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更強的武術,只有更強的人。
讀書更是如此,不是尋找更好的方法把書讀好,
而是依循大腦的運作模式「重複」越多次,就越能有好表現。
而這個運作模式就是「1人學習」!
★ 來自讀者的真實回饋,他們「1人學習」之後,都:
‧我開始思考必須學習的理由,也領悟到自己過去的學習方法是錯的。(高三考生)
‧開始刻意獨學之後,我的成績真的好到令人驚訝,尤其背科變得特別好。(公職考生)
‧不光是學習法,我甚至覺得自己找到人生的目標。(國三考生)
‧很謝謝這本書,我達成目標了。(成功轉學進入藥學院的學生)
‧我這輩子第一次考了全校第一名!這是我以前從不敢想像的!(外語高中一年級生)
‧除了學習之外,也對人生有很多幫助。因為這本書,即便我一邊上班、一邊帶小孩,也能考到技師證照!(上班族)
‧我看了很多跟學習有關的書,但沒有一本能超越這本書。(在家自學者)
‧每位考生與家長,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學生家長)
‧本來是為了好好教孩子而開始讀這本書,反而對我自己帶來很大的幫助。(教師)
● 打破資質神話,用對方法鍛鍊「思考肌肉」就會變聰明。
● 覺得讀書無聊,在於不夠專注;一旦深度專注,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產生快樂和成就感。
● 不花錢、縮短時間、做好學習的唯一速效讀書法,就是自己一個人不斷地獨自學習!
所謂的學習,就是將外部刺激轉換成長期記憶,置放於大腦中,以便於日後需要隨時拿提取運用。為此,唯有遵照大腦將某些東西放入腦中的「運作模式」,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而這個運作模式,就是「1人學習」!
■ 從腦科學原理,理解「1人學習」有助長期記憶儲存的原因
人腦中有許多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受到刺激後會變形,產生突觸;而突觸之外有一層髓磷脂;越厚的髓磷脂,其神經元傳導訊號的速度就會越快,進而更容易儲存為長期記憶。
那麼,該如何增加髓磷脂的厚度呢?答案就是:讓「一模一樣」的訊號「重複」流過神經元。這也是為什麼需要一人學習的原因:唯有專注的重複學習,這些知識才會化成長期記憶,而這件事情,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才做得到。因為每個人大腦內的運作,只有自身有辦法掌握。這是上再多補習班、參加再多讀書會,甚至請再多位家教,都無法達成的事。
■ 貫徹「1人學習」的五大原則
【1】一定要運動
‧根據美國調查加州上百萬名學生的資料後發現,運動能力出色的學生,成績比運動學生不出色的學生高上兩倍。
‧運動時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會提高,增加長期記憶的儲存空間。
‧覺得書念不下去時,就去運動;據研究,每日5分鐘短時間的運動能有效維持專注力。
【2】學習目標要非常明確
‧1953年耶魯大學畢業生中,只有3%的人擁有具體目標,並把目標用文字寫下來。過了22年之後,那3%畢業生所擁有的財富,比剩餘97%的人加總起來還多。
‧重點是擁有「清晰的」目標,而不是「像樣的」目標。這個目標必須清晰到,當流星劃過許願時,就能立刻說出來。
‧設定目標的方法,有:SMART目標設定法、BHAG設定法、超額達成策略、改善策略等。
【3】重複是讀好書的唯一解答
‧有效的重複,是放下已知、挑選不知道的部分重複學習,直到完全了解為止。
‧重複閱讀是最基本的方法;其次,重複抄寫雖然要花很多時間,效果卻是最好的。
‧重複學習完後馬上闔上書本,立刻檢視是否能在腦說出剛剛的內容,最有效。
【4】專注程度,必須達到忘我境界的心流狀態
‧學習量 = 學習時間 x 專注度;因此,越能進入深度專注,讀書的時間就可以越少。
‧據研究,當專注度提升到一定程度以上,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快樂,使得我們維持在深度專注中。這也說明越是深度專注的學習,成就感會越高。
‧學習內容的難易度必須與自身能力相當,否則很快就會失去興趣,進而使專注度下降。
【5】積極善用零碎時間
‧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所以唯有懂得化零為整、隨時隨地處在學習狀態,才能和其他人做出差異。
‧無法坐在書桌前時,可利用回想或在腦中解題、創意發想等方式學習。
‧把握通勤、移動時間,利用智慧型手機當作零碎時間的學習工具。
〔特別加映〕如何克服「不想讀書」的瓶頸?
學習,一定會有很累、想放棄、充滿挫折與絕望的時候;當面對到這種情形時,要如何做好心理建設,突破難關呢?
►人之所以會感到挫折,是因為貪欲,是因為想要成就什麼的野心。如果想克服挫折,必須意識到這樣的想法是源自於野心;放下野心,就能放下挫折。
►難以提升專注度時,「放輕鬆」就是最好的解答。但所謂的「放輕鬆」不是停止學習,而是修正學習內容,例如原本要解數學題目20題,改完成5題就好。
►要做的事太多,力有未逮時,便容易陷入絕望之中。不過大多數的人所承受的痛苦,都超出實際存在的痛苦總量,那是因為人都會在內心編故事,為此要隨時提醒自己專注「此時此刻」就好。
※本書特色
(1)以腦科學原理的角度出發,提供真實的研究數據,說明「一人學習」是最佳學習法。
(2)從學習原理、生活管理到心理素質強化等,提供考生全方位的完整學習和備考指南。
(3)每章結尾皆有重點整理摘要,提供讀者快速掌握重點,依照自身所需快速查照翻閱。作者簡介:
韓在佑(한재우)
作家、〈在佑的書齋〉頻道YouTuber。首爾大學法律系畢業,遍覽人文古典、心理學、管理學、腦科學,只為了找出把書讀好的方法,最後寫下了這本書,並在2018年登上學習類書籍排行的第一名長達四週之久,同時在全韓國掀起一股「一人獨自學習」的熱潮。
由於銷售與反應熱烈,以及2020年起因新冠肺炎疫情在家學習和辦公的情形日增,學生和上班族面臨若不自律的學習將容易處於落後情況,使得「一人學習」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重要。為此,特別於2021年新增有關後疫情時代零接觸學習的學習重點,隆重改版再上市。
此外,作者多年來也透過累積點聽次數超過1700萬的Podcast節目〈首爾大如何讀書〉、YouTube頻道〈在佑的書齋〉,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和人生態度。著有多關於學習法的書籍,皆有不錯的銷售佳績。
YouTube頻道|在佑的書齋(재우의 서재)
Podcast頻道|首爾大如何讀書(서울대는 어떻게 공부하는가)
部落格|blog.naver.com/stillalive31
Instagram|@stillalive31
譯者簡介:
陳品芳
政大韓文系畢業,曾於台韓兩地職場打滾,目前為二、三次元娛樂文化皆跨很足的專職譯者。喜歡看韓國電影、聽韓樂,十分享受宅在家趕稿掛網打遊戲的時光。
Instagram|@translate_cake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獨學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水丰刀|閱部客創辦人/知名YouTuber
宋怡慧|作家/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沈雅琪|神老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學院創辦人
名人推薦:【獨學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水丰刀|閱部客創辦人/知名YouTuber
宋怡慧|作家/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沈雅琪|神老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學院創辦人
章節試閱
◎ 沒有人天生適合學習 (節錄)
學習是人人都能做好的一件事。尤其這裡所說的學習,並不是類似「在歷史上留名」的豐功偉業,也不是明確的「大考滿分、全國首席」這種頭銜。如果這裡的學習指得是考上理想的大學、考取證照、通過升遷考試、累積人文素養等,那的確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的事。不過,能百分之百同意這句話的人應該不多。我想肯定會有人認為「認真的確就會進步,不過……」,這些人深信世界上就是有無法超越的界線,或是有程度好到自己追不上的人存在。人們都認為每個人天生的才能本來就不一樣,會認為每個人都有其極限與不同之處,且會用兩個字來概括這種先天的差異:「資質」。
人們經常把「資質」兩個字掛在嘴邊。我時常聽到別人說「那個人天資聰穎,但我很平凡」、「這孩子資質很好,但就是不努力」、「要是我也像他一樣天資聰穎該多好……」之類的話。我在提供學業諮詢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人們是多麼迷信名為「資質」的神話。人們認為要有好成績就要有好腦袋,而且「資質」至關重要。即使有些人刻意不用「資質好、資質不好」這種說法, 但他們心中其實也抱持相同的看法。
在此,我將一般人對「資質」的看法整理如下:
一、有些人天資聰穎。
二、有些人資質沒那麼好,或是比較普通。
三、前兩者都是父母遺傳,不然就是小時候就決定了。
四、所以一和二都是固定的,不會改變。
五、能不能成為擅長學習的人,受到一和二這兩個條件的高度影響。
實際上,人們認為的「資質」,其實就像電腦的「規格」。電腦的運算速度與儲存容量是固定的,規格較差的電腦,玩遊戲或上網的速度就較慢,也無法裝太多類似影音檔案之類的資料,若不加額外的配備,那麼基本規格通常不會改變。人的腦袋也一樣,規格要好才能把書讀好,是好是壞原本就決定好了,很難改變,這就是「天生的腦袋」的神話。
為此,在介紹一人學習法之前,為什麼要先從理解「資質」神話有誤開始。原因非常簡單,因為錯誤的神話對學習沒有任何幫助。若只是沒有幫助那倒還好,事實上人們對這個神話的認知,甚至會對學習造成危害。因為除了少數認為自己運氣好、天資聰穎的人之外,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沒有才能、做不到。這樣的認知會使一個擁有足夠力量,能將固定在地上的木樁拔起的人,在一開始就放棄努力,就像頭被拴住的大象,一樣明明能做得更好卻畫地自限。所以無論你一直以來抱持怎樣的想法,現在應該都能明白,沒有所謂「天生的資質」這件事。
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就曾透過實驗讓我們知道人的潛力有多麼驚人。而我們也能透過這個研究中的幾個要點,找到「為何必須一人學習」的強力證據。
◎ 與才能無關,都是練習的結果 (節錄)
無論在哪個領域,成功通常需要兩個要件:「才能」與「努力」。才能是先天的,而努力是後天的。當你認為自己在特定領域成功機率較低時,讓你做出判斷的重要依據就是才能不足。若同樣的情況放到學習這件事上來看,人們便會認為是「資質不夠好」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一九九○年代安德斯‧艾瑞克森主導的研究團隊,曾經在德國柏林進行一個證明何謂「才能」的研究。他慎重地挑選了非常重視才能的領域,最後從各項藝術當中選了「音樂」。因為一個人在音樂與運動領域能否成功,都被認為與天生的才能息息相關。
由藝術學院、建築學院、設計學院、音樂學院等四個單科學院組成的柏林藝術綜合學院,當時共有三千六百位學生。其中音樂學院的課程內容與學生水準,皆獲得各界的高度評價。這所學校不斷培養出足以代表德國的音樂家,在校生未來也大多會 成為具國際水準的音樂家。也就是說,柏林藝術綜合學院擁有最適合進行才能研究的環境。
研究團隊首先請教授選出有機會成為全球知名演奏家的學生,他們都是未來將成為超級巨星的頂尖演奏家。接著再選出雖不到頂尖程度,但仍能夠成為職業演奏家的優秀學生。最後,學校裡有一個班級,學生的目標不是演奏家,而是成為學校音樂老師,研究團隊也將他們納入研究對象當中。接著研究團隊仔細調查了這群學生的學業成績、大賽經歷、術科分數等資料,以確認教授的眼光是否準確。完成調查後,研究團隊將學生的實力分為最優秀、優秀與普通三個等級。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調查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所做的一切。包括課程分量、練習時間、生活模式、音樂經歷等,是資料極為龐大的「一切」。報告中密密麻麻地列出許多項目,其中包括學生的睡眠、飲食、課程、輔導、音樂成就等,團隊請學生以十五分鐘為單位,記錄自己每天做的事。經過一段時間的蒐集之後,團隊終於發現其中的共通之處。
第一個共通點,是三組人開始演奏樂器的年齡都是八歲左右,到了十五歲時決心走上音樂之路。沒有特別早開始的學生,也沒有人一看到樂器就彷彿有電流流過全身一般,感應到「這是我的天職」,這部分和韓國的一般學生很類似。
第二個共通點是三組人每週都會花五十一個小時,在學校課程、輔導等音樂相關的正式活動上。這部分也跟韓國學生類似:計算學校課程、下課後寫作業、補習班或自習等與學習有關的活動時間,會發現大多數學生花費的時間都差不多。
然而,這裡有個問題。既然開始的時機差不多、從事音樂活動的時間長度也類似,但實力卻有明顯的差異,這不就是才能的差異嗎?在此我要提出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學生其實都非常清楚,什麼活動與提升實力息息相關。那個活動就是「一個人練習」。
大家都知道必須自己一個人練習,實力才會提升,不過真正能做到的學生並不多。為什麼呢?因為自己一個人練習非常寂寞。沒錯,每個人都想擁有充滿彈性的曼妙身材,而不是鬆垮的腹部贅肉,也知道要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事 情就是少吃和多運動,不過真正能付諸實行的人並不多。因為每天花九十分鐘 在健身房揮汗如雨下、戒掉炸雞啤酒,晚餐改吃水煮的雞肉和紅蘿蔔,是一件 很痛苦的事情。
自己一個人練習就是這種「痛苦卻能提升實力的活動」,而這三組人投資在這上面的時間截然不同。最優秀組與優秀組一星期會花二十四小時獨自練習,而普通組則只花九小時。每天的練習時間點也造就了差異。最優秀組與優秀組會在上午或剛過中午練習,而普通組則幾乎要到了傍晚才會開始練習。也就是說,最優秀組與優秀組會在最能專注的時間練習,而普通組則是在已經因為其他活動而疲憊不堪時,才會拖著步伐去練習。所有學生都知道自己一個人練習是提升實力的重點,但卻仍有執行上的差異,就表示部分學生決定要多練習一點,而這些學生的實力的確更為出色。
◎ 用對方法,大腦性能就會變好 (節錄)
試著將學習時腦中發生的事整理起來會像這樣:每個人出生時,大腦中都擁有大量的神經元。開始學習後,資訊進入腦中並順著神經元移動。這些資訊可能會儲存成為長期記憶,也可能在沒能儲存的情況下流失。只要我們持續學習,且學習的方式符合腦科學原理,就能使腦中的神經元延長、相互連接。
就像如蜘蛛網般遍布全韓國的通訊網一樣,神經元與突觸將會越來越多。如果重複且準確地使相同資訊持續進入大腦,經常透過相同的神經元傳遞訊號,那麼包覆神經元的髓磷脂就會越來越厚。包覆神經元的髓磷脂越厚,經由神經元所傳遞的資訊就會越強、越快,大腦就能以極快的速度,妥善處理由髓磷脂較厚的神經元所傳遞的資訊。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外部,來看看其他人的情況吧!我們身邊經常有心算很快的人、有能迅速閱讀英文原文書的人、更有聽到「法律制定程序」,就能立刻依序背出「❶國會議員會政府提出法案、❷經國會常任委員審查、❸經國會正式會議議決、❹議決需有過半數的在即議員出席且獲得出席議員過半數的同意、❺總統公布法案、❻公布二十天後生效」等各個階段的人。不過他們並不是天生就有這麼特別的才能,沒有一個人天生擁有「四則運算專用神經元」或「閱讀英文專用神經元」等客製化的配備。每個人出生時,都只有已經準備好開通啟用的通訊網,只是這個通訊網後來常被用於做四則運算,或做英語讀解相關的通話。
同樣地,無論在任何一個領域,某些人之所以擁有比一般人更高深的知識或技術、之所以比其他人更得要領,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擁有專門負責該領域的神經元。他們只是透過一再的重複,使負責該領域的神經元、突觸與髓磷脂更加發達而已。
◎ 一直無法讀好書的原因 (節錄)
再次重申,學習是將外部刺激儲存長期記憶的過程,為此,我們必須按部就班地依照大腦儲存記憶的程序去做,才能讓學習內容完全進入腦中。這個過程可分為具體的經驗、反思的觀察、抽象的假設、活動的實驗等四個階段。若要從這些學習原理當中,選出一個人們比較容易疏忽的部分,那應該就是反思的觀察。
反思的觀察是將新接收到的資訊,跟自己已知的知識進行比較與對照,進而理解新資訊代表麼意思的階段;這是必須在「意識」中完成的過程。
以前面的學煮泡麵為例,料理方式中有「將五五○毫升的水煮沸之後……」這樣的內容,如果想大概掌握五五○毫升的分量,就必須動腦思考,這樣才能推論出「是比五○○毫升的礦泉水瓶再多一點的量」這個答案,進而得到「五五○毫升」這個資訊所具備的意義。為此,如果在用眼睛閱讀「將五五○毫升的水煮沸之後……」這個部分時只是看過去,腦中並沒有浮現任何這段文字所代表的意義,那就像只是用嘴巴逐句唸出難懂的英文句子之後,便直接帶過沒有深入理解一樣,不會有任何東西輸入大腦。
就像這樣,當產生具體的經驗時,努力讓自己做到反思的觀察,就稱為「專注」。其實在學校、教室裡、軍隊中、職場上等許多地方都經常提到「專注」,但卻很少有人真正知道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
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說是專注呢?是挺直腰桿,視線集中在一個地方嗎?不是。把對方說的話一一聽進耳裡、像拍照一樣把每一個字背下來,也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專注。真正的專注,是在閱讀「五五○毫升」這段內容的同時,在腦中梳理其所代表的意義,也就是翻找之前所累積的知識,並聯想到「五○○毫升的礦泉水瓶」。
可惜的是,學習過程中有太多人並不專注,說得更準確一點,是真正專注的人並不多。如果想要做到真正的專注,就必須在讀書或聽課的同時,在腦中持續思考「這部分可以這樣跟之前學過的內容連結」、「這些內容跟那些內容原來有這樣的差異」。唯有這樣勤奮的專注,才能進入記憶的儲存循環。
我們看到一個真的很不會讀書的學生時,常會覺得學生是「根本沒有理解內容」。人們會無奈地想:「已經解釋這麼多了,這麼簡單為何還不懂?」、 「你現在都幾年級了,為何還不懂這些?」你很好奇為什麼會有這種結果嗎?答案很簡單。只要一天花十二小時坐在教室裡,且聽課時不要做反思的觀察,就能獲得這種結果。簡單來說就是讓老師對牛彈琴,老師說的話左耳進右耳出,把聽課當成聽連續劇原聲帶,這樣一來課程內容等聽覺資訊,就不會被納入記憶儲存的循環中。簡而言之,無論花再多時間坐在書桌前讀書、聽課,若沒有做反思的觀察,便不會有任何效果。
◎ 學習量=學習時間X專注度 (節錄)
首次透過科學定義專注的人,是國際知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Mihaly Csikszentmihalyi)。當時的他在思考如何讓普通人過上更好的人生,同時他也注意到運動選手與外科醫師經常經歷的「專注於某件事情,完全沒注意到時間流逝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意識的次元變得極高,每件事都如行雲流水般順暢,甚至是一種讓人遺忘自我的特殊經歷。契克森為這種忘我的境界取「Flow」,意為「心流」,也就是所謂的「深度專注」。
「心流」雖然看起來是一種很特殊的經驗,但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曾有過心流的時刻。
我曾經在參加劍道比賽時,發現對手身上屬於得分部位的手腕,有如靜止在空中一般清晰可見。我想從事運動的每一個人,應該都聽過類似的經驗談,或是曾親身體驗過這種事。例如:打棒球時球看起來像西瓜一樣大、游泳時感覺手能夠抓到水等。很多人認為這是自己當天狀況超好所致,但其實那正是心流的經驗。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歷短暫的心流。例如:在公車或地 鐵上專注玩手遊,卻錯過下車的時間;或是在軍隊中進行實彈射擊,目標物與瞄準線吻合時,會瞬間專注到忘了手肘的疼痛。
◎ 重複「小小的舉動」就能養成習慣 (節錄)
光是遵守Not-to-do list,習慣管理就可以說成功一半了。接著我們要更進一步討論To-do list,也就是討論養成好習慣的方法。只要按照大腦運作的方式進行,我們就可以成功的改變習慣。臨床心理學家羅伯.茂爾(Robert Maurer)在著作《涓滴改善富創巨大成就》(One Small Step Can Change Your Life)當中,提到養成好習慣的要領就是「重複一些很簡單的行為」。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養成習慣就代表熟悉某個動作的意思,而熟悉一個動作,則表示與該動作有關的神經元,被厚厚的髓磷脂包覆。因為髓磷脂會在重複準確的訊號時,一點一點變厚。從結論來看,當有精準重複的訊號流過神經元時,就能養成習慣。
問題是在培養新習慣的時候,與其相反的既有習慣會產生反抗。例如:雖然決定成為晨型人,但鬧鐘響的時候都會想再睡五分鐘,這就是一種「既有習慣的抵抗」。這裡所說的既有習慣,同樣也是包覆著神經元的髓磷脂,只是該神經元無法對我們要達成的目標帶來什麼幫助。所以如果要依照大腦的運作方式,來說明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這件事,就是避免包覆現有神經元的厚實髓磷脂影響(抵抗),讓新神經元外的薄髓磷脂逐漸增厚。
要能同時達到前面兩個目標的要領,就是「重複極為簡單的行為」。因為「非常簡單的行為」不僅不會引起現有神經元的抵抗,更能藉由「重複」,讓新神經元的髓磷脂變厚。
◎ 沒有人天生適合學習 (節錄)
學習是人人都能做好的一件事。尤其這裡所說的學習,並不是類似「在歷史上留名」的豐功偉業,也不是明確的「大考滿分、全國首席」這種頭銜。如果這裡的學習指得是考上理想的大學、考取證照、通過升遷考試、累積人文素養等,那的確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的事。不過,能百分之百同意這句話的人應該不多。我想肯定會有人認為「認真的確就會進步,不過……」,這些人深信世界上就是有無法超越的界線,或是有程度好到自己追不上的人存在。人們都認為每個人天生的才能本來就不一樣,會認為每個人都有其極限與不同之處...
作者序
前言∕為什麼有些人很會讀書?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有些人更會讀書?」
我生長在京畿道的邊陲地帶,雖然現在那裡人口逐漸增加,但仍不具備良好的讀書條件。小學時一學年只有五十人,最多編到八個班級,國中時人數則 稍微多一點。一直到我高中二年級之前,搭市區公車去上課時還會在路上看見 牛在耕田。當時會去私人讀書室、補習班的學生不多,教室就像家中用來種豆 芽的容器那般擠得水洩不通。我們日復一日過著相同的生活,有人擅長讀書, 也有人不擅長讀書;但我總是很好奇,為什麼有些人更會讀書?
進到大學之後,我感到更好奇了。 補習班,網路課程、設備良好的讀書室、分享資訊的網路社團、讀書會等,幫助學習的基礎設施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害怕落後的恐懼驅使之下,如 洪水般湧現的各項設施令許多人暈頭轉向,但我的大學同學卻大多不為所動。 是因為他們從國中、高中開始,就一直是「不花錢」讀書的人嗎?就像考出全國第一的學生在訪問裡說「以教科書為主,充實學校課業」一樣,在大學裡遇 到的﹁擅長讀書的人﹂之所以能拿到好成績,都與這些讀書的基礎設施無關。
看著他們,我感到更好奇:為什麼有些人更會讀書?
大學畢業後開始社會生活,我的疑問仍沒有獲得解決。投入職場之後,閒暇時間大幅縮減。大家都口口聲聲說要提升自我能力,卻沒有時間學習,人人紛紛感嘆「還是當學生好」。不過,即便如此仍有人能學習新東西。有些人能 撥出指甲般的零碎時間學習,並用這樣累積起來的學習改變自己的人生。看著他們,我覺得很好奇:為什麼有些人更會讀書?
◎學習就像騎自行車,找到訣竅就永遠忘不了
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而我也很好奇它的答案。幸好,我身邊有能讓我找到答案的三個寶箱。
第一是在大學遇見的人。
我很幸運,與非常會讀書的人一起度過大學生活。身邊盡是能輕鬆在全國排上名次,或考取各縣市第一、二名的「學習之神」。還記得大一迎新酒 會上,大我們兩個學年的學長姐半開玩笑地說:「你們以後別再提高中時的事 了,這裡有誰不是全校第一?」我看了看身邊的人,跟他們分享究竟該如何讀 書,並在過程中學到不少訣竅。然後也發現,擅長讀書的人在讀書、生活、精神管理的方法上,都有一些共通之處。
第二是透過書本得到的知識。
大學時我最喜歡獨自在中央圖書館閱讀,雖沒有特別的讀書計畫,但我仍然會準時到圖書館報到。回想當時,我心中一直抱持著一個很大的疑問。我認 為無論讀哪個領域的書,最後總是會連結到同一件事,那就是「該怎麼樣才可 以讓我變得更好」。而把書讀好這件事也包括在內,所以不光是人文學,經營 管理、冥想、心理學、腦科學、宗教學等領域我都有所涉略,這些完全不相干的知識當中所藏的提示,其實都指著同一個方向。
第三是我自己的失敗經驗。
其實二十多歲的我曾經十分徬徨,尤其從「主修科目」的角度來看更是如此。我什麼都不懂,所以曾經在期末考時交白卷,也曾因為不去上課而被學校 警告。我就這麼度過大學生活以及大學畢業後的幾年,一直要等到退伍後約莫三十一歲左右,我才再次「振作起來」回歸類似普通人生活。那段徬徨的時間 並不算短,不過二十多歲時「失敗」後再站起來的經驗,讓我得到不少收穫。我了解何謂挫折、了解何謂不想讀書的心、了解何謂低潮,也了解到我們之所 以沒辦法把特定的一件事情做好,其實取決於我們的行為。我的一位恩師曾說:「這是很好的經驗,因為你親身經歷過,所以感受更加深刻。」
以上是屬於我的寶箱。現在,我只要有空就會看看這些箱子,尋找「為什麼有些人更會讀書」的答案。
起初我認為答案是「天生的」,但那是錯的。雖然有人天生「資質」就好,但「資質」並非不變,更不是「天生的」。就好像身體肌肉要多用才會越來越發達,否則只會逐漸萎縮,好的「資質」只是人們認真學習的結果而已。
接著,我想的是「學習量」。學習量非常重要,而賦予學習的動機以確保學習分量充足這點,也很重要。所以開始學習之前,我會寫一天只要閱讀一頁的《三六五學習維他命》。不過這仍然不夠。有些正在讀書學習的人會辯稱: 「一整天都在學習,但還是考不好」。事實上單就學習量來看,完全無法說明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比較會讀書,學習量其實只能解答這個問題的一半。
之後某一天,我在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以音樂學院學生為對象所做的研究當中,找到了提示。當學生們被問到哪些活 動與提升實力息息相關時,所有演奏樂器的學生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那就是「獨自練習」。「獨自練習很重要」,因此從這時起我便開始思考,也漸漸覺 得一切豁然開朗。
就像騎自行車一樣,那些我們雖然知道訣竅,但卻很難用言語說明的學習方法、我透過經驗掌握的學習方法,以及我所遇見的「學習之神」們使用的學習方法核心就在此!即使聽了知名講師的課程、嘗試複雜的學習法、絲毫不錯過任何最新資訊、花大錢投資課業,我們依然無法把書讀好的原因,就在於學 習「必須靠自己」。
沒錯,要一人學習實力才會進步。我是這樣,我見證的「學習之神」也是這樣,大家都盡量花時間自己學習。我與朋友的經驗、知名人士的成功案例、心理學與管理學的研究,從兩千五百年前孔子與釋迦牟尼的教誨到最新的腦科 學研究,所有資料都在訴說著同一個方法。當那個方法越明確,我就越清楚知道為何一人學習,才是解答。
「為什麼有些人更會讀書?」從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的高中時期至今,我花費二十年所找到的答案,就是:「因為這些人花很多時間,用正確的方法自己『一個人』學習。」
人們對於花費許多努力學習,實力卻沒有進步感到痛苦。這是必然的結果。許多人汲汲營營地花一整天上課、註冊更昂貴的補習班、追逐他人的讀書祕訣,卻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讀書而大嘆:「再也受不了了,可能是我資質不夠好」。不過,之所以做了這麼多努力仍不見起色,並不是因為資質不好,而是因為「做很多努力」的方法錯了。
我們需要的不是整天上課,也不是註冊昂貴的補習班,更不是追逐他人的讀書祕訣,而是坐在位置上一人學習,換言之,要朝用正確的方法增加一人學 習的時間這個方向,傾注「更多努力」才對。
◎ 終生受用的「一人學習」技能
現在,我們必須改變學習的方式。盡量減少在外活動的機會,立刻坐在位置上增加自己一個人的學習時間。對學生、考生、應試者、準就業者、家長等 所有(必須)讀書的人來說,一人學習就是解答。原因如下:
第一,這樣的確能把書讀好。大腦儲存記憶時,會遵循一定的程序。如果不按照程序,無論如何努力,知識也不會進入腦袋。若想正確遵循程序學習, 就必須一人學習。因為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一人學習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法。
第二,縮短時間。對學習的人來說,與提升實力習習相關的重要活動就是自己一個人的學習。能最快提升實力的方法,就是盡快完成自己該學的東西。一人學習花費的時間將比過去更少,但卻能學到更多的內容。
第三,不花錢。學習相關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多,花費在學習上的費用也水漲船高。如果有人因為這樣,而認為沒有錢就無法學習的話,那實在是大可不必。一人學習不花錢,只要有書跟書桌,想讀多少就讀多少。
第四,沒有一起學習的人也沒關係,要記得學習原本就是自己一個人做的事。就像「獨飯」、「獨酒」等流行語一樣,這個時代無論獨自做什麼都很自然。很多人其實也想一個人學習,但卻因為孤單或不安而無法這麼做。別擔心,學習本來就是自己一個人做的事,也要自己一個人才能學得好。如果沒有一起學習的人,那反而可以把這當成開始一人學習的好機會。
本書是為了學生、上班族、家長等一人學習的所有人而寫。該怎麼學習(學習的原則);該如何管理習慣飲食、睡眠、時間、規律等日常生活(生活管理);該如何因應獨自學習時容易面臨「信心崩潰」的問題(精神管理),以及為何腦科學認為人人都能讀好書(自我信賴、學習原理)等,都是這本書 的主要內容。
我將在主持鼓勵學習的Podcast〈首爾大生如何讀書〉、參加教職員職務研修「生涯中最好的學習」,以及透過各式各樣的講座管道蒐集到的問題與煩惱,一起放入這本書中。雖然是一本關於一個人學習的書,但只要熟悉了這些方法,就能完全掌握增加一人學習時間的技巧。
為了尋找「為什麼有些人更會讀書」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開啟了所有的寶箱,從中領悟到相同的方法,而我認為那就是「讀好書的固定方式」,而這個模式,就是「一人學習」!真心希望能透過這本書,讓所有在學習的人掌握固定的模式,這樣一來學習便不再是困難、令人痛苦的事了。
前言∕為什麼有些人很會讀書?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有些人更會讀書?」
我生長在京畿道的邊陲地帶,雖然現在那裡人口逐漸增加,但仍不具備良好的讀書條件。小學時一學年只有五十人,最多編到八個班級,國中時人數則 稍微多一點。一直到我高中二年級之前,搭市區公車去上課時還會在路上看見 牛在耕田。當時會去私人讀書室、補習班的學生不多,教室就像家中用來種豆 芽的容器那般擠得水洩不通。我們日復一日過著相同的生活,有人擅長讀書, 也有人不擅長讀書;但我總是很好奇,為什麼有些人更會讀書?
進...
目錄
【改版序】現在,是最適合「一人學習」的時機
【前言】為什麼有些人很會讀書?
第一章 「相信自己」就是奇蹟的開始
從倒數第三到前三名
「天資聰穎」中隱藏的祕密
量造就質
提升真正實力的「一人」力量
第二章 「一人學習」是大腦最喜歡的學習法
大腦的記憶儲存循環
讀書時,大腦內究竟發生什麼事?
「專注」的真正意義
熟悉到可以教別人,才是真正的學會
停止籠統的學習方法
第三章 貫徹「一人學習」的五大原則
學習始於「運動」
「目標明確」才能學得徹底
看似容易的「重複」是高效學習的祕訣
進入心流狀態,「深度專注」的方法
善用「零碎時間」兼顧玩樂、睡眠和學習
第四章 做好生活管理,是邁向成功的捷徑
依循大腦使用手冊改變「習慣」
按時吃飯且八分飽,才能學得好
良好的睡眠品質,有助強化長期記憶
「意志力」與「優先順序」是做好時間管理的核心
最好的規律管理,造就最好的生活
第五章 克服學習瓶頸的「三個為什麼」
為什麼會感到挫折?
為什麼會不想學習?
為什麼會感到絕望?
【後記】學習,改變了我的人生
【附錄】培養子女一人學習的捷徑
【改版序】現在,是最適合「一人學習」的時機
【前言】為什麼有些人很會讀書?
第一章 「相信自己」就是奇蹟的開始
從倒數第三到前三名
「天資聰穎」中隱藏的祕密
量造就質
提升真正實力的「一人」力量
第二章 「一人學習」是大腦最喜歡的學習法
大腦的記憶儲存循環
讀書時,大腦內究竟發生什麼事?
「專注」的真正意義
熟悉到可以教別人,才是真正的學會
停止籠統的學習方法
第三章 貫徹「一人學習」的五大原則
學習始於「運動」
「目標明確」才能學得徹底
看似容易的「重複」是高效學習的祕訣
進入心流狀態,...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