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是瘧疾、甲狀腺腫、烏腳病、小兒麻痺、B型肝炎等病猖狂的瘴癘之地,
因為陳拱北等公衛前輩的帶領,民眾揮別了怪病的夢魘。
本書帶您了解有遠見的十大公衛計畫,如何創造台灣經濟發展的奇蹟……
台灣的經濟奇蹟舉世矚目,但沒有公衛計畫的扎根,就沒有經濟發展的基石。
本書藉由介紹台灣十大公共衛生的成就,
帶你了解有遠見的公衛政策如何遏止傳染病威脅、
守護國民身心健康、扭轉人口結構,讓臺灣得以蛻變成長,傲視全球。
「公衛教育」是一種軟性、潛移默化的行為,影響力卻是無遠弗屆的。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一直在做公衛教育的宣導及公衛研究的補助,再版本書,除了向「台灣公衛之父」――陳拱北老師致意,也希望能傳承老師播種的精神,把公衛的種子埋進後輩的心裡,繼續為台灣的未來注入穩定的力量!
――葉金川(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簡介:
《大家健康》雜誌是國內知名的專業醫療保健雜誌,除了雜誌發行外,也出版醫療保健、心理勵志、公共衛生、運動生活等類別的優質好書。近期出版的《老年憂鬱不是老化:別讓藍色風暴遮蔽年邁旅程》、《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樂齡圓夢實踐家》、《未來更幸福!退休前必修的12堂課》、《幸福樂齡》、《關鍵戰疫》、《蔬食好料理》、《蔬食好料理2》、《最美好的時光》、《擊退乳癌》、《預約膝力人生》及《享受跑步,這樣跑才健康!》等書,均是通路、讀者口碑推薦的暢銷好書。
《大家健康》雜誌編輯團隊,秉持用心製作每一本好書的理念,讓讀者從「悅」讀中,耕耘自己身心靈的健康。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www.healthforall.com.tw
☼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www.facebook.com/healthforall1985
☼掌握第一手健康資訊,快搜尋Line@ID►@sji2669j
加入「大家健康Line好友」,一起為全家人的健康把關!
章節試閱
烏腳病防治
追查烏乾蛇原鄉,讓悲歌從此中輟
台灣在長期對烏腳病和砷中毒的防治與研究中,提出了含砷井水的暴露,與烏腳病盛行率的劑量效應關係等論文,已成為各國檢定飲水含砷量最重要的依據。各國在從事相關研究時,所引述的也多半是台灣的經驗與資料,足見我們的防治經驗是世人借鏡的珍貴史料。這些前輩花費無數心力,和以病患血淚所換取來的教訓,應該有人接棒,繼續研究下去,將真相追查得更徹底。
話說台南縣北門鄉台十七線的濱海公路旁,一棟哥德式白色建築,幾乎已掩沒在荒煙蔓草間。行經此地,想起了這棟白色洋樓的由來,也回顧半世紀以來,西南沿海一帶烏腳病為禍的情形。烏腳病患當年長長的喟嘆,淒厲的叫喊,似乎夾雜於呼號的海風中,嗚咽地訴說「烏腳仔」造化弄人的椎心之痛。
正如這棟已被隱沒了的洋樓一般,象徵落後、貧窮的烏腳病,正急速地從人們的記憶中褪去,今日已少有人提及。如今隨著防治中心裁撤,主管單位一再更換,那些悲慘的截肢病患多已凋亡、星散。但是,烏腳病這個悲劇的代名詞,並沒有完全消失,半世紀以來,病因依然成謎。
尤其與烏腳病高度相關的高量砷問題,已使得當地泌尿道癌症、皮膚癌發生率明顯增高。只有在進一步將這些問題釐清後,才能真正幫助所有居住在危險地區的居民,遠離烏腳病、砷中毒及癌症的威脅。
烏乾蛇的緣由
俗稱「烏腳仔」、「烏乾蛇」的烏腳病,是一種主要發生在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的地方性周邊血管疾病,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早在日據時代,烏腳病例即已零星出現,但數量不多。1956年左右,媒體大幅報導在台南縣安定鄉的復榮村村民發生「怪病」,才引起衛生當局注意,當時還將復榮村遷村到2、3公里之外。1958年,報紙開始反覆報導南部沿海地區正在流行「烏腳病」,患者先是腳上出現一些烏黑的顏色變化,接著烏斑沿腿向上方蜿蜒爬升,因而稱為「烏乾蛇」。由於醫藥不發達,所知也不多,病患幾乎只能任其由麻木、刺痛、轉黑,到潰爛、截肢。
這些病患慘不忍睹的遭遇經報導後,「烏腳病」才漸為人知,引起社會普遍關切。當時的台灣省衛生處即邀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陳拱北領軍,包括公衛教授吳新英、台大醫院病理科教授葉曙、侯書文、內科曾文賓、外科許見來醫師等人,組成烏腳病研究小組,投入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與醫療工作。
研究小組為了實地調查烏腳病患的情形、處境,曾在西南沿海跑了50多個村里,無論在豬圈牛舍、井邊路旁,甚至糞窖草堆,只要一發現有村民,他們即刻就地進行病例的檢視、確認等工作。在深入了解病患後,曾文賓說,這種病可稱人生一大「浩劫」,給個人與家庭帶來無盡的折磨。
患者病發時,多由足部向腿延伸,少數則發生於手指,從皮膚色素沉著開始,慢慢角化,變成烏黑。初期病患會感覺冷、麻、癢、蒼白、紫紅、烏黑,繼而進入「疼痛期」。疼痛雖有急緩之分,但其激烈的痛楚,常讓病患痛不欲生。曾以照顧上千名烏腳病患而獲醫療奉獻獎,人稱「烏腳病之父」的王金河老醫師說,尤其到了病患稱為「大月」的冬天裡,因天冷,血管劇烈收縮,入夜後,病患難忍痛徹心扉的哭嚎聲常穿門而出,任人聽了,都不忍卒聞。
人生至此,天道寧論?
過了「疼痛期」後,便進入「壞疽期」。此期又可分為乾、濕兩種。乾性患者的患部逐漸萎縮後,便乾燥、硬化,宛如木炭,之後停止進展,於罹病處自行脫落,所以烏腳病又有「臭焦尾」的說法。但是,再焦尾,其痛楚依然不減。濕性患者則患部起初腫脹,繼而縮小,但臭味強烈,遠遠聞之如死鼠一般,令人作嘔,而疼痛程度更是難以形容,常致病患坐立不安,無法進食,輾轉難眠。他們為了怕影響他人,起初都壓低聲調,低吟輕喟,但最終為疼痛所噬,再也禁不住大聲哀嚎起來,因而尋短者不在少數。
即使做生命鬥士,與烏腳病奮鬥,最後也多難逃截肢命運;甚至在截肢後,仍難逃病痛覆去翻來,只有一再地重複接受截肢的凌虐。因此,當地人也常將烏腳病稱為「分屍病」,一旦被纏上,不只殘廢終身,病患蒼茫、悲苦的呻吟,更讓人不禁有「人生至此,天道寧論?」之歎……
烏腳病防治
追查烏乾蛇原鄉,讓悲歌從此中輟
台灣在長期對烏腳病和砷中毒的防治與研究中,提出了含砷井水的暴露,與烏腳病盛行率的劑量效應關係等論文,已成為各國檢定飲水含砷量最重要的依據。各國在從事相關研究時,所引述的也多半是台灣的經驗與資料,足見我們的防治經驗是世人借鏡的珍貴史料。這些前輩花費無數心力,和以病患血淚所換取來的教訓,應該有人接棒,繼續研究下去,將真相追查得更徹底。
話說台南縣北門鄉台十七線的濱海公路旁,一棟哥德式白色建築,幾乎已掩沒在荒煙蔓草間。行經此地,想起了這棟白色洋樓的由來,...
作者序
再版序
最珍貴的公衛教材
文/葉金川(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董事長)
《發現台灣公衛行腳》這本書在2001年初版,最近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想要改版、重寫,但後來還是決定以「再版」方式處理,主要原因是:
第一,這本書是記錄公元2000年在慈濟大學舉辦的「本世紀台灣重大公共衛生計畫研討會」,當時國內的公衛重量級人物都有出席這個研討會,像是李明亮、楊志良、石曜堂、林瑞雄、陳建仁……等;如果改寫的話,可能會把這個研討會的痕跡抹去,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的。
第二,就是陳拱北夫人陳柯秀貞女士寫了一篇序「永不止息的傳承」,這篇序讀來非常動人,陳拱北教授的事蹟和精神歷歷在目。從情感的角度來看,這篇序賦予這本書的意義,其重要性並不輸給內文;如果重新改寫,新的內容未必能夠傳達這種一脈相承的精神與氣氛,可能會失去書中原本的傳承意義。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將近二十年來,在台灣的公衛史上,並未出現可與這十項相提並論、具有國際化格局,或者具有典範意義的公衛主題。
細數最近二十年中還稱得上稍具代表性的,例如我國曾參與世界衛生大會,不過,這也因為名稱上使用的是「中華台北」而具有爭議性;另外在國際衛生方面,台灣做得很好,這對台灣的衛生來說是件大事,但它並不是一個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議題。此外,「國產疫苗」和生技產業發展算是台灣的一大突破,但是從國際眼光來看,並不算是一項突出的成就。
想來想去,唯一我們做得很好的是「菸害防制」,但是以世界衛生組織的評分,台灣只能獲得69分,只能算是中段班;如果跟「B型肝炎防治」、「全民健保」等主題相較,實在不能相提並論。
根據以上的考量,與其改寫新書,還不如保留原書的內容,所以我們決定把書型外觀重新編排、增添些照片,內容則不做更動。
本書由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出資再版。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主要的活動包括每年舉辦一個大型的公衛講座,邀請世界級的大師來台演講,也補助公衛系的醫學生進行公衛研究與工作,以及相關的宣導。
基金會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公衛精神,陳拱北教授之所以被稱為「台灣公衛之父」,不僅僅是因為他在世時所做的事,更重要的是他對後進的栽培。他就像一個播種的人,把公衛的種子埋進學生的心裡,讓我們能夠持續為台灣的公衛成果付出努力。
「公衛教育」看起來是一種軟性、潛移默化的行為,但影響力卻是無遠弗屆的。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就是繼續在做這樣的事,我們這些曾經在師恩中如沐春風,後來經歷過公衛大風大浪的學生們,幾十年來對於這樣的過程感受很深;也很感謝陳拱北教授的家人繼續出資支持本基金會的運作,讓這股無形的能量能繼續傳承下去,繼續為台灣的未來注入一股穩定的力量。
讓我們藉由本書的再版,向永遠的陳拱北老師致意!
(2019年9月)
初版序一
永不止息的傳承
文/陳柯秀貞(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前董事)
喜聞策劃許久的「發現台灣公共衛生行腳」乙書終將出版了,更高興的是,這本書能以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名義出版。自台北市衛生局局長葉金川在電話中邀我寫序後,內心即充滿了感動,一時真不知從何著筆;心想,先夫拱北與我何其有幸,能有如此的良師益友?在他們的協助與支持下,有如此多的後進持續投入公共衛生領域效力,讓拱北生前念茲在茲,為提升台灣全民健康的心願,得以永不止息地傳承下去。
憶起1978年初,癌症病魔開始纏上拱北時,他已無法言語,仍不時發出痛苦與不安的歎息;我知道,在他清晰的腦海裡,還有太多公共衛生的想法與計畫未完成。我強忍不捨與悲傷,對他承諾:「雖然我從未過問你的工作,卻能了解你的心意;對於你未完成的理想與研究,我會拜託友人與學生們成立基金會,繼續為台灣公共衛生打拚……。」而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至今仍能持續、穩健地運作,要感謝的人真是太多了。我謹代表先夫拱北,為這記錄台灣過去重要公共衛生成果的書籍為序,也在此對所有愛護與支持拱北和這個基金會的友人們,再次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當年拱北捨臨床,走上公共衛生這條路,足跡遍布海內外,因而自與他結褵以來,我們一向聚少離多;做為傳統禮教束縛下的婦女,我只有全力持家、侍親、教子,讓他無後顧之憂;而個人也從無怨無悔,至今仍深以拱北為榮。因為公共衛生的成就,是國家經建發展的基石;如同拱北生前常說的,他的工作成就,原非來自於個人收入,而是如何提升台灣人的健康與壽命。
拱北當初全力投入的公共衛生工作,特別是在甲狀腺腫及烏腳病防治上,從今日看來,均已具成效,這也是所有公衛同仁共同成就的驕傲。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拱北也因而辭去世界衛生組織顧問一職,更全心為自己國家的公共衛生及研究賣命,致力於台灣空氣、水質及環境汙染的調查。今日全民健康保險所以能順利開辦,主要得力於當年群體醫療執業中心所打下的深厚基礎;這也是當年拱北一心期盼普及醫療、保健、照護理念的具體實踐。猶記當年,在多方努力、協調之下,很快獲得了亞洲基金會的經費贊助,並得到衛生署、農復會的政策支持,但仍耗費了二年多時間,才在北縣貢寮鄉澳底村設立了國內第一座群體醫療執業中心。可惜造化弄人,在澳底群醫中心開幕當天,拱北卻卧病在床,無法目睹他全力推動的計畫實現;為此,我至今仍抱憾不已。但台灣終在二十世紀末,全面開辦全民健保,拱北當時一心追求的保障全民健康心願,也總算落實了。我想,拱北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的。
其實,在這人人想賺錢的時代,公共衛生可謂是吃力又不討好的工作。記得1973年暑期,台北女青年會(YWCA)組織了「山城之友」山地服務隊,廣召各大醫學院校學生,前往苗栗縣泰安山地鄉從事衛生教育宣導活動。當時我是YWCA董事,也是社會服務部主任委員,因而以活動的主辦單位主委立場,期盼拱北能帶台大醫學生參與。
那次服務隊成軍,除了台大學生外,也召募到北醫、國防等醫學院高材生一起下鄉,為當地居民進行衛教宣導及醫療服務。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與拱北共事,也因而更深刻體會他對工作投入、執著的情形。那時城鄉的貧富差距很大,公共衛生之旅所到之處,皆是窮鄉僻壤,環境之簡陋與不便,令人印象深刻。讓我驚訝的是,這些天之驕子憑著熱忱與使命感,不畏困難,他們安步當車,以天為帳,席地成眠,那分對工作的專注與用心,讓人由衷地動容!
如果說,拱北對國內的公共衛生有所貢獻與成就,這絕不是奇蹟,而是一步一腳印換來的。他對公衛現況、問題的癥結,瞭若指掌,對未來公衛的建設,有清楚的方向與方針;而其理念的實現,則憑藉的是對公共衛生的執著,讓他面對困境,猶能不屈不撓。令人欣慰的是,在拱北身後多年,1993年中華民國醫療奉獻獎最崇高的獎項特殊奉獻獎,居然出乎意料地頒給拱北,並譽為「台灣公共衛生之父」,讓我既感動又感慨。除了拱北聽不到掌聲外,真正讓我關心的是,如果拱北的獲獎,能吸引更多後進對公共衛生的投入,這分意義,將遠大於他所獲得的殊榮。
其實,台灣經濟發展所衍生新的公共衛生問題,還有許多是拱北想做而未做的,諸如他生前即已預測即將到來的老人問題、癌症防治及空氣、水質及環境等三大汙染議題;這一切、一切,仍有待更多的醫療、公衛與環保的後進們共同努力。
「發現台灣公衛行腳」乙書出版,是每一位對公衛抱著熱忱與使命感的有心之士,一點一滴的努力成果;這些紀錄對後生晚輩而言,不僅是認識歷史的憑藉,更重要的是,期望這本書能讓大家瞭解:我們今日所享的果實,是前人如何辛勤耕耘所換來的;更希望啟發更多有志者投入,這些心血都能在未來開花結果,代代相傳,永不止息。
(本文為2001年3月初版序)
初版序二
仿效前人,期勉來者
文/林瑞雄(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前董事長)
「台灣錢淹腳目」,台灣的經濟奇蹟舉世矚目,但沒有公共衛生的奇蹟,就沒有今日富庶的台灣;因此,台灣公共衛生的成就,實為奠定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石。
台灣公共衛生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重要的階段:
‧1950年代之前,台灣處於戰亂時期,所以1950年代以後,台灣的公共衛生才算起步。此時,也開始獲得來自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補助,展開全省撲瘧計畫、砂眼防治、結核病防治及改善環境衛生等工作。
‧1951年開始,國內有了較完整的死亡統計,而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也正式成立,結合學術界和衛生界,共同投入台灣公共衛生的建設。
‧1959年成立「台北公共衛生教學示範中心」,由台大醫學院、台灣省衛生處及台北市政府合辦,除了負責國內公共衛生機構人員的訓練、指導醫學院學生的實習及城中區衛生所業務外,也常有國外衛生人員專程到此接受訓練。在第一任中心主任許子秋、第二任主任陳拱北教授領導下,該中心成為蜚聲國際的知名公共衛生研究及執行單位;此中心不僅培育了無數公衛人才,亦開啟了台灣公共衛生國際交流的門戶。
‧1965年瘧疾根除,代表傳染病已獲得較佳的控制,而家庭計畫亦從此時正式展開。
‧1965年到1970年,台灣公共衛生最重要的轉型期,慢性病逐漸取代傳染病,成為公共衛生新課題。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自此,台灣的公共衛生便脫離國際社會。
值此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除了緬懷陳拱北、許子秋、許世鉅、顏春輝等公共衛生前輩們在二十世紀中,為這片土地所做的貢獻外,在新世紀裡,我們要積極落實的是,讓台灣重返國際舞台,將我們在這塊島上所做的一切努力,讓全世界都知道。
此書對公共衛生發展的軌跡及前人奮鬥的精神,做了完整的回顧,也試圖讓讀者了解:前人如何從篳路藍縷中,創造出台灣的公共衛生奇蹟。新的世紀來臨,期待大家再度攜手,共創另一個新的奇蹟。
(本文為2001年3月初版序)
初版序三
懷念公衛大師陳拱北教授
文/葉金川(前台北市衛生局局長)
在告別千禧年前夕,台灣公共衛生學界在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舉辦了一場「本世紀台灣重大公共衛生計畫研討會」。當時,三百餘位公衛界人士齊聚一堂,好不熱鬧。李明亮校長在開幕致詞中指出:「公共衛生的精神,在於濟弱扶傾,發揚社會公義。百年來,台灣公共衛生學界及業務人士,不忮不求,勇猛精進,相互輝映,也為廿世紀寫下台灣社會不朽的歷史篇章。」
現任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陳建仁則以「台灣公共衛生的跨世紀回顧與展望」專題報告開場,可謂提綱挈領的力作,隨後十項主題一一登場:基層衛生建設、環境衛生、地方甲狀腺腫、家庭計畫、婦幼衛生、精神醫療保健、烏腳病防治、根除瘧疾、B肝防治、預防接種等。這些穿越時空的歷史回顧,由相關專家學者口中道來,讓人強烈感受到巨大的時空變化,也看到了公共衛生前輩篳路藍縷,引領我們走向已開發國家之林。
時任衛生署副署長的楊志良教授,是促成這項研討會的幕後功臣之一。他答應由衛生署補助經費,民生報醫藥新聞版也願意以寶貴的版面,連續登載這十項公衛發展和成就,讓國人更深一層地體認到:公共衛生為台灣發展所奠定的基石,意義非凡。而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宋鴻樟、國家衛生研究院主任石曜堂、慈濟公共衛生系主任蕭正光、教授林芸芸等的玉成,都是促成這項百年一見的盛會所不可少的動力。
老實說,為了籌辦這場學術研討盛會,光是主題的選擇和報告人的安排上,就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困擾。公共衛生講究的是團隊精神,要選定議題,再針對各領域邀請具代表性的專家,讓歷史不偏不倚地重現,的確要有高度的智慧。所幸,我們託負的每一位報告人多能不負眾望,客觀而忠實地把歷史還原,讓後輩、學子看到、也學到教科書中無法呈現的活生生史料。
2000年初,楊志良、石曜堂、江東亮、李淑娟與我聚會商量,決定由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出資,將這些珍貴的歷史片斷整理出書;一方面藉以向公共衛生的先進致敬,一方面也期藉此勉勵後輩,繼承前人足跡,銜公衛使命,整合醫藥、公共衛生發展的方向,為台灣更美好的未來打拚。
誰知道,這個出書的決定,竟是一連串苦難和麻煩的開始。李淑娟主任押著民生報醫藥新聞組全體同仁擔綱演出,氣勢非凡;可是,醫藥版同仁頭家加夥計,也不過八人,張耀懋和吳佩蓉還分配到二篇,好不可憐。記者們一碰到我,總是以水深火熱、煎熬度日等抱怨代替問候;我終於有了新的結論:要害一個朋友,就讓他寫書吧!這個心願,一定會圓滿達成。
有了「苦主」,接下來的考驗是選題。本書原本選定十個主題:烏腳病防治、根除瘧疾、甲狀腺腫防治、預防接種、家庭計畫、基層衛生、婦幼衛生、精神衛生、肝炎防治及環境衛生;但這一年來,預防保健又有新的進展;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西太平洋地區根除小兒麻痺,相對地,「環境衛生」進展並非如預期中理想,空氣汙染的防治固然有顯著的進步,但水汙染防治與廢棄物處理都不如預期,這與政府成立環境保護署的腳步太慢有關;當然,這也是當初政策延遲所造成。雖然早期的家戶衛生對疾病防治的貢獻,確值得一提,但事實上,我國在環境保護的推動比社會的實際需要晚了一、二十年,也落後先進國家許多;以較嚴格的標準來看,「環境衛生」這一章在上述考量下,就不得不割捨了。
反過來說,全民健康保險是台灣有史以來,影響最大、牽涉國民權益最深、最重要的社會政策,而此一健保制度的設計和推動,均是由一群公共衛生界的專家學者參與規畫和執行;目的在保障國民獲得適切的醫療照護,與公共衛生目標不謀而合,而全民健保制度確已成為公共衛生不可或缺的一環;幾經討論,我們決定加上「全民健保」這個主題。
部分編輯委員也建議,「菸害防治」應列為主題之一,但菸害防治法實施至今不過三年,雖然菸酒稅法已加列菸品健康福利捐,成年人口的吸菸率也在逐年下降中,台灣的菸害防制從行動到立法,確實跨出了一大步;然而,與其他歷經半世紀耕耘方有成的主題比起來,菸害防治工作恐怕還有漫漫長路要走;目前談成就實言之過早。
另外,編輯委員在討論過程中,日據時代的鼠疫防治、天花防治、鴉片斷禁及引進西洋醫療等,俱為台灣醫療、乃至社會發展的關鍵衛生政策,值得推崇。尤其在醫療建設方面,包括成立台灣病院(台大醫院前身)、建置十一大省立醫院等,在當時都是很重要的進展,奠定了日後台灣醫療體系的根基。然而,因史料蒐集耗時費力,礙於種種條件限制,未將之單獨成立章節,但無可否認的,這一時期的確是台灣公共衛生萌芽的重要里程碑。
本書起草初期,因為事前未經充分溝通,對於書的定位和基調看法不一,於是八位記者各顯神通。「初胚」完成後,由於格式出入太大,說實在的,很難編成一本書;只好商請衛生局相關業務同仁幫忙,每個人負責補足一篇內容,統一書寫格式,最後再由李淑娟主任主筆斧正,終成現在的面貌。在此要對民生報醫藥新聞組全組記者及衛生局相關同仁,表達最高的敬意,感謝您們對本書的付出,現在我們共同的心血終於完成了。
其實,當初不計一切代價,堅持出版本書的動機之一是,為公共衛生前輩陳拱北教授一生的奉獻事蹟,留下一些紀錄。陳教授生前致力推動各項公共衛生業務,再不趕快整理,將來想要蒐集將益增困難。雖然,我有幸在陳教授生命中最後三年與他共事,但對於較早期的烏腳病與甲狀腺腫防治工作,很遺憾地,我也不甚清楚;陳建仁教授、吳新英教授與陳拱北教授當年共同進行癌症地方分布調查研究,這也是後來陳建仁教授等在癌症流行病學與分子生物學發展的前趨,我想,他對前輩的了解和孺慕應比我更深。
感謝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理事長林瑞雄教授,一口答應負擔本書出版經費,相信這個代價是值得的。但願本書能留給在公共衛生崗位上努力的同仁、有志於公共衛生的晚輩,一頁頁教科書上看不到的珍貴教材。
謹以此書獻給我們懷念的公共衛生大師陳拱北教授。
(本文為2001年3月初版序)
再版序
最珍貴的公衛教材
文/葉金川(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董事長)
《發現台灣公衛行腳》這本書在2001年初版,最近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想要改版、重寫,但後來還是決定以「再版」方式處理,主要原因是:
第一,這本書是記錄公元2000年在慈濟大學舉辦的「本世紀台灣重大公共衛生計畫研討會」,當時國內的公衛重量級人物都有出席這個研討會,像是李明亮、楊志良、石曜堂、林瑞雄、陳建仁……等;如果改寫的話,可能會把這個研討會的痕跡抹去,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的。
第二,就是陳拱北夫人陳柯秀貞女士寫了一篇序「永不止息的傳...
目錄
再 版 序/最珍貴的公衛教材 葉金川
初版序一/永不止息的傳承 陳柯秀貞
初版序二/仿效前人,期勉來者 林瑞雄
初版序三/懷念公衛大師陳拱北教授 葉金川
編輯後記/去看神仙小企鵝上岸歸巢 葉雅馨
1根除瘧疾
傳染病防治史 最卓越的成就 詹建富
2甲狀腺腫防治
食鹽加碘一舉奏效 樹立社區試驗典範 黃靜宜
3烏腳病防治
追查烏乾蛇原鄉 讓悲歌從此中輟 李淑娟
4婦幼衛生
為國民健康扎根 為公共衛生奠基 楊惠君
5家庭計畫
節育績效達百分百 人口結構成功轉型 林進修
6預防接種
成功遏止傳染病威脅 邁向衛生大國新考驗 吳佩蓉
7基層衛生建設
守護國民健康 扎根公共衛生 張耀懋
8精神醫療
走過人間煉獄 樹立人道指標 林秀美
9 B肝防治計畫
肝炎聖戰對抗國病 台灣經驗傲視全球 吳佩蓉
10全民健康保險
台灣最大社會工程 具體實現公平正義 張耀懋
再 版 序/最珍貴的公衛教材 葉金川
初版序一/永不止息的傳承 陳柯秀貞
初版序二/仿效前人,期勉來者 林瑞雄
初版序三/懷念公衛大師陳拱北教授 葉金川
編輯後記/去看神仙小企鵝上岸歸巢 葉雅馨
1根除瘧疾
傳染病防治史 最卓越的成就 詹建富
2甲狀腺腫防治
食鹽加碘一舉奏效 樹立社區試驗典範 黃靜宜
3烏腳病防治
追查烏乾蛇原鄉 讓悲歌從此中輟 李淑娟
4婦幼衛生
為國民健康扎根 為公共衛生奠基 楊惠君
5家庭計畫...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