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些問題讓我們反覆受挫,卻不明白原因。
一本將薩提爾理論應用在自我探索、發掘自身盲點的專書,
練習覺察,找出深埋的情緒、期待、價值盲點,
打破心理慣性,才是解決反覆困擾、達成心理期望的捷徑。施崇棠 華碩電腦董事長
盛治仁 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呂旭亞 榮格分析師
李崇建 親子作家、長耳兔心靈維度講師
海苔熊 心理學作家
鄭俊德 《閱讀人》主編
————好評推薦
●工作績效被豬隊友連累,雖然很想有話直說請對方改進,但一顧及團隊和諧怎麼也開不了?
●為了關燈倒垃圾等小事常跟另一半大吵,雖然事後總覺得不值得吵,但不知為什麼,每次到了節骨眼卻控制不了自己?
●明明已經成年獨立,卻仍然無法違背父母的期望,總是勉強自己去追求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目標?
我們總以為很了解自己,其實內心仍深埋許多不解的黑洞。我們每個人都有盲點。
應用薩提爾的理論,深度自我對話,
擺脫慣性的枷鎖,實現自在的人生!
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提出的「薩提爾模式」指出,現實人生的各種問題及困頓,都脫離不了要維持「自己、他人、情境」這三角關係的平衡。但我們通常一碰到難題,會不假思索一再重複做出失衡的慣性行為,例如迎合別人、委屈自己;或只顧自己,不管他人與事情……等等。
這樣的慣性行為是「不一致」的行為模式,是受到由我們的情緒、觀點、渴望、期待所涵蓋的內在冰山所驅使。唯有認識巨大的內在冰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改變自己,進而才可能改變別人。
本書作者陳茂雄是國內企業教練的先驅,也是資深的諮商心理師。他師承薩提爾女士的入室弟子學習薩提爾模式的理論與應用,從多年的諮商經驗歸納出實用工具,在這本書中直接聚焦薩提爾模式的最核心:自我覺察,引導我們去除內在盲點,與市面上將薩提爾模式運用在親子溝通、婚姻治療的面向,截然不同。
情境案例 × 分析工具 × 自我練習,一套具體、可學習、可操作的模式,
從認知到轉化,有系統地由內而外改變人生——
●第一步:找出自己的慣性模式
透過職場、家庭等情境案例的引導,帶你辨識出自己最常展現的行為慣性。
●第二步:解讀內在盲點
學會畫出內在冰山圖,解讀行為背後藏著哪些情緒、觀點、渴望、期待的盲點。
●第三步:轉化內在慣性
了解盲點之後,依照希望達成的目標,找出內心該有的新情緒、新觀點、新渴望、新期待,做出兼顧自己與他人感受、外在情境需求的行為。
不論你想更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或是想改善人際關係、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這本書都將滿足你!
好評推薦
「認識自己絕非字面上看起來那麼容易的一件事。陳茂雄老師的著作正好提供了理論架構、分析方法和解決方案,讓我們不但能夠認識自己,還能透過思考和練習,改變先天的限制,成為一個更全面的人。」
——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盛治仁
「茂雄在本書中,運用極大的巧思,呈現人如何覺察,並且改變自身慣性。」
——親子作家、長耳兔心靈維度講師 李崇建
「我們是自己的地獄,但同時也是自己的救贖。當我們可以看透心中那座冰山,平衡自己、他人、還有情境三者之間的關係,嘗試用一致的方式,連結內在和外在的世界,那些原本困住我們的東西,就能夠柳暗花明。」
——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
「其實每種人際關係的應對,如職場、親子、夫妻等,所要運用的技巧與智慧都不盡相同,但最初都是從認識自己開始,理解自己的慣性回應做法,再透過技巧訓練新的情緒表達,就能將人際難題迎刃而解,與大家分享這本幫助人生闖通關的好書。」
——《閱讀人》主編 鄭俊德
作者簡介:
陳茂雄 Kent Chen
2001年開始擔任企業高階主管教練(Executive Coach)以來,以一對一輔導的方式,為海峽兩岸知名跨國及本土企業,培育了眾多的高階管理人才。他具有20多年的管理經驗,曾是IBM大中華區電信與媒體事業群總經理。基於對「人」的興趣,他由高階主管轉任企業教練,且曾擔任國際教練聯盟(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台灣總會理事長,是國內企業教練的先驅。
除了休士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的企業管理碩士學位,陳茂雄又取得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碩士學位,且具有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的證照,是極少數兼具企業管理與心理諮商背景的專業人士。這樣的背景使得他經常能夠協助領導人發現其個人領導風格的盲點,而產生由內而外的深刻改變。
陳茂雄在累積了多年的企業教練與心理諮商的實務經驗後,又結合心理學與管理學,開發了「薩提爾教練模式」以及「從自我覺察到發揮影響力」等兩個課程,自2012年至今已經於海峽兩岸講授超過百場。課程特色為深入淺出,能啟迪人心,引發學員產生持久有效的改變。
章節試閱
解放心中的大象
一隻在馬戲團裡長大的象,牠還是小象的時候,被人們用一根細細的鍊條綁住。慢慢地,小象的身軀隨著時間逐漸愈長愈大,愈長愈大,但是綁著象的鏈條,還是從小就綁著牠的那根細細的鍊條沒換,即使小象早就長成了大象、牠的身軀與力氣已經比小時候強大了幾十倍,但是牠仍然受制於那根不堪一擊的鍊條。
好心人看著不忍心,不忍象被限制了自由,開始對象喊話:「傻象啊,真是傻,那根鍊條那麼細,是根本綁不住你的!你只要試試看,就知道你可以輕易地掙開它!」
不管大家怎麼喊,大象就是不為所動。喊叫無效,有個好心人於是嘗試去推大象,想推大象往前走幾步,牠自然就可以掙開細細的鏈條,重新獲得自由。但是大象的身軀龐大,好心人一個人推不動,於是又召集了一批人來幫忙,想大家一起合力推,但即使幾十個人一起使盡了全身的力氣,還是推不動。
那個好心人終於領悟了:除非大象自己願意,否則旁人是幫不了牠的。最可惜的是,大象其實不需要上健身房練出六塊肌,牠只要用本來就有的力氣,就可以輕鬆地擺脫束縛、獲得自由。
問題出在能力還是慣性?
這則象的故事,聽起來像是個寓言故事,但其實也是我們真實人生的寫照,類似的例子在我們周遭不斷地上演,反覆出現。
慧玲是個老師,教養孩子的方式總是講大道理,這在孩子小的時候相當管用,但孩子長大之後就開始嫌媽媽囉唆,母子之間經常起衝突。先生常常勸慧玲少說兩句,但慧玲還是堅持自己的方法是對的,一直到孩子開始出現拒學的情形,慧玲才驚覺自己的教養方式的確有問題。
李董事長白手起家,在創業初期雖然歷經各種風險,但在他的努力與堅持下,終於打造起一片江山。隨著事業規模的增長,許多人建議李董事長擴大授權、培育人才,但他總是擔心部屬不能像他一樣盡心盡力,公司大小事務還是自己一把抓。一直到公司遭逢一連串的管理危機,最後被競爭者合併,李董事長才終於承認他過於剛愎自用,導致大好江山拱手讓人。
上面這兩個例子,你是否也覺得聽來熟悉?每次聽到這樣的故事,你心裡浮現什麼樣的想法?許多人將這樣的例子歸結於當事人能力不足,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慧玲身為老師,難道不具備教養兒女的知識與能力?李董事長能夠創業成功,難道不具備企業管理的知識與能力?
仔細思考,上述大象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啟示是:許多時候,我們達不到目標的原因,不是受限於我們的能力,而是受限於我們的慣性。慧玲的慣性反應是,改變他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傳授知識給他人;李董事長的慣性反應則是,將事業經營好的方法就是事必躬親。由於這種慣性反應是經由許多過去的成功經驗而養成的,所以很難因為別人的建議而改變,往往要到我們為之付出慘痛的代價後,才開始悔不當初。
真正的改變往往來自「自我覺察」
可見別人的建議往往很難讓我們接受,真正能夠促成我們改變的,要靠「自我覺察」。我們的慣性就像數千公斤重的大象,他人很難撼動。但是,大象一旦產生自我覺察──發現牠已經不是當年的小象,牠已經長大、成為力大無比的大象,不用等旁人喊叫,牠自己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改變慣性、不受限制、重獲自由。
這就是「自我覺察」的威力。
到底什麼是「自我覺察」?自我覺察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關連?有什麼影響?
所謂的「覺察」,就是發現本來就存在的東西,而不是發明新的東西。就如同大象不需要上健身房練出六塊肌,只要「發現」牠的力氣和從前不一樣了,就足以擺脫慣性、獲得自由。
而「自我覺察」的定義是:
1.重新認識自己,特別是認識自己有哪些慣性,以及這些慣性對我們產生哪些好的影響與不好的影響。
2.了解我們的慣性是如何養成的。
3.我們要如何改變,才能不受慣性的束縛,讓我們的潛力與影響力發揮出來。
換句話說,我們了解自我覺察的概念、學會自我覺察的方法,就能夠看清楚自己受哪些慣性所影響、打開盲點,讓自己能夠朝心裡的目標前進。
回到前面慧玲的例子,她好講大道理的慣性,固然給她帶來做好知識傳遞工作的好處,卻也給她帶來容易讓人覺得囉唆的壞處。而她的慣性是在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好老師的過程中所養成的,因此很難因為他人的建議而改變。然而如果她早一點產生這種覺察,並改變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就不會導致只有在孩子出現了大問題時才有警覺。
李董事長的例子也是一樣,他事必躬親的慣性,給他帶來的好處是,能夠鉅細靡遺、小心謹慎地度過創業初期的難關,然而給他帶來的壞處則是,一切靠自己而無法發揮團隊的力量。而他的慣性是在創業成功的過程中所養成的,當然也很難因為他人的建議而改變。如果他早一點產生這種覺察,並改變其領導管理的方式,就不會導致最後將企業拱手讓人的後果。
本書的出發點,就是協助讀者培養這種自我覺察的能力。
自我覺察是達成人生目標的基本能力
我們每個人都有希望達成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夠達成心裡的願望。我們心裡的願望可能很宏大,也可能很簡單,不論願望是大還是小,只要牽涉到他人,就需要靠「發揮影響力」,才能夠達成。
舉例來說,大的願望如:政治家希望得到選票,政府官員希望推動政策,企業家希望功成名就,明星希望被大眾喜愛等,這些當然都需要影響別人、發揮影響力才能做到。即使相對比較小的願望如:主管希望部屬接受其領導,部屬希望得到主管的青睞,老師希望學生認真學習,大人希望小孩聽話,太太希望先生採用她教養小孩的方式,情人希望求婚成功,朋友之間希望能和樂相處等等,這些願望雖然相對簡單,但是也都牽涉到他人,需要影響另一個人,才能達成。
影響別人不容易,我們經常受挫。市面上有各種書籍教大家如何發揮影響力的「方法」,然而本書的切入點不放在「如何做」才能發揮影響力,而是聚焦在「去除盲點」,就自然而然能夠發揮影響力。
例如,太太生氣時,我總是習慣性地想說服她不必為這種事生氣,以至於惹得太太更生氣。當我發現(覺察)自己總是想急著說服的盲點後,我的改變其實很簡單──許多時候只要先靜靜地聽太太說,太太抒發完了,她的氣也就慢慢消了,她氣消後感覺到我的關懷,反而就更願意靜下來聽我的意見。我做得更輕鬆,但我的影響力卻提升了。
再舉一個例子。兒子喜歡玩電腦遊戲,經常一玩就玩到深夜,我用各種高壓手段禁止兒子上網,都沒有好的效果。當我發現(覺察)兒子已經長大,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對待他的方法還是跟他小時候一樣、沒有跟著改變,看到自己這個盲點後,我開始給兒子更多的自由,兒子覺得被尊重,也就更願意聽我的話。我做得更輕鬆,但我的影響力卻提升了。
在工作上可以舉的例子更多。我剛開始擔任主管時,大事小事凡事都要管,讓自己累得半死,但是團隊績效卻不如預期,與投入的心力不成正比。當我發現(覺察)我還是用我所習慣的鉅細靡遺的「工程師心態」在帶領我的團隊時,我開始在該放手時讓部屬發揮,結果團隊績效反而變好。我做得更輕鬆,但我的影響力卻提升了。
這些例子,你是否有熟悉的感覺?這本書將重點放在「如何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而不是提供一些「發揮影響力的技巧」,因為我們相信,只要自我覺察的能力提升了,發揮影響力的效果就會跟著而來。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認為學習發揮影響力的方法是沒有用的,我們認為「自我察覺的能力」與「發揮影響力的技巧」這兩者相輔相成。從自我覺察著手,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改變,能夠更持久有效。
自我察覺是可以學習的能力
許多人一聽到「自我覺察」這四個字,當下反應是:
「這不是廢話嗎?認識自己當然很重要,還要你來告訴我嗎?」
「我當然認識自己,難道你會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嗎?」
「這是個虛無飄渺、打高空的名詞,我對於抽象的思考不感興趣!」
但你真的了解自己嗎?自我覺察的能力對你來說,用處不大嗎?或許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經驗:
‧「我為了一件小事跟配偶/同事/朋友大吵一架,事後想想,實在不值得為這種小事吵到這種地步。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到那個節骨眼,我總是控制不了自己,又會重蹈覆轍地和對方吵起來。」
‧「主管老是說我人際關係不好,我很不以為然,我承認我有時會和同事起衝突,但那都是他們先來惹我的,不是我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主管對我說:『如果只有一兩個人說你不好相處,我們可以說這不見得是你的問題。但如果多數人都說你不好相處,你難道不需要檢討嗎?』當下我無言以對,但我還是不知道我到底怎麼了?」
‧「有時候我會陷入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緒當中,那種感覺就像是越不想失眠就越睡不著,非常難受。我很不想再發生這種問題,但我卻不知道如何解決。」
許多人自認很了解自己,其實不然,我們每個人都有盲點。再者,「自我覺察」給多數人的印象是:這是個經常聽到的名詞,且廣泛地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能力;然而同時也認為這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雖然知道其重要性,但卻不知如何著手將之變為一種能力。本書的出發點,就是將自我覺察這個「概念」賦予按部就班、可以操作的步驟,讓它成為一種你可以自己學習的技能。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兩個價值,首先是提供一個深入了解自己的方法,也就是「自我覺察」的方法;第二是,提供一套具體、可學習、可操作的從「提升自我覺察能力」以「自然而然地發揮影響力」的方法。
本書以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所發展出來的「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為理論基礎,加上我們從實務經驗中所歸納出來的實用工具,希望幫助讀者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地學習自我覺察。
凡是有興趣深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或者是想要改善人際關係、發揮更大影響力的讀者,都可以從本書獲益。我們從教學中的經驗發現,深切體會到「做人比做事難」的人,會對本書特別有興趣。
本書與我們的另一本書《薩提爾教練模式》(原書名:《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有相輔相成的效果。這兩本書都以薩提爾模式為理論基礎,主要的差別是,本書強調如何發現自己的盲點、並產生改變。《薩提爾教練模式》強調的則是如何幫助他人發現盲點、而產生改變。有些讀者學習了教練方法並開始實踐後,逐漸發現,有時無法有效地運用教練方法來幫助他人,其原因出在自己就存在著盲點,才看不到他人的盲點。因此看過《薩提爾教練模式》的讀者,將會發現本書也有助於教練能力的提升。
沒有看過《薩提爾教練模式》的讀者在看完本書之後,將發現這種改變自己的方法,其實也可以用在幫助他人改變,因此可能產生學習教練方法的動機,此時再讀《薩提爾教練模式》,就能夠得到幫助他人更具體的方法。
解放心中的大象
一隻在馬戲團裡長大的象,牠還是小象的時候,被人們用一根細細的鍊條綁住。慢慢地,小象的身軀隨著時間逐漸愈長愈大,愈長愈大,但是綁著象的鏈條,還是從小就綁著牠的那根細細的鍊條沒換,即使小象早就長成了大象、牠的身軀與力氣已經比小時候強大了幾十倍,但是牠仍然受制於那根不堪一擊的鍊條。
好心人看著不忍心,不忍象被限制了自由,開始對象喊話:「傻象啊,真是傻,那根鍊條那麼細,是根本綁不住你的!你只要試試看,就知道你可以輕易地掙開它!」
不管大家怎麼喊,大象就是不為所動。喊叫無效,有...
推薦序
【推薦序】
推薦序1
認識自己,改變失衡的人生
盛治仁
一個人,該不該在乎別人的看法?太在乎了活不出自己,太不在乎進不了團體,如何尋找適當的平衡點,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擁有身心靈的平衡,不管在工作或是生活上,都是現代人的大挑戰。
要追求平衡,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認識自己。每個人因為天生個性及後天環境,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質,有優點也有缺點。要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關鍵不是跟別人比,而是如何讓明天的自己比今天進步一點點。
一切都要從認識自己做起。瞭解自己性格的優缺點,脫離慣性和情緒的牽引,先求改變自己,才有機會影響他人。我們的眼睛經常是往外看的,所以認識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時時努力用心往裡看。
我們在公司裡,每年執行360度評鑑,包含了員工自評、主管、部屬和同儕評鑑等四個面向。有相當比例的同仁,自評結果和其他三個面向的結果差距甚大。換句話說,別人眼中的自己,和心中的自己,有著極大的落差。所以說認識自己絕非字面上看起來那麼容易的一件事。陳茂雄老師的著作正好提供了理論架構、分析方法和解決方案,讓我們不但能夠認識自己,還能透過思考和練習,改變先天的限制,成為一個更全面的人。
本書以「一致性理論」為工具,幫助讀者瞭解在「自己、他人及情境」三面向所搭構的舞台上,站在哪一個位置,有沒有失衡。我在閱讀的時候,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屬於「超理智型」,喜歡談邏輯、講證據,但是會忽略他人的情緒。尤其家庭生活就不是單純講道理的地方,更應該多用感性和情緒來連結。瞭解了自己的局限,再運用書中理論及工具去改進,就能幫助我們過一個更平衡的人生。
對情緒的管理是另外一個重點。我們要覺察情緒、面對情緒,但不要被情緒操控,能夠在不同情況調整適當的遣詞用句。有情緒不是壞事,但被情緒牽著走,則非常危險。適度地宣洩、表達情緒,是一件健康的事。書中也教導我們如何面對、接受、處理並放下情緒。如此我們最後才能「歡喜做、甘願受」,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有意識的選擇,而不是受情緒宰制的後果。
我認為書中的一個重要核心價值是同理心,這也是現在社會上最缺乏的。人人以自我為中心,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人人隨性而為的結果,就讓社會充滿了衝突和暴戾之氣。透過書中的方法練習,在不委屈自己的前提下,讓自己能夠同理身邊所有的人,做出符合情境的反應。
跟陳茂雄老師結緣,是因為他之前的著作《薩提爾教練模式》。我在拜讀之後,非常受到領導者三頂帽子(主管、老師、教練)的啟發,因此在拙著裡引用,但誤為薩提爾提出。後來經友人提醒此理論非源自薩提爾,而是陳茂雄老師,因此趕緊寫信向陳老師致歉,蒙他諒解。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陳老師的大量,以及願意助人的心。這本書不只能夠運用在企業管理的場景,更可以在我們所有人際互動上給予極大的幫助。希望讀者都能跟我一樣,不但讀後心靈收穫滿滿,更能運用在實際生活中,自我提升。
(本文作者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推薦序2
新向度的冰山探索,連結自己與他人
李崇建
來電顯示陳茂雄,我們好幾年沒聯絡了。
我與茂雄認識二十年,平常並無往來,只有幾次互通電話,都是邀請彼此去演講,我們最後一次通電話,已經是四、五年前,我邀請他去馬來西亞演講,他略微考慮後答應了,不是因為演講費高,而是因為其他原因,他是一個溫暖且仗義之人。
與茂雄及薩提爾的緣分
二十年前我初識薩提爾模式,震懾於貝曼的示範,驚訝於這樣的模式,能幫助一個人改頭換面?震驚於怎麼能如此對話?不與人產生衝突、辯論或屈服。貝曼的對話如魔法,太過神奇了。
我因此拿出存款的一半,參加兩年期的專業訓練。
專訓有三十三位學員,僅有三位男士,除了我與張天安之外,另一位就是陳茂雄。
當時茂雄快50歲了,應是專訓中最年長者,自我介紹時得知,他曾是IBM公司的高階主管,赫赫有名的公司之高階主管,竟然與我一同學習。當時我心中的想法:這非常不可思議,位居生涯職務高端,年紀已經半百了,還來此地重新學習,乃終身學習的典範。
我認識的茂雄
茂雄身上毫無架子,毫無倚老賣老之態,一身穿著非常樸實,有鄉下樸實誠懇氣質。我們一起學習,互相探索冰山,他更主動上台以自己為案例,讓老師示範冰山對話,他的謙虛、坦誠、認真與創造,是我對他專訓的印象。
專訓結業之後,我們仍分別在貝曼、葛莫利的課程進修,茂雄進一步進入心理與諮商研究所,考取心理師執照,並學習教練技術,結合他自身的專業,成為領導人教練,以及企業講師。
茂雄不為年齡限制,不斷擴充自己,我經常聽見伙伴分享,茂雄的課程帶來的學習,他分享的薩提爾模式,結合了豐富的視野,運用簡單的語言,發揮細膩精緻的能力。
我在他前一本書《薩提爾教練模式》,即已看見他整合的能力,深入淺出融入教練與薩提爾模式,很令人佩服讚嘆。
冰山的豐富與運用
時隔五年茂雄再次出版,這本《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依然精彩呈現他的整合,以冰山為基礎講解,最令我佩服的是「簡單」。
他列舉很多日常案例,以一般人即能懂得的說明,輕易讓人理解生存姿態,比如四種應對姿態,他以通俗的語言,詮釋討好是「老好人」、指責是「自我中心的人」、以「法官」形容超理智、以逃避的各種狀態說明打岔。每種姿態列舉的例子,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狀態,引起人深深共鳴。
茂雄以四種生存姿態為起手勢,潛入冰山各層次說明,每個姿態常見的感受;他更進一步針對一般人分不清感受與觀點有何差異的困惑,簡便地以形容詞、句子,區分兩者的不同,我深信這對一般人而言,會是一個很好入手的理解。
薩提爾女士發展出此成長模式,實乃融入自身經驗,以及整合多家學派,比如完形治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庭動力學,成為家族治療的先驅,她留下的寶藏甚多:冰山、互動要素、自我環、影響輪、面貌舞會、家庭雕塑、天氣報告、家庭圖……,至今都可在新興學派見到其影響力。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由貝曼老師整理,歸納精細的脈絡,供有心人探索與學習。但是每個人運用這些框架,出現了不同的詮釋,比如對於「一致性」的詮釋,很多人都有細微的差別;對於冰山「渴望」層次的解釋,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關於冰山底層的「自我」、「大我」,更是出現多樣的面貌;對於冰山層次「自我」,還有應對姿態中「自我」、「情境」、「他人」中「自我」的詮釋,更是有眾多看法出現。
而每個人運用冰山探索,亦出現個人風格,這牽涉每個人的詮釋、習慣脈絡,還有「路徑」的差異,形成了諸多個人風格。
這亦是薩提爾模式精彩、可愛之處。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精彩一端
茂雄在本書中,運用極大的巧思,呈現人如何覺察,並且改變自身慣性。
我與茂雄關於冰山的理解,還有對冰山的詮釋,並不盡然相同,但是我很讚嘆他的發展,也因為此書而有所學習。
比如書中第3章宜君的案例。茂雄以第一輪冰山探索,內在充滿生氣的宜君,探索出宜君的期待為:「要改變哥哥」,再以此期待為「所依」,進行第二輪冰山探索。
一般冰山探索,是以事件為「所依」,探索冰山各層次。
茂雄以眼前事件,探索出的期待為「所依」,不以原有的事件為「所依」,發展出來的探索。如下列路徑:
●期待(此時期待是所依)→感受→觀點→期待。►新的「期待」浮出冰山。
茂雄再次以新的「期待」為「所依」,重新探索一次冰山。
●新的期待(此時新的期待是所依)→感受→觀點→期待。►更新的「期待」浮出冰山。
三輪的冰山探索,帶出來的期待分別是「我要改變哥哥」、「讓家人開心」、「自己做到尊重他人」。讓宜君重新覺察,重新認識、整理自己,帶出新的決定。
茂雄的探索路徑,展現了一種向度,他大方地公開了路徑,我相信會讓很多有心人興奮。
冰山的探索路徑
冰山的探索,以提問為基礎,因此需要好奇的素養。
當有了好奇的素養,進入冰山各層次探索,需要一次又一次練習,最後會形成個人提問風格。
我與茂雄一同專訓時,貝曼分享了一個簡單路徑,我一經使用之後,發現威力強大:事件→感受→應對。再以應對為所依,進入感受,則產生新的感受,直接連結渴望層次。
茂雄分享的即是他的發現,很有意思的冰山路徑。
我接起茂雄的電話,他邀請我為新書作序,我當下允諾好好拜讀,也好好寫一序文。
與此同時,我也正在寫新作,亦是細膩地呈現路徑,展現冰山各種可能,而茂雄的書為我做了典範。
(親子作家、長耳兔心靈維度講師)
【自序】
如何更自在地做自己?
我帶著好奇又忐忑的心情走進我人生的第一堂「心靈成長」課。好奇的是這種課程我會感興趣嗎?忐忑的是,老師會不會要我在大家面前說一些我不習慣說出的內心話?
這是當年我在四十幾歲時,突然覺得好像頓然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使用了各種方法找尋人生的意義卻一直得不到答案,最後決定聽從友人的建議,開始嘗試用心理學的方法重新認識自己,因而進入了心靈成長這個陌生的領域時的場景。
我已經忘了這堂課的名稱及內容,只留下兩個印象。一個是二、三十個同學中只有兩個男性(含我在內);第二個印象是,我很尷尬地發現,每當老師問大家「有什麼感覺」時,全班似乎只有我一個人答不出來——不管我怎麼回答,老師總是說:「你說的是『想法』,不是『感覺』!」
老師這樣的提醒,讓我對開發另一層面的自我更好奇;加上後來我規劃人生下半場的方向,是要從高科技業的主管,轉換跑道至心理諮商、「領導人教練」等助人的工作,但擔心我這種理性遠大於感性的特質,是否能做好助人的工作?為此我參加了一個長期的自我成長工作坊。我原本的出發點是想要學習感性的能力,結果不止在感性能力上有所收穫,還更進一步體會了自我覺察的重要。
這個工作坊的重點不在於教導心理諮商的方法,而著重於幫助學員經由自我覺察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整個學習過程兩位老師很少「上課」,只是讓學員輪流接受他們的心理諮商,解決各種困擾著學員的問題。
當時我尚未接受正式的心理諮商訓練,加上老師也沒有花太多時間講解他們所使用的方法,所以其實並沒有學到什麼諮商技巧。最大的收穫是從觀摩大量的諮商案例中體驗到:
●人們受到各種我從沒想像過的問題所困擾。例如,有人即使父母都已經過世,卻仍然無法違背父母生前的願望,繼續勉強自己去追求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目標;有人居然可以如此地為他人著想,即使身邊的人都為他叫屈,但他卻感覺不到自己的犧牲與委屈;有人即使是眾人公認的人生勝利組,但他自己卻認為這不是真的,而一直害怕這個假象隨時會被戳穿;有人居然沒有辦法從任何事物中感到喜樂;有人居然可以因為一件小事而引發了無法控制的憤怒或悲傷;有人很渴望親密關係,也總是能夠很快的找到對象,但總是在雙方漸入佳境時提出分手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困擾的產生一定有其前因後果,只是當事人自己並不知道。例如,因為小時候渴望父母的認可卻一直沒有得到,以至於即使在成人之後,甚至父母都已過世後,還是執著
於非得到父母的認可不行。又如,因為小時候有被好友背叛的經驗,以至於無法相信他人,甚至變成在親密關係中,即使兩人感情沒有重大問題,卻因擔心終有一天會有被拋棄的可
能,而寧願自己先提分手。
●如果當事人不知道這些前因後果,就會卡在他的困擾中,無法改變,因為人腦運作的方式就是得要先知道原因,才能改變。而心理諮商的功能,就是幫助當事人發現這些前因
後果。
這樣的體驗讓我驚覺,我好像也有一些自己並不知道其前因後果的困擾。例如,我總是在工作時想著玩樂,而在玩樂時卻又惦記著工作,以至於既無法完全投入工作,又不能好好地享樂。又如,我對情緒如此不敏感的原因是什麼?我知道這是從事心理諮商工作的一大障礙,但如何才能改變呢?
這就是當時的我對於「自我覺察」的認識。這樣的認識讓我走出舒適圈,開始在課堂中學習捕捉自己的情緒,並將之表達出來;也嘗試開放自己,與老師同學們分享更多以前不習慣和他人分享的渴望與脆弱點,並得到他們的回饋,經由這樣的做法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
有系統地學習自我覺察
這個工作坊幫助了我下定決心接受有系統的專業訓練,於是我辭掉企業界的工作,在50 歲時回到學校,成為心理諮商研究所的全職學生。
研究所的訓練讓我對於造成人們各種困擾的前因後果有更系統化的認識,也逐漸解答有關自己的疑惑。例如,我在幼時因為看到父親不夠負責而使得家裡的經濟陷入困境,也導致父母關係破裂,所以形成了「男人應該負責任,否則會有很慘的後果」的信念,這個信念就是造成我在休息玩樂時仍無法放鬆的主因。又如,幼時不喜歡父母經常爭吵,因此養成了避開情緒、壓抑情緒的慣性,以至於對自己的情緒很陌生,因而在課堂上說不出自己當下有什麼情緒。
有了這樣的覺察後,我才能對症下藥,改變那些自己不喜歡的慣性。我會在該放鬆又不敢放鬆時告訴自己,我已經夠努力、夠負責了,那種害怕自己沒有將事情做好、不夠負責的感覺其實是一種誇大的反應;我也開始安排年度家庭旅遊,遠離台灣一、兩週,學習讓自己在不受打擾下安心地享受休息。
此外,當我不再逃避、壓抑情緒,並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後,首先帶來的好處是改善了與家人的關係。過去我只會用理性頻道和他們溝通,現在則增加了感性頻道,所以增進了彼此的了解,也更能感受到彼此的關懷。其次的好處則是,我不止不再害怕情緒,甚至能夠以情緒為入口,更深入地認識諮商及教練工作中的當事人,並且更有效地幫助他們改變——我的專業能力也提升了。
多年從事心理諮商與教練工作,我深切觀察到自我覺察能帶給每個人的正面影響有多大,也因此我想透過這本書與大家分享我這些年來接受專業訓練後,不僅以系統化的方式深入認識自己,接著更應用所學,在諮商與教練工作中幫助他人經由覺察而改變,最後發展出書中這一套容易理解、學習與應用的自我覺察的方法。
發願推廣薩提爾模式與自我覺察
本書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於薩提爾模式(The Satir Model),這是由心理學大師、家族治療先驅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我和許多在台灣、香港、大陸的伙伴有幸在過去二、三十年間,能夠跟隨薩提爾的入室弟子瑪麗亞. 葛茉莉(Maria Gomori) 及約翰. 貝曼(John Banmen)學習薩提爾模式的理論與應用,在個人成長及諮商專業發展兩方面都受益良多,更感佩他們在推廣薩提爾模式上的無私奉獻,以及對學生們的關懷與教誨。
如今兩位老師年事漸長,我們這些學生認為,將薩提爾模式以及他們的教誨流傳下去,是報答他們、彰顯他們最好的方法。由於我是他們來自企業界的少數學生之一,所以給予自己的使命是將薩提爾模式推廣到企業界,也因此發展了將薩提爾模式應用到領導管理上的兩個課程:「薩提爾教練模式」與「從自我覺察到發揮影響力」。我自2010 年以來在台灣與大陸講授這兩個課程,並於2015 年先出版《薩提爾教練模式》一書(原書名為《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時隔五年,如今再完成這本書,可以說是對自己有了交代,無愧於使命。
很榮幸我的課程與書都算是得到相當的好評。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我投入了極大的心力將薩提爾模式簡化與結構化,並使用大量的案例(尤其是應用於企業界的案例),嘗試
讓普羅大眾能夠深入淺出、有步驟地學習將薩提爾模式應用在工作與生活中。希望本書也能夠達到讓讀者輕鬆學習的目標。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為「重新認識自己」,其中第1章說明自我覺察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自己的慣性,以及此慣性所帶來的正面與負面的影響。第2章以「冰山」的隱喻,說明我們的外在行為都受到一些內在心理因素的影響,這也是認識自己的重要步驟。
第二部以五章的篇幅說明,「情緒」這個內在冰山要素如何影響我們的外在行為,以及如何經由認識自己的情緒模式、改變自己的情緒模式,以跳脫自己的慣性之方法。讀者也
可將之視為做好情緒管理、提升EQ 的方法論。
第三部則分別說明「觀點」、「渴望」、「期待」這三個內在冰山要素如何影響我們的外在行為,並提供經由改變自己的觀點模式、渴望模式、期待模式,以跳脫自己的慣性之方法。
認識自己是提升自己、完成人生目標的前提,希望本書所提供自我覺察的方法與工具,能夠幫助你更自在地做自己,享受人際關係,同時又能達成你的人生願望。
【推薦序】
推薦序1
認識自己,改變失衡的人生
盛治仁
一個人,該不該在乎別人的看法?太在乎了活不出自己,太不在乎進不了團體,如何尋找適當的平衡點,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擁有身心靈的平衡,不管在工作或是生活上,都是現代人的大挑戰。
要追求平衡,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認識自己。每個人因為天生個性及後天環境,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質,有優點也有缺點。要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關鍵不是跟別人比,而是如何讓明天的自己比今天進步一點點。
一切都要從認識自己做起。瞭解自己性格的優缺點,脫離慣性和情緒的牽引,先求改變自...
目錄
推薦序 認識自己,改變失衡的人生 盛治仁
新向度冰山探索,連結自己與他人 李崇建
好評推薦
自序 如何更自在地做自己?
前言 解放心中的大象
第一部 重新認識自己
第1章 找出慣性模式
從「一致性」理論認識自己的慣性模式/第一種不一致:討好型/第二種不一致:指責型/第三種不一致:超理智型/第四種不一致:打岔型/在壓力下,你慣用哪種行為模式?
第2章 探索內在冰山
認識冰山理論/解讀外在行為背後的內在冰山要素/認識四種行為模式的冰山圖/內在冰山「模式」/轉化與改變
第二部 情緒的轉化與改變
第3章 情緒管理四步驟
覺察情緒、化解情緒/情緒管理四步驟/情緒管理的障礙
第4章 情緒的正確認知
情緒系統是人腦結構的一部分/每種情緒都對我們有幫助/後天的學習導致我們失去某些情緒能力/情緒不能圍堵,只能疏導/傑出領導人必備好EQ
第5章 檢視情緒模式
什麼是情緒模式?/你的情緒反應是否符合「演化的法則」?/你的情緒反應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四種不一致行為模式背後的情緒模式
第6章 轉化情緒模式:練習面對、接受、處理情緒
「面對情緒」的方法與練習/「接受情緒」的方法與練習/「處理情緒」的方法與練習/以「我訊息」的方式一致地表達情緒
第7章 轉化情緒模式:練習放下情緒
應用至今所學的知識與方法/「放下情緒」的方法與練習/轉化情緒模式總結
第三部 觀點、渴望與期待的轉化與改變
第8章 轉化觀點模式
一般觀點/核心觀點/觀點模式與行為模式的關連/自動化思考的優缺點/探索自己的核心觀點/鬆動核心觀點/先暫停以避免自動化反應
第9章 轉化渴望模式
渴望是否得到滿足與一致性的關係/不一致的行為背後常見的渴望模式/轉化渴望模式,讓行為趨向一致
第10章 轉化期待模式
期待與渴望的關係/常見六大渴望的不切實際期待與務實期待/轉化期待模式,讓行為趨向一致/期待模式的轉化對整個冰山的影響
結語
推薦序 認識自己,改變失衡的人生 盛治仁
新向度冰山探索,連結自己與他人 李崇建
好評推薦
自序 如何更自在地做自己?
前言 解放心中的大象
第一部 重新認識自己
第1章 找出慣性模式
從「一致性」理論認識自己的慣性模式/第一種不一致:討好型/第二種不一致:指責型/第三種不一致:超理智型/第四種不一致:打岔型/在壓力下,你慣用哪種行為模式?
第2章 探索內在冰山
認識冰山理論/解讀外在行為背後的內在冰山要素/認識四種行為模式的冰山圖/內在冰山「模式」/轉化與改變
第二部 情緒的轉化與改變
第3章 情緒管...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