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是一切的開始――――
權威藝術書籍出版社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當今最頂尖的藝術指導之一、平面設計暢銷書作家最具啟發性的嶄新設計書寫
輕鬆了解哪些五花八門的觀念塑造了我們的平面設計!
◆認識100個觀念,就了解100則平面設計簡明史
◆100個設計關鍵詞,掌握100個平面設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100個設計人事物,盡覽200多幅平面設計珍貴彩圖和風格大展
羅欽可、布洛德維奇、保羅.蘭德、李西斯基、施德明、史瓦斯特、横尾忠則、圖釘工作室、貝倫斯、利伯曼、拜耶、索爾.巴斯……跨世紀、跨領域平面設計大師提出哪些改變平面設計的觀念,他們創造的設計觀念又如何影響了今日我們所見的設計風貌?
墨水與紙張交會處的「書」如何成為作家、藝術家、設計師和文字編排設計者的實驗室?讓我們聽見圖畫、看見音樂的「動態圖像」如何將平面設計推入時間的面向?放射狀的「光芒」為何被賦予特殊地位,出現在日本帝國時期國旗、毛澤東海報和米老鼠頭上?
從「黑色才是完美顏色的『至上幾何圖形』」到「白是一種最大的奢侈的『留白』」,從強有力的「紅配黑」到跳躍的「閃動的色彩」,單色、多色、無色為何令設計師醉心?
設計「電影片頭」的平面設計師何以享受其他商業藝術家享受不到的自由?「唱片專輯封面」如何為音樂的感受增加全新的體驗,又為何有人說專輯封面已死?哪一本雜誌開始將無數的標題放在封面上,讓「雜誌封面文字」占領了整個封面?
文字與影像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在創意上彼此競爭,「文字即影像」的紛爭如何調解?設計師努力定義何謂「好設計」,但誰來評斷他們設計作品的品質,誰來決定什麼是「優良設計」?
哪一項平面設計的類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並成為流傳至今的「人體字體」?數位時代的指紋「通用商品條碼」為什麼是20世紀最重要的設計觀念?「像素化」影像如何定義今日數位時代的美學?
◎ 平面設計大霹靂
就像物理學家引用大霹靂理論來解釋宇宙源起,平面藝術史同樣有至少100個以上的大觀念,可以解釋目前平面設計的源起。
本書不是一部各種主義的大集,書中收錄的大觀念都是創造當代平面設計藝術的重要元素。這些觀念是一種概念、一種發明、一種靈感,經由合成和不斷應用,建構出科技的、哲學的、合乎條理的和美學的平面設計。
每篇短文都是完整的敘述,可以從頭到尾依序閱讀,也可以隨機翻閱,享受閱讀的樂趣。
◎ 平面設計大哉問
平面設計只有這100個大觀念嗎?所有大觀念都是好的嗎?並非如此。有一些大觀念並未改良平面溝通的方法,但在平面設計專業和視覺文化上有重大影響。
需要多少平面設計師才能發展出一個大觀念?偉大的平面設計師是天才,還是時代的產物?為什麼沒有人記得到底是誰設計了那個無所不在的紙類回收標誌?一個人對平面設計的貢獻可能不會有人知道,但創造出的大觀念卻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 平面設計大未來
未來還會有什麼新的大觀念?平面設計在21世紀持續發展,加上科技的進步和各種不同媒體的整合,大觀念將繼續演進。
本書列舉出的一些觀念可能還需要修修補補,也有一些觀念可能就此消失,被能更進一步定義平面設計的新觀念取代。希望本書不是記念平面設計藝術和工藝的墓碑。
【100 Ideas that Changed ...書系簡介】
世界權威藝術書籍出版社Laurence King Publishing最具啟發性的嶄新書系
一書介紹100個形塑我們的視覺藝術的關鍵觀念
◆深入剖析千百年來改變藝術形式的重要觀念
◆以迷人的視覺設計彙整呈現精練記述與數百張精采圖片
◆包羅廣泛、啟發靈感的最佳資訊來源
◆寫給所有對建築、時尚、設計、電影、藝術、攝影感興趣的讀者的最佳讀物
本書系每一本書都由該領域專家執筆,深入探討該書主題,既可作為深入認識相關領域的知識書,也是可據以實際運用的參考書。
各書篇章大致依年代順序排列,介紹100個關鍵觀念,含括事件、發明、技術、運動等為該領域帶來重要改變的人、事、物。每一個觀念都以簡明的文字搭配絕佳的圖像呈現,探究觀念的發端、後續的發展及帶來的影響。沒有這些觀念,視覺藝術不會是今日的面貌。
全書系書目(陸續出版):
《改變建築的100個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Architecture)
《改變時尚的100個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Fashion)
《改變平面設計的100個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Graphic Design)
《改變電影的100個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Film)
《改變藝術的100個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Art)
《改變攝影的100個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Photography)
作者簡介:
姓名: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美國平面設計協會(AIGA)終身成就獎得主。擔任《紐約時報》藝術指導逾三十年,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設計作者」(Designer as Author)計畫共同主持人。《美國平面設計協會之聲》(AIGA VOICE)編輯,並為《Print》、《Eye》、《Baseline》、《I.D.》、《Graphics》、《Design Issues》等雜誌撰稿。
編寫超過百本視覺藝術和平面設計相關書籍,包括《設計解剖全書》(The Anatomy of Design,合著)、《做個平面設計師》(Becoming a Graphic Designer,合著)、《年輕人,我教你怎麼做平面設計》(The Education of a Graphic Designer)、《跟著設計大師的邏輯走》(Art Direction Explained, At Last!,合著)等書。
姓名:薇若妮卡•魏納Véronique Vienne
美國著名藝術指導和行銷顧問,經常為《Graphics》、《Metropolis》等雜誌撰稿。
著有百萬暢銷書《無所事事的藝術》(The Art of Doing Nothing)和《跟著設計大師的邏輯走》(Art Direction Explained, At Last!,合著)等書。
譯者簡介:
姓名:温婷惠
台大外文系、輔大翻譯研究所畢,留學英國,教職外兼任翻譯。曾任《經典雜誌》翻譯,並譯《高血壓305問》、《發現大自然美感的歐姬芙》等書。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專業好評推薦――
卜昱文 跨領域設計師及專欄作家
王桂沰 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系主任
何珮琪 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系主任
許和捷 師大文化創意中心&視覺設計學系教授兼主任
程湘如 文創教主
謝省民 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平面設計看似範圍受限,卻具有無限寬廣的發揮空間,是所有設計領域的根本基礎。不但與日常生活環節密切相關,也是文化傳承與溝通的必備要素,人人都該了解正確的平面設計核心觀念!」――跨領域設計師及專欄作家 卜昱文
「有趣、新穎!光是章節名稱就足以引發狂想!100個觀念,可讓你有100分的瘋狂創意!」――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謝省民
媒體推薦:――專業好評推薦――
卜昱文 跨領域設計師及專欄作家
王桂沰 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系主任
何珮琪 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系主任
許和捷 師大文化創意中心&視覺設計學系教授兼主任
程湘如 文創教主
謝省民 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平面設計看似範圍受限,卻具有無限寬廣的發揮空間,是所有設計領域的根本基礎。不但與日常生活環節密切相關,也是文化傳承與溝通的必備要素,人人都該了解正確的平面設計核心觀念!」――跨領域設計師及專欄作家 卜昱文
「有趣、新穎!光是章節名稱就足以引...
章節試閱
放射狀線條賦予特殊地位
IDEA No. 4
光芒 Rays
光芒是最古早的聖像符號之一,象徵神祇和英雄,是他們超自然力量的印記。從阿波羅、佛陀或基督頭上放射出來的光芒,是一種所謂光暈(aura)的罕見光學現象的圖像詮釋。當物件周圍空氣裡的水氣被陽光折射,就會形成燦爛奪目的圓狀彩虹,即是光暈。
第一次將光芒廣泛用於非宗教用途,是出現在日本帝國時期的國旗上,當時日本稱為「日出之國」。帝國旗上有十六道紅色光束從一個紅色圓形中放射出來。二次大戰後,由於日本戰敗,國旗上的光芒消失,成為今日的紅色圓形。共產中國則馬上採用光芒來設計自己的宣傳手冊,在毛澤東的畫像周圍呈現出一整圈的光輪,或者如地平線上探照燈扇狀射出,似乎宣告著新時代的來臨。這些光芒多半是白底、黃底或藍底搭配紅光,因而激發了設計師的靈感,將這些光芒視為強而有力的圖像主題,就像美國國旗裡的紅色條紋,但是有著毛派信徒那種懷舊的「紅色、光鮮、閃亮的」圖像涵義。
光芒也出現在美國設計師史瓦斯特(Seymour Chwast)的作品中,他喜歡光芒的裝飾藝術調調,但知道如何控制光芒對圖像的影響,就像在他的1968年反戰海報「根除難聞的氣味」(End Bad Breath)中看到的。光芒也頻頻出現在日本設計師横尾忠則(Tadanori Yokoo)的海報中,横尾受到史瓦斯特、格拉瑟(Milton Glaser)和圖釘工作室(Push Pin)平面設計藝術家的影響,將深具文化內涵的意象使用在他的構圖中,常將紅色光芒與其他傳統日本主題圖案層疊。近來光芒也用在米老鼠身上,放射出的光輪就像毛澤東畫像裡的光芒一般。帶著亮黃光暈,這個廣受喜愛的米老鼠臉孔成了一個神聖的圖像。今日光芒是菲爾利(Shepard Fairey)藝術塗鴉的要素,故意重新詮釋毛澤東海報,以從事政治破壞的目的。
與此同時,光芒也跨足商業領域,作為平面設計的噱頭。當光芒環繞一個物件時,就會突顯其重要性。光芒環繞標價,就標示特價或促銷。光芒爆發的力量,賦予標誌、名稱或標識一種現代感和刺激感。如果出現在洗潔劑的包裝上,也能成功表達「高效清潔」的概念。
新近的IBM「智慧星球」(Smarter Planet)宣傳活動是由奧美廣告(Ogilvy & Mather)創意總監派特森(Michael Paterson)設計,主要特點是地球頂端射出「思考的光芒」,彷彿地球有了美好光明的想法。宣傳活動過程中,創作出更多發光球體的廣告。從電腦中央處理器到設備,圓形標誌都戴著有短光束的王冠,就像自由女神像一般。
設計師緊抓住死亡
IDEA No. 7
虛空 Vanitas
自遠古以來,有著骷髏頭的可怕影像始終盛行;古羅馬有句話memento mori,意即「記住你必死」,這句話刻在錢幣上,以提醒富人名流說他們也會死亡。少有圖案像骷髏頭一樣容易辨識,歷史上每個時期都可以發現骷髏頭的使用,作為宗教標誌、反戰象徵、標示危險或表達精神焦慮。似乎只有現代主義者那些無可救藥的烏托邦人士,才能抵擋骷髏頭的魅力。
一個稱為「虛空」的藝術類別在歐洲興盛的時期蓬勃發展,描繪美麗女子凝視著鏡中死亡的臉孔是常見的主題(吉伯特﹝Allan Gilbert﹞的1892年畫作「萬事皆空」﹝All is Vanity﹞是經典範例)。20世紀初期,世界因戰爭而分崩離析之際,骷髏頭意象主要用來抨擊暴力:哈特菲爾德(John Heartfield)的1928年照片拼貼「法西斯主義的真面目」(The Face of Fascism),呈現出墨索里尼腐爛的肖像,看起來令人毛骨悚然,一點也不多愁善感。1935年,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畫出一幅少見的虛空畫,描繪一名有著骷髏頭的裸女。
數十年後,波蘭海報藝術家斯塔羅夫斯基(Franciszek Starowieyski)這位幻影夢大師,為他這一代重新發現骷髏頭。1973年,他從鐵幕的另一邊推廣波蘭邪典電影《沙漏療養院》(The Hourglass Sanatorium),海報上呈現惡夢般的景象:大而突出的下顎骨,上面緊咬的牙齒就如監獄的鐵欄杆一般,再往上則擺著顱骨,那是一顆巨大可怕的眼球。斯塔羅夫斯基特別擅長骷髏頭主題:他用它們來描繪女性形體、月亮風景或豎立的武器。繼斯塔羅夫斯基之後,平面設計師競相將骷髏頭化為視覺冥想的主題。1986年,法國設計團體葛拉普斯(Grapus)設計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報之一,主題是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海報中把參差不齊的非洲地圖轉換成一個骷髏頭的黑色剪影,南非所在的下顎被惡狠狠地扯下。
長久以來,《哈姆雷特》(Hamlet)的劇場海報很受設計師青睞,用來思考死亡的議題。2004年,BLVDR工作室的昆西(Daniel Kunzi)為日內瓦的聖熱爾韋劇場(Théâtre St. Gervais)創作了一幅高超的圖畫。2006年,波蘭設計師密德桑尼(Piotr Miodozeniec)創作出驚人的剪紙版海報,呈現這位丹麥王子注視著一個骷髏頭,彷彿那是他自己的影像。但截至目前,最具戲劇張力的虛空畫是巴西塗鴉藝術家歐萊恩(Alexandre Orion)的作品,他在聖保羅一個隧道內用「逆向塗鴉」(reverse graffiti)畫出恐怖的壁畫。當車子疾駛而過,他就拿著濕布擦去牆上的油汙,用這種方式畫出一長串的骷髏裝飾。這幅壁畫長約400公尺,之後由一隊清潔人員沖水清洗整面牆,將整個壁畫洗掉――極佳地表現出「光陰似箭」這句箴言。
剪掉顏色,白色的形狀就變成焦點
IDEA No. 11
色塊 Colour Blocks
法國藝術家在19世紀末經歷了一段迷你文藝復興,他們發現傳統的日本木版畫,或稱為浮世繪(ukiyo-e)。當時日本木版畫被視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印象主義運動和後來的新藝術都深受浮世繪影響。
海報藝術家,尤其是土魯斯—羅特列克(Toulouse-Lautrec),採用了古老浮世繪印刷技法的大膽風格,這種技法從17世紀開始就在日本非常盛行。羅特列克的插畫有著平面色域(colour-field)、明快的黑色剪影和自由的筆觸,頓時成為指標。他為知名的紅磨坊康康舞孃所繪製的石版畫,就是這種現象最著名的例子之一,畫中康康舞孃掀起白色襯裙露出有褶邊的燈籠褲。
全世界的海報藝術家持續發展詮釋這股「日本風」的新方法,因而賦予色塊這個風格新生命。1930年代在美國,萊斯特.比爾(Lester Beall)將平面色域當作模板一般使用,這是日本畫家向來擅長的一種視覺效果,但仰慕日本畫風的西方人卻常忽略。比爾為鄉村電氣化管理局(Rural Electrification Administration)設計的海報,使用藍色、紅色或黃色的幾何色塊來圍困住或「阻擋」白色的剪影,讓剪影與平面色塊形成強烈的對比圖像主題。正負空間之間的交互作用在文字編排設計中至關重要,卻從未像這樣如此巧妙地運用在圖畫中。
今日,仍有許多平面設計師醉心於這種組合色塊過程的多變性,其中空白的區塊成為構圖的焦點。2004年,蘋果(Apple)推出一系列宣傳新iPod的海報,採用鮮豔的底色和嘻哈舞者的黑色剪影。讓這些海報深植人心的原因是,小耳機、細長連線和小巧的iPod都是白色的,而鮮綠、亮黃、豔粉、亮紫的背景映襯這些產品,躍然紙上。
2007年,瑞士藝術總監邦迪(Stephan Bundi)又再度重新詮釋浮世繪技法。他為比爾索洛圖恩劇院(Theater Biel Solothurn)歌劇《薄伽丘》(Boccaccio)所設計的雙色海報就是一例,這幅完美的圖畫呈現出這個技法所能表現的極致。底色為單純的橘色,引人注目的顯眼白色切割區塊是一個男人的頭部,它的扁平性因兩隻實際手指的照片而凸顯出來,彷彿男人頭上長了角。《薄伽丘》海報一面嘲笑懦弱的丈夫,一面呈現出勝利的V字標誌圖像,代表極簡派藝術家平面表現手法的勝利。
文字變成視覺藝術品
IDEA No. 18
文字即影像 Texts as Images
文字與影像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在創意上彼此競爭。文稿設計師就像印刷文字的監護人一樣站在道義制高點上,而視覺設計師則提出反擊地宣稱圖片勝過千言萬語。兩派的敵對由來已久。在出版界,由藝術總監負責調解兩派紛爭,但文字與影像的敵對衝突就像男女之間的戰爭一樣歷史悠久且令人苦惱厭煩。
20世紀初,義大利未來主義者馬里內蒂(Filippo Marinetti)率先抨擊印刷品,他以文字為彈藥,將頁面變成視覺戰場。他的1912年著作《領土收復主義》(Irredentismo)的版面編排構圖就是一個例子,顯示如何將文字編排設計轉變成攻擊中產階級價值觀的武器。馬里內蒂在一張義大利地圖上拼貼報紙頭條碎片,把它變成火箭的形狀。低空掠過的筆觸看起來就像空中支援。對馬里內蒂而言,藝術應該是一種激烈的爭鬥,目的是「摧毀語法」。
諷刺的是,推翻權威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成為作家。馬里內蒂在1909年寫出未來主義宣言(manifesto,參見頁56),迅即開啟了反體制藝術家的傳統。今日,無數的前衛畫家、設計師、插畫家、攝影師和觀念藝術家,甚至是演出者,都將文字當作是視覺抗議的一種形式。巴布.狄倫(Bob Dylan)是這個領域的先驅,他在1965年拍攝單曲〈地下鄉愁藍調〉(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音樂錄影帶時就是採用這種表現手法。在這部業餘的黑白影片裡,他在畫面中將一系列提示板隨意扔到旁邊,板上寫著拼錯的歌詞。他拿著寫上拼錯字的「Suckcess」板子的那一幕,是地下文化的經典。
對當代平面設計師而言,文字即影像現在是非常普遍的概念。最近荷蘭文字編排設計師馬滕斯(Karel Martens)受邀為2010年肖蒙(Chaumont)平面設計節設計海報時,就沉迷於某種視覺手法。從遠處看可以輕易解讀,但當你走近,這個橫向的構圖就碎裂分解,直到完全變成像萬花筒一樣的圖案。字母的顏色融合成像素化(pixellated)彩虹,為觀者帶來愉悅。純白的光似乎從文字之中發散出來。
設計的基本要素:傳遞多重訊息
IDEA No. 19
視覺雙關 Visual Puns
視覺雙關是指一個影像有著兩種或更多意義,一旦結合之後,能產生單一卻多層的訊息。沒有視覺雙關,就沒有平面設計。以譏諷和幽默的手法改變或調整影像的意義,使其可能呈現雙重意義,這是「視覺概念」的概念支柱。強迫觀者解讀視覺符碼,既激發認同又帶來驚喜。
雷辛格(Dan Reisinger)的1969年作品「容我的百姓去」(Let My People Go)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雙關,指涉無法移民以色列的蘇聯猶太人,因為它既明白表達訊息,同時又引發第二層的理解――以及情感。海報中用鐵鎚和鐮刀拼出「Go」的第一個字母G,指出蘇聯是敵人;借用摩西對埃及法老的請求(即「Let My People Go」)則增加了海報的戲劇張力。因此,這個雙關藉由很多通道進入我們的意識。同樣的手法可見於雷辛格為以色列航空(El Al Israeli Airlines)設計的一系列海報(1968–72)其中一張,為了呼應目的地蘇黎世,航空公司名字中的字母A以白雪覆蓋的山峰取代,讓大家對航空公司這條飛行路徑一目了然。
這些例子可以證明,並非所有雙關都是以鬧劇的方式展現幽默。在《設計中的視覺雙關》(Visual Puns in Design, 1982)一書中,作者金斯(Eli Kince)提到雙關既有「幽默效果」又有「分析效果」。前者是一種內心的驚喜或認知時刻所產生的趣味「火花」,它會釋放壓力,讓觀者會心一笑甚或開懷大笑;後者則是引起兩種想法之間的比較。
有些雙關是利用圖片、字母和文字,如雷辛格的海報。有一些更複雜的雙關則融合字母和文字,就像魯伯林(Herb Lubalin)的作品「家庭」(Families),其中字母「ili」被轉換成代表母親、父親和兒子的暗號;同樣地,在「母與子」(Mother & Child)的設計中,&這個符號置入字母「o」內部,暗示胎兒在子宮內。這些雙關看似簡單,但要將「ili」轉換成家人的圖案需要敏銳的洞察力,而將&這個符號精準置入「子宮」內需要文字編排設計的技巧。對魯伯林而言,這些要素每一個都是通往洞察力大門的鑰匙,而對其他設計師來說,「ili」或「o」只不過是字母而已。
單純的圖像雙關可能看起來比文字編排設計雙關來得簡單,但不必然如此。格拉瑟(Milton Glaser)設計的2004年奧運海報「柱與環」(Column with Rings)可能激起瞬間認知,但製作這個雙關需要敏銳機智。格拉瑟把奧運標誌裡的環拆開成套圈遊戲,希臘立柱(代表在希臘舉辦的競賽)變成木樁,環被投擲套入木樁。最後還有暗示的雙關,結合兩種或更多不相關或者完全不同的參照符號,有時是取代比較字面的參照符號,來傳遞兩種或更多意義。
人像變成商標
IDEA No. 46
漂浮頭顱 Floating Heads
第一位描繪斬首的頭顱,並把它當成傳遞鮮明圖像訊息的方式的藝術家到底是誰,沒有人知道,但在平面藝術中,把斬首當成一種常見的比喻起源很早。19世紀時,比亞茲萊(Aubrey Beardsley)在「舞者的回報」(The Dancer’s Reward, 1893)中描繪莎樂美注視施洗約翰被斬首的頭顱,整個畫面美得驚人又血腥斑斑――但那顆頭顱並未「飄浮」,而是看似絕望地放在高台座上。
一種比較不嚇人也較常用的手法可以在希特勒1932年的競選海報中看到,這個惡名昭彰的黑白海報並未讓希特勒如願當上德國總理(他在1933年才掌權)。海報設計師不明(很可能是納粹黨的宣傳工作室),不過照片是由希特勒的個人攝影師海因里希.霍夫曼(Heinrich Hoffmann)拍攝。希特勒的臉部剪影從黑色背景中浮現,用無襯線的大寫字母拼出希特勒的名字,這在當時的政治海報中是一種罕見的現代設計手法,那時大多數海報都是採用鮮豔的色彩和明顯的文字編排設計。漂浮的頭顱暗指上帝般無所不知的存在,但也可能解釋成救世主從黑暗的威瑪共和降臨到新秩序的光明之中。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影像是恐怖即將來臨的惡兆。
1963年《與披頭四同行》(With the Beatles)這張專輯的封面採用類似的視覺設計手法(披頭四的第二張專輯,隔年在美國以《和披頭四相遇》﹝Meet the Beatles!﹞之名發行)。披頭四是在正常燈光下穿著黑色高領衫拍攝,他們的頭看似漂浮在半空中。當時很多爵士樂專輯的照片封面所擺的姿勢都很誇張,這個手法專注在披頭四像拖把一樣的髮型,令人聯想到像神又像鬼的另一個世界。雖然凸顯四個歌手,但整個專輯封面強調披頭四這個團體的整體性――而不是四個人總和。在下一張標誌性的照片出現之前,這個封面真正成為披頭四的標誌。
無論大小或主題,漂浮的頭顱就是一個縮減的設計元素,本身就可能成為商標。就設計而言,這個概念可能可以延伸至任何物體,只要這個物體從完整的狀態中被移除或切除,但頭顱迷人的特徵(特別是眼睛、鼻子和嘴巴)則是一個標誌的主要元素。
放射狀線條賦予特殊地位
IDEA No. 4
光芒 Rays
光芒是最古早的聖像符號之一,象徵神祇和英雄,是他們超自然力量的印記。從阿波羅、佛陀或基督頭上放射出來的光芒,是一種所謂光暈(aura)的罕見光學現象的圖像詮釋。當物件周圍空氣裡的水氣被陽光折射,就會形成燦爛奪目的圓狀彩虹,即是光暈。
第一次將光芒廣泛用於非宗教用途,是出現在日本帝國時期的國旗上,當時日本稱為「日出之國」。帝國旗上有十六道紅色光束從一個紅色圓形中放射出來。二次大戰後,由於日本戰敗,國旗上的光芒消失,成為今日的紅色圓形。共產中國則馬上採...
目錄
緒論
名詞解釋
延伸閱讀
英中索引
圖片出處
致謝
No. 1 書 The Book
No. 2 人體字體 Body Type
No. 3 轉印設計 Rub-on Designs
No. 4 光芒 Rays
No. 5 襲仿 Pastiche
No. 6 手指向 Pointing Fingers
No. 7 虛空 Vanitas
No. 8 握拳 Clenched Fists
No. 9 巨大影像 Monumental Images
No. 10 女性原型 Female Archetypes
No. 11 色塊 Colour Blocks
No. 12 裝飾 Ornamentation
No. 13 裝飾性標準字體 Decorative Logotypes
No. 14 天真的吉祥物 Naive Mascots
No. 15 創業精神 Entrepreneurship
No. 16 隱喻式文字造形 Metaphoric Lettering
No. 17 花式大寫 Swashes on Caps
No. 18 文字即影像 Texts as Images
No. 19 視覺雙關 Visual Puns
No. 20 方形開本 The Square Format
No. 21 原始的輪廓 Primitive Figuration
No. 22 宣傳 Propaganda
No. 23 實物海報 The Object Poster
No. 24 剪紙 Paper Cutouts
No. 25 宣言 Manifestos
No. 26 平面設計雜誌 Graphic Design Magazines
No. 27 植物幾何圖形 Botanical Geometry
No. 28 圖像詩 Calligrams
No. 29 醒目的文字編排設計 Loud Typography
No. 30 不對稱的文字編排設計 Asymmetric Typography
No. 31 紅配黑 Red with Black
No. 32 超平面風格 Supergraphics
No. 33 至上幾何圖形 Supreme Geometry
No. 34 趣味字體 Funny Faces
No. 35 速度的表達 Expression of Speed
No. 36 企業識別 Corporate Identity
No. 37 防塵書衣 Dust Jackets
No. 38 實物文字編排設計 Found Typography
No. 39 勒贖信 Ransom Notes
No. 40 設計手冊 Design Handbooks
No. 41 前衛誌 Avant-Garde Zines
No. 42 拼貼 Collages
No. 43 謎語與畫謎 Riddles and Rebuses
No. 44 攝影蒙太奇 Photomontage
No. 45 圖示 Pictograms
No. 46 漂浮頭顱 Floating Heads
No. 47 抽象 Abstraction
No. 48 三角設計 Triangulation
No. 49 大特寫 Extreme Close-ups
No. 50 煽動的手勢 The Provocative Gesture
No. 51 動態圖像 Motion Graphics
No. 52 夜間大型戶外電子看板 Night Spectaculars
No. 53 影子效果 Shadow Play
No. 54 優良設計Good Design
No. 55 強迫性過時 Forced Obsolescence
No. 56 閃動的色彩 Vibrating Colour
No. 57 連環漫畫與畫格 Strips and Panels
No. 58 定格動畫 Frame by Frame
No. 59 完美矩形 Perfect Rectangles
No. 60 抽象圖表 Abstract Graphs
No. 61 動態對角線 Dynamic Diagonals
No. 62 模板字體 Stencil Type
No. 63 漫畫文字造形 Comic Lettering
No. 64 諧擬 Parody
No. 65 永續包裝 Sustainable Packaging
No. 66 公共服務活動 Public Service Campaigns
No. 67 品牌宣傳活動 Branding Campaigns
No. 68 分層與疊印 Layering and Overprinting
No. 69 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No. 70 網格 The Grid
No. 71 品牌敘事 Brand Narratives
No. 72 留白 White Space
No. 73 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
No. 74 單一字母 Mono-Alphabets
No. 75 電影片頭 Film Title Sequences
No. 76 大字體書封 Big Book Look
No. 77 懷舊 Nostalgia
No. 78 難辨 Illegibility
No. 79 掃描線 Scan Lines
No. 80 青少年雜誌 Teen Magazines
No. 81 文化干擾 Culture Jamming
No. 82 高反差 High Contrast
No. 83 迷幻 Psychedelia
No. 84 雙墨印刷 Split Fountain
No. 85 地下漫畫 Underground Comics
No. 86 唱片專輯封面 Record Album Covers
No. 87 街頭標語 Street Slogans
No. 88 突破性禁忌 Sexual Taboo Busting
No. 89 自我宣傳出版 Self-Promotional Publishing
No. 90 標籤 Tags
No. 91 通用商品條碼 Universal Pricing Code
No. 92 本土設計 Vernacular
No. 93 法國理論 French Theory
No. 94 自己動手做 Do It Yourself
No. 95 小字印刷 The Fine Print
No. 96 雜誌封面文字 Magazine Coverlines
No. 97 游擊式廣告 Guerrilla Advertising
No. 98 像素化 Pixellation
No. 99 雙向圖 Ambigrams
No. 100 設計師網站 Designers’ Websites
緒論
名詞解釋
延伸閱讀
英中索引
圖片出處
致謝
No. 1 書 The Book
No. 2 人體字體 Body Type
No. 3 轉印設計 Rub-on Designs
No. 4 光芒 Rays
No. 5 襲仿 Pastiche
No. 6 手指向 Pointing Fingers
No. 7 虛空 Vanitas
No. 8 握拳 Clenched Fists
No. 9 巨大影像 Monumental Images
No. 10 女性原型 Female Archetypes
No. 11 色塊 Colour Blocks
No. 12 裝飾 Ornamentation
No. 13 裝飾性標準字體 Decorative Logotypes
No. 14 天真的吉祥物 Naive Mascots
No. 15 創業精神 Entrepreneurship
No. 16 隱喻...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