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周紀一(西元前四○三年)至秦紀一(西元前二二八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一(節錄)
周紀一 起著雍攝提格1(戊寅 西元前四○三年),盡玄黓困敦2(壬子 西元前三六九年),凡三十五年。
【題 解】本卷記述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四○三年)起至周烈王七年(西元前三六九年)共三十五年的戰國初期的各國大事。首先司馬光對周威烈王策封趙、魏、韓三家大夫為諸侯一事發表了長長的感慨;而後對這三十多年中的傑出人物魏文侯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對智伯勢力極強而被三家所滅的歷史教訓給予了強調;對吳起的生平始末、對子思與衛侯相互對答的幾則小故事都記載得相當生動。
威烈王3
二十三年(戊寅 西元前四○三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4。
臣光5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6,禮莫大於分7,分莫大於名8。何謂禮?紀綱9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10之廣,兆民11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12之力,高世13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14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三公15,三公率諸侯16,諸侯制卿大夫17,卿大夫治士庶人18。貴以臨19賤,賤以承20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21手足,根本22之制支葉23;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24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25。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文王序易26,以乾、坤為首27。孔子繫之曰28:『天尊地卑,乾坤定矣29。卑高以陳,貴賤位矣30。』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31也。春秋抑諸侯,尊王室32。王人33雖微34,序於諸侯之上35,以是36見聖人於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37也。非有38桀、紂39之暴,湯、武40之仁,人歸之41,天命之42,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43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44,則成湯配天45矣,以季札而君吳46,則太伯血食47矣。然二子48寧亡國而不為者,誠49以禮之大節50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51也。
「夫禮,辯52貴賤,序53親疏,裁羣物54,制庶事55。非名不著56,非器不形57。名以命之58,器以別59之。然後上下粲然有倫60,此禮之大經61也。名器既亡62,則禮安得獨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於衛63,辭邑而請繁纓64。孔子以為『不如多與之邑65。惟名與器1,不可以假人66,君之所司67也』,政亡68則國家從之69。衛君70待孔子而為政71,孔子欲先正名72,以為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73。夫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74之;正名,細務75也,而孔子先之76。誠以名器既亂77,則上下無以相保78故也。夫事79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80,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81;眾人82之識近83,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84也。易曰『履霜堅冰至85』,書86曰『一日二日萬幾87』,謂此類也88。故曰:分莫大於名89也。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是司馬光就周天子策封趙、魏、韓三家大夫為諸侯所抒發的感慨與評論,突出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封建士大夫維護封建等級制的迂腐觀念。
【注 釋】1著雍攝提格 古代干支紀年的名稱,相當於通常所說的「戊寅」年。2玄黓困敦 古代干支紀年的名稱,相當於通常所說的「壬子」年。古代紀年的方法是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六十年成一個週期。這種紀年方式起源甚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上就有這種「干支」的字樣。到了戰國時期,又出現了一種與舊有「天干」「地支」不同的另一種稱呼,對於「天干」他們不稱「甲」「乙」「丙」「丁」,而稱作「焉逢」「端豪」「游兆」「彊梧」等等;對於「地支」他們不稱「子」「丑」「寅」「卯」云云,而稱作「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等等。對於「天干」「地支」相互配對而成的紀年用語,他們也不再稱「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云云,而稱作「焉逢困敦」「端豪赤奮若」「游兆攝提格」「彊梧單閼」等等。聽起來既怪譎又神祕,實際上與那種簡明的「甲子」「乙丑」沒有任何區別。司馬光偏偏使用這一套,不過是表現了他的一種特殊興趣而已,沒有多少道理可講。3威烈王 名午,東周時代的第十七代國君,周考王之子,西元前四二五前四○二年在位。4初命晉大夫魏斯句 晉國的三家大權臣首次被周威烈王策命為諸侯。初,開始。命,策命。晉,西周初年以來的諸侯國名,始封之君為周成王封之弟叔虞。叔虞開始被封於唐,至燮父時改國號為晉。歷六百九十餘年,至靜公時被其大夫趙、魏、韓三家所瓜分國滅。詳見《史記‧晉世家》。大夫,諸侯國的執政大臣。魏斯,即魏文侯,魏桓子之子,魏氏建國後的第一代國君,西元前四四六前三九七年在位。事詳《史記‧魏世家》。趙籍,即趙烈侯。趙獻侯之子,趙氏建國後的第一代國君,西元前四○八前三八七年在位。事詳《史記‧趙世家》。韓虔,韓武子之子,韓國第一君韓景侯,西元前四○八前四○○年在位。事詳《史記‧韓世家》。按,繆文遠《戰國史繫年輯證》曰:「三晉稱侯,乃由上年周王命三晉伐齊有功而起,故本年周王命三家為侯,實具有酬庸性質。」按,據楊寬考證,三晉勝齊的戰鬥,即「王命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伐齊,入長城」。見載於《紀年》、《呂覽》之〈下賢〉〈不廣〉、《淮南子‧人間》等,而《史記》、《通鑑》皆不載,是重大遺漏。5臣光 本書作者司馬光自稱其名。司馬光(西元一○一九一○八六年),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北宋傑出的史學家。宋仁宗寶元(西元一○三八一○三九年)年間進士,宋神宗熙寧(西元一○六八一○七七年)初年官至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免職。西元一○八五年宋哲宗即位,司馬光任宰相,全部廢除新法,但不久去世。司馬光在他西元一○六六一○八四年失勢的十九年間,主持編寫了本書《資治通鑑》。「臣光曰」是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鑑》過程中就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發表個人感慨、議論所採用的一種方式,與《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漢書》中的「贊曰」大致相同。6禮 這裡即指國家的禮儀、法制等等,以規定君臣上下各自等級、本分的東西。7分 本分,指君臣上下各自應處的地位、應守的規矩、應盡的責任等等。8名 名稱,指所任的官名與所處的爵位等等。9紀綱 也稱「綱紀」,指維護封建國家政權與其宗法統治的基本綱領,諸如體現「三綱」「五常」的禮儀、法制等等。10四海 代指中國、天下。11兆民 億兆之民,泛稱普天下的黎民百姓。12絕倫 超出一般人。倫,等;輩。13高世 高出世人,與「絕倫」同義。14莫不奔走而服役 沒有一個不受皇帝的驅使,為皇家奔走效力。15統三公 統領國家的三個最高大臣。周朝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秦漢時代則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16率諸侯 統率各國諸侯。商、周時代實行分封制,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作「王」,他有自己直轄管理的一大塊領地;而將其四周的其他領地分成若干國,以分封他的親屬與功臣,這些受封的各國封君稱為諸侯。17制卿大夫 管理卿與大夫。制,管制;管理。諸侯國的執政大臣通常稱「大夫」,其中個別受過周天子加封的則稱為「卿」,如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魯國的三桓,晉國的「六卿」等等。18卿大夫治士庶人 治,統治;管理。士,低於大夫的下級官員。庶人,平民,即今所謂黎民百姓。19臨 居高臨下,意即「統治」。20承 奉;捧著。指聽其指揮,為其效力。21運 指揮。22根本 樹根;樹幹。23支葉 通「枝葉」。24庇 護衛。25治安 政治清明,社會安定。26文王序易 周文王名姬昌,周武王之父,殷末時的西方諸侯。曾被殷紂王囚於羑里,據說周文王就是在這次被囚的時候研究《易經》,將其由八卦發展成了六十四卦。序,解釋;闡發。27以乾坤為首 《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就是〈乾卦〉,第二卦是〈坤卦〉。28孔子繫之曰 孔子在為《易經》寫的〈繫辭〉中說。孔子(西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事跡詳見《史記‧孔子世家》。繫,引申;解釋。這裡即指寫作《周易‧繫辭》。29天尊地卑二句 二句見《周易‧繫辭上》。意思是,天高在上,地低在下,天與地的關係就這樣永遠地確定了。乾坤原是兩個卦名,從此引申為天地、陰陽、男女、君臣、強弱等等一切彼此對立的矛盾事物。30卑高以陳二句 二句亦見於〈繫辭上〉。意思是,一旦所處的地位不同,於是身分的貴賤也就顯示出來了。陳,列。位,立;顯示。31不可易 不容改變。易,改變。32春秋抑諸侯二句 《春秋》是魯國的一部編年史,記事上起隱公元年,下至哀公十四年,共記二百四十二年事。孟軻、司馬遷認為是孔子所作,並被儒門尊為六種經典之一。抑,貶。王室,即周王朝。33王人 周王朝的官員。34微 低;賤。35序於諸侯之上 在敘事、列名的時候列於大國諸侯之前。序,列。36以是 從這些地方。是,此。37惓惓 忠謹懇切的樣子。38非有 如果沒有;只要不是。39桀紂 桀是夏朝的末代君主,姓姒,名履癸,因殘暴無道,被商湯所滅。紂是商朝的末代君主,姓子名辛,亦名受。荒淫無道,被周武王所滅。桀、紂都被後代用為殘暴荒淫帝王的代表。40湯武 湯是商朝的開國君主,姓子名履,原為夏朝諸侯,因夏桀無道,諸侯歸湯,湯起兵伐滅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事見《史記‧殷本紀》。武指周武王,姓姬名發,文王之子。原是商朝西部地區的諸侯。因商紂荒淫無道,天下諸侯歸周,故武王起兵滅了商紂,建立了周王朝。事見《史記‧周本紀》。41人歸之 人心歸附於商湯、周武王。42天命之 上天降大命使商湯、周武王為改朝換代的帝王。43守節伏死 意即謹守臣子的職分,聽憑君主的處置,直到被誅戮而無怨。守節,守職分。44以微子而代紂 意謂假如當初不是讓殷紂為帝而是讓微子為帝。微子,即微子啟,紂王之庶兄。紂無道,微子啟屢屢勸諫,紂不聽,微子離開了朝廷。周滅商後,微子稱臣於周,後被封於宋,為宋國諸侯的始祖。事見《史記‧宋微子世家》。45成湯配天 意即可以讓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永遠和上帝一起享受商朝後代的祭祀,也就是商朝不至於滅亡。配天,將先祖的靈牌擺在上帝靈位的旁邊一道接受祭祀。46以季札而君吳 如果當初讓季札當了吳國之君。季札,吳太伯的第二十代孫,吳王壽夢之子。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三曰餘昧,四曰季札。季札賢,壽夢欲立之,季札不從。其後諸樊、餘祭、餘昧三人又依次讓季札,季札始終不受。其後諸樊之子光與餘昧之子僚爭位相殺,至吳王夫差時,吳國被越王句踐所滅。見《史記‧吳太伯世家》。47太伯血食 意即吳國不致被他國所滅。太伯是周文王的大伯父,周太王的長子,理應在周國為君,因太王見三弟之子姬昌仁聖,欲使姬昌日後為周君,於是太伯與其弟仲雍遂自動離開周國,另到吳地創業,成為了吳國的開國之君。事見《史記‧吳太伯世家》。血食,指享受祭祀,因祭祀要用宰殺的牛羊豬為祭品。此句的「血食」與上句的「配天」意思相同。48二子 指微子、季札。49誠 實在是。50禮之大節 此指賤不能越貴,幼不能陵長。微子由於生母的地位低,季札由於年齡小,故而都謹守禮法,不敢越禮繼承君位。51禮莫大於分 禮的最大問題是講名分,否則倫理綱常就要亂套。52辯 通「辨」。分別;辨別。53序 列,這裡的意思同「辨」,也是分別的意思。54裁羣物 衡量各種事物。裁,衡量。55制庶事 裁決各種事情。制,裁決。庶,眾多。56非名不著 沒有名分就表示不出差別。名,名分,指官位、爵號。著,顯。57非器不形 沒有一定的器物就沒法顯示高低貴賤。器,指服飾、車馬、儀仗、鐘磬等。58名以命之 用名號來稱呼他。命,名;稱呼。59別 區分。60粲然有倫 清楚而有條理的樣子。倫,條理;次序。61大經 大綱;根本問題。62名器既亡 指周威烈王隨便地封韓、趙、魏三家為王,把名位、器物濫賞於人。63仲叔于奚有功於衛 據《左傳》成公二年,衛國的孫良夫率軍伐齊,衛軍失敗,衛國的新築大夫仲叔于奚救出了孫良夫,故有功於衛。64辭邑而請繁纓 仲叔于奚因救孫良夫有功,衛侯欲賞之以封地,仲叔于奚不願得地,請求得到「曲懸、繁纓」的器物,衛侯答應了。曲懸是指三面懸掛鐘磬,這是諸侯享用的禮儀,仲叔于奚身為大夫,按禮法只能兩面懸掛鐘磬。繁纓是諸侯車駕馬鬣上的裝飾,仲叔于奚請求這種裝飾,也是越禮行為。65不如多與之邑 與其答應他「曲懸繁纓」,還不如多賞賜他一些領地。66假人 給人。假,借,這裡即指給。67君之所司 這些都是國家的君主自己所要掌握的。司,掌管;專有。按,以上四句見《左傳》成公二年。68政亡 發號施令的權力一旦丟失。政,下達政令;發號施令。69從之 指隨之滅亡。按,「政亡則國家從之」也是《左傳》中所引的孔子的原話。70衛君 衛國的君主,即衛出公,名輒,西元前四九二前四八一年在位。71待孔子而為政 急需孔子去治理這個國家。為政,執政;治理國家。72正名 楊伯峻《論語譯注》以為是指「糾正名分上的用詞不當」。73民無所措手足 連手腳都不知道該往哪裡放,指一切事情都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按,以上三句見《論語‧子路》,原文作:「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是!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74惜 惋惜;遺憾。指為衛君以曲懸繁纓許人的過錯而感到惋惜。75細務 瑣碎的小事。76先之 把它放在首位。之,指正名。77既亂 一旦亂套。78上下無以相保 指君臣之間的正常關係瓦解。相保,相互盡職盡責。79事 萬事萬物,此處實指災難禍患。80成於著 最後釀成大災大難。著,顯;巨大。81謹其微而治之 謹慎地從問題開始發生時就及時地予以救治。微,萌芽;苗頭。82眾人 一般人。83識近 眼光短淺。84不能及 達不到;挽救不了。85履霜堅冰至 人一踩到秋霜,便知道結冰的時節快到了。比喻任何大變化都是逐漸而來的。語出《周易‧坤卦‧初六‧爻辭》。86書 《尚書》,原是我國上古的歷史資料彙編,後來被儒家定為少有的幾部經典之一,故也稱《書經》。87一日二日萬幾 出自《尚書‧皋陶謨》。孔安國注:「幾,微也,言當戒懼萬事之微。」大意謂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個問題的苗頭出現,需要我們去及時處理。88謂此類也 說的就是這種應該見微知著的道理。89分莫大於名 要分清每個人的身分、等級,沒有比確定各自的名更重要的了。
【校 記】1惟名與器 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惟器與名」。按,《左傳》、《通鑑紀事本末》並作「惟器與名」。
【語 譯】威烈王
二十三年(戊寅 西元前四○三年)
周威烈王姬午開始將晉國的三個大夫列為諸侯:魏斯稱為魏文侯,趙籍稱為趙烈侯,韓虔稱為韓景侯。
司馬光說:「我聽說,天子最大的職責是按照禮來治理國家,而禮之中又以等級關係最重要,等級關係中又以爵位最重要。什麼是禮?國家的法度、法紀就是禮。什麼是分?等級關係就是分。什麼是名?公、侯、卿、大夫的官名、爵位就是名。
「四海之中,地域是如此的廣闊;有億萬之眾,人民是如此之多,卻都要接受一個人的統治,即使有蓋世武功,縱然有出類拔萃的智慧,沒有一個不是心甘情願的為他奔走效勞,是什麼原因呢?還不是因為用禮來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律和制度嗎!所以天子只要統領好政府中的高層長官三公,三公領導好諸侯,諸侯管理好屬下的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好百姓就可以了。地位尊貴的人就應該統治地位低賤的人,地位低賤的人就應該接受地位高貴的人的統治。地位高的驅使地位低的,就像是人的身體運轉四肢,樹根支持枝幹;在下位的侍奉在上位的,就如同手足護衛心腹,枝葉依托樹根。上下能夠互為保護、依托,國家就能夠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所以說:天子的最大職責就是按照禮來治理國家。
「周文王姬昌傳述《易》,把〈乾〉、〈坤〉兩卦排列在第一、第二的位置。孔子闡釋《易》說:『天高地低,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則乾尊坤卑,尊卑的位置已經決定。地低天高的形勢已經顯現出來,那麼天貴地賤也就因此而定了。』說的就是國君和臣子的地位就如同天高地卑一樣不可改變。魯國的史書《春秋》在記載內容上就是貶抑諸侯,尊崇周王室。周王室之官即使很小,也要把他排列在諸侯之前,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孔子在對待君臣之間的關係方面,一直都給予特別的關注。除非遇見像夏桀、商紂那樣的暴君,同時又有商湯、周武王這樣仁德的君主,人民都歸附他們,上天又賦予他們討伐暴君的使命以外,臣子對待國君都應該恪守臣節,即使是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所以當初如果讓微子代替商紂為國君,那麼商朝的開國之君商湯就可以和上天一樣永遠享受祭祀;如果讓季札做吳國的國君,那麼吳的祖先吳太伯的祭祀也就不會斷絕了。然而微子和季札寧肯使國家滅亡也不肯做國君的原因,就是因為禮法中,貴賤尊卑、長幼有序這個最大的原則是不能破壞的。所以說:禮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確立等級關係。
「遵循禮,就可以分別貴賤,使親疏有序,衡量各種事物,辨明各種是非。沒有名位、爵號,地位的尊卑貴賤就表現不出來,不用標誌名位、爵號的器物,地位的尊卑貴賤就體現不出來。爵號是用來稱呼人的爵位,器物是用來區別人的職位。這樣,就會使上下的關係分明、秩序井然,這就是禮的主要內容。如果連名位爵號和代表名位爵號的器物都沒有了,禮又怎麼能單獨存在呢?過去,衛國的大夫仲叔于奚有功於衛國,衛君賞給他一塊封地,他謝絕接受封地,卻向衛君請求允許他的馬佩帶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使用的裝飾物 繁纓。孔子認為『即使多給他一些封地,也不應該准許他使用繁纓。這是因為名號與器物是不可以隨便借人的,它們是國君行使權力的象徵』,國君的政治權力喪失了,國家也就隨之滅亡了。衛出公準備重用孔子輔佐自己治理國家,孔子提出治理國家必須首先糾正名分上的用詞不當,孔子認為,在名分上用詞不當就會使百姓不知該怎麼辦,連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在哪裡才好。繁纓,是一個小的裝飾物,而孔子很珍惜它;正名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孔子把它放在首位。確實是因為名分和器物如果一亂,上下的等級關係就沒有辦法維持。任何事情都是從微小開始,而最終成就其大,聖人深謀遠慮,所以能夠從很小的事情著手;普通的人見識短淺,所以必須等到事情已經鬧到幾乎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想辦法去糾正。從事情出現苗頭的時候抓起,就會用的力量少而功效顯著,等到事情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救治,恐怕是竭盡全力也來不及了。《易經》上說『踩在結霜的地面上就知道快要結冰了』,《書經》上說『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件事情的苗頭出現』,說的都是這類的情況。所以說:等級關係中沒有比名分更大的了。
卷第一(節錄)
周紀一 起著雍攝提格1(戊寅 西元前四○三年),盡玄黓困敦2(壬子 西元前三六九年),凡三十五年。
【題 解】本卷記述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四○三年)起至周烈王七年(西元前三六九年)共三十五年的戰國初期的各國大事。首先司馬光對周威烈王策封趙、魏、韓三家大夫為諸侯一事發表了長長的感慨;而後對這三十多年中的傑出人物魏文侯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對智伯勢力極強而被三家所滅的歷史教訓給予了強調;對吳起的生平始末、對子思與衛侯相互對答的幾則小故事都記載得相當生動。
威烈王3
二十三年(戊...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一冊
資治通鑑序 御製 一
卷第一 周紀一 西元前四○三至前三六九年 七
卷第二 周紀二 西元前三六八至前三二一年 七七
卷第三 周紀三 西元前三二○至前二九八年 一五三
卷第四 周紀四 西元前二九七至前二七三年 二二五
卷第五 周紀五 西元前二七二至前二五六年 三○五
卷第六 秦紀一 西元前二五五至前二二八年 三八七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一冊
資治通鑑序 御製 一
卷第一 周紀一 西元前四○三至前三六九年 七
卷第二 周紀二 西元前三六八至前三二一年 七七
卷第三 周紀三 西元前三二○至前二九八年 一五三
卷第四 周紀四 西元前二九七至前二七三年 二二五
卷第五 周紀五 西元前二七二至前二五六年 三○五
卷第六 秦紀一 西元前二五五至前二二八年 三八七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