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讀冊過生活》節目,第012集 【http://activity.taaze.tw/static_act/202106/needs/page12.htm 】 VIDEO 人生永遠沒有最晚的開始
在終點之前,去找到為自己做的事
老了,更能活出不自我設限的人生
一本關於新時代、新老人(New Old)聰明慢老最真摯、鼓舞的書寫!
林蒼生(統一集團前總裁丶三三會顧問)
白明奇(成大醫學院神經學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林安鴻(生生國際(香港)丶家文化研究基金會創辦人)
王曙芳(能量心理治療講師/作家)
人生智樂推薦!
從哀樂中年到智樂老年,優雅發現「第三人生」
從「第二座山」看見應該有的自心映照
深秋初冬之際,是蘇東坡筆下「最是橙黃橘綠時」,提供給現代人中年後的張望與借鏡。中年後的橘色世代,其實是最圓潤大熟的年紀,我們都應該思考如何聰明慢老。
王浩一的誠實書寫,環繞著死亡、孤獨、衰老等種種深秋人生議題。「老人學」是這個時代最迫切需要學習的議題。關於老化所呈現的各種層面應該知道的事,在他筆下,幻化成許多有溫度的小故事,耐人尋味。
本書不僅獻給每個終將邁入深秋的初老族,更對每一個想要重啟人生的我們帶來啟發。準備好人生新行李,老了也無妨。行走天涯,樂活到老,哪怕天涯,後來只是海角一畝菜園,也要孤芳自賞,雅興更高。
初老族該「怎麼讓自己過得幸福」?王浩一的「四個看法」:
一:生活不是規劃的,它是有機的。
舉例爬山,過去會一路朝向最後的山頂風景。現在如果半路巧遇老友,可以停下來敘舊,不急著攻頂。甚至累了,就直接下山,不再執著。
二:生活是覺察與品味細節。
重新定義自己的幸福標準,「察覺」生活中一切的種種小地方,「察覺」旅行中角落裡美好小風景,這就是愛的過程。品味細節吧,即使它很平凡。
三:生活裡偶爾回顧,可以更勇敢。
初老的人,先靜下心往前看,端看著自己「現在走的這條路」,最後通往遺憾?還是滿足?如是有遺憾的疑慮,修正它,如果是滿足,那請更篤定地邁著步伐。
四:生活的美好體驗,隨時開始。
「人生永遠沒有最晚的開始」。生命的每個時期都是年輕的、及時的。這是初老的人,最需要的鼓舞。
年老時要怎麼「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可以遵循「五個法則」:
法則一:忘記,比記得更重要。
老,不足以懼,老是一種重生。此刻該卸下責任重擔,騰出過去生命的成敗糾葛,讓自己變成新的空杯,讓「詩與遠方」開始充滿大心。
法則二:練習,比天分更重要。
退休前,開始前瞻理想老後的自己,以幽默盎然的心態,面對未來生命裡洄瀾或是寂寞。「自在老去、聰明慢老」也需要練習。
法則三:大局,比小節更重要。
別計算自己的「殘值」?要累積自己的「加值」。把自己老後的日子,變成了一種創作,不要再拘泥於過去歲月的小鼻子小眼睛。
法則四:軟,比硬更重要。
軟,就是溫柔的人,也是懂得愛人愛己的人。如此活著的人,面對生命考驗、死亡,都較為自在。常保赤子之心,必有好事發生,這就是信仰。
法則五:割捨,比周全更重要。
人到了中年,要有能力把壞日子過好,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不值得你珍惜時,學會放棄,但是該珍惜的,學會珍惜。
作者簡介:
王浩一 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是歷史。對於知識的輸入,像是油井的挖井工人,從一個點鑽入之後,一直深入到最根底處開採。對於文字的輸出,則像是一位數學家的橫向思考,習慣把不相關的東西,找到新關係。 雜學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中年過動兒;寫古蹟建築,總先拭去歷史塵痕,尋訪古人的風水與文化密碼;寫食材美食,喜歡帶著筷子,用胃來上地理、歷史課;寫城市旅行,總從菜市場小農的夏瓜秋果開始,記錄古廟老街和文創小店;寫珍貴老樹,往往另闢蹊徑,探討昔日種樹人的心思;寫歷史筆記,則是把各種英雄的智慧,對照《易經》每個卦的心理情境;寫心理哲學,孤獨心事總在一個人的旅行之後,開始飛翔。
章節試閱
如果可以,在自己的「興趣」中培養出「儀式」— 北宋四大家之一蔡襄,晚年已經不能飲茶,卻仍然堅持每日烹茶,當是每天的必要儀式。一般人對於飲茶,往往解渴而已,只有心懷情趣的人,才能在烹茶之間,自得一片方圓。 民初周作人說了:「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朋友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人生需要準備的,從來不是昂貴稀有的茶種,而是一種喝茶的心境。如果你不喝茶,或是僅止於止渴,應該也能領略這番哲學吧。 儀式,興趣的儀式,可以讓我們明白「快樂,需要花腦筋」,也了解「幸福,需要反覆練習」。以前的人說,只要觀察一個人是看報紙的哪些版面,就可以預測他的壽命。現代的人,則可根據一個人的手機裡有哪些APP連結與他所占用多少時間,可以預測他的生命長度。 同樣地,我們根據一個人「興趣的儀式」有無,可以輕易知道他快樂與幸福的品質。 NBA的金州勇士隊有一位精采的球員柯瑞(Stephen Curry),他受到世界球迷的喜愛,在激烈的球季進行中,他有一個「興趣的儀式」:評比所有球場所賣的爆米花!他自笑:「我真的上癮得很誇張」。NBA總共有三十支球隊、二十九個球場。他說:「我對他們賣的爆米花,根據新鮮度、鹹度、奶油味,還有酥脆程度這四個項目做了評比。前三名是籃網、熱火、獨行俠,最差的是湖人與快艇的洛杉磯主場,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的人,當他從事業退休了,手中的勞務全部結束了,終於可以把一輩子埋頭、彎腰的姿態,改變成站姿的時候,反而看到「真正的人生風景」,一定是陌生的,令他們惶惶不安的。我認識一些優秀親友,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當他們「心不甘情不願」地退休了,如果心態沒有準備好,往往發現他們陷入混淆、失落的情緒,對於生活的未來一無所悉,於是他們開始摸索。如果,過去他「對生活沒有興趣」,那他將慘了。 有朋友笑著說他的退休生涯,目前的階段是「摸著石子過河」,他說退休前沒有「65+,退休的黃金十年」觀念,不懂提前規劃。他是個幽默有趣的人,我猜他應該沒有問題的,很快就會理出「終活計畫」。如果他是屬於「一把乾枯無趣的竹掃帚」的人,我們也很快地就會看到他開始枯萎了。 我有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友,每隔幾天就可以在LINE上收到他傳來的照片。如果貼的是美食照片,他說「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如果是大自然照片,多會補述他的生活哲學。 有次傳來兩張樹葡萄的照片,留言:「雖然我沒種葡萄,但我種的『樹葡萄』已經初長成。一樣稱為『葡萄』但個性完全不同。樹葡萄長在樹幹上,果實偏酸,並不是令人期待的水果。這讓我了解每個人的天命不同,依著本性發展各自酸甜的滋味。遵循著價值性向做抉擇,羨慕別人所擁有的甜美多汁,還是歡喜感恩、用心品嘗自己的獨特個性?!全在一念之間,這裡面涵藏著決定這一世的生命情調!」 乾枯無趣vs幽默盎然,面對生命裡洄瀾或是寂寞— 《臨終前會後悔的25件事》有一個項目:「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如果他是這樣「人生只有工作」的人,可以輕易推演出結果:「老年時,他容易成了一把乾枯無趣的竹掃帚」,因他沒有時間培養興趣。無法領略理想生活,無法察覺生活裡「每一哩路」風景都不同。如果有人贈他一句「中秋,送你一片月光浸染過的山與海」,他應該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乾枯無趣的反義字,應該是「情趣盎然」。 「幽默」則是「情趣盎然」的精髓昇華,能夠高度享受生命的種種酸甜苦辣,包含悲哀,但是又能快快擺脫愁苦,笑對人生。 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幽默本身的祕密泉源不是快樂,而是悲哀。」他近一步說明「唯有勇敢地正視苦難,才是真正幽默的人」、「天堂裡不會有幽默,因為那裡沒有苦難」。有一次,他因為看不慣國會議員在國會通過某個法案,因此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個廣告,上面寫著:「國會議員有一半是混蛋!」報紙刊出,許多抗議電話隨之而來,這些國會議員可不認為自己是混蛋,紛紛要求馬克吐溫更正。馬克吐溫於是又登了一個更正啟事:「我錯了,國會議員,有一半不是混蛋。」他的幽默,也是我們喜歡他、懷念他、尊敬他的理由之一。 達賴喇嘛在新德里印度中心,參加一次紀念講座,題目是「談慈悲同情心」,期間他被問到「你是如何永遠保持微笑與快樂?」達賴喇嘛回答:「我有特殊的藥丸來保持微笑與快樂。」大家哈哈大笑,他接著建議,若要保持微笑與快樂,甚至可把敵人當作最好的老師。最後他強調自己身為藏人,而且是不斷練習「降伏內心」的佛教徒。 達賴喇嘛是一位「用幽默雕塑智慧」的宗教家,他隨時都能製造歡笑。有一次,記者和他閒談起他的服裝,問起他的袈裟缺一邊袖子,冬天會不會冷?他說,他有圍巾,以及,這樣穿才沒有臭味啊……。 有位記者訪問他:「佛教有過午不食的說法嗎?」達賴喇嘛說:「是啊!」記者又問:「那下午肚子餓了,你怎麼辦呢?」達賴喇嘛說:「就到廚房去偷吃囉!」達賴喇嘛很喜歡告訴大家「我只是一個平凡僧侶」,「偶爾餓到不行,我會向佛祖道歉,因為我是達賴喇嘛不能餓肚子,然後吃點餅乾充飢。」 邱吉爾首相有一次在公開場合演講,由台下遞上來一張紙條,上面只寫著:「笨蛋!」邱吉爾知道台下有反對他的人等著看他出糗,抬頭面向群眾,神色輕鬆地對大家說:「剛才我收到一張便條,可惜書寫人只記得署名,忘了寫內容。」邱吉爾不但沒有被不快的情緒控制,反而用幽默化解了尷尬。 二○一八年印度電影《老爸102歲》(102 Not Out),影片一開始,即見那位一○二歲的父親達特利,正在打電話要送七十五歲的兒子巴布去養老院,理由有趣,他不滿兒子拘泥不化的個性:「老氣橫秋,無所事事,死氣沉沉的人對健康的危害,超過香菸。」老爸補述:「因為兒子太無趣了,而他自己要想獲得長壽,就必須遠離這樣的人。」 住在一起的父子兩人,他們個性大不相同,從他們各自擁有的冰箱,就能夠明白巨大差異。兒子的冰箱裡裝著都是蔬菜和水果,講究養生、重視營養。老爸的冰箱則是零食、飲料,雖然為了健康不能吃掉這些,但是每次打開「純欣賞」都能獲有巨大能量。老爸穿著鮮豔的衣服,四處交朋友,跳舞也吹薩克斯風,喝紅酒,看星空,與陌生的司機也能聊得開心,路上有學童踢球他也能湊上去一起玩。 蒙山異禪師曾講述自己修行經歷的畫面:「不用著力,綿綿眼前,一切聲色五欲八風,皆入不得,清淨如銀盆盛雪相似,如秋空氣肅相似。」鮮明又不露痕跡,相異又少有分別。銀盆盛雪、秋空氣肅很具象,但是意旨何在?許多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每個人感受自己生命裡洄瀾或是寂寞,乾枯無趣或是情趣盎然,都是「生命意境」能力,只是它們分別在光譜的左右兩端。 情趣盎然的人生意境,是家家泉水,戶戶垂楊— 我們來認識古人的「賞梅意境」,他們講究知色、知香、知形、知韻、知時,其中的「知韻」有梅韻四貴:橫、斜、疏、瘦。貴含不貴開、貴老不貴嫩、貴稀不貴密、貴瘦不貴肥。有沒有受教的感覺? 明年初春,到南投信義鄉風櫃斗賞梅之際,可以嘗試看看這般的美學角度。古人也講究賞梅天候:淡雲、薄寒、細雨、微雪、晚霞,同時講究植梅背景:清溪、小橋、竹邊、粉牆、黛瓦。 如果你是情趣盎然的人,旅行的地方不管是自然山水、紅塵城市、鄉間小鎮,都會是悠悠生情之處。對於城市小旅行,之所以重訪一座城市的理由,也許是那裡的一條適合隱居的巷弄、一件青梅往事、一座古韻宅院、一間狹小酒肆、一河汪汪漁水、一抹湮花水色、鬱蒼老樹幾株、嫣然的羅綺胭脂、老街舊屋自適場景、春雨潤如絲的小巷、秋風送爽的郊野……只要心懷情趣盎然,什麼地方都是生命的好滋味。 「年歲有加,並非垂老,情趣丟失,方墮暮年」,這個道理簡單,但是「真正懂得」的人不多。在開始懼怕衰老的歲月之際,多少人因為「我已經老了」的念頭而自我放棄「熱愛生活」,孰不知有多少人在喪失掉「熱愛生活」的那一刻,他已經死了,他只是在假裝生活的行屍走肉。 《老爸102歲》電影裡,七十五歲的兒子警覺老爸真的要送他到養老院,為了能夠繼續留在家裡,他妥協同意老爸定下的五個任務: 一、給死去多年的妻子寫情書; 二、斷絕和醫生的聯繫(老爸希望兒子不要活在小心翼翼的人生中); 三、剪掉蓋了多年的毯子(戒掉這條用了六十年的毯子,斷絕依賴的舒適圈); 四、用一天的時間去孟買旅行; 五、讓一盆君子蘭在半個月開花。 老爸要求兒子寫情書的背後原因是:難道當伴侶去世,就帶走了一個人全部的心動和愛的能力嗎?養一盆蘭花,只要三天對它唱歌,就能讓君子蘭開花……結果老爸在第三天晚上,偷偷換成一株花開的蘭花,不知情的兒子以為這是奇蹟,振奮的情緒油然滋長……電影的最後是七十五歲的兒子在老爸半騙半哄又帶著威脅下,漸漸改變,不再暮氣沉沉,不再謹小慎微。他找回活力與熱情,重新熱愛生命。年紀永遠不是藉口,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reset,可以被重塑。而按鈕就在自己手中,你要不要情趣盎然地啟動它? (節選自「第五章:退休前,前瞻理想老後的自己」)
如果可以,在自己的「興趣」中培養出「儀式」— 北宋四大家之一蔡襄,晚年已經不能飲茶,卻仍然堅持每日烹茶,當是每天的必要儀式。一般人對於飲茶,往往解渴而已,只有心懷情趣的人,才能在烹茶之間,自得一片方圓。 民初周作人說了:「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朋友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人生需要準備的,從來不是昂貴稀有的茶種,而是一種喝茶的心境。如果你不喝茶,或是僅止於止渴,應該也能領略這番哲學吧。 儀式,興趣的儀式,可以讓我們明白「快樂,需要花腦筋」,也了解「幸福,...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向人間夕陽敬酒 ◎林蒼生(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向夕陽敬酒,敬的是夕陽餘暉中,千古正氣。 晨起的陽光很潔淨,晚後夕陽卻帶點悲涼,悲涼無語,一生波濤都在無語中沉寂,成為正氣。 沒有正氣的夕陽只是夕陽,正氣是人間懷寶,只能在悲涼的無語中領會。 遂一杯濁酒,敬向那千古的英雄們,敬向人間夕陽! 好友王浩一是一位真正用心的讀書人。他博覽群書,範圍很廣,而且走遍南北江河,包括一樹一枯枝如何與歷史相接,鉅細靡遺從不放過。他的筆記,隨便一篇都是好文。看他的著作,從《英雄守弱》到一系列將歷史人物與易理卦爻相對比,使人知道我們的一生,原來都因循著一線無形的脈絡在行走,那脈絡就是易理的神祕隱藏。我也研究《易經》多年,但王浩一能如此融會貫通,我也只能自嘆不如。 在這本新書中,他從古今歷史及現代人物,由其潮起潮落來談人間生死。生死之事大矣哉!大家都不敢想,不敢碰,卻又無法不想,無法不碰,這是生而為人的悲哀。人的生命從無始到無終,是一條無限長的線,我們這一生只是其中一小段而已。 我常說,棒球如果不是打九局就不會緊張,但不緊張就不會精采。人生亦同,可歌可泣是人生的緊張,而沒有緊張就不會精采。精采是每一個英雄的內在追求,甚至於為了精采而置生死於度外,文天祥如此、史可法如此、岳飛……都是如此。所以英雄的終結,常令人無語,那無語中的正氣累積起來,遂成為中華文化傲人的特徵。 很奇怪,也不知道什麼原因,西方歷史是比較少這一類突出人物。王浩一在本書中所提到的西方名人,在遲暮中所說言語,雖也令人會心,但仍缺乏東方式的刻骨銘心—慘烈裡的正氣。或許這與東西方天生的天性有關。而我能以擁有這東方獨有的正氣為榮。雖然如此,不管東方或西方,在英雄遲暮之時,都有其美麗的呈現,讀者們如能將之深藏內心深處、慢慢體會,或許那體會將會是自我生命昇華的花朵。 「覺知」是這體會的關鍵,如何時刻不忘覺知,不被分別心與妄念掩蓋,使覺知永保清明,那清明的覺知是可以跨越生死的生命長線。無論如何,要緊緊看著這條綿綿永續的覺知長線,那麼生死之間就沒什麼罣礙的事了,聽說在文天祥受刑之前,某個道人在他耳邊講的就是這一件事。 所以,我們要向夕陽敬酒,敬那綿綿長青的生命。敬向夕陽、敬向英雄,也敬向自己。我們的生命正滿懷正氣,充沛於天地之間,永不熄滅。 謝謝浩一,給我們這麼多啟發! 【推薦序二】 晚安 ◎白明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寫這本書的人很不容易,讀這本書的人真夠水準,幫這本書寫推薦文,要有膽量! 七年前我曾幫一本名為《凡人》的暢銷書寫推薦文,作者是菲利浦.羅斯(Philip Roth),寫的是深受身體病痛、親情苦難的平凡老人,很深入內心的故事。當年,據說羅斯是摘下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呼聲很高的候選人,我本想藉此沾光,可惜連續幾年都沒聽到好消息。 華文世界王牌作家王浩一這本《向夕陽敬酒: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記錄人事內容,縱貫中外幾千年,甚至涵蓋傳LINE邀我寫推薦文前幾天的新聞事件。不同於《凡人》,能被此書引述的人物都是名人,讀者除了好好品味歷史名人、達官顯貴的遭遇之外,也得好好讀出作者的主觀意識。 我花了一整天看完厚厚的書稿,自忖會讀這本書的主要讀者,是出生於一九五五至一九七○年之間的「新老人」(New Old)。這群讀者擁有超強求知慾、上網能力、不服輸、有點錢、有點時間,但生活卻有些空虛,對《俗女養成記》的內容特別有感。可以預期的是,這群人一旦買了書、讀著讀著就會隨時上網查資料,欣賞作者字句裡提到或描述的詩句、風景與建築,享受與作者一樣的體驗,然後,不斷地反過來看看自己。 這時,重點就來了。 想想看,十年後的生活和現在還會是一樣嗎? 讀著、讀著,這群人也很容易會引發後悔、放棄、享受、奉獻、重新來過、快點動手的念頭,或是飆車、衝浪、去喝幾杯、大睡一覺的衝動,心想簡直是對號入座。 接著,又想想,世界、生態、社會正急速改變中,不如早點面對吧! 被比喻成一天的人生,夕陽好似晚年;然而,長壽如斯的當代人們可能有兩段、三段、甚至四段人生。夕陽,只是暗示不久之後太陽又將升起。 那麼,夕陽來吧,我們乾杯! 同時,明天記得起床。 【推薦序三】 生生不已,觀之又觀 ◎林安鴻(生生國際(香港)、家文化研究基金會創辦人) 哲學探索三觀:宇宙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而上帝最傑出的,也最頭痛的創作:有本我/自我甚至於超我意識及覺知的靈長人類,也演化積累他的人生哲學三觀:生活觀、生命觀和生死觀。 這「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如何在此段生死的時空中順天應人地「轉識成智」呢?想必會在適當時機、年齡與狀態,自然而然,自覺自省如蘇格拉底所說的:「不經反省與檢視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來整理過去、把握當下、展望未來,了悟萬物/人/我的來源與歸宿。 浩一(友直、友諒、友多聞的典範)多年來「雜食」博覽群書,從建築、歷史、文學、易理、美食、老樹古廟、名山禪寺,橫向連結不同元素,而又深度挖掘梳理脈絡「轉聞成書」。然而,我們彼此這幾年卻不約而同地漸漸把眼光與關懷轉移至生活與生命的有關命題,特別是孤獨、餘命管理、生生之觀、銀力社會……等現象。這就在二○一七年《華盛頓郵報》評選十大買不到的奢侈品,盡是與「生活與生命」相關得到佐證。 浩一以他一貫的從容逍遙態度思考、整理也實踐(我等基本上也是相通相應的)人生不同階段的狀態、境地與期許:懵懂少年、放肆青年、揮灑壯年、哀樂中年、智樂老年。特別是與「50+」橘世代相關,在深秋遲暮人生,如何能有優雅自在的老後,驀然發現「第三人生」的自己可能的風景與風光,看見「第二座山」的自己應該有的自心映照人生。 所以呀,所以啊,揭諦揭諦,走吧走吧!臣服於超越與本然,養生齊物,走入社會人群,提升心性(=提升人的品質)、修己利他(=建設人間淨土),積累時空連續不滅的正能量的善因果循環,在生活的實踐中與生命的流轉中—Make life & living better,修練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To Be a Better You! 向浩一與有鹿文化帶來的美善用心的生命智慧議題敬酒! 【推薦序四】 十一顆相思豆 ◎王曙芳(能量心理治療講師/作家) 早起,決定帶爸爸去走路,沒想到爸爸同意了。因為疫情,他已經許久不去散步。穿上西裝褲還繫上皮帶,爸爸跟我走向巴克禮公園,一路抱怨太陽炙熱。爸爸不讓我牽手,也不喜我等他,揮手要我先走。我小心揣度他的速度,放慢腳步,一前一後走著,維護這個老人的尊嚴。 為了避開太陽,我們拐入一條陌生的小徑,意外發現一片樹林。有民眾鋪設的棧橋,讓人跨越鴻溝。進入林子,兩組老人已經分別在樹下泡茶「開講」。一問才知,他們每天早上六到八點來此「上班」,八點後各自回家。突然有個人跑出來招呼爸爸,原來是教會七十多歲的長老,爸爸見他立刻開心笑了,雖然喊不出名字。長老邀爸爸一起泡茶茶聊天,爸爸婉拒,他不願跟陌生人社交,母親去年離世之後,爸爸落寞,不知如何排遣時間,成為老宅男,鎮日與電視為伍。 長老太太到樹林裡,撿了幾顆火紅的相思豆,放在爸爸手上,爸爸看看問,這可以吃?她說:「讓你看水水的!你日後來此慢撿,存在小瓶子裡。」 浩一書寫初老要培養的境界是「遠方與詩」,長老太太有詩,她默默撿了了紅色的豆子,交給爸爸,想喚醒他心中沉睡的對於美的感受。 得了相思豆,跟朋友寒暄,爸爸心情明顯變好,回家路上,他哼著歌。一路捏著豆子,到家後,攤開手掌,發現相思豆,但顯然已經忘了剛剛的事,阿茲海默症快速侵蝕著他腦部的記憶區塊。他問我這是什麼,一次要吃幾顆? 他日常所見的紅色丸子,不是藥就是維他命。沒有醫療功能,只有美和詩歌的相思豆,爸爸沒見過。他今年八十五歲。 我曾是瑞典偵探片《青年神探維蘭德》(Young Wallander)的粉絲。記得在看最後幾集時,這位鉅細靡遺,脾氣暴烈的天才警探知道自己罹患失智症,記憶力正在消退,不得不退出心愛的工作。一度因為燒水壺忘記關瓦斯,他把房子燒了。最後一集的瓦蘭德,老偵探看著小孫女在海邊嬉遊,對女兒承認,他記得的事每天都在減少,知道他的心慌,女兒安靜地說:「我會幫你記得。」 這幾年,因為爸媽的關係,我對終老的狼狽憂鬱有深刻體驗。媽媽是浩一書中描述的,等死等得心灰意冷的老人。行動不便之後,她更加意興闌珊。爸爸則是終生奉獻給公司,不懂怎麼面對孤獨的退休老人,親子和朋友關係都疏離。 浩一的誠實書寫,環繞著死亡、孤獨、衰老,種種深秋人生議題。他擅長筆記與彙整,將古今中外關於老人的勵志故事與智慧攤在眼前,「老人學」是這個時代最迫切需要的,但這本書不僅是給初老族看,也給每個終將邁入深秋的我們讀。關於老化所呈現的各種層面,我們應該知道的事,在他筆下,幻化成許多有溫度的小故事,容易吞嚥消化,同時耐人尋味。擅長寫美食的他,把老人學烹煮為一道道精緻菜餚,信手拈來是家常的可口。 浩一剛過六十,邁入初老,由自身出發,帶領我們上人生的最後一堂課。當功成名就如過眼雲煙,當耳不聰目不明,骨質疏鬆,當身體逐日瓦解衰頹,我們還能開始嗎?能夢想嗎?可以愛嗎?擁有詩嗎?這些大哉問,他企圖找到解答。人生餘命,如何把生命的熱情延燒下去,直到我們和宇宙交換的最後一口氣?他說一定可以,也必須可以。 浩一提出「預約優雅的老後」這個概念。想要預約的人,必須提前部署。許多對美的感知力與觀賞力,都必須及早開始自我訓練。否則,有一天,我們會忘記如何「看水水」的相思豆,只會吃紅色的藥丸子。 我從事「能量心理學」的教學與諮商,相信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精微的能量場找到答案和解套。前來找我的個案多是在傳統醫療體系找不到答案,想要從另類醫療尋求協助。 有一次,診所來了一個七十幾歲的阿嬤。陪同而來的兒子說,母親認為她牙齒咬合有問題,已經換了幾個牙醫,卻都找不到什麼毛病,他懷疑阿嬤會不會是心理問題。我診斷的結果,阿嬤的毛病是源自於一個「美好的創傷」。是的,你沒看錯,並不是糟糕的事情才會形成創傷,太美好的事,如果當事人無法整合,也會形成問題。這個模式說的是,一個人曾經有過非凡的美好經驗,因此對日後的生活都不再滿足,一心想要再創之前的高峰經驗。這是許多老人的普遍問題。 我用台語和阿嬤聊天。阿嬤的高峰經驗,是她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那時候所有的小孩都住在附近,阿嬤每天可以去不同孩子家串串門子,探女兒看兒子陪孫子,吃飯聊天。哪像現在,家裡只剩她和老伴兩人。老先生買了六部電視,每個房間都在播放電視,但兩人不再有對話。阿嬤無聊寂寞,心裡不舒坦卻說不出口,牙齒怎麼咬合都不順遂。填滿電視聲音的生活,是許多老人的寫照。一個人孤單,兩個人疏離,這就更顯淒涼。 除了釋放她對過往「美好」經驗的執著,阿嬤需要的是走出家裡構築的電視牆,重新與人連結,就算兒女不在身邊,也可以學習做些自己開心的事。這是我給阿嬤的處方。 「話說當年勇」不必是老人的點唱機唯一的曲目,浩一書中提出許多其他的案例,令人雀躍。修身養性不夠,「修心」才是解藥。 浩一提出的養生哲學,是培養「遠方與詩」的態度,他的閒適,是「自由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他認為「生活,不要省略任何趣味細節,開始練習創造一個有振奮作用的環境,把沒有意義的事,看成很有意義的事,才能夠讓自己樂活。」老化和失智都是每個人可能會面對的問題。不必迴避,提前部署,坦然面對。 二○二五年,台灣即將晉身「超高齡社會」,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超過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每四個人裡面,就有一個。如何樂活,怎麼終老,既是社會問題,也是個人責任。 浩一在《孤獨管理》提出:孤獨可以不必孤單,只要還有柔軟的心能夠品味,一個人的旅行也有深刻的詩意。而今他要「向夕陽敬酒」,說的是一種氣魄、詩魂,如太白的俠客行一般,老了也行,誰怕誰。行走天涯,樂活到老。哪怕天涯,後來只是海角一畝菜園,也要孤芳自賞,雅興更高。
【推薦序一】 向人間夕陽敬酒 ◎林蒼生(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向夕陽敬酒,敬的是夕陽餘暉中,千古正氣。 晨起的陽光很潔淨,晚後夕陽卻帶點悲涼,悲涼無語,一生波濤都在無語中沉寂,成為正氣。 沒有正氣的夕陽只是夕陽,正氣是人間懷寶,只能在悲涼的無語中領會。 遂一杯濁酒,敬向那千古的英雄們,敬向人間夕陽! 好友王浩一是一位真正用心的讀書人。他博覽群書,範圍很廣,而且走遍南北江河,包括一樹一枯枝如何與歷史相接,鉅細靡遺從不放過。他的筆記,隨便一篇都是好文。看他的著作,從《英雄守弱》到一系列將歷...
作者序
自序:向每一個夕陽敬酒 Toast each sundown with wine 有些英雄戰死沙場,有些美人紅顏薄命,他們如同劃過天際的流星,璀璨,短暫,令人惋惜,卻留下一道耐人尋味的美麗,讓人緬懷,也令人繾綣感動。 然而有人活得久,除了美人遲暮,多了尷尬的白髮與皺紋,多了惱人的腰痠與背痛,怕的是有人晚節不保,驚得是有人遺毒百年。但是大多人當走完春、夏、秋季的人生,最後面對不可知的冬天,怕的是漫長而寒冷的黑色冬天,如果長期失業,如果經濟困頓,如果早年失智,如果臥床長照,如果……最後僅能疲憊地等待「孤獨死」,怎麼辦? 終老,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沒有提前部署,「人生會後悔的項目」清單將快速增長。這是老年學的研究、研習主要課題之一,只是,它在學術界裡多是「急死太監」空轉,象牙塔外的民間,那些初老族、橘色世代、深橘世代卻隱晦不談「老」,不去面對「死」,直到枯萎。 王陽明說:「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生死觀」一直是人類的大哉問,在不同的年代、族群、文化,它都是「大事」,也是生命倫理學的根本問題。面對老化,可能無奈,我們可以笑笑說「歲月不饒人」,面對死亡,我們可能感到恐懼。但是無論怎樣,生死是我們總要面對的東西。問題是如何面對? 中年後,夕陽無限好?我們知道活得夠久,才能填寫完畢所有的「人生考卷」,而如果能夠寫下最後的答案:「我了無遺憾!」這樣的境界我們嚮往。心態如果能「俯天涯海角,萬端塵事付浮雲」,我們相信,最終也可以靜心地,看「雲卷千峰色」,聽「泉和萬籟聲」。 「你當過老人嗎?」問的不是人生經驗,問的是人的同理心。 蘇東坡說「最是橙黃橘綠時」,提供給現代人中年後的張望與借鏡,也思考50+想要過什麼生活?然而,我們總在不知不覺中看見父母的白髮,察覺他們的腳步漸漸蹣跚。幾年後再一個轉身,赫然發現自己「不一樣」了,許多年輕時可以做的動作,肌肉仍有記憶,但是肢體已經力不從心了,許多事我們愈來愈像當年的父母,甚至思維、習慣。我們不禁要問自己:「是什麼時候變老的?」 有一次搭上捷運,因為手上拿著登山枴杖,有人急急要讓座給我。 在南京旅行,有一位年輕的母親抓住小孩說:「小寶,讓爺爺先過!」 五月在國稅局,幫我服務的女工讀生,一直尊敬地稱呼我:「阿北!阿北!」 認真讀了文茜的新書《終於,還是愛了》,她談了許多自己生病、手術後的生命思緒,也說到「愛」,「如果連好好愛自己都學不會,你為什麼覺得別人懂得如何愛你?包括那個別人的名字叫做母親?父親?」閱讀她的領悟之後,把這本書收入書架,放在詹宏志《人生一瞬》旁邊。宏志說的是「年歲漸長,記憶發酵,孩提往事一幕幕,如此鮮明多彩,卻令人心生疑惑」。 如果,我們把五十歲當是一條線,那些50+的唐宋詩人、詞人他們在晚年生涯,人生最後幾年的作品之中,透露些什麼幽微情懷?面對遠離朝廷,隱身江湖,年華老去,他們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的感慨之下,如果選出他們晚年的一句話「代表老後態度」,有豁達曠遠的,有深情依依的,有自由自在的,我是這樣整理與羅列的: 一、陸游,享壽八十六歲,夜靜孤村聽笛聲 二、李清照,享壽七十二歲,載不動許多愁 三、黃庭堅,享壽六十一歲,心情其實過中年 四、司馬光,享壽六十八歲,我已幽慵僮更懶 五、白居易,享壽七十五歲,香山閒居一千夜 六、辛棄疾,享壽六十四歲,問松我醉如何 七、薛濤,享壽七十二歲,滿腹相思東流水 八、劉禹錫,享壽七十一歲,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九、柳永,享壽七十一歲,柔腸斷,還是黃昏 十、賈島,享壽六十五歲,歸臥故山秋 十一、陶淵明,享壽六十三歲,獨曠世以秀群 十二、蘇東坡,享壽六十五歲,人生無處不青山 十三、蘇轍,享壽七十四歲,幽居一室少塵緣 退休之後,人生還有風景,人生沒有想像中的短。去察覺人生有那麼多條路可走,偶爾多繞路也無妨,因為可以看到更多人生風景。 只是,我們要「替未來二十年準備」,預約優雅的老後。退休前,如何準備人生新行李,這才是重點!開始簡化生活,建立與「生命之流」新的連結,學會感應到世界其實藏有一股巨大的奧祕。也學會真正閒適的心情,那個才是「真正寧靜」,理解「當下與永恆」都在自己手掌上。 梵谷說:「倘若你聽到心理的聲音在說,你不能畫畫,那麼,你將想盡辦法作畫,然後那個聲音將會沉默。」從初老到終老,我們一定會聽到自己內心很多的「否定」,記住:不要論斷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如此才能活出「不自我設限的人生」,反正機會不多了,為何不多去試試?
自序:向每一個夕陽敬酒 Toast each sundown with wine 有些英雄戰死沙場,有些美人紅顏薄命,他們如同劃過天際的流星,璀璨,短暫,令人惋惜,卻留下一道耐人尋味的美麗,讓人緬懷,也令人繾綣感動。 然而有人活得久,除了美人遲暮,多了尷尬的白髮與皺紋,多了惱人的腰痠與背痛,怕的是有人晚節不保,驚得是有人遺毒百年。但是大多人當走完春、夏、秋季的人生,最後面對不可知的冬天,怕的是漫長而寒冷的黑色冬天,如果長期失業,如果經濟困頓,如果早年失智,如果臥床長照,如果……最後僅能疲憊地等待「孤獨死」,怎麼辦? 終老...
目錄
推薦序 向人間夕陽敬酒 ◎林蒼生 推薦序 晚安 ◎白明奇 推薦序 生生不已,觀之又觀 ◎林安鴻 推薦序 十一顆相思豆 ◎王曙芳 自序 向每一個夕陽敬酒 第一章:寂寞沙洲冷 第二章:在東嶽殿,上一堂死亡哲學課 第三章:那些古人,他們死前說了什麼 第四章:從古人的貶摘,說說中年後失業 第五章:退休前,前瞻理想老後的自己 第六章:從初老心理到聰明慢老 第七章:他們花二十年的時間在等死 第八章:不想麻煩兒女 第九章:七十歲,我選擇重新開始 第十章:選擇單身,但不排斥兩個人 第十一章:定下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座標 第十二章:終老時,屋矮不礙雲
推薦序 向人間夕陽敬酒 ◎林蒼生 推薦序 晚安 ◎白明奇 推薦序 生生不已,觀之又觀 ◎林安鴻 推薦序 十一顆相思豆 ◎王曙芳 自序 向每一個夕陽敬酒 第一章:寂寞沙洲冷 第二章:在東嶽殿,上一堂死亡哲學課 第三章:那些古人,他們死前說了什麼 第四章:從古人的貶摘,說說中年後失業 第五章:退休前,前瞻理想老後的自己 第六章:從初老心理到聰明慢老 第七章:他們花二十年的時間在等死 第八章:不想麻煩兒女 第九章:七十歲,我選擇重新開始 第十章:選擇單身,但不排斥兩個人 第十一章:定下自己在這個世界的...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 ,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 ,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