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每下一個字都是在選擇,而背後的機制為何?
本書主要討論包含「自然對等」、「方向性對等」、「目的論」、「本地化」等理論,辯證「翻譯」除了「對等」概念,是否還能有其他定義?原本艱澀的理論在作者皮姆筆下,卻像說故事一般,把翻譯理論的演變、紛擾、爭議寫的既生動又具體,讀來十分精彩及啟發性。
翻譯理論表面看來與實務或增進翻譯功力不太相關,每位譯者心中有不同的標準來衡量兩者間的距離;然而熟悉翻譯理論的種種論爭之後,對於自己的信念從何而來、決定翻譯方法的理由、與客戶/編輯之間的衝突如何解決、何謂好的翻譯等等,會更加瞭然於心,言之有據。
作者簡介:
Anthony Pym
西班牙羅維拉•威爾吉利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教授,歐洲翻譯研究學會主席,加泰隆尼高等研究院學人(ICREA),蒙特利國際研究學院客座研究員。著有On Translator Ethics (2012) and The Status of the Translation Profess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2013) 。
譯者 賴慈芸
台大中文系學士,輔大翻譯學研究所碩士,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研究博士。任教師大翻譯所多年,任教科目包括翻譯理論、翻譯史研究與實務。曾任出版社編輯,有二十多年的翻譯經驗,譯作數十種。
推薦序
譯者序
「翻譯理論」看起來很學術、很嚴肅,除了翻譯研究科系的學生以外,一般譯者都未必想看,遑論是一般讀者。但本書作者皮姆卻有辦法像說故事一樣,把翻譯理論的演變、紛擾、爭議寫的既生動又具體,讀來十分精彩。
皮姆一開始就說,這本書的目的不在於介紹理論。讀者如果要掌握理論本身,請參考Venuti和Munday的書。皮姆這本書的重點,是在釐清範式之間的緊張關係與發展,語氣坦率,引人入勝。例如他一開始就宣稱「對等過時了!」,可能讓許多學院外的譯者和客戶嚇一大跳。畢竟,現在還有客戶在合約上印著「譯者務必忠實於原作」等要求,也可見到譯者不時發表「我的目標是要重現原作風格」、甚至「我信奉信達雅」等非常對等式的觀點。如果對等真的過時了,客戶該怎麼要求譯者?但在學院之內,對等的確是過時了,今天已經沒有什麼研究所學生用「對等觀」來寫學位論文:比較實務取向的學生至少要用「功能觀」或「目的論」,比較理論取向的學生早就擁抱「描述研究」,甚至「文化翻譯」了。皮姆在論及功能論與目的論時,也點出功能論其實和對等沒有基本理念的衝突,反而是實際的學門之爭更為重要。
皮姆語氣輕鬆,但其實論點頗為尖銳,眼光獨到。他對於翻譯實務及產業相當熟悉,絕非象牙塔裡不問世事的學者:在「本地化」一章,他提及譯者在本地化產業鏈中人微言輕,只能控制小方格中的片段文本,獨力難以改變龐大翻譯記憶庫的窘境,相信做過本地化的同行都能感同身受。他也提醒譯者,對等理論雖已過時,但社會人士仍普遍相信「對等」的存在,說是社會共同構築的假象也不為過,譯者常需面對客戶/讀者對於「對等」一事的執著。這也是譯者的共同經驗,尤其對於上過學院翻譯理論課程,或有語言學背景的譯者,面對一味要求對等的客戶常常有苦難言。這些都展現出皮姆對翻譯實務知之甚深。而他在「不確定」和「文化翻譯」兩章中,又展現過人的抽象理論思辨能力,對於文化翻譯理論日漸脫離翻譯文本,恐流於空泛的弊病,也提出相當尖銳的批評。
皮姆的文字雖然輕鬆,翻譯起來卻不輕鬆,因為皮姆在各理論之間出入自如,但為了確保讀者能跟上皮姆腳步,譯者有時必須把他沒說完的話也交待清楚,以免讀者莫名其妙。而讀者自身也必須付出一些努力:就如皮姆所說,他寫的不是入門書,而是理論間的流變與衝突,因此希望讀者至少要讀過Venuti所編輯的論文原典和Munday的導論,才能掌握他的論點。因此這本書最適合的讀者,應該是翻譯系所、學程的學生。但其實實務譯者也是很適合的讀者:皮姆坦言翻譯理論本身對於提升翻譯能力、增進翻譯效率等並無實效,但理論本來就不是為了服務實務,而是為了洞悉翻譯行為的本質,追求智識的樂趣。其實每一個譯者每日都在做各種決定,而這些決定就是隱含的理論,只是未必有形諸文字、系統化的論述而已。譯者讀過翻譯理論的種種論爭之後,對於自己的信念從何而來、決定翻譯方法的理由、與客戶/編輯之間的衝突如何解決、何謂好的翻譯等等,當會更加瞭然於心,言之有據。
最後,這本書的翻譯,當然要感謝作者皮姆。皮姆妙筆生花,讀起來十分愉快,論點犀利,常覺心有戚戚焉;我個人在研究上也受惠於皮姆的著作甚多。也要感謝參與討論的師大翻譯所學生。此書在翻譯過程中,前後有三十多位學生參與初稿的翻譯和討論,特別是博士班的吳茵茵、陳義仁、何承恩、郭恬君、張忠安,美籍學生司馬琨成(Chris Schifani)等出力甚多,特此致謝。在討論譯稿的同時,師生也不斷反覆思辨皮姆所拋出的諸多設問和論爭,甚至在課堂上辯論良久。確實如皮姆所說,讀完此書,就是一趟收穫豐碩的探索之旅。
師大翻譯所
賴慈芸
譯者序
「翻譯理論」看起來很學術、很嚴肅,除了翻譯研究科系的學生以外,一般譯者都未必想看,遑論是一般讀者。但本書作者皮姆卻有辦法像說故事一樣,把翻譯理論的演變、紛擾、爭議寫的既生動又具體,讀來十分精彩。
皮姆一開始就說,這本書的目的不在於介紹理論。讀者如果要掌握理論本身,請參考Venuti和Munday的書。皮姆這本書的重點,是在釐清範式之間的緊張關係與發展,語氣坦率,引人入勝。例如他一開始就宣稱「對等過時了!」,可能讓許多學院外的譯者和客戶嚇一大跳。畢竟,現在還有客戶在合約上印著「譯者務必忠實於原作」等...
作者序
前言
本書主要討論自1960年代以來,西方翻譯理論的主要範式。這裡所謂的翻譯亦包含口譯,但不會特別關注口譯議題。本書的目的並不是教讀者如何成為更優秀的譯者,而是為了進階的翻譯學術研究而撰寫。不過,任何對翻譯相關的辯論有興趣的讀者(其實大多數的譯者都是如此),也很適合閱讀本書。我認為所有的翻譯理論都在回應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翻譯可以用「對等」來定義,但由於許多原因,對等並不是一個穩定的概念。那麼,除了對等以外,我們還可以如何理解翻譯呢?許多人可能以為答案有限,但其實答案相當多,而且往往創意十足、出人意表。
本書的主要觀點是,翻譯理論為論辯的場域,對於看待翻譯的某種特定角度,不是支持就是反對,沒有所謂中立的描述。如果有人能夠在概念激盪的過程中,體會到這些議題的重要性及思辨的樂趣,或是在學習過程中辯論種種翻譯議題,那麼我的任務就算達成了。
由本書第一版開始,我就強烈意識到書中介紹的這些理論,都只聚焦在我所謂的西方翻譯形式上。也就是在任何西方社會中,客戶會付錢請譯者做的翻譯,通常雙方對於譯文和原文的「對等」有不成文的共識(詳見5.4節)。但是,在許多其他文化與情境中,翻譯的概念與我們稱之為「改編」或「改寫」的概念相差無幾,因此並不會特別在意是否對等的問題。所以,建構翻譯理論還有許多可能的方式和不同的觀點,我所敘述的只是西方的論爭發展。但話說回來,雖然我們努力要超越「對等」,但伴隨著現代化的普及,西方翻譯形式也早已傳遍了全世界,相信現今各國讀者也都已相當熟悉對等的概念。
本次修訂版增添了一些面向,尤其是翻譯科技、翻譯志工、非線性邏輯、調解、亞洲語言、翻譯過程研究等議題;不過主要的論述並沒有重大的改變。
本書可以配合翻譯領域中其他非常優秀的概論書籍來閱讀。傑諾米‧曼迪的《翻譯研究介紹》(Jeremy Munday’s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2001/2008),以及法蘭茲‧波夏卡的《口譯研究介紹》(Frenz Pöchhacker’s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2004)都是必讀的入門書,其中詳細介紹了學界中哪些人做了什麼研究。而本書聚焦於翻譯學的主要理論,以及各個理論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對於次要的研究及應用則並未著墨。這表示本書的批判色彩會比一般概論書更重,也會跳過一些沒能提出原創理論的相關研究。舉例來說,書中並未提及改編或多媒體的實證研究,也沒有討論翻譯與性別研究的關係等,可能會讓一些讀者大吃一驚。這些領域當然是翻譯研究的一部份,也將相鄰學科中的概念及研究方法帶進翻譯學,但是在翻譯理論的演進中,這些領域並未扮演要角,因此就不在本書中加以討論。關於各範式背後可能的社會學分析以及歷史分析,也不在本書中討論(有興趣的讀者可見Pym, 2011)。
另外,讀者必讀的還有勞倫斯‧韋努蒂所編的《翻譯研究讀本》第三版(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edited by Lawrence Venuti,2012),以及法蘭茲‧波夏卡與蜜希安‧榭辛格所編的《口譯研究讀本》(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 edited by Frenz Pöchhacker and Miriam Shiesinger,2001)。這兩本論文集收錄了多篇翻譯領域的關鍵文本。本書的目的絕非取代這些文章;任何想學習翻譯理論的人都應該去讀這些理論家的著作,瞭解其寫作背景及其論述的複雜性,而不能只依賴二手論述。唯有先掌握了這些基礎文本,才能真正深入了解本書的思考與辯證過程。
前言
本書主要討論自1960年代以來,西方翻譯理論的主要範式。這裡所謂的翻譯亦包含口譯,但不會特別關注口譯議題。本書的目的並不是教讀者如何成為更優秀的譯者,而是為了進階的翻譯學術研究而撰寫。不過,任何對翻譯相關的辯論有興趣的讀者(其實大多數的譯者都是如此),也很適合閱讀本書。我認為所有的翻譯理論都在回應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翻譯可以用「對等」來定義,但由於許多原因,對等並不是一個穩定的概念。那麼,除了對等以外,我們還可以如何理解翻譯呢?許多人可能以為答案有限,但其實答案相當多,而且往往創意十足、出人...
目錄
前言 009
什麼是翻譯理論? 011
1.1 從建構理論到理論 011
1.2 從理論到典範 013
1.3 章節安排 014
1.4 為什麼要讀翻譯理論? 016
1.5 翻譯理論要怎麼讀? 017
自然對等 019
2.1 自然對等的概念 021
2.2 對等理論 vs 結構主義 023
2.3 維持自然對等的手法 027
2.4 篇章對等 035
2.5 比較基準與「意義理論」 036
2.6 自然對等的優點 037
2.7 常見爭議 038
2.7.1「自然對等預設了不存在的對稱性」 038
2.7.2「對等與否的判定沒有心理學基礎」 039
2.7.3「新的資訊不可能『自然』」 039
2.7.4「自然主張隱藏著帝國主義」 039
2.7.5「自然主張促進本位主義」 040
2.8 自然對等次範式已經走入歷史 040
方向性對等 047
3.1 兩種類型的相似性 050
3.2 對等定義中的方向性 051
3.3 用回譯作測試 055
3.4 方向性對等的兩端 056
3.5 只有兩種嗎? 060
3.6 關聯理論 062
3.7 對等是一種假象 066
3.8 方向性對等的優點 067
3.9 常見批評 068
3.9.1「對等預設了語言的對稱性」 068
3.9.2「方向性對等理論是一種不必要的二元性」 069
3.9.3「對等理論確保了起始文本的優越地位」 069
3.9.4「對等沒有效率;相似就已經足夠」 069
目的論 075
4.1 目的:新範式的關鍵 076
4.2 萊斯、弗米爾,以及目的論之起源 080
4.3 霍爾茲-曼塔利及譯者的專業性 084
4.4 目的取向的「適度精確」理論 086
4.5 由誰來做決定? 088
4.6 目的範式的優點 091
4.7 常見爭議 092
4.7.1「我們翻譯的是文字,而非功能」 092
4.7.2「目的由文本定義」 092
4.7.3「『目的』的概念太過理想化」 093
4.7.4「目的論無法證偽」 093
4.7.5「目的論只關心不需對等的特例」 094
4.7.6「目的分析通常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094
4.7.7「『經過良好訓練的譯者』是自我定義的概念」 094
4.7.8「該理論無法解決目的之間的衝突」 095
4.7.9「目的論違背了忠實和準確的原則」 095
4.8 譯案分析的延伸 096
描述範式 103
5.1 對等怎麼了? 104
5.2 描述範式的理論概念 105
5.2.1 翻譯轉移與分析 106
5.2.2 系統 111
5.3 規範 115
5.4「視為」翻譯 118
5.5 目標端優先 121
5.6 翻譯共性 122
5.6.1 語彙簡化 123
5.6.2 顯化 123
5.6.3 順應化 124
5.6.4 均化 124
5.6.5 獨特詞 124
5.7 翻譯法則 126
5.8 過程研究 128
5.9 常見批評 130
5.9.1「描述對譯者訓練沒有幫助」 130
5.9.2「目標方無法完全解釋所有的關係」 130
5.9.3「描述模型只考慮文本和系統,沒有考慮到人」 131
5.9.4「著重規範只是助長保守的態度」 131
5.9.5「『視為翻譯』的定義根本是套套邏輯」 132
5.9.6「描述理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歷史定位」 132
5.10 描述範式的未來發展 132
不確定性 139
6.1 為什麼要探討不確定性範式? 140
6.2 不確定原則 143
6.2.1 奎因的翻譯非決定性原 144
6.2.2 語言理論中的非決定論 146
6.3 決定論的語言觀,卻有非決定論的翻譯觀 147
6.3.1 翻譯理論中的克拉帝婁斯語言決定觀 149
6.3.2 克拉帝婁斯的語言決定觀做為一種翻譯方法 151
6.4 如何與不確定性共存的理論 154
6.4.1 光啟理論 155
6.4.2 共識理論 157
6.4.3 詮釋學 158
6.4.4 建構主義 160
6.4.5 賽局理論 162
6.4.6 非線性邏輯 163
6.4.7 符義衍生理論 167
6.5 解構 168
6.6 所以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翻譯? 171
6.7 常見批評 174
6.7.1「這些理論對譯者沒什麼幫助」 175
6.7.2「理論家不是譯者,他們不在乎翻譯實務的問題」 176
6.7.3「這些理論不夠嚴謹」 176
6.7.4「非決定觀根本沒有影響」 176
6.7.5「這些理論不過是為反對而反對」 177
6.7.6「解構預設了譯文的樣貌」 177
6.7.7「翻譯必然會有線性的特徵」 177
6.7.8「非決定觀使譯者綁手綁腳」 178
6.7.9「這些理論無法幫助我們與不確定性共存」 179
本地化 185
7.1 本地化作為一種範式 186
7.2 何謂本地化? 187
7.3 什麼是國際化? 190
7.4 本地化真的是新的嗎? 193
7.5 科技所扮演的角色 195
7.5.1 管理系統 196
7.5.2 可延伸標示語言 197
7.5.3 翻譯記憶軟體 199
7.5.4 基於語料庫的機器翻譯 200
7.5.5 志工翻譯 201
7.5.6 科技與重返「對等」 203
7.6 本地化情境下的翻譯 206
7.7 常見批評 207
7.7.1「本地化是翻譯的一部分」 208
7.7.2「本地化了無新意」 208
7.7.3「本地化貶低譯者地位」 208
7.7.4「本地化降低傳播的品質」 208
7.7.5「標準化降低了文化多樣性」 209
7.8 本地化的未來 209
文化翻譯 215
8.1 文化翻譯是否為新的範式? 216
8.2 霍米‧巴巴和「非物質」翻譯 217
8.3 沒有譯本的翻譯:拓展翻譯研究之呼籲 225
8.3.1 語言中介 225
8.3.2 雅各布森與符義衍生理論 226
8.3.3 埃文-佐哈爾所提倡的轉移理論 228
8.4 民族誌即翻譯 230
8.5 翻譯式社會學 232
8.6 史碧娃克和翻譯的政治精神分析 235
8.7「一切都是翻譯」 236
8.8 常見批評 238
8.8.1「這些理論只不過把翻譯當作一種譬喻」 238
8.8.2「文化翻譯只是智力漫遊的托詞」 239
8.8.3「文化翻譯只是薄弱的跨領域研究」 239
8.8.4「文化翻譯可以完全以英文進行研究」 240
8.8.5「文化翻譯與翻譯專業無關」 241
後記 要是這些理論都錯了呢 247
前言 009
什麼是翻譯理論? 011
1.1 從建構理論到理論 011
1.2 從理論到典範 013
1.3 章節安排 014
1.4 為什麼要讀翻譯理論? 016
1.5 翻譯理論要怎麼讀? 017
自然對等 019
2.1 自然對等的概念 021
2.2 對等理論 vs 結構主義 023
2.3 維持自然對等的手法 027
2.4 篇章對等 035
2.5 比較基準與「意義理論」 036
2.6 自然對等的優點 037
2.7 常見爭議 038
2.7.1「自然對等預設了不存在的對稱性」 038
2.7.2「對等與否的判定沒有心理學基礎」 039
2.7.3「新的資訊不可能『自然』」 039
2.7.4「自然主張隱藏著帝國主義」...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