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無數的《森林祕境》作者又一動人新作
樹的詩人哈思克,再次以精微細膩的文字,勾勒出由樹所延伸的生命網絡本書殊榮:
●獲選OPENBOOK 2017美好生活書
●入圍鏡週刊2017翻譯類好書
得獎無數的《森林祕境》作者又一動人新作
樹的詩人哈思克,再次以精微細膩的文字,勾勒出由樹所延伸的生命網絡——
與風沙海婆娑共舞的菜棕、即便倒下卻依舊滋養著萬物的綠梣樹、注入紙神川上御前精魂的三椏和紙、人行道上串連起陌生人們的豆梨、無畏戰火乾旱仍舊繁茂生長的橄欖樹……無不訴說著樹與天地萬物間的動人故事。
有別於前作專注於描述方寸之地中的林間生態,哈思克反覆造訪了位在世界各地的幾種樹木,去傾聽、凝視與探索每種樹木與蕈類、細菌群、與其共生或將之毀滅的動物,以及其他樹木之間的連結,並展現人樹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像是安大略省的膠冷杉以及亞馬遜的吉貝樹,儘管生長於看似天然之地,卻深受工業發展與氣候變遷的影響。哈思克也透過了那些生長在看似毫無自然氣息之地的樹木,如曼哈頓人行道上的豆梨、耶路撒冷的橄欖樹,說明了自然其實無所不在。
哈思克說,樹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它們向我們展示了如何融入自然的網絡之中,並且繁榮茁壯。樹根會藉由土壤傳送出化學訊息,與鄰近的蕈類與細菌溝通。小樹枝擁有對光線、重量、熱度以及礦物質的記憶。葉子裡的植物細胞會釋放出飄散於空氣中的氣味引來愛吃毛毛蟲的昆蟲。哈思克特別關注來自樹木或包圍樹木的聲音;每種聲音都訴說著樹木與其他生物間動人的故事。
作者簡介:
大衛.喬治.哈思克 David George Haskell
美國南方大學生物學暨環境研究教授,因在教學中融合了科學探索與人文省思,曾獲選2009年田納西州最傑出大學教授,《Oxford American》雜誌亦於2011年讚譽其為「美國南方最有創意教師」之一。亦為古根漢會士(Guggenheim Fellow)。
哈思克的作品融合了科學、文學,以及對自然的哲學思索。前作《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曾入圍普立茲獎非文學類、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決選,並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最佳圖書獎、國家戶外書籍獎、李德環境寫作獎、2014年開卷翻譯類年度好書獎。除了發表學術論文外,他也出版了若干散文、社論與詩作。
譯者簡介:
蕭寶森
台大外文系學士,輔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報社編譯及大學講師,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蘇菲的世界》、《亞歷山大三部曲》、《最後一匹人頭馬是怎麼死的》、《你就是自己的療癒師》、《森林祕境》、《種子的勝利》(末兩本為商周出版)等十餘部,生性好奇,喜歡閱讀、旅遊及所有具美感的事物。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丁宗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李香秀/《黑熊森林》導演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何穎怡/商周出版選書顧問
金恒鑣/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范欽慧/《搶救寂靜》作者
張東君/科普作家
番紅花/作家
黃仕傑/自然生態觀察者
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蔡康永/作家
各界讚譽
閱讀此書是一種享受,它召喚出我在森林時的美好記憶,也滋養了我許多與樹相關的生命歷史與生物網絡等知識。它也提點了我,森林世界的生命處處,且無所不在。我更喜歡本書對聲音的描繪,下回置身森林時,我要好好豎起耳朵聆聽。
——《黑熊森林》導演 李香秀
《樹之歌》透過記錄樹的世界,揭露萬物實處於一個瞬息浮動的關係網絡,真正的知識其實是明白「關係」。《樹之歌》也講大千世界裡的各種人際網絡所蘊含的宇宙觀。難以想像可以在一本植物書讀到人類學。實在驚喜。
——商周出版選書顧問 何穎怡
本書雖然以樹為名,但介紹的樹種並不多。作者以一棵吉貝樹打開序曲,藉由各種觀察視野與心情引領你進入並思考自然、城市還有人類的共處之道。書中文字展現作者高深的敘述能力,閱讀時就像坐在他身邊,親眼看到描述的種種,跟著字裡行間暢遊在城市的四季觀察,並體會自然萬物展現的生命力。
——自然生態觀察者 黃仕傑
大自然的生命網絡的複雜度和生態重要性,不論在巨觀或微觀的尺度上,都已超乎人類的想像和科學研究的步伐。一片林甚或一棵樹都各自成就其微妙的生態系,也提供了人類各種可利用的資源和美麗的詩歌。為此,人類應該讚嘆、感恩,更應善盡保護之責。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黃美秀
哈思克的文筆總是優美極了,解放了束縛在樹木裡的美聲,同時也被樹木不同詞曲和旋律感染了,各篇章隨樹起舞而性格和作風各異,但充滿了各種哲理和省思。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這是一本可以滋養性靈的書。《樹之歌》提出了強而有力的論據,讓我們明白人類不該再切斷那孕育我們的生命網絡。且讓我們隨著大衛.哈思克拿起聽診器,聆聽大自然的心跳,並發現其中所蘊含的詩歌。
──《樹的秘密生命》作者 彼得・渥爾本
大衛.喬治.哈思克是一位優秀的作家。他對大自然的觀察非常敏銳。《樹之歌》既富抒情色彩,又具教育性,字裡行間洋溢著美感,但也帶著一股惆悵。
──《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伊莉莎白.寇伯特
在《樹之歌》中,哈思克提出了「生態美學」的概念,教導我們如何發現蘊含在萬物的連結中的美感……在他眼中,樹木是「大自然中最偉大的連結者」。它們象徵著此書意義非凡的主題──生命即關係……這是一種將生命視為共同體的概念,我們在其中可以找到救贖。
──《大西洋雜誌》作家 艾德.楊(Ed Yong)
大衛.哈思克為聲音開啟了一個新的面向,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該如何看待人類存在的根源,而樹木為何又是我們最棒的導師。這是一本有關聲音與象徵的力作。讓我們開始閱讀、聆聽並學習。
──國際音樂人「DJ幽靈」(DJ Spooky) 保羅.米勒(Paul D. Miller)
哈思克有著詩人的耳朵和博物學家的眼睛。他讓我們重新意識到生命是波瀾壯闊且不斷創新的奮鬥過程,並鼓勵我們遠離空虛的個人主義。《樹之歌》提醒我們:人類並非世上唯一物種。
──《國家地理雜誌》作家 尼爾.席亞(Neil Shea)
大衛.哈思克在《樹之歌》中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他挑選出全球各地的十二種樹木,以科學家之眼逐一加以探究,然後再將他的觀察所得化為極富詩意的文字,讓我們明白這些樹如何與它們周遭的環境與人類互相連結。
──《病毒星球》(A Planet of Viruses)作者 卡爾.齊默(Carl Zimmer)
大衛.哈思克的文字極其細膩,且具有不凡的洞見。他聆聽樹木與人類所生存其中、無法逃離的網絡,讓我們聽見它們的聲音。
──橡樹泉花園基金會(Oak Spring Garden Foundation) 彼得.克雷恩(Peter Crane)
媒體推薦:
哈思克這部有關生態研究的作品優雅而細膩,其中描述了全球十二種樹木從古至今的命運……讓我們得以進入生命共同體內部,進行一趟精彩萬分的旅程。
──《自然》期刊
《樹之歌》就像《森林祕境》一般,既是深入的科學著述,也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與豐富的想像力……哈思克意圖探索大自然萬物跨越時空的連結,並觀察人類是否能與其他物種共創更有智慧、更豐饒、更具適應力和創造力的生命網絡。
──英國《衛報》
如果你想前往陌生地域,深入了解一棵樹所能產生的影響,這本書將是你的絕佳讀物。
──《美國森林》雜誌(American Forests)
從吉貝樹開始,我們透過哈思克獨到的觀察,認識了世上各種迷人的樹木……這是一部充滿智慧且具有說服力的作品……它提醒我們萬物之間的連結,也讓我們明白:我們可以藉著認識樹木──偉大的連結者──所具有的智慧,了解自己以及我們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The 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
哈思克有著詩人的耳朵和生物學家的嚴謹……就像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和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的《壯麗的生命》(Wonderful Life)一般,《樹之歌》的重要性已經超越了它的內容:它迫使讀者思索大自然中各種錯綜複雜、互相關連的網絡、演化的縱深與廣度,以及人類在這兩方面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諾克斯維爾新聞前哨報》(The Knoxville News Sentinel)
大衛.喬治.哈思克可能是當今最優秀的自然書寫作家。《樹之歌》正是明證。此書引人入勝,充滿抒情意味,而且蘊含了許多智慧,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落毒事件簿》作者 黛博拉.布魯姆
深具啟發性……哈思克在書中探究了萬物的連結。他讓我們在認識樹木之餘,也了解了人類。
──《出版者週刊》
哈思克在書中對枯樹分解的過程、枝葉所發出的聲音,以及樹木萌芽的方式,做了極其深刻的探討與思索……並以典雅的文字描述他的觀察所得……以詩般的優美筆調,將歷史與科學加以融合。這是最優秀的自然寫作。
──《ALA書單》雜誌(ALA Booklist)
一本迷人的書,令人眼界大開……哈思克明確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和樹木共享這個環境,而它們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科克斯書評》
名人推薦:各界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丁宗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李香秀/《黑熊森林》導演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何穎怡/商周出版選書顧問
金恒鑣/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范欽慧/《搶救寂靜》作者
張東君/科普作家
番紅花/作家
黃仕傑/自然生態觀察者
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蔡康永/作家
各界讚譽
閱讀此書是一種享受,它召喚出我在森林時的美好記憶,也滋養了我許多與樹相關的生命歷史與生物網絡...
章節試閱
吉貝樹
厄瓜多,提普提尼河(Tiputini River)附近
0˚38’10.2” S, 76˚08’39.5” W
苔蘚上了天,它們的翅翼如此纖薄,在陽光照射下幾乎透明,只有一層似有若無的色澤。其上小葉蔓生,株莖一根根伸得老長,靠著底下的一束纖維與包覆樹枝表面的一層真菌與水藻相連。這些苔蘚不像其他地方的苔蘚那般蜷伏在地上,而是生活在無邊無際的水氣中。在這裡,空氣就是水。它們生長在這裡,有如茫茫大海中的絲狀海草。
森林彷彿用嘴巴對著這裡的所有生物呼氣。那氣息炎熱、濃烈、幾近哺乳動物的味道,而且似乎是從森林的血液中直接流進我們的肺部,充滿生氣,極其親密,令人窒息。在這正午時分,苔蘚在空中漂浮,我們這一群人卻仰躺著,蜷縮在森林高處大自然那肥沃豐饒的肚腹中。此刻,我們所在的位置是靠近厄瓜多西部的葉蘇尼生物圈保護區(Yasuní Biosphere Reserve)。四周是一萬六千平方公里的亞馬遜森林。這片森林涵蓋一座國家公園、一處種族保留區和一個緩衝帶,並且和哥倫比亞和祕魯境內的其他森林相連。從衛星上俯瞰,這些森林乃是地表最大的綠色斑塊之一。
雨。每隔幾個小時,雨水便從天而降,述說著這座森林特有的語言。亞馬遜森林的雨與眾不同,不僅量多(每年三千五百毫米,是多雨倫敦的六倍),也有它獨特的語彙和句法。森林樹冠層上方的空氣中充滿了肉眼不可見的孢子和植物化學分子。水蒸汽會在這些孢子和化學分子上逐漸聚集並膨脹。亞馬遜森林的每一小匙空氣所含的這類粒子只有一千個多一點,密度只有其他地區的十分之一。在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被人類的引擎和煙囪排放到天空中的粒子多達幾十億個。我們的工業就像那些正在做著沙浴的鳥兒一般,猛力的拍動翅膀,揚起一陣塵埃。每一個汙染微粒、土壤的塵埃,或樹木的孢子,都有可能成為一滴雨水。亞馬遜森林面積遼闊,大部分林地上方的空氣都是森林所排放的物質,而非人類工業活動的產物。非洲的塵土或城市的霧霾有時會被風吹到這裡來,但大致上亞馬遜森林的雨水有著自己的語言。由於粒子較少、水蒸汽充足,這裡的雨滴格外碩大,聲音也比大多數地區的雨水更加厚重。
我們聽到的雨聲並非來自靜靜降落的雨水,而是雨滴遇到各種物體後所發出的聲音。雨水是天空的聲音,被它所遇到的物體翻譯成各種不同的語言。就像所有的語言一般,雨的聲音也有各種不同的表達形式,更何況此地的雨水如此豐沛,等待著它的「譯者」又是如此之多。在這裡,你會聽到傾盆大雨讓鐵皮屋頂吱吱震動的聲音,雨滴落在千百隻掠過天空的蝙蝠的翅膀上、濺碎後落入下方河流的聲音,以及水氣濃重的雲朵沉落樹梢,把葉子弄溼時所發出的類似蘸了墨水的毛筆碰觸紙面的聲音。
然而,把雨的語言演繹得最為精彩的還是植物的葉子。亞馬遜森林是地表植物種類最多的地區。一公頃的土地上就有超過六百種樹木,比整個北美洲加起來還要多。如果在相鄰的另一公頃土地上進行調查,可能還會發現更多。我每次來到這個草木繁多的寶地,總會以一棵吉貝樹(Ceiba pentandra)──當地人往往稱之為「賽波樹」(Ceibo)──為基地。此樹的樹幹底部周長約二十九步,有幾條板根從中心向外呈輻射狀伸展。每一條根都是從高及人類頭部的地方長出,逐漸往下延伸到森林的地面。樹幹直徑為三公尺,其寬度是帕德嫩神殿柱子的一倍半,雖然尺寸可觀,但其實並不如寒冷或乾燥地帶那些動輒數千歲的松樹、橄欖樹和紅杉那般古老。事實上,由於亞馬遜森林充斥著各種菌類和昆蟲,因此很少有吉貝樹可以活到兩、三百歲以上。根據一些生態學家的估計,這棵樹大約在一百五十歲到兩百五十歲之間。它之所以如此高大,並不是因為年紀很大,而是因為吉貝樹的樹苗每年都可以竄高兩公尺。這樣的生長速度使得它們的木材材質較軟,分泌的化學防禦物質也較少。這棵吉貝樹的樹冠(最頂端的枝葉)狀如一座寬闊的圓頂,足足有四十公尺高,相當於人類建築物十層樓的高度,比周圍的樹木足足高出了十公尺。我在樹頂張望,發現這座森林的樹冠層並不像溫帶森林那般平坦。從我置身之處到地平線之間,另有十二棵吉貝樹,每棵都像小丘一般凸出於一整片參差不齊、有許多裂縫的樹冠層之上。
看來,吉貝樹是森林中的巨人。它是傳說中的「世界之軸」(axis mundi)嗎?或許吧。但雨的聲音提醒我們不能用單一的概念把這樹和它所屬的群落分開。每一滴從天而降的雨水都宛如鼓棒,輕輕敲著有如鼓膜般的樹葉。從那聲音當中,我們可以聽出植物的多樣性。每一種植物(包括吉貝樹和生長在它的上端和四周的許多物種)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音。這些聲音反映出它們各自的葉子的形體特徵。
在雨滴的撞擊下,「飛天苔蘚」的寬廣小葉發出了「滴答滴答」的聲音。海芋那長如我的手臂、略呈心型的葉片,在雨滴消散後仍舊「嘟!嘟!」的餘音裊裊。鄰近的一株植物那又大又硬、有如餐盤的葉子,則發出緊繃的「啪!啪!啪!」、彷彿金屬的火花濺開的聲音。叢生於一株假輪葉科(Clavija)灌木頂端的蓮座狀長矛形葉片,在雨滴的敲擊下「噠!噠!噠!」的各自顫動,聲音單調而平淡,聽起來不像較硬的葉片所發出的聲響那般急切。亞馬遜酪梨樹的葉子聲音低沉而俐落,有如木頭受到了重擊。
這些聲音都來自吉貝樹的下層植被。這些植物生長在吉貝樹亭亭如蓋的枝枒下方,以及樹幹周遭堆滿腐爛落葉的土壤中。雨水落在下層植被之前,會先流經樹梢的葉子。這些葉子大多表面光滑、尾端尖細或呈絲狀,是熱帶地區的樹葉特有的形狀,名為「滴水葉尖」(drip tip)。由於葉面光滑,再加上特殊的葉尖形狀,雨水會聚集在葉尖,形成斗大的淚珠狀雨滴。當這些雨滴愈來愈大,其中的水分便會形成一面鏡片,折射太陽光,映現出森林的倒影。此外,由於葉尖極細,承受不住太大的水滴,因此這些水滴每隔幾秒鐘就會被排掉,但接著又會有另一個水滴逐漸成形、脹大,再度閃閃生輝的映現出森林的倒影,而後又再落下。如此這般周而復始,葉子上的水分便得以流走,使葉面變乾,讓那些喜愛溼氣的真菌和水藻不致生長得太快。上層植物的滴水葉尖會使原本已經碩大的雨滴變得更大,並使它們掉落在下層植被的葉片上。由於愈大的葉子所聚集的水分愈多,水滴掉落的速度也愈快,因此下層植被的「雨之韻律」乃是由吉貝樹樹冠上各種植物的葉片形狀決定,下層葉子不同的尺寸、形狀、厚薄、質地和軟硬度則讓雨聲顯得更有層次,就連地面上的落葉層所發出的聲響也格外有勁,彷彿成千上萬個發條鬧鐘滴答作響。每個發條在「喳!」的一聲後便鬆開了。那是堆滿各色腐爛枝葉的地面所特有的聲音。
在吉貝樹的樹冠上,各種植物所形成的雨聲同樣多采多姿,只是較不易察覺。此處的雨滴較小,落在周遭眾多樹木的葉片上時,形成了有如河中湍流的聲音,讓人很難聽出不同葉片在聲音上的差異。此刻,我站在吉貝樹高處的枝枒間,位於眾樹之上,因此那湍流的聲音是來自腳下。聽到腳下傳來雨水的聲音,我一時之間竟感覺自己似乎處於倒立的狀態,一如葉面的那些水滴中所呈現的映像。我沿著全長四十公尺的一系列金屬梯子爬到樹頂時,在不同的高度聽到了不同的雨聲:在距離地面一、兩公尺之處,落葉層和下層植被的雨聲逐漸消逝,我聽見的是雨點落在稀疏的葉片、向陽的枝子,以及蜿蜒的樹根上所發出的不規律聲響。到了二十公尺高之處,由於樹葉濃密,那流水湍湍的聲音又出現了。在繼續朝著更高處攀爬時,我陸續聽見從各種樹木那兒傳來的雨聲:先是絞殺榕(strangler fig)那有如速記打字員一般「嗒嗒嗒嗒」的聲音,而後是雨點拂過多毛的藤蔓葉子時所發出的刺耳聲音。我爬到湍流層的上方時,那嘩拉嘩拉的聲音就到了我的腳下。我開始聽見雨水啪嗒啪嗒打在肥厚的蘭葉上、滴在鳳梨科植物的光滑葉片上,以及輕輕落在蔓綠絨那有如大象耳朵的葉子上的聲音。有成千上百種植物生長在這棵吉貝樹的樹冠上。樹上的每一吋表面都擠滿了綠油油的草木。
在這裡,人類用來隔絕雨水的裝置不僅派不上用場,還會妨礙聽覺。雨衣雖能讓人不致淋溼,但在這熱帶地區,那塑膠材質會使人感覺更加悶熱,讓你一身大汗,由內溼到外。此外,亞馬遜森林的雨聲和其他許多森林不同。你可以從中聽出許多訊息。因此,雨點落在聚酯纖維、尼龍或棉布衣物上時所發出的聲音,會干擾你的聽覺,分散你的注意力。相較之下,人類的髮膚由於質地柔軟輕盈,顯得安靜無聲。對於雨水,我的雙手、肩膀和臉部是以感覺來回應,而非聲音。
當年西方傳教士到來後,堅持要這裡的土著(當時他們已經淪為殖民地的人民,並且改信了基督教)穿上衣服,但這項規定卻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人們的耳朵裡逐漸只有自己的聲音,不再像過去那樣聆聽森林的訊息,了解自己與動植物之間的關係。我和此地的土著瓦奧拉尼人(Waorani)談話時,他們幾乎都會主動提及他們穿著衣服前往鎮上時感覺多麼彆扭和束縛。瓦奧拉尼人已經在亞馬遜森林裡居住了數千年,但如今他們的生活和文化卻飽受外來者威脅。對他們而言,服裝的影響非常重大。我猜想其中原因之一是,他們因此無法透過聲音與他們所屬的群落連結。這對一個生活在由許多物種組成的群落中的民族而言,委實是一項重大的損失。誠如早期織布廠的工人因為受織布機的噪音影響而失聰,人們有時也會因為穿上衣裳而變聾。
在吉貝樹的樹冠上,動物的聲音掩蓋了草木的旋律。牠們或哀鳴,或低語,或長嚎,有的尖叫,有的囀鳴,有的呼呼作響,叫聲各不相同,其中有許多無法以人類的語言準確描述。此刻,一隻拇指大小、體色藍中帶綠、斑爛耀眼的叉尾妍蜂鳥正把喙伸進斑馬鳳梨(zebra bromeliad)紅色的拱狀花朵中。牠的翅膀快速震動,發出了近似鞭子一般尖銳的「嗡!嗡!」聲。一隻青蛙也在這斑馬鳳梨厚實多肉的蓮座叢狀葉片中「嘓!嘓!嘓!」輕快的叫著,引得其他幾十隻青蛙跟著唱和。這些青蛙都躲藏在叢生於吉貝樹枝幹表面的鳳梨科植物中。鳳梨科植物和那些有「滴水葉尖」的植物不同,它的葉片垂直,呈蓮座形排列,能夠聚集並儲存雨水。每一株鳳梨科植物的葉片基部隙縫可容納的水分達四公升之多,是青蛙和成千上百種其他生物繁殖的處所。靠著這些生長在樹冠處的鳳梨科植物,一公頃的森林中便可以儲存五萬公升的雨水,其中大部分集中於吉貝樹的枝枒表面。因此,吉貝樹可說是天空中的湖泊。
除了鳳梨科植物,樹冠裡還有其他可供生物棲息的處所。那便是存在於樹冠間的各種「微氣候」(microclimate)。這裡的「微氣候」數量之多,堪比數百公頃的溫帶森林。在枝枒之間,陽光照射不到之處,已經出現一個個小小的沼澤。下雨時,樹幹的節孔積水,就成了短暫的溼地。數十年來堆積在樹冠處的落葉,也形成了一層又厚又肥沃的土壤,就像地面的落葉層。這些土壤位於粗大的樹枝上,卡在那些糾結纏繞的藤蔓裡。一棵無花果樹便長在這樣的腐葉堆裡,樹幹已經像人體一般粗壯。另有六、七棵樹也生長在枝枒交會處,成了一座離地五十公尺的空中森林。這些樹都長在北邊和東邊,因為此處的土壤終年潮溼,樹葉也茂密無比,有如一座林蔭的深谷。在陽光可以照射到的西南側枝幹上,長著仙人掌、地衣和葉緣鋒利的鳳梨科植物。它們必須忍受這裡時而乾燥、時而潮溼的環境,遇到雨水便趁機生長,一旦曝曬在赤道陽光下,便立刻變得又乾又脆。除了以上這些植物,還有各式蔓藤與蘭科花草交錯雜生在垂直的樹幹表面,形成一層能夠保住水分的護墊。許多蕨類植物便在這裡生根茁壯。長在吉貝樹最上方的是它本身的葉子。這些葉子每一片都如同孩童的手掌大小,包含大約八片呈扇形分布的細長小葉。吉貝樹的葉子都長在細枝頂端,有如籠罩在樹頂的一層朦朧薄紗。由於吉貝樹如此高大,相形之下,這些葉子看來似乎沒什麼分量,但它們不像下面那些植物一般受到保護,必須承受大雷雨和下爆氣流(downburst)的風,而它們那小巧的形狀和扇形的排列,使得葉子在被風吹襲時能夠順勢閉攏,不與風對抗。
一直以來,大多數熱帶生物學家所研究的都是地面上的生物,但近年來,有些科學家利用塔樓、繩梯和起重機等設備登上樹頂,結果在那裡發現了許多在別的地方從未見過的物種,其數量高達森林中所有物種的一半,甚至可能遠不止此數。過去,我們都把森林中許多種樹木的樹冠合稱為「樹冠層」(canopy),但如今看來,這個名詞委實太過簡單,不足以描述存在於樹冠間這樣一個複雜的三度空間。
從生物多樣性的地圖,我們也可以一窺吉貝樹上物種的豐富樣貌。科學家們在計算全球植物、兩棲類、爬蟲類和哺乳類動物(這些生物只是地球諸多物種的一小部分,卻是我們最熟知的一群)的數量後,繪製出了一些地圖,以不同的色彩標示各個族群物種數量的多寡。我們從這些地圖便可以看出每個族群數量最多的地區。根據這些地圖,所有族群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帶落在厄瓜多東部與祕魯北部,亦即亞馬遜森林西部。將這些族群裡的物種再加以細分後,所顯示的結果也是如此。從大多數指標來看,亞馬遜森林西部無疑是現代陸棲生物最多樣化的地區,而這個現象乃是生命的創造力被熱帶的高溫和雨水催化的結果。由於亞馬遜西部在過去數百萬、甚或數千萬年以來一直是一座熱帶森林,因此生物有的是時間可以慢慢演化。儘管我們對亞馬遜西部的地質演變過程所知無幾,但此區位於高聳的安地斯山和變動不居的大西洋海岸線之間,因此或許很容易受到來自大海和高山的外來物種入侵,使得此地的生物益發豐富多樣。
如果你跟著一位植物學專家(植物學教授或經驗豐富的森林嚮導)在這座森林裡行走,就會了解裡面的生物是如何豐富多樣。這些專家對那些常見的植物知之甚詳,了解它們的生物特性和文化脈絡(包括它們在人類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他們也都對某個子群的植物做過數十年的專業研究,能夠辨識它們,說得出有關它們的種種。然而,亞馬遜森林裡有超過半數的植物他們連認都認不出來,遑論知道有關它們的種種了。這裡到處都是西方科學家不認識、也不曾聽聞的物種。最近就有幾個植物學家在走往此處某個生物研究站的餐廳路上,發現了一個新的物種。置身在這座森林裡,會讓我們感到謙卑,因為萬物都是我們的遠親,而我們對它們的了解是如此之少!
此刻,在吉貝樹的高枝,雨勢已然減緩。一對在空中疾飛的緋紅金剛鸚鵡「嘎!嘎!嘎!」地掠過我們頭頂,體色豔麗,聲音歡快。樹上的蟲子此起彼落的鳴叫,有的「卡嗒卡嗒」,有的「呼哧呼哧」,有的發出「唧唧唧唧」的顫音,音高各不相同。一隻鉛灰色的鴿子不斷重複著簡單而低沉的旋律。不久,一群棲息在幾根樹枝上的鳥兒──其中包括焰冠黑唐納雀(flame-crested tanager)、白額尼鴷(white-fronted nunbird)和 藍頂美洲咬鵑(Blue-crowned Trogon)等至少四十種鳥類──也加入了歌唱的行列。一公里外的幾隻吼猴也在嚎叫,聲音聽起來像是遠處的噴射機引擎。除了持續不歇的蟲鳴之外,偶爾也能聽到各種轟鳴、嘯叫和高呼聲。那是住在此地的九或十種靈長類動物所發出的聲音。
雲朵逐漸化為一縷縷霧氣,然後就消散了。陽光照射下來,氣溫驟然升高了十度。不到兩分鐘,我的肌膚就變乾了,但我那一身已經被雨淋得溼透的衣服可能好幾天之後還是無法完全乾透。此刻,有近千隻蜜蜂停在我身上,吸吮我的汗液。儘管太陽出來後,我立刻就罩上一頂防蚊頭罩,但有許多隻蜜蜂體型極小,足以穿透網眼,於是牠們便擺動著牠們那尖利的腿,飛進了我的眼睛,刺得我眼睛發疼。於是,過了大約一個小時後,我便撤出牠們的地盤,從樹頂沿著樹幹往下爬,回到了光線昏暗的地面。
再次置身於這個熟悉的世界,我竟像是回到了柏拉圖寓言中的洞穴,感覺已經大為不同。樹上的天地是如繁複美麗,無與倫比。因此,我雖置身於「平面國」中,行走在森林的地面上,腦海中卻一再浮現高處那些生物的聲音和影像。
吉貝樹
厄瓜多,提普提尼河(Tiputini River)附近
0˚38’10.2” S, 76˚08’39.5” W
苔蘚上了天,它們的翅翼如此纖薄,在陽光照射下幾乎透明,只有一層似有若無的色澤。其上小葉蔓生,株莖一根根伸得老長,靠著底下的一束纖維與包覆樹枝表面的一層真菌與水藻相連。這些苔蘚不像其他地方的苔蘚那般蜷伏在地上,而是生活在無邊無際的水氣中。在這裡,空氣就是水。它們生長在這裡,有如茫茫大海中的絲狀海草。
森林彷彿用嘴巴對著這裡的所有生物呼氣。那氣息炎熱、濃烈、幾近哺乳動物的味道,而且似乎是從森林的血液中直接流進我們的...
推薦序
見微知著,了解生態從聆聽自然之音開始 金恒鑣
樹是地球上體型最大、身材最高及最長壽的生物體。難怪樹往往是自然書寫者青睞的主題。樹可有一百餘公尺高,胸徑可達十一多公尺,樹齡有將近五千年歲的紀錄。
今年春天,坊間出版了兩本關於樹的書。一本是李察.希京斯(Richard Higgins)的《梭羅與樹的語言》(Thoreau and the Language of Trees),他是根據《華爾騰》的作者大衛.梭羅二百萬言的日記撰寫的。另一本是入圍「普立茲新聞獎」的作家大衛.喬治.哈思克的《樹之歌》。前者尚無中譯版,這𥚃要談的是《樹之歌》。
《樹之歌》的開頭是這樣寫的:「苔蘚御風飛起,翅是如此纖薄,穿透過的陽光也幾乎未察覺它,因而,照不出一絲色彩,只留下一抹光跡。」這個開頭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讀後感受到這本書充滿科學的探索、文學的詩韻、生態的哲理及抽象的意境。作者以樹為核心,展示自然界的各種生命是如何緊密地連結在一起,而組成一個不能有破洞的、複雜的生命大網。他引導讀者了解人類在這個生命大網𥚃的位置,人類對這個大網做了什麼事,及其所引發的後果。這是一本細說生命現象與過程及人類應有的生態倫理之書,在全球環境遭逢大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大量喪失的當前,這是一本地球人應讀,並借以反省之書,一本值得推薦的科普好書。
簡而言之,本書講的是我們要如何取得並闡釋自然界生命發出的聲音信息,以及所有的信息是如何相連而成為一個複雜的生命大網。作者指出,樹是自然界偉大的信息連接中樞。我們所處的環境充滿信息,這些信息以各種物質或能量的形式存在著。每一個信息都內含深奧難解的意義,要收集並解讀每一個信息不是容易的事。更困難的是,表面上兩個看來不相干的信息,實際上,經過分析後,可能是密切關聯的。更清楚的說,沒有訊息是各自獨立的,而它們全是息息相關的。唯有把所有獨立的信息集合起來,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了解這個關係與其他關係的意義,始能作為我們對待地球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參考與準則。當前的「大數據科學」逐漸使我們釐清各種生命之間的關係,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指出問題之所在,並儘可能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指南。
作者精心挑選了分布在幾個大陸洲的十二棵樹(每棵都有所在的地名與地理坐標),他用心觀察、仔細傾聽,探究每株樹對環境的反應與適應,及其存在的生態意義。
作者先選了一株在南美洲雨林內具有地標地位的「吉貝樹」。雨林的最大特徵是不但雨量非常多,且終年下不停。雨滴從空中落下抵達樹冠,每一滴雨碰到的植物部位可能不同,穿過樹林的路徑可能相異。有的雨滴在抵達土壤之前,可能已在樹上的某處滯留了數個月。一路上,雨滴發出的各種聲音,就像優雅的語言,它宣告了環境與植物的多樣性。
作者到了北方寒溫帶探訪一株香冷杉。香冷杉是北美洲北方氣候區的一種代表性常綠針葉樹種。尖塔狀樹冠、筆直的樹幹、規則的輪生枝條,還有許多深紫紅色、昂立在高枝頭的毬果,有的毬果高十公分,其上的鱗片內藏著約一公分的種子。作者坐在樹林𥚃,耳中傳來一陣陣秋風吹過香冷杉與鳥啄種子的聲音。他傾聽山雀收藏香冷杉的種子的忙碌聲。山雀收藏種子的記憶力,是香冷杉對未來的夢。
作者帶讀者到田納西州看一棵風倒綠白蠟樹(編注:即書中提到的綠梣樹)。死亡之樹的哀歌其實是數千種其他生物的歡慶之歌。樹雖然死亡,樹體卻仍然留在生命網內,發展出生前不曾存在的關係。作者聆聽大地上隨時隨處都可能上演的「死即是生」的生命之歌。
對死亡之樹而言,死亡是屍體腐解的哀歌,然而,對直接仰賴死樹以生存與繁衍的真菌、細菌、蚯蚓及昆蟲幼蟲,或間接靠死樹生活的鳥與而言,是收穫之歌。生命網內的生命多樣性便是如此維繫下去的。
綠白蠟樹是被一陣暴風雨吹倒的,一如臺灣山區許許多多樹木,每年在颱風吹襲下所有的遭遇。一些大樹壽終倒下,空出許多露天的林地,地上原本辛苦活在大樹陰影下的小樹,這時就像中了大樂透。它們照足了陽光,吸飽了倒樹樹根已用不到的營養與土壤水,快速竄升、茁壯,不出十多年已可擠在其他大樹之間,爭得一席之地。它們對播遷種子與傳宗接代有了盼望。同樣的,臺灣的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有賴颱風與森林的聯手,它們是首要大功臣。
暴風雨、雪,甚至自然發生的大火與土石流,表面上是災害,事實上是維持我們的星球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力量。死亡之樹促進一連串的分解作用,活絡生命網內能量傳遞與物質循環,整個過程相當熱鬧。能量是不滅的,在其轉換過程,有的會變成聲能,其中某些為深具慧根與慧心的作者所接收,而將這些聲音及其意義,記錄在這本書裡。
當下的重大生態問題包括外來入侵種與全球環境變化等議題。即使生長在人煙罕至之偏遠地區的香冷杉或吉貝樹,也深受人類工業文明的毒害。作者關心原生森林裡的樹木,也關心城市裡由人類種下的路樹。他從原生樹種談到引進樹種,再敍及入侵樹種。透過曼哈頓大城路旁的梨樹、耶路撒冷的橄欖樹及日本五葉松的故事,明顯地看到樹與人類長久與持續的關係。在以人類為主的環境𥚃,樹需要人的照顧,而人乃依賴樹為生;人與樹都無法獨立於生命網絡之外。
此外,作者還談到時下流行的生態美學。何謂生態美學?或者自然美學?火山爆發,地震與海嘯,野火燎原,颱風豪雨淹漫大地等自然環境帶來的擾動,及所有這些擾動及其造成的結局,在逆向操作自然的人類眼中是災害。然而,這些擾動催促遠古生命的出現,協助繽紛生命的演化,及提供生態的服務。然而,人類卻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不知珍惜,沒有給予應有的評價。事實上,萬物所期待的生存與重生機會,全維繫在所有的自然擾動現象與過程上。因此,要能持續保持自然的能力,必須要維持生命群聚應有的關係,這才是生態美學。生態美學在於維持生命網內所有生命的既複雜又緊密的關係。人要鑒賞生態之美,必須重新思考生命之網的意義與完整性。
(本文作者為生態學家)
推薦序 浪漫卻又理智的自然書寫
黃貞祥
有多久沒站在一棵大樹旁看著它迎風搖曳、歡聲歌唱了呢?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The Forest Unseen: A Year’s Watch in Nature)是一本我非常喜愛的好書,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是位美國南方大學的同行,他以一年的時間,在田納西州塞瓦尼鎮(Sewanee, Tennessee)一塊面積僅一平方公尺的老生林進行觀察,追蹤大自然的四季變化,《森林祕境》就像是這片小森林的週記。他透過生動的筆觸,把森林的面貌以及林中生物的情態,描寫得活靈活現。
哈思克以曼荼羅為符號,來比喻那片森林裡,幻化無常而又繽紛美妙的生命!《森林祕境》已非一般的科普寫作,而是一本優異的紀實文學作品,是一位博物學家用極為優美的文筆,為一片森林寫出充滿詩意的感人篇章。他除了以一位科學家的身分來分析這片森林的一景一物,也以哲學家和藝術家的情懷感受那片森林帶來的哲理和詩情畫意。
當我得知他的第二部作品《樹之歌》(The Songs of Trees)要在台灣出版,心情也興奮得像一棵婆娑起舞的樹。讀完了這本《樹之歌》,對哈思克更為敬佩。從書名上理解,我以為這是本專門談樹的書,沒想到原來這本書何止是「樹之歌」而已,其實已該算是生命的史詩般了!但願我能有他的耳、他的眼、他的筆、他的心,能夠如此細膩地感知世界,又能如此巧奪天工地譜下樹的千古絕唱。
哈思克離開他待了一年的曼荼羅地,到世界各處邂逅了不同樹木,傾聽它們歌唱。所到之處有厄瓜多、加拿大、喬治亞州、田納西州、日本、蘇格蘭、科羅拉多州、伊利諾州、曼哈頓、耶路撒冷、華府,他遊歷四方去傾聽吉貝樹、膠冷杉、菜棕、三椏、榛木、紅杉與西黃松、槭樹、棉白楊、豆梨、橄欖、日本五針松的吟唱。他的足跡不僅更廣,他的心更廣了,還穿越了時間,在波瀾壯闊的生命史中遨遊。
在一章又一章中,他化身為樹,為樹木設身處地地觀看了世界。樹豎立在土地上,安安靜靜地從容應對周遭環境,何嘗不比忙碌竄動的動物更能細心觀察呢?他的文筆總是優美極了,解放了束縛在樹木裡的美聲,同時也被樹木不同詞曲和旋律感染了,各篇章隨樹起舞而性格和作風各異,但充滿了各種哲理和省思。
我們會以為一本談自然寫作的書,會感性地讓人更嚮往鄉間的生活,可是哈思克雖然文筆優美浪漫,但他卻仍保有理智的心。他告訴我們,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其實可能更節能減碳,對生態環境更好。我們無法想像幾百、幾千萬人住到郊區開車上班,無論是排碳還是土地開發,對環境的衝擊有多大。但城市畢竟讓人遠離了大自然,忘了我們不過大自然的一小部分。
樹木發出的不僅僅有悅耳之歌,也有悽美的悲歌。我們對待有養育之恩的大自然堪稱恩將仇報,這已是罄竹難書,何必再犧牲樹木倒下製作的紙墨呢?人類有時候連對待同胞也沒多客氣,習慣在林中活動的白人哈思克,沒忘掉南方的樹林中,原本是美洲原住民永遠回不去的家園,也曾掛著白人洩恨掛上的黑人同胞屍骨。他也沒有忘記,美國國家公園當初的設立,是白人探險家要展現男子氣概,今天看來並不多高尚。
回到哈思克流連忘返的樹林裡,蟲鳴鳥叫也是交響曲中錦上添花的獨唱、重唱及合唱吧?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樹林裡也充滿了暗藏的殺機和嚴酷的競爭,這是自然的規律和循環,就只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存在,無需用人世間的禮教約束。
人最可貴的是懂得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體驗生命。人世間萬物依靠微妙複雜甚至互相矛盾的關係存在,整個森林是個龐大不可分割的網絡,我們身邊的世界更是,只是我們都瞎子摸象地自以為是。萬事萬物就像一個曼荼羅裡的曼荼羅,無常又無我地幻化出各自的美麗!
來一同耹聽樹之歌吧!
(本文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見微知著,了解生態從聆聽自然之音開始 金恒鑣
樹是地球上體型最大、身材最高及最長壽的生物體。難怪樹往往是自然書寫者青睞的主題。樹可有一百餘公尺高,胸徑可達十一多公尺,樹齡有將近五千年歲的紀錄。
今年春天,坊間出版了兩本關於樹的書。一本是李察.希京斯(Richard Higgins)的《梭羅與樹的語言》(Thoreau and the Language of Trees),他是根據《華爾騰》的作者大衛.梭羅二百萬言的日記撰寫的。另一本是入圍「普立茲新聞獎」的作家大衛.喬治.哈思克的《樹之歌》。前者尚無中譯版,這𥚃要談的是《樹之歌》。
《樹之歌》的...
目錄
推薦序 見微知著,了解生態從聆聽自然之音開始/金恒鑣
推薦序 浪漫卻又理智的自然書寫/黃貞祥
前言
本書的每一章都收錄了一種樹木的歌聲,描述聲音的特性、它誕生的過程,以及我們的身體、情緒和智性對它的回應……傾聽這些樹木的歌聲就是拿著一具聽診器觸碰大地的肌膚,聆聽其下的脈動。
第一部
吉貝樹
整座森林(包括居住在其中的人類)是一體的,而且其中的成員並非各不相干的存在,因為人與萬物自從太初以來就有靈性上的連結。森林中的精靈並非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鬼魂,而是森林的本質。它們存在於大地,連結土壤與想像。
膠冷杉
我坐在膠冷杉樹下、苔蘚與燧石層之上,能夠從許多方面感知森林的行為。這一切都是古代燧石層網絡思維的延伸,只是如今變得更加複雜。未來,此一思維會如何演變,將取決於針葉、樹根、微生物、真菌和人類之間的關係。
菜棕
對菜棕來說,沙灘上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磨難。沙地裡的鹽分會使得它們的根部和葉子脫水。除此之外,沙灘上時而乾燥炎熱,時而又會被熱帶暴風雨和滿潮所帶來的雨水淹沒……儘管如此,菜棕這位「沙子衝浪手」仍然繼續乘浪前行。
綠梣樹
儲存在綠梣樹的纖維素中的陽光能量先是進入甲蟲的血肉,而後再進入鳥兒的肚腹。鳥兒的嘴喙卡嗒卡嗒敲擊木頭的聲音,乃是源自綠梣樹的能量,是它在這森林中所呼出的最後一口悠長氣息的一部分。
插曲:三椏
萬一有一天,造紙工廠和電子螢幕(兩者都必須耗用大量的能源)都崩壞時,我們這個時代所留存的一切,將會被記錄在用三椏、雁皮、棉或楮樹製成的手工和紙上。那是川上御前的水和纖維所形成的產物。
第二部
榛木
昔日著名的蘇格蘭詩人羅伯特.伯恩斯之所以能夠用榛樹的枝葉做成他的和平精神冠冕,英國浪漫派詩人華茲華斯之所以能用一支「採堅果的鉤子」拉下榛樹的枝條、採摘榛實果腹,都要歸功於一萬年來人類、鳥兒、真菌和樹木之間的合作。
紅杉與西黃松
柏拉圖是試圖透過美來追尋那不存在於人類混亂的政治與社會中的不變真理,但生態的美感與道德卻源自生命共同體內的關係,是會隨著環境而改變的。然而,當這個網絡內的許多成員都做出類似判斷,我們就有可能得出一個近乎普遍真理的法則。
插曲:槭樹
一整個夏天,森林裡都可以感受到細枝的脈動。那些沒有活力的枝條(位於樹冠低處、曬不到太陽)脈搏很弱,一整天幾乎都沒有什麼變化。那些日照充足的枝條則有著強勁的「舒張壓」和「收縮壓」,那是森林裡聽不見的歌聲。
第三部
棉白楊
在達爾文的進化論讓我們明白萬物的關聯之後,我們應該了解一點:人類並非是「和大自然同行」,而是「行走在大自然中」。當我們體認到人類是屬於大自然的,是這個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而非置身其外時,我們自然就有能力區辨何者為美、何者為善。
豆梨
如果說紐約的人行道像一條平直的河流,那麼行道樹就是迂曲的河彎。無論它們是否「有意」,它們都在這座人種繁多、權力結構失衡、空間有限的擁擠城市裡,扮演了一個具有社會與文化功能的角色。
橄欖樹
採收期間,每棵樹都成了人們談天說地的場所。他們聊著人類、樹木、土地,以及三者間的關係。等到園子裡的橄欖採收完畢,人們已經交換了幾萬句話語。於是,這片土地的記憶、連結與律動,便會有一部分留在人們的意識中。
日本五葉松
這些盆栽的未來並不存在於任何個體的自我(樹木的種子,或人類的心智)中,而是存在於各種關係中。盆栽藝術讓我們看見了樹木的本質。一棵樹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由各式各樣的對話所形成。
謝詞
參考書目
推薦序 見微知著,了解生態從聆聽自然之音開始/金恒鑣
推薦序 浪漫卻又理智的自然書寫/黃貞祥
前言
本書的每一章都收錄了一種樹木的歌聲,描述聲音的特性、它誕生的過程,以及我們的身體、情緒和智性對它的回應……傾聽這些樹木的歌聲就是拿著一具聽診器觸碰大地的肌膚,聆聽其下的脈動。
第一部
吉貝樹
整座森林(包括居住在其中的人類)是一體的,而且其中的成員並非各不相干的存在,因為人與萬物自從太初以來就有靈性上的連結。森林中的精靈並非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鬼魂,而是森林的本質。它們存在於大地,連結土壤與想像。...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