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
近年來,抗憂鬱劑的用藥量在世界各地都出現駭人的成長,每四位女性便有一位以服藥展開日常生活,解決從哀傷、煩躁、心慌到失眠、經前症候群、壓力的困擾,讓抗憂鬱劑穩坐萬靈丹的寶座。其實,藥物不能真正滿足女性的需求。
凱莉•布羅根(Kelly Brogan)醫師說,抗憂鬱劑不但沒有兌現天花亂墜的藥效,還可能永久遏殺人體的自癒潛力。我們要樹立新典範:想要療癒心智,最好是療癒全身。
布羅根醫生顛覆現狀,立基於科學,以全人醫學之道粉碎傳統醫學對憂鬱症成因及療法的迷思。她以專業素養解讀公開發表的醫學研究,輔以多年的臨床經驗,破解憂鬱症的實際根源:憂鬱症不是單純的化學物質失衡,而是生活形態亮紅燈,必須予以矯正。憂鬱症是血糖、腸道健康、甲狀腺機能等等互相串連的人體系統失衡,禍首則是發炎。
本書提供切實可行、循序漸進的三十日行動計畫,包括強效的飲食調整、特定營養的補充、排毒、睡眠、重新定義壓力的技巧,協助女性療癒身體,緩解發炎,不用處方箋就恢復身心安康。
以大膽的革新作法帶領讀者踏上壯大自己的旅程,啟動遠遠不只是緩解症狀的驚人蛻變。
各方好評
「每一位聽信藥物是焦慮症與憂鬱症最佳解決之道的國人一定要看《把心還給我》。凱莉•布羅根醫生援引研究證明,鋪陳出協助你奪回心智、重建大腦健康的路。」
──克莉絲蒂安•諾瑟普(Christiane Northrup)醫學博士
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女性身體,女性智慧》(暫譯,Women’s Bodies, Women’s Wisdom)、《女神不老》(暫譯,Goddesses Never Age)
「《把心還給我》借助思想走在最尖端的臨床研究,適度融入悲天憫人的全人觀點,端出治療情緒障礙的革新作法。在這個只重視醫藥的世界上,布羅根醫師的健康方案點亮了一盞求之不得的明燈。」
──大衛•博瑪特(David Perlmutter)醫學博士
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書《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Grain Brain)、《無麩質飲食,打造健康腦》(Brain Maker)
「大膽,高明,不用藥物終結憂鬱症與焦慮症的務實觀念與工具貫穿全書,精彩的《把心還給我》會扭轉你維護個人身心健康的作法。」
──莎拉•戈特弗里德(Sara Gottfried)醫學博士
著有《荷爾蒙重設飲食》(暫譯,The Hormone Reset Diet)、《荷爾蒙解藥》(暫譯,The Hormone Cure)
「作者對憂鬱症成因與最佳療法提出新的思維處方箋:身體療癒了,精神健康自會降臨。而凱莉•布羅根也清楚地解釋這張處方箋背後的科學原理,指點讀者如何做到。《把心還給我》引人入勝,挑戰讀者敞開心胸,接納精神健康的新可能。」
──羅伯特•惠特克(Robert Whitaker)
著有《瘋狂美國》(暫譯,Mad in America)、《精神病大流行》(Anatomy of an Epidemic)
「我喜歡《把心還給我》,書名完全肯定一個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精神健康。布羅根醫師強而有力地指出服用抗憂鬱劑並非沒有健康風險,而且治療效果有限。只要閱讀本書,便能學會如何以符合科學、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維護精神健康,而且零藥物。」
──傑佛瑞•布蘭德(Jeffrey Bland)博士,美國營養學院院士(FACN)
著有《功能醫學聖經》(The Disease Delusion)
作者簡介:
凱莉•布羅根(Kelly Brogan)
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神經學學士,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醫學博士。精神醫學、身心醫學、整合全人醫學專科醫師,同時持有這些認證資格的美國醫師並不多見。目前在曼哈頓執業,同時也是兩位幼女的母親。
克莉斯汀•羅伯格(Kristin Loberg)
專業作家,擅長於將專業知識轉化成一般讀者熟悉且易懂內容。
譯者簡介:
謝佳真
自由譯者,近期譯作有《喚醒心中的大師》、《變革•變革•再變革》、《失去雙腳,我用生命奔跑》、《隱形守護者》、《無人地帶的製圖師》等。賜教信箱:oggjbmc@gmail.com
章節試閱
憂鬱症不是病
精神醫學有別於其他的醫學領域,是以非常主觀的診斷系統為準。大致上就是妳和一位精神醫師坐在診間內,醫師聽完妳描述症狀,依據個人見解給妳貼上標籤。沒有檢驗。妳不能將盛裝尿液的小杯或一滴血送去化驗,揪出可以斷定「妳罹患憂鬱症」的物質,一如血液檢驗可以斷定妳有糖尿病或貧血。
精神病科宣告「哎呀弄錯了!」是出了名的,以偽科學色彩濃厚的療法虐待病患的歷史悠久,是長期被令人髮指的不嚴謹診斷玷污的領域。不妨想想一九四九年諾貝爾獎得主埃加斯‧莫尼斯(Egas Moniz)的例子,這位葡萄牙神經學家以侵入式手術治療思覺失調症患者,切斷病患的前額葉與大腦其餘部位的連結(亦即前額葉切除術)。一九七九年代羅森漢實驗(Rosenhan Experiment)則證明醫師很難辨識眼前的病患是「真瘋」或裝瘋的正常人。我相信如今的精神病藥物處方箋的危害及其荒謬程度,都不亞於實際破壞不可或缺的腦部組織或將精神正常的人貼上「精神病」的標籤。
我在研究醫師(Fellow)時期接受了照會精神醫學(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的訓練,又稱「身心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由於這大概是唯一體察生理過程及病狀如何影響個人行為的專科,因此我興趣濃厚。我發現這個領域的精神科醫師明白發炎、壓力反應等等生物作用的影響。我看到這一科的醫師在院內為手術病患會診時談論這些生理過程的方式,與他們在黃金地段的診所工作時大相逕庭。他們會談論電解質失衡引發譫妄、維生素B12不足造成失智症狀、剛開始服用止吐藥物的人可能會精神病發。這些精神困擾的根源與我們在談論精神疾患時常掛在嘴上的「腦筋短路」戲言相去甚遠。
身心症(Psychosomatic)是偏頗的誣蔑之詞,影射「腦筋短路」就是問題所在。傳統醫學界將無力診治的病患一律推給精神科,就像在扔垃圾。假如醫師不能解釋妳的症狀,假如治療沒能排除問題,而進一步的檢測也診斷不出確切的病名,妳多半會被轉診到精神科,不然家庭醫師大概就會開一張抗憂鬱劑的處方箋給妳。假如妳仍然堅持要得到實質協助,醫師便可能同時開出抗精神病的藥物。抗憂鬱劑處方箋多數來自家庭醫師而非精神科醫師,向基層醫療單位求診的總人次中,7%會領到抗憂鬱劑處方箋。其中將近3/4的處方箋上沒有明確的病名。尤有甚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博格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精神衛生系獨立檢視精神障礙盛行的現象時,發現「在領到抗憂鬱劑處方箋並服用這些藥物的人當中,不符合精神障礙標準的人可能不在少數。根據我們的數據,缺乏明確的實際症狀卻使用抗憂鬱劑的現象很普遍。」
我永遠忘不了多年前有一位「心因性」面部灼燙的女性上門就診。她的故事發人深省。她埋怨面部有莫明其妙的強烈燒灼感,只能歸咎為「腦筋短路」。她被症狀折騰到幾乎什麼都做不了。當時我仍會開精神病藥物,但我內心的聲音明白她的身體確實出了毛病,絕非腦筋有問題。然而西方的醫學模式給她貼上心因性生理疾病的標籤,判斷她必須服用精神病藥物,別說體認她症狀的複雜處,根本連試著了解都沒有。服用抗憂鬱劑和中樞神經系統類藥物(benzodiazepines,包括煩寧、贊安諾等鎮靜劑)無濟於事。最後幫上忙的是改變飲食、攝取營養補充劑、讓人體菌叢恢復平衡。這全是安慰劑效應嗎?畢竟她那麼渴望改善症狀,赴湯蹈火在所不惜。但傳統醫學沒有治癒她。免疫及發炎的過程才是她痛苦、煎熬的根源,抗憂鬱劑、抗焦慮劑毫無用武之地。治癒她的是直搗問題核心的策略,亦即拔出扎在腳上的鐵釘,讓傷口癒合。
全書會深入探討憂鬱症及各種相關的症狀是免疫系統及發炎途徑故障的表徵,而非神經化學物質不足的疾病。妳或許以為這是新觀念,其實不然,只是當妳向全科醫生乃至精神科醫生說明症狀,他們八成不會提這些,只會開一張抗憂鬱劑的處方箋就匆匆打發妳離開。將近一個世紀前的科學研究人員已在探索腸道中毒狀態、情緒、腦功能之間的關連,將此種現象稱為自體中毒(intoxication)。但研究這種狂野概念的熱潮消退。二十世紀中葉時已無人關切腸道健康如何影響精神健康。思維迅速翻轉:認為是憂鬱症與焦慮症影響了腸道。隨著製藥業在二十世紀後半興起,腸道說已遭到漠視,提出腸道說的傑出研究人員也被遺忘。幾個世紀來,古代醫學便將腸道視為維繫健康的關鍵;如今我們終於可以證實古人的智慧。公元前三世紀的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便是最早提出「萬病始於腸道」的人之一。
如今,大量研究顯示腸功能障礙與大腦具有不容否認的連結,這些研究大部分揭露了血液中發炎指標的數量(亦即發炎症狀)與憂鬱症風險的關係。發炎指標數值上升通常代表身體的免疫系統處於高度戒備,憂鬱症風險因而竄升。這些數值與憂鬱症的程度平行:數值高,等於憂鬱症嚴重。歸根結底,憂鬱症應與其他的發炎性疾病歸為同一類,包括心臟疾病、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糖尿病、癌症、失智症。而在有其他發炎及自體免疫問題的人之間,諸如腸躁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纖維肌痛、胰島素抗性、肥胖症等等患者,他們罹患憂鬱症的現象特普遍也就不足為怪,至少我認為如此。而這些病症的特徵便是發炎情況較嚴重,第三章將會討論這個主題。
憂鬱症的主要病灶不是大腦,真的想明白這一點,只需要看幾份最能闡明真相的研究。當科學家刻意為沒有憂鬱症跡象的健康人士注射某種物質(稍後會說明),令他們身體發炎,這些人很快便出現憂鬱症的典型症狀。而當C型肝炎患者接受促炎藥物的注射,高達45%的人出現重鬱症。
因此當別人問我為何服用抗憂鬱劑的人明明那麼多,憂鬱症卻依舊猖獗得像瘟疫,我不會歸咎於腦部化學物質。我會聚焦在我們的靜態生活、加工食品的飲食、持久的壓力所造成的影響。我會想到醫學文獻指出典型的西式飲食:充斥精製的碳水化合物、不自然的油脂、擾亂血糖的食物,會導致發炎惡化。事實或許與妳想的不同,最容易造成憂鬱症的風險因子之一是高血糖。多數人認為糖尿病與憂鬱症是不相干的兩種病,但新的科學發現正在改寫這項普世的認知。一項二○一○年的研究便推翻現狀,這項研究歷時十餘年,追蹤超過六萬五千位婦女,發現糖尿病婦女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普通人高出將近30%。即使在研究人員排除了缺乏運動、體重之類的其他風險因子之後,她們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依然居高不下。非但如此,接受胰島素注射的糖尿病婦女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會提高53%。
各位絕對可以得出和我相同的結論:近二十年來罹患糖尿病的比例與憂鬱症的比例共同飆升。罹患肥胖症的比例也是暴增,而肥胖症同樣與發炎指標上升有關。研究顯示肥胖症患者陷入憂鬱症的風險會升高55%,而且憂鬱症是雙面刃:憂鬱症患者染上肥胖症的風險會增加58%。一群澳洲研究人員在二○一三年的報告提出中肯的說法:「看來許多因素都會提高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而且似乎與全身性發炎有關;這些因素包括社會心理壓力源、不良飲食、缺乏肢體活動、病態肥胖、吸菸、腸道(功能)異變、(過敏)、牙齒(蛀牙)、睡眠及維生素D不足。」
然而科學判定的憂鬱症成因,與病患在察覺自己被傳統的精神病治療網絡宰制後的親身體驗有落差。二○一四年的蘇格蘭研究人員對此作了研究,在報告中強調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的價值,而那正是我採取的辦法。心理神經免疫學一詞的確很詰屈聱牙,其實意思只是檢視(並尊重)身體各個系統及器官的複雜交互作用,特別是神經、胃腸、免疫系統之間影響身心安康的精彩變奏。研究小組指出許多病患被告知自己的精神疾病來自腦部,或是與(不實的)腦部化學物質不足有關,但他們其實都有與免疫發炎途徑相關的生理失調。這些病患的血液發炎指標數值升高,可見他們的身體正在捍衛自己,而身體啟動的防衛程序可能導致莫名其妙的身體症狀,卻被診斷為精神病,沒察覺那是生理問題。結果醫師沒有對症下藥,不治療生理問題,只讓病患接受終生的治療及服藥,病情卻不見起色。
這支研究隊伍調查的病症是憂鬱症、慢性疲勞及「焦慮身體化」(somatization),焦慮身體化是指病人有生理不適的症狀卻查不出明確的器官病變。以症狀來說,這些診斷有許多共通點:疲倦、痛覺敏銳、注意力渙散、類似感冒的身體不適、認知力降低。這些症狀常常診斷為不同的疾病,但生理特性卻如此雷同,豈不耐人尋味?研究小組說得好:「倘若精神病學願意承擔作為一門專業的考驗,便必須回應(已有的)數據,重新思考疆界所在。據此,本研究檢驗的數據挑戰了精神病學的組織權力結構。」
個人化的生活形態醫學解釋了環境如何造成發炎,對原本會被判定必須服用多種藥物的人來說,操控免疫及內分泌系統是明智之舉。其實問題可能根本不在大腦,而是互相連結的腸道、免疫及內分泌系統。
後續章節將全面探索這些連結:腸道及腸道微生物群、免疫系統的不可思議連結、宛如交響樂章按照晝夜週期在體內流動的荷爾蒙。這些連結左右整個人的生理狀態、精神健康及整體的安康。儘管從以腸道為大本營的免疫系統討論精神健康似乎很奇怪,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那或許正是身體及「心智」的重心所在。就在我撰寫本書期間,又有份嶄新的研究報告問世,推翻數十年來教科書對大腦及免疫系統的說法。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釐清了大腦透過我們之前不知道的淋巴管直接連結免疫系統。要知道淋巴系統早已經過仔細研究,還繪製成全身的淋巴系統圖,不料竟然仍有漏網的淋巴管,這本身便夠驚人了。這樣的發現將會深深影響神經疾病的研究及治療,諸如自閉症、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對,也包括憂鬱症。改寫教科書的時候已到。也該是還原憂鬱症真相、對症下藥的時候了。
既然憂鬱症不是病,那究竟是什麼?我在序文蜻蜓點水地說憂鬱症是症狀,充其量是個模糊的表象,沒有明確地透露根源。暫且想像妳的腳姆趾在發疼。腳姆趾發疼的原因很多,也許是受傷,也可能是拇指囊腫、水泡,或內部有腫瘤。疼痛是腳姆趾出問題的徵兆,就這麼簡單。同理,憂鬱症就如同疼痛;是一種審時度勢的反應,是機靈的身體在和妳溝通,表示體內有狀況,而且根源通常是外在環境。
憂鬱症不是病
精神醫學有別於其他的醫學領域,是以非常主觀的診斷系統為準。大致上就是妳和一位精神醫師坐在診間內,醫師聽完妳描述症狀,依據個人見解給妳貼上標籤。沒有檢驗。妳不能將盛裝尿液的小杯或一滴血送去化驗,揪出可以斷定「妳罹患憂鬱症」的物質,一如血液檢驗可以斷定妳有糖尿病或貧血。
精神病科宣告「哎呀弄錯了!」是出了名的,以偽科學色彩濃厚的療法虐待病患的歷史悠久,是長期被令人髮指的不嚴謹診斷玷污的領域。不妨想想一九四九年諾貝爾獎得主埃加斯‧莫尼斯(Egas Moniz)的例子,這位葡萄牙神經學家以侵入式手術...
作者序
精神狀態──源頭不全然在腦部
在古往今來的醫學史上,醫術真正出神入化的醫者,不會被藥物所縛。
──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 1849-1919)
既然妳拿起本書,下列狀態八成讓妳心有戚戚焉:經久不散的沮喪、不適、焦慮、心煩、疲倦、性欲低落、健忘、易怒、失眠、感到絕望、覺得肩上扛著千斤重擔,無法脫身卻情緒麻痺。早上起床時多半沒有動力,沒有幹勁,整天拖著腳步等待一日終了(或等著小酌幾杯)。也許妳莫名其妙地惶惶不可終日,或心慌意亂。妳克制不住負面的思想,坐臥不寧。有時妳似乎可以淚流成河,或記不起幾時曾為了什麼事情而哭泣。在臨床診斷上,這些描述一般都會歸類為憂鬱症的症狀。假如妳向正統的醫療管道求助,即使妳自認不「憂鬱」,大概照樣會領到抗憂鬱劑處方箋,步上美國三千多萬位抗憂鬱劑用藥者的後塵。也或許妳已經是其中一員,認為自己大勢已去。
其實未必。
這二十五年來,亦即從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百憂解(Prozac)之類的藥品上市以來,他們便宣稱藥物可以改善精神疾患症狀,甚至治癒,特別是憂鬱症和焦慮症。如今這些都是醫師最常開立、最暢銷的藥品。這也造成現代醫療史上最悄無聲息且遭到低估的悲劇之一。
我是位執業的精神科醫師,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系學士畢業,持有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博士學位,在紐約大學醫學院接受臨床訓練,非常關心為了身心健康飽受折磨的婦女。我在研究全人醫學(holistic medicine)期間目睹現代精神病學及其醜陋歷史的腐敗,實在不吐不快。全人醫學是注重營養、冥想、活動筋骨的醫學,因此有些執行師也稱之為生活形態醫學(lifestyle medicine),畢竟全人醫療涉及改變日常生活形態中的習慣,不使用藥物。儘管這種零藥物的作法完全以實證為依歸,在這個重視速戰速決的時代卻罕為人知。
首先是幾項聲明。我不是陰謀論者,我才沒那麼在乎政治,但我的確會替自己著想。我生性多疑,實事求是。近來,我們精神科學領域有幾件令我怒不可遏的事,我要釐清這些事情的脈絡,以科學的「取樣測試」建立真相的參照標準。首先,精神疾患不盡然是精神問題,也不僅僅是神經化學出岔錯(我們很快便會看到,根本沒有任何研究證實憂鬱症是大腦化學物質失衡所致)。憂鬱症不過是一種症狀,代表體內有某種需要處理的失調或疾病。
第二,憂鬱症是如今誤診嚴重、療法也錯誤的症狀,特別是女性──每七位女性便有一位因此服藥。(下文會探討的原因,女性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兩倍,不分族群或人種。在四字頭及五字頭的女性中,每四位便有一位服用精神病藥物。)儘管醫學院教會我使用抗憂鬱劑,但是對憂鬱症(及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腸躁症、創傷後壓力疾患、暴食症、厭食症等等)的患者來說,這就如同戴上視力不良者的眼鏡,但我再也不相信這種漫天大謊。等各位看完本書,大概也會重新檢討自己對憂鬱症根源的所有認知。
多數的精神病及精神病的遠房親戚,諸如長期憂慮、腦筋迷糊、暴躁等等,其實來自我們的生活方式與尚未確診的生理狀況,而且病灶距離腦部十萬八千里,比如腸道和甲狀腺。沒錯:妳的愁悶、止不住的忐忑不安可能是身體失調惹的禍,與大腦內部的化學物質只有間接關係。對,妳憂鬱的原因及症狀可能與妳早餐的食物(例如烤全麥麵包、新鮮柳橙汁、牛奶、綜合穀片)、妳處理膽固醇過高及午後頭痛的方式(例如立普妥(Lipitor)和安舒疼(Advil)息息相關。如果妳以為化學藥劑可以拯救、治癒、「矯正」妳,那就大錯特錯了,離譜程度相當於吞阿斯匹靈來解決扎在腳上的釘子。
滿天飛的醫學文獻聲稱有許多因素會造成被貼上憂鬱症標籤(並予以治療)的症狀,諸如遭逢悲慘的變故及荷爾蒙的變動起伏等等,卻隻字不提抗憂鬱劑可能摧毀人體天生的自癒機制,無法逆轉。不論別人哄妳相信些什麼,長期的科學研究一再發現抗憂鬱劑導致精神疾患惡化,更別提還可能導致肝臟損傷、異常出血、體重增加、性功能障礙、認知功能減弱。其中最醜陋的小祕密是抗憂鬱劑極難停藥,難度甚至超越戒酒或戒毒。妳或許會說那是「戒斷症狀」,大藥廠則指示我們這些專業的醫療人員稱為「停藥症狀」,典型特色就是令人奄奄一息的劇烈身心反應。
我和絕大多數的精神科醫師不一樣,我不會作出「永久」狀態的診斷,開個藥,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打發病人離開(這是我們這一行不假思索地遵循的現行標準作法)。我也不會讓病人坐在沙發上,沒完沒了地談論她的問題。我反其道而行,先與病人討論她的醫療史及個人經歷,包括問清楚病人從出生以來的人生經驗,從她接觸過的有毒化學物質,問到她是否從產道呱呱墜地、是否由母親哺乳。我也會請病人做一些檢驗,從化驗結果進一步了解她的整體生理狀況;絕大部分精神科醫師及全科醫師根本不會想到要做這些非侵入式的篩檢(這些檢測都相當容易取得,是協助妳打造個人療癒之路的工具,本書將會為妳細說分明)。
我那些病患的目標都大同小異:她們希望精力充沛、情緒平穩,我相信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力:她們才不要老是有氣無力、心神不寧、腦筋糊塗、無法享受人生。她們在我的指導下如願以償,而且作法極其簡單又直接:調整飲食(多食用健康的脂肪,少攝取糖、乳製品、麩質);天然營養補充品,例如不用處方箋便能購買或可從某些食物攝取的維生素B群和益生菌;盡量少接觸會干擾生理狀態的毒物,例如自來水的氟化物及化妝品的香料;從充足的睡眠與活動筋骨受益;操練促進舒放反應的行為技巧。這些基本生活形態的調整可促進身體啟動強大的自療機制,而且這些療癒策略都有充分的科學背書。這不是新時代(New Age)醫學;我會從世人最肅然起敬的刊物,引用通過同儕審核過的最新研究,作為我每個主張的證明與後盾。
我不否認自己近年來有時會對傳統醫學氣憤難平。我看到數百位病患的生活被正統醫學摧殘得慘不忍睹,不得不相信製藥工業與他們那些躲在醫學協會、機構等等正式頭銜背後的黨羽,聯手打造不存在的科學假象來牟取私利,將專業責任棄之於不顧。妳或許自以為了解藥物如何治療憂鬱症與焦慮症,但我將要為各位破除迷思。我們也該以光明驅逐精神領域的黑暗面了。就讓我們開啟對話,採取與主流假設及理論大相逕庭的憂鬱症觀點。如果我的表現稱職,各位看待抗憂鬱劑廣告的眼光將會全面翻轉。
零藥物的全人醫學對療癒女性心智、情緒、記憶的效果,是我如今深信不移的熾烈信念。我要承認,我對這份信念的立場並非始終如此強硬。我曾是純正的對抗療法(allopathic medicine)醫師,但我已在許多方面倒戈。我來自一個將傳統醫學視為指路明燈的家庭。我一向對神經科學感興趣,也嚮往鑽研行為科學及病理學的前景,於是投身精神病學的世界。但直到我專攻女性健康,才滿足了我內心女權主義的一面。有一種正在興起的生產期精神病學(perinatal psychiatry),是為生產期婦女進行治療風險效益分析的精神病學分支。生產期是女性獨一無二的脆弱時期,特別是考慮在孕期服藥或已經懷孕的婦女。以藥物及談話為主的治療模式很快便令我感到綁手綁腳,於是我致力研究如何為女性建立更好的選項,不只要照顧生產期的婦女,更要遍及人生各個階段的所有女性。
我脫離傳統精神科學愈遠,愈常提出同行鮮少觸及的問題,主要是:「為什麼?」為何不計其數的婦女身心功能失靈?我們女人天生就有缺陷嗎?我們的DNA已傳承數百萬年,不曾改變,為何這個世紀的婦女卻病懨懨的?抑或其實是醫師愈來愈擅長對各種症狀作出烏龍診斷,貼上憂鬱症的標籤?
除了以上問題,本書還會探討諸多議題,而答案將會鋪陳出一條追求身心安康的革命性新路線,而革命性是指這是由自己賦予自己力量的強效方法!
各位會在本書邂逅許多女性,她們的故事足以說明一切,也是那些因為不必要的憂鬱症而失去活力的數百萬女性縮影。我相信她們當中至少會有一人引起妳的共鳴。
許多女性將我視為啟蒙她們扭轉生命的功臣。我熱切相信當生活形態醫療締造的種種轉變聯合起來之後,影響的層面將會大於那些改變本身,我們對人生、靈性、環境乃至權威的態度,都會出現較大、較明顯的轉變。因此我要鼓吹世人以全新方式體驗健康及身心安康,並自詡為推廣大使。這種生活方式或許會建立在痛苦的灰燼上,卻會讓妳宛如鳳凰浴火重生,勇敢無畏,強健更勝以往。那種充沛的體力及回復力將是妳的一部分,會伴隨妳到天涯海角。
我將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憂鬱症真相大解密」要帶領各位認識精神健康的助力與阻力,從日常食物到一般的處方箋及成藥都在討論之列。不久,各位便會攝取更多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改變在市場及藥房的採購習慣。我會提出由不得妳不信的詳盡解釋,佐以科學證據,揭露腸道健康與精神健康的驚人關係。我會從發炎開始談。發炎是這年頭濫用的流行語,多數人卻仍然不懂什麼是發炎,更不明白那是引發憂鬱症的關鍵。我會證明憂鬱症常是慢性發炎的結果,真相就這麼簡單。我也會說明免系統是操控一切精神健康的幕後首腦。
第一部也會概括介紹最新的研究,解釋平時如何取捨飲食與日常活動才能翻轉我們從基因繼承的命運:討論基因如何表達自己,包括與情緒直接相關的基因。第一部的目標是為各位奠定基礎,以便銜接第二部「全身安康的自然療法」。我會在這部分引導大家一步步地實踐我的健康方案,不論是不服藥、在服藥、服藥但夢想有朝一日停藥的女性一律適用。內容包含一份四週的行動計畫,連同菜單規畫、如何將新生活習慣融入日常生活的策略,我統統雙手奉上。
如果需要幫助及持續更新的資訊,請上我的網站www.kellybroganmd.com。各位可在網站閱讀我的部落格文章、觀賞我的教學影片、取得最新的科學研究、下載資料,以便各位依據個人喜好使用本書的資訊。
一旦妳在生活中運用閱讀本書的心得,收穫將不只是穩定的精神狀態。我的病患常說落實我的健康方案可帶來以下的「連帶效益」:生活與身體都受自己掌控(包括輕鬆管理體重);頭腦清晰,神清氣爽;精力更飽滿;承擔煩憂的能力長久不變。誰不想要這些成果?現在輪到妳主宰自己的心智了。
我們開始吧。
精神狀態──源頭不全然在腦部
在古往今來的醫學史上,醫術真正出神入化的醫者,不會被藥物所縛。
──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 1849-1919)
既然妳拿起本書,下列狀態八成讓妳心有戚戚焉:經久不散的沮喪、不適、焦慮、心煩、疲倦、性欲低落、健忘、易怒、失眠、感到絕望、覺得肩上扛著千斤重擔,無法脫身卻情緒麻痺。早上起床時多半沒有動力,沒有幹勁,整天拖著腳步等待一日終了(或等著小酌幾杯)。也許妳莫名其妙地惶惶不可終日,或心慌意亂。妳克制不住負面的思想,坐臥不寧。有時妳似乎可以淚流成河,或記不起幾...
目錄
序 精神狀態──源頭不全然在腦部
第1部 憂鬱症真相大解密
第1章 憂鬱症解密
憂鬱症不是病:妳有所不知的憂鬱症候群及其成因
第2章 吐真劑:全盤托出血清素的迷思
妳如何被誤導、誤診、虐待
第3章 憂鬱症新解
腸道微生物、悄無聲息的發炎、精神健康之間的關連
第4章 精神疾病的大冒牌貨
兩種可以醫治卻可能被誤診為精神疾病的常見病症
第5章 為何身體乳液、自來水、止痛類成藥應該加註新警語
可能導致憂鬱症的日常環境物質與藥物
第2部 全身安康的自然療法
第6章 讓食物成為妳的良藥
療癒身體、解放心靈的營養建議(妳不會覺得打死做不到)
第7章 冥想、睡眠、運動的威力
3項促進精神健康的簡單生活形態習慣
第8章 潔淨的家
為周遭環境去除毒物
第9章 檢驗與膳食補充品
支援療癒過程
第10章 四週喚醒妳自然的神彩飛揚
三十日行動計畫
結語 主宰身體,解放心靈
食譜
謝詞
參考文獻
序 精神狀態──源頭不全然在腦部
第1部 憂鬱症真相大解密
第1章 憂鬱症解密
憂鬱症不是病:妳有所不知的憂鬱症候群及其成因
第2章 吐真劑:全盤托出血清素的迷思
妳如何被誤導、誤診、虐待
第3章 憂鬱症新解
腸道微生物、悄無聲息的發炎、精神健康之間的關連
第4章 精神疾病的大冒牌貨
兩種可以醫治卻可能被誤診為精神疾病的常見病症
第5章 為何身體乳液、自來水、止痛類成藥應該加註新警語
可能導致憂鬱症的日常環境物質與藥物
第2部 全身安康的自然療法
第6章 讓食物成為妳的良藥
療癒身體、解放心靈的營養建...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