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推翻您對「藝術」的了解!
許多人在觀賞或嘗試了解藝術時,常常感到忐忑不安,好像沒有豐富的學術和歷史學養,就沒有能力享受看作品的樂趣。作者希望您在看完這本書之後,能夠至少知道這一點,那就是人人可以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人人可以過上藝術的生活——看看他(作者本人)就知道了!連這來自英國鄉下埃塞克斯郡(Essex)而且有變裝癖的陶藝家,不都被藝術界的黑社會接納了嗎?
本書作者格里森‧佩里認為:「藝術界需要有人不斷提問,更何況動動腦筋有助於享受與理解藝術。不管是粗人、窮光蛋或有願景想與大家分享的公民,我深深相信人人有資格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也可以當藝術家。當藝術家不需要具備特定社會條件,屬於任何社會階層,只要通過練習,獲得鼓勵和有一點自信,你也可以擁有藝術的生活。」
這位在英國大眾媒體前常以女裝現身的男性作家,也是一位當代藝術家,他透過這本書告訴讀者,每個人都可以欣賞藝術(這就是為什麼本書名為《當代藝術大白話》而不是《崇拜藝術學院的精英吧》那種書名),在書中,他也回答了許多我們在美術館中肯定會遇到,卻又不好意思提出的問題,例如:藝術品的好與壞怎麼分辨?作品的品質高低的標準在哪?甚至,要怎麼知道某件作品不是垃圾,而真的是藝術品?
請您跟我們一同進入佩里的文字中,閱讀他所舉出的許多拍案叫絕的真實故事、藝術圈中無奇不有的真實案例,免除對當代藝術的距離感,建立起自己對藝術欣賞的信心和新的眼光。
作者簡介:
格里森•佩里(Grayson Perry,生於1960年)英國當代藝術家、作家和廣播節目主持人,他的藝術創作以彩繪瓷瓶、刺繡等等形式為主,其創作所關注的,包含對當代藝術圈的觀察、社會中的偏見與弱勢議題等。作為一個英國極具知名度的藝術家,佩里在歐美有極豐富的展覽經歷,並在2003年獲得透納獎。2013年他在BBC的芮斯講座(Reith Lectures)的演講,是該節目自成立以來最受歡迎的系列。2020年他更成為歐洲文化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伊拉斯謨獎(Erasmus Prize)的年度得獎者,藉以表彰其對英國社會與文化的影響和貢獻。
譯者簡介:
金振寧,美國華盛頓大學動植物學學士,台灣輔仁大學翻譯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電影理論碩士。二〇〇七年進入台灣誠品畫廊工作,從此愛上藝術的世界。一晃眼十年過去,現為陪伴孩子成長以筆代劍延續所愛。曾為《一個人的收藏》撰寫影片腳本,譯有《如何書寫當代藝術》、《創造展覽》等書,同時在Medium上展開「人間味」寫作計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拍案叫絕‧‧‧‧‧‧這本書有滿滿的笑話、滿滿的插畫、滿滿難忘的妙言雋語,重要的是,有滿滿的啟示,每一頁讀來都想暫停一下說:『來聊一下吧。』這本書輕薄短小,卻是我讀過最激發腦力的藝術指南。每所學校都應該把它列入必讀書單。」
琳恩・芭柏(Lynn Barber),《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佩里的藝術之旅趣味橫生,幾乎每頁都有格言或一段話想要抄下來‧‧‧‧‧‧這本書太好看了,挑釁意味十足,閱讀它是一大享受。佩里透過書寫告訴我們,如何在尖銳苛刻的藝術界中保護自己,同時這本書也是他寫給藝術的情書‧‧‧‧‧‧就像一首調皮的小詩歌,讚頌二十一世紀包羅萬象的藝術界。」
梅樂妮・瑞德(Melanie Reid),《泰晤士報》(The Times)
「這本書附帶許多精彩插圖,同時顯示出佩里不只是一位視覺藝術家,還是一位文字藝術家‧‧‧‧‧‧他寫出敏銳的雙眼對藝術界的觀察,就如他所說的:『我的工作是注意到其他人沒有注意到的東西。』文字間盡是精闢的見解和思想‧‧‧‧‧‧同時又如此犀利有趣。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佩里的原因。他是那麼的聰明,提出我們想問的問題,說出我們也希望可以想到的觀點。藝術是什麼?該如何判斷眼前作品的優劣?喜歡某些類型的藝術家,有錯嗎?
莎拉・克蘭普頓(Sarah Crompton),《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格里森・佩里娓娓道來創作的喜悅,將藝術界爭論不休的議題端上檯面‧‧‧‧‧‧藝術界的大門是寬還是窄‧‧‧‧‧‧並暴露出這當中的浮華與虛誇‧‧‧‧‧‧最可敬的是,閱讀他在本書提出的觀點,我看得出來他不只抱持信念,而且活出他的信念。」
提姆・亞當斯(Tim Adams),《觀察家報》(Observer)
「佩里以幽默揭露『高級品味』與『低俗品味』的差別。」
麥可・普羅傑爾(Michael Prodger),《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這本書透露出佩里細膩思考的一面‧‧‧‧‧‧是一篇毫無矯飾的美學論著。」
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觀察家報》(Observer)
「佩里的書讀來趣味無窮,藝術界需要不斷去深刻思考,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他用機智的分析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來討論微妙複雜的議題,一路上拋出各種引人入勝的觀察和小故事。」
卡蘿・基諾(Carol Kino),《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名人推薦:「拍案叫絕‧‧‧‧‧‧這本書有滿滿的笑話、滿滿的插畫、滿滿難忘的妙言雋語,重要的是,有滿滿的啟示,每一頁讀來都想暫停一下說:『來聊一下吧。』這本書輕薄短小,卻是我讀過最激發腦力的藝術指南。每所學校都應該把它列入必讀書單。」
琳恩・芭柏(Lynn Barber),《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佩里的藝術之旅趣味橫生,幾乎每頁都有格言或一段話想要抄下來‧‧‧‧‧‧這本書太好看了,挑釁意味十足,閱讀它是一大享受。佩里透過書寫告訴我們,如何在尖銳苛刻的藝術界中保護自己,同時這本書也是他寫給藝術的情書‧‧‧‧‧‧就像一...
章節試閱
第一章、蛤,這麼貴?!
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台的節目《阿徹一家》(The Archers)自首播以來走過六十年載,這齣廣播肥皂劇絕非孕育前衛藝術的搖籃,卻是因為它,我才赫然發現當代藝術已經從小眾變成主流了。
劇中一位自詡為安橋村(Ambridge)文化大使的主角琳達・史尼爾(Lynda Snell)積極地四處奔走,千方百計想把村民的作品放在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的第四基座(Fourth Plinth)上,與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Anthony Gormley)一較高下。當時葛姆雷即將在第四基座上展出作品,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其創作計畫「1及其他」(One and Other)。這個情節的出現,可是重要的轉折點。我不禁思考,該從哪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如果琳達・史尼爾都稱得上是當代藝術的粉絲,這就代表當代藝術要不是已經贏得普羅大眾的認同,就是可能走上歪道,流於庸俗了。現在連火紅而且思想保守的廣播肥皂劇都要在一件「參與式行為藝術作品」上演出一大橋段,當代藝術是否不再是某個冷門的邪教,而成為大眾文化中的日常?
許多人在觀賞或嘗試了解藝術時,常常感到忐忑不安,好像沒有豐富的學術和歷史學養,就沒有能力享受看作品的樂趣。我希望你在看完這本書之後,能夠至少知道這一點,那就是人人可以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人人可以過上藝術的生活——看看我就知道了!連我這來自英國鄉下埃塞克斯郡(Essex)而且有變裝癖的陶藝家,不都被藝術界的黑社會接納了嗎?
我想問問題,也想回答問題!我想問的都是一些基本問題。觀眾走進美術館時,可能有一肚子的狐疑,或許有些人不好意思開口問,但我不會不好意思!有些人要不覺得這些疑問不重要,早已有了答案,要不就是覺得天知地知只有他們不知,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藝術界需要有人不斷提問,更何況動動腦筋有助於享受與理解藝術。不管是粗人、窮光蛋或有願景想與大家分享的公民,我深深相信人人有資格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也可以當藝術家。當藝術家不需要具備特定社會條件,屬於任何社會階層,只要通過練習,獲得鼓勵和有一點自信,你也可以擁有藝術的生活。希望我在書裡提供的一些基礎技能,可以幫助你達到這樣的目標。只是這不是逛街血拼,過程不一定輕鬆簡單,也無法一蹴而就。
很少人在投身藝術時,腦子裡只想著白花花的銀子,大部分人是受創作的慾望驅使,或者喜歡欣賞藝術,或是喜歡和藝術家相處。這表示這種人通常有滿腔的熱情和好奇心,還有一顆敏感的心。他們是一群友善又有趣的人!藝術界可以給你滿不錯的生活,來吧來吧!不過,要過這種生活不容易,這裡並不全是財富、名流和免費的酒水。你必須投入大量的勞力與時間,還免不了伴隨著痛苦與挫折,但卻是一個非常有收獲也是多姿多彩的世界。過去二十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發覺到藝術的優點。
就拿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來說吧,它是英國排名第一或第二最多人造訪的觀光景點,也是世界訪客人數排名第四的美術館,每年迎接五百三十萬名訪客。從里約巴西銀行文化中心(Centro Cultural Banco)到馬德里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Reina Sofia),再到布里斯本昆士蘭現代美術館(Queensland Gallery of Modern Art),這些機構舉辦的當代藝術展總是吸引成千上萬的藝術愛好者前往朝聖。儘管藝術大受歡迎,許多人對於參觀美術展覽仍然感到不自在,特別像是商業畫廊,即使到現在還是讓人望而生怯。櫃檯坐著精緻優雅到讓人距離感十足的畫廊小姐,裡面是大片打磨過的高級水泥地板,展廳擺著成堆晦澀難懂的東西,觀賞時還得小心翼翼地壓低聲音說話,更別說談論作品時用的火星文,聽起來高深莫測,往往讓人有聽沒有懂。
初次走進當代藝術殿堂的人要立馬理解眼前的一切,可能就像我去聽一場古典音樂會卻對古典樂一竅不通,說:「呦?不就是一堆雜音嘛?」是一樣的。看作品時,我們可能滿頭問號,甚至被激怒。其實,只要用對幾個工具,就可以開始理解甚至欣賞它。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可能得靠一點技巧,因為理智上,你可以很快接上線,但情感和心靈上的連結卻需要花上一段時間。你必須跟當代藝術朝夕相處才行,請記得這一點。
作為一名專職藝術家,面對一張白紙或一堆陶土,思考和決定「我該怎麼辦?」是我的日常,因此在評論當代藝術界的時候,我希望我的思考方式會有別於其他人。畢竟我是實際在文化現場工作,是個成天搞得灰頭土臉的實踐者。話說回來,現在是服務經濟當道的時代,把我當成文化界客服中心的客服員,或許更為貼切。
這麼說會被許多學者譴責,但是作為實踐者而非廣義的專家,我也想以自身經歷來剖析我眼中的當代藝術世界。我想從個人在藝術界的工作經驗,綜合歸納出普遍觀察到的現象和感想,希望除了當代藝術的觀眾,我那些在工作室中揮灑和敲敲打打的藝術家同儕們也有興趣翻閱這本書。
第一章、蛤,這麼貴?!
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台的節目《阿徹一家》(The Archers)自首播以來走過六十年載,這齣廣播肥皂劇絕非孕育前衛藝術的搖籃,卻是因為它,我才赫然發現當代藝術已經從小眾變成主流了。
劇中一位自詡為安橋村(Ambridge)文化大使的主角琳達・史尼爾(Lynda Snell)積極地四處奔走,千方百計想把村民的作品放在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的第四基座(Fourth Plinth)上,與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Anthony Gormley)一較高下。當時葛姆雷即將在第四基座上展出作品,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其創作計畫「1及其他」(O...
目錄
蛤,這麼貴!?___________________009
品味差者佔多數___________________021
何謂好作品?如何判斷作品好壞?誰說了算?作品的品質不重要了嗎?
劃清界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73
什麼可稱之為藝術?這年頭凡事皆可是藝術,但並非凡事皆稱得上藝術。
反骨好,藝術界歡迎你!__________129
現在的藝術還能嚇到人嗎?還是大家早已見怪不怪?
一頭栽進藝術界___________________179
如何成為當代藝術家?
尾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
蛤,這麼貴!?___________________009
品味差者佔多數___________________021
何謂好作品?如何判斷作品好壞?誰說了算?作品的品質不重要了嗎?
劃清界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73
什麼可稱之為藝術?這年頭凡事皆可是藝術,但並非凡事皆稱得上藝術。
反骨好,藝術界歡迎你!__________129
現在的藝術還能嚇到人嗎?還是大家早已見怪不怪?
一頭栽進藝術界___________________179
如何成為當代藝術家?
尾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