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520
二手價:55 折,NT$ 285
限量商品已售完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史書美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比較文學系、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兼任陳漢賢伉儷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榮譽講座教授。合編《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
▌梅家玲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
▌廖朝陽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主要的研究範圍包括文學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精神分析理論、科技與文化、後人類理論、電影與介材研究、佛教思想等。
▌陳東升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主題從解嚴後政商關係與都市發展、產業轉型的社會學分析,進入到直接民主的探究與倡議、另類經濟體系形成的可能性分析。
作者群(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驥懋
目前任職於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研究興趣主要在於關注台灣鄉村在新自由全球化下的政治、文化以及生產體制變遷。在後結構主義取徑以及人類學理論視野的啟發下,其研究聚焦在新自由主義治理術如何和在地人/非人行動者協商並生產出矛盾且複雜的主體。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以及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等期刊上。
▌史書美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比較文學系、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兼任陳漢賢伉儷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榮譽講座教授。主要華文專書包括《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及《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另合編《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等,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
▌李育霖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台灣文學、電影研究、生態批評、翻譯研究與德勒茲研究等。近期著作包括《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擬造新地球》,另編有《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帝國在臺灣》與Deleuze and Asia等書,並翻譯《德勒茲論文學》與《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等。目前研究除聚焦華語語系研究外,也探索數位科技帶來的後人文狀況。
▌周素卿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專長與研究興趣,在都市地理部分,包括:都市空間發展與規劃、都市更新與再發展、都市政治與政策研究、都市與區域治理、永續城市的地理;在經濟地理學的部分,包括:科學園區的發展與規劃、高科技產業的組織與地域網絡特性、台商在東南亞與大陸的投資與發展;在跨領域的部分,近年開始從事有關智慧生活的跨領域人才培育和研究,主要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政策的演進、智慧家庭技術發展的進程,以及科技與生活的展示與再現。
▌林亞婷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校區舞蹈史暨理論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副教授兼舞蹈研究所所長。Sino-Corporealities Contemporary Choreographies from Taipei, Hong Kong, and New York專書作者,其他文章收錄於Identity and Diversity: Celebrating Dance in Taiwan、Routledge Dance Studies Reader、Danses et identités: De Bombay à Tokyo、《舞蹈研究與台灣》,並主編與合著《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等。前台新獎聯合主席及Society for Dance History Scholars理事,現任「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
▌林芳玫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主修文學社會學。曾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與教授。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文學社會學、文化認同與民族主義、台灣歷史小說。曾出版《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女性與媒體再現》、《永遠在他方: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等專書。
▌林建光
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暨外文所副教授,專長科幻小說研究、後現代小說與理論、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台灣電影等。論文發表於《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文山評論》、《電影欣賞》、Evil and Ugliness: Across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等中外學術期刊及專書。曾主編《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與李育霖合編)、《新空間‧新主體: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視野》(與江凌青合編)、《一位年輕藝術家的畫像:江凌青得獎文集》等書籍。
▌邰立楷(Nicolas Testerman)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系博士候選人,現任美國培普丹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國際研究和語言學系的客座講師,授課領域包括中文和華語的現代及後現代文學和美學、佛學與中文教學(TCFL)。目前研究著重中文、華文與法文的現代主義,探究其中之唯生論、現象學、認識論、存在主義、美學及政治。
▌洪子惠
上海紐約大學文學助理教授,研究現當代英語和華語語系文學、全球華人移民史及文化網絡、後殖民論述、比較族裔學和多元文化論述。目前兩專書計畫皆以亞太地區移民為題,其一探討20世紀東南亞土生華人的文化生成與身分書寫,其二以21世紀的台灣為場景,將原住民和新住民的經驗並置,反思多元文化主義國族化的問題。
▌紀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博士。著有學術專書《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2017年OPENBOOK年度好書;2017年鏡週刊年度好書),小說集《膜》、《感官世界》等等。英文期刊論文發表於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Tamkang Review,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等等。科幻小說作品法文版和日文版已經在法國、日本Amazon展售。
▌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
1957年生,蘭嶼達悟族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集文學作家、人類學者於一身,以寫作為職志,現為專職作家,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的負責人。著作包括《八代灣神話》、《黑色的翅膀》、《冷海情深》、《海浪的記憶》、《老海人》、《天空的眼睛》、《大海之眼》等等。《大海浮夢》入圍2015年聯合報文學大獎。
▌珊卓拉‧哈定(Sandra Harding)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與性別研究傑出教授。主要研究範圍為女性主義與後殖民理論、認識論、研究方法論、科學哲學等領域。著作包括Objectivity and Diversity: Another Logic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Sciences from Below: Feminisms, Postcolonialities, and Modernitie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亦編有The Postcolon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Reader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等學術專書。
▌孫松榮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藝術觀點ACT》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以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
▌張君玫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求學時期開始從事社會科學的理論翻譯工作,博士論文研究華文現代性的相關論述,一向主張跨科際的研究取向。研究與教學領域為社會學理論、後殖民論述、女性主義理論、生態與動物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2016)和《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2012)。
▌梅家玲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臺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著有《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20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等。
▌陳東升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主題跟隨著台灣社會變遷而形成,從解嚴後政商關係與都市發展、產業轉型的社會學分析,進入到直接民主的探究與倡議、另類經濟體系形成的可能性分析。理論的發展是必須要連結到台灣社會的情境,並且提出實踐的可能性。
▌陳國偉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現任台灣人文學社理事長、文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曾任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人、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Affiliate Fellows)。研究領域包括台灣現當代文學、大眾文學、推理小說、流行文化、族群論述等。著有專書《越境與譯徑: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主編韓文專書《台灣文學:從殖民的遊記到文化的平台》(韓國外國語大學出版)。
▌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現任Asia-pacific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委員會主席、PSA議程和ISH發展委員會成員。曾任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2013-2016)、《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主編(2006-2012)、國內外期刊編委。專長為科學哲學、科技與社會研究、自然哲學與科學史,也探索台灣思想史。著有國內、國際期刊與專書論文近七十篇,以及七本著作如《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2012)。近來與Otavio Bueno和Melinda B. Fagan合編科學形上學專書Individuation, Process,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OUP, 2018)。
▌傅大為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研究主題為科學史、科技與社會研究(STS)、性別與醫療、台灣近代文化史等。近十多年來的代表作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2005),最近則著力於STS研究的系譜史,還有致力於東亞的STS研究與發展,即將於2019年春出版《STS的緣起與建構》(臺大哈佛燕京叢書08)。早年曾透過台灣社會運動的經驗與反省,出版了如《基進筆記》、《知識與權力的空間》等文集,思考基進的「邊緣戰鬥」等意義。
▌辜炳達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英國文學博士,論文題目為Quotidian Micro-Spectacles: Ulysses and Fashion。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詹姆士‧喬伊斯、20世紀跨大西洋英語現代主義、台灣當代小說與建築書寫。學術研究之外,也正在進行台灣小說家駱以軍巨著《西夏旅館》的英譯工作。
▌黃宗慧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曾任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及《中外文學》等學術期刊之總編輯。主要研究領域為精神分析、動物研究、當代文學理論。相關論著曾刊登於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文化研究》、《中外文學》等刊物。著有《以動物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2018);合譯有《拉岡精神分析辭彙》(2009);編有《台灣動物小說選》(2004)、合編有《放牠的手在你心上》(2013)。
▌黃冠閔
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哲學史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合聘教授。著有《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Un autre souci de soi. Le sens de la subjectivité dans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ntique。研究領域為德意志觀念論(謝林)、現象學、當代法國哲學、比較哲學、風景哲學。
▌黃英哲
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現任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台灣近現代史、台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文專著有《「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2007年初版,2017年第三版)、《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2016)。日文學術著作多部。
▌黃涵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英美文學學會理事,曾任台灣人文學社理事長與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主編,研究興趣包含附魔、後人類、生命政治、精神分析、恐怖文學等。近期出版包括《跨界思考》(2017)與《附魔、疾病、不死生命》(2017),目前正在進行佔領運動與安那其的研究和撰寫計畫。
▌楊乃女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學術專長為烏托邦文學、女性科幻小說以及後人類理論,對台灣電影的研究稍有涉獵。已發表的學術論文大部分關注英美的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文學,也曾研究過台灣的紀錄片和台語科幻片,近年來轉向後人類論述的研究。
▌詹閔旭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訪問學人(2010)、美國UCLA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系訪問學人(2012-2013)。著作《認同與恥辱:華語語系脈絡下的當代台灣文學生產》(2013),譯作《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2015,與施俊州、曾珍珍合譯)。
▌廖勇超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以及《中外文學》總編輯。研究專長為喬伊斯研究、大眾文化研究、性別理論與怪物研究。近年來研究方向專注於怪物在流行文化以及批判理論中的收編與介入性。歷年來著作刊登於《中外文學》、《文山評論》、《臺灣文學研究集刊》以及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等期刊,討論議題含跨瑪丹娜、後人類科幻動漫、怪物文學以及電音三太子等等。
▌廖朝陽
美國普林斯敦大學東亞研究博士,回國後在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任教,目前為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主要的研究範圍包括文學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精神分析理論、科技與文化、後人類理論、電影與介材研究、佛教思想等。研究成果多發表於學術期刊。
▌劉紀蕙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臺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主任。研究領域包括當代歐陸政治哲學、東亞現代性與政治思想、精神分析與批判理論、台灣文化研究、視覺文化研究,近年專注於邊界政治、不平等公民、亞際社會內部殖民結構等議題。代表性著作有《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及近百篇中英文學術論文。
▌蔡林縉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學士、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博士候選人。
▌鄭惠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外文所博士。現為自由譯者、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兼任助理教授。
▌蕭立君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曾任《中外文學》總編輯。研究領域包括後殖民理論、加勒比海文學與文化、精神分析、種族論述、台灣現代文學,以及東亞脈絡下之批判理論等。目前正在撰寫有關台灣的「冷戰現代主義文學」之英文專書。已出版之專書篇章收錄於Comparatizing Taiwan(Routledge)及Representing Humanity in an Age of Terror(Purdue UP);期刊論文曾發表於《中外文學》、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及M/MLA Journal等國際期刊;亦曾擔任英文專書“This Shipwreck of Fragments”: Historical Memory, Imaginary Identities, and Postcolonial Geography in Caribbe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之主編。
▌謝若蘭
西拉雅族,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司法正義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兼任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司法正義學理論、法律與社會、人權理論、性別/族群/階級、集體認同與社會運動、傳統知識與智慧產權、原住民族教育、環境正義等。著有專書Collectiv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Identity-Based Movement of Plain Indigenous in Taiwan(2006/2010),以及《在,之間。in between認同與實踐之間的學術研究儀式》(2017)。
▌蘇碩斌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原為都市空間、媒介文化研究的社會學者,目前在文學領域發展文學社會學議題,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主編《旅行的視線》等書,近年在推動台灣「非虛構寫作」實踐,並由師生以集體書寫方式出版《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女內帖》、《終戰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二手價:55 折,NT$ 285 NT$ 520
限量商品已售完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史書美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比較文學系、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兼任陳漢賢伉儷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榮譽講座教授。合編《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
▌梅家玲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
▌廖朝陽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主要的研究範圍包括文學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精神分析理論、科技與文化、後人類理論、電影與介材研究、佛教思想等。
▌陳東升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主題從解嚴後政商關係與都市發展、產業轉型的社會學分析,進入到直接民主的探究與倡議、另類經濟體系形成的可能性分析。
作者群(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驥懋
目前任職於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研究興趣主要在於關注台灣鄉村在新自由全球化下的政治、文化以及生產體制變遷。在後結構主義取徑以及人類學理論視野的啟發下,其研究聚焦在新自由主義治理術如何和在地人/非人行動者協商並生產出矛盾且複雜的主體。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以及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等期刊上。
▌史書美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比較文學系、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兼任陳漢賢伉儷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榮譽講座教授。主要華文專書包括《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及《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另合編《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等,為「知識台灣」學群發起人之一。
▌李育霖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台灣文學、電影研究、生態批評、翻譯研究與德勒茲研究等。近期著作包括《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擬造新地球》,另編有《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帝國在臺灣》與Deleuze and Asia等書,並翻譯《德勒茲論文學》與《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等。目前研究除聚焦華語語系研究外,也探索數位科技帶來的後人文狀況。
▌周素卿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專長與研究興趣,在都市地理部分,包括:都市空間發展與規劃、都市更新與再發展、都市政治與政策研究、都市與區域治理、永續城市的地理;在經濟地理學的部分,包括:科學園區的發展與規劃、高科技產業的組織與地域網絡特性、台商在東南亞與大陸的投資與發展;在跨領域的部分,近年開始從事有關智慧生活的跨領域人才培育和研究,主要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政策的演進、智慧家庭技術發展的進程,以及科技與生活的展示與再現。
▌林亞婷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校區舞蹈史暨理論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副教授兼舞蹈研究所所長。Sino-Corporealities Contemporary Choreographies from Taipei, Hong Kong, and New York專書作者,其他文章收錄於Identity and Diversity: Celebrating Dance in Taiwan、Routledge Dance Studies Reader、Danses et identités: De Bombay à Tokyo、《舞蹈研究與台灣》,並主編與合著《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等。前台新獎聯合主席及Society for Dance History Scholars理事,現任「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
▌林芳玫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主修文學社會學。曾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與教授。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文學社會學、文化認同與民族主義、台灣歷史小說。曾出版《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女性與媒體再現》、《永遠在他方: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等專書。
▌林建光
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暨外文所副教授,專長科幻小說研究、後現代小說與理論、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台灣電影等。論文發表於《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文山評論》、《電影欣賞》、Evil and Ugliness: Across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等中外學術期刊及專書。曾主編《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與李育霖合編)、《新空間‧新主體: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視野》(與江凌青合編)、《一位年輕藝術家的畫像:江凌青得獎文集》等書籍。
▌邰立楷(Nicolas Testerman)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系博士候選人,現任美國培普丹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國際研究和語言學系的客座講師,授課領域包括中文和華語的現代及後現代文學和美學、佛學與中文教學(TCFL)。目前研究著重中文、華文與法文的現代主義,探究其中之唯生論、現象學、認識論、存在主義、美學及政治。
▌洪子惠
上海紐約大學文學助理教授,研究現當代英語和華語語系文學、全球華人移民史及文化網絡、後殖民論述、比較族裔學和多元文化論述。目前兩專書計畫皆以亞太地區移民為題,其一探討20世紀東南亞土生華人的文化生成與身分書寫,其二以21世紀的台灣為場景,將原住民和新住民的經驗並置,反思多元文化主義國族化的問題。
▌紀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博士。著有學術專書《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2017年OPENBOOK年度好書;2017年鏡週刊年度好書),小說集《膜》、《感官世界》等等。英文期刊論文發表於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Tamkang Review,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等等。科幻小說作品法文版和日文版已經在法國、日本Amazon展售。
▌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
1957年生,蘭嶼達悟族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集文學作家、人類學者於一身,以寫作為職志,現為專職作家,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的負責人。著作包括《八代灣神話》、《黑色的翅膀》、《冷海情深》、《海浪的記憶》、《老海人》、《天空的眼睛》、《大海之眼》等等。《大海浮夢》入圍2015年聯合報文學大獎。
▌珊卓拉‧哈定(Sandra Harding)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與性別研究傑出教授。主要研究範圍為女性主義與後殖民理論、認識論、研究方法論、科學哲學等領域。著作包括Objectivity and Diversity: Another Logic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Sciences from Below: Feminisms, Postcolonialities, and Modernitie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亦編有The Postcolon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Reader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等學術專書。
▌孫松榮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藝術觀點ACT》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以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
▌張君玫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求學時期開始從事社會科學的理論翻譯工作,博士論文研究華文現代性的相關論述,一向主張跨科際的研究取向。研究與教學領域為社會學理論、後殖民論述、女性主義理論、生態與動物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2016)和《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2012)。
▌梅家玲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臺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著有《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20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等。
▌陳東升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主題跟隨著台灣社會變遷而形成,從解嚴後政商關係與都市發展、產業轉型的社會學分析,進入到直接民主的探究與倡議、另類經濟體系形成的可能性分析。理論的發展是必須要連結到台灣社會的情境,並且提出實踐的可能性。
▌陳國偉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現任台灣人文學社理事長、文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曾任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人、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Affiliate Fellows)。研究領域包括台灣現當代文學、大眾文學、推理小說、流行文化、族群論述等。著有專書《越境與譯徑: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主編韓文專書《台灣文學:從殖民的遊記到文化的平台》(韓國外國語大學出版)。
▌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現任Asia-pacific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委員會主席、PSA議程和ISH發展委員會成員。曾任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2013-2016)、《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主編(2006-2012)、國內外期刊編委。專長為科學哲學、科技與社會研究、自然哲學與科學史,也探索台灣思想史。著有國內、國際期刊與專書論文近七十篇,以及七本著作如《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2012)。近來與Otavio Bueno和Melinda B. Fagan合編科學形上學專書Individuation, Process,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OUP, 2018)。
▌傅大為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研究主題為科學史、科技與社會研究(STS)、性別與醫療、台灣近代文化史等。近十多年來的代表作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2005),最近則著力於STS研究的系譜史,還有致力於東亞的STS研究與發展,即將於2019年春出版《STS的緣起與建構》(臺大哈佛燕京叢書08)。早年曾透過台灣社會運動的經驗與反省,出版了如《基進筆記》、《知識與權力的空間》等文集,思考基進的「邊緣戰鬥」等意義。
▌辜炳達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英國文學博士,論文題目為Quotidian Micro-Spectacles: Ulysses and Fashion。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詹姆士‧喬伊斯、20世紀跨大西洋英語現代主義、台灣當代小說與建築書寫。學術研究之外,也正在進行台灣小說家駱以軍巨著《西夏旅館》的英譯工作。
▌黃宗慧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曾任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及《中外文學》等學術期刊之總編輯。主要研究領域為精神分析、動物研究、當代文學理論。相關論著曾刊登於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文化研究》、《中外文學》等刊物。著有《以動物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2018);合譯有《拉岡精神分析辭彙》(2009);編有《台灣動物小說選》(2004)、合編有《放牠的手在你心上》(2013)。
▌黃冠閔
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哲學史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合聘教授。著有《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Un autre souci de soi. Le sens de la subjectivité dans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ntique。研究領域為德意志觀念論(謝林)、現象學、當代法國哲學、比較哲學、風景哲學。
▌黃英哲
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現任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台灣近現代史、台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文專著有《「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2007年初版,2017年第三版)、《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2016)。日文學術著作多部。
▌黃涵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英美文學學會理事,曾任台灣人文學社理事長與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主編,研究興趣包含附魔、後人類、生命政治、精神分析、恐怖文學等。近期出版包括《跨界思考》(2017)與《附魔、疾病、不死生命》(2017),目前正在進行佔領運動與安那其的研究和撰寫計畫。
▌楊乃女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學術專長為烏托邦文學、女性科幻小說以及後人類理論,對台灣電影的研究稍有涉獵。已發表的學術論文大部分關注英美的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文學,也曾研究過台灣的紀錄片和台語科幻片,近年來轉向後人類論述的研究。
▌詹閔旭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訪問學人(2010)、美國UCLA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系訪問學人(2012-2013)。著作《認同與恥辱:華語語系脈絡下的當代台灣文學生產》(2013),譯作《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2015,與施俊州、曾珍珍合譯)。
▌廖勇超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以及《中外文學》總編輯。研究專長為喬伊斯研究、大眾文化研究、性別理論與怪物研究。近年來研究方向專注於怪物在流行文化以及批判理論中的收編與介入性。歷年來著作刊登於《中外文學》、《文山評論》、《臺灣文學研究集刊》以及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等期刊,討論議題含跨瑪丹娜、後人類科幻動漫、怪物文學以及電音三太子等等。
▌廖朝陽
美國普林斯敦大學東亞研究博士,回國後在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任教,目前為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主要的研究範圍包括文學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精神分析理論、科技與文化、後人類理論、電影與介材研究、佛教思想等。研究成果多發表於學術期刊。
▌劉紀蕙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臺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主任。研究領域包括當代歐陸政治哲學、東亞現代性與政治思想、精神分析與批判理論、台灣文化研究、視覺文化研究,近年專注於邊界政治、不平等公民、亞際社會內部殖民結構等議題。代表性著作有《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及近百篇中英文學術論文。
▌蔡林縉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學士、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博士候選人。
▌鄭惠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外文所博士。現為自由譯者、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兼任助理教授。
▌蕭立君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曾任《中外文學》總編輯。研究領域包括後殖民理論、加勒比海文學與文化、精神分析、種族論述、台灣現代文學,以及東亞脈絡下之批判理論等。目前正在撰寫有關台灣的「冷戰現代主義文學」之英文專書。已出版之專書篇章收錄於Comparatizing Taiwan(Routledge)及Representing Humanity in an Age of Terror(Purdue UP);期刊論文曾發表於《中外文學》、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及M/MLA Journal等國際期刊;亦曾擔任英文專書“This Shipwreck of Fragments”: Historical Memory, Imaginary Identities, and Postcolonial Geography in Caribbe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之主編。
▌謝若蘭
西拉雅族,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司法正義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兼任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司法正義學理論、法律與社會、人權理論、性別/族群/階級、集體認同與社會運動、傳統知識與智慧產權、原住民族教育、環境正義等。著有專書Collectiv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Identity-Based Movement of Plain Indigenous in Taiwan(2006/2010),以及《在,之間。in between認同與實踐之間的學術研究儀式》(2017)。
▌蘇碩斌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原為都市空間、媒介文化研究的社會學者,目前在文學領域發展文學社會學議題,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主編《旅行的視線》等書,近年在推動台灣「非虛構寫作」實踐,並由師生以集體書寫方式出版《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女內帖》、《終戰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