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輕鬆的閱讀,為你解答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化工問題,
並分享必須要知道的化學常識,讓讀者安心消費,享受健康美麗的生活。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王翔郁副教授專文推薦
保養專家SAM、《良醫健康網》主編洪慧如、時尚CEO溫筱鴻、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
聯名推薦
菜餚裡有氯化鈉、飲料裡有乙醇、甜點裡有β-D-fructofuranosyl-(2→1)-α-D-glucopyranoside,看起來都好可怕,但它們其實就是鹽、酒精跟蔗糖!
很多人聽到「化工」就感到害怕,事實上,化工的相關應用已經深入你我的生活。不論是廚房裡的洗碗精、便利商店的飲料、洗髮精、沐浴乳、彩妝用品、衣服……都和化工息息相關。
科學博客(The Logic of Science)指出:所有的東西都是化學物。所謂「不含化學物」的產品根本不存在,而「不使用化學物」的生活方式也是如此。我們每天必須吸吐的空氣、飲用水、攝入的碳水化合物等,無一不是化學物。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利用化學反應來運作,因此,我們根本毋須懼怕「化學物」,即使它們的名字看起來好像很複雜,甚至讀不出來。
至於針對市場上宣稱無添加色素、香料;無添加防腐劑;無人體有害物質添加;無添加化學物質……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尤其網路發達,我們已經身處資訊氾濫的時代,被行銷廣告欺騙、被網路謠言蒙蔽、或被媒體標題恐嚇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與其盲目追求、相信「無添加」、「純天然有機」,倒不如好好選擇有清楚標示全成分的商品,判斷到底安不安全。
哪種炒菜鍋好用又健康?農藥殘留「手搖茶」有多毒?手工皂比沐浴乳溫和?吃不吃膠原蛋白有差嗎?洗碗精有致癌甲醛?可燃的粉塵無所不在?
答案會在書中一一說明。化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基礎學科,於日常生活也有不少應用,所有需要購買「含化學成分」產品的讀者,身為明智的消費者,請務必記得,懂得越多,在閱讀關於科學、健康、食品的報導時,擁有良好的化學常識可以減少受誤導的機會,而不會再被似是而非的恐嚇行銷所欺瞞了。
作者簡介:
謝玠揚
台大化工博士,醫美保養品牌「Neogence霓淨思」創辦人暨德典生技總經理。目前除了身兼品牌經營者與研發總監外,也在大學開設課程,教授產品企劃與零售管理,希望讓這個產業的生力軍更貼近市場。
念研究所時台灣吹起保養品DIY風潮,因為和實驗室學妹打賭,與好友蔡松霈博士一起,從二千四百元開發第一瓶玻尿酸保濕原液開始,而後成立公司,一路將Neogence發展為橫跨亞、歐、美,銷售額突破十億,擁有自家GMP工廠的國際級醫美藥妝保養品牌。
除了經營品牌與授課之外,閒暇之餘也在《良醫健康網》發表科普文章,結合生活中的實例,推廣正確知識,希望用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讓大家掌握實用的化工觀念。
Facebook粉絲頁:「化工博士謝玠揚」和「Neogence 霓淨思」
章節試閱
怎樣「洗蔬果」才能避免農藥殘留?
受到食安風暴的影響,大家越來越關心「食」的安全,有人開始自製豬油,有人盡量減少外食比例,自己下廚。在這一片食安風潮中,「農藥殘留」這個經久不敗的熱門話題,當然又重新熱門起來。各種偏方、產品紛紛出籠:蔬果清潔劑、洗米水、臭氧機……又成為大家用餐時間的熱門話題。
老話一句,想知道「對不對」,就得先去了解。我們就從認識農藥開始吧!
農藥分成什麼種類?
一提到農藥,大家的印象可能都是來自古早社會新聞中的「喝農藥自殺」,所以難免會有農藥是絕對致命、沾到手就會掛的恐懼心理。
農藥主要分成兩種:「接觸性」以及「系統性」。接觸性農藥就是直接噴在蔬果表面,杜絕蟲害,接觸性農藥會隨著時間因日曬分解,或是被雨水沖刷帶走。系統性農藥,則是透過植物葉片的氣孔或根部進入植物,停留在植株內時間較久,靠植物本身的酵素去慢慢分解,也是需要時間。
如何挑選蔬果,避免農藥殘留?
不論是接觸性還是系統性農藥,其實都是需要時間自然分解的,因此,第一個要了解的就是「農藥安全採收期」:為了讓農藥自然分解,在噴灑農藥後不能馬上採收,必須再經過一定時間才能收成。所以,颱風前搶收的蔬果,因為是搶摘,都可能會有農藥殘留較高的疑慮。
再來,「非其時不食」。植物在自己的產季,因為氣候條件適當,自然會旺盛生長,就不需要太多農藥;如果非產季,為了長得好,免不了就要用比較多的農藥。所以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最好不要有「非當季的水果比較珍稀」的想法,到頭來,害到自己也害到環境。
有些蔬果例如茄子和辣椒,在產季的時候會不斷長出新果實,農人必須連續採收,所以往往沒有辦法很切實地遵守「安全採收期」:今天噴藥,明天剛好成熟的,摘不摘?另外,有些比較貴的蔬果,因為被蟲吃掉一顆就賠大了,所以農藥也會比較多。在清洗這兩類蔬果的時候,都要特別注意農藥殘留。
常見的清洗方法
其實訂定農藥殘留標準,以及檢驗農藥殘留時,都是以整顆未經清洗的蔬果直接打碎檢驗的:這表示,如果經過適當清洗,其實對於農藥殘留不用這麼恐慌。那到底該怎麼洗呢? 先來看看一些常見的「撇步」到底是不是符合化學常識吧!
洗米水、鹽水
洗米水含有一些澱粉質、礦物質和有機物,拿去澆花草是不錯,但它同時也含有各種灰塵、細菌、農藥以及蟲卵,如果把蔬菜泡在裡面,會乾淨嗎?我建議洗過米的水還是不要再來接觸其他食物比較好。至於鹽水,並沒有辦法讓農藥更容易溶解,如果泡太久,反而有可能讓農藥再被吸收進去,所以不要用比較好。
蔬果清潔劑
蔬果清潔劑其實就是界面活性劑,的確能帶走農藥,不過使用之後還是要用大量清水再沖洗一次,不然清潔劑又會殘留。
蔬果清洗臭氧機
許多農藥並非臭氧可以分解,而且臭氧活性很強,要是跟其他成分起反應,反而造成不必要的風險。
該怎麼清洗呢?
那到底應該要怎麼做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清水!把蔬果處理後,先用清水浸泡五~十分鐘,再一一清洗,可以搭配軟毛刷清洗表面。這樣就很足夠了。
農藥不耐高溫,如果是葉菜類,其實只要用水燙過,幾乎都不會有農藥殘留。所以,別再生吃蔬菜了,用水燙過,安全很多。當然,第一次汆燙的水,可得倒掉,不要留下來喝喔!泡茶也是,如果擔心茶包、茶葉有農藥殘留,第一次可以用滾水迅速沖泡後倒掉,之後再開始泡茶,就不用太擔心農藥殘留了。
還有,大部分農藥都是接觸性,也就是只噴灑在表面不會被蔬果吸收進去,所以只要去皮,就可以完全避免農藥殘留了。大家不要再困擾於該用什麼洗蔬果,而是要了解「該怎麼用水好好洗蔬果」,希望大家都能吃得健康!
面膜一定要天天敷,再便宜都有效?
亞洲人熱愛敷面膜,台灣人更是箇中翹楚,根據統計,台灣二十歲以上的女性,每年平均敷掉十二片面膜,一年消耗掉將近一億片!其中最受歡迎的要屬平價面膜了,之前看到陸客、香港人來台灣,必掃的就是美妝店的台灣面膜:「幫我買兩箱!這牌子好用又便宜啊!」
隨著面膜越賣越便宜,朋友開始問我:「那些便宜的面膜……真的能用嗎?」
有這樣的顧慮也是理所當然的。這幾年有黑心食品、黑心餐具,當然也會懷疑是否有黑心面膜。網路上甚至有KUSO的影片,就是在講大陸女生用了黑心螢光劑面膜,之後夜裡臉都會發綠光。影片當然是誇大搞笑的,但也反映了消費者心中的憂慮:會不會買到黑心面膜?要怎麼分辨呢?
判斷準則一:價格
不論是台灣本地,還是日系、韓系的「平輸水貨」,有兩個很簡單的方法來初步篩選面膜:價格和通路。
先說價格。一個單片包裝的面膜,大概是三個部分構成的:面膜布、精華液、鋁袋。如果以最低規格來計算,用最普遍的水針布,搭配最簡單的基本保濕精華液,鋁袋也是最樸素的單色印刷的話,除了材料成本,加上攪料、充填、封膜等等人工費用,一片面膜的成本,大概是在四~六塊上下。
「謝博士,還滿便宜的啊~」
這可是成本喔!如果再算上紙盒印刷、網路購物的運費、通路及品牌商的利潤的話,一片最最基本款的保濕面膜售價,不太可能低於十元;如果還要追加「美白」、「抗老」等效果,成本當然要更往上加。
如果是正派經營的廠商,每批面膜都還會各自加上各項送測的成本,因為要檢驗生菌數、螢光劑、重金屬。此外,其實「水質」也是一個很大的成本,有良心的廠商會使用經過過濾的逆滲透水(RO水)來調製精華液,比較沒良心的,就直接用自來水了;更惡劣甚至有聽過地下水抽上來用的。雖然不乾淨,反正防腐劑加重一點,自己不要敷
就好啦!
考慮以上各項因素之後,很誠心的建議:一片十元以下的面膜,真的請各位三思啊。
準則二:通路與產品標示
購買的通路則是另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基本上,大型連鎖藥妝店、量販店等正規實體通路,都會主動要求廠商提供各項檢測報告證明品質無虞;虛擬通路來說,知名的電子商務平台也跟正規實體通路一樣,對品質有一定的要求。在這些通路上買的面膜,基本上可以安心。
但如果是網拍賣家、自營小店、個人賣家平行輸入……,這些非正規通路的話,就要小心了。並不是說這些通路買的保養品一定有問題,而是中獎的機率的確比較高。幾年前曾有女大學生在「格子X」這種寄賣的小店購買專櫃品牌的特價便宜面膜,打開來要敷才發現竟然已經臭酸。媒體追查,發現這面膜是大陸仿冒的,非但不是專櫃品牌,並且根本找不出貨源――因為賣家聲稱「也是網拍上買來的」最後求償無門。我真想問,為什麼要拿自己的皮膚開玩笑呢?省小錢購買這種連賣方是誰都不知道的面膜,還不如什麼都不要敷,對皮膚還比較好。
正常的化妝品、保養品,包裝上一定會提供製造商或是進口商的名稱和地址,也會寫出全成分表,上面提到的正規通路販賣的產品,都會符合這個標準,但網購、水貨等就很難要求了。近年常常看到平行輸入的賣家主打的面膜「韓國熱賣」、「日本最夯」,但有時卻不提供任何品牌、成分資訊,只由網路美女代言體驗、展現效果,這種的就比較可疑了。建議大家如果想購買這類型產品,還是仔細 Google一下國際網頁,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這個品牌?成分是什麼?真的有像賣家聲稱的在國外也很熱門嗎?不要買到了地下工廠生產的來路不明保養品。想想看,新聞中的女大生還好拿到臭酸的面膜,讓她發現不對勁沒有使用;在被踢爆之前,可能早就有幾百個其他女生已經購買、使用了這些冒牌面膜,她們敷到臉上的,到底是什麼?
平價面膜有用嗎?
以保養專業觀點,面膜只要品質安全,多敷是有用的;但也別奢望一片十幾二十元的面膜,真的有很厲害、媲美精華液的高濃度有效成分。
怎麼說呢?因為片狀面膜最大的效果,就是短時間幫肌膚補充大量水分:你想想看,在敷面膜的十五~二十分鐘內,肌膚被面膜布包著,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吸收水分。而肌膚角質層只要充滿水分,自然排列整齊、散發光澤;臉上缺水的小細紋,也會因為肌膚含水量提高而淡化。所以每次剛敷完面膜,是不是都感覺自己的膚質進步不只一個等級、年輕五歲呢?
「這不是很好嗎?那就都敷面膜就好啦!」
問題就在於,如果沒有其他有效成分,只靠補充水分提高角質含水量的話,膚況的改善,來得快去得也快。大概敷完面膜的二~三小時後,就會漸漸恢復原狀了。如果希望肌膚得到更好的改善,還是得乖乖保養護膚:有效成分濃度不高的平價面膜,只能救急而已。
買太便宜的面膜,真的會有螢光臉嗎?
所謂「螢光劑面膜」其實是來自於面膜布上的螢光劑殘留。過往的確有一些不肖廠商,為了讓面膜布看起來更白,會加入螢光劑;但現在在通路要求及廠商自律的情況下,只要是正規的品牌、通路,基本上是不會有這種情況了。簡單說,重點仍是不要買來路不明的保養品。
面膜的功效,就是利用封閉式導入,短時間內補充表皮的水分與養分,因此,貼膚性越好的面膜布,導入效果就越好,但成本也隨著提高,例如生物纖維就是一種昂貴但貼膚性很好的素材。其他材質例如凍膜、晶凍,厚敷也可以發揮跟布面膜一樣的效果,封閉表皮促進水分吸收,在購買選擇上要注意的事,跟布面膜都是一樣的。
前面故事還沒說完。朋友問「便宜面膜能用嗎?」之後,我反問:「為什麼明知它便宜得過頭,還想要買來用呢?妳就那麼相信它宣稱的功效嗎?」沒想到她的回答大出我意料之外:「因為某藝人曾經分享美容祕技,要皮膚好就要天天敷面膜。她說買便宜面膜也可以,重點是一定要天天敷。」
我的天哪!聽了這句話我頭都痛了。原來這就是大家寧願冒著買到黑心貨的危險,也要多買超便宜面膜的原因!
再說一次,面膜是救急用。如果要天天敷,導致只能負擔莫名其妙的便宜貨,妳根本不知道買了什麼東西,還不如不要敷。與其希望面膜在每天短短十~二十分鐘中間給皮膚帶來多大的神蹟,不如早晚確實清潔、保濕,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睡飽飽、多運動、多喝水、均衡飲食。千萬不要為了「每天敷」而貪小便宜,購買來路不明的面膜!
保養品濃度越高,越傷皮膚?
大部分朋友問我的問題,都是XXX可不可以吃啦、○○○天天用會不會有危險啊……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忘了,我的本業其實是做保養品啊!這天一個朋友終於問了我一個跟保養相關的問題:「聽說保養品濃度越高反而越傷皮膚,這是真的嗎?」
雖然不知道這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不過保養品的濃度到底是越高越好,還是越高越糟,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保養品的「有效成分」
當我們說「保養品的濃度」,其實指的是保養品中「有效成分的濃度」。有效成分就是保養品中真正能達到宣稱功效的成分,比方說一個主打保濕的產品,一般來說有效成分就會是玻尿酸;如果是美白產品,主要發揮美白效果的,就會是左旋C、熊果素、傳明酸等的美白成分;抗痘產品,大部分會是水楊酸;抗老產品常出現的則是多胜肽、抗氧化劑(Q10、維他命E)等成分。
而一個產品是否能有效達成它宣稱的功效,當然跟有效成分的濃度很有關係。不過,實際濃度在全成分表上面是看不出來的,因為全成分表通常只能告訴我們各成分的「濃度高低順序」,而不會標示各成分的「濃度百分比」。大部分化妝水、乳液等保養品,排在全成分表第一位的應該都是「AQUA」,或者寫作Water,其實就是水。
那有效成分的排序一定會在前面幾位嗎?其實不一定。因為有效成分要達到功效的濃度,不見得很高。反倒是水分、油脂、多元醇等等構成保養品主要劑型的成分,濃度通常都比有效成分來的高。
也就是說,光看它在成分表上的排序位置,其實意義不大。曾經看到消費者在美妝論壇質疑他牌產品:「主打抗痘的水楊酸乳液,結果水楊酸卻被打在成分表的後段,這一定是偷工減料!」這其實是不正確的觀念,因為水楊酸在乳液這種長期接觸肌膚的劑型中,○.二~○.五%就很足夠了,按濃度順序排,一定很後面。要是真的有個抗痘產品,水楊酸在全成分表排在第一位,那只有兩種可能:要嘛他沒按濃度高低排,要嘛擦上臉會嚴重灼傷。水楊酸的限量是二%,二%以上就有可能引起不適,如果一支抗痘產品中的水楊酸真的比水多,那千萬別往臉上擦,你一定會後悔。
濃度多高才「有效」?
保養品的有效成分濃度其實是一個範圍,而不是一個值。任何成分如果濃度太低,說穿了有加跟沒加一樣,但是濃度太高,皮膚吸收不了也沒有意義。更何況有一些成分,濃度太高反而容易導致副作用。果酸類就是最常見的例子:濃度適中,效果很好;若求好心切,濃度過高或使用過度,絕對會造成副作用。之前有好幾則新聞關於果酸換
膚導致灼傷,就是濃度太高、在皮膚上停留太久,或是未遵照使用建議過度使用所導致。
這幾年市場上濃度過高,對皮膚根本沒有幫助的例子,最明顯的就是杏仁酸了。不少品牌競相標榜自己的杏仁酸最多最濃,從五%一路比到超過二○%。殊不知政府有規定,果酸類產品,pH值最低(最酸)只能到三.五,而二○%的杏仁酸pH值要過關,就必須加入大量的鹼去中和。杏仁酸被中和之後,加再多也沒什麼作用,徒然讓產品變得
更黏、味道更怪、價格更貴而已。這恐怕也是在台灣消費者不求甚解、一昧求高濃度的心態下,才會讓廠商有機可乘吧。
杏仁酸濃度過高,只是無用,倒還沒什麼,另一個蓄意欺騙的例子,就比較可議了。玻尿酸是最有效、也是最常見的保濕成分。一○○%玻尿酸是白色粉末,溶在水中濃度只要超過一%,就已經很黏很稠,幾乎抹不開了。過高濃度的玻尿酸擦在臉上也不適合:因為玻尿酸本身會吸水,如果濃度過高,擦在臉上不但無法保濕,還反倒把皮膚原有的水分吸出來。所以正常情況下,不可能有任何廠商有辦法在精華液中加入超過一%的玻尿酸。
「那市面上很多標榜一○○%、五○%的玻尿酸乳液精華液是怎麼來的?」
可能性只有兩個:第一,在「一○○%玻尿酸」下面印一行小到不能再小的字註明:「本產品使用一%純玻尿酸水溶液,不再加水稀釋」,這算是取巧。第二種就更直接,擺明就是說謊,被質問的話再說「那是行銷文字啦!別認真~」,搞得老老實實標明濃度的廠商,反而被質疑:「只加不到一%還敢說自己好,別人都一○○%耶!」真是哭笑不得。
總之要提醒大家,不管是要保濕、美白、抗痘、抗老,都不需要一味追求高濃度,好像濃度越高CP值越好。因為濃度太高,對你的皮膚不見得好;再者,那些會在包裝廣告大肆吹噓濃度多高的廠商,如果所標示的濃度根本是做不到、或是不可能用在臉上的濃度,不正代表了他們自己不專業,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嗎?
怎樣「洗蔬果」才能避免農藥殘留?
受到食安風暴的影響,大家越來越關心「食」的安全,有人開始自製豬油,有人盡量減少外食比例,自己下廚。在這一片食安風潮中,「農藥殘留」這個經久不敗的熱門話題,當然又重新熱門起來。各種偏方、產品紛紛出籠:蔬果清潔劑、洗米水、臭氧機……又成為大家用餐時間的熱門話題。
老話一句,想知道「對不對」,就得先去了解。我們就從認識農藥開始吧!
農藥分成什麼種類?
一提到農藥,大家的印象可能都是來自古早社會新聞中的「喝農藥自殺」,所以難免會有農藥是絕對致命、沾到手就會掛的恐懼心理...
推薦序
推薦序
從象牙塔到菜市場 王翔郁(美國普渡大學化工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副教授)
我是在成為台大化工新鮮人的那一天就認識作者,算算已經十幾年了。因為謝博士和我的學號的最後三碼是一樣的,他於是成為我的直屬學長;這位直屬學長不僅給我許多學業上的建議,也讓我見識到他願意為自己的理念付出的堅持與勇氣。
比方說,當時系上決定聘任一位備受爭議的教師,像我這樣的普通學生,就算心裡有點困惑,也只是選擇默默接受。但學長卻挺身而出與系上、學校溝通,理性提出此事的爭議與風險。身為一個學生卻站出來跟系上管理階層對抗,我很難想像為什麼有人要去承受這種壓力?後來才明白,這就是謝博士不去做,他心裡會不痛快的事情。
謝博士從學生時代就如此仗義執言,因此當我後來讀到謝博士的《長化短說》系列文章時,一點也不驚訝:看不下去社會上流傳錯誤的觀念、大眾被操弄或蒙蔽,非說些什麼不可,這就是謝博士的個性。每次學長有新文章發表,我都會認真拜讀,並且佩服他於的文筆――因為在大學任教,我很清楚在學校課堂中,最困難的就是將專業知識,轉為學生能夠迅速理解內化的資訊;但要知道,在我課堂上的大學生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背景知識,謝博士專欄的讀者卻是更廣泛的一般大眾,因此文章內容不但要具備正確的專業知識,還要能夠平易簡單讓讀者能夠理解信服。要寫出這樣的文章,作者不但要有深厚的科學知識背景,還要有足夠的表達能力。我所認識的謝博士除了是專業化工人,閒暇的興趣竟然是文學和歷史;我想,除了謝博士之外,大概很難找到第二人選來寫「長化短說」這樣的化學科普專欄。
謝博士在求學時期由調配玻尿酸原液,引發事業靈感,這至今仍是學弟妹們津津樂道的故事。直到現在,他的團隊已是十年有成的國際公司,但在他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從學生時代就不曾改變的,對於事實以及理念的堅持;我想這應該是支持謝博士在忙碌的空中飛人生活中,持續為讀者撥空撰寫專文的最大動力。
隨著網路發達,我們已經身處一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對於沒有專業背景的人,被行銷廣告欺騙、被網路謠言蒙蔽、或被媒體標題恐嚇,其實每天都在發生!謝博士的文章不僅提供讀者正確的資訊,更重要的是教育讀者必須先了解事實再下評論,所以我認為「長化短說」專欄的價值遠遠大於傳遞化工知識的平台。因此,我非常開心看到這本書的誕生,也由衷推薦給對於事實以及理念有所追求的讀者們。
推薦序
從象牙塔到菜市場 王翔郁(美國普渡大學化工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副教授)
我是在成為台大化工新鮮人的那一天就認識作者,算算已經十幾年了。因為謝博士和我的學號的最後三碼是一樣的,他於是成為我的直屬學長;這位直屬學長不僅給我許多學業上的建議,也讓我見識到他願意為自己的理念付出的堅持與勇氣。
比方說,當時系上決定聘任一位備受爭議的教師,像我這樣的普通學生,就算心裡有點困惑,也只是選擇默默接受。但學長卻挺身而出與系上、學校溝通,理性提出此事的爭議與風險。身為一個學生卻站出來跟系上管理...
作者序
喜歡買「不含化學成分」的用品?其實,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自序)
知知名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Chemistry)最近以「無添加化學物」為主題,發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內文這樣寫道:
「食品、化妝品的製造商在行銷宣傳中大量使用『無添加化學物(Chemical Free)』這個字眼,這個字常常被錯誤地使用,並暗示該產品是健康、源自天然的。我們徹底檢視並分析了這些產品,包含乳液、化妝品、草本食品、家用清潔劑、食物和飲料。本文將列出所有我們已知正確使用『無化學成分』的所有產品。」
你以為在這段文字之後會看到一長串的產品清單,並且打算從此在賣場中遵循這個清單採買?很遺憾,在這段文字之後顯示的是──本文以下空白。根本沒有任何一項產品被列在這裡。《自然》用這篇看似正經的文章,諷刺所謂的「無添加化學物」的產品其實根本不存在!
看到這篇文章,我心裡真是百感交集:終於越來越多人肯出來說真話,不再放任市場上那些欺騙大眾的行銷字眼了。
舉一個最有趣的例子,這幾年在台灣民生消費市場上吹起一片風潮的「無添加」,尤其是在健康食品及美妝類商品,有時根本直接在商品名稱前面冠上這三個字。再加上這幾年民生用品、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可以看到有很多業者大大的標榜他們是「無添加」產品,嘗試取得消費者的信賴。不過,所謂「無添加」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
台灣有許多的語彙都來自於日本,譬如目前當紅的「小確幸」來自於村上春樹的作品,便利超商的「御飯糰」、「宅急便」也是日文詞彙嫁接而成。「無添加」的來源也是日本,但就像原本代表乾脆、爽口的「阿莎力」,飄洋來台變成豪邁、海派之意一樣,「無添加」在台灣的理解已經不同於原始的內涵。
「無添加」到底是沒添加什麼?這個詞的由來要追溯到日本的厚生省(化妝管理部門)早在五十年前(一九六○年)制定的「藥事法」,以先審再上市為原則,定義了一○二種「表示指定成分」,包括了防腐劑、界面活性劑、乳化劑、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人造色素、人造香料、螢光劑等等。如果業者有使用這一○二種成分,就必須標示在包裝上;如果沒有,包裝上可以完全不用列出成分表,直接標注「無添加」。所以「無添加」在以前的日本,是有明確的意涵的:本產品不包含日本法規所定義的一○二種成分。
「以前的日本?」
對,以前的日本。因為早在二○○一年四月之後,日本就實施了全成分標示——簡單說,現在在日本根本就沒有「無添加」的產品了。所以現在廠商宣稱所謂的「無添加」,其實根本就沒有明確標準,也沒有主管機關把關。況且,就算是拿五十年前規定的一○二種成分來看,很多號稱「遵守日本厚生省無添加規範」的廠商,大概根本就沒去翻過規範:因為產品成分表上列出來的成分,根本就在一○二種之中啊!
所以,不只化妝保養品,食品以及其他民生用品也一樣,「無添加」根本已經變成了純粹的行銷術語。看到這三個字,務必要張大眼睛看、仔細想想,到底是無添加了什麼?
針對市場上常見的幾種宣稱方式,我們來看看到底有沒道理:
◆ 無添加色素、香料
這個是可能的。
◆ 無添加防腐劑
這個就有趣了。很多廠商只是玩弄文字遊戲,把事實上是防腐劑的成分,改稱呼為其他名字。真正要做到無添加防腐劑,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無菌充填、無菌包裝。如果是一次用不完的東西,還得搭配上不會逆流、不會讓空氣進入的密封式瓶罐,才能真正做到無添加防腐劑,同時保障產品安全。我只能說,的確是有認真用心的廠商推出這樣的產品,但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少。
◆ 無人體有害物質添加
這句話根本是笑話。連喝水喝太多、鹽巴吃太多,都有可能中毒了,哪有可能保證絕對沒有「人體有害物質」呢?
◆ 無添加化學物質
別鬧了!除非是純天然,未經加工,也沒使用任何肥料或除蟲劑的農產品,否則是不可能完全沒有化學物質的。
身為明智的消費者,我們要有個觀念,看到「無添加」,第一個就要去問、去想,到底是無添加那些東西?而不要盲目地相信什麼化學成分都沒有添加。況且,許多業者在宣稱「無添加」時,是相當有爭議空間的,他們自己替無添加下了個定義,用小到不能再小的字印在包裝、DM角落,再把「無添加」三個字大大的展示出來。
實際上去搜尋所謂的「無添加」產品,有趣的是,舉凡從化妝品、食品、民生用品,這些大喇喇打著無添加字號的商品,要嘛就是沒有全成分表,讓你根本無從判斷無添加什麼、添加了什麼;要嘛就是成分表裡面赫然出現他們宣稱不加進去的東西。
很多事情了解了就不怕。以防腐劑來說,防腐劑是必要之惡,一罐長滿細菌的商品,絕對比有添加防腐劑的商品來的更可怕;再舉個例子,石化、化學原料。只有完全沒有知識背景的人,才會見到黑影就開槍,說出「這些名字看起來就是化學原料的成分,怎麼可以用在人體?」這種傻話。
菜餚裡有氯化鈉、飲料裡有乙醇、甜點裡有β-D-fructofuranosyl-(2→1)-α-D-glucopyranoside,看起來都好可怕,你一定會覺得不能吃,但它們其實就是鹽、酒精跟蔗糖啊!與其盲目追求、相信「無添加」、「純天然有機」,倒不如好好選擇有清楚標示全成分的商品,判斷到底安不安全。
本書謹獻給所有需要購買「含化學成分」產品的你和妳,一句老話,知識就是力量,懂得越多,就越不會被這種似是而非的恐嚇行銷所欺瞞了。
喜歡買「不含化學成分」的用品?其實,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自序)
知知名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Chemistry)最近以「無添加化學物」為主題,發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內文這樣寫道:
「食品、化妝品的製造商在行銷宣傳中大量使用『無添加化學物(Chemical Free)』這個字眼,這個字常常被錯誤地使用,並暗示該產品是健康、源自天然的。我們徹底檢視並分析了這些產品,包含乳液、化妝品、草本食品、家用清潔劑、食物和飲料。本文將列出所有我們已知正確使用『無化學成分』的所有產品。」
你以為在這段文字之後會看到一長串的產品清單,...
目錄
推薦序(王翔郁博士)
喜歡買「不含化學成分」的用品?別鬧了,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自序)
第一篇 餐桌上的化學常識
1怎樣「洗蔬果」才能避免農藥殘留?
2用正確的油煮安全的菜,你一定要認識發煙點
3味精不健康?那雞粉、柴魚粉比較好嗎?
4哪種炒菜鍋好用又健康?
5鑄鐵鍋需要養鍋?
6天然最健康!有些木製餐具可能比塑膠還毒!
7用麥稈、稻稈做的餐具,天然環保還可微波?
8微波爐祕密大公開
9煮火鍋時,蟹肉棒的塑膠套到底要不要拆?
10現宰溫體=新鮮衛生?其實「冷凍肉」才是最好的選擇?
11化學藥水煮飯?添加防腐劑是必要之惡
12農藥殘留「手搖茶」有多毒?
13烤肉可能致癌?
14毒黑糖事件的啟示
15泡過藥水的蝦仁,吃四尾就傷腎?
16破解橄欖油的祕密
17什麼是異抗壞血酸鈉?
第二篇 美容保養的化學常識
18冷水洗臉可以緊緻肌膚?
19天然鎖水的冬季「油保養」
20手工皂比沐浴乳溫和?
21沐浴乳致癌?
22面膜一定要天天敷,再便宜都有效?
23小花藥水不是眼睛仙丹!
24為什麼用了「不致粉刺」的保養品卻還是長粉刺?
25天然草本=安全無毒?
26別輕易相信「植物染」很安全,只要是染髮劑都毒!
27泡泡染輕盈又迅速,所以比較不傷身?
28保養品濃度越高,越傷皮膚?
29「洗髮沐浴一次完成」、「洗髮潤髮一次完成」這些產品有什麼問題?
30手工皂=純天然?誤會大了
31用水晶肥皂洗頭洗臉真的沒問題嗎?
32SKX頂級保養品反而傷皮膚?
33防水、不掉色、天然無害的唇染膜
34氣墊粉餅不衛生?
35泡泡越多越傷皮膚?
36沐浴乳洗完身體滑滑的是添加物殘留?
37塑膠微粒該禁用,但光這樣也救不了海洋!
38如何讓睫毛長長久久
39塑身衣不能塑身、翹臀霜無法翹臀……
40神奇的美腿襪可以瘦腿?
41喝檸檬水可以減肥嗎?
42油切茶真的能切除肥油?
43吃不吃膠原蛋白有差嗎?
44不可不知的防曬知識
45孕期也能化妝保養嗎?
第三篇 居家清潔的化學常識
46要小心的家用清潔劑成分
47洗手乳、沐浴乳都要抗菌?
48防蟎洗衣精
49你家的洗碗精有致癌甲醛嗎?
50檸檬酸、橘皮精華就沒問題?
51科技泡棉越洗越小……
52酒精、漂白水、光觸媒哪個殺菌效果好?
53涼感衣只有在冷氣房才會涼?
54食用油含苯!但空氣中也有?
55如何正確使用HEPA?
第四篇 環境中的化學常識
56不是只有彩粉會爆炸――可燃的粉塵無所不在
57不是 Note 7也要注意!鋰電池正確充電與保養三祕訣
58水龍頭打開,水還是濁濁的?關鍵就在水塔!
推薦序(王翔郁博士)
喜歡買「不含化學成分」的用品?別鬧了,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自序)
第一篇 餐桌上的化學常識
1怎樣「洗蔬果」才能避免農藥殘留?
2用正確的油煮安全的菜,你一定要認識發煙點
3味精不健康?那雞粉、柴魚粉比較好嗎?
4哪種炒菜鍋好用又健康?
5鑄鐵鍋需要養鍋?
6天然最健康!有些木製餐具可能比塑膠還毒!
7用麥稈、稻稈做的餐具,天然環保還可微波?
8微波爐祕密大公開
9煮火鍋時,蟹肉棒的塑膠套到底要不要拆?
10現宰溫體=新鮮衛生?其實「冷凍肉」才是最好的選擇?
11化學藥水煮飯?添加防腐劑是必...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