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的少女如何帶領男人飛翔?
戰鬥美少女文本的華麗登場!
「美少女」作為一種鮮活的標誌,代表日本動漫的重要特色。但此概念並非日本所獨有,法國的聖女貞德、中國的花木蘭、白娘子(白蛇傳),美國的寶嘉康蒂等,都有類似的角色性質。唯獨日本動漫中的各種「戰鬥美少女」,皆以不同的天賦、技巧進行戰門,進而形成日本特有的作品類別,並創造令人驚異的市場價值。在這些日本「戰鬥美少女」登場的過程中,宮崎駿動畫作品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是什麼因素令日本創作出「戰鬥美少女」?日本「少女」文本的起源從何而來?如何詮釋動漫文本中的性別意象?這些少女們又怎麼完成宮崎駿寄託在她們身上的飛行夢想?
本書就以上的問題意識,分析宮崎駿電影從《未來少年柯南》、《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到《風之谷》、《魔法公主》、《神隱少女》中大量出現的少女主角、細緻的女性形象描寫,以及她們為生命戰鬥的故事題材。探討日本「戰鬥美少女」符號與社會的連結,並與觀眾的目光互動。書中對宮崎駿各個時期代表作的細膩觀點,捕捉住我們鮮少探索的宮崎駿輪廓。
◎本書特色
1. 追尋日本「少女」意象的起源,構築戰鬥美少女文本的系譜。
2. 從《未來少年柯南》到《風起》,解析作品中的少女群像。
3. 以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梳理宮崎駿動畫中的性別與敘事架構。
◎齊聲推薦
王俐容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王佩廸 《動漫社會學》書系主編・交通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李衣雲 BL研究者・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許經夌 傻呼嚕同盟大長老・中原大學物理系教授
游珮芸 《大家來談宮崎駿》編撰・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魏 玓 電影學者・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作者帶領讀者享受這些作品的同時,也以冷靜的筆觸與眼光,揭露與分析這些戰鬥美少女背後交錯的權力關係與豐富的社會、文化、政治內涵, 讀者得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與體會宮崎駿作品深刻的意涵。」――王俐容
「市面上討論宮崎駿的相關書籍很多,不過能夠像此書一樣,以性別角色設定與戰鬥觀點出發,進行詳細深入的文本分析研究,實屬難得。」 ――王佩廸
「透過本書呈現出的戰鬥少女系譜,我們可以看到魔法少女的戰鬥從日常轉向異常,從歡快浪漫邁向黑暗與死滅。最終,少女們也拿起武器華麗地奮戰。不變的是,男人們是用科學武器作戰,而少女們的戰鬥用的是心。」 ――李衣雲
「宮崎駿作品中可不是只有『環保愛地球』,本書為您揭露宮崎駿鮮為人知、卻又引領御宅文化風潮的一面!」 ――許經夌
「面對宮崎駿動畫,因為值得深入的面向和層次太過豐富,既怕自己太貪心,又怕自己抓不住,經常有一種不知如何下手的窘迫。沒想到,這本書從日本動漫美少女的角度切入,竟開展出如此有趣的討論。宮崎駿的粉絲們不容錯過。」――魏玓
作者簡介:
李世暉
京都大學經濟學博士。歷任慶應大學SFC研究所上席所員、慶應大學媒體政策研究科特別招聘教授,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硏究學位學程教授、國立政治大學當代日本研究中心執行長。研究領域為日本科技與經濟、日本內容產業。著有《改變世界的任天堂》丶《文化經濟與日本內容產業:日本動畫、漫畫與遊戲的煉金術》、《AKB48的光與影》等書。
鄭聞文
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碩士。新媒體網路的文本創作家,目前在日系企業工作。
封面設計:
SAFE HOUSE T studio
SAFE HOUSE T studio是一個引進日本商業創意產業模式,整合了「設計・動畫・插畫」等領域的複合型創意團隊。「デザイン 設計」・「アニメ 動畫」・「イラスト 插畫」這幾個在台灣看似完全不同的業界,在日本實際是緊密不可分的產業鏈,而SAFE HOUSE T便是將此模式親身實踐的創意團隊。
章節試閱
序章 戰鬥美少女的華麗登場
美國漫畫大廠DC漫畫公司,繼2004年的《貓女》之後,於2017年再度推出以女性為超級英雄主角的《神力女超人》。而以男性英雄掛帥的漫威工作室,也於2019年製作第一部女英雄的獨立電影《驚奇隊長》。眾所周知,在男性英雄世界觀為主的美國動漫作品中,女性通常只是陪襯的角色,戰鬥型女性更是罕見。
上述具個人特色的美式「戰鬥女性」,在外型上的年齡均設定為三十歲前後。與「男性社會」的對抗,是她們的戰鬥能力覺醒過程中的重要關鍵。因此,這些戰鬥女性通常具有陽剛的角色能力設定。舉例來說,除了反英雄的貓女之外,神力女超人的戰鬥力主要來自於「物理力量」,而驚奇隊長更是擁有宇宙等級的能力(超光速移動、能量吸收等)。
反觀日本的動漫作品,不但充斥著女性戰鬥的場景,且這些戰鬥的女性主角們,也經常是拯救世界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動漫作品中的戰鬥女性,不僅數量上遠遠超過美國的動漫作品,其呈現的角色設定,也與美國截然不同。日本戰鬥女性的最大特徵是:不具備陽剛力量,而是以美少女的外型出現。因此,她們不只是單純的「戰鬥女性」,而是「戰鬥美少女」。
事實上,「戰鬥美少女」的概念不是日本所獨有,法國的聖女貞德、中國的花木蘭、白娘子(白蛇傳)、美國的寶嘉康蒂等,都有類似的角色性質。唯獨日本動漫中的各種「戰鬥美少女」,皆以不同的天賦、技巧進行戰鬥,進而形成日本特有的作品類別。
日本的心理學家齋藤環在《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一書中認為,「戰鬥美少女」是日本特殊文化脈絡下,透過動漫、電玩、小說等媒體中呈現的虛構角色類型。日本的戰鬥美少女們在情節設定上跳脫被保護的角色,主動地進行戰鬥;但在外型設定上又有別於歐美的肌肉型女戰士,呈現楚楚可憐又纖細的模樣。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日本動漫產業的主要生產者多為男性,無可避免地對作品的女主角投射自身的情慾或幻想,而讓戰鬥美少女的意象兼具了性與暴力的符號意涵。此一性與暴力的「對立統合」,不僅模糊了現實與虛擬世界間的界線,也擴大了消費者(閱聽者)的想像空間。
眾所周知,性與暴力的對立統合,同時也是美國好萊塢商業作品的重要元素。然而與美國不同的是,日本的「戰鬥美少女」是在既有的「性與暴力」基礎上,以視覺為媒介,傳達虛構空間的戰鬥魅力,進而統合冒險與愛情元素。正是這樣的反差設定,形成了日本動漫特有的「萌元素」。而此一「萌元素」更進一步結合了跨媒體的角色經濟,為當代日本的文化產業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
在文化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下,作為文化商品輸往全球市場的日本動畫與漫畫,除了技術面的精良與專業、具競爭力的生產成本、有別於歐美文化特質的獨特世界觀之外,「戰鬥美少女」所呈現的「輕暴力」、「微情色」特質,逐漸成為日本動漫畫的重要特色。有趣的是,在日本動漫中的戰鬥美少女,其視覺年齡普遍介於十四至二十歲之間,四肢纖瘦卻擁有強大的力量。至今仍屹立不搖的動漫人氣大作《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女主角—綾波零,即是一例。綾波零身形纖細,卻背負著駕駛機器人與敵人戰鬥的使命。在部分的場景中,綾波零衣衫襤褸而顯露帶著戰鬥傷痕的身體肌膚,大大刺激了觀眾(主要是男性)的視覺神經,使得戰鬥美少女形象成為當代日本動漫中最具賣點的符號。
日本「戰鬥美少女」最早的雛形,是1950年代的《緞帶騎士》(又譯為《寶馬王子》)。在手塚治虫繪製的這部作品中,主角是以女扮男裝的方式與敵人周旋。此一設定,激發了許多漫畫家開始創作以女性為主角進行冒險與戰鬥的故事。如《凡爾賽玫瑰》、《少女革命》等作品,顛覆了過往少女漫畫加諸在女主角身上柔弱且需要被保護的形象,開始將女性放進過去以男性為主的公領域與組織中。然而,早期的「戰鬥美少女」多屬「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花瓶角色,並不具備強大的戰鬥能力。例如《科學小飛俠》中的珍珍,以及《人造人009》的003法蘭索娃。
⋯⋯(中略)⋯⋯
在日本戰鬥美少女華麗登場的過程中,宮崎駿動畫作品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無論是原型的娜烏西卡,還是典型的小桑,都是我們在討論日本戰鬥美少女現象時一定會論述到的角色。事實上,若仔細檢視宮崎駿的動畫作品,可以發現這些作品具備的共同特色。包括大量出現的少女角色,細緻的女性形象描寫,以及以角色的奮鬥或戰鬥故事為題材等。誠如諸多媒體影評所述,宮崎駿擅長刻畫各形各色的女性,例如鄰家少女、小女孩、公主、女皇、魔女、巫婆等等,每位角色都相當鮮明且有獨特的性格。
這些女性角色儘管身處不同的時空,有著不同的身分;有的會魔法,有的會飛行,有的只是普通人類,但她們皆有兩項共通點:都是不超過二十歲的年輕女性,都與自身命運、所處環境、面臨的人生課題搏鬥。像是《風之谷》中保護腐海的娜烏西卡,《天空之城》中為了守護人類而使拉普達瓦解的希達,《魔女宅急便》中琪琪的自立之旅,《魔法公主》中解決人神共存危機的小桑,《神隱少女》中為了拯救父母而賣身給油屋的千尋等,都是正值荳蔻年華的青春少女。儘管面臨人生挫折或者背負著人類存亡的重擔,但她們都不畏挑戰、果敢前行,顛覆了日本動漫文化中的少年英雄冒險模式,成為「拯救」與「奮鬥」的主體。
依據宮崎駿在其自傳著作《出發點:1979 ~1996》中的說明,他的創作起點是東映動畫製作的《白蛇傳》。當時仍是國中生的宮崎駿在看了《白蛇傳》之後,對劇中的白娘子產生戀慕之情,進而成為愛戀對象的替代品,滿足他當時沒有女朋友的缺憾。他認為這種對戲劇或動畫中的悲劇主角有所憧憬的心態,是人類的「自我陶醉」;而從戲劇作品中,可找到「代替」自己缺失的東西。這是宮崎駿「啟用女性為作品主角」的概念起源,亦影響日後其動畫的形塑過程。白娘子以幻化變身的能力與法海鬥法,以及勇敢犧牲保護許仙的形象,都潛移默化地出現在宮崎駿所塑造的女性角色身上。
從他初次執導的電影《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的美麗公主──克拉莉絲,便可看出端倪。柔弱的公主克拉莉絲雖然需要男主角魯邦三世的拯救,但是在面對伯爵的逼婚時,仍然勇敢反抗自己的命運。電影開頭便是場驚險的逃婚動作戲,展現了與過往動漫中不同的女主角形象。克拉莉絲的出現與當時日本動漫盛行的美少女系作品互相呼應,獲得了男性觀眾的喜愛。而克拉莉絲對抗命運的精神,則在宮崎駿日後的原創作品中延續。1982年開始連載的《風之谷》漫畫,更是加入了機械與美少女的元素,與日本御宅族市場的偏好不謀而合。儘管宮崎駿的動畫理念是為孩童創作勵志電影,從情節鋪排觀察,大多都是電影主角如何面對挑戰、解決困境的故事,雖然並未特別強調女性身體曲線與暴力血腥的畫面。但其作品中大量描繪「少女心理及生理」的樣貌,以及其與「自身命運或與某事物對抗、搏鬥」的樣態,卻富含了戰鬥美少女特質,也為廣大的日本及海外觀眾接納、推崇。我們可以這樣說,宮崎駿動畫中的女主角戰鬥(奮鬥)情境,不僅塑造了日本動畫「戰鬥美少女」的典範型態,更將其推廣至日本國內的大眾市場與海外市場。
然而,日本特有的「戰鬥美少女」從何而來,又具有甚麼樣的特徵?而日本動漫作品又是如何詮釋戰鬥美少女的符號?在解答此一問題之前,有必要理解日本學者專家對於此一議題的觀察角度。
⋯⋯(中略)⋯⋯
延續著上述的文脈,本書將從日本明治時期的少女雜誌文本為出發點,分成三個面向進行論述。第一個面向是依循歷史的脈絡,描繪近代日本少女概念的社會基礎,以及戰鬥美少女意象的形成與發展;第二個面向是以戰後日本動畫文本為分析對象,分析動畫中的戰鬥美少女元素;第三個面向則是聚焦於宮崎駿的動畫文本,探討宮崎駿的動畫美少女情結。事實上,以流行文化為背景的明治、大正時期少女意象,在發展過程中原本就非常容易與戰後日本動畫合流。而宮崎駿動畫一方面承襲了此一流行文化下的少女意象,另一方面則是賦予此一戰鬥美少女意象更為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
本書共分成十章論述日本的戰鬥美少女現象。序章為〈戰鬥美少女的華麗登場〉,談論了戰鬥美少女在日本經濟、社會與文化領域的現象,以及學者專家對此一現象的分析觀點。
第一章為〈日本少女意象的文本起源〉,透過梳理明治初期以後日本國內少女雜誌的創刊過程,解析日本少女意象的產生與變遷。現代的「少女」概念雖然是傳統少女概念的沿襲,但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下,已經超越原先定義之「性別」與「年齡」框架,恣意與其他文化和符號相結合,並與男性為主導的「御宅族文化」相互碰撞,產生「美少女」、「戰鬥少女」、「蘿莉」等意象。
第二章為〈日本戰鬥美少女的系譜〉,透過檢視「戰鬥美少女」的發展歷史,以各年代的代表作品、角色進行戰鬥美少女的系譜分類。強調這些打破性別籓籬、擁有自立積極性格,且比男性更具高強戰鬥力的少女角色,已逐漸普及成為日本動漫作品中的主流。
第三章為〈當代日本動畫的戰鬥美少女元素〉,透過對《美少女戰士》、《新世紀福音戰士》、《強襲魔女》與《魔法少女小圓》等四部形象鮮明,且獲得市場認同的作品,建構出日本動畫所形塑出戰鬥美少女的十項特質。
第四章為〈宮崎駿的動畫世界觀〉,主要是從宮崎駿的生平經歷,與其作品闡述的哲學理念,透過「風的流動」、「飛翔與飛行器」、「自然與文明的紛爭」、「戰爭與政治思想」以及「架空的幻想世界」等概念,來建構此一全球知名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動畫世界觀。
第五章為〈宮崎駿動畫的少女群像〉,整理宮崎駿動畫女主角的特質,歸納其自立自主、勇敢果決,又不失女性溫柔慈悲的共通少女意象。同時,透過梳理少女角色的共通點,剖析少女在宮崎駿作品中的魅力及重要性。
第六章為〈宮崎駿式戰鬥美少女的性格分析:公主型〉,將《風之谷》的娜烏西卡、《天空之城》的希達、《魔法公主》的小桑、《崖上的波妞》的波妞,歸類為公主型的戰鬥美少女。同時,從表象、內面與網絡關係的面向,分析這些具有高貴身分與不凡使命的公主們,如何進行「戰鬥」。
第七章為〈宮崎駿式戰鬥美少女的性格分析:魔女、巫女與平凡少女〉,將《龍貓》的皋月、《魔女宅急便》的琪琪、《神隱少女》的千尋,歸類為「魔女/巫女型」的戰鬥美少女;而將《紅豬》的菲兒、《霍爾的移動城堡》的蘇菲、《風起》的菜穗子,歸類為「平凡少女型」的戰鬥美少女。也同時透過表象、內面與網絡關係的面向,分析少女們如何進行「戰鬥」。
第八章為〈戰鬥美少女的「情」「結」〉,論述宮崎駿動畫中的戰鬥美少女們,如何用自己的「情」(對「大我」慈、對「小我」的愛),來面對與世界、與自身相關的糾「結」。
第九章為〈美少女的戰鬥祈禱〉,主要以宮崎駿動畫中戰鬥美少女的「積極面」與「消極面」,分析少女意象的矛盾性。強調戰鬥美少女的本質美並非來自外在及他人肯定,而是來自於自身背景所營造的聖潔性、崇高感和使命感。
雖然在許多日本動畫迷的心目中,《七龍珠》、《航海王》、《火影忍者》等格鬥對戰動畫才是主流,而以戰鬥美少女為主旋律的動畫,只是吸引特殊群體的小眾作品。但是,從娛樂層面來看,即便在日本動畫的「對戰格鬥主旋律」中,也處處充斥者「戰鬥美少女的插曲」。更重要的是,戰鬥美少女動畫所承載的日本文化訊息,如美學意象、性別階級等,遠遠高於其他類型的動畫,值得我們進一步理解、分析與解構。
(詳全書)
序章 戰鬥美少女的華麗登場
美國漫畫大廠DC漫畫公司,繼2004年的《貓女》之後,於2017年再度推出以女性為超級英雄主角的《神力女超人》。而以男性英雄掛帥的漫威工作室,也於2019年製作第一部女英雄的獨立電影《驚奇隊長》。眾所周知,在男性英雄世界觀為主的美國動漫作品中,女性通常只是陪襯的角色,戰鬥型女性更是罕見。
上述具個人特色的美式「戰鬥女性」,在外型上的年齡均設定為三十歲前後。與「男性社會」的對抗,是她們的戰鬥能力覺醒過程中的重要關鍵。因此,這些戰鬥女性通常具有陽剛的角色能力設定。舉例來說,除了反英雄的貓...
作者序
宮崎駿衝擊
2001年7月,當時正在日本京都大學攻讀博士的我,經歷了一次印象最深刻的衝擊。京都的夏天,是出了名的悶熱。在京都的歷史記載中,夏天也被視為疫病的時節,由此衍生舉辦祭典(如「祇園祭」)來驅除疫情、消除厄運的風俗。對我來說,原本炎熱的夏日、熱鬧的祭典,應該是留在腦海中最深刻的記憶。但是,一部風靡整個日本夏天的動畫作品,在2001年7月20日上映了。
該部動畫作品,正是被視為宮崎駿最高代表作的《神隱少女》。當時,包括京都在內,日本全國的電影院都出現驚人的排隊購票入場風潮,並持續了整個夏天。依據當時日本媒體的報導,有兩千五百萬的日本人被捲入這場《神隱少女》旋風。換言之,每五個日本人當中,就有一人看過這部作品。
原本在大學求學時期,我就對宮崎駿的作品有所接觸。在大學參與的文藝社,偶爾會放映一些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開設一些小型的討論會。也許是出於對科技與工業的興趣,我比較喜歡的作品主要是《風之谷》、《天空之城》這兩部動畫。但是,1997年的《魔法公主》,以及2001年的《神隱少女》,其造成的觀影熱潮,以及動畫內容所承載的大量訊息,讓我一頭栽進了宮崎駿的世界裡。
在京都大學的留學生涯中,我依然記得在課堂上與日本同學討論宮崎駿電影的社會與經濟效應。讓我記憶最深的討論之一,是觀察發行宮崎駿動畫電影的東寶株式會社股價起伏。幾個同學七嘴八舌地計算出東寶股票的最佳買點,正是落在宮崎駿電影上映的前一百八十天。
回到臺灣任教之後,我依舊關注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與此同時,基於興趣與授課需求,我也開始認真地研究日本內容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日本漫畫、動畫與遊戲產業的特色,以及其競爭優勢所在。在涉獵諸多的日本動畫作品之後,我發現日本動畫中有許多其他國家動畫沒有的特徵,可視為其市場的「關鍵成功因素」。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在角色設定上大量使用「戰鬥美少女」這樣的「矛盾複合概念」。
我們可以這麼說,戰鬥美少女已經成為現代日本動畫最顯著、最廣為人知的符號。這是因為在觀影經驗上,美少女外型上的柔弱,以及在戰鬥時展現的剛強,在視覺上每每給予觀眾們很大的衝擊;而在市場經濟上,戰鬥美少女亦可衍生出許多周邊商品,創造難以小覷的經濟效益。在探討這個涉及日本社會文化、審美價值觀的複雜議題之際,我在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中,找到了線索。我發現,無論是《風之谷》、《天空之城》等早期作品,還是《崖上的波妞》、《風起》等近期作品,甚或是《貓的報恩》、《借物少女艾莉緹》等吉卜力出品的動畫,都有戰鬥美少女的影子。沿著這條線索發展,於是有了這本書的誕生。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特別感謝共同作者鄭聞文對於日本「少女」意象的敏銳觀察。她的專業研究,奠定了本書論述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少女戰鬥理論基礎。此外,也要感謝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協助,以及陳建安編輯的居中聯繫與細心校對,本書才得以順利出版。最後,謹將本書獻予喜歡日本動畫,以及喜歡宮崎駿動畫的讀者。
李 世暉 2020年7月謹誌於指南山城
窺探宮崎駿
「你最喜歡的宮崎駿動畫是哪一部呢?」相信許多熱愛日本文化的哈日族都被問過這個問題。
在筆者學習日語的契機和歷程中,日本動漫是語言學習的最佳原動力,甚至在走出校園成為庸庸碌碌的上班族後,深夜及休假時所鑑賞的動漫們,更變成了我的「精神糧食」。對我來說,一部好的動漫不僅是治癒身心的良藥,其精良的製作、流暢的畫面、動人的配樂,更是日本獨一無二的「藝術」。尤其是動畫大師宮崎駿及其工作室吉卜力的作品,向來都是「未演先轟動」,甫上映便席捲全球,成為話題的中心,也是許多人在提及「日本文化」或「日本動漫」時,最先浮現在腦海的印象。
宮崎駿作品的魅力無遠弗屆,不分男女老少皆會被其作品中深刻且富有寓意的故事情節,以及充滿魔法的奇幻世界所吸引。作品切入的角度也十分豐富,諸如「科技」和「自然」如何取得平衡,「人類」與「生態」如何從對立到和解,或是主人公如何將「逆境」轉換為「順境」等,無論在什麼樣的年齡,觀看宮崎駿的動畫總是能有不一樣的心境和感想。
由宮崎駿執導的十一部動畫電影中,對「女性」和「少女」的刻畫時常是作品的主軸,諸如青春期的女孩、高貴的公主、能和動物溝通的魔女等等。她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或許遭遇許多難題,卻能以自身的毅力和意志力克服,證明了「堅強」可與「溫柔」並存,無疑是「新女性」的代言人。倘若仔細檢視這些動畫作品,不難發現它們共同具備以下的特徵:一、大量出現的少女角色;二、細緻的女性形象描寫;三、以角色的奮鬥或戰鬥故事為題材。
近年隨著女性進入社會、經濟獨立,並在日本政府主打「女性經濟學」和「女性活躍」的政策方針下,女性作為「勞動者」的一面在公領域發光發熱,這樣的脈絡也被刻畫進日本動漫文化的發展歷程中。諸如「大型機器人」、「魔法少女」、甚至是近來蔚為風潮的「異世界穿越」題材,都可以看見奔走在「戰場」與「職場」的女性形象。這與宮崎駿動畫的主軸及角色刻畫有著高度重疊,甚至這些身體符號看似纖纖弱質的少女,卻以其細瘦之身展開激烈的打鬥、抵禦施展暴力的敵人,逐漸形成一類被稱之為「戰鬥美少女」的文類(genre)。而宮崎駿成名作《風之谷》中的女主角——娜烏西卡,更被譽為是「戰鬥美少女」的經典。
最先將戰鬥美少女脈絡化的,是日本心理學家齋藤環所著的《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一書。他將戰鬥美少女的成因歸因於御宅文化下日本男性對年幼女性的「蘿莉塔情結」,更由於戰鬥美少女身體表徵上揉合「性」與「暴力」的符號倒錯,使得戰鬥美少女成為滿足與「現實」日常疏離且孤獨的御宅族對「虛構」事物的憧憬,書中亦將這種現象直指宮崎駿的創作歷程和作品,他所創造諸如娜烏西卡、《天空之城》的希達、《魔法公主》的小桑⋯⋯此些角色,以戰鬥美少女之姿,彌補了御宅族幻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更成了滿足欲望的影射和寄託。
綜觀上述,宮崎駿動畫中少女角色複雜的面向,促成了筆者撰寫相關論文的契機。藉此感謝家人和同窗摯友在筆者疲於為畢業論文奔波之時,成為能夠一吐苦水的避風港,尤其感謝指導教授李世暉老師的提攜與幫助,除了在寫作論文時指點迷津、給予正確的方向,更邀請我共同完成《他與她的飛行》此書。透過本書,筆者希望藉由梳理日本明治時代萌芽至今的「少女文化」體系,剖析從日本獨特社會背景下誕生的「戰鬥美少女」群像,從而窺探宮崎駿動畫中的少女們,究竟是女性地位抬頭的代表?還是父系社會下男性凝視的縮影?亦或是御宅族無以名狀的欲望之去向?——留待書中分曉!
鄭聞文
2020年7月 謹誌於面向貓空山景的凌亂房間
宮崎駿衝擊
2001年7月,當時正在日本京都大學攻讀博士的我,經歷了一次印象最深刻的衝擊。京都的夏天,是出了名的悶熱。在京都的歷史記載中,夏天也被視為疫病的時節,由此衍生舉辦祭典(如「祇園祭」)來驅除疫情、消除厄運的風俗。對我來說,原本炎熱的夏日、熱鬧的祭典,應該是留在腦海中最深刻的記憶。但是,一部風靡整個日本夏天的動畫作品,在2001年7月20日上映了。
該部動畫作品,正是被視為宮崎駿最高代表作的《神隱少女》。當時,包括京都在內,日本全國的電影院都出現驚人的排隊購票入場風潮,並持續了整個夏天。依據當時...
目錄
推薦序 陪伴我們成長的那些戰鬥美少女/王俐容
推薦序 將「萌」與「少女」聯結起來的「戰鬥美少女」/王佩廸
宮崎駿衝擊/李世暉
窺探宮崎駿/鄭聞文
序 章 戰鬥美少女的華麗登場
第一章 日本少女意象的文本起源
第二章 日本戰鬥美少女的系譜
第三章 當代日本動畫的戰鬥美少女元素
第四章 宮崎駿的動畫世界觀
第五章 宮崎駿動畫的少女群像
第六章 宮崎駿式戰鬥美少女的性格分析:公主型
第七章 宮崎駿式戰鬥美少女的性格分析:魔女、巫女與平凡少女
第八章 戰鬥美少女的「情」「結」
第九章 美少女的戰鬥祈禱
附錄 宮崎駿作品簡介
參考文獻
索引
推薦序 陪伴我們成長的那些戰鬥美少女/王俐容
推薦序 將「萌」與「少女」聯結起來的「戰鬥美少女」/王佩廸
宮崎駿衝擊/李世暉
窺探宮崎駿/鄭聞文
序 章 戰鬥美少女的華麗登場
第一章 日本少女意象的文本起源
第二章 日本戰鬥美少女的系譜
第三章 當代日本動畫的戰鬥美少女元素
第四章 宮崎駿的動畫世界觀
第五章 宮崎駿動畫的少女群像
第六章 宮崎駿式戰鬥美少女的性格分析:公主型
第七章 宮崎駿式戰鬥美少女的性格分析:魔女、巫女與平凡少女
第八章 戰鬥美少女的「情」「結」
第九章 美少女的戰鬥祈禱
附錄 宮崎駿作...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