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萬粉絲追蹤,臺灣最專業有哏的歷史人文網站「故事StoryStudio」,邀集14位優秀作者,用20道生動易懂的小人物密碼╳40餘幅珍貴圖照,讓你一本讀通臺灣!
◆ 結合108課綱,國高中歷史最佳延伸讀物!以生動有哏的敘述讓真實故事躍然紙上,讓歷史比小說還精采,不再過目即忘!
◆ 隨書附贈雙面書衣「小人物人生青紅燈」桌遊,從清治時期到民國初年,在機會命運中,玩出正港在地人生!
◆ 黃震南(活水來冊房∕文獻收藏家) 陳茻(與點堂創辦人)謝金魚(故事StoryStudio共同創辦人)徐建國(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在地推薦
【內容簡介】
歷史上短短幾筆紀錄,卻是無數有血有肉的人生
而那些無名的小人物們,正是堆疊出一整個時代的關鍵
現在,他們將帶你走進,那些你從不知道卻真實存在的臺灣歷史
◤六死三留一回頭,你我的先祖為何要冒著這麼高的風險渡海來臺定居?
一九四○年代的文青其實很潮,咖啡廳聚會、社群取暖,一樣也不少!
墾丁大灣沙灘旁供俸的一座女神像,竟是大航海時代流落異鄉的荷蘭公主?◢
歷史不該只能死背年代朝代數字,課本短短幾句說完的陳述,背後卻是無數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小人物用一生堆疊出的歷史。也正是這些有血有肉、豐富迷人的故事,造就了今日的臺灣。
「故事StoryStudio」邀集14位優秀作者,用20個在臺灣真實發生的故事,加上40餘幅珍貴史料圖照,廣及政治、經濟、移民、藝文、信仰五大領域,帶你走進那些課本沒有教過,但卻不能不知道的臺灣歷史。
▎「故事」團隊集思廣益,分工合作;比起單打獨鬥,團隊成員間史料與知識的互通有無,使得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在敘述時顯得更游刃有餘。本書專注於描寫庶民史,由小見大,這些小人物像是一根針,將歷史的屏障戳破一個洞,讓我們能夠窺見隱藏在幕後的精采風景。
——黃震南(活水來冊房∕文獻收藏家)
▎仔細想來,這本關於臺灣的故事書編起來,也就是一片屬於這島嶼的星空了。一個一個又一個,人與事、土地與時間,由此慢慢去堆疊,我們會更加有力氣去思考這裡的輪廓如何,過去如何,未來如之何。
——陳茻(與點堂創辦人)
▎此書的初衷,為面臨一○八課綱調整的中學生,提供一本深入臺灣歷史的指南,以「人的故事」為星辰,在茫茫蒼穹中,定位出可以指認、記憶的座標。我們是先認識了人,才去了解這個人所身處的時代。課本上的兩三行印刷字背後,藏著的可能是數百、數千人的齊聲吶喊。
——胡芷嫣(故事StoryStudio主編)
作者簡介:
故事StoryStudio
於 2014 年成立,致力於知識傳播、公眾教育與文化體驗,結合創意與數位技術,讓歷史與文化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和讀者一起「從生活發現歷史,從臺灣看見世界,從過去想像未來」。
作者群
吳亮衡(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
李盈佳(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王政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馬國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博士)
陳韋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陳力航(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
施政昕(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
林于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讀)
徐祥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讀)
紀博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在讀)
廖貽柔(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
林中台(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
許伯瑜(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士)
洪健鈞(暨南大學中文系學士)
作者序
推薦序:奇妙的知識增加了!∕黃震南
曾經參加一場臺灣史大老的演講,他幽默地說:「現在市面上有很多臺灣史的書,但是都有共同的缺點—他們寫的我都已經知道了,我不知道的他們都不寫。」當然,這只是演講時作為調劑的小笑話,不過也點出一個思考方向:臺灣史,還能怎麼寫?
對於將歷史知識轉譯為「史普」文章的創作者而言,如何選擇題材、角度怎麼定位、用什麼口吻、要裹多厚的糖衣讓大眾易於入口,又要在一整排「臺灣史地」的書單中脫穎而出……其頭痛程度,絕不亞於書寫期刊論文。
而這本《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則在現今坊間眾多臺灣史普讀物中,作了一次亮眼的示範。它由「故事」團隊集思廣益,分工合作;比起單打獨鬥,團隊成員間史料與知識的互通有無,使得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在敘述時顯得更游刃有餘。本書專注於描寫庶民史,由小見大,這些小人物像是一根針,將歷史的屏障戳破一個洞,讓我們能夠窺見隱藏在幕後的精采風景。
由於本書題材繁多,各種資訊我也未曾全部涉獵,在此僅對書裡一二篇章做小小補充。
第一章〈當住在這裡好久的我們,突然與「國語」相遇〉,提及國語政策的推行,事實上原住民的「國語政策」一直是當政者視為政績的項目。我在收藏日治時期旅遊宣傳單時,就注意到日本人來臺灣玩,老喜歡往桃園角板山跑。角板山在今天不算是非常熱門的觀光景點,為何在當時是旅客必遊行程?第一、角板山離臺北較近,仁者樂山不必遠征南投或嘉義。第二、角板山上有製茶場,參觀工廠又可品茗。第三、角板山上有原住民,體驗南島文化不必去帛琉。第四、角板山上有蕃童教育所,教育有成,長著南島民族臉孔的兒童開口講日語,往往能讓日本觀光客大吃一驚。所以說,原住民的國語政策成績,居然也推了觀光一把。
到了戰後,國語政策鋪天蓋地逐年勒緊,一九六三年教育廳頒布《臺灣省公私立小學加強推行國語注意事項》,明訂推行國語成為校長考核教師年終考績之一,而學生說不說國語,也影響到其操行成績。一九六六年臺灣省政府《加強推行國語計畫》實施辦法第一條:「各級學校師生必須隨時隨地使用國語;學生違犯者依獎懲辦法處理」成為處罰依據。因此根據粗略調查顯示,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之後就讀小學的人,「講方言」要罰錢、掛狗牌處罰的經驗最多,直到一九八○年代後才漸少。八○年代末雖已解嚴,臺語影視、歌曲也大為暢銷,但當初被處罰的學童也變為年輕父母,小時候被植下的毒素終於發酵,形成不跟子女講母語的一代,造成本土語言今日的危機。
此外再補充第四章〈回到一百年前,口沫橫飛「說」電影〉的一個小細節:美臺團有團歌大合唱,直到一九三三年才實現,並非一九二六年剛開始巡迴演出或一九二八年改名「美臺團」時即有。根據蔡培火在一九三三年三月九日的日記記錄,是他從臺中回臺南的路上,在車中完成美臺團的團歌。順帶一提,當時並不是稱為「電影」,而是借用日本漢字「映畫」,在蔡培火日記中亦有「活動寫真」之講法。
蔡培火是蠻有寫歌欲的。一九二九年,臺灣總督府公布了「臺灣歌謠」的徵歌比賽作品,蔡培火雖未投稿,但在四月十五日的日記這麼寫著:「總督府所募集了的臺灣歌謠,攏無通到偌好。自月初就想也愛家己做一塊看,詞佮曲到今仔日才攏做好。」(臺灣總督府所收集的臺灣歌謠,都沒有很好。從月初就想要自己也寫一首看看,詞曲到今天才全部做好。)
你看看這人多傲嬌,辦了比賽你不投稿,公布成果才在那邊嫌。不過蔡培火還是挺有實力的,這一天所作的歌曲〈咱臺灣〉,是他一生在抗日運動、臺語教學都落空之外,讓後人最常提起、歌詠的遺產。在一九三四年古倫美亞公司還曾請歌星林氏好灌錄成唱片,成為流行歌曲。據說過去許多海外學子,在聚會時都要合唱這首歌,隱隱有「臺灣國歌」的味道。
以上算是我讀完這本書補充的小知識,期待讀者也跟我一樣,讀完此書,能露出「奇妙的知識增加了!」那種表情。
(本文作者為活水來冊房版主∕文獻收藏家∕《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作者)
推薦序:我們該如何去憶起這塊土地?∕陳茻 讀研究所第一年,我和幾個朋友曾有過一個寫作計畫。那年我們驅車前往南澳鄉,找到透過朋友介紹而牽上線的泰雅部落,開始一連串如今看來十分凌亂的田野調查。
計畫十分不成熟,但前前後後也訪談了不少部落中的人們,從國中生到八十多歲的耆老,每個人口中的泰雅部落,有著各自不同的面貌。當時憑著一股熱情,陸續去了好多次,但因為諸多問題,最後一直沒有把這份寫作計畫完成,心裡有很多遺憾,也很愧對當時受訪談的朋友。在推薦文的開頭特別提這段往事,是為了我在剛翻開書稿沒多久就看見的那個名字:莎韻.哈勇。
如書上所言,泰雅族命名採連名制,子女的名字後面接上父親的名字。關於這點我印象很深,那年在泰雅部落酒後,部落的朋友們一時興起,給了我們這些「白浪」(漢人的意思)每個人一個泰雅族名字。我記得我的名字是「尤勞」,他們說那是勇士的意思,因為當時我身體還算強健,手腳比一般漢人粗壯,所以部落的朋友就給了我這個名字。後來在路旁遇到另一個醉酒的老人(其實我也不確定他有沒有喝醉,現在想來極有可能是我醉了),他問我爸爸的名字,我回他台語,他卻以為我是部落裡的人,就幫剛得到的泰雅名字「尤勞」的後面添上了我父親的台語名。
扯遠了。我想說的是,在讀這本書書稿時,見到莎韻的名字,瞬間讓我想起那年的事。我記得我們還找到了莎韻家族的後人,在部落朋友們說起來,莎韻就是一個有名的人,說起南澳的故事,是繞不過這個名字的。
莎韻是日本人造出來的神話,當地的朋友也是這樣告訴我的。但撇開這些不談,當時聽南澳的人們聊起莎韻,卻觸動我心裡另一個很幽微的企盼。我只是在想,當人們問起我的家鄉,我又會說起什麼呢?
很多年以後,我到日本三鶯縣去亂走,偶然經過一個小展場,當時無聊,就踅了進去。雖然看不懂日文,但憑著零星漢字,我也弄清楚了這是太宰治的紀念展。展場的負責人是位中年男子,他很熱情的用有點生硬的英文跟我們解說為何要設立這個展覽。三鶯與太宰治的關係十分密切,我記得在展場中有幅地圖,仔細標明了那周遭的每個地點,告訴我們太宰治曾在那裡做過什麼、寫過什麼,包括他最後跳河的位置。
地圖在眼前展開,城市、歷史與我們的身體瞬間密不可分,那人走過的路,我們如今也在這,歷史是一條淵遠流長的河,沿著時間的方向滾滾流去。
回到臺灣後,我又回想起好多年前的那個念頭。
好需要故事。我說的是我們的家鄉,我們好需要家鄉的故事。
當然,關於臺灣的故事我們不是沒聽過,可是不夠多,不夠多到極為不合理。過去我們受了那麼多年的教育,教材裡也確實有了不少讓我們「認識臺灣」的內容,但那總是有些稀薄,我的意思是,當我們確切意識到自己生於斯長於斯,那麼我所踩踏過的每個路口,這土地的每一寸,都應該有著密密麻麻的足跡。
而我國中時的老師曾告訴我:臺灣不過四百年歷史,那文化太淺薄了。
這句話背後通常對比的潛臺詞(好吧其實也沒有多「潛」,我也蠻常聽到這說法)是「中國歷史悠久,那才叫博大精深」。
當年我也一直這麼以為,這個以為存在了太多年。後來我有幸能在成長過程中發現這個思維的荒謬與破敗,但我同時也感到焦慮—是的,如果沒有那些經歷與衝擊,我可能如今還是認為我的家鄉臺灣,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淺根之地。
歷史的血肉要能被一點一點填滿,回到「人」身上好好說個故事,應是個好主意。我說我們需要故事,其實是需要知道那些過去的人們是怎麼樣活在這塊土地上的。
我到政大讀研究所那年,一個朋友給我看了一個影片,是屏東的排灣族頭目林廣財到政大演出的片段。林廣財的歌聲就是那種標準的,聽了會頭皮發麻的歌聲。我可以選擇用蒼涼、渾厚或其他字眼來形容,但這些字眼只能描述出歌聲的屬性,卻無以道出那聲音的特殊性。 屏東縣,是懷念的故鄉。瑪家鄉,涼山村的小姐啊,我愛你。 多年以後,我一直記得這歌詞與旋律。那時看影片是某個喝啤酒的夏天,我也就把這歌和夏天的味道都混雜在記憶裡了。然而,即便是沉浸在這樣的感動裡,我不禁還是會去想:我所記得的終究是國語的歌詞,至於後來林廣財用族語演唱的部分,我只能記得那渾然的衝擊,已不能依賴語言作為記憶的工具了。
身為一個漢人,我終究無法用血液去感受那些。林廣財的歌聲讓我想起多年前關於土地與歷史的思索。雖說可能有點不類,但當泰雅女孩被洪水奪去性命,而名字被用日語刻在石碑上的時候;當排灣族頭目在校園裡唱著國語的涼山情歌,呼喊自己家鄉的時候;當臺灣的知識分子一如我,用中國的詩詞歌賦喚醒或安頓自己心緒的時候。這些似有一點點像吧,也許是我想多了。
而我們又該如何去憶起這塊土地呢?
以上是我在讀完本書書稿之後,心裡興起的幾段往事。本來我一直在想推薦序要怎麼寫,但寫來寫去,感覺還是選擇用這種隨筆式的書寫最合適。我一直認為挖掘歷史材料的過程有種美感,像是更古老的時候,人們在拼湊天上的星星,也試圖說過好多簡陋而美麗的故事。
歷史的材料散落在人間,有心人去撿拾,攤開卻又星羅棋布,未知有什麼樣的規矩或次第。但這個人間好玩的地方也在這裡,所以我說其實我們真的很需要故事。
仔細想來,這本關於臺灣的故事書編起來,也就是一片屬於這島嶼的星空了。一個一個又一個,人與事、土地與時間,由此慢慢去堆疊,我們會更加有力氣去思考這裡的輪廓如何,過去如何,未來如之何。
畢竟認與識,對我來說一直都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也可以說沒有確切的盡頭。僅以此文獻給那些臺灣歷史上的小人物們。
辛丑年春夏交 寫於嬰兒啼哭後翠谷街萬川映月書齋(本文作者為與點堂創辦人)
導言:這一次,輪到背景角色出場∕胡芷嫣 一本書的誕生從來不容易。一如天下所有「新手上路」的家長,對本書作者和編輯群而言,在九彎十八拐的出書旅程中,最叫人煞費苦心的環節,不是別的,正是為書籍取一個響亮又意義深遠的好名字。
在「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拍板定案前,長長的遺珠之憾清單,見證了我們的萬般糾結:「臺灣史上沒有面孔的人」、「臺灣史上失去名字的人」、「臺灣史上的無名氏」、「臺灣史上的小人大事」……這些最後被忍痛割捨的名字,有兩個共同的特徵:「臺灣」以及「人」。
很顯然,名字取得再怎麼眼花撩亂,最終我們想講的,都是關於生活在臺灣這座島嶼上的人們的故事,而且還不是名人、「大人」,而是小人物。
為什麼呢?這就需要說明書寫此書的另一個初衷:為面臨一○八課綱調整的中學生,提供一本深入臺灣歷史的指南,以「人的故事」為星辰,在茫茫蒼穹中,定位出可以指認、記憶的座標。因為,說到歷史,我們最初的印象難道不是一個個由「人」組成的故事嗎?是那些讓人聽得不可自拔的故事,引領聽眾走入過去時空的層層肌理之中。我們是先認識了人,才去了解這個人所身處的時代。課本上的兩三行印刷字背後,藏著的可能是數百、數千人的齊聲吶喊。一個被印在書頁上的名字,背後或許牽連著無數環環相扣的際遇和生命。
這本書嘗試說出那些,或許在課本上讀不到的故事,那些站在時空恢宏背景中的角色的故事: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滯留臺灣的日裔家庭,見證日本在臺殖民與改朝換代後的白色恐怖;一位從學徒工成為頭家的造船人,翱翔在當年「愛拚才會贏」的經濟起飛榮景;一條盈滿香料奶茶香的街道,住著千里迢迢來到臺灣,卻再也找不到家鄉的緬甸華僑;一群放不下畫筆的藝術家,以顏料色彩執著刻畫時代;還有,一個上吊自殺的女鬼,映照出成群歷史上不幸女性的魂魄。
這一個個人或人群,他們曾經沒有面孔、沒有名字,就像歷史長河中的紛紛碎片—直到我們彎腰拾起,吹吹灰後,舉高在陽光下。
假如我們從一九九七年,第一冊臺灣歷史課本《認識臺灣》算起,學生和大眾開始系統性地認識臺灣史,正走向第三個十年。歷史撥雲見霧一向是個緩慢的過程,從那一冊獨立的臺灣史教科書開始,我們讀到越來越多臺灣歷史舞臺上的要角。或許,現在是時候稍微把眼光轉向那些站在陰影中的角色,聽見那些同樣活在時代中的芸芸眾「聲」,理解歷史的多重面貌。
本書從「故事StoryStudio」網站五千餘篇文章中,由故事團隊優秀的編輯廖貽柔根據一○八課綱,精挑細選出二十篇精采文章,接棒交由十四位作者重新改寫、潤飾,集眾人之力,成眾人之事。最後,本書也如實呈現每位作者不同的筆調與觀點,它們層次豐富,既多元又和諧,正如一支歷史的交響曲。 期待這本書是一個起步,在往下走的過程中,能牽起更多小人物的故事。其中,或許也會有屬於你的聲音。 (本文作者為故事StoryStudio主編)
推薦序:奇妙的知識增加了!∕黃震南
曾經參加一場臺灣史大老的演講,他幽默地說:「現在市面上有很多臺灣史的書,但是都有共同的缺點—他們寫的我都已經知道了,我不知道的他們都不寫。」當然,這只是演講時作為調劑的小笑話,不過也點出一個思考方向:臺灣史,還能怎麼寫?
對於將歷史知識轉譯為「史普」文章的創作者而言,如何選擇題材、角度怎麼定位、用什麼口吻、要裹多厚的糖衣讓大眾易於入口,又要在一整排「臺灣史地」的書單中脫穎而出……其頭痛程度,絕不亞於書寫期刊論文。
而這本《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目錄
第一部 政治:從前從前,被命運所左右的人生
1. 日治時代,那些被寫進課本的「愛國」少男少女
2. 當住在這裡好久的我們,突然與「國語」相遇
3. 二二八事件後,定格在泛黃報紙中的生命
4. 經歷霧社事件,走過二戰與白色恐怖的下山家族
第二部 經濟:古往今來,人人都想發大財?
1. 偶爾出海打劫的小賊,搖身一變成為「海皇帝」
2. 那些年,齊聲向慣老闆SAY NO的勞動者們
3. 戰後初期的臺灣農民,手中的稻米何去何從?
4. 沒有名字的造船人,和他們在造船界浮沉的人生
第三部 移民:移動的人,與他們的產地
1. 私渡臺灣的移民,與他們的海上大冒險
2. 烽火下的軍夫軍屬,被埋葬於時代的喧囂中
3. 太陽旗下,那些投奔新中國的臺灣人
4. 「香料奶茶」茶香中,失根的華新街住民
第四部 藝文:舞文弄墨,也有你不知道的眉角
1. 回到一百年前,口沫橫飛「說」電影
2. 無論國旗怎麼換,都放不下畫筆的藝術家們
3. 如果一九四○年代有臉書,當代文青都在哪打卡?
4. 本土超級英雄,以及對抗「魔鬼黨」的硬頸漫畫家們
第五部 宗教:神鬼傳奇,藏著的都是人心
1. 流落墾丁的荷蘭公主,以及殞命臺島的異鄉人
2. 清代臺灣,在祖先和上帝間選邊站的基督徒們
3. 浴火重生的將館,以及將魂永存的家將們
4. 反映傳統女性不平待遇,林投姐的兩種結局
附錄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第一部 政治:從前從前,被命運所左右的人生
1. 日治時代,那些被寫進課本的「愛國」少男少女
2. 當住在這裡好久的我們,突然與「國語」相遇
3. 二二八事件後,定格在泛黃報紙中的生命
4. 經歷霧社事件,走過二戰與白色恐怖的下山家族
第二部 經濟:古往今來,人人都想發大財?
1. 偶爾出海打劫的小賊,搖身一變成為「海皇帝」
2. 那些年,齊聲向慣老闆SAY NO的勞動者們
3. 戰後初期的臺灣農民,手中的稻米何去何從?
4. 沒有名字的造船人,和他們在造船界浮沉的人生
第三部 移民:移動的人,與他們的產地
1. 私渡臺灣的移民,與他們的海...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