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形式」堪稱第二基因,從根本影響我們的人格、情感與人際關係。為什麼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
為什麼總是在否定、責怪別人?
為什麼對拒絕和傷害特別敏感?
為什麼工作和戀情總是無法長久?
為什麼人際關係這麼困難?
◆《母親這種病》作者岡田尊司分析屬於你的依戀形式
認識造成心靈陰影、負面思考的「第二基因」、修復受傷的安全感
從此,不再讓依戀控制你的幸福依戀(attachment)也譯作依附,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締結關係的能力。依戀障礙則是現代人精神問題、親密關係失敗的根源。依戀形式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兩種,而不安全的依戀形式,可再細分為「焦慮型」、「逃避型」與「混亂型」三種,孩童的發展障礙、成年後的焦慮、疏離、不安與控制欲往往來自不安全的依戀形式。
‧從小遭到父母否定,卻總是乖巧順從?
‧無法與人保持適當距離,容易陷入情網?
‧常常衝動爆發負面情感或傷人言語?
‧不易維持信任與情感,工作和戀情很難穩定?
‧對伴侶要求嚴格,控制欲驚人?
‧喜歡黏膩的依賴關係?
‧習慣在人群中扮演小丑?
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以夏目漱石、太宰治、柯林頓、歐巴馬、賈伯斯等名人的具體案例,探索每個人的依戀形式與深層心傷,分析親子關係帶給孩子的影響,以及長大成人後如何化為一生的人格特質。
讀完本書,瞭解自己或家人、伴侶、朋友、同事的依戀形式與行為特質,進而學習理解和陪伴,邁向修復與和解的第一步。
本書特色:
‧岡田尊司繼《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夫妻這種病》後,關注每個人心中渴望被愛的孩子,直指不安與焦慮、無法專注或冷漠無情的癥結,修復受傷的安全感
‧書中附有「成人依戀訪談表」與「依戀形式診斷測驗」,解析屬於你的依戀形式
‧以文學、政界及影視名人的真實案例,剖析依戀形式如何帶給孩童長達一生的影響
‧不只點出問題,更詳細敘述陪伴與和解的方法,擺脫不安與焦慮,進而邁向幸福
作者簡介:
岡田尊司(OKADA TAKASHI)
一九六〇年生於香川縣,是精神科醫師、作家。目前擔任岡田診所(位於枚方市)院長。自東京大學文學部哲學系退學,後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系,並於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高次腦科學講座神經生物學教室及腦病態生理學講座精神醫學教室從事研究工作。著有《逃避型依戀障礙》、《壓力與適應障礙》、《不要說是發展障礙》、《為工作者而寫的精神醫學》、《邊緣性人格障礙》、《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思想控制》、《依戀崩壞》等。此外也以小笠原慧的筆名撰寫小說。著有《DZ》、《掌中的蝴蝶》、《你是否聽見風的聲音》等作品。
譯者簡介:
邱香凝
曾任職唱片公司、出版社、電玩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喜愛閱讀與書寫,用翻譯看世界。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輔導教師)
番紅花(親子作家)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名人推薦: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輔導教師)
番紅花(親子作家)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章節試閱
依戀形式與養育態度
父母的依戀形式是如何傳遞給孩子的呢?為何有許多案例顯示,即使雙親健全,在正常家庭中教養長大,仍有不少孩子發展成不安全型依戀形式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中一個答案是「與父母的干涉方式有關」。
表現出逃避型依戀模式的孩子,其母親往往缺乏對孩子的感受性和回應性,對孩子漠不關心,與孩子的關係淡薄。
另一方面,表現出反抗/矛盾型依戀模式的孩子,其母親則可能具有強烈焦慮或神經質等特質,有時對孩子過於嚴格、過度干涉,有時又過於溺愛,然而孩子的表現一不如她意時,又會採取冷淡的態度,呈現兩極化的矛盾傾向。這樣的母親無法無條件接受孩子,給予孩子安全感,只會要求孩子必須乖巧懂事。因此,孩子很容易形成時而陰沉時而開朗的矛盾性格。
表現出紊亂型依戀模式的孩子,其母親的特徵則是隨情緒起伏而大幅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這樣的母親通常精神不穩定,容易出現虐待孩子的行為。
以米歇爾.恩德的例子來看,他的母親具有強烈依戀焦慮行為,父親凡事冷眼旁觀,屬於逃避型依戀。恩德本身的依戀模式更接近與母親相同的焦慮型,為了克服這一點,恩德的性格最終發展成試圖控制周遭氣氛的控制型依戀模式。幸而,恩德至少還擁有母親過剩的愛,與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也算是相對穩定。這一點也確實守護了他的人生。就這層意義來看,下個例子的比爾.柯林頓是否也屬於相同的狀況呢?
無法保持適當距離
依戀障礙者表現在人際關係中的特性之一,就是無法拿捏與別人的距離。不是離得太近就是太遠,無法與人保持適當距離。有時與人非常生疏,即使花上好幾年也無法卸下心防,有時卻能很快與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又很快疲於太近的距離而結束關係。即使能夠保持適切的距離,一旦這段關係長久持續下去,又會因為太密切而造成彼此精神上的損耗。
人與人之間距離的調節基礎,建立在每個人的依戀形式上。擁有不安全型依戀形式的人很難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也很難維持對等關係。
擁有逃避型依戀形式的人,為了避免與對方的關係過於親密,人際關係總是流於表面而無法深入。另一方面,屬於焦慮型依戀形式的人則無法拿捏與他人的距離,總會很快將他人拉入私密領域,動不動就和親近的對象墜入愛河或發生肉體關係。至於同時混有逃避型與焦慮型依戀要素的人,在剛開始時會表現得非常生疏,無法與對方坦誠相對,可是,只要稍微提到一點私人話題,就很容易迅速拉近與對方的距離,兀自朝愛情方向發展。
容易注意局部,忽略整體
接下來要談的也和前述「不是零就是一百」的判斷傾向有關。依戀障礙者往往容易陷入某種窠臼,難以客觀看待一段關係的全貌,傾向從局部概括問題。也可以說,他們只能活在「高興」或「不高興」的情緒產生的瞬間。
無論對方給過自己多大的恩惠,只要一度令自己感到不悅,過往交情便會一筆勾銷,轉而全盤否定對方。與這種對象之間的關係,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稱為「部分客體關係」。一般嬰幼兒身上即可看見這種關係,不過,隨著嬰幼兒逐漸成長,就能將對象視為整體存在,發展為「完整客體關係」。只要明白依戀障礙是嬰幼兒階段最容易發生的問題,一定就能理解依戀障礙的人無法從「部分客體關係」發展為「完整客體關係」的道理。
另外,約翰.鮑比將克萊因的「客體關係」重新解釋為「依戀」。就這層意義而言,從「部分客體關係」發展為「完整客體關係」的過程,也就可以說是依戀逐漸成熟的表現。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人們逐漸學會用「心」及「人格」等詞彙認識對方,將對方視為一個完整的存在。
舉例來說,請試著想像一位母親噙著眼淚斥責做了壞事的孩子。
仍處於「部分客體關係」階段的孩子,雖然已經能夠將「自己的行為」連結到「受到斥責」,但這孩子學會的只是「做出某種行為就會被斥責」的條件反射,還無法理解「受斥責的原因是做了壞事」,當然更不明白母親眼淚的含意。
然而,已經發展出「完整客體關係」的孩子,此時便能理解母親對自己的行為不只生氣還有傷心。於是,這樣的孩子學會的不只是「做出某種行為就會被斥責」,而是理解「自己做了壞事就會害母親傷心」,連帶著自己也會從中產生悲傷的情緒,進而產生後悔和自責的念頭,引導出真正的反省與改過的行動。
區隔「部分客體關係」和「完整客體關係」的分水嶺,應該可以說是「理解對方的心情」,或者換句話說,那就是「是否產生了同理心」。只看得見一段關係的局部,也就是缺乏同理心的狀態。
依戀障礙者的同理心往往有發展不完全的傾向,不擅長為對方設身處地著想。這和年幼時缺少以同理心與人接觸的經驗有關。
以部分客體關係為重,缺乏同理心的傾向,在戀愛關係之中很容易產生特殊的扭曲情感。在一段健全的愛情中,體貼對方、尊敬對方等內在因素與對方身體的吸引力等外在因素渾然一體,人們愛的是包含對方心靈與肉體的「全體」。然而,依戀障礙者的這種「整體性」經常處於崩壞的狀態,只能對戀愛對象的某部分產生情感。比方說,依戀障礙者可能只愛對方身體的某部分。有的人只愛腿,有的人只愛胸部……等等。此外,也有依戀障礙者毫不關心戀愛對象的「心」,只對外表、家世或學歷特別有興趣。
負面情感或言語往往一發不可收拾
焦慮型的人很容易脫口說出不滿或痛苦等負面言語。一旦說出口之後,狀況更是變本加厲,往往會一時衝動,說出違心的氣話。換句話說,他們的負面情感容易如星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
一方面恐懼被拋棄,一方面卻又故意用激烈的言詞傷害對方的自尊。這種行為其實來自認為對方輕視自己的被害妄想。看在他人眼中,這種行為當然欠缺合理性,對於曾經付出一切的親密對象來說,那些說詞完全沒有道理。原本一心一意付出支持的親密情人,往往就這樣灰心求去。
此外,焦慮型的人容易陷入負面、否定的情感,即使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介意很久,花很長的時間生氣,久久無法平復。正因為他們太過恐懼被拋棄,又太想獲得認同,感覺受到輕視時的憤怒才會無法輕易平息。典型的焦慮型情人往往對伴侶或戀人的外遇或背叛記恨數年,不管經過多久還是會拿出來指責。除此之外,他們在工作上也經常給予否決過自己的人負面評價。
焦慮型還有另外一項特徵:他們怒氣與敵意的矛頭不僅對準他人,也經常對準自己。他們常批判自己、責備自己、陷入自我嫌惡的情緒中,很容易轉變為憂鬱症。也就是說,焦慮型的憤怒不僅針對他人,往往也摻雜著自我厭惡。
強烈的矛盾心境
焦慮型在童年時代也稱為矛盾型,容易懷有矛盾的傾向。這裡所說的矛盾,指的是「需求」與「拒絕」兩種心情並存的狀態。
焦慮型的人,從小就在養育者過度寵溺的環境下成長。然而另一方面,只要一不順著雙親(養育者)的意,又會立刻遭到無情的拒絕。可以說,焦慮型的人多半都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他們一方面想依賴、希望被愛,另一方面卻也隨時抱著是否又會吃苦頭的焦慮心情。因為小時候獲得的愛並非無條件的愛,當狀況改變時自己隨時可能被拋棄,這種環境造成的焦慮不安,即使成人之後也很難抹消。
在一個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焦慮型的人對父母或戀人往往同時保持肯定與否定兩種態度,兩者強烈地並存,使他們出現強烈的矛盾傾向。
面對期待與讚賞時,焦慮型的人欣喜之餘,同時也會擔心自己不符合對方的期待,反而因此產生壓力。在某個實驗中,安排了「具有魅力的異性對自己感興趣」與「不感興趣」兩種狀況,觀察實驗對象在不同狀況下處理某項課題時的表現。結果發現,安全型的人在「異性對自己感興趣」的狀況下表現良好,焦慮型的人卻反而表現變差。安全型的人能將他人對自己展現的好感轉換為自信與行動力,焦慮型的人反而因此引起內心的矛盾糾葛,導致注意力下滑,影響工作表現。
有的人一談戀愛就會幹勁十足,也有人正好相反,一談戀愛能力就變差。焦慮型的人特別容易出現後者的狀況。
依戀形式與養育態度
父母的依戀形式是如何傳遞給孩子的呢?為何有許多案例顯示,即使雙親健全,在正常家庭中教養長大,仍有不少孩子發展成不安全型依戀形式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中一個答案是「與父母的干涉方式有關」。
表現出逃避型依戀模式的孩子,其母親往往缺乏對孩子的感受性和回應性,對孩子漠不關心,與孩子的關係淡薄。
另一方面,表現出反抗/矛盾型依戀模式的孩子,其母親則可能具有強烈焦慮或神經質等特質,有時對孩子過於嚴格、過度干涉,有時又過於溺愛,然而孩子的表現一不如她意時,又會採取冷淡的態度,呈現兩...
目錄
前言――真正的問題不是「發展」而是「依戀」
第一章依戀障礙與依戀形式
影響個人行動的依戀模式/一切從擁抱開始/與特定對象的連結/依戀的形成與關鍵期/依戀的緊密關係與依戀行為/依戀的傷害與脫離依戀/因為需要父母的愛/安全堡壘與探索行為/壓力與依戀行為的活性化/孩子的四種依戀模式/控制型與三種控制策略/曾是乖小孩的歐巴馬/從依戀模式到依戀形式/依戀障礙與不安全型依戀/三分之一兒童呈現不安全型依戀
第二章產生依戀障礙的原因與背景
依戀障礙不斷增加/養育環境的重大影響/父母的缺席/以川端康成為例/以K君為例/以盧梭為例/不固定的養育者/以夏目漱石為例/以太宰治為例/父母的依戀形式會傳遞給孩子/米歇爾.恩德母親的依戀障礙/依戀形式與養育態度/以比爾.柯林頓為例/以海明威為例/遭到父母否定或被視為麻煩/不被父母認同的中原中也/母親的憂鬱症或疾患也會造成影響/以威尼科特為例/母親之外的人際關係也很重要/有時也與遺傳因素相關
第三章依戀障礙的特性與病理
依戀障礙的共通傾向/和父母有芥蒂,或是太輕易順從/海明威的後悔/不易維持信任與情感/婚姻不斷失敗的原因/無法保持適當距離/容易受傷,容易呈現負面反應/抗壓性差,容易得憂鬱症或身心症/容易受不具功能性的憤怒所困/容易受困於過去,時常反應過度/有「不是零就是一百」的極端傾向/容易注意局部,忽略整體/川端的初戀/海明威與鬥牛/愛逞強,堅持多/容易出現發展問題/不乏被診斷為發展障礙的例子/不擅長活用自己的優點/難以找到就業方向/容易依賴,有暴食或扒竊傾向/海明威與依賴症、憂鬱症/青年期容易遭遇挫折/育兒時容易遇到困難/不及格的父親──海明威/抗拒成為父親的艾瑞克森/認同問題與虛假扮演/在人群中扮演小丑/為了彌補內心的缺陷/反社會行為的背後成因/名為尚.惹內的奇蹟/為尋求安身立命之處而徬徨/容易面臨性的問題/盧梭的變態嗜好/谷崎潤一郎的女性觀/比自己年輕許多的情人及雙親的代替品/自我誇大與遠大夢想/高橋是清的「強運」/與獨創性的關係
第四章分辨依戀形式
從人際關係到身體健康都受依戀形式影響/成人的依戀形式診斷/壓力大時會求助於人嗎?/經常想起痛苦的經驗嗎?/能為心愛的人犧牲嗎?/依戀形式與工作表現/人際關係與工作的取捨/依戀形式與攻擊性/你是注意健康管理的人嗎?/哀悼的方式不同/依戀形式甚至影響對死的恐懼/成人的依戀訪談,焦點放在和雙親的關係上/與兒童時代依戀模式之間的關係
第五章依戀形式與人際關係、工作、情感
1.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的特徵
2. 逃避型依戀
【逃避型的特性與人際關係】
比起親密關係,更追求距離感/對任何事都保持清醒/不擅長自我表現,表情與情感不相合/隱居渴望與繭居/以種田山頭火為例
【逃避型的戀愛與情感】
認為愛不需執著,隨時可以遺忘/對伴侶的痛苦無感/被要求幫助時會產生憤怒感
3. 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的特性與人際關係】
為什麼那個人老是在討好別人/害怕被拒絕或拋棄/容易陷入情網/喜歡黏膩的依賴關係/負面情感或言語往往一發不可收拾/對伴侶要求嚴格,始終認為對方付出的愛不夠/強烈矛盾的心境
【焦慮型的戀愛與情感】
當焦慮型對性愛積極
4. 恐懼.逃避型依戀
漱石苦惱的真相
第六章克服依戀障礙
1. 為何傳統治療沒有效果?
愈困難的案例,心理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愈無效?/為何心理分析會使依戀障礙惡化?/為什麼他們能促成康復?/克服依戀障礙的力量
2. 該如何克服?
(1)成為安全堡壘
改善與雙親的關係/徬徨尋求安全堡壘的盧梭/何謂「好的安全堡壘」?
(2)修復依戀的傷口
治癒未解決的創傷/彌補兒時的不足/舞孃體驗與依戀修復/辦家家酒與重拾童心/遊戲的意義/依賴與自立的兩難/傾訴傷害體驗/當憤怒轉變為原諒/與過去和解/與繼父和解的柯林頓/以史提夫.賈伯斯為例――與禪、旅遊及妹妹的邂逅
(3)進入角色與負起責任
社會角色與職業角色的重要性/擺脫負面認知/成為自己的「父母」/培育他人/獲得認同與自立
結語――輕視依戀的理性主義之破綻
依戀形式診斷測驗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真正的問題不是「發展」而是「依戀」
第一章依戀障礙與依戀形式
影響個人行動的依戀模式/一切從擁抱開始/與特定對象的連結/依戀的形成與關鍵期/依戀的緊密關係與依戀行為/依戀的傷害與脫離依戀/因為需要父母的愛/安全堡壘與探索行為/壓力與依戀行為的活性化/孩子的四種依戀模式/控制型與三種控制策略/曾是乖小孩的歐巴馬/從依戀模式到依戀形式/依戀障礙與不安全型依戀/三分之一兒童呈現不安全型依戀
第二章產生依戀障礙的原因與背景
依戀障礙不斷增加/養育環境的重大影響/父母的缺席/以川端康成為例/以K...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