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久攻不下的俄羅斯,究竟擁有什麼樣的優勢?
俄羅斯軍隊的口號第一居然不是祖國,而是宗教?
貓,尤其是黑貓會帶來惡運,但馬卻能驅邪,帶來好運?
伏特加是俄羅斯的液體麵包,甚至比魚子醬來得重要?
離婚率較西方任何國家要高,比例竟高達50%以上?
橫跨歐亞兩地的北極熊,面積是全世界國土最大的,就連所屬的時間也整整相差了十七個小時,這個特別的位置使得景觀、人文和歷史也充滿著獨特性。經濟上資源豐富,不僅有利於發展漁業和工業,也因為悠久的歷史提供旅遊事業有利的條件。不僅如此,俄羅斯更擁有令人驚嘆的文學、藝術,例如著名的芭蕾舞劇《睡美人》和《天鵝湖》便是出於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之手。
想要了解國際態勢,非得了解每個民族的特性不可;想要前往俄羅斯旅遊,你非得先對這個民族有一番認識不可;想要了解俄羅斯人的特性,那你非得閱讀《俄國人入門》不可。
本書特色:
前外交部長錢復、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 專文推薦
本書作者曾為傑出的外交官,他由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教育文化等角度來探究俄國人的民族性格養成之因,也將俄國人粗獷、憂鬱、猜疑的性格直接地呈現在你我眼前,讓你我能看見這自大且嗜酒如命的民族究竟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作者簡介:
蕭曦清筆名「海嘯」、「一凡」、「凡夫」、「蕭蕭」、「光照」等
現職:現為自由作家,旅居美國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菲律賓馬尼拉大學英國文學學士、聖托瑪士大學政治研究所政治學碩士、國際關係博士
經歷:早年在國防部新聞局任新聞編譯官暨外事連絡官,公費赴美進修,外交領事人員特種考試及格,外交領事人員訓練所第一期。
歷任外交部北美司二、一科薦任科員,一科科長;中華民國駐菲律賓共和國大使館三、二等秘書、中華民國駐美國波士頓領事,北美事務協調會西雅圖辦事處領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業務組組長,中華民國駐馬拉威共和國大使館副館長參事,中華民國駐利比亞代表處代表,兼任淡江大學經濟系、公共行政系、中國文化大學觀光系副教授,聖托瑪士大學研究所、馬尼拉大學政治研究所論文指導教授,聖托瑪士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講授國際關係,各國政府政治、亞洲研究等課程,菲律賓中正學院(Chiang Kai-Shek College)教授,講授中菲關係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個案特約研究。
曾先後應邀在扶輪社、國際獅子會等社團演講及參加諸如中美關係研討會、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國際學術論壇等多項國際與學術研討會。菲華歷史學會會員,菲聖托瑪士大學在華校友聯誼會副會長。
章節試閱
影響俄國民族性的因素
影響俄國民族性的因素十分複雜,卻不外下列各點:
一、地理
自古迄今,任何國家的發展,無不受其地理環境的影響。舉凡水陸形勢的分布、山嶺河川的配置、土壤的肥瘠、資源的貧富、氣候的寒暖、雨量的豐缺等地理因素,均與國家的立國方針、外交趨向、經濟活動、社會組織,以及文化思想等等,具有密切的關聯。地理因素對俄國人民族性的影響尤屬顯而易見。
構成地球整個表層能供人類居住生存的空間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僅有百分之二十九是陸地。也就是說,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地球表面是不能居住的。
如果將地球區分為南半球與北半球,又可明顯地看出,南半球多屬浩瀚的海洋,北半球才有遼闊的陸地。以法國羅亞爾河(Loire River)河口為中心,劃為北半球,全球百分之四十七的陸地位於北半球內;另以紐西蘭附近的蹠島(Antipodes)為中心,劃為南半球,則南半球陸地面積只有百分之九點五。
北半球橫亙北部的遼闊陸地,西起東歐,東迄東亞,跨越歐亞兩洲,地理學者稱此一廣大平原為「歐亞平原」(Eurasian Plain)或歐羅西亞(Eurosia)。由於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塊陸地,而歐亞也沒有天然界線,單一不可分割,地理學者稱它為「超級世界島」。
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在此居住。俄羅斯民族即以此歐亞平原為其生聚發展的基地,先後建立了「俄羅斯帝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現在的「俄羅斯聯邦」。
俄羅斯聯邦國土,東西寬而南北狹,東高西低,其形狀像一隻北極熊,頭部在歐洲,腹部和尾部在亞洲。領土橫跨歐洲的東半部和亞洲的中部及北部。
幅員遼闊,面向三個大洋,瀕臨十二個大海,與十四個歐亞國家為鄰。東濱太平洋,以白令海峽中的大狄奧米特島,東南隔根室海峽與日本北海道相望;南界北韓、中國、蒙古、喬治亞、阿塞拜然和哈薩光;西與立陶苑、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相連,並隔波羅的海與瑞士對峙;西南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相連,並有一角瀕亞速海、黑海和?堮?;北臨北冰洋;西北角與芬蘭和挪威接壤。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的一塊飛地,西臨波羅的海,南面是波蘭,北面和東面臨立陶宛。
全國總面積達一千七百零七萬五千四百平方公里,約合六百五十九萬二千八百四十四平方英里,約占前蘇聯總面積百分之七十八,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百分之十一點四。國土東西寬一萬一千零二公里,南北長四千三百二十八公里,海陸國境線總長五萬八千九百多公里,其中陸界長一萬六千多公里,海岸線長四萬二千多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俄羅斯也和早前的大英帝國一樣,稱得上是「日不落國家」,從東端的楚科奇半島到西端的加里寧格勒,約為地球周圍的一半,時區相差整整十一個半時,幾乎達半晝夜,太陽走過俄羅斯全境約需十七小時,這就使俄羅斯高緯度地區的上空從春天到秋天,都可以看到不落的太陽。
太陽剛沒入加里寧格勒的地平線,朝霞已映紅堪察加半島的上空,因此地理學者說:「俄羅斯與其說是一個國家,毋寧說它是一個世界。」
俄羅斯的國土,雖然亞洲部分遠大於歐洲部分,但它卻被公認為是歐洲國家。這是因為歐洲部分的領土是俄羅斯民族的發源地,也是古代俄國的本土,自古迄今一直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大部分人口和工農業都集中在歐洲部分的領土;而亞洲部分的領土,則大多壓根是歷代沙皇對外侵略掠奪擴張而來。
沙俄時代所掠奪的東方領土,原曾越過白令海峽,占有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後來因感地處英屬加拿大殖民地邊緣,怕被英國奪去,才於一八七六年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代價賣給美國。
當時美俄是盟國,英國是美俄的共同敵國,美國亦深恐英國攻占阿拉斯加,形成將美國完全包圍的形勢,故有這項「燙山芋」的廉價交易。至此,美國成了距俄國最近的國家,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最東端距白令海彼岸的阿拉斯加最北部分只有五十六哩之隔。
俄國國土雖龐大而無變化,然若細加考察其風土,可分為凍原地帶、森林地帶和草原地帶。
(一)凍原地帶。東起白令海峽,西至芬蘭邊界約占百分之十,亦即十分之一的土地為終年冰凍不化的凍原,地面滿布蘚苔及矮小灌木,故亦稱「苔原地帶」(tundra),在國防上構成俄羅斯的天然屏障,極具戰略價值。
凍原地帶居民多數為亞洲愛斯基摩人(Eskimas)。此地區盛產可供外銷的上等皮貨,極具經濟價值。
(二)森林地帶。俄羅斯凍原地帶之南,草原地帶之北,自波蘭邊界,經莫斯科、喀山(Kazan)、烏拉山而迄西伯利亞中部,綿延數千哩,約占俄國領土百分之五十。森林密列,一片青蔥,統稱為「森林地帶」(Taiga)。森林之中,遍布沼澤,尤以西部最多。此區土壤為灰色黏土,故亦稱「灰土帶」。其在經濟上的價值是燃料、建材及造船原料的外銷供應;而其在戰略上的價值,一如凍原地帶,易守難攻,構成俄羅斯第二道天然屏障。在俄羅斯歷史上,俄國人據此地區,以空間換取時間,一方面運用堅壁清野的焦土政策,一方面藉森林地帶的隱蔽,保持完整的軍力,伺機自前後左右襲擊來犯的敵人而獲全勝的實例不勝枚舉。
古昔俄境屢遭外族入侵,當剽悍的游牧民族侵入俄國南境草原之際,森林地帶即成為俄人避難之所。蒙古悍騎雖可輕易攻下基輔,卻無法縱兵北上,撲捉遁入林裡的亡民。
一八一○年六月,拿破崙率法國六十萬大軍,攻陷莫斯科,庫圖索夫就是充分利用森林地帶的複雜地形,當法軍進攻時隱匿保持俄軍實力,法軍搜索不到俄軍主力,向亞力山大議和又無人理會,只好撤軍。而當法軍撤退時,俄軍則以游擊戰術騷擾敵軍,時已十月,天寒地凍,糧秣不繼,俄軍自森林地帶三面出擊,拿破崙全軍覆沒。
因此,俄羅斯人常自詡擁有兩位足以制敵於死的「大將軍」把守國門,捍衛疆土,使俄羅斯免遭浩劫,一位是姓「凍」的「凍將軍」(General Frost),另一位是姓「林」的「林將軍」(General Forest)。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歷代構成統治階層的「大俄羅斯人」(Great Rusians),都是「芬人」(Finns),而芬人正是此森林地帶繁衍的俄羅斯主要人種。
自古俄羅斯人口半數以森林地帶為家。他們一方面要防範猛獸蛇蟻的侵襲,更要提防原始芬人的陷阱與衝突,在濃蔭蔽天的夏季,視線晦暗,在嚴寒的冬季,晝短夜長,處處隱藏著生命的危殆,為了自衛與爭取生存的空間,他們機詐成性。
(三)草原地帶(Steppe)。位於森林地帶之南,面積僅次於森林地帶,約占俄國領土的百分之三十。西起烏克蘭,經頓河、窩瓦河流域向東延伸,越西伯利亞南部,直達外興安嶺,與森林地帶大致平行。
這一地區土壤為世界著名的「黑土帶」(Chernozem)。黑土厚達三呎至五呎。據地質學家研究,係冰河運動多年草根腐朽之結果。有機沃土含量為百分之十,故為農作物生長的溫床。盛產麥類,烏克蘭即因此獲得「歐洲榖倉」或「歐洲麵包籃」的稱號。其肥美程度,中國的長江下游或美國的中南部差可比擬。「烏克蘭」的含義是「邊地」(borderland)。
當農業尚未開發前,黑土之上,全是一片茫茫草原,高可沒人,乃東方游牧民族放馬馳聘的牧地。匈奴、蒙古之所以不斷侵入南俄者,其故在此。
俄羅斯草原地帶的缺憾是缺少山川阻擋,易受外敵侵襲。大草原為外來游牧民族盤據歷數百年,成為東方民族侵入歐洲的孔道,歐亞民族接觸引發的戰場,自一世紀以來,東方同屬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入侵,西方波蘭人、條頓人入侵,近者如法國拿破崙、德國希特勒的入侵,都是血跡斑斑的歷史事證。
俄羅斯人口一億四千七百萬,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和印尼,是當今世界上第五人口大國。俄羅斯人的血統並非純粹的斯拉夫人,芬人與蒙古人的血統實占相當重要成分,因歐亞平原原為一東西民族的混合場地,其血統的複雜性自為必然的結果。
河川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關係,在埃及和中國歷史上,已有顯而易見的表現。其在俄國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則更超過其他任何國家。
俄國河川百分之九十以上均係南北縱行。俄國陸界較海岸為長,雖四周濱海,實為一大陸國家。俄國的河川一方面是溝通內陸本身的孔道,另一方面也是溝通內陸與海洋的孔道。
古代俄國都市,多於河運中心興起,如基輔位於聶伯河(Dneiper)中流,莫斯科位於窩瓦河(Volga)上流,喀山位於卡瑪河(Kama)與窩瓦河交流處等,都是如此。俄羅斯境內,居住河谷的俄國人都比較和善,懂得互通有無,守望相助。
莫斯科是俄羅斯首都,全國第一大城市,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和交通的中樞。「莫斯科」一詞的原意是「划船者」,它具有八百多年的悠久歷史,而成為俄羅斯的文明搖籃,曾不止一次擊退了外國大軍入侵。
二、歷史
俄國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Vasily Ospovich Klyuchevsky,一八四一至一九一一年)說:「一部俄國史,就是一部不斷對外殖民、進行領土擴張的歷史。」對外侵略擴張是俄羅斯歷史上長期奉行的戰略傳統。
俄羅斯民族(Russians)為斯拉夫民族(Slavs)的一支。斯拉夫的意思是「奴隸」。斯拉夫最初發源地在東歐喀爾巴阡山東北麓及維斯杜拉河(Vistula)與聶斯特河(Dniester)上流之間,即今之捷克及波蘭南部一帶。
俄羅斯(Russia)的國名從「羅斯」一詞演變而來。中世紀時由斯堪的那維亞半島海盜瓦蘭內亞人南下至東歐平原,曾征服俄羅斯東南部地區,成為俄羅斯地區第一個建國者。因征服者來自瑞典東海岸的羅斯拉根(Roslagen)地區,所以當地的斯拉夫人就根據這個地名的前半部分 Ros 稱這些征服者為羅斯人,後來又演變成「俄羅斯」一詞。另外也有些學者認為俄羅斯一詞,來自斯拉夫民族的羅季、羅斯和魯斯等三個古老部落。日本將俄羅斯用漢字音譯為「露西亞」。
近代俄國的興起,係以莫斯科公國(一二六一至一五八四年)為中心,莫斯科公國則以莫斯科城為中心,莫斯科城則以「克里姆林」(Kremlin)為中心。這一段由一處城市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國家的經過,和羅馬帝國以羅馬城為中心以建立龐大帝國的情形,極為相似。
莫斯科本是一個偏僻的小鄉村,一一四七年開始建城,十三世紀末成為東北羅斯的公國。對於莫斯科(Moscow)名字的來歷,一直眾說紛紛。它的俄文是Moskva,有人說它來自芬蘭語,意為「潮溼之地」;也有人說它得名於流經城邊的莫斯科河。莫斯科地處東北羅斯地帶,是水陸交通樞紐。
克里姆林俄文原意為「城堡」,在俄國古代城市中,多有「克里姆林」的建築,並不限於莫斯科城一處為然。現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係由蘇茲德爾大公「長臂」猶瑞‧道格魯基(Yury Dolgoruky the Long-arm)開始建城,初用木柵,繼築城垣,到了一三六七年才添建四周石牆。經過了數百年的經營,始成今日的規模。
莫斯科即係克里姆林的擴大,由點而面,漸漸擴張。城建於莫斯科河兩岸,其始見俄史的年代為一一四七年。
公元八六二年,奧列格(Oleg)建立基輔大國,並以希臘正教為國教,後以莫斯科為中心,建立中央集權式的莫斯科公國。
莫斯科公國的真正崛起是在伊凡卡里達(史稱伊凡一世,Ivan I)統治時期(一三二五至一三四一年)。伊凡一世非常貪婪,喜歡聚斂錢財,因此有「錢袋」的綽號。伊凡一世為大公時,將蘇茲德爾公國吞併,其後五百餘年之中,領域不斷擴張,最後竟至統一全國。
莫斯科公國位於歐俄平原的心臟地帶,深處於森林地帶之間,且在西部河流發源地的中心,好像一隻盤據在蛛網中心的蜘蛛,可以居中控制,照顧全局。當其羽毛不豐實力薄弱之際,則避隱森林之間,易守難攻,外敵鞭長莫及,足以保存實力,等待時機。既不像基輔位於南俄羅斯草原易受東來游牧民族的侵據,也不像諾弗哥羅位於西北邊地,易受西來歐洲民族的侵襲。當其國力強大後,又可反守為攻,向外擴張。
一二四一年,蒙古人入侵,並統治俄羅斯達二百四十年之久。
一四六二年,伊凡三世(Ivan the Great)即位。一四七二年,他與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姪女聯婚,把自己當作拜占庭帝國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和東正教的世界領袖。他還把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標誌做為俄羅斯帝國的國徽,永久鑲嵌在克里姆林宮的大門上。從此,這種帝國崇拜的情結也深深地融入到俄羅斯民族的血液之中。
一四八○年冬,伊凡三世親率大軍在烏格拉河結冰的河面上大敗蒙古軍,從此徹底結束了蒙古韃靼人對羅斯的統治,建立沙皇帝國。此後他又擊敗瑞典,以達波羅的海;南併喀山、阿斯特拉罕,以達?堮?;西南擊敗立陶苑,收復烏克蘭,以達黑海;北併波姆(Perm),以達北極海。至一四八五年,不僅統一了東北俄羅斯,整個歐亞平原的西部也都大部納入莫斯科公國的版圖之內了,領土面積達二百八十萬平方公里,足足比原來擴大了兩倍。如此輝煌的功績,使他更加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伊凡三世之子瓦西里(Vasily Ivanovich,一四七九至一五三三年,在位時期為一五○三至一五三三年)統治時期,自稱是「統治全俄羅斯領土的君主之君主」,並宣稱「君主的意志便是上帝的意志」。把自己說成是俄羅斯帝國乃至整個基督教世界和西方文化的合法繼承人,所有這些都有形無形地在推展沙皇的專制制度。
一五四七年一月,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宮舉行拜占庭式的加冕儀式,正式改用「沙皇」稱號,成為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沙皇(Tsar)一詞,源自東羅馬帝國的「凱撒」(Caesar)拉丁語的轉音,就是「皇帝」的意思,中文則以一半音釋一半義譯,釋成「沙皇」。
俄國人以 Caesar 稱呼東羅馬帝國的元首,亦曾以 Tsar 稱呼蒙古欽察汗國的可汗,認為是最高統治者的頭銜,以此表明伊凡四世是羅馬皇帝凱撒的繼承人和上帝派到人間的君主。相傳伊凡四世降生時,天空中雷霆萬鈞,響徹環宇,連山嶽都被震撼,因此,歷史上也稱他為「伊凡雷帝」。
伊凡四世又稱「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他統治俄羅斯長達五十一年(一五三三至一五八四年)。在他執政期間,連年發動對外侵略和兼併戰爭,並對俄羅斯行政、司法和軍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全面改革,有四千名大貴族被殺,數萬無辜百姓喪命。
莫斯科公國自一五四七年以後改稱「俄羅斯沙皇國」(Tsardom of Russia),到了彼得大帝時代,又改用「皇帝」(Emperor)稱號,俄羅斯沙皇國遂又改變為「俄羅斯帝國」。不過,彼得大帝自己仍沿用「沙皇」的稱號,俄國史上則尊稱他「彼得大帝」。
一五八四年,性情暴戾的伊凡四世憂憤而死後,皇位由其子費多爾(Fyoder Ivanovich,一五五七至一五九八年)繼承(一五八四至一五九八年)。費多爾於一五九八年病歿,由於他沒有子女,皇位無人繼承,使得延綿達七百餘年的留里克王朝世系至此終結。一六一三年,經全國縉紳會議推舉米哈爾‧羅曼諾夫(Michael Romanov,在位一六一三至一六四五年)為沙皇。一六八九年,羅曼諾夫的孫子,年僅十七歲的彼得,憑籍禁衛軍政變取得皇位,號稱彼得一世(Pyotr Alekseyevich,一六七二至一七二五年),揭開了俄羅斯歷史上更加輝煌的一頁。
彼得登基之時,正值歐洲列強航海大發現,收益豐厚,工業和經濟飛速發展日正當中的年代,俄羅斯相形見拙,無論經濟、工業、交通、軍事等都已遠落他國之後,加上世襲貴族弄權,教會勢力干政,波蘭、土耳其等強鄰侵擾,激發了年輕的彼得一世奮發圖強之心。
在他看來,俄羅斯雖然幅員遼闊,卻是內陸國家,嚴重阻礙了農、工、商業的發展,導致經濟衰退,要振升國力,首須打通出海口;而要打通出海口,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發動戰爭,這就必須建立強大的軍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唯有接觸西方國家,向西方學習。
對俄國而言,通往出海口的途徑有二:(一)向南打敗土耳其,強占黑海北岸和克里米亞半島,控制通往黑海的通道。(二)向北戰勝瑞典,奪取通往波羅的海的通道。這兩條通道同樣重要,都是必須實現的戰略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彼得一世於一六九五、一六九六年先後兩次親自領軍攻打土耳其,冀圖奪取亞速要塞,打通黑海通道,都未能如願,因而強烈感受到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必要。
為了向西方列強學習,彼得一世於一六九七年編組了一個二百五十人、網羅各行各業的龐大訪問團。一名著陸軍士官軍裝的普通軍人並未引起人們太多的注意,他正是喬裝混入的年輕沙皇彼得一世。出發前,他為這次出訪確立了多項重大使命,包括遊說歐洲各國政府,與俄國建立聯盟關係,共同對付南方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廣納賢士,為俄羅斯所用;向歐洲列強採購新式武器裝備造船,主要器材依照西方列強模式,訓練創立精銳海軍和陸軍;與西方列強簽署協議,派留學生前往學習各國的先進工業和軍事科技。他還刻意鑄造了一枚沙皇印章,上面鑲著「我是尋師問道的小學生」,用以突顯他對歐洲此行的認真態度和重視程度。
俄國訪歐團整整持續了一年半,歷經數千公里,先後訪問了瑞典、普魯士、荷蘭、英國、神聖羅馬帝國、波蘭等先進國家。在實際接觸中,彼得一世得以親身體驗到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各方面,俄羅斯與這些先進國家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他認為西方國家之所以富強,就在於發達的工、農業生產和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因此更加堅定了他效法西方,大刀闊斧改革,增強俄國國家實力的設想和決心。
彼得一世在訪問荷蘭期間,曾喬裝工匠,在贊丹造船廠實習一個月,由於他工作勤奮,被評選為「優秀工匠」。這次訪歐,還加強了他與歐洲各國高層人物的交往,從而對歐洲的情勢有更深入的了解,他敏銳地感到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他果斷地確定加強軍事建設,興建軍事學校,聘請歐洲軍事顧問、遴選軍官赴歐游學,提高軍官素質,創建俄國歷史上第一支海軍。打從一七○六年四月,俄國第一艘軍艦下水,到一七二五年,短短二十年,俄國已擁有戰艦四十艘,其他各型軍艦千餘艘,海軍官兵二萬八千人,大大地縮小了俄國與歐洲列強的軍力差距,他也因此贏得了「俄國海軍之父」的美譽。
在此同時,彼得一世在俄國政治、教育、宗教、社會、文化、習俗等推行了一系列的「西化」改革,大幅地提升了俄國的軟實力。他硬性御令俄國推行法式宮廷禮儀,學習歐洲流行風尚,一律著歐式服裝,男子禁蓄鬍鬚。
一七○○年,西化改革剛起步,彼得一世就急不及待,發動了對瑞典的侵略戰爭,目的就是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這場戰爭共持續了二十一年,史稱「北方戰爭」。
一七○三年,北方戰爭開打不久,彼得一世就做出決定將俄羅斯首都從世代沿用的莫斯科遷往波羅的海岸邊剛侵奪到手的一個小島,經過十年的建設,新都拔地而起,這就是聞名全球的「彼得堡」。他這個大膽的舉措,標榜著俄國的戰略重心開始轉向海洋,被後人評為富有進取性的行動。馬克思指出:這是彼得大帝有意創造出來的外偏中心,「一個圓周尚有待決定,卻是一個為進行世界性陰謀而精心選中的巢穴」。
一七一四年,俄軍波羅的海艦隊在芬蘭海域擊敗瑞典艦隊。俄海軍建立以來首次海戰獲勝,表明已具強大實力。一七二一年,瑞典與俄議和,俄國獲得了出海口,通往世界的海上之門就此打開,俄羅斯由一個閉塞地內陸國擴張成一個瀕臨海洋的歐洲強國,國際地位大為提高。彼得一世的聲譽如日中天。
一七二一年十月二十二日,俄國政務院舉行隆重儀式授予彼得一世「全俄羅斯皇帝」的稱號。彼得一世的開明思想和改革作風,成功地喚起了俄羅斯民族壓抑已久的民族自尊和自強意識,使俄羅斯走上了富強之路。從此俄羅斯被世人稱作「俄羅斯帝國」。
早在十八世紀初,彼得一世即著重軍事革新,將俄羅斯引入歐洲軍事強國之林,此後歷任沙皇都注重軍力提升,為的是要繼續對外擴張戰略。到了凱薩琳二世,俄軍總人數已超過一百二十五萬,在歐洲最強,當俄軍擊敗了所向披靡的法皇拿破崙大軍時,俄軍已真正成為歐陸上最強大的軍隊。
十九世紀初憑著打敗拿破崙帝國的餘威和在「神聖同盟」(Holy Alliance)中的領導地位,俄羅斯達到了它帝國歷史上最輝煌的顛峰。
從十九世紀初到二十世紀初的一個世紀中,俄國對外用兵一直持續,它的發展與戰爭始終連在一起。透過向四面八方不斷擴張,到二十世紀初,它的領土面積已達到空前的兩千萬平方公里,占據全球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
到十九世紀末,俄羅斯的國家版圖最終確立,經過長達三百五十年的巧取豪奪、血腥兼併和殖民擴張,俄國的領土面積由二百八十萬平方公里劇增到二千二百八十萬平方公里,從東北羅斯的一個蕞爾小國擴大成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但一九○四年,日俄戰爭的失敗,充分暴露了這個巨人的外強中乾。從此以後,來自東方的日本對俄羅斯的軍事威脅一直存在了整整半個世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一九○○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波及了俄國,致使甚多工廠倒閉,失業工人猛增,激發無產階級的政治覺醒,沙皇政府武力鎮壓引爆革命。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沙皇政府功能癱瘓。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勝利,徹底推翻了沙皇的封建專制統治。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十日聯合其他十一個共和國和若干自治區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共有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在列寧領導下成立,實施共產主義,步上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之路。
列寧(Lenin)的真實姓名為烏利揚諾夫(Vladimir Ilyitch Ulyanov),「列寧」為一九○二年發表〈作什麼〉(What is To Be Done)一文時所用的化名。或謂此字與「勒拿」(Lena)河有關,勒拿河為西伯利亞最冷的河。一八七○年出生,其父尼柯列維支(Hya Nilolaevitch)為蒙古低級貴族,其母布蘭克(Maria Blank)則為一日耳曼醫生之女。故列寧相貌在歐洲人看來頗似亞洲人,反之,在亞洲人看來則頗似歐洲人。
列寧在就讀喀山大學時因參加學生運動,於一八九五年被捕,被充軍於西伯利亞,三年後放逐。一九○三年在德國被推舉為布爾什維克革命領導人,在瑞士、法、奧等國往返。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爆發後返俄,在革命理論和政策方面提出一套自成體系的主張,共產黨人奉為經典,並使其變成真正的現實,列寧已成為俄國黨政權力的核心,其獨裁權力超過「沙皇」,其聲望無人可比。加上他大言不慚的狂妄心態和力排眾議的專斷也招來反感,更顯示無人足以承擔其繼承人的地位。
列寧以蘇維埃政權新建,興革大計皆賴其主持,身心勞累。又因共黨內部磨擦迭起,憂心忡忡,而於一九二二年五月病倒,延至一九二四年一月逝世,時年五十四歲。同年,蘇維埃政府將「彼德格勒」改名為「列寧格勒」(Leningrad)以示紀念。
自一九二二年起至一九三○年,共黨領導階層間展開了為期八年的傾軋,結果在史達林的合縱連橫妙用陰謀下一一解體,造成了一人獨裁的新局面。
史達林原名約瑟夫‧朱加施維里(Joseph Djugashvili),史達林為其革命後使用的化名之一,意為「鐵人」。另一化名「科巴」(Koba),這是一個游擊匪首的名字。史達林一八八九年生於外高加索,父為一農民出身的鞋匠,慣常酗酒後毒打此子,母為一農奴之女。史達林在弗里斯神學院就讀時被開除,一八九八年加入社會民主黨,參加革命活動,多次被捕送往西伯利亞充軍。一九○五年開始與列寧會晤,其後成為布黨分子,一九一二年被任為中委。當列寧臥病時,史達林已身兼數職,位居要津。
自一九三○年起,俄國史進入了史達林為中心的極權政治(Totalitarianism)時代,直至一九五三年史達林逝世始告結束,前後凡二十三年之久。
共產黨自一九二一年起成為俄國唯一掌握政權的政黨。當十月革命成功後,布爾什維克即採獨裁路線,共黨外勢力全被清除後,乃轉而發生共黨內鬥。列寧逝世後,內訌更趨激烈。經過了一九二三至一九三○年長期自相殘殺,史達林終於鞏固了他一人的獨裁地位,而且有所作為。正如英國首相邱吉爾所說:「史達林是世上無出其右的最大獨裁者,他接手時,俄國只有木犁,而當他撒手人寰時,俄國已經擁有了核子武器。」的確,史達林用專制獨裁的手法,使蘇聯只花了十三年的時間就達到了其他國家花上數十年乃至上百年才達到的成就,不能不說是「功在黨國」,但也因此造成了蘇聯極大的失誤和缺陷:在經濟上著重重工業發展,使輕工業和農業嚴重失衡,產業結構畸形,浪費大量國家資源,而效率卻很低,雖然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卻是以犧牲長期更大的利益為代價,導致國強民困。
在政治上,史達林緊握實權,大搞個人崇拜,整肅異己,權力鬥爭擴大,危害深遠。但當國家面臨外侮時,史達林仍能指揮若定。
影響俄國民族性的因素
影響俄國民族性的因素十分複雜,卻不外下列各點:
一、地理
自古迄今,任何國家的發展,無不受其地理環境的影響。舉凡水陸形勢的分布、山嶺河川的配置、土壤的肥瘠、資源的貧富、氣候的寒暖、雨量的豐缺等地理因素,均與國家的立國方針、外交趨向、經濟活動、社會組織,以及文化思想等等,具有密切的關聯。地理因素對俄國人民族性的影響尤屬顯而易見。
構成地球整個表層能供人類居住生存的空間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僅有百分之二十九是陸地。也就是說,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地球表面是不能居住的。
如果將地球...
目錄
推薦序一 前外交部長錢復
推薦序二 中央研究院近史研究所研究員朱浤源
自序
前言
壹、影響俄國民族性的因素
一、地理
二、歷史
三、政治
四、經濟
五、宗教
六、語言
七、教育
八、文化
貳、俄國人的民族意識
一、國家意識
二、外交意識
三、危急意識
參、俄國人的獨特性格
一、堅韌
二、粗獷
三、極端
四、忍耐
五、憂鬱
六、迷信
七、服從性強
八、猜疑機詐
九、反叛性
十、挺而走險
十一、自大狂與自卑感
十二、本性善良
十三、嗜酒如命
肆、俄國女性的獨特性格
伍、俄羅斯民族依色彩區分
陸、從蘇聯解體看俄國人的民族性
柒、俄羅斯人爭奪北極主權勢在必得
捌、在中美俄三角關係上我們應有的認識
推薦序一 前外交部長錢復
推薦序二 中央研究院近史研究所研究員朱浤源
自序
前言
壹、影響俄國民族性的因素
一、地理
二、歷史
三、政治
四、經濟
五、宗教
六、語言
七、教育
八、文化
貳、俄國人的民族意識
一、國家意識
二、外交意識
三、危急意識
參、俄國人的獨特性格
一、堅韌
二、粗獷
三、極端
四、忍耐
五、憂鬱
六、迷信
七、服從性強
八、猜疑機詐
九、反叛性
十、挺而走險
十一、自大狂與自卑感
十二、本性善良...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