一手捧着一個托盤,上面有三杯檸檬水:一杯給我妻子、一杯給我女兒、一杯給我。結果我們在入境大樓只停留了二十五分鐘,那士兵甚至用軍車載我們到計程車站去,我們的目的地是耶利哥──容我打岔,耶利哥的城牆又再次倒下!我常對我女兒說,她那個適時發出的問題,勝過千軍萬馬!
孩童的力量何其大!在大堂內的那一刻,我女兒締結了一項停戰協定!而的確,童真的力量就是這麼大。不是嗎?士兵在她身上發現了一點什麼──可能是那士兵家中女兒的臉孔──於是生出感情,淹蓋了眼下由槍砲、仇恨、猜忌編織而成的世界。一個眼睛裏充滿驚歎的兩歲稚童,讓他可以超越籠罩着他的厚厚疑惑;一個初生之犢的純真之美,在那一刻除去一切的恐懼。論到孩童的力量,更有意思的是,我女兒甚至意識不到她的力量與果效──這更顯出孩童力量的強大。
僅僅明白年輕生命的力量就夠了嗎?我完全知道這奇妙孩童世界也有它的陰暗面,就是易受蒙騙。但如果我們太草率地過度強調童年的隱憂,豈非錯失了生命的一些璀燦光輝──是稚嫩生命可以充份映照的一種能力、享受並發出「驚歎」的能力?對孩童可說,這一份驚歎與迷醉,就是人生意義所在。不論是懷抱中的嬰孩注視母親的目光、或是因聖誕樹燈飾深深吸引的狂喜,孩童對生命的驚歎是直覺的、頻繁密集的、可貴的。試看一個小女孩初嚐冰淇淋的喜悅!試聽一個小男孩與父親玩捉迷藏的笑聲!簡單的愉悅、真摯的笑臉、年輕的心,是容易滿足的。孩童愛惜每一個經驗,緊抓每一個時刻,唯有在睡夢中,他們才會停止從生命中獲得樂趣。
第10章 愛的耕耘成果
讓我告訴你兩個故事,一個是真人真事,一個是虛構寓言。若你願意細想這兩個故事的深義,必可勾起心底的渴求,這渴求反映你心底的需要。再者,若你願意更進一步探究你聽了故事後反應的原因,必可為你提供線索,讓你找到滿足心底需要的鑰匙。這兩個故事都是悲劇,卻並非無緣無由的。大家聽過流行歌手哈利卻平(Harry Chapin)1970年代名曲《翻繩遊戲》(Cat’s in the Cradle)(編注:是一種將繩子繞在手指上翻出各種花樣的遊戲)嗎?它的歌詞很能觸動我心,因為我像歌中主角一樣身為人父,也是經常要出差的人。歌詞是這樣的:
某一天我兒子出生了
就像其他嬰孩一樣
但我要趕飛機,賺生計
兒子在我出差時蹣跚學行
他說話了——幾時開始?我不知道
他說:「爸,我會像你
你知道的,我會像你。」
翻繩遊戲,受洗禮物
幾首熟悉的童謠
「爸,你幾時才回家?」
「我說不準,但我們總可相聚
我們會有歡樂時光。」
某一天我兒子十歲了
他說:「爸,你送我的棒球真棒,我們玩吧
你可以教我怎樣投球嗎?」
我說:「不,今天不能
我太忙了。」
他說:「沒關係。」
他緩緩走開,木無表情
彷彿說:「我會像他
你知道的,我會像他。」
某天他從大學歸家
他成年了!我不禁說:
「兒啊,你好棒!我們聊個天吧?」
他搖搖頭,微笑說:
「爸,我想借你的車子
聊天嘛,改天吧,好嗎?」
我退休好久了,我兒住在外面
某一天我打電話給他
我說:「我想見見你,可以嗎?」
他說:「爸,我也想,但我沒有時間
新工作好麻煩,孩子又有感冒
但好高興聽到爸你的聲音
好高興聽到爸你的聲音。」
我掛斷電話
突然明白
他長成了我的模樣
我兒跟我一樣
翻繩遊戲,受洗禮物
幾首熟悉的童謠
「兒,你幾時才回家?」
「我說不準,但我們總可相聚
我們會有歡樂時光。」3
發人深省的是,這歌詞竟成了卻平的寫照。寫詞的其實是卻平的妻子,聽說有一天她真的質問卻平:他到底要到何時才肯減慢生活節奏,多留點時間給妻兒?卻平的答案是:「就在這個最忙的夏天之後吧,我會放假的。」不料橫禍飛來,就在那個夏天,卻平車禍身亡。
卻平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他知道也相信、甚至「宣揚」一個重大教訓,但卻無法實踐。生命若浪擲在人賜的冠冕上、犧牲了神賜的珍貴關係,就真的喪失一切意義了。卻平的故事令人同情,卻也令人痛心,因為愛被枉費了,靈魂被慾望制伏了。
另一個場景是一個寓言,一個我童年時在新德里聽來的故事。在我的家鄉許多教訓都是藉着格言和寓言所傳遞的,這個故事蘊含豐富情節以及東方的誇飾,卻帶出一個重大的道理。我要警告你:這故事有點血腥——這與文化有關。
從前有一個村落,一個少年愛上了鄰村的一個少女,對她死心塌地,於是前去提親,少女對他沒有感覺,只想捉弄他,於是發出一個個挑戰,要他證明自己是真心愛她。
最後,她江郎才盡,想不出新的花樣,竟然生出一個惡毒無比的想法:「你對我的愛,必須至高無上,超越一切!如果你真心愛我,就殺死你的母親,把她的心挖出來給我吧!這就證明你愛我比愛你母親更深了!」少年聽了不知所措,進退兩難,既下不了手,又真的想下手,然後又覺得自己喪心病狂……這樣天人交戰了幾十天,但他實在不能「失去」少女的「愛」!他終於遇上一個機會,把母親殺了,並挖了她的心出來,捧在手裏,馬上狂奔到少女面前,去證明他的愛!他穿過一個茂密的樹林,不小心被樹根絆倒,母親的心不知摔到哪裏去了。他氣急敗壞,在雜草中尋找那顆心,終於找到了。他把心捧起,預備繼續奔跑,不料聽到一個聲音從那顆心傳出來,說:「兒子啊,你有沒有跌傷?兒子啊,你有沒有跌傷?」
我第一次聽這個故事是在童年的時候,那時雖然年幼,卻也毋須別人向我講解這故事的教訓,它的情節確實詭異,但箇中信息卻十分清楚:母親愛子永不止息。但我想問你:這種愛何以令人心悅誠服、以至無限景仰?豈不是因為那種偉大勝過了卑鄙、那靈魂勝過了私慾嗎?其實我們可以進一步問:究竟這種愛的概念從何而來?它的源頭在哪裏?我不大相信犧牲的愛會源於沒有生命或心思的物質,我傾向相信這種愛是創造萬物的神放在人心裏的。奧古斯丁(Augustine)說得好:「你為你自己造了我們;我們的心不得安寧,除非在你裏面找到安寧。」我們能夠辨認真愛,這能力來自神——所以對愛的諸般描述、因着愛的諸般犧牲,亦必從神而來。聖經不僅說「神就是愛」,還說神曾經以一種無與倫比的方式,表明了這愛的實在。
英國赴印度宣教士鍾斯(E. Stanley Jones)名滿天下,連聖雄甘地都對他敬重三分。鍾斯認識一名印度官員,是虔誠的印度教教徒,鍾斯常向他講述十字架的信息,他總是覺得十字架和神的愛玄之又玄,不着邊際。他們的討論至終陷入膠着狀態,誰也說服不了誰。
其後那人有了外遇,良心備受折磨。有一天他忍無可忍,向妻子坦白。妻子心如刀絞,難以接受這種背叛。然而,幾十天後,她向他表示,她雖然深受創傷,卻願意信守起初的婚約,對他不離不棄,矢志不渝。
他聽完妻子的話,電光火石之間頓悟了,不禁喃喃自語:「我現在明白『為罪被釘十字架的愛』是什麼了……」他跪下來信了基督,擁着妻子,重新立志信守神聖盟約。神的大愛何其深廣!以至詩人寫道:
永不離我偉大的愛
我靈疲倦,安息主內
屬你生命現在獻上
願它在你恩典海洋,更加壯闊浩蕩。4
愛必須付出,愛必須犧牲。但在瞬息萬變的今日世界,人的優先順序顛倒了。我們踐踏神聖,反倒捍衛褻瀆。基督的愛挑戰我們的優先順序,提醒我們心的需要——就是愛與被愛。基督是愛的化身,人認識基督,才可以找到愛、體會愛的真義。
但請大家留意一個細節——此前我引述過勞倫斯(D. H. Lawrence)的信念:人心的空洞,單憑愛不足以填滿。在此我想指出基督賜給人的一個重大真理:愛,不僅僅在於人際關係。
你若認真鑽研基督教以外的宗教哲學,查看他們對愛的觀念,也許會令你大吃一驚。佛教的創辦人釋迦牟尼,為了追尋內心平安,拋妻棄子離家出走;印度教的愛,亦不過略勝憐憫半籌;穆斯林相信人必須順服一位愛人的神,但你越深究他們的神如何愛人,就越覺得那種愛空洞無憑!唯有基督信仰指出:與神同在,是一個愛的關係——不過愛不僅是情感或情感的表現,基督徒相信與神建立關係之後,會真心敬拜神。在敬拜中,驚歎與真理合而為一,心會得到神愛的滋潤——當人心得著神愛的潤澤,人際關係便會鞏固,委身成了神聖而可能之事。這觀念太重要了,本書第三部會再作詳論。
勞倫斯說得對:人心最深的饑渴,是「在愛以外」的——耶穌告訴我們,這「以外」就是敬拜。沃爾夫(Thomas Wolfe)說得好:離開了神,是無盡的孤寂感。耶穌說:「我來了是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藉着基督,人戰勝了這孤寂,因為人心的饑渴得到滿足,頭腦的難題得到解答。
愛的委身,是意義的要素,因此沒有愛就沒有意義。沙特(Jean-Paul Sartre)曾經說過:他人,就是地獄;對沙特來說,人生可以忍受——直到有別人出現!杜斯妥也夫斯基曾經描寫兩個人在討論地獄是什麼,其中一人說:「所謂地獄,一定是失去愛的能力。」我同意這說法。既然如此,今日文化便是地獄的溫床,因為我們將愛掛在嘴邊,卻親眼目睹越來越多的拋情棄愛,讓家庭制度瀕臨瓦解。除非這趨勢得以遏止,否則人類文明終必消失,因為暴力必然肆虐,連人所愛的也不能倖免。神的愛是意義的必備條件——這愛藉着基督彰顯,人人皆可親身體驗。
第2章 在虛無中流浪
幾年前,我出席了一個頗不尋常的家庭宴會,賓客是一班中東友人。雖然席間大家相談甚歡,但我不久即發現一件事:他們雖然有交情,卻來自不同的國家,而這些國家彼此敵對好幾百年,可謂血海深仇。我不禁猜想:他們這些輕鬆交談之中,會否涉及政治話題,抑或大家已有默契,對這類話題絕口不提?
我很快得到答案,因為其中一人樂意為我解答:他們從不害怕談論政治,因為這類話題根本不可能談得深入──就連最基本的討論起點,大家已激辯得你死我活,因此不可能持續太久。為了說明他們的情況,他們向我講了一個...
推薦序
這時代最重大的問題是:「如果沒有神?」需要回答這問題的,不僅是滿口敵神論的人,也是許多對神的存在視而不見、漠不關心的人。
本書內容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剖析敵神論世界觀,表明它邏輯上的矛盾,以及存有的不足──以敵神論為起點,無可避免的終局,就是虛無的哲學。這是第一部的合理結論,而敵神論者也同意這結論,並以此為大解放。但這是事實嗎?而按照人類的經驗,不論科學知識如何加增、心理學或社會理論如何更新,人對意義的渴求總不會消失,甚至有增無減。所以在第二部,我會闡明「人渴求意義」的事實,並提供一些有力的理據。在第三部份,我會闡述耶穌基督就人生核心問題所給的答案,如果耶穌基督真是如他所宣稱的,那麼任何對他信息的攻訐必然要歸於虛妄;但是若耶穌基督並非如他所言,那麼基督教會以至人類大部分的歷史,都不過是奠基在一個謊言之上。
部分讀者可能會覺得本書有點艱深,我勸你堅持讀下去,因為隨後會有說明或解釋,讓你更容易明白我的論點。我個人深信,這世代渴求重新思想,若我們不能為這世代提供機會,是對這世代的虧欠;我的願望則是藉着闡釋這些論點,讓人發現:最大的心思是神自己,而神存在與否,是定義一切的起點。
這時代最重大的問題是:「如果沒有神?」需要回答這問題的,不僅是滿口敵神論的人,也是許多對神的存在視而不見、漠不關心的人。
本書內容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剖析敵神論世界觀,表明它邏輯上的矛盾,以及存有的不足──以敵神論為起點,無可避免的終局,就是虛無的哲學。這是第一部的合理結論,而敵神論者也同意這結論,並以此為大解放。但這是事實嗎?而按照人類的經驗,不論科學知識如何加增、心理學或社會理論如何更新,人對意義的渴求總不會消失,甚至有增無減。所以在第二部,我會闡明「人渴求意義」的事實,並提供一些有力...
目錄
序
致謝
前言
第一部 敵神論仍活着──且足以致命
1富足裏的哀鳴
2在虛無中流浪
3狂人駕到
4無家可歸的心思
5在人的苦難中,敵神論有何說法?
6尋覓較低意義
第二部 生命意義何所依
7知道的科學,生活的藝術
8迷眩的浪漫
9真理——瀕危物種
10愛的耕耘成果
11越過限制
第三部 耶穌是誰,又與我何干?
12觸及真理
13人類的困窘
14哲者的尋問
15史家的拱璧
16信徒的寳藏
附錄
1問與答:無神論與有神論
2懷疑者的導師
序
致謝
前言
第一部 敵神論仍活着──且足以致命
1富足裏的哀鳴
2在虛無中流浪
3狂人駕到
4無家可歸的心思
5在人的苦難中,敵神論有何說法?
6尋覓較低意義
第二部 生命意義何所依
7知道的科學,生活的藝術
8迷眩的浪漫
9真理——瀕危物種
10愛的耕耘成果
11越過限制
第三部 耶穌是誰,又與我何干?
12觸及真理
13人類的困窘
14哲者的尋問
15史家的拱璧
16信徒的寳藏
附錄
1問與答:無神論與有神論
2懷疑者的導師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